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传播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面对网络化的大潮,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网络化的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开展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时,要深入探讨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认真分析其影响的基础上,找到富有针对性的策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传播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传播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路经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23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政治社会化结果偏离等问题。对新媒体传播的政治信息检测力度不够,对主流政治信息推送不到位和大学生自身辨析度不够,则是造成上述困境的关键原因,这要求新媒体、学校和学生在内的有关各方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各种思想不断碰撞,青年人对新鲜事物和不同政治思想接受度较强,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现象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戴维·伊斯顿(1958)、赫伯特·海曼(1959)、格林斯坦、伊斯顿(1960)、乌帕塔尔市(2001)、米什拉(2003)、张胜男(2015)、叶霖(2015)、葛晨光(2009)、陈英(2009)、唐亚阳(2013)、徐正(2011)、汪曲頔(2010)等学者都对此领域有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政治社会化”现象的认识,为解决大学生政治化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但是鲜有结合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象进行分析。本文通过问卷、访谈,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强调媒体、学校和学生在内的有关各方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1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1 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观点

“媒体社会化、社会媒体化”时代,大学生通过人人网、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获取政治信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对国内外政治信息的关注度也大大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不再单纯的依靠政府和传统媒体,政治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双向去中心化”的趋势。

1.2 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为发布信息的主要载体时代,大量政治信息垄断在政府手中,广大民众话语权没有得到释放。大学生了解政治信息碎片化,了解渠道单一化,同时大学生缺少自由、广泛表达政治观点的渠道。长期以往,大学生对政治事务持冷漠态度,难以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失去对主流政治信息的垄断,大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国内外政治事件,知情权和话语权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

1.3 引导政治舆论

新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对政治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急需正确的舆论引导。政治舆论对国家主导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权威对政治舆论引导其中一个方式就是树立政治学习模仿的榜样。新媒体传播中对于相关榜样的描述对大学生思想、情操和行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鼓励其他大学生效法模仿。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的调查和分析

这部分调查主要通过对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达到99.7%,其中有效问卷有982份,有效回收率98.2%。

2.1 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100%的大学生都是网民。被调查者中男生人数为67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8.5%,女生人数为309人,所占比例为31.5%。其中专业具体为,理工类占比71.4%,人文类占比28.6%。这说明对新媒体等工具的认知和使用因男女性别存在差异;其二,学科差异对上网数量产生影响,理工科的学生上网率高于其他院校。

2.2 新媒体工具成为大学生政治信息的重要来源,且获得较高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所掌握政治信息的主要来源的回答中,27.3%的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远高于与周围群体讨论的15.1%,16.7%来源于广播电视台,教材与教师的讲授的比例为21.3%,报刊杂志约占比19.6%。这些说明,新兴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介,成为大学生接触政治信息,并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

2.3 大学生对网上政治信息关注度较高

大学生在网上主要浏览的信息呈现多样化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网站中涉及政治类的网站有:政府官方网站比例为 4%、时事新闻网站比例为19%,总和达到23%,仅次于教育科研网站,这体现出大学生对政治类网站有较多的

关注。

2.4 網上政治信息多样,良莠不齐

调查结果显示,在网上接触的主要政治信息中,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最为关注,占比达到25.8%,国际政治时事对大学生也有较大的吸引力,约有23.4%的学生对此进行关注,对国家、政党等政治常识和理论的关注列居第三,占比约为18.5%。最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充斥着较多攻击我国人权和社会制度的言论,大学生对此的关注达到8.1%的占比。从这些数据中看出,大学生接触互联网政治信息的范围异常广泛,但是内容良莠不齐。

2.5 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但也会受不良政治信息影响

在对“网上的政治信息对您个人的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程度”问题的调查中,92.7%的大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并且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3.2%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不大,4.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影响或者不清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念比较坚定,但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2.6 大学生有较强的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和行为,但存在一定失范现象

通过对参与网络政治行为情况的调查,得出:在匿名的情况下,51.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政治信息的看法和意见,33.1%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比较愿意,9.4%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或者很不愿意,仅5.6%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是否愿意在网上参与政治行为。

综上,我们发现,新媒体工具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较多便利,但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明显失范现象。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

问题

一是泛滥的政治信息传播造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果背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很大差异,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单一路线传播政治信息的方式,新媒体传播具有匿名性、超时空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因此网上政治信息传播泛滥、良莠不齐。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共生、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冲突融合。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获取政治信息,加上自身价值批判能力不强,这最终使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背离正确方向。

