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商业片动画艺术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香港电影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观众留下了许多回忆,影片中的经典片段也常常是被模仿的对象。2018年上映的港片《无双》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也引起了网络上的热议,与同期上映的《影》和《江湖儿女》在票房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这部影片也引发了笔者的两个思考,将从“香港味道”和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的取长补短来探讨香港电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动画商业片动画艺术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动画商业片动画艺术论文 篇1:

皮克斯动画短片创作的启示

[摘要]透过皮克斯动画短片创作及历程,从故事创作、艺术审美、艺术个性化与商业化的结合、动画技术研发等方面皮克斯动画短片创作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从中可以看到皮克斯在三维动画发展早期 的“拓荒者”精神、独具一格的艺术个性、执着于动画前沿关键技术研发的精神、在高科技语境下为动画注入的一些新创作理念。

[关键词]皮克斯 动画短片 创作 启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08

皮克斯(PIXAR)动画是上世纪最早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三维动画创作的公司之一,从第一部动画短片《安德鲁和威利的冒险》到最近动画电影长片《飞屋环游记》,皮克斯受到世界各地无数的观众喜爱。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并获得成功的动画公司,现在已成为迪斯尼公司的一部分,依旧延续着动画领域的艺术活力并继续发挥其影响力。是什么使皮克斯(图1)成为动画世界的领头羊?皮克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的仅仅是成熟并且几近完美的3D技术吗?我们可以看到皮克斯在三维动画发展早期 的“拓荒者”精神、独具一格的艺术个性、执着于动画前沿关键技术研发的精神、在高科技语境下为动画注入的一些新创作理念。

图1皮克斯(PIXAR)动画工厂

一、注重坚持原创故事与塑造不同个性角色

故事创作是影视动画成功的开始,皮克斯从首部动画开始,就格外注重他们的动画片剧本故事的“原创性”,他们没有延续迪斯尼或好莱坞的成功之路——照搬或改编经典的老旧童话或畅销的书籍,而是坚持原创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人物。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年青人己厌倦于传统的经典故事,《鸟!鸟!鸟!》这些新颖的动画短片的出现,让观众在爆笑中感受人性的真、善。皮克斯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所说:“我们每次创作花上大量的时间创作剧本故事,电脑技术永远不能拯救糟糕的动画故事,原创故事也是制作动画电影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重复别人或走别人的老路,永远不能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即使在高科技计算机创作的动画,获得成功仍需要一个好的故事,这也正是皮克斯的敏锐意识。

从皮克斯动画短片的角色形象,不难看出他们角色塑造方式已不再是迪斯尼童话式“好人与坏人”的对立模式,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区分显得不那么泾渭分明了。

独特的性格魅力是一个动画角色的灵魂,为每个角色设计塑造不同性格特征,在皮克斯动画短片中尤为突出,并且角色从不重复自我,即使前一部成功、难忘的角色也不会出现在下一部动画短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克斯短片中一个个独特鲜明的主角:《小台灯》中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的小台灯、《下棋》中幽默富有哲理的Geri老头、《鸟!鸟!鸟!》中一群“小市民”形象的小鸟与一只宽容的大鸟。正因为皮克斯注重角色个性的塑造与故事情感的表现,所以创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动画故事,这也使得皮克斯动画片在观众眼前永远保持新颖与神秘的一面。

二、3D动画艺术审美追求的变化

1. 皮克斯动画短片三个时期的角色造型风格的演变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决定一部动画片成败的关键,这种创造具有很强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和戏剧性的表现形式是一般影片难以达到的。因此,造型设计师就要求根据剧情的内容、导演的要求来创造出一个个符合剧情的角色,并赋予他们生命力。

(1)简洁卡通风格造型。电脑三维动画艺术在成长发展的初期阶段,其审美价值多表现为技术美,由于三维动画艺术是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基础之上,它的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环境。皮克斯三维动画发展之初角色造型创作,也从迪斯尼或传统动画造型中吸取灵感,将角色造型处理得尽量线条流畅、外形简洁,例如《小台灯》、《Red的梦》、《小雪人大行动》(如图2)中的主角。

