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信息云计算技术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数据技术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各行业都加大了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视。而将其渗透到高校科研管理上,能促进管理创新。本文针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革新策略展开讨论,具体分析了先进技术运用下科研管理优化路径,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借鉴,逐步提高管理水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科研信息云计算技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科研信息云计算技术论文 篇1: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的开发设计

摘 要:云计算作为新兴计算机技术的代名词,目前正应用于广泛的互联网管理和资源共享平台中,其优势在于能够将虚拟化技术在经济耗费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以动态可拓展的方式在互联网应用设施中发挥作用。本文以研究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技术为主要目的,为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方面提供了更加具有创设性的研发设计技术。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设计开发

1 云计算综述

1.1 云计算的概念

对于云计算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基本统一的说法是认为云计算技术是一种能够动态伸缩的虚拟化资源共享技术。云计算联系着传统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服务,通过二者的相互应用再加上其本身的动态可拓展功能进而实现虚拟化资源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云计算由于和互联网关系密切,因此具有“云”的虚拟化比喻概念,它代表着互联网的庞大信息资源。

1.2 云计算的主要特点

云计算技术具有规模庞大、适用性强大和技术可靠的特点。云计算集合众多优秀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服务技术,在实行海量计算的同时,还能够达到信息资源的有效检索和查找,可谓是先进计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集大成者。云计算技术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服务上面,在“云”端放置着数量可观的服务器集群,用于各种数据的处理、检索和储存。

2 云计算给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带来的机遇

2.1 提供多途径的信息资源利用方式

云计算技术创设性应用多种资源数据的获取方式,其能够满足用户多途径的资源利用需求。云计算内部具有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这三种类型,作为云计算的3种基础设施,其能够提供信息查询的分门别类。在公共云下,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能够通过自己的基础框架直接为用户(包含学生、教师、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员、信息查询平台工作人员等)提供云服务,用户能够利用互联网得到各类有效的信息资源,不过在公共云的服务下,所有的用户不能拥有这些服务。私有云能够为单独的用户进行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内部服务。

2.2 保障服务器的稳定可靠运行

云计算技术具有多样化的服务模型,因此它能够保障服务器的稳定可靠。云计算技术可以划分为3种基本的服务模型,它们分别是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利用互联网提供软件的作用方式,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基础设施得到基于自身的多样化需求服务。和平台即服务相比,软件即服务则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它的调用对象只为特定服务的应用程序开放。以上三种的云计算服务类型为服务器端的平稳运作提供了便利。

3 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的开发设计

3.1 构建云计算共享系统

通过对云计算技术的上述介绍,不难发现要实现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的设计工作应该首先为云计算平台创建信息查询的资源共享系统。事实上,将结合私有云和公共云的混合云基础设类型更加能够实现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的高效性、经济性和智能性。

在混合云的服务模式下,高校可以把自己掌控的科研信息资源组织成“云”的服务形式,当云用户访问云端资源的时候,平台通过识别用户的有效IP,进而进行自主分析,当平台查找到更加贴近用户需求资源的时候,会为创建一条基于用户需求和服务的最优连接路径,方便为云对象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

3.2 标准化的可视化页面技术

在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下,云用户在访问科研信息资料的时候,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也就意味着平台应该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一个具有流畅外观的可视化用户服务界面,也就是Web Service页面。而且这项技术实现了用户一次注册终身具有平台登录身份和相应权限的功能,除了平台中的用户数据信息和资料发生变化,以及用户实现了账号注销操作。云用户只需要进行一次注册,便可以隨时随地轻松登录平台,还能够利用用户权限访问服务器上面的全部信息资源。这一技术从根本上实现了科研信息的共享。

4 高校科研信息平台的功能性分析

4.1 强化科研实践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在高校日常的科学研究中起到了资源参考的作用。具体有效的科研参考信息资源能够指导高校科学研究计划的有条不紊,对于强化科研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4.2 增强可靠性

