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组织新农村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需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引入机制,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精英群体返乡创业,吸引企业家投资农业,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鼓励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使更多的主体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妇联组织新农村建设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妇联组织新农村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实施整体推进 合力加快新农村建设

东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在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用机制和政策引导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辽特色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政策引领、以奖代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有效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实现了整体推进,呈现了均衡发展的态势。实践中,东辽县重点强化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督导,切实发挥组织的领导作用

为全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乡、村层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制定下发了《东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形成了县、乡、村及帮扶部门四级组织网络和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组建新农村建设督导组,加强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检查指导,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推广典型经验,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考评,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指标,全面调动了全县各级组织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东辽县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东辽县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规划。一方面,在发展现状上规划,对全县所有的村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将全县234个行政村划为标准型、一般型和落后型三个层次,并从三个层次中按照一定比例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对不同类型的村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从而使每个层次都有试点村和推进村,每个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不搞一张图纸、一个模式、一个方案。另一方面,在产业特色上规划,根据东辽县低山丘陵区的地貌特点,将全县234个村进行细化分类,划分为产业支撑型、城镇工业型和生态农庄型等类别,力求实现“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目标。在农户较少、居住分散的地区推行分散村落式规划建设模式,重点突出村屯的层次美、错落感,体现农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在住户较多、居住密集的城郊和平坦开阔地区,推行农村社区式、城镇集中式等规划模式。同时,注意研究探索区域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坚持“公路沿线、集中连片,中心辐射、节点联接”的布局原则,科学合理确定试点村和推进村,重点向沿线和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村镇发展。突出打造了五个区域布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充分发挥了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均衡发展。

3.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于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根据他们不同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进行分类指导。对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制定相对较高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扶持引导,努力使之达到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标准;对于具备加快发展基础的村,制定中等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农民通过产业培育、规模发展,实现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村容村貌的目标;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薄弱、农民收入较低的村,制定实事求是的目标和要求,以提高收入、改善环境等急迫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东辽县还确定了“壮大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完善一套农民增收机制、培育一种和谐文明风尚、打造一个优美环境、建设一支过硬队伍”的“五个一”新农村建设目标,打造特色,完善功能。东辽县还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把村屯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六改四普及”(改路、改房、改墙、改水、改厕、改环境,普及清洁能源、普及有线电视、普及太阳能、普及自来水)为抓手,优先解决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把乡村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内容来抓的同时,还连续三年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对城镇街道实施秩序整顿,对村屯垃圾实施定点清运,对裸露地表实施绿色覆盖,重点开展了绿化美化一条街、绿化美化一条路、绿化美化一个村屯、绿化美化一条河的“四个一”绿化杯等竞赛活动,美化绿化了农村环境,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促进了全县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

4.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切实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东辽县不断强化政策的引领机制,用政策的引领作用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首先在政策制定上倾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根据全县新农村特色镇、示范村、提升屯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省、市对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目标要求,在前几年组织实施的“8+1”、“10+1”、“10+X”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又对全县以奖代补政策进行了完善,制定并实施了《东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35”工程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实施以奖代补,增加了特色镇和提升屯的奖补项目,以奖代补政策面向全县所有特色镇、示范村、提升屯,提高了奖补数额,扩大了奖补范围,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2010年,以奖代补建设项目达到20类15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2亿元,各类奖补资金总额超过1200万元,项目总投资是奖补资金的10倍;其次在资金投入上倾斜。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东辽县将一些涉农资金整合起来,打捆使用,尽量向新农村建设上倾斜。在公路桥涵、牧业小区、人畜饮水、沼气池、卫生厕所、安全粮仓、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将这些建设项目全部投向新农村特色镇和示范村,并引导各类资金向新农村投放,进行集约使用,集中投入,加快建设。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群众筹一点、集体经济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帮扶部门助一点和优惠政策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等办法,探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

