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道德社会化成人教育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成人继续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人的心理特点所构建的道德水平对于成人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成人继续教育的奠基石。关键词:继续教育;改革模式;道德塑造成人学习心理是复杂的集合体,具有多样、多元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成人道德社会化成人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人道德社会化成人教育论文 篇1:

成人教育机构对社会化网络生存的适应性

[摘要]互联网的社会化和移动互联网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成人教育机构如何适应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在视互动为原动力的web2.0时代,通过互动获得目标客户,通过交流实现主动营销。从组织架构、流程设置,以及紧跟互联网的新技术发展特性,未雨绸缪,主动创造适合社会化生存的成人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成人教育机构;社会化网络;成人教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正悄然而坚定的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包括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成人教育机构等学校,将教育资源和相关介绍搬到网上,使得远隔万里的学生也可以了解信息、在线注册入学与缴费,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室进行远程学习,期间还可以实现与教师的在线交流。学生之间通过QQ群和学校提供的论坛等方式进行互助服务。在准备考试的复习阶段,学校通过开通在线值机等方式为学员们提供一对一的问答服务。学校的网校一般还提供学员的个人门户,包括在线缴费、课程选取和考试成绩等相关信息。

近几年微博的兴起,使得客户的声音第一次可以很方便地快速传播,微信的公共平台和其提供的开放接口则使得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做得更为体贴,并可以充分利用学员的碎片化时间。

但在社会化大潮中,我们却还没看到成人教育机构大显身手,甚至连微博和微信的账户都没有开通,显然当出现应急的公关事件时,因缺位而沉默的教育机构,将会遭受重大的损失。因此了解社会化网络,参与并充分利用社会化网络,既是成人教育机构跟随社会发展大潮的举措,也是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美誉度,吸引潜在客户和完善营销方案的必经之路。

一、社会化网络与社会化媒体差异

目前的各类互联网社会化应用都是基于SNS理论发展而来的,SNS英文全称Social Network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这类服务往往是基于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各种互相联系、交流的方式,包括即时消息服务、个人信息发布与回馈、多媒体(照片或视频等)分享与点评等。他们通常都是通过关系(如朋友、同事、家人等强关系或基于共同爱好、相同地点等弱关系),一个传一个地把网络展延开去,就好像树叶的脉络,也有人把这类的网站称为脉络网站。

社会化网络服务中又分成了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这两者的区别在于:社交网络是一种漩涡式内敛的结构,它的最大期望在于人对于这个平台的长时间黏着而不离开。社会化媒体则是一种信息的渠道,人们利用它去获取全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自己的黏着程度究竟如何倒不是最重要的。[2]更直观一点的判断标准则是:若客户产生的信息默认只分享给已经建立了关系的人,则这个平台是社交网络,若信息默认分享给所有人,则这个平台是社会化媒体。按照这个标准,QQ(含QQ群)、网校内的论坛、微信等平台是社交网络;微博、豆瓣、知乎等平台是社会化媒体。

成人教育机构应根据社交网络的普及和热门程度,有选择地在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中开通统一标识的账号,并依照两者不同的应用特征来设置不同的管理策略。

二、成人教育在应用社会化网络分析

成人教育目前在国内属于充分竞争行业,且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产品,除了服务产品本身被社会认可程度之外,客户(学员)的满意度成为成人教育机构的最重要的外部质量指标。而客户满意度所呈现的客户口碑不管好坏都将通过低成本的社会化网络传播出去,这是成人教育机构必须重视社会化网络的重要和急迫的原因,因此,成人教育机构要在社会化网络时代实现以下的目标:

(一)低成本的营销到达率

成人教育机构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基本采用被动接受咨询或上门拜访重点潜在客户,通过相关介绍和现场参观、试听等方式将潜在客户转为实际客户。这种方式低效、被动。由于成人教育的目标客户很难辨识,无法通过一些显性指标(如性别、学历、年龄等)来筛选获取。而通过社会化网络中设置合适的关键词过滤,可以很便捷的获取到偶尔提及某些需要进行再教育的内容,并及时主动与其联系,此类潜在客户对于针对性营销的接受程度比传统模式要高得多,转换率远高于漫无目的的邮件群发或传统媒体广告。

