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转型经济理论模式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就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阶段背景下,随着传统印刷产业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和创新的趋势下,对包装印刷企业发展新机遇的认识、思考的阐述。通过对印刷领域社会化产业分工细化的剖析,揭示了包装印企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机遇,明确提出了包印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应有的产业地位的观点,并对如何把握机遇提出了建设性等观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剖析转型经济理论模式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剖析转型经济理论模式论文 篇1:

互联网视角下生鲜O2O 商业模式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条件下,生鲜O2O(online to offline 线上与线下结合)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商业模式,不断变革与升级生鲜行业的发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平台经济、企业动态能力和企业市场机会这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以“厨易时代”为案例,分析了生鲜O2O 商业模式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转型过程中的改进方法,以及未来生鲜O2O的发展举措。为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的O2O转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分析方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案例研究;O2O

一、引 言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企业急需转型,O2O(online to offline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模式作为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之一,通过融合“互联网+”条件下的传统企业转型,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产品销售效率。一方面,大量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商业活动;另一方面,由大型互联网企业作为主导,面向传统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拉动传统企业进入“互联网+”模式。在这两方面动作的影响下,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越来越紧密,企业内部从生产、运营、销售等角度全面转型,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生鲜O2O是运用电子商务来销售生鲜产品的一种商业模式,由于生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蚀变质、不易保存、季节性强、周期性和地区性强等特点,加之,国内在冷链运输、仓储存放、及时配送等方面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地区的生鲜产品仍依托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等传统模式销售。近几年,随着京东、苏宁、1号店、沱沱工社、菜管家、飞牛网等电商平台涉足生鲜O2O市场,许多传统企业也在开始探索生鲜O2O的发展新模式,生鲜O2O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例如,中粮上线我买网。但是,目前我国生鲜食品市场需求巨大,生鲜O2O模式还不够完善,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仍较严重,依然面临保鲜、损耗、配送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以上海厨易配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厨易时代)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生鲜O2O模式现有的问题,转型过程中的改进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互联网+”条件下传统企业生鲜O2O的发展途径。文章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本次案例调研的出发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调研框架和方法;第三部分为企业调研内容;第四部分为企业案例分析,最后是本文小结。

二、文献综述与调研方法

1.文献综述

(1)平台经济。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ics)所指是一种虚拟或真实的交易场所,平台本身不生产产品,但可以促成双方或多方供求之间的交易,收取恰当的费用或赚取差价而获得收益。

平台经济是近10年来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Jean Tirole(2004)[1]和David Evans(2003)[2]等提出了平台经济的前沿观点和研究成果,研究基本是基于“双边市场”的理论,如在线拍卖平台、在线购物平台等。Rochet and Tirole(2003)[3]、Armstrong(2004)[4]、Caillaud和Jullien(2003)[5]等学者关于平台经济学的研究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平台经济开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国内对平台经济的研究不断深入,平台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徐晋等[6]从平台经济的主要表现与特征以及平台的分类与业务模式方面分析平台竞争的形成并归纳平台的机制与管制能力。丁宏等[7]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本质及特征着手,分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定价,差异化,转换成本等策略。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平台经济最初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提出并发展起来的,随着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平台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平台经济是在平台企业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比如Ebay、淘宝、1号店等;平台经济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的电子类平台企业;平台经济将推动企业模式创新,拓展经济新形态。

(2)企业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DCP)是指组织为使产品快速地上市、有效地掌握变化万千的商机,以及能否持续地建立、调适、重组其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与智能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能力。

Teece(1994)[8]提出动态能力开始,到目前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Teece(1994,1997)[8-9]、Eisenhardt(2000)[10]、Makadok(2001)[11]等给动态能力做出定义并针对动态能力资源的系列重构和整合进行理论到内容的详细分析。Barny(2001)[12]结合演化经济理论阐述动态能力的内涵。zott(2003)[13]、Teece(2007)[14]从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角度构建理论框架。贺小刚[15]等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动态能力的测量及其功效进行初步的探讨。汪秀婷[16]等通过协同创新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了企业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是如何促进动态能力演化并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能力、理论框架、资源、知识、机制等角度分析研究企业动态能力,提高企业的绩效。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条件下的传统企业转型的快速融合,使得企业动态能力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深入影响企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3) 企业市场机会。市场机会(Market opportu-nity)是指市场上存在的尚未满足或尚未完全满足的显性或隐性的需求。市场机会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一个企业来说,众多的市场机会中仅有很少一部分具有实际意义,为了有效地抓住和利用某些有利的市场机会,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就需要了解市场机会的类型和特性。