5.示范引导,强化宣传,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东辽县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如在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的确立上,实行自主申报,政府按梯次把关,进行动态管理,搞不搞、怎么搞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在建设资金的筹集上,积极倡导自已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鼓励自愿投资、投劳;在组织方式上,创新推广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制度,由村民自己推选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放手让农民自己拿“大主意”,自己定“大方向”,自己做“大手笔”,建立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了农民的事农民办,农民的钱农民管。在促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东辽县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强化宣传,增强主体意识。专门抽调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宣传组,驻村入户面对面地宣传,并向每个农户发放了《东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手册》。同时,采取制作电视专题栏目、播出《畅谈东辽新农村》电视专题片、创办《东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全面介绍新农村建设政策、法规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不断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增加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整合全县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农业局、牧业局、农机局、妇联等相关部门,以实施“新时期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广泛开展了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意识;三是强化引导,提高参与意识。通过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和典型现身讲解等方式,使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投资投劳热情高涨;四是强化责任,提高管理能力。本着教育引导农民自我决策、自我作主、自我发展的原则,强化了村规民约在新时期的针对性,增强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村规民约对村民日常行为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

6.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切实发挥部门的帮扶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为更好地发挥全社会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中,东辽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帮扶机制。在省、市确定的帮扶方式基础上,又创新了帮扶形式,由前几年对村镇实施团队帮扶变为对示范村实施“三对一”进行帮扶,即每名县级领导带领一个县直部门、一户县级企业组成一个帮扶组织,由负责一个乡镇所有推进村变为负责一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帮扶,几年不变,从而使帮扶工作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了长效的帮扶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帮扶领导和帮扶部门的支持。力争从每个省级帮扶部门那里帮助争取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从每个市级帮扶部门那里帮助争取1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争取每个县级帮扶部门至少出资5万元以上,或帮助上一个5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几年来,各级帮扶领导和帮扶部门多次到东辽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为全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供了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扎实进行;三是整合部门资源。对新农村建设职责部门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重点工作,明确重点部门和配合部门,实行优势互补、合力推进;四是发挥企业潜能。把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和推进村结成共建对子,使新农村示范村的基地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五是倡导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发出倡议书3000多封,目前,全县已有30多人回乡创业,总投资近4000万元。

总之,东辽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合力推进,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只是起步和探索阶段,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今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用社区化载体服务农民,打造文明和谐的农民新区,建设具有东辽特色的新农村。

作者:中共东辽县委 东辽县人民政府

妇联组织新农村建设管理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主体引入机制的对策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需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引入机制,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精英群体返乡创业,吸引企业家投资农业,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鼓励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使更多的主体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主体;引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始终是最重要和必须依赖的主体,无论是发展生产,改变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建设,还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管理民主,都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引入机制,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吸引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新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

一、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精英群体返乡创业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所作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农村剩余的人员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建设新农村,仅靠这些人员是不行的,必须要把外出的农民工吸引回乡,共同建设新农村。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精英群体返乡创业。

(一)加强教育宣传。增强其爱家意识、创业意识,吸引回乡创业

从城市返乡的打工农民带回技术、知识、资金,在当地创办或领办企业,对农村当地经济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重视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应采取措施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精英群体返乡创业,为回乡创业者创造一个健康的思想和舆论环境。

第一,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宣传,营造“创业光荣,回乡创业更光荣”的氛围。在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岗前指导和培训中,着力提高务工青年的爱家意识和回乡创业意识,引导他们从单纯的“打工挣钱”转变到“挣钱和学技术”并举的观念上来,使他们树立今天外出务工是为了明天回乡创业打基础的意识,并教育引导他们以肯吃苦、善钻研的精神,在打工实践中掌握技术和增长发展经济、驾驭市场的本领,注重积累有关方面的知识和资金,为回乡创业打好基础。对回乡创业者,不仅要积极引导和帮助,而且要根据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增强其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引导他们学习发达地区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和思维方式,不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大胆为我所用,回到家乡为致富一方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教育他们树立起对家乡发展前景的希望和信心,积极向外地宣传家乡的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争取外地企业对自己回乡创业的支持,动员外地企业一同来家乡投资办厂、搞开发。同时,当地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和回乡创业政策,全方位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

