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职位供需不匹配与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完善使得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篇1:

外语专业就业市场调研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就业市场调研主要包括:行业现状、企业用人观念以及学生就业观等内容。通过对调查所得一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对高校专业建设(专业方向的设置)、学生能力培养、就业指导、就业市场的开拓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多年来,我校特别注重就业市场调研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 外语专业;就业市场调研;探索与实践

该文通过对行业现状、企业用人观和学生就业观的调研。对学院的学生培养方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的就业观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具体建议。

1外语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及文化交流不断升温。外语教师、翻译、文化研究等岗位需求量激增,外语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高校扩招为外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开设外语专业的学校、语种、在校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时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我校2000年开设英语专业,后来依次开设了日语和俄语专业。作为一个以交通土建类专业为主的工科院校,其外语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就业的出路在哪里?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实践,逐渐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就业市场的定位。

2 就业市场调研的实践

找到就业市场并以市场需求指导专业建设,是我们进行就业市场调研的出发点。调研前我們根据收集的市场信息,确定了商务外语、工程外语、旅游外语和服务外包等几个方向,分步骤、分区域实施调研。

2.1 2006-2008年,主要针对商务英语方向的就业市场开展调研(那时日语、俄语还没有毕业生)。从省内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到省外的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福建等十几个沿海开放城市,调研的形式主要是:回访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与其所在公司的领导交流,到当地人才市场收集信息,考察当地的生活环境(房租、吃饭、穿衣)等。回来后,把这些信息分析、汇总,提供给毕业生,鼓励他们到南方去,到沿海城市去,哪里有广阔的市场。引导比较恋家的山东籍学生走出去,花了不少力气。现在我们大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往届学生的召唤下,自觉自愿地到南方沿海大城市就业。商务英语(日语、俄语)方向,专业特色鲜明,师生普遍认可,就业市场稳定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就业方向。

2.2 2009年,主要针对工程英语方向展开就业市场的调研。外语专业与我校的交通骨干专业结合,开设工程外语方向,毕业生到国有大企业就业,一直是外语专业建设中的一个梦想。2009年暑假,带着这个梦想和土木系、经济系的同事们一起,远赴成都、西宁,深入到中建、中铁的十几家国有大企业进行调研。结论是:这些大企业的海外项目都很多,但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地区,而这些地区主要以法语、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我们的专业不对口。并且,用人单位更喜欢专业+外语的学生,国内、国外都能用。工程英语(日语、俄语)基本判了死刑。

2.3 2010年,我们的调研方向以“旅游英语”、“计算机日语”和“商务俄语”为主,路线为大连、哈尔滨、北京。2010年外语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超过了70%,英语专业超过了80%,从数字上看是一个大的突破,但我们明白这个数字能不能稳住没有把握,就业方向单一,质量不高(只有两个同学进入大型国企)。必须尽快开拓新的就业增长点,曾经尝试过的旅游英语和对日软件外包成为我们今年调研首先考虑的方向。(1)在对齐鲁软件园的一些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深入到大连软件园的华信、海辉、毕博、东软等十几家对日外包企业,探讨外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软件外包行业的可能性。结论是:一般的程序开发人员,日语水平要求不高(专业二级即可),主要考察其软件开发能力,他们更喜欢“计算机+日语”的学生;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从事翻译等办公室工作,待遇低,发展机会少,用人数量更少。计算机日语目前不应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方向开设,可根据个别企业的需求,订单培养。(2)在沿途的城市,我们也和很多星级酒店及下设旅行社(大连宏孚、大连港湾一号)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交流,这些单位非常欢迎外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能熟悉两门以上外语者,如:英语、日语),需求量大,发展空间也大。但本科以上的学生往往呆不住,不愿意从基础做起(端盘子),专科的学生更踏实一些。旅游英语方向由于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从2008年停止开设,但我们认为其就业市场空间巨大,应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分析,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瞄准旅游高端市场。把该专业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就业率增长点。(3)我们有两位老师去了哈尔滨,调研的基本情况是与俄罗斯的边贸活动很活跃,也有较旺盛的人才需求,但东北的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俄语专业,办学水平都比较高,就业竞争压力大。另外,学生对去东北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不适合作为一个就业的主要市场。

