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内外稳定协调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率作为本国货币对内的价格表现,汇率作为本国货币对外的价格表现,是宏观经济运行中金融信号的核心。按照“三角悖论”理论,在开放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和汇率的稳定。在当今经济金融自由化、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一国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必须寻求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汇率内外稳定协调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汇率内外稳定协调论文 篇1:

人民币国际化下内外均衡的冲突与协调

作者简介:

谭秋梅(1982-),女。广东开平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公司金融。

摘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该进程中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也将日益突出。针对人民币国际化不同阶段的经济开放程度和特征。人民币国际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同时,人民币自由浮动的实现需要经过漫长而渐进的过程,而汇率形成机制的选择是解决内外均衡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内外均衡的冲突与协调

人民币国际化下内外均衡矛盾既有一般货币国际化国家的共性,又有我国自己独特的内容。根据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情况,本文将人民币国际化下的内外均衡矛盾分成三个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中期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基本完成。随着国际化的深入,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每个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都会有一定的经济特征,这些经济特征体现在历史经验和数据上,因此,这三个阶段的内外均衡冲突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纵轴,以不同阶段的历史经验和数据量化的经济特征为横轴,通过与国际上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相比较,分析在某些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冲突以及国外的解决协调冲突的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有利于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开放经济与人民币国际化下的内外均衡冲突

在开放经济下,我们有可能面临实物经济增长和货币内外价值两方面的内外均衡矛盾。在实物经济方面,当国内经济出现衰退,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内部经济要求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从而刺激国内需求,增加进口,使国际收支逆差加剧,外部经济状况距离均衡目标更远;同样,当国内经济出现过热,国际收支顺差时,紧缩性政策会进一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使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这类似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经济过热,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內外失衡状况。实物经济中内外均衡矛盾是开放经济中都会有的矛盾,只不过在一国货币国际化条件下,这种矛盾会大大加深。

在货币内外价值方面,两者背离主要表现在:当货币对内价值贬值,对外价值却升值;本币对内升值对外却贬值。从根源上讲,导致货币内外价值背离的根本原因是决定货币国内价值的因素和对外价值的因素有所不同。货币的国内价值主要受国内货币供给和国内总需求、总供给关系影响;而货币的对外价值主要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就货币的对外价值而言,主要体现在汇率上;就货币的内部价值而言,则主要体现在国内物价水平上,物价水平受国内供求关系影响。货币内外价值背离的过程简单。

内部均衡目标、外部均衡目标各自内部也会产生矛盾。内部目标中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即主要是“滞胀”;还有经济增长和结构平衡之间的矛盾,如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增长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导致产业之间不协调等。外部目标中,汇率与国际收支产生矛盾,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的外部经济方面日元持续升值需下调利率,而国内经济过热要求上调利率的矛盾。一般而言,随着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其面临的内外均衡冲突也越严重。这是因为,开放度的提高增强了整体国民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一方面,本国经济活动水平对世界经济状况的敏感性(Sensitivity)大大增强了,本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本国国内的两大经济部门——国内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由于它们之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政策反应变得更大,相互之间发生错综复杂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种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和冲突的程度会大大增强。

一国货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是经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因此,随着经济开放程度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我国内外失衡的问题必将凸现。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必将会对中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造成影响的观点已经成为众多国内学者的共识,然而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从内外均衡问题的角度出发,当前的文献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还是在成本一收益的分析框架下进行,而较少从内外均衡的冲突与协调的角度做深入的分析;就内外均衡问题的研究而言,许多学者注意到了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开放经济毕竟不等同于货币国际化。

二、从国际借鉴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内外均衡冲突与协调

(一)人民币国际化初期

1.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现状。根据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情况,可以认为现阶段是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以2003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境内机构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标志,我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人民币现金在周边接壤国家及港澳地区跨境流动的调查情况看,2004年末人民币现金在周边接壤国家及港澳地区的存量为216亿元(不包括在东南亚、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占当年我国现金流通量的1%,比1996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4.6%,增长十分迅速。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贸易中的结算情况来看,2004年,人民币在中越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8l%,中蒙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90%,中朝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45%,人民币越来越多地成为周边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港澳地区人民币现金流量迅速增长,给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机遇。2004年人民币现金流出入总量约为7522亿元,是2001年的7.5倍,年均增长达65.2%。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和经济往来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人民币已逐渐被接受;同时,由于各国对人民币储备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