(二)建立农民工回乡的有效机制,鼓励农民回乡创业

地方政府应注重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回乡创业者的人文关怀,增强家乡对他们的吸引力和亲情感,激发其家乡情,并在回乡创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回乡机制,鼓励回响创业。一是加强同农民工的联系。要在一些城市设立劳务工作站,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对行业内有突出业绩或有一定财富积累的“成功人士”重点联系。二是设立返乡“创业者工业集中区”,出台系列鼓励政策,营造回乡农民工发展“暖巢”。三是形成激励机制,建立劳务人才库,从“人才库”中选拔“能人”进行培养。四是积极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培训等服务,包括推出一批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紧密并适合返乡农民工投资项目。

(三)对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发展给予金融政策的支持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切实改善融资环境,为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地方政府应把解决资金问题作为引导和帮助务工农民回乡创业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尝试开拓多种融资渠道,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化解资金难题。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农民工返乡务农创造条件

外出打工的农民群体,往往都是农村的精英。外出打工的经历往往使他们的视野和眼光要高于其他农民。如果政府出台鼓励农民工回乡的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在家乡发展的良好机遇,一部分农民工会重返家乡而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此,政府要帮助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工找项目。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工绝大多数人员,对项目开发、资金运作不熟悉,尤其对家乡的资源状况和投资环境也相对陌生,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多帮助他们确定目标,找准路子,放心创业。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助。这些归来的“大雁”就一定会在自己的家乡“筑巢垒窝”,为当地经济发展增砖添瓦。对外出人员回乡办企业简化办证程序,缩短办证时间,同时还从场地、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另外,可以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在该园区加大供电、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环境,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创业。

(五)让农民工回乡创业享受招商引资政策

政府要激发农民工回乡投资的积极性,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者,不仅带来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变化,同时,也为农村赚回了可观的资金。政府要积极为这部分资金找“出路”,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找门路。对所有用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均适用于农民工回乡创业,从而激发农民工把在外赚来的资本在本地投资发展,并负责为农民创业意向进行可行性研究,明确回乡创业者可破格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农民工的回乡积极性。为此,各乡镇和县劳动保障部门应对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开展了一次普查,把有回乡创业意向的人员登记在册,对其创业意向进行可行性研究。

二、建立制度保障,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

当前,人才密集的大城市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大专、本科层次的毕业生难以获得施展才华的理想舞台,如果家乡政府能提出优厚的待遇,可以形成强烈诱惑,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提供优厚待遇的制度保障。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

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最能动的因素。加快新农村建设,不仅仅需要资金倾斜和政策倾斜,更重要的是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建功立业。因此,从国家层面对投身农村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实行优厚的补助制度,可以给为农村服务的大学生

更高的工资待遇,保留城市户籍,以后结婚生子,都可以享受城市市民待遇,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二)采取合同制的方式吸引大学生

可以采取合同制的方式,一般订立三年服务合同为益。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本土村官的帮派习气,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把精力花在如何改变农村面貌,公开办事效率,倾听群众的呼声上面。如果这能成为一种政策,按届轮换,大学生村官三年任职期间,他们在工作中将极少受到来自于村级组织本身的压力,他们很有可能改变农村原有的那种沉寂模式,即使以后他们回城了,那么三年村官生涯也足以影响他们以后的为人和做事。

(三)推行大学生暑期“村官”志愿服务计划

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和首要任务。为此,根据农村的情况和需要,可以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利用暑期,组织暑期志愿服务团,定点到农村。像河南农业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2006年起,开展“三士下乡当村官,服务建设新农村”活动。建立起以专家为后盾,博士到乡,硕士到村,学士到户的志愿服务体系。当年就有10位教授和博士偕300学子下乡,开赴全省37个县市。服务团将着重在新农村政策、法律服务、科技兴农等10个方面为这37个县市的农民提供服务。参加志愿服务的博士、硕士、学士分别担任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副村长。通过此次活动将科技推广与大学生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和帮助农村增收致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大批乐于到基层,适于到基层,勇于到基层的优秀青年人才。大学生做村官最大的利好是可以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协助村级组织规划村镇建设,指导农民科学致富。