(2)写实细腻风格造型。随着CG技术的不断发展,依靠三维电脑技术的优势,皮克斯短片开始寻求仿真写实,追求物体表面材质细节和动作仿真,在色彩与材质上尝试模拟逼真,在造型上趋于写实细腻,如《小锡兵》、《棋局》中老人的皱纹与关节。这个时期的三维造型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讲,动画角色略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它太真实了,以致无法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这样的电脑动画作品往往容易走向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特色,所以也缺乏艺术潜力。经历了短暂的写实细腻风格造型风格后,皮克斯也意识到风格上需要转变。

(3)夸张提炼风格造型。随着皮克斯作品风格的逐渐成熟,皮克斯动画又回归到追求动画造型艺术的夸张与提炼上来,力求避免数字感的僵硬,(如图2:《单人乐队》)对三维动画的场景、人物的形、色、质进行塑造的时候,进行主观的夸张,有意地放大或缩小某些细节,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受众获得奇特而新颖的审美感受。夸张变形的动画角色设计,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又经过人为的艺术处理,因而,产生了比现实更“真实”的卡通世界。

从皮克斯在三维动画创作与探索中我们发现:在形态方面,从简单拥有人体动作和模型的动画短片《锡铁小兵》到《棋局》中老人的皱纹与关节,再到《超人特攻队》有机而多变的人体,角色的造型和动作越来越趋于优美和流畅。从技术美回归到技术与艺术美紧密相连。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是电脑三维动画制作的首要前提和最终目标。

2.三维动画中动作设计的风格形成

皮克斯短片早期追求动作写实的风格,如皮克斯短片《小雪人大行动》,片中的角色包括雪片都很好地模拟了真实,皮克斯三维动画在运动设计上,也开始回归到研究传统二维动画的运动风格的特点与魅力。作品中的三维动画角色开始力求避免数字感的僵硬动作,为角色的身体设计更多的变形和弹性,如《单人乐队》、《小杰克的攻击》短片中的角色,从它们的造型还是运动都具有很大的变换张力和表现空间,都可以用变换和夸张的设计手法烘托情感。正是由于3D动画在虚拟环境中的制作手段突破了现实中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再是由物理的表演而产生的,而是通过动画师们有意识的加工而形成的一种对运动效果的模拟,它能够表现出其它艺术所不能表现的运动美,使人类对运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也正是这些运动构成了三维动画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的美学特征。

三、 艺术的创作个性化与商业化的结合

包括迪斯尼在内的动画公司,都面临着平衡艺术与商业之间关系的挑战,而皮克斯短片创作也不例外。动画短片实践的风险远远低于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动画商业长片。皮克斯动画短片早期创作就非常注重商业化与艺术化的综合运用,从未进行艺术家般的抽象动画或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实验动画片的尝试,反而都是具有商业价值的,都是为动画商业片前期准备与服务,如《小锡兵》的创作构思就成为了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的创作灵感。

与长片相比,短片的创作者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作自由,其作品也会带有明显的“童真般”勇气的可贵之处。短片的创作选择十分自由不受市场因素限制,一部短片可以仅仅表现一个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老头一人下棋 ,也可以做关于光、关于材质或新的表现内容的实验,而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片段却恰恰是创作者真诚的情感体现。创作情感的真诚与自由,是这些短片带给观众的至深的印象,也正是大多数为各种策划而操纵的长片所缺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画短片保持了创作之初具有的某种精神与品格,创作的个性化恰恰是动画短片的优势。

四、注重动画前沿、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动画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动画技术,正如传统动画从它诞生开始就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迪斯尼公司在上世纪最早在动画引入声音、色彩,在动画制作中最早使用静电复印术。自计算机进入到动画制作领域起,动画技术产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现了完全在计算机的虚拟磁性空间中由数字技术完成的三维动画。现代电脑动画发展更一直与时代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皮克斯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图形电影的制作,注重动画自主开发与前沿探索,技术自从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走在动画技术的前沿。从1986年以来皮克斯就自主开发软件与系统,其中有三个核心专利软件系统:Marionette (用来建模、设置动画和加亮的动画软件系统); Ringmaster(动画设计制作管理软件系统);RenderMan (渲染软件)。