另外,通过在社会化网络中设置的统一标识企业账户,可以主动宣传再教育热点,展现本机构培训实力,甚至可以将一些优秀公开课挂载在社会化网络上,接受目标客户的搜索,并给予详尽的信息。

通过以上两种被动和主动获取潜在客户的方式,在社会化网络中善加经营,获得在时间成本和推广成本上传统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便捷可信的客户服务

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客户服务不仅是点对点,更可能因为平台的属性,客户服务的过程会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并被记录。通过潜在客户对客户服务记录的点击浏览情况,归纳汇总常见问题,制作成FAQ,为客户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客户服务信息。

另外,通过在社会化网络企业账户中设置常见话题讨论,吸引关注者参与话题,可以由忠实粉丝(关注者)来主动为其他潜在客户回答问题,从而实现客户服务的自助与互助。

(三)高效迅速的应急处置

社会化网络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客户拥有了与企业、机构相等的发言权,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与跟进方面,拥有现场和即时报道的优势。在多元化的客户形态下,成人教育机构需要拥有完备的应急事件处置流程,并充分掌握各类应急处置发布渠道。社会化网络是一个需要快速反应和正确应对的威力强大的渠道。应用得好,不仅可以将危机转变成商机,还可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应对不当,不仅可能承受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更可能造成现有客户的流失,以及在今后客户拓展困难,营销成本大大增加。

在这方面成功和失败案例都很多,成功的如2012年的“3·15”麦当劳公关危机应对。失败的如2011年的西门子冰箱公关危机(西门子与罗永浩的微博战)。对成人教育机构来说,客户口碑可视为生命线。应急管理应作为适应社会化网络生存的基础,加以完善和扩充,使其涵盖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明确内部各应对部门的职责,优化流程,充分演练,在出现舆论应急状况时,能快速合理得体的进行应对,从而赢得客户关注与口碑。

(四)创新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

在当前的成人教育机构中,也有将完整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和各类课程资料、辅导资料都放在网上,只要通过身份确认,可以实现在网上远程学习,包括与教师的即时交流。但当前的这种模式,还只是将实际的学习方式搬到网上而已,更多体现为单向的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虽然也有提供了师生互动,但更多只涉及课堂知识内容细节上的互动,对于更高层面的学习方向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需求及反馈,没有比较好的渠道和方式从学员中获得。而通过开放的社会化网络,不仅可以获得在学学员的信息反馈,更可以获得潜在客户的学习需求,并可以根据这些需求的挖掘,合理开发出适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培训产品,真正实现跟上社会发展节奏的再教育过程。

目前,世界主流知名大学(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经济学系列、MIT的电子基础系列等)都将其一些基础课程录制后公开在网络上,不仅赢得了关注和尊重,也提升了开放课程所在的专业或院校的知名度,后续报考的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借鉴这个思路,成人教育机构也可以将一些精彩的基础课程通过社会化网络开放给所有人,打破学员与非学员的严密壁垒,通过让潜在客户深度参与的方式来获得认同,收集意见,并在后续的课程设置、教学改进中加以体现,并发布到社会化网络中,形成与潜在客户的良性互动。

三、未来成人教育应用社会化网络(媒体)趋势及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和各类智能终端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主角,成人教育机构应顺应这个趋势,尽快适应社会化网络生存,并从中寻得商机,发展学员,通过社会化网络的运营,提升教育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盈利能力。

因此建议在未来的机构运营中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做如下工作:

(一)设置社会化网络服务专岗

由于社会化网络最近这两年才迅猛发展起来,在各传统行业和机构中均无设置专门的部门和岗位,也没有专人负责社会化网络的管理及日常工作。应建立由成人教育机构一把手牵头的社会化网络管理专岗,由于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接触的客户问题方方面面,可能涉及机构内的各个部门,因此需要由一把手牵头并协调各部门设置社会化网络工作的接口人,由社会化服务专岗人员与相应的接口人对接,可实现社会化网络的人员及组织层面的准备。