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信息共享的形势之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正规性也是备受争议,其中还包括了各类科研信息资源的版本问题。调用可靠的科研信息资源是开展科研计划的重要保障。然而基于云计算的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便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安全共享。同时,它还保障了用户资料信息和权限管理的合理化和统一化。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的概念、服务、结构和核心技术,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的基础服务类型和服务模型,为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开发和设计方案,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中的重要地位,点明了其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领先作用,在云计算技术的帮助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朝向了更加先进的潮流方向发展,使得人们实现高效资源共享有了更加安全和先进的技术保障,是一项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的技术领域,同时还在于更多用户的积极使用,大力推动其技术研究方面的更多进展。本文设计的基于云计算的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具有实现意义。

参考文献:

[1]单从凯,邵昉,肖新华.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元数据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0(08).

[2]王文清,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4).

[3]陈江静.云计算环境下地方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5).

作者简介:易灿(1979-),男,湖南湘阴人,讲师,研究方向: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李志勇(1974-),男,湖南长沙人,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刘彦姝(1976-),女,湖南祁东人,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处理技术。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学院,长沙 410100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特色课题《云计算在构建高校科研信息查询平台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YJ15)研究成果。

作者:易灿 李志勇 刘彦姝

高校科研信息云计算技术论文 篇2:

探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的革新之路

摘 要:大数据技术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各行业都加大了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视。而将其渗透到高校科研管理上,能促进管理创新。本文针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革新策略展开讨论,具体分析了先进技术运用下科研管理优化路径,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借鉴,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大数据;管理革新

大数据技术在信息存储和管理方面有明显优势,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对各行各业运营管理产生明显影响。具体到高校科研管理,可注意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科研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注重科研活动过程中各类信息的共享和整理,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方可为高校科研活动的推进提供保障。

一、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從高校科研管理现状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科研课题一题多报现象严重。由于科研管理的不足,导致科研课题存在重复立项的问题,无法保证科研创新的实现,并且造成高校资源浪费,阻碍了高校的科研事业发展;二是科研活动监督力度不够。[1]从高校科研管理实践看,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活动的开展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缺乏诚信监管机制,使得部分课题在申报环节出现抄袭、剽窃的行为,降低了科研质量;三是科研成果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高校科研队伍在制定科研计划时,忽视了企业科研单位和事业机构的科研需求,导致高校科研成果无法运用到现实社会中,限制了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革新路径的探索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对高校科研管理带来一定机遇和挑战,为了保证科研管理质量,需要紧抓时代发展机遇,注重科研管理创新发展,将管理服务落实到科研课题立项和项目实施各阶段,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下面将具体分析高校科研管理的几大革新路径。

(一)提高高校科研课题的质量

要想解决当前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不足,还应从完善科研课题角度出发,确定有效的科研管理方案。其中创新是高校科研的关键核心,需要谨遵创新科研原则,在活动中发现新问题并创新处理方法。高校科研成果对社会科研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当前高校科研活动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要做好科研管理工作,以免出现课题重复立项或与现实需求不符的现象。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为科研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当课题立项后,管理部门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不同类别、层次的课题进行全面分析,为科研活动展开提供借鉴。在完善科研课题时,可综合分析结果、学校科研优势和研究人员科研方向等,进行科研监管,保证科研资源充分利用。例如,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可利用云计算、Web等技术,对高校科研课题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将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需求相结合,根据社会环境对高校科研课题进行优化调整,保证科研活动顺利展开。

(二)健全高校科研管理共享平台

科研管理需要依靠信息支持,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确保科研管理的有效性,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科研管理共享平台的完善构建,改变以往各高校科研活动独立进行的弊端,而是在高校科研信息互通中,严厉打击学术造假现象。调查表明,当前大多数高校参与到科研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中,将自身科研活动信息传输到系统,如课题申报、立项等信息可在共享平台中传输,由此拓展传播范围,为各高校科研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另外,在高校间科研数据有效互动共享的情况下,可避免出现信息滞后的现象,从而保证科研公正性,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