2.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的内外均衡冲突。90年代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内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得到了深入推进,内部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之间的互动性开始表现出来。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平衡矛盾,内部均衡的冲突表现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冲突,外部均衡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冲突。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的国际收支形势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并存,同时外汇储备不断累积,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市场汇率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导致外资的进一步流入,国际收支顺差随之扩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人民币初期主要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冲突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外

部均衡从属于内部均衡,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由高储蓄带来的是高放贷和高投资,而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于是形成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在我国强制结售汇体制下,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伴随外汇储备增长而不断投放的基础货币,就最终演化为实体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第二,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巨大市场潜力、低廉劳动力成本以及较为完善的配套生产链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达到相近的规模,这必然造成较大的资本流入。第三,涉外部门与对内部门的发展不平衡。由于涉外部门特别是出口相关部门受政策支持较多,在国际竞争中机制转变较快,使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比较先进,因此较有竞争力;而主要为国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在这些方面相对落后。最后,社会保障缺失导致居民出现大量预防性储蓄,金融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困难重重。一方面中小企业、民营资本融资困难,而另一方面金融资源越来越向着大企业、大客户和垄断部门集中,信贷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储蓄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有效的投资等,故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形成“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

外部失衡反作用于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第一,国际收支顺差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一方面,外汇占款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投放;另一方面,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意味着大量商品已流向国外,相应减少了国内市场的总供给,特别是基础性产品的供给,这无疑会对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带来压力。第二,央行的“冲销”干预导致商业银行存差增加。第三,外汇政策和本币政策的有效性减弱。为了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吸纳外汇,形成吞进外汇——放出本币——压缩国内信贷——资金结构性紧缺的效应。

3.日元国际化初期的经验借鉴。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与日元国际化初期阶段也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本币升值的压力大,此时央行逐渐放开本币的浮动;央行经常干预外汇市场,货币供应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国内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日元从经常项目可兑换向资本项目可兑换平稳过渡的20年可谓是成功的。因此,日本对日元国际化初期所出现的内外均衡冲突的协调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日元国际化初期的内外均衡冲突。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出现了巨额经常项目收支顺差,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因此,日本在外汇交易、资本交易自由化及国内金融自由化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强,同时,海外对日元资产的需求急速增加。日元在世界各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受国内形势所迫以及受外部金融摩擦的影响,日本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改革,为日元国际化的实现做了必要准备。1984年日本和美国政府同时公布的《关于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现状与前景》的协议中,集中体现了日元国际化的具体要求,取得了明显效果,促成了日元国际化的高潮。日本从实现经常项目下本币可兑换到资本项目下日元可兑换大概经历了2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出现的内外均衡冲突有:日本央行频繁的干预行为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增,同时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加速了通货膨胀的到来;在走向本币浮动的前两年,似乎出现了“J曲线效应”。在头两年当中,贸易顺差依然持续,但在1973年之后,日本出现了经济的停滞和通货膨胀。

(2)从实现经常项目下本币可兑换到资本项目下日元可兑换的借鉴和启示。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面对经济的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日本经济在几年后重新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首先,1964-1984年期间,日本的银行监督体系逐步完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始终控制在20%以下,与此同时,本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上升,日元对外偿付能力大增,兵团逐渐走强。其次,日本政府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证券交易规模。日本对内外均衡矛盾协调的经验可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通过银行监督体系逐步强化,金融态势的稳定,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有效控制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冲突。第二,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是推进货币国际化,化解宏观调控内外均衡目标冲突的一大出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中期