几乎每部皮克斯短片的创作都在动画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或新技术的测试,如《小锡兵》对人体建模上有了突破,在《棋局》首次使用了细分面建模(Subdivision Modeling)方式人物建模,并对人物皮肤效果与衣料的模拟技术的测试。电脑动画技术在创造上不仅仅是简单的运用,还兼顾再发明创造的功能。动画中的“技术”不仅是单纯的应用,动画技术始终与动画艺术的发展共同进步。在动画技术上所要攻克的难关不单是问题的解决,他们还注重有效地解决,并考虑实际解决方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The Secret of Pixar Storytelling [J]By Greg Singer

Animation World Magazine2006

[2]The Renaissance Age of Animated Shorts[J] ByJoe Strike

Animation World Magazine2006

[3] 《动画概论》 [M] 贾否 路盛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胡智艺,男,1976年出生,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动画艺术硕士。

作者:胡智艺

动画商业片动画艺术论文 篇2:

港片《无双》引发的思考

摘 要:香港电影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观众留下了许多回忆,影片中的经典片段也常常是被模仿的对象。2018年上映的港片《无双》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也引起了网络上的热议,与同期上映的《影》和《江湖儿女》在票房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这部影片也引发了笔者的两个思考,将从“香港味道”和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的取长补短来探讨香港电影。

关键词:港片;无双;香港味道;回归;艺术电影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主力军,香港也一度被认为是“东方好莱坞”。虽然在工业化程度上还不及好莱坞,但香港一直是华语电影重要的制作与出口基地。香港电影历来以商业片为主,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了大量的商业类型片,如喜剧片、警匪片、武侠片等。21世纪以来,香港电影受到以印度宝莱坞为主的东南亚电影以及日韩电影的冲击,在口碑和票房上有所下降。2018年电影《无双》上映,被认为是近几年来最富有“香港味道”的影片,与同期上映的《影》和《江湖儿女》相比,在口碑和票房上更胜一筹,这不仅表现出港片制作水准的回归,也是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一次较量。

一、“香港味道”的回归

根据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的港片“豆瓣”评分,《大师兄》5.2分、《反贪风暴3》5.7分、《侠盗联盟》5.2分、《泄密者》5.4分、《追龙2》5.5分、《反贪风暴4》6.0分、《扫毒2》6.2分等来看,港片口碑下滑明显,总体评价不高,这让《无双》的8.1评分显得格外突出。在《无双》之前,一直有着“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无双》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回归。

《无双》讲述的是一个犯罪团伙通过制造伪钞在全球进行交易获利,但是“画家”的身份成为警方破案的阻碍,就在案件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擅长绘画的李问成为案件的突破口,“画家”的真实身份也让观众颇感意外。现实世界中的李问是假钞团伙的主角,在与阮文的情感关系中只是一个配角;想象世界里的李问成了吴复生的配角,还杀死了阮文的未婚夫,在情感关系中上位,想象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相互交叉讲述,表现出了“无双”的内涵——“独一无二”,每个人身份和情感的独一无二。

曾经有人说香港电影已死,主要是因为华语电影面临着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大片的挑战。港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再加上近两年港片的粗制滥造,更是让大家看不到香港片的出路。近两年的香港电影,在效仿好莱坞技术先行的思想时,忽略了港片独有的特色,相比之前已形成的有“香港味道”的港片,没能满足观众潜意识中对港片的期待。“香港味道”也并不是,说粤语、在香港拍就有香港味道了,而是港片独有的一种风格,有黑帮风格的《古惑仔》、有无厘头风格的香港喜剧片周星驰系列、有警匪风格的《警察故事》《英雄本色》等,这些风格是观众在观看港片时所期待看到的。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香港电影落没了。香港电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色,是一代人的回忆,但这并不能说香港电影落没了。正如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不是香港片落没了,是香港片的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黄金时代的港片,有着很大的海外市场,当时东南亚和日韩还没有发展起电影工业,而随着东南亚和日韩电影的兴起,港片的海外市场逐渐萎缩,只能转向内地市场,被动选择合拍片。21世纪以来,香港进入了“后港片”时代,政策上的变化让合拍片越来越多。香港主要电影创作人员的比例在规定中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但需要引入内地演员,同时协议规定其比例不得少于港陆合拍片中主演人员总数的百分之三十[1]30。随后,香港和内地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无间道》中的陈道明,《宝贝计划》中的陈宝国,《十面埋伏》中的刘德华、金城武,但在资本的裹挟下,确实出现了不少烂片。“粗制滥造”亦成为香港内地合拍电影的标签之一,一味地圈钱使当时影片的质量直线下降,观众对这种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也嗤之以鼻,不断触碰观众的审美底线[1]30。

