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加快,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截止到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达30.98万亿美元,而跨国企业投资采用的主要方式为跨国并购。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篇1: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发展历程、影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力度加大,同时投资形式上也发生变化,由合作一合资向独资方式转化,尤其近两年,跨国公司的独资化特征已表露出来,跨国公司独资化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投资;独资化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李文瑛

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篇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问题研究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加快,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截止到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达30.98万亿美元,而跨国企业投资采用的主要方式为跨国并购。本文通过H集团两个跨国并购的案例分析,以期帮助我国企业优化海外并购融资方式,从多方面控制融资风险,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率。

关键词:跨国并购;融资;Z模型

我国企业主动的跨国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自2000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国际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攀升,截止到2018年,投资净额达1430.4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6亿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4.3万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国际投资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跨国兼并指境内投资者(或通过其直接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在国(境)外合并其他境外独立企业的行为。跨国收购指境内投资者(或通过其直接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在国(境)外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等方式购买境外实体企业(包括项目)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或项目)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融资是一个企业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

二、跨国并购的融资和支付方式

(一)内部融资。企业内部自有资金的来源有:一是留存收益;二是折旧资金;三是资产变卖收入;四是应收账款贴现或让售。企业利用内部自有资金作为并购资金来源,其主要优点是筹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成本,为企业保留更多筹资能力,相应增加了企业的获取信用的能力。

(二)外部融资。企业外部融资的来源有:一是负债融资,包括银行借款融资和公司债券融资;二是企业权益融资,包括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三是混合性债券融资,包括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和认股权证。

(三)支付方式。不同的并购支付方式对并购双方的财务影响各异,支付工具选择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并购策略能否实现,而且还会显示出不同的并购信息价值,从而影响到并购市场的运行,也决定着并购交易最终能否成功。常见的并购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票交换、债券支付、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现状

(一)企业跨国并购融资不足。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资金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本市场,前者占据近70%的比例,后者仅占到了30%。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企业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很少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二)小规模并购以内源融资为主。据调查国内小规模并购基本上都是用自有資金,尤其是民营企业更是普遍使用内部融资方式,其占比超过了9成。

四、Z值模型简述

Z模型全称Z分数方程式模型(Z-score),由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Altman在1968年首次提出,以1946-1965年期间的33家破产的制造型企业和33家正常企业作为对比样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取得模型自变量系数,从而建立了注明的Z值模型。本文使用适应范围更广的Altman于1995年修订后的Z‘值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

X1用来衡量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值越大,说明企业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越强,主要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X2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值越大,说明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反应的是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X3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值越大,说明企业越强;X4用来衡量企业资本结构的风险,值越大,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越稳健;X5用来衡量企业的经营能力,值越大,表明企业发展能力越强。

本文的Z值模型的临界值使用修正后的分割点值,即Z‘小于0.5时,企业面临较大的破产风险; Z‘在0.5与1.2,属于灰色区域,企业的财务状况很不稳定;Z‘大于1.2时,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五、H集团跨国并购融资案例分析

(一)H集团简介

H集团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成立的海南航空,经过26年的发展,H集团已经从单一的地方航空运输企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集团。集团业务从单纯的航空业发展到飞机租赁、集装箱租赁、船业、酒店物业经营、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成为年营收近6000亿,资产近万亿的跨国集团。

(二)并购融资案例

1.2016年1月8日H集团旗下完成对世界排名第十的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的交割,耗资26亿美元,实现了对其全资控股。

2.2016年10月6日,H集团旗下的B租赁的子公司宣布,以100亿美元收购C的飞机租赁业务。

由此,A成为了世界第三大飞机租赁公司,飞机总数达到868架飞机,总价值超430亿美元,覆盖62个国家的149个客户。

(三)并购融资渠道及方式分析

1.自有资金。H集团旗下B租赁在并购A时,其中3成是自有资金,约7.8亿美元。在通过A并购 C旗下飞机租赁业务时,并购对价总额100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是由B租赁全资子公司的自有资金和B租赁的发行部分新的股权支付,根据B租赁2017年年报数据,向C发行股份,但未具体披露数量及交易价格,考虑到其十大股东,股权融资的金额占比极小。

2、境外银行贷款。在向A其余的70%的对价通过向境外银行申请并购贷款的方式筹集。2015 年12 月,B租赁,与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组织的银团签订了《贷款协议》,向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组织的银团借款18.55 亿美元,用于支付收购A股权的收购价款;并购C旗下飞机租赁业务时,H集团取得MorganStanley 和UBS 出具的不超过85 亿美元并购贷款承诺函,85亿美元的债务融资为本次并购成功准备充足。