二是各种政治信息充斥网络,大学生主流政治文化认同感不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辨别能力差,西方文化和国内相关文化存在差异,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政治信念及行为取向受到冲击,大学生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不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弱化,对外来文化大肆追捧。

三是网络虚拟,大学生难以适应现实中的政治环境。新媒体给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便利性。但是,在网络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必和经验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形成政治技能。大学生过多地依靠网络参与政治,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环境,大学生在现实政治环境中显得不适应,真正的政治技能难以形成。

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路径

4.1 加强新媒体监管,创造良好的网上政治环境

网上政治环境混乱,政治信息传播泛滥,良莠不齐。新媒体自身缺陷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网络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需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严厉打击肆意传播有损国家政治意识的网站及相关人员,净化网络政治环境,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4.2 监控网上政治类信息,保障信息真实性

实现对互联网的有效监管,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严密监控网上政治类信息动向。同时,通过技术屏蔽不实政治信息,防止不良政治文化的泛滥。配备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政治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监控。

4.3 加强我国主导政治信息和文化的网上传播优势与吸引力

主导政治信息是统治阶级思想的集中反映,是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撑,加强我国主导政治信息和文化的网上传播优势及吸引力尤为重要。学校各领导需重视政治信息的推送和教育,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与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掌握其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和判断问题,积极开展大學生网上政治信息获取和政治参与的引导,提高政治社会化的质量。

作者:陈彩云

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传播论文 篇2:

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 面对网络化的大潮,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网络化的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开展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时,要深入探讨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认真分析其影响的基础上,找到富有针对性的策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媒体有力地将社会力量引入校园,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大学生。

[关键词] 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影响;对策

[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坚持借助各种新闻媒介来宣传理论、引导群众、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可见,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依然高度重视对新闻媒介的应用,自媒体的广泛普及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需要我们重新从这一新载体出发,探索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产生的影响。

一、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一)自媒体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空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主要体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走向开放、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不断增强。”[2]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与社会发展状况,并且多以学校、院系、班级为基本单元,封闭狭隘。自媒体的普及促进了教育的全面社会化,一方面,自媒体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紧密联系,改变了原来滞后于时代步伐的现象,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另一方面,自媒体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社会化,融合了众多政府机构、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及草根阶层的思想观点,使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紧密结合,超越了受教育者原有的基本学习生活单位的限制,形成教育合力。

(二)自媒体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时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垄断地位、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固守陈法的教育方式,都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进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要传递的思想观念传播给广大的社会成员,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发挥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自媒体即时性的特点,通过专门的网站、网页、电子邮件等渠道,将教育内容比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等放在平台上进行推送,使大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收这些最新讯息,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发布和传递信息的时间。

(三)自媒体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方式

自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控制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获得了接收信息的资格和可能。有时,受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量上可能还会超过教育者。因此,自媒体的发展所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方式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法,通过教师的讲授将社会所要求的或所期待的价值观念、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硬塞给受教育者,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从而打击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媒体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平等自由地交换意见,比如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理念,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但又不愿意面对面地求教于他人,这时可以通过论坛、群聊等多种方式实现与他人思想上的交流,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转变。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一)不良社会思潮的肆意传播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推动,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聚集地,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的战场,其斗争更加隐蔽激烈。“普世价值”思潮将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称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鼓吹为超阶级、超历史、超越民族的人类最高文明,认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是永恒的,任何民族的前进道路都必将回归资本主义的价值。新自由主义者宣扬彻底私有化,抵制公有制,主张完全市场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矮化中華文化的同时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极力美化西方文明,倡议“全盘西化”。不良社会思潮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淡化和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制造思想领域的复杂局面。

(二)信息的监督管理难度增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各类信息内容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现有的媒体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管理要求。一方面,自媒体监管法制欠缺。没有形成健全的自媒体平台追责问责机制,在负面舆情爆发、犯罪行为实施后,缺乏相关法律提供制裁和惩罚的依据,对于网络违法者应该负怎样的法律责任,还没有具体统一的衡量标准和法律规定,严重影响了网络治理机制的运行。另一方面,自媒体监测预警系统不成熟。自媒体监测技术手段落后,大数据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缺少专业监测人员,无法全面收集、筛选、整合网络上的各类信息;缺少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没有提前制定预警方案,导致无法应对突发舆情。大学生在使用自媒体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不加辨别地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信息,偏听偏信虚假谣言,卷入群体性事件中,偏离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三)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感弱化

