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投资效率研究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貿组织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外资投向了中国,中国内地也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入日益增多、其本身具有多重动因,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国家应充分利用其有利方面,而尽量避免其消极方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跨国公司投资效率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跨国公司投资效率研究论文 篇1:

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

摘要:文章基于单方程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该地区国内投资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跨国公司投资对该地区的资本挤入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两个方面。关键词: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6—08

跨国公司投资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是引进外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国内外学者经验性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或者中性效应。如果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增加额小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额,甚至出现国内总投资的减少,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挤出了国内投资,此时称跨国公司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与之相反,如果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增加额大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额,则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带动或促进了国内投资,此时称跨国公司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而若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导致国内总投资等量增加,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投资具有中性效应。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跨国公司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关系的早期研究来自加拿大。Lubitz(1966)基于加拿大1950-1962年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跨国公司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l美元的跨国公司投资导致加拿大2-2,5美元固定资本总额的增加,即跨国公司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的形成产生了挤入效应。Borensztein、Gregorio&Lee(1998)建立了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扩散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利用69个发展中国家1970-1979年和1980-1989年两个10年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FDI会刺激国内投资,导致国内总投资的增加量约为FDI流入增加量的1,5—2,3倍,即FDI“挤入”了国内投资。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Frances Van Loo(1977)考虑了FDI对进出口、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国内投资,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加拿大国内资本形成产生挤出效应。Manuel R,Agosin&Ricardo Mayer(2000)在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970-1996年间3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Panel Date)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亚洲各国的国内投资产生了很强的挤入效应,对拉丁美洲各国却产生了挤出效应,与非洲各国的国内投资则无显著的关联性。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就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王小鲁和樊刚(2000)研究结果显示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资本形成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而杨柳勇和沈国良(2002)经过实证研究却发现:从长期来看FDI“挤出”了我国的国内投资,即跨国公司投资存在着挤出效应。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就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FDI对国内投资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中部地区则有明显的挤入效应;西部地区FDI的挤出效应不显著。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范围内FDI对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上,对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研究文献尤其是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为了更准确深入地研究占全国吸引外资近50%(商务部研究院,2005)的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e)分析方法,选取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挤入挤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二、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一)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计量模型对东道国而言,跨国公司投资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其国内投资的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战略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等。因此,一国国内总投资,可以看做是国内投资 与跨国公司投资 之和,于是我们有方程:

由宏观经济学投资理论可知,影响τ时期国内投资 的主要因素有产出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前期投资等情况。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投资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政府的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这里仅考虑产出水平与前期投资对当期投资的影响。即τ时期国内投资主要受t-1、t-2等时期的产出水平与投资水平的影响,这里我们取滞后两期。则:

跨国公司投资 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代替。同时考虑到时滞效应,t时期跨国公司投资不仅由τ时期的投资转化而来,而且还可能由t-1、t-2等时期投资转化而来,这里我们也取滞后两期,即:

由(1)、(2)、(3)式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为总投资占GDP的比例:F为FDI占GDP的比例;G为GDP增长率;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

在 显著的情况下,我们使用长期反应系数 来测定跨国公司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人挤出效应:

经过Wald约束检验:如果 ,则表示跨国公司投资对国内投资既没有挤入效应,也没有挤出效应,即增加1个单位的FDI将使总投资亦增加1个单位;如果 ,則表示跨国公司投资产生挤入效应。即1个单位的FDI可带来多于1个单位的总投资;如果 ,则表示跨国公司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即1个单位FDI的增加使总投资增加小于1个单位。

(二)面板数据模型与传统的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相比,作为两者结合的PanelData模型是一类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面板数据模型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

由于面板数据具有两维性,因此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以及由此造成参数估计方法的不当,将对参数估计结果造成较大的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采用面板数据结构建模时首先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检验。单方程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通常来说,依据模型参数变化,面板数据模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对单方程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的检验主要就是检验模型参数(截距和系数)在所有截面单元和时间上是否是相同的常数,即用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之比构造F统计量,经过F检验完成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具体检验原理与过程可以参见高铁梅、王金明等(2006)。

利用本文选取的面板数据对模型的设定形式

进行F检验表明,模型(2)优于模型(1)与(3),即我们采用变截距的单方程回归面板数据模型。变截距的单方程回归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又分为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由于我们仅就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数据资料来研究该地区的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故宜选择确定效应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用于检验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为:其中,i=1,2,……16,表示各个截面单元即16个城市。其他各字母含义与(4)式相同。

(三)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我们选择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1999~2004年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进行检验。具体指标数据选取如下:

1,总投资:消除价格因素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考虑到消除价格因素后各指标的连续性和可比性要求,我们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来消除价格因素。

