小学老师教识字方法技巧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语文,请慢下来,让师生追上你的脚步我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在小学语文讲台上耕耘了20多个年头。在我的印象里,“怎么教”总是语文老师很彷徨的事。经常有老师抱怨参加了培训、聆听了讲座反而更不会教语文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老师教识字方法技巧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老师教识字方法技巧论文 篇1:

过半数学生唱歌跑调中小学音乐课何去何从

2018年10月11日《文汇网》发布了一条新闻《教育部:全国六成小学生、近七成中学生唱歌跑调!是天生的还是音乐老师没教好?》报道称,全国中小学生音乐素养测评中,4万5千名中小学生唱音乐教材上的歌一唱就走调,音准达到中等水平的小学生只有40%,音准达到中等水平的中学生只占35%。据悉,此数据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测评中心在全国进行艺术学业质量测评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是通过测评中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唱歌技能的情况,来测评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全国共抽样26万中小学生通过听音乐,来检测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抽样4万5千多名中小学生测试音乐教育中唱歌的水平。测评数据显示,通过听来鉴赏音乐,学生的表现普遍不错,但是检测学生唱歌的音准,情况却令人担忧。此新闻一出,引发了圈内音乐教育界人士的大讨论。

一、中小学生唱歌跑调众人谈

首先大家关注的是:孩子们唱歌为什么音准不好?据《文汇网》这篇文中介绍,测评中心在老师中进行了大量调研,发现学生在唱流行歌曲时并不走调,只有唱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时才走音严重。但是业内人士称,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曾经也编入过流行歌曲,不管是周杰伦还是邓丽君的歌曲,只要一编入教材,再流畅动听的歌曲,学生的音准也立刻不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的话道出了原因:“流行歌曲,学生是听会的,而音乐教材上的歌曲,学生是学会的。”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不妨看看各路专业人士的意见。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某专家直言:“问题就在教上。因为学校上音乐课教学生唱歌时,注重的是传授歌曲知识、节奏,歌曲往往被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歌曲本身则被肢解成一段一段,一节课教上几行,当学生学会整首歌时,说不定已经一个月过去了。老师总是觉得,不这样就不叫教学,但是音乐本身就是要教会缺少对乐曲的完整体验,怎么可能唱歌不走音?”

北京市某小学音乐教师认为,也不应把责任都推到音乐老师身上。她认为,现在小学每节课只有40分钟,要把一首完全没有听过的陌生歌曲让全班学生都唱会,的确有难度。何况根据水平测试要求,还要考核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知识点,在每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一般小學每周2节音乐课,中学每周1节音乐课),还要强调音乐课堂的趣味性、综合性、艺术性、科学性,每节课练习歌唱的时间真的很有限,学生还没唱会一首歌,下节课的教学任务又紧跟着来了,学生难免对歌曲旋律掌握不好。

三门峡市一位音乐老师认为学生唱教材歌曲跑调原因有如下三点:1.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流行歌充斥耳际是大部分学生爱唱流行歌的原因,对流行歌曲听多了、唱多了,自然将旋律的准确性把握会好些;2.一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确旋律简单,歌词有趣,好唱易传;3.教材歌曲往往只在音乐课上唱,又有常识的考核,所以练的太少。

上面两位老师其实观点比较接近,主要是说“唱歌不跑调的前提是多听、多练习”,所谓“熟能生巧”。而学生唱流行歌曲为何不跑调?那是因为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是由于它的歌词朗朗上口,旋律简单流畅,歌曲又具有时代性、时尚感,从而使得社会接纳度高、流传面广,乃至街头巷尾、网络媒体、甚至手机铃声都让这些歌曲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学生聆听接触机会也多,自然学的快、唱的准。那为什么学生一唱流行歌曲都不跑调,而“流行音乐一编入教材,学生就唱跑调了”?这很值得思考。文中说这是因为“流行歌曲是听会的,教材歌曲是教会的”,所以最终效果差别巨大,那对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启发?对于中国民歌、戏曲而言,口传心授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现在音乐课不注重唱歌本身,而玩花样繁多的形式,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吉林某高校音乐老师认为:“孩子们从小被锁定在了起跑线上,丧失了与自然接触、自由玩耍的机会,自然而然就由内而外都缺少情感表达的能力,以至于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都是死知识,不鲜活。”也许这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当今学校教育的弊端,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环境相去甚远,同时学生又与原本性的本土音乐和自然环境缺少亲密接触。其实奥尔夫教学法强调的就是这些,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鼓励艺术实践和创造。但奥尔夫教学法更强调身体动作参与音乐教学,注重运用身体去感受音乐各要素,综合性很强,所以在歌唱教学方面反而显得弱化了。倒是柯达伊教学法特别强调歌唱教学,这其中包括合唱教学以及视唱(识谱)教学。河南濮阳某高中音乐教师说:“没学声乐前,唱歌很好听,乐感极好,学了之后,内功散尽,高考生尤其突出,感觉唱歌好的都不是音乐专业的,业余的更自由。”