1.人民币国际化中期的内外均衡冲突。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数量会越来越多,人民币在各国官方储备中的份额也会逐渐增大。刘骏民教授预言,在未来的3~5年内,人民币就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并在各国外汇储备中达到20%左右的比重。我国的进出口尤其是出口会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计价,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会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同时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对人民币的投机也会越来越多。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种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会直接反映到汇率的波动上来。这些因素都会加剧我国所面临的内外均衡矛盾的冲突程度。虽然这些内外均衡冲突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已经出现,但是随着货币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开放程度加深,失衡所持续的时间及其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过于经济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的货币国际化初期。

2.日本资本项目开放后的失败教训。

(1)资本项目开放后的内外均衡冲突。1985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在美国的压力下开始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错误地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大量的游资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产生了后来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崩溃直接导致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漫长的经济衰退。这一系列的过程都给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的中国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资本账户实现自由兑换后和浮动汇率后的日本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就内部均衡而言,经济高速发展,储蓄率高,大量资金流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而非实体经济投资,使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泡沫;就外部均衡而言,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使经济增长对外依存的程度较高,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的增加使本币升值压力重重。当前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等与80年代的日本仍相距甚远,然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人了中期阶段,我国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汇率的浮动性增加,则很可能面临同样的困境。因此,日本当时的教训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中期阶段如何避免可能预见的内外失衡问题有一定帮助。

(2)日本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内外均衡冲突协调失败的教训。日元升值带来的泡沫经济破裂与其当时实行的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各项措施有极大关系。在升值初期,日本央行極力干预外汇市场,试图维持日元币值稳定。但在资本市场已经具有相当开放程度的时候,货币政策不但失效,还会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日本被迫实现浮动汇率造成的大幅升值后,央行实行错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造成

了极大破坏。日本失败的经验说明: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应付升值压力具有较大风险;被动地实现浮动汇率将会导致外部经济的极大波动;金融监管不足,金融自由化监管不严,银行贷款不断向住房抵押贷款倾斜,也会导致刺激地产泡沫不断膨胀。鉴于以上分析,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中期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其次,人民币自由浮动的实现需要经过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独立的货币政策是首要的选择,而资本账户的开放又是人民币国际化必然的客观趋势,因此人民币的自由浮动是完全可以预期,我国必须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避免由此带来的经济冲击。

(三)人民币基本完成国际化

1.人民币基本完成国际化后的内外均衡冲突。这个阶段内外均衡矛盾的形式和上一个阶段虽有联系但略有不同,内外均衡冲突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基本完成国际化后,人民币将会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在汇率制度上,会有一些国家的汇率钉住人民币,人民币的地位可能会像现在美元所处的地位。这个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内外均衡矛盾将会达到顶点。国内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其他国家的反应,境外巨额人民币随时会干扰内外均衡目标。其中最突出的内外失衡问题将是“特里芬两难问题”以及资本流动的冲击。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出现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主要是指,我国必须平衡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投资货币三者之间的问题。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问题主要是指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量、频繁的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流入,会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造成严重的影响。外部均衡冲击表现在汇率稳定难以维持。内部均衡冲击表现在资本流动会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还会使国内资产价格出现剧烈变化。内部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体现为,资本流动会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状况造成巨大影响。这是因为大量资本流出会对外汇储备产生不利影响,一旦这种不利影响被市场预期追逐,便可能发生投机性资金出逃,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减少,货币面临大幅贬值的压力。为了防止货币危机的发生,央行可能从维持对外均衡的角度出发,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以吸引外资,但这样却会极大地伤害国内经济。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人民币国际化下的内外均衡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来解决这些相互关联而又错综复杂的问题,而这个关键点就是汇率。汇率不但是一个影响与外部世界经济交往的变量,还会影响内部的稳定和增长,它是联系内外部均衡的桥梁。因此,选择合适的汇率决定机制是解决人民币国际化下内外均衡问题的关键。

