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下的影视艺术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随着“艺考热”“明星梦”的不断升温,生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考生不仅来自各专业的艺术学校,而且很多非艺术学校的学生也蜂拥而至。前者专业突出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后者大多经历短期的专业知识突击训练之后,掌握了特定的应试技巧才得以录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美教育下的影视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审美教育下的影视艺术论文 篇1:

从审美化的角度搭建高职院校党课创新品牌

摘 要: 审美化下的党课创新品牌通过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实现审美主体激发、审美形式创新及审美思维培育,将更好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创建特色性的党课系列活动,使得党课品牌更具有生命力,使得党课工作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地提升党课的实效性,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拓展空间。

关键词: 审美化 党课品牌 高职党建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党建的科学化水平是急需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把品牌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学生党课教育,以党课品牌激发党建活力,是提升高职院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创新之举。

党课品牌是指在大学生的党课教育中,以基层党支部和支部党员为主体,面向党员和全体学生的具有高度认同感、模范作用强、感染效力深、影响示范远,由鲜明主题、特色制度、品牌活动和响亮口号所构成的党课活动内容[1]。如何避免党课活动落入俗套,换汤不换药,如何使党课品牌形象化、生动化、新颖化,增强党课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是又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践行的难题。

一、“审美化”党课品牌的内涵

“审美化”教育与“美育”的含义相近,“美育”由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并使用,狭义上主要指的是“艺术教育”,广义上指的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真正的党课品牌应该是汲取教育心理学、音乐学、文化学、历史学、思维学等众多学科的结晶。党课审美化品牌模式,即是将审美化教学原理运用于党课教育中[2]。

二、“审美化”党课品牌创建的途径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的学生党支部正是创新性地引进了“审美化”的理念,将其融入院系的黨课品牌创新,创造了愉悦、富于审美气息的接受环境,优化了教育模式,有效地避免了硬性灌输造成的传播错位和信息遗失,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一直以来党课教育的单方面讯息的推送的困境,真正将形式之“新”转变成内容之“新”,精神内核之“新”,党课成了师生共建的充满了生命力和新鲜感的“艺术品”,具体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的:

(一)美的欣赏理念下的审美主体激发

美的欣赏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经过审美能力培养的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种感知、情感和体验。既然美的欣赏是心理现象,我们就必须讨论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育的视野出现了由“知识”向“人”,由“生命”向“学生”的新转变,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质和能力的有效及高效的手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比教学更好更合适的老师。只有在“向内性”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渐渐培养兴趣,慢慢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建立自信心和自主性。

“一堂特殊的党课——人民的名义”就是在美的欣赏的启发下呈现的“特殊”党课作品。2017年上半年一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和观看。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不是刻板、形式化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是以“公案小说”的审美形式讲述故事,呈现给观众一个个生动的面孔和鲜活的人物群像,对官员腐败背后根源的探讨颇为深入。影视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审美形式进行传播必然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学生喜爱这部剧,许多高职校园里面出现了“追剧”的热潮,学生内部的各种社交软件上,如QQ、微信、微博、豆瓣等上面点赞声一片,推荐度极高,这就是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

“一堂特殊的党课”的想法一经提出呼声很高,学生们情绪高涨,对“这堂特殊的党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再是观后感写作,集中观影,专题报告,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堂课呢?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之根本,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得知识,掌握知识,正是如此,本次活动的初期宣传效果就达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学生开始深入了解中央“反腐”的政策发展脉络,“反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观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机关单位的“不作为”、“懒政”、“怠政”现象,以及思考作为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的学生会是否需要“洗洗澡,治治病”,“反腐”的落脚点应落到基层,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做合格党员,才是党课品牌建设的初衷。

(二)美的表现理念下的审美形式创新

美的表现指的是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宜人的感性形式。作为具体的美的感性形式,美的表现总是要依附于具体的美的事物,不同种类的美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美,美的表现理念要求不断探索多样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从而更好地创造美的事物,实现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的统一。