那么,从近两年的院线电影来看,笔者认为当前受欢迎的电影主要有三类,首先是以西方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影片,像《复仇者联盟》《雷神》《美国队长》等围绕IP内容创作出的影片,这类影片從视觉效果上吸引观众,不受故事背景的束缚,可以衍生出多样的故事情节,并且IP内容已经培养了大批忠实观众;其次是现实题材影片,《我不是药神》《亲爱的》等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尤其是从印度引进的《神秘巨星》《起跑线》等,很好地抓住了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并且与中国的社会问题相契合,能够鼓舞人心、传递正能量,受到许多观众的青睐;最后是以警匪片为主的香港片,有《拆弹专家》《追龙》《无双》《使徒行者》等香港片在银幕上热映,但随着合拍片的频繁,港片逐渐大陆化、主流化。

从香港电影的历史来看,1895年电影诞生、1913年拍摄《庄子试妻》,到20世纪70年代港片进入黄金时代,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包括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徐克、余允抗等。同时,出现了大量的耳熟能详的电影明星,以成龙、李连杰为代表的功夫片,成龙的功夫片被称为代表了香港精神[2],代表作品有《红番区》《蛇形手》《黄飞鸿》等,后期的《英伦对决》《十二生肖》开始走向好莱坞风格;以周星驰、吴孟达为代表的无厘头喜剧,成为一代人的回忆,《少林足球》《大话西游》等都成为经典之作;还有以周润发、刘德华为代表的赌侠系列片、警匪系列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影片培养了观众对港片风格的认识,看港片时的期待感也不同于其他电影。

《无双》被看作暴力美学的经典,又是“港片已死论”的终结者,这部带有“香港味道”的影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这部港片是如何重回巅峰的。

首先是《无双》的剧本。剧本是在十年前完成的,为了追求内容的真实性,真实还原制作假钞的过程。庄文强在美国的国家安全部或国际刑警网上找资料,研究20年前已经公开的假钞制作案的档案,从临摹真钞到每一个细节,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述假钞复杂的制作工艺。“除了那部印刷机内部的一个部件以外,其余全部是真的,我们真的是整个过程做了一遍,然后自己把伪钞印出来的。”庄文强在采访时曾说:“我们拍电影的,和造假钞的差不多,都是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我就是想做些,别人没做过,甚至做不到的事,这样才对得起观众。”任何一部优秀的影视剧的剧本都是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电影《无双》《我不是药神》,电视剧《芈月传》《甄传》,他们的成功都是有着优秀剧本的支撑。

其次是制作精良。影片最为出彩的是将制作假钞的过程情景再现,为了真实还原伪钞的制作过程,庄文强带领团队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研究伪钞,连印刷机也是真的,还带着剧组的工作人员真的将伪钞印了出来,并将过程详细地呈现给观众,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同时也让观众惊叹不已。制作精良是一部优秀影视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如果电影中的伪钞没有给观众带来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印钞的过程只是草草略过,没有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那么影片中钱币与身份的真假都将黯然失色。细想近两年口碑叫好的影视剧,無论是《琅琊榜》中梅长苏药碗里的药渣,还是今年上映的《哪吒:魔童降世》1400多个特效镜头经由1600多位动画制作者的5年制作,都是制作精良的表现,同样换来的是观众对它们的认可。