(三)个性化服务

除了科研课题有效制定外,还要关注科研活动全过程的顺利展开。采用大数据技术可帮助工作人员提炼有价值信息,并根据科研数据了解学科发展趋势,结合专业发展特点确定科研方向。同时利用专项数据信息,确保学术资源在项目研发中的有效利用,为科研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整理科研项目信息,以及关注科研项目进度等方式,及时发现科研项目运行中的问题,为研究方案优化设计提供帮助,并在管理平台作用下,缩小资源采集范围,使其在资源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对研究项目有较好掌控,激发研究者创新思维。[2]在上述管理模式下,强调了科研管理的个性化,从各个科研活动有关信息入手,及时发现研究活动中的管理重点,确保管理手段符合科研活动的开展需求。例如,当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实施过程中,会针对各项科研活动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项目运行信息收集、整理、记录等工作,从而保证科研活动全过程都处于监管下,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为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提供基础条件。

(四)全员参与科研管理

要想达到较好的科研管理效果,需要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到科研管理中,及时发现科研活动中的不足,为科研规划的改进优化提供科学建议。例如,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加大了科研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安排专门人员参与到系统运维中,确保系统运行质量。同时针对科研管理文件及指标的传达建立了专门渠道,方便有关人员查询科研管理信息。大数据环境下,要求转变科研管理模式,通过开放管理平台,促使全员参与科研管理中,促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上传下达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科研项目的运行需求,在管理模式创新上,需要紧跟大数据步伐,在数据收集、数据利用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实现大数据技术和科研管理工作充分融合。科研管理者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参与到管理实践中,以主动管理为主,明确大数据环境下管理革新方向,通过提高数据利用率,提高管理服务的优质性和时效性。同时考虑到科研活动开展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结合研究实情,调整管理措施,在主动收集科研管理信息的前提下,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且注重数据库实时更新,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保存,能为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科研资源,使其结合学科发展规律提出科研创新点,以便为科研活动良好展开提供综合服务,最大程度调动研究人员创新积极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下,对高校科研管理改革提供了新机遇,通过提供科研管理服务,能保证高校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新的管理模式下,科研管理信息共享程度且管理服务水平更高,科研管理人员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挖掘科研立项到科研课题监督各环节的开展信息,为管理策略提供信息支持,进而发挥科研管理在高校科研工作高效展开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慧林.探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的革新之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4):142-143.

[2]王琦.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的革新之路[J].高教学刊,2018(22):194-196.

作者:周晓佳

高校科研信息云计算技术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创新路径

摘 要:“互联网+”时代,高校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主体,迫切需要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加强科研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型,积极寻求“互联网+科研”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以进一步拓展高校科研的全球化发展空间。因此,面对新时期高校科研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机遇,高校要从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保障和国际化管理五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创新现实的生成与高效实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科研;问题与机遇;创新路径

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开始,关于传统行业如何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从而实现彼此的协同创新发展就成为社会关注的新常态,并全面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创新与转型。全球化时代语境下,尤其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科研国际化的核心主体,寻求科研国际化的创新路径,探索“互联网+高校科研”的生成模式,对于拓展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空间,全面提升高校科研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

(一)“互联网+”的内涵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对“互联网+”进行了国家设计层面的理论阐述,并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①

2015年7月4日,我国政府正式颁布并实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全国“互联网+”战略实施提供了根本指导,并成为了推动互联网生产实践转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社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发展新驱动的关键举措。

简单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并非表层的技术叠加,而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在技术、理念、体制等方面的深度整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造全新的社会发展生态。在此背景下,高校科研不仅需要加强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且要寻求理念体制的突破,如此才能在教育新常态获得新生。对此,“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现实挑战,充分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就成为了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1]。

(二)高校科研国际化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国内高校与国外科研单位在科研合作、协作攻关上的深广度得到了全面增强,国内高校参与国外科研的项目数量和研究领域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与引导下,高校科研主动参与国际科研分工、成果推广、学术交流的范围日益广泛[2]。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国际参与国际科研派遣近4.5万人次,最终接受也近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

