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完善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中针对当前大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层面、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协同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是地震灾区灾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当前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意义以及对地震灾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紧迫性进行简要分析概括,说明了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灾区学生 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

面对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一些人民群众对生命价值取向出现认识偏差的问题,面对地震灾区人民备受冲击的心理现状,面对当前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普遍缺乏,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意义重大,尤为必要。

一、当前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掌握关于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这段时间走访了灾区的一些家庭以及绵竹东汽中学、遵道中学、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安县桑枣中学等地处重灾区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针对灾后家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学生问卷1230份,教师问卷120份,家长问卷122份。收回有效学生问卷1204份,教师问卷114份,家长问卷120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是否开展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问题上,教师回答的结果和学生回答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482人,教师45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40.03%、39.47%,而家长选择此答案的比率是67.5%;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否必要的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的回答具有更高的一致性,选择“非常必要”的学生824人。家长81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68.44%、67.5%,而教师中选择此答案的比率是92.11%;在关于教育的方法方面,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是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选择此种方法的占71.18%,其次是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占11.63%,而对教师的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开展实践活动,占42.98%,举办专题讲座和融入课堂教学均占21.93%,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引典故,讲道理”和“身体力行,以身作范”,选择这两种方法的家长分别占42.5%和28.33%;在当前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我们列出了四个备选答案,分别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条件受局限”、“缺乏经验”,学生对四个答案选择的比率分别是15.95%、30.23%、43.02%、10.8%,教师相应的比率是15.79%、15.79%、37.72%、30.7%,而家长依次是20%、30%、27.5%、22.5%。

2 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当前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灾后教育的需要,问卷调查中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及教师不到受调查人数的一半;二是在认识上没能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教师非常重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和学校、家庭实际采用的方式有一定出入;四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和学校难以高效地形成合力。

二、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

1 普遍意义

走访了一些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总结吸取已有理论,笔者对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普遍意义(或者叫日常生命、感恩教育的意义)概括如下:

第一,生命、感恩教育是大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健康的生命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感恩意识、情感及行为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发展的表现。

第二,生命、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健康的生命是最大的和谐,感恩是促进和谐的重要要素,是构建和谐的润滑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其对校园暴力行为、自杀事件的有效防控是校园稳定的依托。

第三,生命、感恩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大中学生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后备人才,他们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能有所追求,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成才;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感恩观,才能用自己的“才”去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第四,生命、感恩教育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珍爱生命,知恩报恩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生命哲学及感恩观影响尤为深远。但在备受拜金主义冲击的当今社会,生命乱象时有发生,因此,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深入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意义显得越发重大。

2 特殊意义

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除了具有上述普遍意义外,还有其特殊意义,即对灾后重建主要是精神世界重建的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灾后意义。在广泛收集了教师意见,吸纳了感恩教育、心理教育专家的观点之后,笔者将之归纳成两大方面:首先,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抚平受创心灵的需要。在地震当中,很多人特别是学生群体遭受到了巨大的心理震荡,他们所遭受的心灵冲击重大,轻者心态发生转变,重者整个人生价值观都发生剧烈改变。对此,需要通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来调节他们的心理认识,帮助他们释放积压在心里的痛楚,勇敢地正视过去的灾难,把眼光、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未来,重新达到比较平和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重建的第一步。其次,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促进心灵和谐的需要。在帮助受创者排除“毒素”,重返平和心态之后,还要通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进一步促进他们明确生命的价值、意义,对在灾难中给予自己援助的国家、政府、组织、个人都要满怀感恩之情,并用行动予以回馈;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这种回馈并非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国家、社会需要他们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态度,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一起努力重构美丽和谐的心灵世界。

三、对地震灾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紧迫性

1 从灾区人们生存状态来看,需要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注入

从整个人类生存状态来看,自杀、杀人、吸毒、斗殴等生命乱象时有发生;从地震之后灾区人民特别是灾区学生的生存状态来看,随着一部分人生命价值观的改变、转向。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受其影响,整个灾区人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状态不容乐观,灾区学生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亦有所下降。比如很多人认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从而抛弃了以前的追求,整天无所事事,享乐主义开始盛行。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帮助灾区学生重塑理想价值观,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2 从灾区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需要加强生命、感恩教育