(四)继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

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促使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树立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创造“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如河南省截止2006年已连续第10年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10年来,全省200余万大中专学生,2万多支重点服务团队在广大农村开展了政策宣讲、支教扫盲、普法宣传、文艺演出、科技支农、企业帮扶、社会调查、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2006年各高校根据“河南青年百村建设行动”的总体部署和“百校结百村”的活动要求,又组建3 000余支服务团队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其中25支服务团队列入全国重点团队。

(五)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

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青年农民因为经济条件困难等各种原因,进不了大学。而那些考上大学的优秀分子,为了摆脱农村生活,大多留在城里工作。这样一来,农民整体上文化素质低,文盲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下。为了使农民中的一批先进分子发挥自身的潜力,使当地的农林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在农村贫困地区选拔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对农村贫困地区而言,这批农民大学生就像一批新鲜的“造血细胞”。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回村后,不仅为乡村带去了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更能发挥带头作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乡村农林科技人员和经营人才的缺乏。可以考虑招收2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文化,从事农林业生产的贫困农民子女开展成人学历教育。这些“农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转户口,成绩合格者,由培养的高校颁发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文凭,国家承认其学历。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为每村至少培养一个“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落地型”大学生。

三、鼓励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重视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多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在农村,植根在农业,动力在农民,与农村经济繁荣融为一体,息息相关。在带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方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可以大展身手,大有可为,正在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业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利益关系,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对接,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市引入农村。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城市和工业资源进入农业和农村的有效载体,也创新了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二)发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行业特点,采取不同形式,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用企业之所长,尽企业之所能,选准切入点,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首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为农村培育主导产业。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广大农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带动一村一品发展,根据当地资源和特色培育主导产业,依托自身的品牌和技术等优势,通过技术推广、生资供应、质量控制、资金供给、信息服务、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坚持自主创新,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改变传统的种养模式,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其次,完善利益机制,农民增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龙头企业和农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条件的也可以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或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积极探索风险保障机制,提高农户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努力使农民稳定分享整个产业链的平均利润。

第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为培育新型农民作出贡献。龙头企业要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培训农民,建立示范基地、养殖小区,引导农民转变种养观念,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要以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

管理方式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努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对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组织农民参与工业化、标准化生产,逐步提高农民合作意识和适应工业化社会的能力。

第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培育健全市场体系,为农村服务。龙头企业要重视培育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农产品和消费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主动参与政府推动的农村市场工程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利用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国外建基地,办工厂,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

第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促进公益事业。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发挥资本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龙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配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积极帮助农村修建道路、桥梁、水电等生产生活设施,改变村容村貌;开展图书下乡、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文体生活,促进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参与扶贫开发、移民安置,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和移民的增收渠道。龙头企业要与政府及其他社会团体合作,共同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营造新农村和谐发展氛围。

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所在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加强村企之间的互通互动,形成共建合力。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等因素,共同制定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积极探索股份合作、村企联动等多种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企业与农村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三)为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农民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主动提供服务,积极争取支持,加强协调配合,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一,开展试点示范。要在坚持龙头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选择个龙头企业作为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引导各类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二,注重政策引导。要研究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部内有关资金项目要向龙头企业及所带动的基地村倾斜。农业产业化项目也将重点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时,符合认证条件的优先受理,认证费用适当减免。

第三,加强指导服务。要创新思路,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开展培训。对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及基层产业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认识,研究探索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机制。二是提供信息。及时提供本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规划、政策、建设重点等方面的信息,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搭建平台。重点搭建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研企对接的平台,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