深圳一位老师认为,“现行音乐教材编写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学校和教研室又要求老师们严格按照教材授课,把老师们的能动性限制死了。”这的确是很大的问题,据我了解,在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很少有固定统一的教材,更没有“全国统编教材”这一说。上课的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音乐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把握教学进度。同时,他们的中小学特别注重音乐表演实践,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乐队、合唱团等,中小学音乐老师的课时量和排练任务也是比较繁重的。

郑州某小学音乐老师认为,音乐水平测试中包含一些音乐知识、识谱能力和歌曲掌握情况的测评,这给她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一是每周上音乐课时间很有限,两节课也就80分钟,每个班五六十人,还要维持一下纪律,音乐知识还需要讲解、背记;识谱能力需要训练,而学生识谱能力参差不齐,有零基础简谱都不会的,也有学了多年乐器基础较好的,而教材是五线谱,一年级第一课就是降E大调,在教材编写逻辑上就有问题,用教材教学生识谱很困难,而不用教材,学校又不允许……很多教材里的歌曲,音乐老师自己都不喜欢、学生当然更不爱唱。所以音乐课作为一门“副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求老师们兼顾所有要求、把学生教到“全部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郑州另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认为:“现在上级评价优质课就有问题,好像不是关注音乐本身,也不注重学生到底有没有学会唱歌,而是看谁的课堂花样多,把音乐上的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学生学习效果当然不好。”其实据笔者观察,对于中国民歌、戏曲而言,口传心授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不可完全摒弃,但现在音乐课不注重唱歌本身,而玩花样繁多的形式,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郭声健老师的一篇微信公号文章《还好你没学过音乐》。文中说的是一个名叫旦增尼玛的青海藏族歌手参加中国好声音,纯净质朴的声音同时打动了李健和庾澄庆两个评委。据歌手说,他没有专门学过唱歌。只是从三四岁时全家就有聚餐时轮番唱歌的传统。奶奶是当地的歌手,从小他耳濡目染受奶奶影响较大。李健说:“其实你这种歌唱就来自本能,这足够啦!你把这些音乐化成自己血液里的歌唱方式,你就有天赋!”庾澄庆也羡慕地说:“我的战队里就缺少这样的天籁之音。”对此郭声健老师感慨地写到:“音乐本来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每个人其实都是音乐家,只是后来当音乐成为一门专业之后,那些专业性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才由专业人士总结出来。于是,学音乐的人开始迷信与依赖这些专业化的东西,一切从本本出发,从专业出发,进而放弃了自己对音乐的本能感受与表达。这时候,音乐不再与自己的身心融为一体,音乐被教材与教师等外在力量从自己的身体里抽取和剥离出来,因而才有我家里人所说的我们的音乐教育大有把天才教成庸才的趋势。这位歌手说他从小到现在没学过音乐,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遗憾。郭老師认为,其实这不是遗憾,是幸运。“不要把我们的音乐教育想象得太美好,有的时候音乐教育甚至还会很伤人。我说你很幸运,是因为你的奶奶、你的家庭给了你最好最美的音乐教育。我甚至敢说,就我所了解到的现实情况看,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都比不上你的家庭、你的家乡给予你的最天然、最质朴、最生活化的音乐滋养。”