3 拓展就业途径的探索

3.1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1.1 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通过市场调查,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一套“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英语专业,我们设置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工程英语方向。结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在培养方式上坚持理工与人文并重、专业与基础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技术与素质并重的原则,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

3.1.2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直接为企业培养专业型紧缺人才,确保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针对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的不断扩大,我系与齐鲁软件园内的多家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实训。双方合作,优势互补,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也有了保障。

3.2 依托骨干专业,选择新上语种

汽车、土木和机械类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这些专业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以这些专业为基础,学校与日本、俄罗斯、德国、加拿大等国的多所高校建立了以互派留学生和学者互访为主要内容的友好交流关系。为更好地支撑骨干专业的发展,促进校际交流,我们以骨干专业为依托,选择了日语、俄语和德语作为我们新上小语种专业的考察重点,而没有跟风开设韩语。目前,日语和俄语专业都已招生,专业发展前景良好。开设德语专业的工作正在调研和准备中。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外语专业是外向型专业,开拓国际就业市场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而随着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经济的复苏,社会劳动力需求旺盛,为国际就业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我们通过中介机构,出国进修教师和国外友好院校的关系,在新加坡、日本和韩国建立了5个实习和就业基地,每年有40多名同学在国外进行专业实习,有20多名同学在国外就业。

3.4 构建全过程的就业教育体系

就业教育不能仅考虑如何写简历,如何着装等面试技巧,更应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端正的就业态度,良好的就业心态。因此,我们的就业教育不是仅放在毕业学期,而是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贯穿

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学习借鉴美国的职业指导经验,我们推行4年职业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第一年,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树立专业信心;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料,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

3.5 提高考研率

开拓学生知识内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应是高校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考研,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系首先对考研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遴选,并加强对考研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实行考研导师制,导师不定期与考研学生沟通,帮助他们选定专业方向,制定复习计划,获取相关信息。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考研,以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3.6 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体系

就业率是学校社会认可度的直接体现,全体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来。围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个课题,我系采取了领导包班制;毕业论文指导和就业指导相结合;成立家委会,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经常回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保持情感溝通等措施,充分调动起老师、家长和其他社会资源,开拓学生的就业空间。

以上这些举措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取得了明显实效。三年来,我系学生的就业率、考验率大幅提高,出国实习就业工作不断有新突破。

4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思考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一个系统工作,一个社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长期的努力。学校方面,应从深化教学改革,营造外语文化氛围,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政府方面,应建立政策保障机制,落实好国家已有政策,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社会方面,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要解决好信息的搜集问题,建立用人信息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渠道,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实用的信息平台。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诠释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指点就业技巧,需要建立一套同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运行机制。从领导到群众,思想上要有“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是新生的报到率”这样的工作理念,同时给于一定的经费支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人员班子;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指导手段,真正做到为毕业生所想,急毕业生所急。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zed employment marke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作者:程伟渊 张 进

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篇2:

全程化就业指导视野下理工科类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初探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职位供需不匹配与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完善使得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本文通过调研北京化工大学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状况,深入分析理工科类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就业服务模式创新和就业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完善和改进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职业发展

一、引言

笔者所在学校理工科专业共有在校研究生4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0余人,项目团队面向北京化工大学理工科专业各年级在读研究生,以微信问卷方式展开调查,最终提交问卷889份,有效问卷863份(有效率97.07%)。作为描述性研究,本次调查覆盖面广,抽样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基本可以反映本校理工科类研究生择业、就业基本情况。

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研究生能够认识到在就业共过程中将要面对的困难,但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多数研究生对自身的定位依旧不明确。受到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和自身原因的多重影响,大部分研究生在短期具体目标(住房、工资、工作地点等)和长远目标(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权衡中,更加重视工短期的具体目标[1]。经过调研分析,笔者对影响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做了详细归纳,在全程化就业指导视野下,从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就业服务模式创新和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完善和改进研究生就业指导重点工作。

二、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经过调研分析后,笔者得出,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2]:

1.社会原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步入稳定发展的新常态阶段。产业升级、生产方式由粗犷型到集约型开始转变,除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以外,大部分地区企业招聘人才主要以技术性、生产性的岗位为主,高层次人才的岗位需求有限。不断增长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成为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3]。