自媒体准入门槛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一些网络法律意识不足的人利用自媒体平台肆意中伤他人、盲目传播不良信息,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提高媒介准入门槛,严惩网络造谣生事者;一些信息传播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违背真实客观的传播责任,刻意逢迎大众的猎奇心理,夸大、歪曲事实,甚至侵犯社会公众的基本人权,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言行要受到法律手段、舆论压力和他人的监督,一些不合理的欲望得到了压制,而在自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借助虚拟的网络身份随意地发布信息或发表言论,不会受到太大的伦理道德约束,再加上虚拟空间各方面的诱惑,人们的欲望得以释放,一些本身道德责任感薄弱的人就会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的事情。

(四)挑战信息受众的辨识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是非难辨,考验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信息受众的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和确立时期,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突出。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对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信息产生抵触、冷漠、厌恶等情感,对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的那些非主流的“奇谈怪论”和西方社会思潮具有猎奇性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和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容易造成不辨是非、盲目跟风的消极行为,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团体中,受同辈群体影响巨大,所以大学生意见领袖显得至关重要。在当今复杂又多元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大学生就有可能在自媒体时代中迷失自我,迷失人生方向,达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性和有效性迫在眉睫。

三、应用自媒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对策

(一)引导自媒体传播内容

牢牢占据网络舆论阵地。习近平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4]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也给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布置了新的任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自媒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社会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媒体占领新兴的传播空间,同时还要做好意识形态传播的把控工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于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将社会公众的关注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去,降低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件的负面和抵抗情绪,增强社会公众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自觉性。利用自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教育渠道,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搭建规范的自媒体平台。自媒体的广泛运用本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弘扬社会正能量,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平台为了自身的利益纵容网民的违规行为,导致众多虚假、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溢其中,不断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因此,提升自媒体平台的规范性,要增强对新平台的考核力度,加大对违规平台的惩罚力度,及时清理平台上消极负面的作品,杜绝文章标题与内容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创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自媒体平台体系,“整合微博、微信、QQ、社交网站等各类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媒介载体合力,努力打造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媒介平台”,[5]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完善自媒体监管体系

加强自媒体监管法制建设。一方面,必须加强对自媒体的研究,对自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细致的探讨,对具体的舆论行为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是否违法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还要根据目前出现的问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完备性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责任更加明确的处罚规范,建立健全适用于不同违规主体的法律法规,对不良舆论把关不严,造成不良舆论泛滥、产生恶劣影响的运营商要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对制造不良舆论的个人、传播不良舆论的个人,要依据舆论后果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避免无法可依的情况发生。

健全自媒体监测预警机制。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监测预警机制也需要紧跟其发展步伐,首先,要利用过硬的技术体制对自媒体平台信息数据进行搜集,对所搜集到的舆论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针对有害舆论进行相应处理,使自媒体获得充分规范发展。其次,大力开发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对自媒体平台舆论进行实时监测与跟踪的智能软件,提高监测效果。再次,组建一支精通网络技术、敏感度较高的专业队伍全天候地对自媒体平台、虚拟社区进行实时监测,同时,积极调动广大网民的监督力量,将专业监测和网民监督充分结合。最后,做好舆论预警工作,对不良舆论的影响做出预测,制定不同等级的预警方案,对突发的舆论事件做好应对准备,做到处理有序,保障舆论安全。

(三)增强传播者责任感

落实自媒体实名准入机制。2017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第六条指出,对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不得为其提供信息发布服务。该政策的全面施行要求自媒体运营商必须建立完善且规范的账号申请机制,确保申请人的资料完整、信息真实。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虚假信息和不当言论肆无忌惮地盛行,增强自媒体信息内容的可信度;还可以促使信息发布者形成真实、理性的网络传播态度,对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减少社会负面信息的盲目传播,达到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的目的。

提升网络道德自律性。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需要依靠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而培养具备良好网络道德自律性的大学生则需要借助高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高校可以设置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向大学生教授网络道德自律理论和技能,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指导大学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加大对网络道德自律的社会宣传,发挥社会公众人物微博、博客等强大的网络社会感染力,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对公众人物微博、博客等密切关注的契机,唤醒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让网络道德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心中,政府部门还要充分发挥正面导向作用,对于偏离网络道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及时纠正,必要时进行严惩。还需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要主动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为子女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榜样,还要多和子女沟通,掌握子女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子女的网络道德问题。

