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物流发展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和外国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比较,找出我国在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汲取外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经验,研究出适合我国物流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外国物流发展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 篇1:

2005挑战中国物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曾向世人承诺,在2004年12月10日向外国物流经营人全面开放中国的物流市场。不少中国物流经营商,如中国香港等地的物流经营大户,根据2004年元旦就开始执行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已经捷足先登,快步“抢占”中国大陆物流的“制高点”,把中国大陆作为向全球扩展的基地。于2001年底成立、2002年3月在上海开业的完全独立经营管理的“以星”物流中国公司(Zim Logistics“China”)以罕见的速度在中国市场扩大物流业务,并且成功地成为在中国境内获得批准经营航运服务业A级许可证的一员。以同样方式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还有马士基海陆物流、美国总统轮船物流、日本邮船物流、铁行渣华物流等公司。这些外国物流公司在中国的经营范围涉及货运代理、报关、汽车运输、铁路运输、驳船运输、内陆配送、打包装箱、标签张贴、库存、成套设备货运和航空货运等方面;他们的经营方式富有弹性,竭力用足和用好中国政府颁布的法规。

国际物流专家们认为,2005年中国物流市场的全面开放将引来众多的竞争者,不少国际物流经营大户似乎早就守候在中国物流市场的大门口,只待时机一到,随时准备长驱直入,这对于众多的外国投资商,当然还有中国本土的物流经营商,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中国将成为世界物流大亨的掘金之地

国际物流专家曾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物流大亨的掘金之地。因为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萎靡不振,“9·11事件”更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空运、快递、海运等物流业务陷入停滞。爆炸后短短的10天时间,世界空运、海运、快递等行业就损失了数百亿美元。纵观世界物流前10强,如“联合包裹”、“联邦快递”、“德国邮电”、“英国快递”、“马士基物流”公司,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一直疲弱不堪,业绩纷纷下滑,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中国才是他们真正的避风港,中国市场潜力无限。

从长期趋势分析,物流经营人所蒙受的直接和最大的打击,来自于国际贸易交易量的减少和世界燃油价格的高涨,对物流运输公司而言,一面是运量萎缩,一面是成本提高,还有更令其担忧的是新增运力严重过剩。一些国际商贸公司不得不考虑缩减成本。既然传统的运输业务已无利润可图,各公司只好将希望寄托在物流上,而中国是当今世界物流市场最大的新利润源泉。

中国物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显然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中国经济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也使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和相关设备达到极限。例如中国热火朝天地兴建全国性高速公路网络、沿海现代化集装箱港口码头、民用航空机场、通讯网络、仓储和物流及其深加工增值服务区等,仍远远跟不上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速度。

外资物流企业抢滩中国市场

外资物流企业借助强大的资金优势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网络,已经在中国物流市场摆开了全面进攻架势。各大外国物流公司都纷纷制订在中国深入发展的战略方案。素有世界航运旗舰美誉的马士基公司,看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会的契机,精心布局,抢先投巨资赞助北京申奥,成为运输及物流业的独家赞助商。据悉此举将使“马士基”享有在各个方面的最大权益和优先权,可谓一石数鸟。马士基物流公司在上海开设首家独资配送中心,该中心而快速的配送渠道。中心还安装了一套先进的资讯科技系统,可为顾客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未来两年公司还准备再开设10个配送中心。紧接着,该公司又在广州和南京开设了分公司。目前马士基物流(中国)公司在中国设有9家分公司、6个办事处。马士基公司很有兴趣全资拥有自己在中国的港口、铁路、公路及仓库、代理公司等全套运输设施,开展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显示该公司在中国物流市场的雄心壮志。

还有,作为一家成立于1996年的在华外资物流企业——“美集物流”,根据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从事货代业务,包括订舱、拆装箱、仓储、签发货物收据、收取货运等,使得母公司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得以进一步发展。日前该公司与上海、沈阳两家大型运输企业达成合资、合作协议,共同开拓中国物流市场。该公司亚洲地区总裁莫历霆认为,“美集物流” 评估中国物流业产值年增幅在27%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加拿大、西欧的9%目前,“美集物流”已在上海、大连、天津、青岛、厦门、深圳、南京等东南沿海7个城市建立了分公司,预计今后两年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12个城市。