2.高校原因。除社会大环境因素外,社会对理工科类研究生的需求与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不一致、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工科类院校研究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首先,高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数高校单纯地认为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无须就业指导与辅导,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放在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上。研究生在本科阶段重点在于学业发展,关注就业方面的指导不够系统,再加上理工科研究生长期专注于科研,缺少求职经历,对就业政策、就业能力提升的需求把握不到位,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其次,高校缺乏系统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与管理。研究生对就业行业把握存在的困惑,对职业发展存在的疑问,缺少职业规划的能力和意识,对如何将自身的专业实力与职业发展和谐匹配等问题均无法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答疑解惑。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单纯地停留在基本的服务层面,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实用性。同时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脱节。在理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更偏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造诣和科研技能,而对研究生工作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指导较少,对学生就业方向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偏低。最后,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不完善。目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面向研究生群体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较少,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发现,很多高校没有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即使已经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也只是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课程效果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建设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研究生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往往是研究生辅导员或者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老师兼任,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教师在实践经验、专业背景方面相对缺乏。二是研究生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与研究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的需求不匹配,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设计未能贴合研究生的特点,间接造成课程教学效果无法保障,研究生课程接受程度降低,在研究生创业教育方面也缺乏指导。

3.自身原因。理工科类研究生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职业规划能力弱、择业心理困扰多成为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1)理工科研究生就业观念落后。研究生经过前后7年或更长时间的精英式教育,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认定自己应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较为功利,重薪资、重名响、重地域。研究生由于优越感较强,常常眼高手低,认为自己学历水平比本科生高,专业能力比本科生强,工作待遇及发展机会就要比本科生高、比本科生多,真正面临选择时,他们往往因期望值与现实不符,而犹豫不决[4]。因此,理工科研究生就业难与研究生群体的就业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理工科研究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弱。读研的本科生中,一部分人将研究生学历当作就业的敲门砖,一部分人是为避开庞大的就业浪潮而考研,一部分人则是抱着考上了就继续读的心态,他们中多数人并不明确读研的目的,看不清自己的竞争优势,不了解自己可选的就业方向,对未来发展十分茫然。因此,他们在读研期间,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于学术研究与科研项目上,被动地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刻板地应付毕业要求,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升。(2)理工科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心理困扰较多。无论是社会舆论环境、亲友家人期待、自身的高期望值都在很大程度上對研究生择业过程产生不良影响,致使研究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部分理工类研究生出于对专业的认可度或者兴趣不高,期望转行或者从事专业之外的工作,以至于多年的专业学习成为就业择业的一种“束缚”,影响研究生做出理性选择。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意向选择上的非理性已经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5]。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视野下,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重点工作

1.就业指导体系建立。目前,高校中关于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完善,就业工作的落脚点通常是就业率,无法真正全面地反映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性。同时,研究生专业性强,不同的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不同,就业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进行的就业指导上需要体现差异性。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成立主管校领导、究生就业指导中心、基层单位和研究生指导教师四级联动的就业指导管理体系[6],如图1所示。主管校领导负责就业人力、物力的全面统筹;研究生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市场的开拓;基层单位和指导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对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开展针对性的指导。

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研究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支专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在专兼职工作团队,是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积极为研究生就业指导教师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专业的业务培训。真正从业务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育人等方面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增强指导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构建就业能力的年级化差异化辅导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就业指导需求,充分调研,合理布局构建差异化的辅导模式,如图2所示。针对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主要以生涯规划的适应性教育为主,建立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概念,找出差距,引导研究生不断去完善、提升个人能力,帮助研究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完成初步职业定位;针对二年级研究生主要以认知教育为主,二年级是理工科研究生集中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指导,全面开展研究生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就业素质;针对三年级研究生主要以全方位的专业就业指导为主,通过课程提升就业能力,把握就业技巧,尽可能地让研究生做好充分准备进行面试[7]。