最后是经典片段的回归与升华。两大影帝飙戏,强大的演员阵容保证了影片的质量,从《英雄本色》到《无双》,三十多年过去了小马哥的经典动作依旧是被模仿的对象,而影片中的经典片段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影片“香港味道”。导演庄文强表示,在影片中有许多致敬经典的片段,取自《英雄本色》和《喋血双雄》,但并不是完全模仿,而是有所提升,甚至武术指导在问庄文强为什么要拍80年代质感的时候,他直接回答,难道你看不出我要拍的就是周润发。虽然周润发不能完全代表“香港味道”,但是这些致敬经典的片段或多或少地勾起了观众对曾经港片的怀念,这无疑是影片中的亮点。

总之,无论港片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港片已死论”是过于武断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认识也有所提升。港片虽然没有了曾经的辉煌,但在众多类型片中,依旧保持着自己特有的电影风格。借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港片可能在众多影片中不是主角,但做好自己,就是主角。

二、商业片与艺术片应相互借鉴

作为同期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一部影片,商业片《无双》在票房上略胜一筹,而同期上映的艺术电影《影》和《江湖儿女》最终票房为6.29亿和6994.8万元,票房上的差距引起笔者的第二个思考,好的艺术片应该如何获得更多的市场?

艺术片起初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几乎和言情电影画上了等号,后来出现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影片,艺术电影逐渐和文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言情剧的区别越来越明显。而艺术片这一名词,是20世纪初法国人为了对抗以美国好莱坞为主的商业电影而提出的概念,通常是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艺术追求以及人文关怀的电影[3]。艺术电影以电影作者论为基础,旨在展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关怀、人性的深入挖掘、复杂的审美体验以及深刻的自我反思等。[4]77-78艺术电影往往是表达导演或者编剧的一种思想,他们对社会、对人性的看法。这与好莱坞的商业片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有着强烈的个人价值观,后者则偏向于普世价值观。如贾樟柯的《小武》、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娄烨的《苏州河》、李杨的《盲井》、张艺谋的《归来》等影片,都被认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艺术电影。

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的抗衡,往往在票房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艺术片与商业片抗衡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市场票房的支持,但也要坚守艺术电影的艺术追求。文艺电影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艺术的高度,一味追逐高票房而失去电影本真的意涵,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饮鸩止渴[4]79。在商业环境的冲击下,许多电影为了市场需求,放弃了自身的艺术追求,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的票房回报,这类影片往往只能博得观众短暂的记忆,无法得到观众的反复品味。当然,艺术电影的创作者在追求艺术理想的同时,应当兼顾市场需求和票房目标,不能为了赶超商业片,为了票房而任意改变自己的创作理念。回顾近几年的艺术电影,可以发现也有相当数量的艺术电影票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像《归来》《白日焰火》《亲爱的》《我不是潘金莲》《烈日灼心》《影》等艺术电影,票房均超过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百鸟朝凤》事件,方励下跪求全国院线增加排片量,这一事件被诸多学者定义为“引起巨大的公共效应的社会事件和文化事件”,这一跪为《百鸟朝凤》的票房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也引起了大众的热议。有人说方励这么做是值得的,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百鸟朝凤》,关注唢呐艺术;有人说是不值得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懂艺术,没必要强求。但这里可敬的是,传统电影人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们的艺术理想。

目前,艺术电影的市场仍然是叫好不叫座的业态,《无双》在同期电影中以胜利的姿态换来了较高的票房,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笔者认为《百鸟朝凤》的求票房事件不能再发生了,艺术不该为世俗下跪,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的需求,而应该在发掘观众需求的同时,提高观众欣赏艺术电影的能力。同样,商业片也要学习艺术片的艺术追求,增加故事内涵,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最终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像《我不是药神》《神秘巨星》《起跑线》等,观影之后是引发观众的众多思考与讨论。