总部设立在中国香港的“东方海外”(OOCL)主席董建成不久前表示,该公司也将大力拓展中国大陆物流服务业务。该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公司总部,在全国设立21个办事处,运输业务辐射中国每个省和主要贸易中心,提供多式联运、卡车运输、仓储、拼箱、驳船和直挂港口服务。公司在中国已经开辟11条周班航线,分别直挂香港、盐田和蛇口(中国南区),以及青岛、上海(中国北区),把中国主要港口和美国、欧洲、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同时,“东方海外”用驳船间接挂靠中国的主要港口,并且提供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快速转运。“东方海外”在大陆的内陆运输也首屈一指。通过驳船、卡车和专列,“东方海外”已经在大陆形成完整的体系。

世界快递运输业巨子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5)获得在中国的直航权后,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同时应用其独创的高科技速递工具速递资料收集器(DlAD),用先进的技术构筑竞争优势。速递资料收集器(DlAD)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该公司为发展此项技术投入了1亿美元。在直航中国的推动下,公司营业总额不断增长,其中国业务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5%。已将业务重点转向亚洲的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又在中国增设19个办事机构,将中国境内的业务范围从起初的21个城市扩大到40多个城市。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x)的高层现在已将希望寄托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身上,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货运量,重现过去的辉煌。从2000年底开始,该公司在中国的航班增加了两倍。从每周4架次增加到了现在的11架次。另外,它还将其在中国内地的飞行城市从去年的144个增加到了现在的190个,深圳在北京及上海之后被列为第三个营运中心。该公司希望5年内在内地的飞行城市能达到290个。

中外物流,谁主未来

毫无疑问,10多年来已经有不少国家的开发商和投资商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按理说是站稳了脚跟。但是的至今日,这些财大气粗的外国商人在中国开办的工厂企业仍然不时遇到物流配送上的一些障碍、产品难以发运和无法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等属于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中国物流速度牙口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目前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应该说,中国政府的物流政策对于外商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且近期将进一步出台一系列的物流政策和规定,除了从法律上保证中国物流市场的全面开放,还要为外国物流投资商和开发商制订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地区物流和优化投资等方面的指导意见。逐步充实和成熟的中国物流政策,将进一步支持目前还有待于发展和成熟的国内物流供应第三方的经营。

从无到有的第三方物流供应人在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这是因为中国境内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把物流经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人。而中国境内的外资、中资和合资物流供应第三方对于自己的服务质量和前程都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同时他们又不遗余力地改善服务质量,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需求。

根据国际物流传媒的报道,2005年中国境内将出现更多中外合资物流企业,尤其是在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将会涌现大量中型外资物流经营人,中国物流经营人将充分利用自己的本土网络优势,竭尽全力与外商物流经营人进行竞争。

据国际物流市场专家的预测,在2005年中国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收获最大的当数目前已经在北京、福建、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立下脚跟的中国香港和澳门的物流经营人。尤其是来自香港的物流经营商经验丰富,资本比较雄厚,而且是中国同胞,将充分发挥其强项在中国大陆发展物流服务行业,进一步满足中国各地客户的需求。

作者:云 笛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 篇2:

中外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和外国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比较,找出我国在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汲取外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经验,研究出适合我国物流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外;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研究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业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然而,当前我国物流专业的教育仍然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把握物流管理专业重实践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出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对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势在必行。

二、中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

1.国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国外高校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的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的物流实践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改进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开设以学校为主体,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外高校物流专业通常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并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措施。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元在企业、一元在学校),每年几乎有占同龄人数三分之二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时间为企业每周三到四天,职业学校每周一到两天,校企总共学习时间介于两到三年之间,实习生享受国家的实习津贴。由于对实践的高度重视,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培养模式也被众多国家所称道。