2.就业服务模式创新。现有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以讲座、实习、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学校就业网站宣传教育为主。调研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积累值得借鉴的做法。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式”模式注重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化”模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式”模式以授课为主,不重视研究能力培养,“协作式”模式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德国注意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呈现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并存交融的多样化趋势。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形成了以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应用型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韩国研究生教育的“智力工程”包括重点地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学院,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和人才,重点地建设一批优秀的地方大学,加强地方高校的竞争力,提倡和鼓励大学教育机构广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面对新形势,应积极探索、创新研究生就业服务模式[8]。(1)“校企共建”模式。搭建学校和企业长效互动交流平台,共建企业俱乐部,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高校邀请相关企业进校开设讲座,讲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理念、人才选拔机制、入职技能及面试礼仪等,帮助学生实习实践,做好职业规划。另外,利用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高校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鼓励毕业生“走出去”,实地参观考察企业或参与就业实习,调动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9]。(2)“校友帮扶”新模式。校友资源对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成立就业服务帮扶社团,多方面采集就业信息,建立不同专业领域校友就业信息数据库,为研究生提供有专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3)网络指导新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校園微博、微信、短信平台等传播工作,建立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和毕业生就业求职需求的联系,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发布就业信息,不断增强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开设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保障。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把握研究生的群体特点。新生入学阶段(一年级)是“自我探索,重新定位”的阶段,研究生从学业目标、个人规划等方面重新思考;低年级阶段(二年级)是“专业研究,渴望交流”的阶段,研究生阶段学业目标确立后,研究生有意愿寻求各种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来服务自己的专业研究和个人发展目标;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则是“求职技巧,就业升华”的阶段,研究生希望自己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业目标、职业规划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职业选择得到实现。通过把握研究生不同阶段的现实需求,进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成立专门的教学组织机构、组建专门的教学师资队伍、安排专门的教学课时等措施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使之成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课程目标定位上,可以由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与就业工作管理服务部门协同,通过对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重整,将思想教育目标与就业工作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推动课程建设发展。同时,我们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还可以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通过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为正在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理论、师资、场地和资金支持等服务,促进研究生创业实践与创业教学有效互动。此外,还可以指导研究生通过导师科研成果项目推广加团队运营模式或者校企合作方式,引领研究生加强科技创新实践,推动创业就业,全面提高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全方位服务研究生发展[10]。

四、结束语

研究生培养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事关社会的发展稳定,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根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的770万人中,研究生数量超过了55万人。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树立“全程化”的就业工作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就业工作机制,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指导模式,培育良好的就业育人环境,精心设计就业指导内容,发挥就业育人功能,引导研究生科学的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志存高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參考文献:

[1]罗伟,等.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就业观调查及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77-82.

[2]李孟,等.基于工科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研究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6,(18):187-188-190.

[3]韩惠茹.H省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系统分析和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

[4]李丽丹.关于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8):191-193.

[5]蒋麓.高校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126-128.

[6]郭艳文,等.试论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0):143-144.

[7]邱建东.构建三大体系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63-66.

[8]徐杰,等.研究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以成都市部分在读研究生调查为例[J].教育科研,2014,(11):66-68.

[9]张小帆.基于育人功能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探究[J].职业,2015,(6):136-136.

[10]易晖,等.关于加强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105-106.

A Study of Career Development System for Postgraduate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process Employment Guidance

WU Xiang-sen,REN Feng,RAO L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Key words:whole-process;employment guidance;career development

作者:吴相森 任峰 饶莉

研究生就业规划现状调研论文 篇3:

2021届广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发展状况及政策需求研究

在我国基层一般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基层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也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基层兴则国家兴。但基层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发展空间等因素往往影响着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顺畅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既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又为青年学生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一系列针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纷纷落地,大量的毕业生选择回归基层、服务基层,政策的有效运行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依然发现有关政策宣传、解读和实施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文章基于广州市2021届毕业生基层就业调研数据,探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提出新时代疫情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决策思路。

一、研究方法与调研概况

1.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广州市48所高校2021届毕业生。

2.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在问卷设计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发了在线调研系统,面向2021届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发送并回收问卷。通过答题监测系统及时、有效地跟踪调查进度,调研实施过程清晰、直观、客观。

3.调研内容

為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状况,本次调研指标体系涵盖了基层就业相关政策、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情况、基层就业现状、基层就业推进措施及反馈的其他内容。