但客观来讲,我国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在科研层次、投入机制、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现實弊端与问题,严重制约了后续健康发展,具体如下:

第一,国际科研合作层次偏低。就现状而言,因国内高校自身科研能力的限制,国际科研合作大部分停留在学术交流的表层,涉及长期、实质的科研项目非常少,而就算能力突出的高校所参与的国际科研项目,所涉领域也十分有限,特别是高端装备、新型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更为稀少[3]。

第二,国际科研合作人才欠缺。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国际科研合作领域依然缺乏专业硬、素质高、竞争强的人才队伍。此外,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高校科研资金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最终造成了人才外流问题严重、国际人才引进困难的尴尬局面,极大制约了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国际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就现有的高校国际科研管理体制而言,缺乏专门性、统一性的管理部门,导致特殊依据性不足,高效化管理缺位。此外,国际科研交流与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明显滞后性,而相关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外语水平、产权意识、法律认知等也很难满足“互联网+”时代国际科研合作的管理要求,成为了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的一大短板[4]。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促进了思维模式、管理手段、推广平台等方面的转型,为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思维模式的转型

以往高校科研国际合作相对保守,思维开放化水平以及管理协作化程度普遍偏低,造成合作双方优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整合,最终带来了管理效率低、创新成果少等问题,使得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出现瓶颈。而“互联网+”却以一种开放协作、深度整合的多维思维,为传统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新出路,高校科研显然也在其列[5]。可以说,只有赶上“互联网+”时代列车,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才能打破思维桎梏,在网络思维支撑下取得突破进展。

(二)管理手段的革新

“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挖掘新的创新驱动要素,进而打造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届时,高校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构建多元、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实现组织结构、流程模式、资源配置、协作机制等方面的革新,实现国内高校与国外科研单位在管理层面上的互通共融,为深化科研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打造科研国际合作的新常态。

(三)推广渠道的丰富

在“互联网+”的理念、技术与制度支撑下,高校科研项目合作与科研成果推广渠道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届时不同院校、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科研合作都有可能达成。同时,“互联网+”将彻底打破高校教育故步自封的局面,促使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研国际化发展步伐,积极构建科研管理国内外无缝对接平台,进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全面推广[6]。

此外,“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将迈上新台阶,再加上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都为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创新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创新要点与生成

“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真正将信息化技术与高校科研国际发展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科研国际化理念、教师、学生、平台、保障和管理等维度的创新转型,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相关主体需要全面把握和深入思考的关键点。

(一)国际化理念:网络思维,协同创新

“互联网+”时代,加快转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国际科研理念,树立互联网科研思维,强化协同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科研国际发展整体转型的根本前提[7],特别是当我们以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来衡量的时候,作为一个整体,高校科研国际化理念的转型更具有标志性意义。

首先,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学术会议,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模式,让高校科研管理者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科研”的重要价值,促使其由以往“闭门造车”的保守观念向协同创新的网络思维转变。

其次,高校要加强“互联网+”的理论建设与推广,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实际指导,让科研管理者在实践层面充分了解“互联网+科研”的高效性,强化科研管理者自觉意识,推动科研国际化理念的时代转化[8]。

最后,高校要在高等教育“十三五”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战略指导下,加强思想、管理和体制维度的创新实践,积极构建以资源共享、协作联动为核心的大数据挖掘、科研服务、技术交流等平台,充分彰显高校在国际化科研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通过科研国际协同创新,汇聚优势创新资源,促进知识技术和创意更好更快更多地转化为产业,确保协同创新科研理念的现实落地[9]。

(二)国际化教师:本土强化,外援引入

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要以数量和质量为两大抓点,积极构建完善的国际人才引入与培养机制,增进国内外教师的多维互动,全面落实“本土强化,外援引入”的双向战略。