2.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国内高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政产学研联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积累实践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开设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仿真训练、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主要由物流专业负责,有建设和共享措施,但是普遍缺少专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10%左右,实践环节设置为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但实践教学的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规范。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过程监管较弱,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中外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比较

相比外国物流教育,中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培养方案上缺乏有充分保证性的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实习找工作,多对实践环节草草应付敷衍了事;其次少有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全面深入锻炼的实践基地,现有的教学实践基地,往往名不副实,效果不佳;再次学校缺乏能给学生专业指导物流实践的老师,学生实习多是短期的,且各行其是。

在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国内外高校由于国情、教育机制和教育环境的不同,也存在两项主要差异。第一,国外高校更加重视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制度以保障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多落实在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问题上,缺少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第二,国外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更重方法和手段,强调项目导向和问题导向;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更重形式和特色,强调产学研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创专业特色。

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国外的实践教学经验,我国本科院校可以从管理机构、资源平台、合作互动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1.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组织。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是物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我国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和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时,也可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式”培养,培养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开发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为更好实现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与网络技术供应商的合作,致力于开发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化途径对外开放共享,让企业学校学生利用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学习。

3.探索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物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应积极主动寻求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有效利用物流企业的设施与设备,花最少的时间、资金就可以接触到最实用的物流设施,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物流设备设施、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实现物流管理专业课堂知识实践化,又能让学生直接接受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实践性指导,培养出的实用人才毕业可以直接被物流企业吸纳。

参考文献:

[1]肖怀云,李正锋,吕玉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物流科技,2008(07):81-82.

[2]董建稳.基于国外视野推进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3(17):467-469.

[3]刘家珉.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0(Z2):235-237.

[4]张玉莲,刘松平.构建面向涉海企业需求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互动平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25-26,29.

[5]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4):143-145.

作者简介:张杰(1989- ),女,湖北随州人,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王志文(1964- ),女,辽宁沈阳人,留英MBA管理学硕士,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西方经济学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

作者:张杰 王志文

外国物流发展论文 篇3:

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2003年,日本政府提出“观光立国战略”,旨在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国游客,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摆脱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局面。在日本政府的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日本支柱产业之一。之后,日本政府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及本国 “少子高龄化”社会情况,先后多次调整观光立国战略发展规划,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由中央到地方、产学研一体化推进、自上而下的全民运动。在对日本观光立国战略背景及战略框架探讨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发展主要层面特征,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观光立国发展战略;动态;地方经济活性化;产学研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6

日本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早,但是旅游业真正走向成熟,并成长为日本支柱产业之一,还是近期的事情,这主要得益于2003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施的“观光立国战略”。研究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既应当看到其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不能忽视日本身处的国内外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制约作用。这也是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发展规划多次被调整的主要原因。那么,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战略框架由哪几部分构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呈现出哪些动态发展特征呢?从这些特征中,中国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文章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制定

背景及战略框架构成

(一)观光立国战略制定背景

1.国际旅游业的兴起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人员的交流日益加强,人口流动性加大,全球范围内国际游客到访量与旅游目的地的国际旅游消费迅速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15全球旅游报告》显示,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已从1995年的5.27亿人次,到2006年的8.5億人次,到2014年的11.33亿人次,全球范围内旅游目的地的国际旅游消费则从1995年的4 150亿美元,到2006年的7 330亿美元,至2014年的12 450亿美元。该报告还进一步预测指出:至2030年,全球范围内国际游客到访量将达到18亿人次。无疑,发展国际旅游业,将外国游客吸引到日本消费,是当时的日本政府解决出境游与入境游发展不均衡状况的有效手段。全球范围内国际游客到访量与国际旅游消费的持续攀升,为日本政府进一步发展入境旅游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增强了日本政府进一步发展入境旅游的决心。

2.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与 “少子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