4.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9817份。从学历构成来看,专科毕业生3728份(占37.97%),本科毕业生5753份(占58.6%),硕士研究生315份(占3.21%),博士研究生21份(占0.21%)。

二、数据统计与问卷结果分析

(一)2021届广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发展状况

1.毕业生对基层就业较了解,学校和政府等宣传为主要途径

2021届80.80%的毕业生均表示对基层就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非常了解”占比4.23%、“比较了解”占比19.53%、“了解一点”占比57.04%;反馈“完全不了解”的占比为19.20%。对基层就业具有一定认知的毕业生反馈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学院宣传”(64.57%)途径了解的占比相对较高,其次是“政府和官方媒体宣传”(47.49%)、“社会第三方,非官方媒体的宣传”(37.91%)。(见图1)

2.超九成毕业生表示支持和有意愿参加基层就业,响应号召、支持基层建设和利于自身发展是选择基层就业的主因

2021届受访毕业生反馈对国家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态度以“能够理解,考虑参与”为主,占比达50.07%;其次为“非常支持,积极参与”,占比40.18%。仅有不足3%的毕业生表示不会参与。“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基层建设”(53.11%)和“基层锻炼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48.29%)为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充分实现人生价值”(44.25%)和“热爱城乡基层,参与基层公共服务”(29.30%)。(见图2)

3.基层就业单位类型中中小微企业、“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占比较高

2021届受访毕业生反馈参加过基层就业项目的占比为19.68%。中小微企业就业的从业者在有基层就业经历毕业生中的占比最高,达37.16%,其次为“三支一扶”计划(23.91%)和大学生村官(19.82%)。(见表1)

4.超三成基层就业毕业生反馈有意愿继续扎根基层岗位,大学生村官群体意愿最强

调研发现,选择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中,超三成反馈将继续“扎根基层岗位,并将此作为自己的事业”(36.34%),其次为“备考其他岗位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3.45%)、“备考研究生或其他进修学习”(14.60%)。从基层就业不同项目类型来看,参加大学生村官项目类型的毕业生近七成愿意继续扎根基层,其次为“乡镇(街道、社区)及以下地区参与创新创业的从业者”(48.21%)和“三支一扶”计划相关基层工作人员(46.09%)。而参与西部(山区)计划项目的毕业生反馈继续扎根基层的占比相对较低,主要为选择备考其他岗位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二)2021届广州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评价

1.基层就业工作满意度高

据调研,基层就业的群体专业相关度、工作满意度方面均略高或基本持平于毕业生平均水平。从基层就业群体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评价来看,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较高的三个方面为工作稳定性、工作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而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方面为物质待遇、晋升空间及发展前景方面。

2.基层就业政策知悉度高

广州市高校2021届毕业生对本市提升就业能力政策、就业指导与服务政策、促进自主创业政策、引导基层就业政策、就业扶持与保障政策等五个类别共十二项就创业政策的知悉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计划知悉度达86.55%,基层岗位补贴/基层就业补贴知悉度达86.69%。分不同学历层次来看,本专科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知悉度均高于研究生。其中,本科生对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计划知悉度比研究生高5.77%,本科生对基层岗位补贴/基层就业补贴知悉度比研究生高3.98%。分不同性别来看,女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知悉度均高于男生。

3.基层就业政策贡献度高

针对毕业生总体(含对各项政策知悉了解的群体和曾获得该项政策帮扶的群体)对各项政策贡献度的评价分析:87%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各项政策对促进毕业生就创业均有贡献。其中,曾获得帮扶群体认为基层政策贡献度评价在十二项就创业政策中位居第四和第五位,其中,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计划(94.12%)、基层岗位补贴/基层就业补贴(93.95%)。

三、主要问题分析

(一)政策制定与毕业生需求契合度、宣传力度是影响政策效果的主因

毕业生认为影响就创业政策实施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脱离毕业生实际需要和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其次为毕业生不愿意主动了解相关政策、政策激励力度不够、政策执行情况不理想,认为配套政策不完善的占比相对较低。

(二)就业政策咨询、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能力提升为最迫切需求

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创业政策与服务帮助类型集中于“就业政策咨询、提供就业实践机会、推荐用人单位”,其次是“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其中,女生相较男生更倾向于提升就业能力的服务和政策,在需求“提供就业实践机会、推荐用人单位”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比男生高12.02%、5.29%。