(四)提高受众辨识能力

参与高校自媒体平台管理。作为受众的大学生有能力实现对高校自媒体平台的自我管理、自我建设和自我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的内容更能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同时,发布的内容也能够第一时间随着学生关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充分发挥高校自媒体平台管理者的意见领袖作用,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主流意识形态话题消解非主流的奇谈怪论,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引导到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上来。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高校自媒体平台管理者的信息把关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不同于其他信息的传播,是承担着特殊的教育意義的,因此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仔细地筛选过滤,解读分析,以此提高教育信息的质量,实现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良性自治。

提升自身自媒体使用能力。在自媒体平台上会呈现良莠掺杂的信息,大学生应当提升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增强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正确合理地使用自媒体。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聊天、发朋友圈、刷微博等娱乐性的活动中,还需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学习性功能,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与名师进行在线交流、挖掘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促进自身的学习和进步。自媒体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其价值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辨别信息,体现正确价值观的信息要主动转发、传播;体现腐朽价值观的信息要坚决抵制,在辨别信息善恶的过程中把握自己的思想导向。在自媒体时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而且需要提高大学生在接受社会教育时的信息辨别能力,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1).

[2]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1-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5]孙其昂,叶方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探索[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6:204.

(责任编辑:张宏玉)

作者:郭亚亭

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传播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调查分析与启示

摘 要 社会化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现状,提出了从强化信息质疑意识、培养信息求证精神、修练信息甄别技能和形成信息甄别氛围四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为高职院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与研究提供了广域的视野。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信息甄别 甄别能力 高职院校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3.006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Students’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Discrimination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Yong, Yang Youqing, Luo Yuzhou, Lu Danchen

0 引言

第十七次全國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在纸质、数字化等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着良好增长,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民众每天接触媒介的主要手段。国民通过新闻类讯息、短视频、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然而网络行为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减少,社会化媒体信息已经成为民众阅读信息、消费信息的主要来源[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6年学生评量计划(PISA)“科学、阅读与数学能力评量”报告中指出,国家的最大投资应该放在国民阅读能力的建立[2]。21世纪初,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均开始加大公立图书馆建设力度,希望通过塑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升国家及个人的竞争力,可见阅读就是竞争力。

从2010年在中东蔓延的“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世界爆发的“阿拉伯之春”,以及2014年香港“占中”非法集会 和2020年新冠疫情虚假新闻等事件来看,大量的不实信息依托社会化媒体传播,而社会化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审查弱、影响力大等特点,导致民众获取信息易,判断真伪难。对此,民众若具有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会对维持社会稳定产生积极作用[3]。反之,“听风就是雨”,则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动荡与不安[4]。由此可见,提升民众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化媒体的主力军,更是重要的阅读主体[5],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能够推动社会整体信息甄别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笔者通过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选择关键词“信息甄别”“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虚假信息”“网络谣言”进行主题检索,时间设定为“2015—2020”,中文文献来源类别为“CSSCI、核心期刊、CSCD”,检索出与主题相关的文献72篇。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类信息甄别[6-7]、突发网络公共事件谣言治理与应对[8-11]、社交新闻媒体信息甄别和大学生媒介素养[12-15]等。

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外文文献检索,将检索词设定为“Social information/Social Media/Fake News/Misinformation”和“screening/judge/detection/distinguish”组合进行主题检索,时间限定为近五年,WOS核心集限定为SSCI和A&HCI,更新日期为2020年9月29日,共得到有关文献118篇,类别主要集中在Communication、Psychiatry、Pediatrics、Psychology、Developmental、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等。剔除一些与主题不符,报纸、新闻等非学术性文献,最终得到48篇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社交媒体来甄别健康、疾病信息[16-18],社交媒体中虚假新闻的甄别[19]、利用社交媒体筛选政治投票、评估筛选受雇人员等[20-21]。

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的研究,笔者发现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的研究取得的成果集中在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机器识别算法[22-25]等技术对信息真伪辅助甄别、建立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库[26],借助主流媒体发声及“意见领袖”引导民众信息甄别[27-29]。在甄别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社会阶层(城乡差异、教育背景等)、个人特征(年龄、职业等)、制度(信息监管制度)[30-32]均成为影响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的因素。综上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的研究并不多,以图书馆为中心、从阅读推广活动及深入閱读方面探讨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出发,在大学生阅读中嵌入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以期为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期望扩展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研究的应用领域。