2,FDI:消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于统计资料上FDI数据是以美元标价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分析中我们首先将其用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均汇率折算成以人民币标价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再使用GDP指数来消除价格因素。

3,GDP:各省市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以上相关数据,均来自2000-2005年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所提供的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统计数据。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依据选取的面板数据资料,利用Eviews4,0软件,采用能够对截面单元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进行修正的SUR估计方法对方程(6)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的系数不显著,说明滞后两期的FDI、GDP对长三角地区现期的总投资影响不明显。而 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现期和滞后一期的FDI、滞后一期和两期总投资I、滞后一期的GDP均对现期的总投资有显著影响。

再由式(5)计算可得,在长三角地区长期反应系数 为2,093,且Wald检验表明长期反应系数等于1的概率仅为2,6%,这表明在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即若跨国公司投资占GDP的比例增加l%,总投资占GDP的比例将增加2,093%,国内投资占GDP的比例将增加1,093%,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了国内资本的形成。

与国内部分学者如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的研究结论相反,我们的实证结论表明,处于我国东部的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挤出效应并不存在。笔者认为,由于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均来自长三角地区,我们的实证结论更符合该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效应情况,即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带动了国内投资的增长,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跨国公司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的资本形成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两个方面。产业连锁效应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投资通过带动前后辅助性投资而对国内投资产生乘数效应。李清娟(2003)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产业连锁效应的存在。她对上海市产业集聚化的研究结论显示,跨国公司的进驻。有助于上海各个开发区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相关上游或者下游企业的配套投资,如惠普公司和通用汽车落户上海,带动了数家相关配套企业的成群相聚。李锋、赵曙东等(2004)的研究表明,苏州在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围绕跨国企业配套协作的本地企业集群,目前已经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示范与牵动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跨国公司投资的进入而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国内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内企业投资量增加。赵英军和王晨辉(2005)实证研究了跨国公司投资对浙江工业部门的竞争效应,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国内企业增加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投资。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们实证的结论做一定补充说明。

四、结论

对跨国公司投资资本效应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策问题,因为它既关系到对现有的引进外资政策的评价,也关系到这一政策的未来走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吸引国际投资竞争加剧、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地区应该进一步积极、合理、有效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挤入效应促进国内资本的形成,进而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萬军电子信箱:hjwjah@163,com)(责任编校万小妹)

注:本文所涉及到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万 军

跨国公司投资效率研究论文 篇2:

跨国公司在华R&D的动因和影响

摘要: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貿组织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外资投向了中国,中国内地也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入日益增多、其本身具有多重动因,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国家应充分利用其有利方面,而尽量避免其消极方面。

关键词:跨国公司;R&D;竞争力;全球化;投资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外资投向了中国,中国内地也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商务部透露,截至2006年9月,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而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成为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动向,从1994年北方电信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信研究中心起,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的研发机构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1997年以来,各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R&D成为一个热点,信息产业、生物、化学等领域的跨国公司巨头如IBM、微软、SUN、爱立信、杜邦、联合利华、拜尔、松下、诺基亚、宝洁、富士通、朗讯、3M、思科、飞利浦、本田等,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目前,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近千家,而且它们还不断追加在华R&D的资金投入。

二、动因

(一)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国公司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在世界空间范围内的一体化过程,生产活动全球化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背景是其研发活动的全球化,而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又是生产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一改以往以母国为研发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重组科研资源,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从而促使研发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继市场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之后,技术国际化已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而中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二)增强公司竞争力,拓展中国市场的需要

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中心是直指中国市场的,他们并不是要在中国发展和引进技术,而主要是贴近并服务于中国的市场需求。职能一是为解决工艺与设备的当地化,二是研究当地市场,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特色的产品,三是研发人才当地化,即跟踪、获取当地技术资源。可以说,利用中国的资源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正是许多跨国公司心照不宣的“中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设立研发机构,更好地贴近中国市场,服务于中国客户,从而达到在中国进一步扩张的目的,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

(三)掌控核心技术、挖掘研发人才的需要

首先,外方通过产业内分工体系实现技术控制;以独资或控股形式防止先进技术溢出;通过设计“研发链”上的位置实现技术控制;通过专利和技术标准及技术的逆向扩散实现技术控制;以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来实现控制等措施,达到掌控核心技术的目的。

另外,中国经过建国后几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支很可观的人才队伍。在华的跨国公司为寻求研发的低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必定会想办法利用中国的其它公司、大学或其它科研机构等技术资源,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与本土其它企业竞争人才,而设立研发机构既有利于网罗现成人才,又有利于争夺潜在的优秀人才。中国大量优秀人才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提供了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因此,跨国公司研究人员除少数来自国外,绝大多数是在中国招聘的优秀科技人才。据有关部门调查,在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机构中,中国的研发人员平均占95.07%。中外合资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几乎全都是中国人,平均占99.03%。在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机构中,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平均占6.02%,具有硕士学位的占49.93%,大学本科毕业生占40.63%。