以美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美的表现为依托的审美形式,注重培养的是高校学生呈现美的能力,如果说审美形式是一种情感方式,属于感性教育范畴的话,那么,高职院校的党课教育则是一种理论教育,属于理性教育范畴。审美形式的多样化拓展了培养学生的空间,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能力的弹性。

“一堂特殊的党课——人民的名义”是美的表现理念下的审美形式创新的成功典范。在这堂特殊的党课中,药学院学生党支部一共分为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采取不同的审美形式,交叉使用,使整堂党课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喜,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党课教学存在的授课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的困境,与学生思想、社会热点紧密结合。

第一个环节——宣读入党誓词。伴着公益宣传片《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你在一起》,总支书记带领全体学生党员宣读入党誓词,庄严而又充满仪式感。第二个环节——主题教育剧《人民的名义》,本环节采取了情景剧的审美形式,将“共情应对”植入其中,选取了《人民的民义》中给人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四个场景,即由“金钱下的罪恶”、“信访接待窗口”、“干部回炉班”、“大时代的创造者”四幕主线展开。此外,在原有四幕剧中,创新性地融入了四条辅线,即时下校园里存在的学生会干部利用职权为违纪学生消分、为部分同学私下扫PU、遇事相互推诿等“不和谐”音符,让许多学生会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治治病”。这种交叉同步进行的“特殊”审美形式,让学生在演绎剧中经典之外,还结合校园实际,发现同类问题,思考问题背后的真相。第三个环节——相声《说说党员的先进性》,本环节采用了相声的审美形式,相声新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了党员先进性。第四个环节——合唱《人民的名义》,本环节采用的是歌唱的审美形式,将寓意深远的歌词、以“党建”为主题的手绘T恤及志愿服务主题视频相结合。第五个环节——自白《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本环节采用的是学生自白的审美形式,这段自白为大家呈现了真实而又纯粹的情感。

(三)美的创造理念下的审美思维培育

美的创造是指创造主体依据美的特性和规律自觉地从事美的生产与创造并发现和纳入审美对象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创造性活动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思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是靠人的思维来实现的,重视审美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4]。在美的创造理念下的审美思维培育有助于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赋予大学党课教育新内涵、新视角。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人民的名义”这堂特殊的党课创新了党课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校园反响及社会反响。在该党课活动正式开始前,学生党员们在影楼拍摄了“人民的名义”同款海报,即校园版“人民的名义”,海报在校园内各处进行了張贴。此外,学生支部还通过微信、QQ、微博进行了广泛的校园宣传,在校园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造成了此次党课座无虚席、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这对于本次参与党课创作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鼓舞,潜移默化中,每个学生都清晰地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不是通过灌输,而是通过“现代激励理论”和审美思维培育,这正是高职院校党课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要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逐步建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激励机制,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此外,由于本次党课创新的形式、走心的准备,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仅在苏食院官方微信平台得到了大力的报道,还被“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官方微信”、“江苏教育官方微博”“淮安新闻综合频道”、“江苏卫视”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受到了相当高的社会评价。及时的、肯定的和赞美的语言对于出演本次党课活动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他们看到了通过身体力行得到了收获,在情绪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在审美思维的培育,学生更加愿意扩大知识领域,不断汲取新知识的营养,并自主地将新知识与社会新热点、党建新形式相结合,形成独特思考,将党课变成一场“精神盛宴”。

通过审美主体激发、审美形式创新、审美思维培育逐步搭建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审美期待”的党课品牌,才能真正调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参与党课活动的主动性,使他们的党性修养、综合素质得到应有的提高,为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员提供参考,这是药学院学生党支部所追求不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孔川.加强大学生党建品牌建设、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78.