(四)并购融资支付方式分析

无论是并购A还是C飞机租赁业务,债务融资均占最大比重,此融资方式决定了H集团的并购融资支付以现金支付为主流。在并购A时,H集团直接向对方股东支付了26亿美元现金,向C支付的并购对价中除了极少部分是B租赁股权,其余大部分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渠道的现金支付。

(五)基于Z值模型的跨国并购融资风险分析

根据B租赁并购行为发生的前2年及并购发生的后3年,以及并购的当年,即2014 年至2019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分别选取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和营业收入共12项数据合成处理Z值模型涉及的指标,将上述数据带入Z值模型方程式,计算出B租赁2014-2019年的X自变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同时,依据上表,将X1到X5带入Z值模型的方程式,相应计算出Z值如下表:

B租赁Z值在2014年到2019年的六年期间均在0.5以下,属于风险区域,具有较大的破产可能性。同时,伴随着在2016年的26亿美元、2017年的100亿美元的两次巨额跨国并购融资后,Z值在2015年-2017年期间持续下滑,并且下滑幅度较大,破产风险进一步加大。2018、2019年Z值虽然有所上升,但依然在危险区域,这与H集团新的领导层上任后逐步去杠杆,出售部分全资子公司股权,出售与主业无关的相关资产,从而偿还到期的巨额债务有关。因此,Z值的先上升,再剧烈下降之后缓慢上升的变化与B租赁公司因跨国并购融资导致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变化是一致的,二者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六、结论与展望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当中, 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窄。大部分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完成并购融资,限制了其海外并购规模的扩大。同时,金融市场开放不够,并购融资相关金融工具限制较多,无法为跨国并购提供充足的支持。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时具有强烈的债务融资偏好。受融资工具约束,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融资活动中,融资结构中,除了小部分内源融资以外,外源融资基本上是以银行借款为主的债务融资,权益和其他风险证券只占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

(三)跨国并购融资风险巨大,融资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融资风险与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贷款是进行杠杆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必然会导致企业并购需要面临严峻的偿债风险,此时,企业的现金流和持续向好的经营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往往并购行為带来了企业流动性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的加大,进而影响到经营。

(四)优化并购融资方式,从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着手才能有效防范融资风险。放松对融资的行政管制、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才能降低和化解目前跨国并购的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贾立.并购融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

[2]刘慧.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常璟.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发展与创新——基于“吉利并购”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1(6):8-9

[4]江乾坤.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融资创新与风险控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5]高明.跨国并购融资风险的防范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3): 22.

[6]王小英.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分析及防范[J].资本市场. 2007(9): 85-87.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李转

作者:李转

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篇3:

中国引资政策新走向

编者按: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按IMF界定的方式测算,累计实际吸收外资存量总值为2132.88亿美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范围扩大,层次加深,领域拓宽,吸收外资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将如何承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新一轮增长的机遇,中国的政策将随环境作出哪些调整?本刊邀请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作出详细解读。

中国无疑仍是世界前三名的投资热点国家,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现在似乎更强调“以我为主”,因此其引资思路和目标是外来投资者必须注意和了解的。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6年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周期,年均增长率将达4.3%。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出现新一轮增长。

中国是公认的投资热点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表的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的初步评估,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约6120亿美元,是自2001年连续3年下降以来的首次回升,这标志着全球直接投资已走出低谷。展望2005年全球投资前景,专家预计: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跨国公司盈利增加,跨国并购的增多以及投资者信心的增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将进一步加速,新一轮国际直接投资高峰将来临。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推动了新领域中国际生产要素的转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和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引擎。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及研发环节将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外转移;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和区域营运中心的设立区域、覆盖范围也正进行新的布局。同时,服务外包已成为不可逆转且呈快速发展的趋势。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服务外包协会预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和2007年分别增至5850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

以跨国投资为主导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带来难得的机遇,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特别是拥有大量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使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和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内对外开放的限制措施将大部分被取消,外商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将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将中国列入世界前三名的投资热点国家,中国的综合引资优势为中国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吸收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是中国引资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原则。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到202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配套能力强等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大力提高中国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吸收外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一如既往欢迎外资

中国将长期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再形成若干个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国内资源、能源、资金、技术、人才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必要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吸收外资,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促进中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上发挥积极作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吸收外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增长。事实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吸收外资,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繁荣、促进经济增长的普遍选择。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努力保持吸收外资规模,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应成为中国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