也有老师认为是因为音乐课不教学生识谱,所以导致学生唱歌跑调。我觉得这并不是学生唱歌跑调的根本原因,答案就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这位藏族歌手没学过音乐、未必识谱,包括他奶奶是当地歌手,也未必认识简谱和五线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嗓音嘹亮、歌声婉转的歌手。据说歌唱家帕瓦罗蒂也不识谱,照样是世界著名男高音,中国像常香玉等很多戏曲演员,非但不识谱,连字都不识,也不妨碍他们成为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当然,抛开唱歌跑调这个事不说,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仍然有很大问题。关于识谱问题也有另一种声音,比如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上了12年语文课还不识字、不会写文章,那一定有人问,‘你语文老师是怎么教的?’然而中国的中小学生上了10年音乐课,到高中还不识谱的大有人在,却没有人问一句‘你音乐老师是怎么教的?’所以说,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不教识谱有很大问题。有了识谱能力,学生才可以自主学习一些喜欢的陌生歌曲,甚至也可以尝试音乐谱曲创作。”

二、中小学音乐课该何去何从

中小学音乐课到底该怎么上?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安排进度?如何进行评价?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若想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可以做出如下改进:

(一)改进教材设计,给老师以选择自由度

首先要改进教材中不合理的内容和进度。对应老师们反映的教学内容和难度的问题,我记得杜亚雄教授曾分析过匈牙利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他认为匈牙利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很遵从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特点,从Sol-Mi开始入手,用首调唱名法、字母谱、节奏谱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逐步巩固各个音程之间的音乐感觉,总之,教材编写独具匠心,内容安排比较合理,值得学习。

其次要给老师们自由选择教材、自由安排教学内容的权力。赵洪啸老师在他创造的“音乐自由教学法”中提出了“教自己擅长的,教学生喜欢的”原则,我认为很有道理。只有老师自己喜欢的作品才能教好,音乐课是情感教育课、审美教育课,老师要先感动自己,再感染学生。每个音乐教师都不是全能的,总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教学时扬长避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老师才更有信心和能力把音乐课上好。

(二)改进评价机制,给音乐教学松绑

评价机制是指挥棒,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考试形式等。针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包括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和期末测评,针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包括教师基本素养、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目前即使针对学生音乐能力水平的测试,其实依然是间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尽管是学生学习效果不好,但被问责的肯定还是老师。那么这种评价体系设计是否合理?根据教育部公布这个结论,是有些耸人听闻、不由得让人怀疑了。

此外,音乐优质课的评价制度也值得商榷。什么样的音乐课是好课?每次全国音乐优质课比赛都会引发省级、市级、县区级进行音乐优质课的层层选拔,最终参加全国比赛的都是各省音乐教师中的佼佼者、音乐课比赛中的优胜者。在这个评比过程中,评分细则和评价标准以及评委的音乐教育观念、指导思想都很重要。记得在一次全国小学音乐优质课展示活动中,一位思想较为保守的教研员批评一位四川的音乐老师优质课过于强调“身体参与活动”,那个老师下场后哭的很伤心,她认为自己在一线教学多年,特别了解孩子,而这个教研员根本不懂得小学音乐课该怎么上。由此可见,“法无定法”,一千堂音乐课就有一千种上法,我们很难用统一标准去衡量生动鲜活的音乐课堂教学。持有不同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可能截然不同。

综上所述,全国学生音乐水平测试的结果是否真的合理?其信度和效度到底如何?真的如教育部所公布的“全国六成小学生和近七成中学生唱歌跑调”吗?这个结论着实值得怀疑。果真如此,不啻为给全国中小学老师当头棒喝,不亚于说一声“你们的音乐教学几乎是无效的!甚至学生是被你们越教越差的!”可怜中国的音乐老师们从十多年前的调查结论“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中尚未走出困境,如今“全国过半数中小学生唱歌跑调”这盆冷水又迎头泼来!话又说回来,假如此次测评结果是“全国90%以上中小学生唱歌不跑调”,那就一定意味着孩子们喜欢上音乐课、喜欢音乐了吗?也许那是音乐老师上课一言不合就让学生反复练唱歌的结果呢!那样的音乐课孩子们就能学好了吗?所以说,我们不应以某次测试结果绑架老师,更不应以这样的测试结果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

尚永娜 博士、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作者:尚永娜

小学老师教识字方法技巧论文 篇2:

“慢学”有真味

一、语文,请慢下来,让师生追上你的脚步

我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在小学语文讲台上耕耘了20多个年头。在我的印象里,“怎么教”总是语文老师很彷徨的事。经常有老师抱怨参加了培训、聆听了讲座反而更不会教语文了。