1 调查问卷设计

高职院校目前占据高校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强,但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及思考能力较浅,比较容易被片面、不实的信息误导[33],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所以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均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使用习惯、社会化媒体行为、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甄别等方面进行调查。

笔者在半结构访谈中选择了五名男生、五名女生,其中大一学生4名、大二学生4名、大三学生2名,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专业、年级等;第二部分分为四个问题,分别是社会化媒体使用深入调查、对新冠疫情此类公共事件的信息真伪甄别、大学生抵制虚假信息的策略及社会化媒体使用中需承担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既能够保证访谈围绕本次调查的几个特定的问题深入开展,也能够通过与被调查对象互动进行深入分析[34]。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初期,首先邀请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等几位教师共同制定问卷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借鉴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网络媒体使用的调查问卷。随后将问卷在本校几个院系内进行小范围分发,并收集分析结果,后期邀请同行专家对问卷进行详细阅读及结果的初步判断,分析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剔除问卷中被测变量与题项中关联度低的题目和自相矛盾的题目。问卷共分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自我交际能力评价、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时间、使用场所等8道题。

(2)社会化媒体使用习惯,包括社会化媒体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社会化媒体平台互动的频率、目的、面对不确定信息的态度等8道题。

(3)社会化媒体甄别。借鉴伪健康信息特征列表[7]69-70列出大学生常见的信息甄别实例,如“朋友圈转发即可赢取奖金”“药品、求医、健康类信息”等,通过何种途径来甄别信息、是否知晓社会化媒体中应当遵循的法律等10道题。

综合初期问卷反馈和半结构访谈的一些结果,最后利用问卷星网站进行问卷分发。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的填写时间集中在 2020年5月11日到2020年6月11日,历时30天,共回收 836份问卷,删除一些关键项未填数据或者存在明显规律填写的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12份。

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1 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时间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对于社会化媒体使用3~5小时的占调查学生比例的41.26%,使用5小时以上的占34.36%,调查结果也和GlobalWebIndex发布的《2019年社交媒体最新趋势报告》中的数据相吻合[35]。另据“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利用报告”调查显示[36],当今大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普遍在2~5小时,只有极少数达到了6小时。从社会化媒体长时间及高频率的使用时长可看出,这样方式的阅读或浏览占用了大学生可支配的全部时间,使大学生对传统的纸质阅读时间大幅压缩,这种即时、随性、跳跃的阅读、消费信息导致大学生思考单一、钝化,深入的理性思考、辩证思维愈发减少,最终影响大学生对于一些信息的判断,使他们轻信一些错误的言论与行为。

2.2 社会化媒体工具使用分析

We Are Social《2020年中国地区数字报告》[37]指出,中国有10.4亿社交媒体活跃账户,视频和聊天程序成为最受欢迎的线上内容。本次调查中,微信成为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使用率最高的工具,这也符合青年人社会化媒体使用习惯[38]。在半结构访谈中,被调查的学生一致认为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成为获取媒介信息的最便捷、最容易的方式。QQ占据社会化媒体工具使用的次席,在访谈中被访学生将QQ的角色定义为“学习通讯类”工具,主要借用其接收各类学校、班级、网上课程的学习、通知类信息。

腾讯发布的《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2019年微信平台一共发布了17 881篇辟谣文章,辟谣文章阅读量累计1.14亿次[39],可见,社交媒体平台虚假信息具有传播快、隐秘、难发现等特点,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治理。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工具已不限于微信、微博,近些年短视频等动态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社会化媒体平台的选择和使用更加多元化,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同时也对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3 验证信息真伪方式

社会化媒体凭借其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信息聚合程度高等迅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官方审查弱化,导致社会化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项针对新加坡大学生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研究表明,60%的大学生曾转发过不确定、不可信的社交媒体信息[40]。本次调查发现在通过何种手段来验证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真伪时,90%的学生通过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官方信息来核实信息来源,58.6%的学生通过核实发布者的专业或学科背景来核实信息的专业性,54.5%的学生通过多个不同媒介对同一信息交叉验证,48.6%的学生表示会全面阅读信息,避免“标题党”而带来错误判断,13.4%的学生会借助贴吧、知乎等发帖求助。为了保证所接收信息的真实,IFLA提供了如何验证、分辨社交媒体信息真伪的几个关键技巧,这其中就包括了通过核实信息源、核实信息发布者、全面阅读信息等[41]。

