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服务产业与文化创意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推进数字绿色印刷发展,引导印刷复制加工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转变,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设计服务产业与文化创意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服务产业与文化创意论文 篇1:

产城融合背景下常州市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常州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对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在产业融合、设计内涵和人才储备上的不足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旨在引导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城融合;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

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江苏省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常州如何能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产业,对促进常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将其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以广告服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等为主体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等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1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发展规模靠前

近年来,常州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法人单位435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从构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四个行业看,广告业法人单位163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亿元,增长26.9%;建筑设计服务业1396家,主营业务收入173.7亿元,增长14.7%;文化软件服务业809家,主营业务收入39.5亿元,增长5.9%;专业设计服务业513家,主营业务收入24.7亿元,增长51.5%。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单位共178家,其中常州有34家,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居第2位,仅低于南京(72家),从发展现状看,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规模在全省稳居前列。

1.2四大行业中的广告业效益领先全省,步入发展提速阶段

2014年常州市广告业发展态势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全省处于前列。全市规上广告业户均利税总额638.3万元,增长38.3%,增幅居全省之首。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所在地,常州广告业正在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劲活力。

1.3 建筑设计业总量规模最大,但文化内涵还有待提高

2014年,我市规上建筑设计业单位数占全省的23.6%,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36.0%,利税总额占全省的41.5%,虽然我市建筑设计业在单位数、营业收入、利税总额上均为全省第一,但主要是以数量优势取胜,而不是以质量优势领跑。不少企业主营业务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与全省先进地区同行业相比,包涵设计服务的成分比较少,亟需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1.4 专业设计业发展雏形显现,产业前景值得期待

2014年,我市规上专业设计业单位31家,单位数在全省排第2位,低于南京(39家)。规上专业设计业利税总额1.2亿元,排第4位,虽然我市专业设计业各项指标增长较快,但由于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营利能力较弱,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逐步展现出较强的活力,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二、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

2.1高新行业发展偏弱

2013年,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的全部是建筑设计服务企业;2014年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8家是建筑设计服务,1家是广告传媒服务,另1家是文化软件服务。整体产业中建筑设计、广告服务行业相对较强,专业设计、文化软件服务比较弱,在内部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实施调整和优化。

2.2平均资产规模较小

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在单位数量上虽然较多,但在规模上普遍较小。2014年,我市全部文化產业户均资产1613.7万元,其中规上1.4亿元,规下625.9万元。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户均资产530.8万元,其中规上5185.8万元,规下243.7万元,远远低于文化产业平均水平。2014年,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规模排名前20名的企业中,常州只有1家,单位"小"、"散"、"弱"的特点注定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发展受到限制。

2.3整体盈利能力不强

2014年,我市规上文化服务业利税总额共计53亿元,户均利税总额1271万元;其中规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利税总额为29.6亿元,户均利税总额1170万元。从具体行业看,广告服务业户均利税总额766万元、文化软件服务业890.9万元、建筑设计服务业1650万元、专业设计服务业387.1万元,除建筑设计服务业高于文化服务业平均数外,其他三个行业远低于平均值。说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总体效益水平比较低,客观地反映了各行业效益状况不容乐观。

三、产城融合背景下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因此,常州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充分依托常州良好的经济、产业基础和优越的科教、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优化创业和就业环境、聚集优秀行业人才,加快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3.1构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定详细具体的文化创意等产业政策,加快完善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资体制,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今年市委市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常州市关于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常州市首次出台关于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出了针对文创企业的专属金融支持产品,提供了配套的金融支持,帮助文创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助推企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健全了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

3.2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已贯穿于国民经济的装备制造、旅游、信息、建筑等各行各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所承载的品牌、文化、服务、创新等要素,当这些要素在产品上汇集可带来隐含的高附加值,这正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典型特征之一。根据常州的产业结构和实际情况,可重点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发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科技力量加强产品在外观、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产品更新与消费升级;还可以借助产品包装、广告设计、移动端和PC端网页设计等创意设计服务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产品附加值。同样,在常州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常州自然旅游资源较少,要想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就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注重培养特色的产业链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逐渐形成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销售一条龙的循环系统,走出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近年来,常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已经涌现出像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旅游区、环球动漫嬉戏谷、东方盐湖城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发展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品牌运作、产品销售环节,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促进常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以众创空间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众创空间面向所有有创新想法、创新能力的个人与群体,有别于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仅对既有文化企业进行帮扶,是新型的创新孵化器。对于个体文化初创者而言,众创空间的优势是其低成本与灵活性,极大地节省文化创意人员在把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转变为项目时的资金消耗。而众创空间除了为初创时期的文化创意人员和企业提供培训、资金、管理服务等便利,对文化创意创新项目进行孵化,还可以将自身收益与入驻的优质项目结合,共同成长壮大,兼具孵化与投资功能。可以立足和依托常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打造常州文化创意产业众创空间示范基地,以众创空间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优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的结构。