(三)促进基层就业最需加强宣传教育、就业意向与指导服务精准对接

毕业生认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效措施主要为“加强大学生基层服务的宣传教育”和“提前了解学生的基层就业意向,精准对接”。(见图3)

(四)基层就业毕业生认为最需加强的政策措施是服务期满后的相关政策支持

为增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效果,毕业生认为最需加强的政策措施是服务期满后的流动政策、优惠政策支持,增加生活补贴及发放政策和保险福利政策。从不同基层就业项目类型来看,参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类型的毕业生反馈最需加强的方面主要为服务期满后的流动政策和优惠政策。(见图4)

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实施对策建议

调研发现,2021届广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和继续留任意愿高。但从调研分析可见,毕业生反馈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就业政策方面,尤其是基层就业政策宣传的知晓度、供给的契合度、实施的衔接度和评估的达成度需进一步加强。

(一)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宣传的知晓度

为提高大学生的政策宣传知晓度,建议突出渠道拓展对基层就业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一是选好结合点,融入日常工作,结合各种活动开辟宣讲新领域。以“政-校联动”宣传为主,社会媒体宣传为辅,开展集中政策宣讲活动、就业创业政策进课堂,把政策宣传作为就业实务、就业技能培训的“必修课”。二是把握切入点,成立大学生宣讲团,依托朋辈力量打造宣讲新亮点,把最新鲜、最权威、最受益的政策解读传递给大学生、应享尽享。三是紧扣着力点,开辟宣传新渠道。引导大学生关注公众号、参与微信群讨论,为政策和信息插上网络的翅膀,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大学生少跑腿。此外,利用以“政策宣讲+线上直播”的形式,使政策宣讲拓展为“随时随地”的网上课堂,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實现宣讲传播效应最大化,努力实现政策宣传工作零距离、全覆盖。

(二)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供给的契合度

2021届毕业生认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效措施主要为“提前了解学生的基层就业意向,精准对接”。因此,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供给的契合度至关重要。一是要突出问题导向,深入基层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所需,找准问题,让政策制定接地气、落到“点”上;二是提升政策质量。结合实际和新常态,在调研基础上做好论证,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地落实相关政策。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当前最需加强的政策措施是服务期满后的流动政策、优惠政策支持,增加生活补贴及发放政策和保险福利政策等。因此,尤其要关注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强化服务期满后基层就业政策供给。

(三)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实施的衔接度

一是实施基层就业激励保障政策。相关部门要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计划,优化人才结构,尽力完善人岗匹配。结合实际创造有利条件,注重持久性激励,使广大毕业生扎根基层,留得住、做得好。二是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提供就业岗位。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雇主,缓解就业压力、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此,用人单位要彰显担当精神,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进一步增加岗位供给。三是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将就业工作与国家时事政策、思政教育与就业求职指导紧密结合,以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就业促进行动、文明离校教育等活动载体,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主要内容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重点举办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参军入伍系列宣讲活动,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四)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评估的达成度

调查发现,就业政策文本较少涉及考核与工作评估相关方面,这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基层就业政策的调整、修正、延续或终止的正常运行。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门要组建评估专家队伍,建立科学的政策绩效监督评估指标,让政策评估有依有据。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政策对象回访工作等,密切跟踪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并掌握趋势性、方向性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同时,健全督查清单与制度,抓好政策落实的整体推进、落实跟踪问效,确保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实施精准到位、落实落细。

参考文献:

[1]罗六童.甘肃省“三支一扶”计划绩效改进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EB/OL].https://www-moe-gov-cn.webvpn.gpnu.edu.cn/s78/A15/xss_left/moe_780/s3265/201001/t20100128_80098.html.

[3]尹蔚民.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J].劳动保障世界,2017(03).

[4]唐子惠.政策扶持大学生到基层——访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淑玲[J].教育,2011(04).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就业创业研究项目——基层就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研究(项目编号:2019JKJY004)。]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李向明 钟健雄 鲜于乐娇

上一篇:餐饮促销活动方案精选下一篇:食品营养学课程改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