作为一名普通语文老师,每个学期最起码听上20多节课,有名家的观摩课,有普通老师的研讨课,可更多的时候,越听越糊涂。因为公开课往往只展现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内容,实际课后要做的事情要比课堂上多得多;另外阅读课抓手很多,每个老师的立足点和侧重点都不一样,没有标准可以评判。我所历经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是一轮又一轮,好几年前,我印象最深的是提倡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法,后来又听说板块教学、本色教学,现阶段大力提倡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其实,我所看到的语文教学现状就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忙着教写字,语文课基本成了写字课;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围着教辅转,语文课基本就是解题课……

我常想,对于一个一线语文老师来说,最最关心的无非就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的语文课。我接触过许多语文教师,也研究过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我觉得他们成功的法宝源于深厚的语文功底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也许你能演绎几堂公开课,但绝不可能成为一名让学生真正受益的好老师。我总觉得关心这件事情的人不多。那我們究竟更关心什么呢?联想到最近一个阶段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从中可见一斑:目前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是用什么方法来教学会取得最快、最大的成效。这样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很多东西都不能追求速成,要尊重自然规律,如果不能客观看待分数问题,就要出问题。语文教学不能过于追求速度和效果,就像种植蔬菜,下了化肥,打了农药的菜长得快速,长得光鲜,但是实质是有害的。教学和成长一样需要过程,要尊重客观,要承认差异,要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心态,绝对不能助长一蹴而就、说风是雨的风气。

我觉得语文教学要慢些,慢些,再慢些!

二、是什么让语文“火烧火燎”

1.任务多,等不起

我小的时候,作业明显比现在少,而且种类简单,极少有阅读题。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常常让我们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三年级时,有一回老师让我们用“爱”来扩词,为了组几个像样的词语,我打开了词典。第二天,老师讲评了这次作业,并把我扩的词“宠爱”“溺爱”写在了黑板上……从此以后,我就爱上了查字典,在查字典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乐趣:我了解了好多词语的意思;也深入研究了同一个字的不同意思;字典成了我真正的好朋友,我品尝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如今低年级的老师教生字,不仅要让学生组组词,还要记录两个规范的词语。这个做法也不知道源于谁,总之许多老师都这样做。同样用“爱”组词,学生不仅会组“溺爱” “宠爱”,而且会组“爱情”“爱人”。现在的孩子学习途径多,知识面广,因此词汇量要比我们那时丰富得多,不过我发现他们对字典并不感兴趣。

我从来就没有好好分析过孩子们不爱查字典的原因,直至有一件事情触动了我。有一回我女儿和几个孩子一起做作业,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因为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字,就猜测起来,见他们争了半天决定了一个折中的读法,我忍不住说了:“为什么不查字典呢?”

一个孩子说:“我们遇到不会读的字习惯相互问问。”

另一个孩子说:“要读的书太多,不会读的字很常见,个个查字典要查到什么时候?有的时候就是囫囵吞枣。”

女儿说:“我遇到不会的字就问你,你告诉我不就行了。再说了,就是遇到不会写的字,只要问老师,老师照样写在黑板上。”

是的,如果今天我告诉她们这个字的读音,这些孩子也就会读了,但那是我告诉他们的。如果他们通过查字典知道字的读音,那是他们自己学到的。这虽是小事,但我细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尤其是平时作业时,学生常常会问这个字该怎么写,那个字对不对?我基本是告诉学生的。我为什么要告诉学生呢?我不禁问自己。其一,似乎认为自己是老师,学生有问题,应该帮助他们。其二,真正理由是如果不告诉学生,那么多的同音字、形近字错得一塌糊涂,到头来苦的还是自己。我哪有时间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让学生订正,如果这样的话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

我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奔跑,每天都在赶路,我身边的老师也是这样。因此很少有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不允许孩子去失败,因此成了个包办老师。孩子们习惯喂食,而不是觅食,也许就是这样造成的。

我以一年级的《识字1》为例来说明教学任务的紧迫,这篇识字共有四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短短一首小诗,要学的生字有十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由于是第一次学写汉字,教写这十个生字最起码要三节课,学生还要练习朗读,完成相关作业,没有6节课时万万不可能的,可是实际安排这样一篇识字只有三课时。另外,虽然一册书的课文并不多,但是相关的配套作业却层出不穷。面对这些作业,很多老师不得不把课文细细嚼、反复嚼,不嚼烂了作业没法做呀!每学期新的语文书刚下发,我的女儿总是饶有兴趣地一篇一篇读着,但是等到老师教完了整本书,她就觉得所有的课文都索然无味了。有时候我甚至想,那么多和课文配套的阅读题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如果说这些题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利的,但是限制了老师的教学一定是有弊的。谁来研究这个尺度呢?