马尔霍特拉[17]采用定量研究结合数学方法和模型分析市场机会的价值,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以利于判断企业市场机会的可入性。菲利普·科特勒[18]给出市场机会具体的影响因素指标,比如潜在顾客群体大小、机会发展潜力、市场需求潜量、潜在竞争程度等。刘军等[19]从市场机会的分析识别、分析评价结合实例研究市场机会的评价方法。刘娟[20]通过在互联网通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研究如何促进创业企业国际化发展。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前人主要从市场机会的分析、影响、可入性等角度分析。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市场机会已经受到严重的冲击,“互联网+”条件下的传统企业转型如何找寻和把握更多的市场机会,如何分析、评价与选择市场机会等对企业的发展趋势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2. 调研框架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对企业动态能力、市场机会结合企业平台经济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互联网+”条件下的传统企业转型的O2O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措施。下面从三个维度提出针对“互联网+”条件下的传统企业转型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传统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形成或拥有一系列的资源和能力,需要拥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平台及空间,而这些资源和能力等都是需要在特定的市场机会中开发形成的。本文拟通过以下两点说明调研的方向以及研究思路:

(1)本文通过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环境影响下,通过市场变化的情况,分析企业转型的价值,开发新的企业市场机会。对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进行剖析和研究,帮助企业获取新的市场机会。

(2)本文通过企业在转型中的资源和能力等的更新,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全面思考,形成新的企业动态能力,开发新的企业市场机会,以积极推动企业转型成长。

根据本文的研究问题,选取以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分析研究成功转型的O2O模式企业,选择厨易时代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分析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的主旨是厨易时代生鲜O2O的运营模式,通过对公司的运营环境、外部市场压力、转型速度、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走访调研、非正式访谈、现场观察和二手资料收集等,研究团队在2015年2~4月期间,对厨易时代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并对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店员以及物流配送员进行了高达13人次的深入访谈。为不影响公司的日常业务,研究团队每次访谈和讨论的时间严格控制在0.5~1.5小时。每次访谈至少有4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一至两人主问,并有3人以上对访谈内容做详细的调研笔记并录音,访谈完成后积极进行整理汇总,访谈的具体内容见表1:

访谈结束2~4天内将所有调研笔记以及录音内容整理为文档。一方面根据研究团队针对传统企业转型设计的问题对受访者进行提问,另一方面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及思路进行讨论分析,以获得更加详尽的内容。为了保证访谈证据的充分性、真实性,研究团队在每场访谈后的当天,就已获得的信息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查询所收集资料的缺陷和不足,以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针对性。

除了走访调研,本研究还通过一些非正式的交流和现场观察作为获取更多内容和见解的渠道,如调研O2O终端体验店,实地调研无人售菜的运作流程。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生鲜电商以及企业相关的资料和文档,例如,厨易时代官方网站,终端设备——“厨易站”真实体验等。

三、企业调研内容

1. 企业概况

厨易时代成立于2010年5月,位于闸北区上海联华生鲜配送中心,总投资超过2 000万人民币,经过5年的探索研究,已成为上海首家专供社区居民的生鲜食品配送网。拥有近3 000平米生鲜加工配送基地,作为国内最先进的生鲜服务项目,是一种集平台、城市物流、社区终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厨易时代是从一个传统的生鲜销售卖场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转变而来的,在转型O2O模式的过程中,其借助国内外首台智能全自动售菜提货终端设备——“厨易站”,力求打造“1个供应中心+N个社区厨易站”网状配送模式,直接与社区居民对接,提供便利。

截止2015年8月,厨易时代已经建立7个“厨易站”,覆盖上海市内30个社区,预计未来再建成30多个站点。目前“厨易站”不仅可以提供适合瓜果蔬菜的生鲜保存,而且有5个主要功能:办卡、充值、购买、提货和投诉。2014年12月,厨易时代获得上海市政府支持的1 000辆新能源城市配送物流车,以解决城市菜场布点难、物流配送成本高等的问题。公司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开拓市场,高效汲取农贸市场和现代卖场的优势,整合生鲜食品产业链资源,采取从源头直达终端,减少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改善传统生鲜食品销售与购买方面的各种关系。

2. 企业转型历程

厨易时代依据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思维和物联网思维的成熟运用,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背景下,顺势涉猎生鲜O2O领域并得到逐步发展和强大,公司的主要发展历程,如表2所示。

3. 企业生鲜O2O模式图

O2O 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将线下交易与互联网结合的电子商务新模式,将实体经济与线上资源融合,把实体经济延伸到网络虚拟世界。而厨易时代作为一个经营商品特殊的公司——生鲜产品,试图打造一套新颖的O2O模式。鉴于经营产品本身具有易腐蚀变质、不易保存、季节性强、周期性和地区性强等特点,厨易时代推出了通过建立社区基站——“厨易站”的方法,定点定时一日三餐,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厨易时代的生鲜O2O模式如图2所示:

研究团队通过对厨易时代的研究调查,总结公司O2O模式流程分以下几步:

(1)公司从“直签基地”、“直签品牌商”提取生鲜农产品的货源。

(2)用户在“厨易站”办理专属自己的会员卡充值,并凭自己的会员卡在“电商网站”上下订单。

(3)生鲜产品进入中央厨房,进行公司的统一标准化加工。

(4)冷链车队分别配送至各社区终端店“厨易站”,低温保存。

(5)用户凭会员卡在“厨易站”提取货物。

(6)生鲜农产品在“厨易站”低温保存2天后,剩余生鲜产品公司通过自身承办的餐饮业进行消化利用。

企业生鲜O2O模式流程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即进货、配送、提货。而智能终端“厨易站”占据重要核心地位。

四、企业案例分析

我国国内常见的几种生鲜O2O的经营模式有:顺丰优选高附加值生鲜品类+C2B 直供平台模式;1 号店直接采取“社区直达”的社区配送模式;大润发旗下的飞牛网与喜士多便利店合作,打造乡村体验馆,实现农产品物流站+O2O 体验模式;沃尔玛也采取本地化+O2O 模式的生鲜经营模式;京东交易生鲜对接“ABC(Agricultural to 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天猫则是消费者从线下到线上的“扫码购物项目”模式[21]。而本文研究的厨易时代直接线下社区开店,办卡充值购买生鲜产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O2O 模式。

结合目前生鲜O2O模式的发展现状、几种生鲜O2O经营模式以及厨易时代生鲜O2O的运营模式,分析“互联网+”条件下的传统企业转型生鲜O2O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措施。

1. 生鲜O2O市场存在的问题

(1)品控难度大。品控,就是产品品质的控制、把关。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是生鲜电商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从产品的数量、质量和余量角度考虑把控品质。在产品数量方面,只有在生鲜电商的客户订单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才可以直签基地、直签品牌商;在产品质量方面,生鲜产品的含水量较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保鲜难度大,质量难以把握;在产品余量方面,生鲜产品的保鲜期短,余量库存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从产品的新鲜度、损耗率角度考虑把控产品质量。生鲜产品的价值在于其新鲜度,由于其含水量较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这是一个高损耗的行业,损耗率一度高达10%,其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有极高的要求。

据统计,80% 以上的生鲜是采取常温保存和流通,在整个品控上,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每年未经加工的大量生鲜农产品在运输中腐烂损失高达750亿元,流通成本已占其价格的1/2以上。我国常温生鲜损失约为20%~30%。为了减少生鲜损耗,需要生鲜农产品在供应链上各环节物流过程处于全程的低温控制,生鲜采摘后急速遇冷、冷藏库存放、冷藏车运输、展示柜冷藏等。目前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还没有同步补充、完善,生鲜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如何做好生鲜品控问题,将是生鲜O2O行业能否顺利、良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2)生鲜产品的终端配送。生鲜产品的配送要满足消费者需求,首先要做到的是方便、快捷、及时。做好“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不仅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在生鲜市场上的运用,更映射出眼下各大电商企业对生鲜O2O市场前景的把握和定位。由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直接面对客户,直接影响到产品服务与配送时间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发展和企业效益,所以这是O2O电商真正的难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视并解决。目前针对生鲜物流配送不同商业模式的生鲜电商有着不同的配送模式(见表3)。结合现有的物流配送模式,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运营商与社区便利店等零售终端合作,或者自建物流中心,社区自提柜或配备终端智能设备等以解决生鲜目前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3) 物流冷链运输成本。物流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更是生鲜行业所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生鲜O2O行业不同于其他的电商行业,消费者购买生鲜产品的首要标准就是新鲜、及时。生鲜产品的配送主要是采用冷链运输的方式,而目前我国冷链运输还较欠缺,冷链设备还不能支撑生鲜市场的需求量,配套设施不完善。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冷链流通率还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综合冷链应用率仅为19%,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在人均库容量、冷藏车数量等方面严重不足,而美、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接近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在95%以上。因此针对生鲜电商,物流冷链配送的前期投入会较大,成本较高。目前1号店、飞牛网、中粮我买网等均通过自营物流或者第三方合作物流送达至客户。

2. 企业发展措施

通过上文对厨易时代进行平台经济、企业动态能力和企业市场机会能力这三个维度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措施。

(1) O2O平台综合运营能力整合。结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展O2O平台经济,培育和引进平台型企业为核心,综合平台运作,以营造有利于平台经济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和形态,形成一批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平台企业。目前厨易时代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利用现有的平台提供了“定点、定时”的准则,保证客户的需求。通过社区建“厨易站”这一平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根据客户订单将生鲜产品统一配送至用户的住宅小区,客户在下班后或者任意空闲时间到“厨易站”进行刷卡领取定购商品,以保证和满足客户的“一日三餐,定时、定点送达”的要求,并完成“最后一公里”的统一配送,极大的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厨易时代未来的发展可以从服务方面进一步改进,做到平台应用方面更加综合,更加全面。