从国内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日本在经历了十年(1991年-2001年)的经济低迷期后,整个社会经济运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经济复苏缺乏原动力。与此同时,步入人口长期下降轨道的日本(详见图1、表1),“少子老龄化”社会现象日趋严重,生产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持续下降。据日本总务省统计,1995年生产年龄人口占日本总人口比重为69.4%,2000年为67.9%,2002年为67.3%,2003年为66.9%,而到2013年,其比重已降至62.1%,预计2017年将降至60%左右,而且之后一直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少子老龄化”与劳动力人口的大幅减少阻碍了日本经济规模的扩大,使日本经济状况雪上加霜。而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借助外来人员的大量流动与物流的大量运转,就可以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于是,“日本政府在各种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2003年正式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期待以旅游业作为复兴经济的起爆剂”[1]。

(二)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框架构成

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框架紧紧围绕观光立国战略目的构建。2012年以前,以发展入境旅游为核心目标,之后以扩大内需为首要目标[2]。尽管观光立国战略目标有所变化,每一阶段的具体实现目标及数量、指标等有所不同(详见凌强2013《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新发展及特点》一文),但是构成观光立国战略框架的三大战略核心板块——供给发展战略版块、组织结构战略板块、需求发展战略板块并未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只有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相对平衡,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才能平稳发展。而组织结构则扮演着宏观管理者的角色,它是观光立国战略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从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框架中的供给发展战略版块来看,主要包括战略性发展政策(计划)、旅游信息政策、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区建设、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开发、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开发、旅游财政投入等内容。组织结构战略板块中则设有专职负责人——观光立国大臣,旅游政策专门实施机构——观光厅、日本旅游局及配合观光厅实施国家旅游政策的各级地方政府。需求发展战略板块则包括需求发展政策(计划)、《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的制定实施、签证制度、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入境旅游价格优惠政策、国际旅游的促销、合作与宣传及国家形象传播等[3,4]。

在供给发展战略版块、组织结构战略板块、需求发展战略板块的合力推动下,日本入境旅游者人数已从开始实施观光立国战略的2003年的521.2万人次,快速增加到2015年的1 974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的激增,为日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仅2015年一年,访日的外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总额就高达3.4771万亿日元[5],旅游业当之无愧的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二、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

发展中呈现的主要特征

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改善出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状况到拉动内需增长;从发展首都圈旅游到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振兴地方经济;从重视旅游基础及景区的“硬件”建设到注重宣传国家形象、加强软文化实力提升,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目标在不断地进行修订与调整,这使得观光立国战略的实施表现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6]。在构成观光立国战略框架的三大板块的推动下,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发展过程呈现出很多特点,文章主要从政策层面、景观建设层面、技术层面对其呈现出的特征进行探讨。

(一)政策层面——大力扶植地方旅游业

地域力战略是2002年6月日本政府通过的《2002年经济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基本方针》中提到的经济活性化六大战略之一,旨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作用,提高地方经济活力,实现二者间的协调发展[7]。其核心问题就是地方经济的活性化,即我们常说的搞活地方经济。为此,日本政府推行了一些有利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地域力战略的顺利实施,如,提高大城市基础设施及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产业,建设富有特色的地方城市、振兴地方文化等。但是,由“少子老龄化”及年轻人不断向首都圈集中所引发的人口问题严重阻碍了地域经济活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2014年9月,安倍政府不得不提出了“地方创生”口号,旨在恢复地方活力,重振地方经济。并将“重新开启地方发展活力,解决人口减少问题”作为基本目标。在国家大的规划蓝图下,日本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分别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综合战略,并由国家对地方给予信息、人力及财政支援。显然,安倍政府同样认识到了实现地方经济活性化目标的重要性。

但是,在人口危机的影响下,地方上有效需求持续下降,使得本来进入经济发展成熟期的地方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与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更使得地方经济发展雪上加霜,要想实现地方经济的活性化是很难的。日本政府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观光旅游业,才能为盘活地方经济提供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有效解决地方经济活性化难以实现的难题。