我常常觉得语文老师是一个领跑者,后面跟着一群奔跑者,我们总是急着赶路,大部分老师很少去感受教学的快乐,大部分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乐趣。我们曾经认为学得越多,学得越快就越好,事实上,我们缺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及他们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自然性、主动性和需要性,只关注学生听好了,记好了,考好了就行了。

2.要求高,耗不起

我记得,我们小学阶段语文考试平均分基本都在70~80之间,哪次平均分上80分语文老师准高兴个没完。语文考试得100分在我记忆中是没有的事,老师从来也不敢想象平均分高达98、99分……如今,每个家长都渴望孩子考100分,平均分最好无限接近100分。每次考完试,总有学生说:“因为老师平时没有讲过,所以这道题目不会做。”刚开始听到这样的话,我觉得很奇怪:如果考试都考老师教过的内容,那还有什么意思!听多了这样的话,我有了这样深刻的体会:我们培养的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缺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平均分的科学性,要遏止平均分的无止尽上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题海战!

对分数无止境的追求,也导致了对方法最优化的夸张。我长期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学生写字是我主要的工作,我也听过许多老师教写字课,如果有15分钟的写字时间,老师最起码指导7、8分钟,老师的讲解过程基本代替了学生的观察过程。尤其当学生真正开始练字的时候,老师只是走马观花看看,极少手把手地纠正。老师们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要体现自己的作用,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应该把最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观察、去练习,老师则起到点拨和启发作用。再者,写字教学老师手把手教更为重要,不要小看这个不是方法的方法,这不仅是老师和学生教学上的真正互动,更是师生间亲密的接触,这个方法的效果是多元的,可惜这个传统的方法越来越被忽视了。

说到写字,就不得不想到阅读和作文教学,老师们总是希望通过一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以为这样就能写出一篇篇佳作。我最近听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老师讲到了“孔隙窄小”时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写黄山天都峰的险峻。《记金华双龙洞》是篇游记,写的是叶圣陶游玩金华双龙洞之后的独特感受,可这个班好多同学都没有去过黄山,怎么能写出天都峰的险峻呢?我总觉得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情感的,如果只講技巧而不谈情感的话,学习语文还有乐趣吗?高年级的阅读课,一般要渗透写作方法,但是在课堂上过多侧重讲写法,并用这个方法去模仿,我觉得会限制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创造力。写作和做模型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是不可复制的。写作是很自我的事情,文字应该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对于那些写作上需要帮助的孩子,老师可以给他们一个框架、一根拐杖,让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消除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但对于好学生应该让他们去尝试,去失败,去反思,他们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好的习作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生活给予的,是敏感的心灵造就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在写作上需要一根拐杖,就扼杀一些充满灵性的孩子的创造力。

3.期待多,慢不起

当然面对考试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长的压力,好多老师也失去了享受教育的耐心,蒙蔽了客观看待教育现象的眼睛,这也是不能慢学语文一个内因。

遗忘是记忆的特点,但是老师们完全无视这个规律,总想着今天教的知识,学生明天就能掌握,最好永远记住,正因为这样,很多学生都在受罪。其实学习是个内化的过程,而且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都不一样,但是老师们很少去研究这些。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分数的关系,老师们不再立足培养一个人,更多的是在培养一个分数。今天的师生关系是单一的、冷漠的,少了人性,少了关怀,多么可悲!