冀望解决三大矛盾

在中国提高引资质量过程中,将致力于三大矛盾的解决,首先解决资源需求的矛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是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严重过剩,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的40%;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3%;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1%、25.5%和9.7%。资源利用率低。中国的GDP才仅仅接近于全世界GDP总和的1/30。但中国石油消费将近世界的1/10,钢材超过1/4,煤炭超过1/3。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目前中国共有接近8亿人需要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充裕低廉的劳动力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的蓝领劳动力成本是欧美国家的1/40,白领劳动力是欧美的1/12。坚持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利用中国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吸收外资与扩大就业、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吸收更多的外商投资,用中国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途径。

其次,解决技术落后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

尽管中国有些领域和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依然处于下游的位置。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外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是中国企业的6.4倍。中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仅为1%强,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左右。

\"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也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先进適用技术,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引进技术、先进设备和高科技人才的主体。在新形势下,吸收外资的工作重点将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对中国来说,无论是从国外购买先进技术,还是通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引进,都需要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要鼓励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并采取适当措施更大限度地发挥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同时,必须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模式,完善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解决地区差异的矛盾。

中国幅员辽阔但地区差异很大,西部的12省市区国土面积占全国71.3%,人口占28.6%,但GDP占不到18%。而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五省市的GDP就占全国总量的45%左右。东部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后期;而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还会在国家安全、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现实情况是国家财政支持极其有限,最有效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扩大开放中求发展,通过大力吸收外商投资来获得工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根据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成功发展经验,吸收外商投资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吸收外商投资获得的建設资金和技术是开口的,还要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吸收外商投资上做文章。鼓励外商参与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促进区域结构调整。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东中西部互动和优势互补,努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础,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外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的现代物流、连锁业的发展;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新优势,努力形成产业结构国内外联动和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结合落实CEPA,积极发挥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理优势,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吸收外商投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一体化进程。

资金应投向最需要的领域

在对外商市场开放方面,中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一般制造业和服务领域,坚持多种所有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产业,外资基本没有或进入较少。外商投资企业对外依存度远高于国内其他类型企业,其工业产值中约46%出口到国际市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主要集中在较早放开市场竞争的轻工、家电、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竞争性行业。

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大力吸收外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立更多的自有品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中外中小企业合作;继续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出口型企业,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政策,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将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推动外商投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吸收外资方式,完善外商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并购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外资参与金融不良资产的重组与处置;加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服务贸易领域开放问题的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应加快制订《反垄断法》,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法律手段制裁垄断行为,并规制过度竞争行为。吸收外资要更加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节能、降耗和环保技术,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提高单位土地的外资承载量和产出率,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严格遵守环保标准保护环境。

直接投资风险低

利用外资中如何避免出现风险不再重蹈拉美化的覆辙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外资利用不当是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外资构成方面,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是以间接投资为主的,外国银行贷款、外国证券投资稳定性较低,其投机性和流动性强,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抽逃,从而加剧一国的金融波动。而直接投资稳定较高,资产不易转移,具有稳定国家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外资流入总量规模较大,中国一直坚持利用外资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适度举借外债,审慎开放资本市场的原则,中国尚未开放证券市场,目前直接投资占中国外资的绝大部分,主要是国际公认的最为稳定的绿地投资方式。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原则对于中国在地区和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有效地防范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短期资本外逃引发的金融风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其它国家引发金融危机的现象不大可能在中国发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是国家债务,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风险自行承担,不存在到期偿还的问题,政府不对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不会构成支付风险,目前,外商在中国投资获得的利润大部分都通过再投资的形式留在了中国。

在新形势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今后应继续长期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指导原则,适时稳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同时,适应全球直接投资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宏观管理水平。

必须看到,中国吸收外资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和苗头。如少数外商投资项目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一些地方违规出台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中恶性竞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宏观管理水平。认真研究分析跨国投资发展的新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制订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改善吸收外商投资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程序,坚决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审批制度,建立外商投资审批责任追究制和行政公示制,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外商投诉机制,加大对外商投诉的协调力度,促进外商投诉的及时有效解决。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增强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信心。

加强和改进投资促进工作。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的分析,密切关注各国投资政策的动向,加强对全国投资促进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有针对性地做好投资促进工作,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引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二次创业,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坚持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

作者:胡景岩

上一篇:工作实践报告三篇下一篇:水力发电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