(二)制定完善各类流程规范

成人教育机构在社会化网络中设置账户后,作为一个完整的机构代表的形象展现,客户与此账号的任何交流,均会被视为企业行为。客户的咨询、查询或投诉建议会涉及教育机构工作的方方面面,若要快速积极和得体的应对,需要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运营初期可以通过搜索一些微博上重大事件始末,并对其做基本的分析,并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总结经验教训,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丰富补充和调整流程。

(三)社会化媒体的服务原则

正向引导原则:社会化网络的一大特征就是我们对于客户和对于自己都应该以正向激励为主,这样才能在纷繁的服务中保持激情和拥有效率。一个在社会化网络中充满阳光、开朗的话题是令人愉快的。

说话与回话原则:在社会化网络中,可能和现实世界不同的是,社会化网络里面主动说话可以慢慢说,一旦有需要介入回复的时候则要快速反应。并且在说的时候可以面向大众,而回复的时候,一旦涉及与企业有纠纷的内容时,应该尽量采用私聊的方式,这也可以理解,我们想象一下,在有可能有其他客户围观的实体营业厅中,我们建议客户到经理办公室坐下来单独交流沟通,这可以让客户情绪逐渐稳定,也有利于事情的解决。等问题解决之后,再通过广播的方式对客户的问题做一个回复。使得围观者得到一个期待的结果,可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具象化原则:由于社会化网络平台上以年轻人为主流人群,其对于拟人化、偶像化的内容或文化现象的接受度特别高,因此在提供社会化网络接触的同时,逐渐形成一个即符合企业文化特征,又有一些具体细节表现的整体风格,使微博上的客服和客户之间在更多层面上实现平等交流,并给人以诚恳、乐观、可爱、幽默的感知,加以青春靓丽,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特征(符合一般人对于客户服务代表的想象)从而更大程度的接受并持续关注企业账户。这是由新一代的社会化网络特质(消解权威,厌恶道德制高点)所决定的,也是社会化网络上的年轻人特征所决定的。

(四)创新应用前景

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成人教育的创新形态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先行者通过摸索找到符合客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业态,从而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并在其中占领先机。创新应用包括技术、平台和服务几个方面:

1.开发手机APP应用

目前主流的手机系统为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系统,在这两个操作系统下,各有超过100万的手机应用,包罗万象,涵盖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但在成人教育方面,多半是零敲碎打的单项应用,目前较少以成人教育机构为视角的手机APP应用。若能开发出能涵盖客户从入学、缴费、学习到结业所有环节的应用平台,可以增加客户的黏性,增加学员和学校,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积极性。

2.基于微信开发社会化成人教育平台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网络,而且微信提供了开放的公共账号平台,可以实现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等多媒体的广播、点播和交互。微信不仅可以成为最佳的客户接触渠道,更可以成为以手机或移动终端作为界面的学习平台。

由于微信先天的云服务模式、需要验证的客户关系建立模式以及庞大的客户基础(目前微信用户已接近4亿),非常符合成人教育平台的基础要求,加上微信即将开放的API接口,使得在微信上建设社会化成人教育平台的各项成本都很低,并且可以吸引大量原本无法纳入视野的潜在客户。

3.提供基于学员分析的增值业务

随着社会化网络的持续运营,成人教育机构可以在和客户的交互过程中逐步认知客户,除了掌握客户学员的基本信息,还了解其能力和兴趣爱好、工作志向等更深入的个人特质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给学员关于工作取向、短板提醒、招聘信息等在内的高附加值信息服务,这时候的成人教育机构就不仅仅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者(良师),更是贴心的好伙伴(益友)。

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著作《微博力》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替代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3]社会化网络的到来,改变了客户学员的学习习惯,也同样要求成人教育机构跟随改进工作模式,应用新的社会化网络工具,大胆创新,获得客户,为再教育事业提供持续澎湃动力。

参考文献:

[1]Eri Quanlman.颠覆: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8.

[2]魏武挥.社交网络VS社会化媒体[N].第一财经日报,2011-06-30.

[3]〔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10.