3.4 挖掘本土文化的创意价值,丰富创意和设计的内涵

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创意的重要根基。将文化创意产业本土化,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必须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赋予现代创意方式以民族化、本土化的创意内涵,比如常州的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表演艺术等文化遗产,可以合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加强这些传统技艺技能与创意设计和时代元素的融合,以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实现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的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以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为常州特有的传统和历史文化提供经济基础和动力支持,促使这些传统和历史文化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本土文化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的互动发展。

3.5 完善创意人才建设机制、引进和培育高端文化创意人才

在文化創意人才队伍打造上,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复合型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政府应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一方面,创新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和奖励机制,在产业人才的安居、创业等方面设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领军型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建设一流的文化创意和设计团队,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另一方面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紧密结合常州的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联合高等院校和文化创意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文化人才培训,着力培养创意策划、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影视特效、动漫制作、软件开发、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人才。加快培育一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急需的高端文化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丰丰,韦霞,杨卫华. 产城融合背景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 艺术科技,2014(9):7-9

[2] 陈思勤.产城融合核心应"以人为本"[J]. 南方,2013(19):20-21.

[3] 王建彦,纪峰,吴宪霞.连宿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SWOT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8-9

[4] 金卫民.常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EB/OL].

[5]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 经济效益有待提高--2015年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EB/OL].

作者简介:

肖宇,1981.06,女,汉,黑龙江省伊春市,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

作者:肖宇 王志坚

设计服务产业与文化创意论文 篇2:

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3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推进数字绿色印刷发展,引导印刷复制加工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转变,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

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困难,《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壮大市场主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加大财税支持,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对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以及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给予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等。

设计服务产业与文化创意论文 篇3:

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当今设计服务业已成为城市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焦点。文章研究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的特点和建设意义,通过对伦敦这一国外典型的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策略、手段和实践内容。借鉴伦敦这一典型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建设经验,得出对与广州建设发展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对策启示。

关键词: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伦敦;对策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8-0149-02

设计服务业是随着专业分工的发展而逐步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的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融合性高、创新性强、低耗高效的特点。设计服务业不仅具有丰富产品品类、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作用,还能在现代社会体系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创新创意带动制造业发展,对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转型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结构更新迭代,设计服务业成为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产业转型、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各国在发展设计服务业方面都相应采取了诸多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韩国在1988年提出“设计韩国”战略,以建成世界设计强国为目标开展了诸多设计服务业促进活动,其首都首尔政府成立了以副市长为首的设计首尔总部,把设计提高到政府战略层面。芬兰政府一直致力于设计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通过设立奖项、教育培训、项目资助等手段促进全社会对设计创新的重视。2002年芬兰技术与创新基金组织(TEKES)发布“DESIGN 2005”项目,项目对芬兰的100多家相關企业及高校研究机构进行资助,以支持其在设计领域的研究应用。在政府推动下,芬兰的设计企业、研究机构、设计需求方的合作愈加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设计服务业产业网络。

1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活跃度越来越高,城市发展的加速吸引了设计服务业在城市的聚集。同时,城市在积极探索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路径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发展设计服务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其作为成为创建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重要实现手段。

设计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其他地区而言有着天然的比较优势,设计服务业也往往呈现出区域聚集的特征,大城市具有显著优势的产业发展基础,丰富的人才储备、科技、信息、市场等高端资源积聚,这些特征使得大城市往往成为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而作为设计服务业聚集的核心区域,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能够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带动其他产业创新发展。

推动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帮助制造业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型,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有助于吸引创新创意人才,发挥城市高端资源优势,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相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优化城市等文化氛围、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品味,塑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2伦敦作为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建设经验分析

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不仅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其城市综合实力和世界影响力方面都首届一指。伦敦是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文化中心,英国约三分之一的设计机构都位于伦敦,伦敦已成为典型的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

2.1政府规划及政策鼓励

英国作为现代设计思想最早的萌芽地之一,设计服务业发展历史悠久,在1980年代就正式提出设计产业概念,并从政府层面意识到设计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大力开展设计服务业的振兴活动。英国政府在设计服务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早在1937年开始,英国便制定了工业设计师注册制度。1944年成立了英国设计协会。除了致力于成立设计组织、举办设计活动,还通过资助设计专业研究为产学研结合及设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英国的设计服务业源起于生产服务业,而今已经逐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设计顾问公司发展顺利,许多设计公司专业化程度高、业界影响大、国际化程度高,成为国际设计服务业的引领者。