第一,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全品类的多元化选择服务,而下单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可以在方式上做进一步改进,利用现有的微信、APP、团购或者电话等,实现方式多样化。配送收货方式上做到选择多样化,既可以通过终端厨易站,消费者自提,也可以通过与社区便利店取货,或者直接送货上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O2O平台的综合运营能力,让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配送方式。

第二,售后服务方面,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监督评价机制、退换货机制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公司可以通过建立评价机制、退换货机制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更好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提高企业动态能力。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的内外变革,存在一种动态能力的替代机制,因此企业动态能力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取决于公司能否寻找新的市场价值,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目前厨易时代通过终端设备从“直销基地”用“冷链车队”直接提取货源,大大降低生鲜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并有效解决产品仓库中的积压问题,提高企业动态能力。

厨易时代要想做强做大生鲜O2O市场,真正使线下市场和线上市场统一起来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必须分析好企业内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新的创新机遇,制定新的合作战略,进而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不断创新保持企业在新的环境下的持续发展,以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目前,全国关于生鲜O2O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公司可以在操作上进行全程环节透明化,采用RFID、GIS、GPS等技术,对生鲜产品从基地采购、流通加工、包装、仓储等整个流程实现全程监控,以保障产品的质量,保证提供给消费者健康营养、性价优越、环保时尚的生鲜产品。

(3)加强企业市场机会。企业需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寻找并正确评价市场机会,并利用市场机会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以争取获得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寻找、发现、分析和评价市场机会的过程,结合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分析预测等工作,结合自身条件从环境机会中选择出能够与本企业的战略计划相衔接并能有效地促使其实现的企业市场机会的过程。

厨易时代将目标市场和潜在目标市场锁定为社区居民达1 000户以上、入住率超过70%、社区离最近菜市场步行超过十分钟的中高档社区,建成的“厨易站”辐射周边一到两个社区,服务半径800米至1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菜场的功能,让客户到线下终端体验消费,直接跟销售人员沟通,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提高市场机会能力。

生鲜是一个高损耗的行业,有的甚至损耗可达10%。目前厨易时代的生鲜产品损耗约为1%,有着自己的消化渠道,自己的餐饮业务,以减少损耗。厨易时代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强企业市场机会,从技术上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找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紧密结合,做到“从源头到灶头”、从“海洋到餐桌”、从“果园到餐桌”,并通过改革和发展,达到降低损耗,实现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小 结

在“互联网+”条件下,O2O模式带来的不但是一种新的服务消费模式,更是一种颠覆传统企业运营的新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紧密衔接。生鲜O2O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健康的生鲜产品,同时又可以大大降低物流配送成本,达到互利共赢。由于主客观调研条件的限制,以及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在企业调研中无法采集与披露更多的数据信息。本文构建的平台经济、动态能力和市场机会这三个维度的“互联网+”分析方法,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为更多的行业“互联网+”分析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参考文献]

[1] Rochet,J.,and J. Tirole. Two-sided Markets: An Overview[R]. IDEI University of Toulouse,2004.

[2] Evans,D. Some Empirical Aspect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Industr-ies[J].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2003b,(3) .

[3] Rochet,J.,and J. Tirole.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sided Markets[J].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 .

[4] Armstrong,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M]. University College,London,2004.

[5] Caillaud,B.,and B.,Jullien. Chicken & Egg: 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24) .

[6] 徐晋,张祥建. 平台经济学初探[J]. 中国工业经济,2006(5):40-47.

[7] 丁宏,梁洪基.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竞争发展战略——基于双边市场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4):118-127.

[8] Teece,D.J.&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537-556.

[9] Teece,D.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0] Eisenhardt,K.M.&Martin,J.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special issue 21(10-11):1105-1121.

[11] Makadok,R.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 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387.

[12] Barny,J.B.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43-650.

[13] Zott,C.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97-125.

[14] Teece,D.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9-1350.

[15] 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 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3):94-103+113+171.

[16] 汪秀婷,程斌武.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耦合机理[J].科研管理,2014(4):44-50.

[17] 马尔霍特拉(美).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第三版)[M].涂平,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38-449.

[18] 菲利普.科特勒(美).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9版)[M].梅汝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4-139

[19] 刘军,郑保章. 市场机会的分析评价方法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2):54-57.

[20] 刘娟.互联网使能情境下创业企业国际市场机会获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7):82-86.

[21] 佘明珠,李慧,朱滨,吕梦银,冷凯君. O2O模式视角下基于客户需求的冷链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18-22.