作者:贾静

成人道德社会化成人教育论文 篇2:

论成人心理特点与道德

摘要:成人继续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人的心理特点所构建的道德水平对于成人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成人继续教育的奠基石。

关键词:继续教育;改革模式;道德塑造

成人学习心理是复杂的集合体,具有多样、多元性。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成人学习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成人的心理特点与道德也成为当前社会教育研究所讨论的热点之一。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是由内外因素决定的(即外部因素提供环境的保障,内部因素促进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成人自身的发展与教育事業有相互约束、相互优化的作用。我将以成人心理特点与道德这两方面切入,并进行分析,使成人继续教育的意义更加明朗、深刻。

1心理发展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会发生素质的提升、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程度的加深。对于素质的提升除了文化的修养,还有心理素质这一因素是尤为重要的。据目前来看,多数心理学家对于心理素质的发展达成了共识:儿童、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成长期,有很多影响成长的因素,因此这一时期变化会很大;成年后的早期和中期是心理发展的稳定期,由于心智的逐渐成熟,心理素质也得到不断地深化;那么老年期就是心理发展的衰退期,观念不能及时与时俱进。但是这并不代表心理的发展一直都是这样恒古不变,由于很多因素的介入,心理发展也会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会形成持续的系列变化,特别是有机体在整个生命的持续变化。这种变化有多种可能性,遗传因素,环境影响或者是学习的结果,变化既有量变也或者是质变。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年龄、群伙和测量时间。

1.1年龄

年龄有多种定义的方法,如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等。对于成人发展的心理年龄来说,是指从出生到某一年代经历的时间,这时年龄相当于一个时间的概念,并不代表与生理年龄伴随发生的历史事件、生活年代等。例如1980年出生的20岁的人和1990出生的20岁的人,他们的生理年龄属于同一个年龄组,尽管会有很大的心理差异,但是年龄在这里只是对于时间的一个变量。同一年龄组的不同时代的人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过程是不同的,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说明年龄对于心理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

1.2群伙

群伙是出生在同一年的这些人,有可能会经历同样的历史事件,并且存在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也就是说,不同的群伙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条件和历史事件。当处在不同群伙的年龄相同的人有不同差异时,年龄就体现不出心理的差异,而是把群伙作为心理差异的标准,学名叫做“群伙效应”。

1.3测量时间

测量时间是被测量的时间,时间的不同对于心理发展是有影响的。例如,测量1980年20岁的人对于手机的看法,到2000年40岁的人对于手机的看法,如果是有差异的,那么就很难说是年龄的原因还是测量时间的原因。如果对于手机这一事物进行分析(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就可以得出结论,是由于测量时间的不同,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2成人的学习心理及特性

成人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成人在学习中的成熟性、经验性、角色性和时间性学习心理及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类形式的学习特性,充分的体现了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对于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主要是以成熟、经验和角色性为主。

2.1成熟性

成人在本身来说,比儿童或青少年都较成熟。成熟的概念很多,包括生理、心理、情绪及社会行为都到达了稳固的程度。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可以决定并选择学习的目标和需求,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于心理而言,自尊心相对较强,需要别人把自己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希望得到尊重和重视。与此同时,成人已经完全社会化,懂得尊重师长,对于老师的教学有所回馈。

2.2经验性

成人具有丰富多样的经验,这是儿童或者青少年不能完全具备的。成人的经验对于教育有两面性,即动力和阻力。成人如何发挥经验上的动力,解除阻力是很关键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满足成人发表经验心理的需求,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积极引导;成人学习应当互相交流经验,分享对于学习知识的感受和见地;经常组织对于学习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并且积极引导接受新的观念,寻求打破原有的偏见,从而转换观念。

2.3角色性

成人具有多重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成员的变化、职业的改变及职位的升迁,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在教育上,成人在不同阶段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对于角色的改变,就是成人学习动机最强的时候,也是最可教的时机。成人教育者应配合成人角色的改变,规划学习的内容使成人在角色转换时,进行有效地角色性学习。

成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特性一般分为插曲式、问题式、即用式、结果式和自我意识式。这些都是针对成人学习的方式方法,成人应当深刻理解这些方法,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促使成人教育不断完善与推进。