第四,总结宣传典型。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具体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努力为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在适当时候,采取适当形式对先进企业进行表彰,激励更多的龙头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四、搭建保障平台,吸引科技人员投入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乡土科技人才和农村劳动者,更需要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支持新农村建设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了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进行机制创新,完善相关激励政策,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加强政策研究,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根据实际,探索制定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一线的引导和支持政策,搭建有利于解除科技人员后顾之忧的政策平台。如探索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和开展服务。对参与农业开发,兴办实体的科技人员,实行身份不变,原任职务不变,正常晋级不变,物质待遇不变等政策,对贡献突出者,优先评选先进,优先提拔使用,允许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第二,服务形式创新,吸引科技工作者建设新农村。调动科技工作者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可以采取多样化形式,如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等行之有效的形式,鼓励知识分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定期到农村开展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切实有用的服务。农民与这部分高素质群体的接触与学习,能更快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为实现农村与城市之间劳动力、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创建有效的平台。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为了调动科技工作者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该项工作要加强领导,发挥领导作用,联合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从组织领导和力量整合等方面为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加强新农村科技国际合作,引进国外智力和人才。要把新农村建设科技国际合作作为科技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完善农村科技引进政策,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际农业高技术园区,引进国外智力和人才,并发挥其带动效应,促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五、强化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保障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硬约束就是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从我国农村的经济现状来看,在新农村建设的较长时期内,资金的主要来源要依靠政府实行支农的财政政策和利农的金融政策,需要政府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业补贴和公共品,真正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为此,政府要大力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带动企业、农户和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加强与金融部门和单位的协作,促进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与金融资金的紧密结合,引导金融资金更多地流向农村。探索建立风险基金、信贷担保等市场化运作的科银结合机制。也可以发行新农村建设彩票,吸收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六、整合社会人力资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要搞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还要充分利用一切社会人力资源。这主要包括:出身农村进入城市的工作人员,他们本身就是一个联结城乡的桥梁。他们同农村、农民是一种血脉相通的联系,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倡导、鼓励社会各个团体和组织对农村进行帮扶和捐助。要整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人才资源,他们是兴农富民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积极参政议政,要发挥其整体优势,扩大社会参与面,合力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送科技,送健康,送温暖,献爱心,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青年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积极组织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发挥团员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创新团员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团员青年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各地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家庭和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宣传党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措施。鼓励妇女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

(责任编辑 曾毅生)

作者:张国富 孙金华

妇联组织新农村建设管理论文 篇3:

分类树样板 分层构体系构建具有东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东丰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努力实践、大胆探索,制定了走平坦路、住安全房、饮合格水、用卫生厕、用清洁能源的发展目标,采取了县乡联动、部门帮扶、主抓在县、行动在乡、落实在村、农民主体、实惠到户的工作思路,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6年11月,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东丰实践”高层理论研讨会在东丰县召开,重点研讨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到东丰视察新农村建设,对东丰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10月,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辽源市召开,东丰县的梅花鹿生产基地、东丰农民画和横道河镇合力村的秸秆气化站,受到了好评。

1.分类指导,培育样板

东丰县是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农业县,东丰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特点和乡村发展实际,把全县229个村划分为近郊村45个,中郊村116个和偏远村68个,按类别培育典型,树立样板,带动全县的新农村建设。

1.1依托地域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近郊经济强村 以东丰镇苗胜村、三合乡蚂蚁村等为样板,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档次,强化产业支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东丰镇苗胜村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一是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引进了中志甜玉米公司,带动260户种植甜玉米110公顷,每公顷可增收4000元,年增收44万元;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依托县内三个黄牛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养牛业,年末全村黄牛养殖可达3000头,实现年纯收入300万元。肉鸡小区发展到10户25栋,年出栏肉鸡可达25万只,实现收入50万元;培育10户养猪大户,年出栏肉猪5000头,实现年纯收入10万元;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今年已转移68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0%,可实现年纯收入175万元。四是大力发展运输业和服务业。目前从事运输业有30户,从事服务业有35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通过以上措施,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 9500 元以上,比去年增长20%。

1.2 完善基础设施和卫生整治,建设中郊环境优美村 以沙河镇良纯村、拉拉河镇福安村等为样板,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和谐的新农村。良纯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新修建水泥路20公里,达到了户户通;泥草房改建23户,1720平方米;投资40万元新建总面积400平方米村文化活动中心;投入资金52万元修建排污边沟5000延长米;新建了铁玉米栈子6000立方米;投资10万元在村两头安装了两个红外监控器,每户安装了一台警铃,在村主要道路安装了路灯,亮化了村屯;投资36万元修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并实施了广场美化硬化工程,安装了健身器材;在道路两侧栽上了绿化树,里程长达12公里;投资4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铁栅栏4500米;争取资金77万元,村级自筹100万元,完成了良纯村垃圾填埋处理场、污水处理池、水源地保护和户用沼气池四项工程。