2.2协会力量推动行业发展

1 962年,伦敦部分设计师和艺术总监发起成立了英国设计与艺术指导协会,并设置D&AD大奖,旨在提高行业标准,激励和培养设计人才,促进行业与设计教育之间的交流。D&AD大奖迄今有近60年的历史,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设计大奖之一。D&AD大奖项涵盖了广告创意、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图形设计、摄影、环境设计、数字设计、影视设计、移动营销等多个创意类别的奖项。为鼓励设计新秀,还为全日制学生和24岁以下应届毕业生特别设置了D&AD New Blood Awards奖项。

2.3聚集顶尖设计教育资源

伦敦高等学府云集,并且诸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是世界顶尖水平,为设计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端专业人才。如成立于1937年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是全球唯一只开设研究生与博士教育的全研究制艺术院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的艺术与设计类大学排名中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同时,作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巨大人才吸引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人才也是伦敦设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能力为伦敦成为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打造创意产业园

伦敦创意社区众多,为设计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工作空间。伦敦北部伊斯林顿的克勒肯维尔(Clerkenwell)创意社区20世纪用厂房进行改造,逐渐吸引了几百家设计企业入驻,形成了一个活力十足的代表性创意园区。克勒肯维尔创意社区每年都会举行为期三天的设计周活动(Clerkenwell Design Week)展示最新的创意和最前卫的设计,并将展览从室内延伸至公共空间,让人们在街道上就可以欣赏新奇的设计作品。另外,克勒肯维尔创意社区还会举办如伦敦建筑双年展等多种多样的展览活动,吸引众多艺术及设计爱好者前往。

2.5普及性场馆传播优良设计

伦敦作为历史悠久的世界名城,拥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并且这些场馆对学生免费开放,创造了文化创意及设计教育普及传播设计的优良环境。1989年建成的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是全球第一个设计主题博物馆,收藏了英国的众多设计作品。主要展览新锐杰出的设计作品。2016年,设计博物馆搬迁至伦敦西区的原英联邦学院的所在地,为英国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Design Museum举办每年一度的Designs of the Year设计展,汇集年度各个领域的新锐设计并评出奖项,涉及建筑、数码、时尚、交通、产品、图像六大设计领域的作品。

2.6设计节打造城市品牌

伦敦于2003年开始举办伦敦设计节,每年一届,展示来自全世界各地设计师和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設计盛事之一。伦敦设计节以伦敦设计节不是单一的展会,往往是由上百场讲座、展览和诸多活动共同组成,伦敦设计节的主题宽泛,涵盖了家居设计、数码设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等30余各设计艺术领域,具有很强的包容度和国际化特征,既是宣传伦敦设计创意产业的平台,也是宣传伦敦城市形象的名片。一年一度的伦敦设计节每年都以独特的视角开展各种设计艺术活动,为伦敦乃至英国设计注入了强劲的文化活力,营造了浓厚的创意氛围,诸多优秀设计师脱颖而出,设计创新活动成为社会生活风尚,对伦敦设计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伦敦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建设经验对广州的启示

广州市作为国内经济发展领先的区域中心城市,既有优势又发展不足。设计服务业起步早,也较早受到社会重视,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同时存在产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规模化公司数量不多,难以向高端服务迈进,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等问题。广州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设计服务业的发展,结合广州市设计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及伦敦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对广州发展对策的几点启示:

3.1强化政府促进引导发展作用

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应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形成政府市场双促进,出台落实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等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确立设计促进相关主管政府部门,实施行业规划、活动策划、奖项设置、信息发布等职能,引导行业向好运转。制定相关评价体系,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3.2注重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要实现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立合理优秀的人才梯队是基础保障。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搭建就业平台,完善职业能力认定工作,打造合理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提高服务业中心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和集聚作用。鼓励产业与院校联合办学,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层次多样、特色鲜明、面向国际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

3.3构建协同发展的公共平台

推动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利用设计园、创意园等空间集聚区形成规模效应。搭建孵化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发布等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优势资源。通过展会、设计节等宣传、展示设计,打造行业内外交流平台。

4结语

设计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国家、地区、城市的经济环境、技术背景有密切关系。设计服务业发展路径不能只关注自身产业的特点,还应适应地域特点定位发展战略,与生产性制造业等产业协同发展。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以充分发挥驱动制造业产业升级转型的推手作用。

作者:杨小静 曹小琴

上一篇:经理竞职管理部长演讲稿下一篇:思想文化汇报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