3成人道德教育

中国大多以道德来规定人性,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道德性。儒家身心和谐的机理在于以心记身,心合于道。也就是说,道德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并且是随着人的心理发展而变化的。除去一些客观因素外,这种观念基本是正确的。

成人的道德一般来说是抽象意义上的道德,并且源于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道德从本质上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与人类心理有这密切的关系,伴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会产生“应然存在”。这种应然关系不仅产生于人的关系,还是处理人的关系的价值指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成人的道德是作为人的一种本质需要,是存在于社会的一种内在规定性,是客观存在的抽象事物。

成人道德模式中团体人的意识十分重要的,它与旧道德所要求的东西之间有差别的隐匿。旧道德以19世纪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和欺诈形式而变得臭名昭著。近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遭到同样的命运。这是一些在心里构造上与杰出人物道德不一致的人,经常是一些具有在以往的时代里算是正常心理的人,其意识水平与其生活的时代不相一致。从心里学角度来说,旧道德是一种片面道德,是有意识态度的道德,不能考虑或评价无意识的倾向。相对于旧道德而言,新道德更加适合当下人们的心理特点。因此,应当利用心理改善道德教育的培养。如运用“发展法”提高道德认识,道德教育工作者通过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培养道德情感要用“感染法”,正面引导。

4道德教育与心理特点的联系

心理特点与道德教育在成人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二者在内容和作用上也存在着重叠与交叉,且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4.1心理健康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心理学对人的道德品质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从心理的角度来认知道德,许多道德問题往往都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与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从国外教育改革模式来看,“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大多数教育家所认可的。这一理论对于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帮助,它提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认知能力,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一定的道德素质是与心理的成熟度相联系的,人的心理素质的调整、心理机制的调节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道德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成人来说,首先需要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收纳自己,对自己与他人负责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正确引导其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

4.2道德教育是心理健康的方向

通过教育工作者运用各个方式方法对成人进行道德教育疏导,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减少与他人的矛盾,科学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提高自身的素养。

4.3道德教育需要汲取心理教育的方法

心理学知识是教师认识学生心理的重要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同时,心理辅导的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许多方法,从而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道德教育中,合理汲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成人对于教育本身认识继续深化,实质是对成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于继续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5成人道德教育的意义

成人道德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课题之一,包括发展成人的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习惯,并且协调三者的关系。在当代成人教育中,把培养成人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有利于提高其历史主动性,推动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成人道德教育既从现实经济政治关系的实际需要的可能出发,又着眼于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注重清楚一切旧道德的消极残余和影响,积极配合保证政治、法律、知识、审美等各方面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成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选择能力。

我国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并且将道德教育视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因此,成人道德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通过心理特点分析教育对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成人继续教育有远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文.构建和谐思想道德教育——美国思想道德教育时我国的借鉴意义[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6,(1).

[2]温波,蒲玉忠.论江泽民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

[3]金雁.中国传统和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涵[J].浙江学刊,2008,(2).

[4]许剑.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及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1).

[5]纪河,麦绣文.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及基本特性[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6,(1).

[6]李余华,李立玲,何中坚.成人学员学习心理及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作者:冯冰宇

成人道德社会化成人教育论文 篇3:

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趋向

[摘要]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存在着体系普教化、取向社会化、编制理论化以及反馈机制不完善等现象。进而言之,它们是成人教育课程研发系统存在不足的表征:僵化的管理模式、滞后的课程建设环境、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方式以及薄弱的课程研究等。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应突破单一课程研发架构,依据成人学习特点调整课程结构,朝着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等方向不断改进。

[关键词]成人教育课程问题趋向

[作者简介]李醒东(1970- ),男,河南荥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农村教育、成人教育。(北京100875)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办学形式体系,但就其主体部分以及系统性、影响力而论,依然是成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课程建设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支撑,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才能使成人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普教化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框架,有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浓缩与翻版,甚至教材也挪用或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相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其课程设置明显存在很多弊端,如成人教育的课程尚未摆脱普通高教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程编制暴露出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

这一弊端与我国长期以来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偏差有关。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本专业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或管理人才。这与普通高教以培养理论型、知识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相区别。在课程体系上,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但许多成人高校仍然沿用、借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置重社会轻个人、重学科轻兴趣