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而在对未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当前家庭、学校教育普遍缺乏生命教育、感恩教育。

(1)从整个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高考压力及就业压力使得升学与就业几乎成了所有家庭及大中学校教育的主导思维和价值取向,片面追求教育的技术工具性和实用功利性现象普遍存在,以致于人文精神沉沦,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成了教育的灰色地带甚至是空白。

(2)从灾区家庭、学校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是大量灾区学生急需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创伤期,重构和谐心灵;另一方面在教育部门、专家的呼吁下,家庭、学校对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加大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力度。然而,这种“供求”关系远远没有达到平衡,从总体看,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依然存在严重的欠缺。

作者:熊定永 张进砂 罗运辉 杨 春 李海伟

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论文 篇2:

加强大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摘要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完善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中针对当前大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层面、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协同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 对策

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伤熊事件、药家鑫事件、川师大血案、大学生表白失败跳楼自杀、某高校大一女生烧炭自杀、湖北五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引风波、河南一大学生因向亲生父母要钱不成痛下“剥皮挖筋”毒手、大学生网络成瘾终致弑父杀母……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不得不引发对生命与感恩的思考。震惊之余,更加凸显的是对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反思。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加强生命与感恩教育,但与宝贵的生命相比,仍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目前大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仍然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养成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能更多地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展;三是教育成效不明显,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难以形成合力;四是在部分高校,生命与感恩教育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命与感恩教育流于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1政策层面的重视与督导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是人格完善、具有正确生命价值观的人。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政策层面缺乏重视、督导无力不无关系。

1.1加强政策制定

生命权是每个人最重要、最宝贵的权利,生命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感恩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从国家、社会的现代治理来看,感恩教育与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然而,对于生命和感恩教育的应有地位,当前的相关教育政策则体现不足。要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高等教育新情况,不断建立完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制度体系,从国家层面、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高度重视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导向。如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大纲、培养目标时进一步明确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及时颁布配套的办法、条例、规定,明确具体措施。

1.2强化监督落实

再好的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就会变味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有些时候,工作无成效并非缺乏好的方针政策指导,而是由于执行落实不到位。因此,对于完善的生命和感恩教育政策制度,要有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加强监督,使其能落实,有效果,可监控。

2对相关从业人士加强培训

目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高校并不多,大多以讲座形式进行,次数很少,成效有限。在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相关教育更是微乎其微,很少有高校建有专门的生命与感恩教育师资队伍。要将生命与感恩教育提升到应有高度,取得实效,必须建立一支相关从业队伍并加强培训。

2.1组建师资队伍

一是要组建专业的生命与感恩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要增加生命与感恩教育活动,适度开设相关课程,防止相关教育流于形式,就必须要有专业师资力量作为保障,让生命与感恩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触及灵魂,富有成效。

二是要树立每一名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将生命与感恩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当中,让全体教职工参与到生命与感恩教育活动中来,形成合力,将相关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

2.2加强师资培训

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和观念对生命与感恩教育成效具有重大影响。加强师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组织参观地震遗址博物馆等场所,让教师们现场体验、感悟,认识到生命既脆弱又坚韧,社会既复杂又充满爱与感恩,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与感恩教育观念。

二是通过开展示范课活动、专题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推广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专业技能水平。

三是要完善奖惩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生命与感恩教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体间的协同

要进一步保障生命与感恩教育成效,就必须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四个方面加强协同,形成合力,从认识、情感、实践等不同层面教育引导和自我锻炼,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3.1从家庭角度考虑

一是努力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恰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灿烂,唤醒愉悦的生命情感,使其怀抱感恩之心。

二是主动与学校沟通,合作施教。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辅导员,同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期间的表现,以便家庭和学校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教育,达到“家一校”共同育人的最优效果。

3.2从学校角度考虑

一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现代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应该把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防止“重智能、轻情商”的现象,高校有必要将生命观与感恩观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二是要不断丰富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内容。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丰富生命与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保持对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努力改善教育方式方法。能够让学生欣然接受的教育方式方法,才是好的方法。要使生命与感恩教育达到良好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作出适当调整,做到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如交替使用日常教学渗透、专题教育、情境教育等。