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本土强化,坚持落实“走出去”方针,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形式,而且是高校科研国际化的核心内容。首先,高校要完善政策体系,鼓励教师出国研修。如加大出国研修资助力度,为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提供全面支持。当然,对于出国研究的教师,高校要为他们保留国内相关待遇,以充分调动教师“走出去”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不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渠道,进一步开阔教师的科研国际视野。如高校创设专项基金,用来资助教师参加权威、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另一方面,加强国际教师外援引入,坚持落实“走进来”方针,这是实现高校教育和科研国际化的关键路径。首先,高校要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国际人才招聘体系。高校要构建立体化、全媒体的宣传体系,借助互联网、国际知名报刊杂志等平台,发布人才招聘信息,扩大人才引进的覆盖宽度和深度;其次,高校要加强科研团队创新,优化科研组织结构。高校应结合实际,构建“倒金字塔”式的科研团队结构,以本土教师构成的合作小组为单位,以外来“学术大师”领衔,这样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团队聚合效应,而且能够优化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当然,高校要根据国际标准,构建完善的外来人才科研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以确保由其领衔的科研团队能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最后,高校要采取柔性引入模式,充分发挥海外智力效用。高校要打破空间、国别与身份的局限,在柔性引入理念的指导下,以孔子学院等平台为切入点,积极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担任全职或兼职讲座,实现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双向流动,提高智力共享水平。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柔性引入人才的真正效用,高校要与他们签订正式合同或协议,明确职權范围,同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薪酬待遇和物质环境[10]。

“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强教师教学和科研素养的标准化体系建构,并结合科研国际化现状建立相应的科研人才“准入机制”,以及“互联网+科研”入职培训体系,在强化教师互联网科研意识与思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师的国际科研能力。同时,要构建完善的国际科研激励机制,尤其对于海外公派教师,国家和高校要鼓励他们回国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支持与保障,充分挖掘这些“外援”的纽带性价值,推动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与团队的合作[11]。

(三)国际化学生:拓展渠道,全面打造

“互联网+”时代,高校要树立弹性管理思维,采取柔性管理模式,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实现国际化学生的全面打造,并使之成为科研国际化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

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可以说,无论是教育国际化,还是科研国际化,根本目的都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科研国际化实践中,地方高校要立足全局,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理念与模式,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同时明确自身定位,利用本土优势,形成个性化办学风格与特色[12]。

另一方面,高校要从国际化课程建设和国际化学生流动两大维度展开国际化学生培养理念的落实。首先是国际化课程建设。“互联网+教育”的格局下,全球各国高校纷纷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并将其作为国际化科研人才的核心途径[13]。所以,我国高校在学科设置、内容体系上要紧跟国际潮流,在课程建设国际化方面不断发力,以达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科研竞争力,为未来科研国际化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其次是国际化学生流动。高校在向国际学生提供全面的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为本校学生到其他国家学习、交换、访问创造良好平台,以促进国内外学生的双向有序流动,为创建国际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四)国际化保障:优化环境,拓展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科研国际化不仅是高水平大学的显著特征,而且是大学教育绩效评价的一大核心指标,并已经融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等诸多领域。因此,高校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科研保障体系,确保国际化科研的健康发展。

1. 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科研环境。高校在推进科研国际化发展中,不仅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而且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者也要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国际化科研环境。具体来讲,高校要构建柔性化、人性化管理平台,并对职能流程、科研数据、专业信息、众包需求、科研成果等进行集中整合,构建多位一体的资源获取与管理平台。同时,在基础数据共享的同时,要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有意愿的师生可申请入网后进行平台内部交流互动,集各方之力攻克相关科研难关[14]。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下资源配置失衡、学科交叉困难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科研优势作用,而且能够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将国际化科研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内化为高校科研保障的常态化存在,实现国际化科研环境的优化。