2.欧元和日元国际化模式和解决内外均衡冲突问题的经验借鉴。货币国际化一般有两种模式组合:“强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和“弱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其中有两个具体的模式比较值得关注:欧元模式和日元模式。欧元模式即在核心国主导下,联合相关国家通过积极的政策协调和推动,从贸易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创造单一货币。同时,凭借创建的强大的经济体,使之逐步成为事实上的关键国际货币。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欧元的诞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创造了一种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区域货币一体化,以实现价格稳定与货币独立,保持内外经济均衡双重目标的模式。在欧元成功创造的过程中,马克起到了核心货币的作用。通过建立区内的关键货币和区域合作的方式来推进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并通过有效的汇率决定机制维持汇率稳定,以协调内外冲突,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内外均衡问题的协调有重要借鉴意义;日元模式即通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成为国际货币,其中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前面我们已经对日本在日元国际化进程中协调内外均衡冲突的经验教训做了详细分析。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民币不可能照搬某种货币国际化模式,而不同的国情也将形成特定的内外均衡冲突。在增强我国实体经济实力的过程中,抓住汇率这个内外均衡的关键变量,形成配合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汇率决定机制,是解决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内外均衡冲突问题的突破口。

(譚秋梅电子邮箱:qqtanqiumei@163.com)

(责任编校 大 山)

作者:谭秋梅 郭 燕

汇率内外稳定协调论文 篇2: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

利率作为本国货币对内的价格表现,汇率作为本国货币对外的价格表现,是宏观经济运行中金融信号的核心。按照“三角悖论”理论,在开放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和汇率的稳定。在当今经济金融自由化、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一国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必须寻求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因而,在相对自由的资本流动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关联问题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后,在增

作者:李文乐 王彬 王继晖

汇率内外稳定协调论文 篇3:

近年人民币汇率机制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摘要:文章建立在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上,从人民币内外均衡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模型,结合近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200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形成这些冲突的原因、协调冲突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机制;货币政策;冲突;协调

一、人民币汇率机制沿革

1994年,中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改革,其内容包括:第一,汇率并轨,废除过去的双轨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第二,取消外汇留成制,实行结汇售制;第三,建立银行间外汇买卖市场。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等交易货币的浮动区间。此次汇改的意义在于:改革是市场导向的,是朝向更灵活、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机制的;制度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核心是形成机制的改革,而不是人民币币值的简单重估;实行浮动汇率制,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对外汇需求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加大。

二、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机制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双重目标,即内部实现物价基本稳定下的充分就业,外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对于中央银行来讲,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是实现内外均衡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如何有效地将这两者加以搭配和组合,直接影响到内外均衡的实现。

(一)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形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以下简称M-F模型)把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BP曲线)引入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研究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经典M-F模型分析表明: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与国内货币政策将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而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资本流动不完全的情况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受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共同影响,BP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

在固定汇率制下(如图1),假设该国经济起初位于内外均衡的A点。如果央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到LM′。该国经济在B点实现新的内部均衡,同时利率下降,国内资金外流,资本项目也出现逆差,本币面临贬值压力。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购入本币,抛售外币,LM′左移到原来的位置,货币政策失效。

在浮动汇率制下(如图2),假定该国经济最初在A点实现内外均衡。扩张性货币政策首先使LM曲线向右移动并与IS交于B点。在B点经济虽处于内部均衡,但B点位于BP曲线右侧,这意味着收入增加和利率下降带来了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推动本币汇率贬值,进而导致BP和IS曲线右移,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内外均衡为止(C点),此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收入水平提高。所以,浮动汇率与货币政策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二)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

根据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对一个国家而言,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能同时存在。即在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完全的资本流动这三个目标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必须得放弃其中的一个。根据上述相关理论,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固定汇率制,所以,在目前资本不完全流动的前提下,要維系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货币政策与汇率机制之间必然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冲突。

三、人民币汇率机制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一)冲突的表现

1、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1)持续的贸易顺差与资本流入。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加大,结合近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经常项目下,2003年顺差458亿美元,而到2005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1608亿美元。持续且数额巨大的贸易顺差客观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由于中国目前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所以贸易顺差带来外汇收入中的大部分直接构成了官方储备,2003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到2006年底突破了10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2)美元持续贬值。2002年以来,美元持续走低,由于人民币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所以美元的贬值带动了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这客观上要求人民币升值。