在成人教育课程编制过程中,国内尚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系统调查,也未建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成人学习需求作出反应和满足的有效机制。课程模式受“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各学科的科学性,突出各学科的学术性,重视各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与各学科知识的连续性等问题,忽视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继课程之间以专业和应用为主线的课程内在要求。在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片面地追求各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课程的“平面性”显而易见。在内容编制上,相对忽略个人发展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征,更多强调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功能不能很好实现,课程内容重复或相互脱节。

这些事实反映了成人教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上明显偏重于社会需求与学科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因素——学习者个人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编制重理论、轻实践

现存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过多倚重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学科中心主义思想,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层次偏高,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内部,因过分强调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求全、求广、求深,没有从学员实际情况出发,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导致学生负担过重或消化不良。

在课程实施方式方面也显得传统和僵化。在现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被忽略的地位。在内容上,存在课堂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理论建设与生产实际脱节,成人教育的课程效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四)课程反馈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模式,缺乏了解社会需要和学员学习预期的常规渠道,也难以通过课程评价活动使课程建设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过分强调成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创收功能、规模效应等,致使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模式与评价对象单一。人们只重视对学员“学”的评价,而往往忽视对教师“教”的评价,并且即使对学员“学”的评价,也以书面的闭卷考试为主。此外,在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类教学中,常常是学员来面授时才能拿到教材,“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原则根本无法得到落实。加之面授时间有限,而考核大都安排在面授的最后两天,因此,考核实际上也就是“一教就考,一考须过”。考核只局限于学员对课程重点内容的记忆程度,而缺乏对学员技能、素质的综合测评。这样,授课教师只能给学员“喂压缩饼干”,强求学员死记硬背课程内容。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测试中的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从而使严肃的评价督促功能失效,验收功能失真。这种单一的课程评价模式既与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特点不相符合,也与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宗旨相违背。

很多成人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学习计划,难以顾及成人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因而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学习。这不仅难以促进学员知识能力的更新,也造成了有限的成人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受原有计划体制下计划性培训要求以及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的影响,成人教育机构在很多情况下是在为完成各种各自为政的培训项目而设置和实施课程。

二、成人教育课程研发系统的缺失

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整体的课程研发系统不完善或者说缺失相关。

(一)僵化的课程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国家权力机构掌握着整个教育系统资源与权利的组织分配,也控制着学校的所有课程。参与课程决策的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考试官员或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出版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全国性的专业协会等。成人课程开发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由全国统一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从而形成了集权制课程开发的传统。在课程实施方面,传统课程的实施主体单一化,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成了唯一的课程实施者,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实施。严格、统一的课程管理虽然使课程显得严谨,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成人课程管理的僵化,并导致以下一些问题:

1.成人教育课程管理的从属性。高等院校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主体,高校注重建立完善严格的课程管理系统,忽视了成人教育的管理;另一方面,承担成人教育课程的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

2.课程评价监控制度不健全。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缺乏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监控系统,质量与“品牌”意识不强。

3.课程目标与培养水平之间差距扩大。近些年来的高校扩招,极大冲击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生存。一些办学机构为吸引和扩大生源,假借“成人”“业余”等学习特点,在教学、考试要求以及教与学的时间、课程数量和内容编排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缩水”,培养规格明显偏低。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实际上又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级毕业证的社会效用等值,加之现有用人与分配制度对文凭的倚重,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混文凭的思想和行为。

4.课程设置难以得到有效监控。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办学机构利用成人教育灵活性强的特点,集中开办一些热门、好办、好招生的专业,使课程的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成人高等教育也很少采用学分制进行管理,选修课形同虚设,学院也没有选择的自由,很难实现挖掘和提升个人潜力的功效。再者,普通高校专业的过度细化和专业设置的恶性扩张,不可避免地使成人教育某些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论证,课程随意拼凑的现象严重。

5.课程研发主体的单一。受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课程决策权过度集中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人教育机构和一线教师研发课程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比如,在成人学历教育中,成人教育机构和教师根据实际所开发的课程,由于行政审核的滞延或否决而难以有所作为,不得不面对简单等同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学历课程。在一些企业里,培训课程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企业教育管理部门。相形之下,基层组织和成人学习者对课程决策缺乏发言权,单一的研发主体不利于课程效用的提高。