2.4 健康类信息甄别

健康类信息成为所有年龄段用户最关注的主题[42]。本次问卷调查时间正值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时期,笔者特意选择从健康类事件的关注度、健康类事件的辨别及处理方面来考察大学生对社会化媒体中的健康类信息甄别能力。调查案例选取热门健康类信息事件,即“新冠疫情期武汉李跃华医生用苯酚治疗事件”。调查发现在“对于是否知晓武汉李跃华”事件上,51.8%的学生表示通过多方社会化媒体了解到这个事件,说明大学生对公共健康类信息关注度比较高。在对“爸妈通过社会化媒体看到某类药品信息,需要你来协助购买,你会怎么办”的选择上,19.9%的学生会借助百度等网络平台查阅药品信息后再行决定购买,42.3%的学生会在食药监局官方网站查阅药品信息之后去正规药店购买,32.8%的学生表示会去医院询问医生,根据医生建议购买。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健康类信息甄别上对信息来源(社会化媒体信息)、信息特征(健康类)、信息获取的手段(官网查询、医院询问、网络搜索等)有较高的识别及甄别能力。在健康类信息的甄别上,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借助丰富文献资源、参考咨询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健康类资源馆藏建设,健康类信息参考咨询、提供医学类信息资源服务等,来辅助大学生进行健康类信息甄别。

2.5 面对虚假信息揭穿后的认知

由于虚假信息的“违法成本”低,导致大学生对某些真相不明的信息随意转发,并对其带来的后果持有消极态度[43],而当面对社会化媒体发布的虚假信息被揭穿后,大学生对此的认知和反思态度如何?通过本次调查可知,52.8%的学生会综合考虑这类虚假信息的特征,总结经验教训,谨防自己下次受骗;41.7%的学生认为,一些虚假信息由于很容易“做到”或者“办到”,所以宁愿相信;另有24.8%的学生对待虚假信息很乐观,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面对社会化媒体中传播的虚假信息,Deakin University研究社会化媒体教授Usha Rodrigues表示,尽管一些社会化媒体在治理虚假信息中做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社会化媒体的一些私密性,一些虚假信息仍然在私人圈、交流中流动,这些信息很难控制,导致了一些人更容易相信虚假信息,即使被揭穿也无法意识到这个信息是假的[44]。“谣言止于智者”,在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传话筒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大学生要在各类社会化媒体中应践行数字公民责任,勇于揭露、制止媒体中各类虚假信息,维护社会化媒体中健康的生态环境。

3 调查结果带来的启示

由上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甄别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能力要求。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宇宙级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化媒体信息的重要阅读者,其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会带动家庭、朋友乃至其周围人群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已普遍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这是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图书馆今后面临的又一新的研究课题。

3.1 强化信息质疑意识

强化信息质疑意识,必须具有质疑思维。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提出疑问,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判断或改变原有条件下对认知新事物的思维。不懈的质疑思维背后是独立思考、求索和开放性的思维[45]。本次调查发现过多的使用社会化媒体并进行碎片化阅读,多样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及信息的随意获取,会导致大学生质疑与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法专注“阅读”本身,无暇进行批判性思考,导致主观、片面的相信阅读内容,这也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将质疑思维运用到社会化信息甄别中,不论遇到任何社会化媒体信息,都要预先在内心有疑问,即“确实是这样吗?”带着怀疑与批判的心态去处理社会化媒体信息。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要通过启发学生类比联想产生质疑,培育学生逆向思考,指导学生变换条件进行质疑,指点学生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培养学生逻辑推理验证能力,引导学生有追寻事实真相的精神。另外,还可通过世界最先进思维方式之一的“六顶思考帽”活动的开展,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的质疑意识,使他们在接触到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第一时间,不再只是一味地照单全收,而是提出自己的疑问,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此,阅读才能有质的提升,依此开展的高职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将更具活力。