2、国内通胀压力加大。(1)物价持续上涨。200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逐渐升温,房地产、钢铁等部分行业局部过热,此外粮油价格也呈现上涨的趋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2003年以来中国CPI、PPI同比增长率一直在3%左右高居不下,而央行设定的调控目标正是3%。另外,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2004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达到了110.8%,比2003年上涨了9.7%。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2月份,全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主要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2)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速度明显快过GDP的同比增长速度。2001年M2/GDP之值在1.45以下,而到2006年底这一比值达到了1.65。另外,近年中国M1、M2之间的差额即“喇叭口”在不断扩大,这也反应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加大。

3、中央银行的政策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国内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2003年6月起,中国货币政策开始向紧缩性方向转变。随后的一系列措施都显示出央行对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担忧。央行多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并且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控制信贷过快增长,抑制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不得不从外汇市场大量买入外汇储备,而大量外汇储备的买入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从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所以,如果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角度出发,央行就不得不大量购入外汇,但是外汇的购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规模急剧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失效。如果从减小通胀压力的角度出发,央行就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但紧缩性货币政策会造成市场利率的提升,从而拉大了人民币与外币的利差,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冲突的原因

1、长期以来的固定汇率影响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前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保持在相对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当汇率波动超出一定幅度之后,货币当局将会出面干预,这就使本币供应量成为随汇率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外生变量。此外,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当美国降低利率时,人民币将存在升值压力。为维持固定汇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使国内被动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本国货币政策受制,丧失了独立性。

2、央行对冲工具的缺失。僵化的汇率机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央行冲销工具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人民币实施汇率改革以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矛盾依然存在的原因。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对冲工具相当有限,随着对冲外汇占款压力不断加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处于国债和银行债券短缺的尴尬境地。从2003年开始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央行票据以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票据从2003年的7368.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6522.7亿元,这显示出央行在票据发行方面的压力正在增大。公开市场操作乏力使得央行无法应对大规模涌入中国的外国资本,从而也就无法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3.外汇储备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前述中国巨额贸易顺差带来外汇收入中的相当大一部分被央行被动买进,因为央行为了抵制境外游资的攻击,汇率剧烈波动必须大量买入境外流入的外汇。另外,当下中国的结售汇制度也决定了央行不得不大量买入外汇。大量外汇的买入加之央行有效冲销工具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到2006年底外汇占款达到了98868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近5倍。庞大的外汇占款直接导致了国内通胀压力的加大。

四、货币政策与汇率机制的协调

(一)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在资本完全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自主性这三者中择其二而行之。因此,在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解决中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首先必须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更加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人民币汇率的适当升值和向更加灵活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操作具有积极意义。汇率的更具灵活性,可以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和频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中国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增加了汇率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对中国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进行调节,使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更有保障。

(二)改善外汇储备的管理

前述分析得出,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直接影响着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所以必须完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首先要适度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适度减持美元,增加欧元和日元比重,根据经济形式的变化做短期调整,降低汇率风险;其次要增加实物储备。充分利用多余外匯储备建立中国的能源储备,以抵御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制约;再次,建立外汇储备基金。在外汇储备中,流动性头寸部分可以由央行直接管理,其他部分,让基金进行管理,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后,藏汇于民。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放松对民间持有和投资外汇的限制,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这样有助于减少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加民间的投资渠道,也为进一步提高汇率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

(三)加强外汇市场建设

首先,要推动结售汇走向市场化。要从强制结售汇制逐步转向意愿结汇制,这样结售汇这个环节弹性更大了,市场化程度更高了,整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就会有明显提高。其次,要适时推出衍生产品,防范汇率风险。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和掉期外汇交易,协调汇率、货币政策的冲突。

参考文献:

1、卜永祥,秦宛顺.人民币内外均衡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Krugaman,P.R.Obstfeld,M.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聂繁薇.论我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及协调[J].西南财经大学,2006(4).

4、江远桥.“不可能三角”的重新选择-人民币汇率升值正当时[J].对外经贸实务,2006(6).

5、李军,张敏.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6、卞靖.高额外汇储备下的外汇管理问题研究[J].新视野,2006(5).

7、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马新伟

上一篇:汇率制度变迁启示论文下一篇:企业老干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