其次,艺术电影要学习商业电影的宣发,商业片则要学习艺术片的制作精良。艺术片常常因为经费问题,在制作上投入较多,在宣发上投入很少,导致观众对于艺术片的了解也较为局限,只集中在部分艺术片爱好者的圈子内。而商业片则要提升制作质量,才能制作出高口碑的优秀作品,借用《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在问及第一次拍摄就能拍这么好时的回答:没经验就提前准备,多学习,准备充足一些。当然单纯地追求商业或是艺术,都是不能被时代所接纳的,这之间需要平衡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一味地为了艺术,又不能被资本所束缚。

最后,艺术电影院保证艺术电影的放映档期。艺术电影的发展,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但是电影院线往往是商业片占据了黄金时段的大量排片量,而艺术电影的排片量很少,许多影迷苦于没有地方观看艺术电影,这对艺术片的票房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张艺谋大师作品回顾展”影人论坛上,王景春曾对艺术电影讲述了自己的态度:努力寻找场地,排大量的艺术电影,让影迷有地方观看艺术电影,这对艺术电影的发展是一剂良药。

总之,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应该获得市场的肯定,同时也要追求一定的艺术价值。艺术电影应当学习商业片的宣发来获得更多的曝光,利用好线上线下的宣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艺术片,看懂艺术片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今天的香港电影应该符合时代的需求,发挥其擅长的风格领域优势。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提升制作质量及艺术价值。正如《无双》里所表达的:假的永远取代不了真的,粗制滥造终究无法获得市场,也不能被大众所认可。而艺术电影制作人要顶住商业诱惑,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提升观众对艺术电影的认识,通过专业的电影评论,培养观众对艺术电影的欣赏能力,不断获取更多的票房和市场。

参考文献:

[1]邰子剑.后港片时代香港电影发展现状及困境[J].东南传播,2018(4):30-31.

[2]孙晓立.论成龙的功夫喜剧[D].保定:河北大学,2005.

[3]刘汉文,张红柳.艺术电影的市场之春:到或未到[J].当代电影,2014(9):4-9.

[4]孔令顺,唐琳.文艺片的抉择:艺术的召唤与商业的诱惑[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3):77-82.

作者简介:张鹏,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张鹏

动画商业片动画艺术论文 篇3:

“群狼”战斗力

2017转瞬即至,中美新一轮谈判后,进口片配额增多乃至全面放开将导致《速7》们成倍涌入,众多业内人士已在忧患届时“大军压境”下的中国电影。

虽然目前中国的电影生产体系还制作不出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但时不我待,商业片质量亟待升级,小众的艺术片救不了“火烧眉毛”的中国影市。北京电影节展映片格瓦拉网络售票页面,清晰可见被观众追捧的仍然是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小制作千人购票已不多见,一众文艺片甚至门可罗雀,难怪有人浩叹懂得欣赏的“影迷”是稀缺物种。不过,这倒是正常现象。放眼全球,“娱乐”一直是电影的首要功能。

《速7》上映前一度引领观影风潮的国产军事片《战狼》,并非质量过硬、导演技艺娴熟的商业类型片,但在夹击下取得近5亿票房和观众肯定,确实为中国商业片提振了士气,其明星IP的气质已显现无疑,可以预见《战狼》系列影片会收获更多惊喜。

中国电影商业片“战狼”稀缺,亟须锻造自己强大的电影生产体系,打造“群狼”战斗力。激发观影热情、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观看本土电影,是当务之急。由此,与好莱坞合作弥补差距、“师夷长技”或许是步好棋。

华谊最近与好莱坞STX缔结联盟,中影集团也在日前与东方梦工厂、美国梦工场动画签署协议……国产大片更多的资金投入,技术、人才的进步效果可期。但在逐渐与全球接轨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工业需要配套发展的绝不仅仅上述几项。

随着华谊与“星爷”邮件曝光,契约精神再成话题。规范的合约很重要,“看人品分钱”不靠谱,正如华谊在胜诉后所言“判决结果说明了法院比周先生的公司更懂电影”。但“在缔约者内心中存在的契约守信精神”才是所有合作的前提,明晰华谊与周星驰纠纷的STX们,是否有理由对未来的合作前景担心?

上一篇:妇女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秘书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