2. 打造动态联盟,完善协同机制。高校要积极寻求与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构建多维、立体、开放的科技研发联盟,在资源互补、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以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协同解决各领域内的科研难题,并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形成集群效应,实现真正的协作创新、互利共赢,进而为科研国际化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具体来讲,高校应积极构建并完善以实验室为核心依托的协同机制,推动各学科领域科研实验群的集成发展;以科研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以行业需求为依托,构建以科研任务为渠道的科研难题协同攻关机制;构建以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的科研服务保障机制。

(五)国际化管理:信息建设,智能推广

依托于信息化技术构建的高校科研国际化管理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互联网+科研”战略生成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志,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将其纳入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体系内,而且要将其作为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一方面,高校要加快建立国际化科研信息平台的研发流程。首先,以科研信息需求为导向,精心制订以协同创新科研理念为核心的信息化工作方案,以形成国际化科研信息数字化建设策略。其次,要加强国际化科研信息管理流程的优化再造。通过国际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功能的优化,实现国际科研信息数据的科学分类与高效保存,同时通过对国际科研信息的全程化、动态化监测,实现国际科研信息管理的安全、高效、常态运转。最后,构建完善的国际科研信息共享机制。在国际科研数据共享平台的打造方面,高校既要加强国际科研数据的资源整合,又要构建国际科研数据网格化共享空间,同时要全面建立国际科研数据库,拓展国际科研数据的服务价值空间[15]。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国际化科研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十分繁复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要进行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坚持贯彻以人為本的原则理念,做好现实需求与科研可能、科研基础与集成应用、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集体诉求和个人价值的结合,根据自身实情,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树立科学合理的国际化科研管理目标和评价指标。

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主体要在科研信息管理平台架构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增进与国内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互动交流,有效解决以往国际科研合作信息失衡的问题。如此,既可以有效降低国际化科研成本,又可以形成资源联动、互补共赢的局面,提高国际化科研的生成效率。最关键的是,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作用,构建国际化科研成果的智能推广平台,以实现国际化科研成果快速推向市场,最大程度地挖掘国际化科研成果的现实价值。在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高校科研管理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通过对数据、课题和市场的深入分析,帮助相关科研主体优化国际化科研选题,加快国际化科研项目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对接,促进现实推广及应用。

四、结束语

本质上来讲,“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外在资源,是对传统行业的一种升级与提高。对于我国高校科研与管理而言,“互联网+”无疑是国际化科研与管理创新的核心驱动要素。随着“一流大学”战略的全面推进与实施,构建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核心依托的国际化科研管理体系,已经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构建互动化、开放化、智能化的国际化科研管理平台,助推高校科研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保障、国际化管理的全面实现,充分释放“互联网+科研”的潜在价值,使得信息化真正融入高校国际化科研建设之中,这不仅是高校建設“一流大学”内涵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新常态下高校国际化科研的显著特征。

注释:

①中国政府网.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2016-03-05].

参考文献:

[1]杨登才,朱相宇,韩宇.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之国际比较与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69-74.

[2]宋强.国际视野下高校文科教师科研动力及引导机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23-227.

[3]陈赟畅.高校科研国际化进程中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7):20-22.

[4]刘彩玲.“互联网+”国际化教育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93-95.

[5]翟星红,仲子午.“四个全面”大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化问题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37-39+53.

[6]林珊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74-77.

[7]刘毅.解构“互联网+科研管理”的科研众包模式——从国内外若干案例谈起[J].广东科技,2016(07):60-66.

[8]谭瑞娟.科研事业单位借助互联网+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0):64-65.

[9]林珊湉.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5):97-99.

[10]刘新颜,张生芳.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探索与实践——以大连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50):161-162.

[11]马爽.论以英语辩论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188-193.

[12]杨云母.构建我国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及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0):109-111.

[13]李庆成,刘云.“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探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05):27-32.

[14]孙先民,李裕琢.高校科研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综述及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1):4-8.

[15]钱晓红,谢素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完善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3-118.

作者:林晓玲

上一篇:文字秘书竞职演讲稿下一篇:物业管理职责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