四是要注重与家庭、社会保持互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毕业后都将走上工作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就是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一个助推器,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转站。这个中转不是机械的中转,而是要赋予成长价值的中转,要发挥好这个中转作用,就必须保持与家庭、社会进行互动,通过与家庭的沟通,把握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通过与社会的交流,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并以此为据预测、规划、引导学生的将来,最终将这些实际情况反映到学校现行的教育教学当中,使生命与感恩教育更具针对性。

3.3从社会角度考虑

一是要优化社会环境,减少不良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多,尤其是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愈加凸显,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要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就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二是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的人才观决定着用人观,影响着整个社会教育的重心,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重心。目前,中国社会的人才观虽有改善,但对“德”这个要素的重视度仍然不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生命与感恩教育纳入社会教育系统,将生命观与感恩观纳入人才评价体系,提升德育内容在人才评价中的比重。

三是要加强与学校、家庭互动,共担育人责任。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将包含生命观、感恩观的科学的人才观指标反馈给高校,促使其注重生命与感恩教育,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同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带动家庭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

3.4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考虑

个体的发展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取决于主观因素。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感恩观,使其真正内化为一种信念,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之外,更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具备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锻炼,打造健康体魄。这既是开展自我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基础,其本身也是一种生命教育的表现。

二是加强修养,提升人文素质。通过学习领会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可以提升内在修养,塑造良好品质。

三是学以致用,提高认知水平。首先要做到明辨是非,自覺抵制外部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其次要保持自省,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合理设定自我角色,不断激励并监督自我。最后是要努力做到身体力行,在日常行为实践中体现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恩观。

作者:熊定永 张骞

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论文 篇3:

禁于未发之谓豫

摘 要: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围绕特定的主题从实际出发,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等于一体开展德育的重要活动。本文对以“禁于未发之谓豫”的思想指导主题班会的实践探索进行研究。

关键词:禁于未发之谓豫 主题班会 实践探索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99

一、“禁于未发之谓豫”

“禁于未发之谓豫”出自《礼记·学记》:“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二、主题班会

(一)主题班会的意义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借助班会的气场使学生深受感染、浸润和影响,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班会往往给孩子们稚嫩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能起到其他教育形式难以起到的作用。

(二)班会主题内容的选择

班主任要选好班会主题,发挥其活动中思想性、教育性的引领作用,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地挖掘丰富的内涵,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班主任可以发挥主导作用,设计一系列主题内容,每一学期围绕“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立志勤学”等几个主题内容循环开展班会活动。

1.养成教育

抓好养成教育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大处说,对提高全体公民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七年级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根据其年龄和身心特点,以“养成教育”为内容,召开《长大—担当—使命》的主题班会,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榜样力量引领孩子们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召开《细节决定成败》良好行为习惯主题教育班会;召开《世界语言——微笑》交流沟通、良好语言习惯养成的主题教育班会;“知止而后有定”,召开《远航—灯塔》主题班会,使孩子们顺利找到正确的跑道,只有在正确的跑道上,才有可能赢在起点、幸福在终点……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语言习惯。

2.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类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例如,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主线,召开《认识自己》主题班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重新出发;召开《“我与您”》主题班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召开《人与天》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宇宙,感受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召开《人与地》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广博、厚重,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珍爱所有的生命……

3.感恩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感恩教育内容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感恩之芽种植于心,就会养其善、长其德,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美德。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召开《我从哪里来》主题班会,科学认识生命的孕育、生命的诞生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是母亲的一次重生,是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的,铭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召开《您给我生命、我给您幸福》主题班会,感恩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做感恩之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召开《泛爱万物》主题班会,长养厚德之心,学天地之高远,“赞天地之化育”,种下感恩之心的幼芽,才養其德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三、“禁于未发之谓豫”思想指导下的主题班会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禁于未发之谓豫”思想指导下主题班会是将孩子们引领到正确的跑道上,是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上庄稼。饱满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得到阳光、雨露、耕耘才能茁壮成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体验爱、感受感恩、感受被感谢,感受被欣赏,体验价值感,触摸到彼此的心灵,达到心与心的链接。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人尽皆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学生生活在向上向善、阳光明媚、土壤肥沃的环境中,境教、心教是无形且重要的,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非常重要。

作者:蒋胜芝

上一篇:集团公司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党建工作汇报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