3.2 培养信息求证精神

笔者认为求证精神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一种探究事实,坚持真理,挑战权威,实事求是地探寻真相的精神。本次被调查的大学生在“当遇到真伪不确定的社会化媒体信息,你对此类信息认知的态度”选项中,仅有15.7%的学生会思考、去求证信息真伪,74%的学生面对真伪不定的信息持有消极态度(不评论、不转发,看过就算了)。虽然在小学到高中教育阶段,老师也会给予某种程度的求证精神培养,但这种培养大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并基于課本内容而进行的课堂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求证精神来说远远不够。进入大学后,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与自主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学生自主、自发的求证精神的培养。图书馆是大学生涯中重要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可以利用经典诵读、座谈会和讨论会、网络热点共探、思想大撞击、你我来找茬等阅读活动,通过提出质疑,排查问题,检索资料,证明出处、验证结果等方式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求证精神,养成学生的“求证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号”去处理社会化媒体信息,并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去验证听到、阅读到的社会化媒体信息。总之,图书馆要通过阅读活动的再升级,助推大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信息素质。

3.3 “修练”信息甄别技能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能够通过核实信息是否官方、信息交叉检索等手段来确定信息真伪,说明大学生掌握了一些信息甄别的方法。综合国内外成熟的一些信息甄别技巧,结合阅读推广的特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修炼”信息甄别技能。一是查证信息的基本要素。由于社会化媒体信息具有新闻六要素的共性,即“5W+1H”,故时间、地点、人物,代表作者或机构的观点(广告信息或建议)等均作为衡量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基本要素。二是信息交叉搜索。信息搜索是信息甄别的基本技能,在信息搜索阶段不仅要搜索信息中的一些常识或个人疑惑之处,更重要的是搜索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创造者或发布者是否具备与发布信息相匹配的专业背景,是否有适当的证据来证实其某些观点等。三是探究真正目的。探究信息发布者发布此信息的真正目的,如今许多社会化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往往前期进行逻辑缜密、证据充分的描述,却在信息结尾处给予错误的导向或结论,使读此信息的人们产生惯性思维,无意识接受了错误的论断,受到错误的引导。

3.4 形成甄别氛围

本次调查中,在“需要求助、协助来完成对真伪不定信息甄别时,你会选择哪类群体”选项上,向同学求助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首选,这也在后期的半结构访谈中得到了验证。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积极推进与院系、大学生社团、团委、重点社会化媒体的合作,形成校园内的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氛围。与院系联合举办诸如信息甄别案例的演说与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共同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与社团联合,通过与读书社、学生剧团等合作,以“读信息说看法”讨论会形式,或“我被骗了吗?”等小话剧的表演方式,于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与团委合作,开展“我是信息甄别小火种”活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让“小火种们”在校园内外开展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活动;与校园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合作,推送符合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关信息甄别的“短、精、小”的视频、案例等,使大学生不仅在学习、生活、互动中形成甄别能力,而且在走出校园,面对社会大众时,也能利用其自身信息甄别的能力影响、浸润周围的人,使社会大众在面对社会化媒体信息时,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以此形成整个社会化的信息甄别之氛围。

4 结语

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是一个多方协作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新闻从业者、社会、学校多方努力,更需要图书馆的参与。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中心更要发挥其参考咨询、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拓展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大学生社会化媒体甄别能力教育体系,培养质疑意识、引导求证精神、修炼甄别技能、形成甄别氛围层层递进的各类丰富多样的案例、活动、教学,最终引导大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入阅读、批判性思考,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化媒体信息的鉴别力,图书馆要以此为契机和切入点,创新阅读推广方式及内涵,进一步推动阅读推广活动发展。

参考文献:

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2020-04-22)[2020-10-02].http://www.ce.cn/xwzx/kj/202004/22/t20200422_34750032.shtml.

迎接阅读新浪潮:阅读与国家竞争力[EB/OL].(2014-09-10)[2020-10-02].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702/1/C00_index.pdf.

周岩.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情传播的动因[J].新媒体研究,2019,5(2):20-21.

田丽.社会化媒体与社会运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7(4):12-22.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0-02].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5548176/files/1c6b4a2ae06c4ffc8bccb49da353495e.pdf.

葛元霄,石晋阳.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甄别的影响因素探究[J].情报探索,2020(5):16-23.

李月琳,张秀.大学生社交媒体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8(1):66-77,43.

王芳,安璐,黄如花,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J].图书情报知识,2020(2):4-14.

黄崑,郭淼,郝希嘉,等.公共健康危机事件下健康信息素养文献综述[J].图书馆杂志,2020,39(7):59-69,82.

陈亮,谢洪明.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7):96-99.

王润珏.信息时代的舆情特征与政府应对机制建设路径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7):111-114,145.

王晰巍.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2):38.

谢新洲,周晓英,李月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10(2):4-16.