在日本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地方交通、通讯、服务设施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旅游环境有了很大提升。这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日本地方入境游客数量呈现出直线攀升的良好态势。据日本观光厅近三年来的住宿旅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外国人在日本地方宾馆住宿的人数为1 186万人,2014年为1 575万人,2015年为2 514万人,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2.9%和59.6%,实现了三年持续大幅上涨。可以说,依托地方活性化举措,观光立国战略在地方上的推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而从长远来看,地方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游客过于集中都市圈引发的系列问题,实现都市圈与地方间的协调发展,而且由观光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又可以催生地方经济活性化,从而助力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最终实现“都市圈—地方—中央”间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建设层面——重视硬件建设与软文化实力提升

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将日本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国家,吸引更多的访日游客的到来,日本政府一方面大力修改《城市规划法》、《公园绿地法》、《城市绿地保全法》,《屋外广告物法》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继2003年7月推出《魅力国土建设政策大纲》之后,于2005年全面实施《景观法》,对政府及地方职责、景观规划及相关措施及景观内的建筑、花草树木等的认定与维修、保护、继承等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定[8],使日本的景观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序展开。依据《景观法》,日本政府对公共建筑物、机场设施、街道、公园、绿地、下水道、道路、河流、海岸、港湾等进行了改造、治理与建设工作。通过这些硬件建设,日本整体环境有了很大提升。在景观改造过程中,日本政府并不是盲目地进行“一刀切”改造,而是以人为本,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构建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谐的景观。因此,当地居民参与城市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自发组织起来清除建筑物上的各种涂鸦、与企业、学校等一起定期到河岸、海边及山上捡拾垃圾等,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公共设施管理中来,与政府一起共同肩负起建设、维护魅力景观的责任。可以说,在日本,这种“官民一体”推进景观建设、共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活动随处可见。

在积极进行景观硬件建设的同时,日本政府还非常重视旨在提升国家软文化实力的“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注重对自然景观、历史建筑、文物等的保护,通过历史的厚重感与神秘感,向各国游客释放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例如,在城市景观改造过程中,日本政府会划定传统性建筑物群保护区并加大历史性街貌保护力度,这种做法效果顯著。以冈山县仓敷美观地区为例,作为日本传统性建筑物群保护区之一,仓敷美观地区有着保存完好的江户时代的店铺街,每年吸引着超过300万人次的游客到此一游[9]。2003实施观光战略以来,日本政府又加大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至2016年7月,日本已有16项文化遗产、4项自然遗产成功登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详见表2),可以说,拥有20处世界遗产的日本向世界各国游客成功递出了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2)在秉承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发、创造高品质产品,加大服装时尚、音乐、日本动漫及日本美食等的宣传,提供各种体验日本文化的机会,使其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新的日本元素。2012年,观光厅与驻海外的日本企业合作,实施了“日本美食与旅游”促销活动。2013年- 2015年,国土交通省、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国税厅携手酿酒企业、各机场相关单位,以访日外国游客为对象,先后两次在日本各国际机场(成田、羽田、中部、关西)免税区域内设置为期半年的活动展台,通过试饮日本酒、烧酒等活动,宣传日本酒水魅力。此外还对酿造方法与饮用方法等酒文化,以及可供外国游客参观的酿酒厂信息等作以介绍。大力度的宣传,使日本美食深入人心。据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对2014年赴日外国游客访日动机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位即为“品尝日本美食”,占访日外国游客总数的76.2%,第二位为“购物”,占 56.6%,第三位为“游览著名自然景区”,占46.8%,“体验日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访日外国游客所占比例为22.8%,占第8位[10]。可见,“软件”建设既关系到景观的形象,又关系到该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传播,影响力之大远远超过数字本身。