[2]周鸣鸣.党课审美化模式建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6(01).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原理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钮燕枫.审美思维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作者:朱蕾

审美教育下的影视艺术论文 篇2:

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影视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

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艺考热”“明星梦”的不断升温,生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考生不仅来自各专业的艺术学校,而且很多非艺术学校的学生也蜂拥而至。前者专业突出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后者大多经历短期的专业知识突击训练之后,掌握了特定的应试技巧才得以录取。这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学习专业课上,而使得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基础类课程被忽视。先天的劣势加上后天的忽视导致了当前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文化素养同非艺术类专业的文理科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培养模式的问题

第一,影视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陈旧,培养目标盲目,不了解行业规则及市场需求随意扩招,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脱节,使学生承担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

第二,影视艺术院校跟风开设所谓热门的专业,比如“动画热”兴起的这10年来,国内1,0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其中很多院校不具备专业师资,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此外,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还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课程设置随意、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教育投入经费少、硬件设施落后、影视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关系模糊等问题。

培养模式新探

1.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要坚持两个并重: 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为使学生增强基本文化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增加文学、艺术、戏剧、美术、哲学、宗教等理论性常识性科目,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常识和理论基础。

为使学生尽早了解影视艺术学科特点和行业特征,艺术类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应将专业基础课的开设时间前置,如“视听语言”“影视技术概论”“艺术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尽早把影视的基础知识、影视拍摄的基本要求教给学生,让学生提早掌握影视专业的特点,了解影视行业状态,进行职业规划。基础课开设时间的前置也能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实训早打基础,为高年级学生校外实习和就业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开设选修课要适应市场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层次上的经营、管理能力,为其更好的职业发展预留更广阔的空间。影视是技术的媒体,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创作观念的与时俱进时刻对影视艺术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影视艺术院校可根据市场变化,设置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又让学生了解业界前沿动态,更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第四,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渐增大,且突出强调课堂实训。核心专业课程均采用理论、实践课程交叉设置的办法,如“影视节目制作”“文艺作品创作”“虚拟互动设计”等课程完全是培养学生面向就业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实践,在实践中指导,在指导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

第五,由于当今电影、电视与科技的发展结合极为紧密,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即使是目前最新教材都可能已经是相对滞后的内容,从教材的编写到出版,几年的周期也使所谓的“新”变得不“新”了,理论对于现实的总结与研究永远处于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状态。因此,艺术类院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密切关注电影、电视的动态和发展,新闻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经济和技术更新等都应纳入影视教学内容中来。教师要具有明确的超前意识,在阅读学习大量已有教材的基础之上,搜集国内外的最新信息,整合传统学科知识与本学科前沿动态信息,把握电视的传播属性、媒介属性、技术流程和新发展,及时对之作出有价值的研究,整理新近的影像资料,将这些新知识、新内容适当地体现在相应的教材之中,以缩短与时代发展的距离。

2.更新教学方法

由于影视艺术专业课程内容灵活、多变、紧随时代潮流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影视艺术专业的发展态势的需求,影视艺术专业类教师要利用其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资源优势,使专业教学设施建设与媒体电台和企业直接合作,将专业课在演播厅、录音室、编辑机房、音频工作站、表演教室展开,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环境,使教学手段丰富、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灵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基本理论课的传授方面要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课堂集讲授、实践训练、答疑、讨论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的互动; 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实践,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同时,专业课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较多地采用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授课方式。一般主干专业课程分设小班授课,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进行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名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在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课堂方面,应在主干专业课程的指导下,分层次设计和开展社会实践,开拓学生专业视野。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实践( 如大学生电台、学校的晚会);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进入影视公司实习,下剧组);三年级各系各专业的学生以联合作业的形式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如此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需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转变培养理念

第一,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影视艺术院校应当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影视产业的动态,人才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了解行业的需求,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情况,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缺陷,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的数量,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影视艺术院校应当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符合社会主义影视事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艺术人才。

总之,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专业艺术教育,它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有力手段,在审美教育与文化素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转变培养理念三方面并举,让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具有较高的综合人文素质和较高艺术修养,并且能够应用影视艺术相关的高新技术成果,紧跟当今国际艺术发展的趋势。我们要牢固树立培养影视职业精英人才的目标,立志为国家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影视艺术专业高素质复合人才,早日使我国影视艺术教育迅速发展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闫伟. 影视教育: 现状、问题与出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访谈[J].当代传播,2010,( 07) .

[2]张晓艳. CG 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J].电影评介,2009,( 09).