(二)滞后的课程建设支持系统

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同样需要课程专家、专业领域的资深人士和教师等共同协作攻关,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物质资源。能否获得相应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支持,是确保课程能否及时开发和成功开发的重要条件。事实上,这些支持条件比较缺乏,课程发展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仅就课程研发的主体之一——普通高校来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和融资渠道不畅,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研发。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对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并没有相应增加,主管部门对于高校自筹资金的问题也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开放政策。在此情形下,高校只能通过扩大办学,包括大量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受此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进一步紧张,这也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机构放松对质量监控,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简化为经济效益的获得。

(三)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近二十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在大力提倡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时,考虑更多的是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对当代劳动者、尤其是对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代人——“独生子女”“新人类”“新新人类”的人格、道德的塑造和陶冶以及个性与意志的培养。

人文教育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基础,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与就业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课、实用类技术课备受青睐,人文类课程只是文科类学员的“专爱”。人文与科技知识割裂的结果,必将导致两种文化体系之间交流与融通的困难,长此以往将影响民族文化心理的提升和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

(四)薄弱的成人教育课程研究

除了受管理模式、支持条件、价值取向等因素之外,课程研究的匮乏是成人教育课程研发系统中的重要缺陷之一。我国在成人课程研究方面比较薄弱,缺少系统的、理论化的、体现成人教育特点的课程研究。它不仅影响到成人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也难以实现对成人教育课程实践的引导、反思和提升。导致成人教育课程研究匮乏的原因,既有课程自身的特性,也与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理论研究者缺乏对成人课程理论的关注有关。

随着成人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和人们学习的需求增大,成人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也将得到加强。然而,课程理论发展必须和教育体制改革相配套。首要的是减少政治意志和行政干预对成人课程的绝对影响。教育主管部门以统筹规划的名义,对成人教育课程所做的设置和安排有时无助于课程理论的探究和发展。实际上,由于过多的政策、计划、规定代替了学理讨论,才使课程研究显得多余。

三、成人教育课程建设改革趋向

从根本上改变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仿效普通高等教育压缩型模式的局面,需要结合成人教育课程本应具有的职业性、应用性、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从现实来看,需要思考和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探索新的课程管理体制

随着教育民主化和法制化的不断推进,成人课程管理趋向于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目标的整合,课程实施的决策制定权力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这样既确保课程资源开发中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课程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

1.实现权利分享。我国不同地域、区域及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成人教育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极不相同。这就需要实现成人课程管理的分散化和多样化,以便提高成人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权力的分散化,就是根据不同主体的责任与需要划分管理权限,把课程管理过程作为学习者与投资者、管理者、教育者等方面,通过协商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竭力促成国家、地方、学校和成人学员共同建设课程的局面。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改革实践是以对课程建设主体的“权力赋予”为前提的,尤其是对成人教育机构的赋权。它可以使学校在充分享有课程自主权的前提下,遵照实践理性的逻辑,探索适应市场需求和学习者特点的课程设置形式,自主调配课程资源,注重课程管理与评估的相互促进。

基于“权利分享”思路的改革,目的在于让成人教育机构的课程建设积极性得到发挥。其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要求的前提下,以课程价值协商为指导思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同时起到促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机构与主要投资者通过参与和结果评估组合成为“连续体”。为此,要竭力避免权力兴趣介入意义创造和协议达成的过程,要在保证成人教育课程质量的基础上,不同主体“分工负责、通力协作”。

2.探索新的成人课程管理模式。由于成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其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满足知识不断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满足成人提高工作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双重需要。因而,成人学习主要是学习和更新应用性知识,以及与实践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开发潜能为关键;是学历教育与培训的有机结合;是生存教育与发展教育的整合。所以在课程管理上要注重目标导向和发展导向模式的有机融合。