Key words: e-commerce;case study;O2O

(责任编辑:张丹郁)

作者:艾维娜  杨坚争  王林

剖析转型经济理论模式论文 篇2:

包装印刷企业时代特征的辨析

【摘要】本文就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阶段背景下,随着传统印刷产业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和创新的趋势下,对包装印刷企业发展新机遇的认识、思考的阐述。通过对印刷领域社会化产业分工细化的剖析,揭示了包装印企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机遇,明确提出了包印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应有的产业地位的观点,并对如何把握机遇提出了建设性等观点。寄望文章中的观点对我国包装印刷企业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包印企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

商业模式转型发展机遇与措施

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化,印刷产业越来越呈现出两大主要业态:出版印刷和包装印刷。一说到印企,人们往往会马上联系到报纸、书刊的出版印刷产业,关注的话题也是围绕出版印刷产业的发展谈技术、谈管理、谈重组等等,往往会忽视包装印企的“存在”。然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出版印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媒介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和替代;对包印企业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由传统加工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的趋势上,而从某种意义上看,它就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之一,包印企业的产业却越来越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新时代新技术并没有消亡它传统的产业本质,而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1.包印企业的时代新特征

我们从印企的发展趋势、产业性质、运作模式及产业外部环境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可以充分体现出包印企业的两大时代特征越来越显性化,即B2B商业模式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特征。

1.1印刷企业的发展趋势

从2013年《印刷经理人》杂志组织的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中,通过研究分析百强企业的业务范围,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三个特点。

(1)涉及出版物印刷的企业有36家,涉及包装印刷的企业有81家,涉及其他印刷的企业有31家。包装印刷在百强企业中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几乎成为印刷强企标配业务。

(2)在今年百强榜中,单一从事出版物印刷的企业有10家,单一从事包装印刷的企业有54家,单一从事其他印刷的企业有5家。其中,包装印刷企业占比过半,成为势力最大的企业群体。

(3)榜单中从事混合业务的企业有31家。其中,17家企业通吃了出版物印刷、包装印刷、其他印刷各个业务种类,比去年减少4家,这也反映了在201 2年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开始策略性地调整布局,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的数据表明,我国包装印刷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包装印刷正在成为整个印刷行业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也被很多企业视为印刷行业最后的蛋糕,包括很多原本从事出版印刷的企业,开始跃跃欲试,希望从包装市场寻得一杯羹。

1.2对产业蜕变定位的辨析

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H.Greenfield)于1966年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此后国际上不同的学者,如Gruble和Walker(1 989)、Coffer(2000)也先后提出了类似但又不同的一些观点。目前,我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生、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从整个产业链的分工来看,包装印刷业是整个制造业中的一个环节,没有变的是,配套加工供应者的角色没有变,服务于最终产品生产者的角色没有变。变化的是,服务的对象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服务的方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定义分析,包装印刷企业具备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典型特征。在国家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的过程中,包印业已经逐步由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蜕变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经调整为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可以看出,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上,产业的分类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完善之中。但在《纲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中,没有明确地提及包印产业,也没有鲜明的可归属分类。笔者认为,包装印刷业对产品提供的是一种专业化的外包装印刷的技术支持,不应游离于生产性服务业之外,与上述分类中的产业软服务相比较,它更像是一种“硬服务”。虽然不涉及产品本质技术,但这个领域提供的技术本身,技术合量越来越高,满足客户诉求的这种能力越来越成为包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因此笔者建议,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阶段中,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定位,确立包装印刷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应有的产业分支地位。同时,建议它可以作为“专项技术服务业”归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审视中或在下半年“十三五”构思编制中得到调整,确立一席之地。

1.3对商业模式的辨析

在印刷业的发展中,包装印刷产业和出版印刷产业同属于印刷业,并且在印刷业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不断地闯入印刷业、不断地融合印刷业传统技术的时候,从技术环境影响的趋势来看,两大产业在印刷业中的力量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各自隐性的产业特征也渐渐显现出来,产业的差异性将使产业的发展日趋成为各自独立的分支,社会产业分工将进一步得到细化。

(1)印刷两大主流产业的区别(表1)

(2)技术发展助推印刷产业分化

众所周知,新的阅读方式的推陈出新,让传统的印刷受到巨大冲击。在印刷行业的巨大变革过程中,电子媒体对印刷媒介的替代效应导致了印刷市场的缩水,出版印刷成为受影响最大的领域。在欧美国家,传统出版印刷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我国的出版印刷行业,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虽然依然保持着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包装印刷领域似乎并未受到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问世的干扰,始终保持强势增长。笔者认为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产业发达经济体国家在印刷业上的学科研究领域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出版印刷”的产业观念,对于印刷企业的关注,仍侧重于新闻出版、书刊出版等出版印刷,更关注于对传播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对美国印刷大学学科发展趋势的洞察,发现印刷学科的研究趋势变化越来越侧重于印前技术、出版印刷的传媒研究,专业领域的学科设置也发生了转向,转变为就业型教育,而广泛关注与文化市场需求的结合。在本科阶段则又注重于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对崛起的包装印刷业的研究没有涉及。第二,设备制造商引领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向。在印刷技术的创新上,反倒是设备制造商在产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动上大下力气。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技术研究不再静待在象牙塔内等待开发,印刷新技术的研究与转化已经被创新者大胆开发于生产应用领域。如兰达公司的技术创新,它强化了对传统印刷产业中的印中、印后生产技术的关注和突破。