[3]项仲平,陈燃进. 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 05) .

[4]李颖.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 ,2012,(3).

[5]姜菁. 为 80、90 后的职业精神淬火 [ J]. 特别策划 , 2008.

[6]周艳. 浅论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管理 [J].艺海,2011,(6).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作者:李静

审美教育下的影视艺术论文 篇3:

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电影艺术可以培育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并对其品格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教学方法

G642.4;J905-4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形象的称为“第七艺术”。[1]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影的热情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里开设影视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电影艺术鉴赏知识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一、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1. 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我国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现。[2]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并且明确将《影视鉴赏》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在教育部的督促下,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鉴赏也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越来越普及。

2. 学生观影水平和电影知识储备

不断刷新的高票房,也预示着人们的观影热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电影基础知识的缺乏,对于电影的观赏,仅仅是停留在电影观赏的浅层次。之前有进行过艺术知识方面学习的同学,大多是以绘画和音乐学习为主,很少有专门对电影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学生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基本以娱乐和放松身心为主。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时,具体分析为何这部电影好、口碑好,学生还是不能够从编剧、电影拍摄手法,造型艺术、音效等方面来解析。

二、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 学生对于课程不够重视

公共艺术课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受重视,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也不例外。虽然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但是同学们依然是按照一个选修课的标准来对待。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一直用再影院观影的态度带着娱乐的心态来上课,虽然上课热情很高,但是上课既不做笔记,下课也很少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 学生对于影视艺术鉴赏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对于不够重视,是因为对于影视鉴赏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认为鉴赏课只需要做到三点:一了解,二听懂、三听完有印象,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课程。在课堂上不做笔记,下课之后也不预习、不温习。但是对于影视艺术鉴赏来说,如果没有完备基础知识作为支撑,那么对于影片的赏析和鉴赏仅仅就停留在影院看电影的水准上。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有学者在著述中指出, 在美国, 高校影视素质教育包括4 个方面:1)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等方面);2)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3)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4)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3]。对比看来,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基本上是以鉴赏为主,离美国的教育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并且由于授课课时要求,很难在2个课时的课堂上,完整的欣赏完一部经典影片后,再进行讲解。因此对于影片欣赏的完整性比较难以掌控。

三、影视艺术鉴赏课如何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

1. 针对学生特点,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充实教学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听课对象都是跟非艺术类本科生,所以,学生的艺术欣赏基础很薄弱,艺术思维也很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不能讲的太过深入和专业,要有意的穿插一些色彩和画面拍摄的基础知识。对于蒙太奇等抽象的概念,要多用文字加事例的方法加以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一定要理论加上实践,既不能太严肃刻板,也不能太过随意。在上课过程中,在講授理论的同时,要及时配图,穿插视频进行讲解。对于影片的赏析性播放,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运用相应的剪辑软件,截取大量的视频资料,收集大量的图片,用图片和视频组成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2. 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配合课程安排,完成学习目标

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学生接触电影艺术欣赏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电影。但是当课程中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于有了课前对看电影的期望,在上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在第一节课时,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一定要给学生说清楚,纠正他们的固有的学习观念。电影艺术鉴赏的课程是为了教会他们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观看电影,并用专业知识对电影进行评论,提高自己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另外,要事先对学生的审美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从上课之日起,看电影都要试着用专业眼光和专业角度去分析和接收,不能把自己的鉴赏水平停留在普通大众去影院欣赏大片的水平上面。

3.采用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说,不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主要考察电影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可以用上交剪辑视频,小剧本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督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将会更好的保证课堂效果。

4.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在教師讲课过程中呢,要避免照本宣科,死板单一。要涉猎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做到以影视艺术为主线,其他艺术形式穿插其中,真正让学生领略到电影的综合性的特点。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是公共艺术课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转变了教育方式,更新了思维观念,充实了课堂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堂效果,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影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光、戴清著.影视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16.

[2]王运歌,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J],2010(4):123-125.

[3] 孟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 J] .现代传播, 1999(4):86-89.

作者:宗闪闪

上一篇:学校办公室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团委宣传部工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