第一种是目标导向的课程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分权式的学校课程管理,中央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确立包含基础课程模块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其他的课程管理环节,均由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具有较大的课程管理自主权。这种模式类似于企业的目标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统一的模式,从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出发组织课程,体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但它常常会因成人学习者最终的学业目标而游离于既定的课程目标之外。

第二种是发展导向的课程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完全自主式的课程管理模式,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学用书的开发选择、课程评定的组织实施均由学校和教师群体自主完成。学校组织、实施课程的全部出发点都放在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上,因此,几乎都是个性化的课程,没有统一、固定的目标。它注重对知识和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习者探索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强调教师和学习者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教师是学习者的学习伙伴,是学习者行为的引导者。这种管理对学校成员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要充分体现学校及教师的主体性和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在许多情况下,发展导向的课程管理仅仅占学校课程的一定比例而不是全部,其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过程管理。

3.开放成人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成人课程资源按照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①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成人课程资源是成人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第一,以全面提高成人的整体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开展社会市场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职业发展动向,归纳有效参与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形成职业技能库。第二,发现成人学习者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种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确立技术标准观念和严格操作规程。第三,研究成人学习者特定的性格特点,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研究成人学习者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其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以确定制订课程计划的基础。第四,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注重人力资源在课程资源中的开发和利用,创造绿色GDP,维护生态平衡。尤其强调在组织中建立开放式互动的学习共享系统,使之成为成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形成终身学习资源系统,不断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实现师资共享与网络建设、信息共享与市场分工,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降低成人教育成本,实行课程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高使用效率。

(二)突破单一的学校本位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学校本位的课程设置体制使得以学科为中心、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导致课程结构普教化,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以能力(技能)和知识素养为主导,以学员的根本需要为依据”的课程设置原则成为空话。

学校本位的课程设置体制使得课程体系缺乏对经济社会需求和成人需要的适应。若要体现能力本位和提高学员专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应从课程设置的机制上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有充分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调查,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内容选择等环节体现对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呼应,由此才可能根据社会变化适时调整课程。

(三)依据成人学习特点调整课程结构

1.体现课程的实践性。成人学员的理解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强,记忆力相对较差,普教化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他们对实际操作能力的需求。

2.加强课程内容对工作的适用性。成人学员面对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具体而深入,如果能够通过专题课、实验课、学术论坛等形式来接触新的知识技术,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3.适应学员的差异性,灵活安排课程内容。与普通教育阶段学生相对整齐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同,成人学员之间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课程弹性,拓展学员的发展空间,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在坚持国家对成人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的前提下,各成教机构根据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灵活设置课程。譬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成人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方面;在经济发达地区,课程设置则应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4.提高对成人学员学习特点的适应性。成人学员整体上在生理、心理、社会经历、社会角色等方面差异较大,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学习活动的统一组织有相当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成人理解记忆和逻辑思维较强,在知识选择上应倾向于辩证性强、形象思维少、抽象思维多的内容。成人学习与生活是相对独立而现实的,需要根据现实条件自主学习。课程的编制要适应学员的自主学习需求,并且随着专业细化、职业种类不断增加和学员自主性的提高,拓展学习选择的空间。

5.注重课程内容的前瞻性。课程建设要从现实社会需要出发,反映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又能够不断更新内容,拓宽知识领域。

(四)积极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课程构建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首先,以社会变革需求、学员个性发展、学科自身更新为目标,体现“以学员为中心”,进行知识系统的重组与整合,形成逻辑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新体系。其次,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一是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性知识的课程(基础知识模块);二是达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培养目标的课程(实用技能模块)。实用技能模块主要包括社会调研、实验设计、虚拟业务操作等方面的课程,通常根据学员的现实岗位需求或未来职业方向而定,以与基础知识课程并列的形式,按照动态组合呈现出来。实用技能模块突出体现在“合理的结构性”上,强调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综合运用各门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获得实用技能。

[注释]

①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素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刘宪之,谦延梓,刘海朋,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黄健.成人教育哲学流派及其课程观探析[J].成人教育,2002(11):3-6.

[3]秦勇.成人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5(2).

[4]方向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69-72.

[5]徐君.从课程管理到领导: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作者:李醒东

上一篇:学校体育部工作总结精选下一篇:vivo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