综上所述,无不体现出对包装印刷业新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凸显了它在印刷业中地位上升的变化。从发展趋势上看,已经形成了与出版印刷发展的不同路径。伴随印刷产业主流,包印业成为独特的一个产业分支已见端倪。

(3)包印业B2B商业模式的显现

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期间,包装印刷业的禀赋特质日益凸显,产业的特性也体现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特质。因此,可以认为包装印刷业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向现代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型,而出版印刷业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复制出版业向现代的文化性服务业转型。这是社会产业进步衍化的结果,也是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自然结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发达国家的经历所证明。技术可以助推产业的进步发展,同样技术也可以助推企业的商业服务模式创新。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包印业,从现代营销模式来分析就是典型的B2B商业模式。

2.包印企业发展的思考

在国际上,一般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整体产业结构开始了向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的整体占比超越工业占比的阶段转型。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已经到达了转型发展阶段的窗口期。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规划要求。现代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是规划中大发展大提速的战略机遇期,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进力度、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新的模式和增长点的培育力度已经成为规划思路之一。它包括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而将生产性服务业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在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增加工业附加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驱动的集约式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因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收入占国民经济总产量(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又占服务业收入的70%,可见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贡献。

而从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包印业也自然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无论包印业目前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处于哪个层面,都无法替代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物与物的交换和流通,离不开有“文化”标签的“外衣”。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包印业如何把握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环境的契机,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开拓市场化的服务领域,应该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先进理论的导入和创新方面去思考去实践。

2.1与时俱进地把握服务经济时代的最新理论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90年代启动了经济体制的转轨,开启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中等发达水平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平均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中国约占32.8%,差距较大,而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60%,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中国目前在服务业领域就业的人数比例相对滞后,只为20%左右。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我国服务业不仅面对国内同行业的竞争,还面对国际强大的服务企业的严峻挑战,传统服务业亟待进行改革;同时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阶段,新型服务业的出现也需要新的理论武装。

让我们来看看同样经历过转型的发达国家,它们在不断实践的同时也不断完善着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变革时期,即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正是这个时期,在西方欧美国家,服务营销学开始脱胎于市场营销学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它的兴起并非偶然,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结果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具体而言,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服务业拓展的前提条件。(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门化使服务行业独立于第一、第二产业之外。(3)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4)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作为追赶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案例和经验。因此,笔者认为运用服务营销学理论是新旧服务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中国服务业亟待加快发展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营销及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市场营销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服务营销学作为行动指导。在我国服务营销学适用性条件业已成熟,应该成为我们企业实践的先进理论工具。好的公司满足需要,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

2.2抓住经济转型阶段的产业契机,推进包印企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水平的提升

遵循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包印企业转型阶段的实践研究,发挥出包印产业特征优势已经成为包印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早在30年多年前彼得-德鲁克就说过,一家企业只有两项基本职能:创新和营销。那么在B2B商业模式下,包印企业唯有加快服务产品制造商的模式创新、促进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才能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加速发展。

物竞天择,印刷业对新技术的进入、融合是无法阻挡的,从数码技术、RFID射频技术到二维码技术,印刷业对技术领域的涉及范围早已从机械、化学、电气等传统领域扩大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领域。技术的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中新的竞争要素,也推动了产业的创新进步。兰达的纳米数字印刷机是Drupa2012最值得关注的技术亮点,给全球印刷业带来了积极的、振奋的创新思维,创新与变革已经成为产业进步的推动力,引领着行业的未来方向。进入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时期,技术提升的产业诉求已经成为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推动力。包装印刷业的转型是产业发展的趋势,而转型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包印企业转型快与慢、取与舍、转与变的程度。因此,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是企业加快转型的关键。

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是技术的创新,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对商业服务模式创新的支撑。反之,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对技术创新提出了多样化的诉求。在印刷业中,属于包印产业的企业,由于面对对象的不同,必然呈现出不同的服务特性,必然体现出不同的创新诉求,必然展现出不同的商业服务模式。因此,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技术创新是企业商业服务模式创新的助推器,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就是商业服务模式创新,商业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将成为国内包印企业下一阶段竞争的主要手段。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包印企业的产业模式,在转型发展时期已经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它继承了传统的印刷工艺要素,集成了市场服务营销的特点,又融合了新技术的发展,反映出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本质特性。可以说,它显现并形成了新时代典型的一种商业服务模式,勾勒出了产业的发展前景。从行业百强企业的趋势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嗅出包印企业在整个印刷业中已经焕发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气息,一个崭新的市场前景。展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趋势,并且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性实践又将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大力发展。笔者坚信,通过服务经济理论和技术创新融合的实践,包装印刷业跻身印刷业中的支柱产业、跻身生产性服务业主流是大有希望的。