(三)人才、技术层面——产官学携手共建

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发展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产官学密切合作,为观光立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力与技术支持。日本政府向地方选派专家,对地方观光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选派指导人员,负责地方观光战略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及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此外,从2007年开始,每年定期召开旨在培养观光相关人才的产学官研讨会(2011年起改名为“观光立国推进圆桌会议”,加入與观光相关的课题及未来展望等内容),可以说,人才培养成为观光事业中的核心内容。民间企业则通过接收实习生、进行实务研修,向大学选派讲师或开设讲座等形式,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日本各高等院校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办旅游教育,目前已有包括4年制国立、私立大学及2年制短期大学在内的10余所高等学校开设了观光旅游专业,设置国际合作旅游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观光传播设计、民俗学、跨文化交际、信息体系、食品文化学、外语等课程,为观光旅游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各种服务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为了对外宣传日本旅游资源及文化、吸引大批访日游客的到来,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其网站主页上推出有关观光旅游宣传册,用日语、英语、汉语等15种语言向世界各国游客介绍日本的节庆活动、购物美食、休闲娱乐设施和四季美景、旅游路线、住宿设施等内容,并配以精美图文,让外国游客未去日本之前就已产生强大的视觉效应,令其心神向往。此外,作为一个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打消游客在日期间的人身安全顾虑也是日本政府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此,日本观光厅携手Rc Solution Co.公司研发了一款面向外国游客的推送型信息发送应用软件“Safety tips”,在地震、海啸、水灾、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根据GPS定位或个人选择设定的所在地,向访日外国游客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该系统提供英语、日语、汉语等语言支持,使赴日外国游客在心理上不必有任何担忧。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日本高校和研究机构则充分发挥其科研优势,为各地方观光资源的治理、保护等,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以紧邻日本大阪湾的泉南市星鳗鱼养殖为例,由于近年来,大阪湾水质、水温发生变化,导致泉南市传统膳食材料之一的星鳗鱼产量锐减,为了保护、繁殖星鳗鱼、搞活水产、并使其成为地方观光资源的亮点。2015年12月,泉南市在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的技术指导下,启动了星鳗鱼养殖事业。从泉南市星鳗鱼养殖事业组织分工来看,泉南市政府负责团体合作推进及与工商,观光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负责养殖技术指导;泉南市内的冈田浦渔业合作社为事业主体,负责养殖设施维护、育苗、星鳗鱼养殖及销售等[11]。泉南市星鳗鱼养殖事业组织结构充分体现了日本“产官学一体化”的特征,也充分说明了拥有技术及科研优势的日本学界在推进地方经济活性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

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制定及推进观光立国战略时采取的一些措施非常有效。如:通过发展地方旅游业搞活地方经济、通过景观的环境建设与提升软文化实力提高日本国际形象、通过建立产官学一体化推进机制为旅游业培养人才及提供技术支持等。这些措施对中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建议中国制定实施旅游发展战略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旅游相关法规,加快建立旅游产业促进政策,推进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发展

中国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并没有像日本那样走法律先行的路子,因此,旅游业发展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直到2009年5月1日施行《旅行社条例》,才有了对中国旅游业进行直接规范的法规,但是该法法律级别较低。2013年4月25日,在“千呼万唤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中国目前法律地位最高、权威性最大的一部旅游法规,明确了政府在旅游业中的立法、协调、监管职能,对地方政府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有了明确规定。就目前来看,中国旅游法律法规已基本形成体系,不过与日本相比,由于细化不足,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家很难真正发挥协调、监管职能。而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状态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因此,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相关规定,通过制定更为细致的法规强化政府监管、明确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责,必将有助于旅游业的良性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促进政策的不健全也是制约中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大要素。随着旅游战略与布局的调整,中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些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与释放出的新需求信号,尽快出台新的旅游产业促进政策,以保障旅游业的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此外,从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在国家总的发展战略目标下制定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发展战略是非常关键的。中国地方政府可以以此为鉴,严格遵照《旅游法》规定,在国家旅游战略发展体系下,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推进相关旅游产业促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只有具备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魅力的旅游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二)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各地区旅游景观,加快健全旅游综合保障体系