三、影响

(一)有利于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投资理论普遍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如资本形成、技术外溢、产业升级、贸易创造、增加就业等一系列效应,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引进资本、技术,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营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因为,跨国公司的不断增加,在极大冲击国内传统经济体制的同时,带来新的企业经营标准、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法,这对国内企业改革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为国内企业的改革提供现实的参照系。跨国公司的登陆,不仅仅是简单的货币的引进,更多地体现在各种生产要素,如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等的引进,与此同时,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引进也伴随而来。此外,跨国公司引起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跨国公司的登陆,还有助于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引擎”,是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机构的中国研发人员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开发,而是在中国特定环境下进行全球化的研究开发活动。这对于中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研发体系,提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国内研发能力和水平

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往往开展比较前沿的研发工作,而其研究条件和报酬也明显优于国内的相关机构,因此吸引了大批中国优秀研究人员就职,这不但能够抑制人才外流的倾向,而且还可以吸引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跨国公司十分注意员工的培训,把员工素质的提高视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在华跨国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人大大超过了中国同类企业。跨国公司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也开发了中国的人力资源。

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给国内企业研发提供了直接的学习机会,有利于迅速提高国内研发能力。首先,跨国公司通过在华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将先进的知识、技术带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其次,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科研成果的转化必然对国内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技术与产品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促使这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这将对中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再次,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R&D投入的不足。最后,跨国公司在

华研发机构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研究,不仅可以为合作方指引研发工作的方向、可能的突破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相同或相关领域产业研发活动的开展,而且,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往往以市场为核心,注重研发活动的效率和研发方向的针对性和前沿性,这种研发机构的管理和企业研发工作的理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科研活动的运作及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能够促进跨国公司进一步增加在华投资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之后,一般要进行批量生产进而投入到中国市场,而这一系列运作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投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境外的母公司。另外,一种新产品或新技术被开发出来后,可能会引起跨国公司对其它的关联产品的兴趣,然后进一步增加投资,以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将会增加。此外,中国政府支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各种优惠措施,也将大大降低跨国公司投资的经营成本,对跨国公司增加对华技术性投资同样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四)不利影响

除却跨国公司在华R&D的上述有利影响之外,跨国公司终究不是国际慈善机构,它们也不是来无私援助中国人民的,追逐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是其根本目标,在华的R&D无疑会挤占我们国内的种种经济、社会资源,也对我国科研机构和自主技术开发形成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使我们在市场和人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

四、结语

上述这一切无疑是对我们国家的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OECD在《工业R&D的全球化:政策含义》指出的那样:“当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织自己的活动时,政府关心的是找到新的方式促进国内的创新。各国都关心如何保持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国内研究基础,保持国内重要的不向外流,同时增强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技术投资的能力。各国都在寻找新的机制把外国公司的研究活动与本国经济发展整合起来,并使其对本国的溢出效益最大化。”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R&D的积极有利方面,而尽量避免其消极不利方面。

参考文献

[1]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杜天才(1967-),男,河南开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會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杜天才

跨国公司投资效率研究论文 篇3:

FDI技术溢出机理及影响因素探析

摘 要:文章探讨了FDI技术溢出机理,分别就水平溢出效应和垂直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包括东道国吸收能力与技术差距、市场竞争与跨国公司投资动机。还从产业引进与培育、制度建设及人才战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更好发挥FDI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技术进步。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技术溢出;FDI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 FDI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国内研发投入,也依赖于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关注有效利用并增强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因此积极研究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探讨技术溢出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利用FDI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实现技术赶超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FDI技术溢出机理

要深入探讨FDI技术溢出问题,掌握溢出规律,首先必须研究技术溢出产生的机理。根据王海云,王建华(2004)的结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较高,是技术溢出的“供方”。东道国企业相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整体技术水平处于一种较低状态,是溢出技术的潜在采用者,作为“受方”。具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其与当地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技术和管理信息的交流,由于存在技术势差,技术会从高浓度的供方(外资企业)向低浓度的受方(东道国企业)溢出。而在此溢出过程中,技术流动的途径就是“溢出渠道”。溢出渠道是保证溢出最终实现的重要因素,一直备受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根据FDI影响当地内资企业的不同方式,可将FDI溢出效应分为行业内的水平溢出(Horizontal spillovers)和行业间的垂直溢出(Vertical spillovers)。

1.1 水平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水平溢出是指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同行业的内资企业之间在相互合作和竞争中产生的技术溢出。这种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发生:一是示范——模仿效应,本土企业通过对FDI先进技术的模仿和复制,促进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竞争效应,即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促进了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三是人力资本的流动效应,人力资本由外资企业向东道国企业的流动,使得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能够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水平。