作者:徐磊

剖析转型经济理论模式论文 篇3: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

摘 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核心,而低碳经济也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理论界,大多是对低碳经济的途径、意义进行研究,而对其经济理论未进行深入探讨。在没有完善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失误。低碳经济学理论构架,是理论基础夯实、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经济史寻找低碳经济学理论基础,其中,“世界主义经济学”表示经济学的使命为造福人类,其完全依存于人类福利。这样的经济思维,便是低碳经济的理论根源。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气候经济学、环境经济等相关学科进行对比,并将其理论知识、经验借鉴、吸取。本文最后探讨低碳经济学的经济价值,价值证实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可对消费模式进行引导,完善经济体系,将国际经济合作现状进行改善,丰富经济学研究内容。

关键词:低碳经济 理论基础 经济学 价值

一、引言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在2006年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将低碳经济理念运用于《斯特恩报告》中,其中指出,全球每年以1%的GDP投入,能减少未来10%GDP的损失,以此呼吁全球走低碳化经济转型。从各国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做的研究理论中表示,市场政策是对全球气候变暖情况的主要应对措施。约瑟夫提出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从而促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许多学者以理论角度对低碳经济的理论构架进行探索,而莱斯特所著的《B 模式: 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为低碳经济的理论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政府从2009年以来对碳排量做了明确的降低标准,作为发展约束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中。针对递延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已经成立了低碳经济的研究组。对目前我国的理论研究成果做观察,不难发现其中大多为低碳经济途径、意义等方面。

(一)低碳经济意义观点

专家张坤明先生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目前存在的很多发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还有学者认为,如果当前中国不发展低碳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将无法得以提升,国家发展安全则难以保障。许多专家认为,低碳与经济发展可以相辅相成,两者间并不存在矛盾关系。低碳经济作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增点,也是展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我国有着强大的低碳经济市场,可开发空间大,而低碳经济作为世界化发展格局,必定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而这也是中国走向民族崛起的必经之路。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低碳经济的真正实施,需要人们从行为上进行转变,减少碳排放和浪费、奢侈生活习惯。走低碳发展经济之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政府、代表企业真正参与其中,在全局观、系统观的前提下,创新思维模式的融入,才能将低碳经济有效发展起来。然而,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也不能人云亦云,虽然低碳经济是全球化发展趋势,但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中国在实施低碳经济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国情因素,理性对相应问题进行判断。

二、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根据

GDP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比较依据,GDP作为经济学主要研究课题,也让许多人对经济学产生了误导,许多人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国家GDP上升的学科。实际上,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学模式,经济学不仅是对本国经济发展进行关注,也要对世界整体性的发展进行关注。而其中,低碳经济所关注的并非本国情况,而是全球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各国商人处于商业联邦状态下,而所谈的大多为世界经济发展,从事经济研究人员,就是要使全人类获得发展,与政治经济理论相悖。政治经济,也是各国为改进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所需要遵循的国家发展政策,全世界商业自由的原则,是其责任所在,而经济学研究,应该立足于世界。

经济学研究是为国家一切利益,也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财富为人类享受物质的象征,也是让人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手段。然而,政治经济学只是为让少数人致富,学者提出,应该更多对社会大众的福利进行关注,应该将政治经济学作为人类增强幸福感的重要内容。累积国家财富并非政府成立的首要目的,政府应该是让所有公民、大多数公民都可以享受财富,并感受财富所带来的乐趣。这些经济理论,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源头。

(二)相关学科比较、继承

生态学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研究复合体,对其功能、结构、发展规律做研究的学科。根据自然系统的循环性,与能量流动模式,构建成有规律的经济系统,可以让经济系统和谐融入自然系统中,从而形成全新的经济模式,这种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种生态经济模式,使用生态规律,指导人们做社会经济活动。

绿色经济概念是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其主要在于对人类生存患者进行维持,对能源做合理保护,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利于人体健康的经济模式,可将其看做为平衡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在资源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状态下,转向为资源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状态。

生态经济理论主要是顺应生活发展规律,经济服从于生态系统。循环经济这一循环手段将经济活动实现生态化。而蓝色经济是在扣除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损耗后的国内剩余生产总值。绿色经济主要侧重于资源再利用,主要追求于绿色GDP。低碳经济为二氧化碳排放威胁人类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强调于,经济发展需避免以二氧化碳的上升为主要代价,应该将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形成相互平衡的关系。以本质来讲,低碳经济也隶属生态经济的范畴,低碳经济要比其他经济更能将目前在经济发展所出现的矛盾问题反映出来,从而达到高碳转向于低碳的状态。低碳经济是抓出矛盾,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主。而这样的经济思想,是人类在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破坏情况下,所作出的反省总结,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两者间应是相互补充关系,并非排斥关系,内含不同,但其构建和理论体系可以相互借鉴。