1.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偏远和谐文明村 以横道河镇合力村、小四平镇梨树村等为样板,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村。合力村位于东丰县横道河镇的西部,地处两省二县(清原、东丰)交界处。依托村林业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全村5亩以上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45户,中药材细辛、五味子种植25户,共260亩;林下参15户,共 80亩。发展林蛙养殖18户,共21处;梅花鹿养殖15户,养鹿3580头。2006年,村投资104万元建设了秸秆燃气站,有300户居民使用上了绿色清洁能源——秸秆燃气。

2. 递次推进,构建体系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东丰县坚持科学规划,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典型引路,递次推进的办法,构建了省、市、县、乡(镇)四级新农村建设推进体系。到2009年,全县新农村试点推进村镇达80个,其中省级10个、市级24个、县级32个、乡镇级14个。全省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之后,在80个试点推进村中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屯,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255工程”(即从2010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建设2个示范镇,50个示范村,500个提升屯)。目前,50个示范村中,已培育省级示范村26个,市级示范村18个,县级示范村6个。为了规范示范村建设,东丰县制定了《东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55”工程实施方案》,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区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7个方面,确定了37条具体标准,下发到乡镇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十二五”期间,东丰县将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255”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十二五”期间,在完成现有5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再启动50个示范村,全县示范村总量达到100个。

在保障措施上:一是实行包保,落实责任。制定下发了《东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责任部门包保分工意见》,50个示范村分别由14名县领导、63个县直部门,50户企业进行包保。县直有关部门根据分工,按照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落实各项任务的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协调项目和资金,组织和动员全行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实现资金整合、行业包保、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大投入,强化引导。县委、县政府根据财力状况和示范村建设项目情况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示范村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补助。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投入作用,真正体现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强对产业基地、商贸旅游、农村社区服务项目的投入,探索符合农村市场化要求的管理方式。三是扶持发展,培育特色。着力发展东丰农民画产业,县委、县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东丰县农民画人才奖励办法》和《东丰县农民画专业技术资格评骋办法》等文件,并对一批农民画作者进行了表彰。为使东丰县农民画尽快实现产业化,加快农民致富增收步伐,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东丰农民画画家入驻上海金山农民画村实现了销售2万余幅,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做大做强东丰梅花鹿产业,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梅花鹿产业的大发展和快发展,全面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积极从资金、政策、物质、技术等方面为养鹿户(场)提供支持和服务,梅花鹿产业在东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已经成为东丰富民强县的最大特色产业,孕育了新的“发展之最”。2010年,全县梅花鹿已发展到16.5万只,全县养鹿户(场)已达6800户,梅花鹿常年存栏量全国最多、规模最大。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建设。积极组织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社团组织支持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干部到农村或到本人的出生地、生长地、创业地支援新农村建设。

3.积极探索,不断提高

立足东丰实际,学习借鉴外地好经验、好做法,大胆实践,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东丰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3.1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议事机制 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建设规划。先后完成了县域和乡镇的总体规划,完成26个省级示范村的规划。一方面,聘请省、市规划专家依据航拍和土地规划版图,着眼长远,科学安排生产性建筑和住宅、道路等各项设施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小城镇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展旅游、物流、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引导各类企业和农产品向小城镇扩张,引导农民向城镇流动就业,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打造经济强镇。

3.3建立能人带动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能人作用,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按照用好一个人,带活一个村的要求,加强教育培养,使村党支部书记成为组织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领头雁,农民致富的领头人,使全县60%以上的村支部书记能够带头创办致富项目,争取年收入超过5万元。

3.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乡镇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岗位责任制。每年县财政都拿出一定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突出者实行奖励,发挥激励作用。

今年是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二年,也是东丰县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255工程”的第二年,全县将认真学习兄弟市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实现“255工程”预期目标,进而全面提升东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作者:中共东丰县委 东丰县人民政府

上一篇:民政局双拥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本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