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深挖各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艺术、民俗、历史建筑、文化遗迹、历史文物等文化资源,对于彰显中国软文化实力、推动中国旅游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管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深厚的文化资源永远是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魔法棒”。因此,各地区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个魔法棒。要向日本学习,积极申遗、做好旅游外宣及旅游市场营销。可借助互联网和在Facebook、Twitter等国际知名社交网上建专页、开通旅游推广平台等形式,对外积极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到中国,体验并感受这里的地域风情与文化魅力。在建设地方景观时,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保护好古建筑群(遗址),对于已损坏的政府应拨款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抢救性修复。

另外,在进行景观建设或改造时,要从当地群众的实际居住舒适度及生活需求出发,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建筑特色,“以人为本”,避免“强拆”与“复制”别处景观。提倡全民参与,鼓励群众进言献策、与各级政府共谋旅游业发展大计。把每个城市、每处景观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海内外游客心神向往之地。

中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主旨是在全域化旅游理念下推进旅游业的大发展。显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光靠景观建设和对外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努力提升旅游业管理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国内外游客对于旅游品质的需求。因此,中国必须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与模式下,加快推动旅游综合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要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加快机场、港口、水陆空交通、能源、信息工程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游客咨询、导游信息提供、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通过打破景区的内外体制与管理壁垒的景点内外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服务质量。优美的景观设施、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无障碍的旅游管理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力推动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全域化旅游”理念的早日实现。

(三)建立高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旅游业发展所需人力及技术供给

“产官学”一体化机制的建立,使日本在包括观光旅游业在内的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因此,借鉴日本的这一经验,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势必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就中国旅游业发展而言,目前,企业单打独斗的较多,但是,科研团队建设、实验设施建设、技术开发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实际上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与相关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借助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力量,那么无疑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在旅游相关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搭建交流平台的话,高校就能通过研讨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到企业及社会的真正诉求,从而通过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及课程设置调整等形式,及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及技术供给,体现高效服务社会的最基本职能。

目前,很多高校中虽然像日本一样开设了旅游专业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为学生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及合作办学机制,因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很难获得在旅游产业领域进行实践的机会,造成毕业后难以胜任工作的尴尬情况。因此,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人”的要素供给的主要保障。

结 语

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发展调整期,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后,中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尽管中日两国的国家体制不同,但是,将观光旅游业作为“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的这一旅游发展战略方针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分析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发展主要特征,可以给中国从多个层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明: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国家战略目标为指挥棒,构建供给和需求相对平衡的观光旅游战略框架;要政策先行,在全域旅游理念下建立健全旅游产业促进政策及旅游综合保障体系,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推进景观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旅游业发展中所需人力及技术供给机制建设;要制定特色鲜明的地方旅游规划、通过旅游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整体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凌强.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对我国旅游业的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9.

[2]凌强.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新发展及特点[J].现代日本经济,2013(4):81.

[3]石美玉.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效果评价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6):71.

[4]金春梅,凌强.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模式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2(1):20.

[5]日本経済新聞.訪日外国人、15年は前年比47%増の1974万人 過去最多[EB/OL].[2016-1-19]http://www.nikkei.com/article/DGXLASFL19HAV_Z10C16A1000000.

[6]金春梅,凌强.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模式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2(1):23.

[7]刘昌黎.日本经济活性化战略[J].东北亚研究,2002(4):50-55.

[8]凌强.日本城市景观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06(2):45.

[9]国土交通省.美しい国づくり政策大綱別冊「美しい国づくりのための取り組み事例」[EB/OL].[2016-10-01]www.mlit.go.jp/keikan/bessatu/bessatu.pdf.

[10]国土交通省.平成27年観光白書[EB/OL].[2015-06-12]http://www.mlit.go.jp/common/001095740.pdf.

[11]日本泉南市報道提供资料.泉南アナゴの復活に向けた養殖による地方創生の取組み[EB/OL].[2016-10-06]www.pref.osaka.lg.jp/attach/15682/00222259/sennan.pdf.

[责任编辑 李 颖]

Key words: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ourism; dynamic; activation of local economy;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作者:杨秋芬 姜凌

上一篇:乙烯工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水电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