天气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气候经济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理论。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其不亚于在世界大战时的经济萧条,气候变化后,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出预期所想。以气候角度,将经济与气候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低碳经济主要是将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情况做分析研究。两者间,从内含而言应该是一致的,针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表述方法。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原型便是气候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其中做合理调节的经济活动、环境间物质交换规律进行探讨。能让经济活动,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污染损伤估算,其中也包括人体健康损害、间接精神伤害、物质损失。对环境治理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进行估算,其中也包括拯救污染所形成的效益损失,间接所形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污染罚款制度,根据其排污实际情况实施收费标准进行制定;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对资源价值做阐述,讲解缓解损害成本,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核算与解决途径。高碳所造成的环境损失,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也有相互补充的内容,而资源环境经济学已经成为较为完整的学科,低碳经济学可对其理论构建进行借鉴,从而对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做进一步完善。

(三)低碳经济学构建设想

低碳经济学为经济学分析,以经济学原理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从而对环境、经济发展进行协调,以本质上而言,低碳经济学为生态经济学的衍生。低碳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应用不同角度,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二氧化碳排放,两者间的矛盾问题做平衡。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其本身就已经涉及许多学科,需要横跨多个学科才能形成综合视野。研究主要以三方面进行: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做继承,如结构分析、边际分析、总量分析、均衡分析等分析方式,也包括不同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制定标准做分析;对其他学科分析方法进行借鉴,环境经济中波及分析,效益、成本分析,也可对生态学中的碳足迹分析进行借鉴,国际贸易、金融工程、循环经济等做借鉴。制度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因有些国家污染气体过度排放所致,其影响却早已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的波及,而这也是经济学向外延伸的意义;气候本身为全球公共物品,对于如何保护这类全球公共物品,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制度经济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妥善方式。

三、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解决国际经济合作困境,完善国际经济学体系

经济学家以自己不同的角度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对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进行解释。而这些理论都是以国际经济合作为出发点,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经济总量进行提高,贸易为主要手段。单以经济角度去理解,采取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可有利于对各国产生合作剩余,对合作双方皆有利。以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国际合作则更多产生负效应,出现更多环境问题。目前,各国经济合作主要为发达国家的曲线两端,曲线地段转移至欠发达国家,而欠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技术上的落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环境问题。

二氧化碳有流动性,可对全球环境造成影响,产生温室气体所带来的损失,远远高于合作经济剩余,导致全球经济发展困境。目前,经济合作经济学理论中对这一情况无法避免。低碳经济国际合作的发展经济思想,能对目前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存在的困境进行解决,化解困境。从另一角度看,低碳经济可在国际整体经济角度看到全球经济发展,应该将其纳入国际经济学领域,从而对原本狭义的经济学进行扩展。

(二)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工业时代前,经济活动范围小,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可被生态系统自身进行调节。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远远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负荷能力,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影响,威胁人类的生存。传统经济以物质财富为主,而现代经济则是以提升GDP为职责。近年来,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开始逐渐被认可,但其中都为设计低碳原理。温室效应是当前全球所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而其根源则是因不合理经济活动所致。对这种经济状况进行转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没有理论为基础的情况下,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而低碳经济完善的理论体系,是转变经济模式的有力支撑,以经济模式的转变,可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做指引。

(三)消费模式转变

所有的经济模式,都可归结为消费模式,以物质消费和国际消费来带动经济循环。以目前经济情况而言,再增加消费,势必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控制物质消费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低碳经济不仅能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也能改变消费方式。

结语:

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目前还存在意义阶段。而转变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因低碳经济理论缺乏完善性,在实践中,人们都以相关学科理论作为基础。在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撑上,经济活动易发生偏移,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对低碳经济价值做深入剖析,低碳经济不仅具有发展意义,还有理论作为基础,从而构成完整的低碳理论体系,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12):180-181.

[2] 鲁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商,2013,(20):205.

[3] 魏霞.新时期低碳经济的价值研究[J].商情,2012,(33):22-22.

[4] 高南林.低碳经济理论基础及经济学价值解析[J].商业时代,2013,(16):8-9.

[5] 匡伟.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下的经济学价值分析[J].市场研究,2012,(2):56-56.

[6] 谌亭颖.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研究[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2,(10):22.

[7] 蒋南平.马克思“自然力”理论对低碳经济的独特价值[J].综合竞争力,2011,(4):9-14.

[8] 张立军,徐红梅,张同建等.浅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基于经济学与非经济学的视角[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5):12-14.

[9] 饶艳.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 王彪.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研究——兼以低碳经济为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李超逸 (1989.6.5- ),男,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工作单位:太原师范学院,职务:学生,职称,学位: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经济学。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太原市 030012)

作者:李超逸

上一篇:农粮局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城企工作总结与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