三、慢学语文,才有真味

慢学语文是尊重学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呼唤,需要相关人士从教材、教辅和考试制度、考试评价出发,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去关爱学生。

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老师,我觉得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要慢学语文,老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知识好比食物不是吃的越多就越好,如果撑坏了肚皮,学生没有了学习的饥饿感,怎么会主动学习?老师们,不要因为追求眼前的高效甚至超效,从而扼杀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慢学语文,更要给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经历失败,失败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特点,没有失败的学习才是残缺的。千万不要为了作业的美观、整洁,让学生照抄答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只要记住答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的真谛在于探索和发现。

要慢学语文,还要解放语文老师,每个语文老师都是独特的,不能用统一划一的方法限制老师、束缚老师。大量的培训,频繁的研讨,层出不穷的比赛,反而让老师游离在课堂之外,怎么会对学生有好处呢?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拨开浮云看到语文教学的真谛,默默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生身上,那么你就是一眼源头活水,你的学生一定会享受到一个独特的、广阔的、精彩的语文世界。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个过程绝对不能把这三个字颠倒了,“真”应该永远在第一位,如果把“美”放在第一位,我们看不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身。

备注:我本着一颗真诚的心,实事求是写了我看到的教育现象。我只是井底之蛙,我没有看到的应该是广阔的天空吧!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江苏】

作者:苏培凤

小学老师教识字方法技巧论文 篇3:

谈打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是小学教学里面非常重要的课程,小学语文从最初的拼音认知到笔画汉字一点一滴的渗透进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语文课是所有文化课的基础,只有学会拼音识字你才能学会阅读,才能理解书上的知识,才能知晓古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课堂,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放松,从而很大程度上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好的课堂气氛,也会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更多更好的信息。因此打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对于师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会就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打造良好而且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传授知识;学习愉快;高效课堂

一、加强教师本身素养,提高教学艺术

老师的地位在小学生心目中是非常威严高大的,再调皮的孩子对老师都存有敬畏心理。上课铃响起,学生们坐好,首先迎接的就是老师,老师的微笑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是肯定和鼓励。初期学习,面对新知识新问题,小学生是胆怯的好奇的,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一言一行,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是课堂的一部分,面对和蔼可亲的老师,学生们往往会更喜欢,也会更喜欢这位老师教的课。每个老师都希望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回答问题,那么请老师带着这种愉悦积极地心情来到课堂吧,这样才是一节课最好的开始。

同样的课本,同样的知识内容,同样的文章,不同老师有着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进程,也有着不同的教学成果。因此我认为教学质量好的语文老师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艺术。一个木匠的手艺不好,他打的桌子雕的窗棂往往比较粗糙。一位老师教学艺术不好,那么他的教学课堂气氛往往会比较枯燥。教学艺术指的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给与学生最大的鼓励,灵活的利用教学素材给与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坏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上,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说要想创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不同的学习状态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最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可以更好的听讲和吸收所学知识。学生们的学习程度难免会有不同,教师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针对学习进度不一样的学生,有区别有重点的进行习题布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提问策略,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从让我学到主动学,这样质的变化才是老师最大的欣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钻研课本知识。学习新知识,知道结果是必学的,但是这个结果怎么来的、这个学习的过程更加重要。不知过程只知结果,这样记得快忘得更快,反之自己探索过程,进度虽慢但是能够真正学到东西,把课本上的变成自己的。例如采用以下方法: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三、走下讲桌,看看孩子眼中的世界

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赞美的语言,夸奖的语言。小学生在学习里面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赞扬。每个人都会评价别人也会被别人评价,在学习里面,教师会评价学生的功课,考试成绩以及学生本身的特质等等。这样的评价不是评头论足,不是指手画脚,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引发学生向上的教育手段。

每个人的表达能力是不同的,所用方式也不同,有的人形容一件事物走的是直线距离,这样的表达非常的精准;也有的人形容一件事物的时候走的是弧线距离,这样的表达往往不那么直接,甚至要穿插一些别的内容,但是这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他最终也完成了他想表达的内容。我想说的是,小学语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我们老师教的是思想还没有被大人固化、模式化、程式化的小学生。他们非常单纯,他们的世界比我们大人的要多彩,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比我们要多。老师画了一个圆圈,小学生眼中看到的可能是太阳,也可能是月饼,也可能是一个球的切面。随着的孩子的长大,他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会有越来越少,会越来越无聊,曾经那个多彩的世界会慢慢消失。我希望老师们尽最大可能的去肯定每个学生,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你去理解他们了,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当你的心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的打造好的课堂气氛。

结语: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教学相长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目标。打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把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小学生牢牢抓住。如果课堂气氛不适宜,呈现消极、沉闷的局面,学生的思维感到压抑,窒息智慧火花,没有学习的热情。反之,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这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和发现,相信这样的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作者:陈爱青

上一篇:税务局廉洁奉公演讲稿下一篇:大学生纪念五四青年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