(1)示范——模仿效应

示范效应对于东道国企业来说就是学习效应。由于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而外资企业在企业管理、营销理念、盈利模式和企业文化方面有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理念,这为东道国企业管理与建设企业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外资企业以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率先在东道国取得超额利润后,本地企业可以通过“看中学”和“干中学”的方式向外资企业进行技术模仿和学习。同时,外资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成功会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降低内资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2)竞争效应

跨国公司的进驻能够在行业内和东道国本土企业之间产生强烈的竞争效应。FDI的进入,加大了市场竞争,刺激东道国企业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Caves(1971),Kokko(1996)都指出了此渠道的存在。Caves(1971)表明,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比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更能使东道国企业产生内在的压力,迫使他们改进技术、提高效率直至最后提高市场绩效。研究表明,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促使内资企业投资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投资越大,内资企业的技术能力越强,并获得了溢出效应;同时,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变小,外资企业为了保持竞争能力和利润空间,不得不向东道国子公司转移更加先进的技术,使技术差距进一步扩大,内资企业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强。由此,竞争效应使FDI溢出效应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拓展机制。

(3)人力资本的流动效应

人力资源流动包括“有形流动”和“无形流动”。发展中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的水平较低,而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一个重要战略便是人员本地化,当这些经过培训的熟练员工后来为当地企业雇用或者自办企业时,就可能把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这就是人力资源“有形流动”带来的效应;此外,在知识聚集效应巨大的集群里,高技术人员之间有着非常频繁的信息交流机会,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密集频繁的信息交流相当于随时随地都在进行“人才交流”。与有形流动相比,这种技术人员无形流动带来的溢出效应效果似乎更为显著。

1.2 垂直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垂直溢出效应是指东道国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基于产业链条所发生的纵向联系效应。垂直溢出效应根据本土企业在价值链条中的相对位置又分为后向关联效应(Backward Linkages)和前向关联效应(Forward Linkages)。

(1)前向关联效应

前向关联效应是指外资部门向东道国的消费商等下游企业进行的技术溢出效应。外资企业会为下游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本土企业向外资企业采购较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可以改进自身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由于技术是内含在产品与设备中的,因此应用外资企业的产品与设备本身会带来溢出效应。外资企业会对采用他们设备的内资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这也促进了溢出效应的发生(Altenburg,2000)。

(2)后向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是指东道国当地企业向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生产或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和各种服务。Lall(1980)调查了两家印度的大型卡车制造商(一个是跨国公司子公司,另一个是合资企业)和他们的36家供应商,总结了可能导致后向关联溢出效应的互补行为,认为跨国公司在5种联系中促成了溢出效应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了当地供应商的生产效率:帮助当地有发展前途的供应商建立生产措施;向当地供应商提供技术援助或信息支持;对当地供应商在原材料和中间品采购方面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帮助;为当地供应商提供培训,并协助管理;帮助当地供应商寻找新客户。

2 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FDI通过其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促进当地技术进步,帮助东道国经济走上内生化增长的道路。但是,以技术溢出效应作为FDI激励政策的理论依据,其合理性却一直没有得到实证分析的支持,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结论。这种不确定性促使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寻找和解释外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技术外溢大小和方向存在显著差别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表明:外资技术外溢不是一个自动产生的过程,东道国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市场竞争程度、跨国公司投资动机等都会对溢出效应产生影响。

(1)东道国的吸收能力与技术差距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不会自动地提高东道国的劳动生产率,技术外溢的效果是与当地企业吸收能力相联系的。东道国FDI的吸收能力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在人力资本方面,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要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应用必须要求东道国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本,否则东道国对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接受和运用将会受限;②在学习能力方面,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有效程度取决于东道国“干中学”的能力和经验的积累;③在尝新利益分配方面,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使得创新在东道国变得有利可图;④在技术差距方面,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差异,相对于技术较落后的东道国来说,技术转移对技术较先进的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益要来得小。

(2)市场竞争程度

市场竞争是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主导机制(Kulger, 2005)。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如果子公司在东道国市场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那么为了维持其市场份额,它们只能向子公司转移更多的先进技术。外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刺激当地厂商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推动本土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料FDI的溢出效应会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然而,如果内资企业由于自身技术水平过低,无力和外资企业进行竞争,则会导致负向溢出效应。因此,适度的竞争程度会更有利于溢出效应的发生。

(3)跨国公司投资动机

外资企业作为技术溢出源,目标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实现技术转移。外资企业的投资动机对(下转第35页)

作者:陈立龙

上一篇: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论文下一篇:卫计局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