于海洋,周马杰,陈元平.提升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与媒介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44-46.

高岩.新媒体视域下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渤海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4):131-135.

GUNTUKU S C,YADEN D B,KERN M L.Detecting depression and mental illness on social media: an integrative review[J].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2017(18):43-49.

CLARK D L,RAPHAEL J L,MCGUIRE A L.HEADS4: social media screening in adolescent primary care[J].Pediatrics,2018,141(6).

CHOU W Y S,OH A, KLEIN W M P.Addressing health-related mis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J].Jama, 2018,320(23):2417-2418.

KIM A, MORAVEC P L,DENNIS A R. Combating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with source ratings:the effects of user and expert reputation rating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9,36(3):931-968.

COOLEY D, PARKS-YANCY R.Impact of traditional and internet/social media screening mechanisms on employers’perceptions of job applica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Media in Society, 2016,5(3):151-186.

JESKE D, SHULTZ K S.Using social media content for screening in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pros and cons[J].Work,employment and society,2016,30(3):535-546.

SHU K, SLIVA A, WANG S, et al. Fake news detection on social media: A data mining perspective[J].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2017,19(1):22-36.

WU L,RAO Y,YU H,WANG Y.False information detection on social media via a hybrid deep model[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nformatics.Springer, Cham,2018:323-333.

PAUL S,JOY J I,SARKER S,et al.Fake news detection in social media using blockchain[C]//2019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Computing & Communications (ICSCC).IEEE,2019:1-5

OZBAY F A, ALATAS B. A novel approach for detection of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using meta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s[J].Elektronika Ir Elektrotechnika,2019,25(4):62-67.

SHU K, MAHUDESWARAN D, WANG S,et al.Fake news net: a Data repository with news content, social context, and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J].Big Data,2020,8(3):171-188.

KIM A, MORAVEC P L , DENNIS A R. Combating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with source ratings: the effects of user and expert reputation ratings[J] .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9,36(3):931-968.

刘迪,张会来.网络舆情治理中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探析[J].现代情报,2020,40(9):144-155.

戴琦,袁曦临.社交网络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伦理取向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1):19-24.

侯琬娇,杨子刚.健康信息甄别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四城市居民的质性分析[J].现代情报,2020,40(4):86-95.

张秀,李月琳.年龄梯度视角下网络用户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研究[J].情报学报,2019,38(8):838-848.

刘鸣筝,孔泽鸣.媒介素养视阈下公众谣言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7(4):102-109,151.

徐承萍.基于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35-36.

PATTON M Q.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0.

腾讯媒体研究院.2019社交媒体内容趋势报告[EB/OL].(2019-11-28)[2020-06-21].http://www.woshipm.com/it/3143424.html.

课余时间调查:关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利用的调查报告[EB/OL].(2018-11-28)[2020-06-21].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850522/article/details/84594252.

We Are Social:2020年中国地区数字报告[EB/OL].(2020-03-13)[2020-06-21].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19275.html.

宋振世.微信在閱读推广中的应用与案例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9(6):53-57,92.

《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揭秘三大谣言高发领域[EB/OL].(2019-12-26)[2020-10-02].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9/1226/c1008-31524533.html.

CHEN X, SIN S C J,THENG Y L.Why students share mis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motivation, gender, and study-level differenc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5,41(5):583-592.

KAROLINA.Alternative facts and fake news:verifia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EB/OL].(2017-01-27)[2020-06-21].https://blogs.ifla.org/lpa/2017/01/27/alternative-facts-and-fake-news-verifiability-in-the-information-society.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EB/OL].(2019-04-16)[2020-10-02].http://www.kepuchina.cn/more/201904/t20190416_1041674.shtml.

罗斌,宋素红.谣言传播违法与犯罪的成立条件:基于行政法与刑法相关制度比较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5):21-40,126.

大选期间,被揭穿的假新闻似乎正在“回归”[EB/OL].(2019-04-19)[2020-06-15].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4-19/doc-ihvhiewr7169671.shtml.

马利红,魏锐,刘坚,等.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2):45-56.

杨 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江苏无锡,214121。

杨友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江苏无锡,214121。

罗雨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書馆馆员。 江苏无锡,214121。

陆丹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江苏无锡,214121。

(收稿日期:2020-10-08 编校:曹晓文,刘 明)

作者:杨勇 杨友清 罗雨舟 陆丹晨

上一篇:小学安全工作报告下一篇:货币银行危机理论剖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