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防范研讨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大都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的审计。审计机关加强对此类工程项目的审计,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质量,防止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等。因此审计部门要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审计力度,加强监督,做好审计风险防范,控制好投资行为,实现效益最大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审计风险防范研讨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审计风险防范研讨论文 篇1: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研究

[摘要]本文以SFIC模型为研究框架,在分析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建议,并探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风险及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   监督合力

本文系审计署2021—2022年重点科研课题“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研究”(21SJ01003)基金项目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对“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做出明确部署,反映出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审计全覆盖势在必行。“应审尽审”的提出使得国家审计监督范围不断拓宽,审计项目数量骤然增加,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更加突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合力”。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在推进审计全覆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重新定位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从早期的“主从型”演进到现在的“协作型”。内部审计最初是顺应国家审计需求而成立的,作为国家审计在单位内部的职能延伸,形成了以国家审计为主体、以内部审计为基础的主从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审计体系的日益完善,内部审计开始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协作型关系,而协作型分为主从式协作与平等式协作,目前处在主从式协作阶段。根据2018年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可知,现阶段国家审计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需要强化对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的运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作是审计系统内在需求与现实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方面,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这三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依附治理者并且为治理者服务。根据系统论,只有这三者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使得系统整体功能发挥最大化,增强各个组织的免疫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为适应审计全覆盖要求,审计机关迫切需要和内部审计机构协作,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形成审计协同良性循环,从而缓解国家审计工作压力,改善审计全覆盖实行现状。

二、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现状——基于SFIC模型分析

(一)SFIC模型概述

为探究影响协同结果的关键因素,Ansell 和Gash(2008)通过研究全球137个案例构建了SFIC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由4个关键变量组成,分别是起始条件(S)、催化领导(F)、制度设计(I)和协同过程(C)。协同过程是模型的核心变量,其余变量是协同过程的发生背景或影响因素。Ansell 和Gash选取的案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又充分考虑了各个案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该模型应用范围广泛。高强(2019)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现状。本文以该模型为研究框架,探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问题。

(二)起始条件

协同治理的起始条件是双方具有较强的参与动机。审计目标趋同、审计内容密切相关、审计方法相似和国家审计资源受限等因素促使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产生了协作的意愿。具体来讲,在审计目标方面,二者的共同目标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审计内容方面,二者都需要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及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在审计方法方面,二者都可以采取访谈、检查、观察、计算和分析等审计程序;在审计资源方面,当前国家审计人员仅有10万余名,但每年需要审计13万余个被审计单位(数据来源于《中国审计年鉴(2016-2018)》),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全面覆盖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产生了协作的意愿。然而,内部审计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同动力不足。大型或上市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制度比较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较高、独立性较强,可以自觉地与国家审计进行工作对接,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信任程度较高,因而对其成果利用较多。但还有一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精简机构,弱化职能,甚至有的缺乏制度保障,致使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较低,独立性较弱,从而导致国家审计往往很少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二者尚未形成预期的监督合力。

(三)催化领导

催化领导为协同过程提供必要的保障。根据《规定》可知,审计机关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可见,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作关系中,国家审计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一些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不够重视,甚至将其视为边缘业务,并且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够明晰,工作连续性不够。对此,2018年初《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国家审计仍然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四)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为协同过程制定基本的规则。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制度正处于建立阶段。2018年审计署印发的《规定》和《意见》中明确了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七项具体职责和五种主要方式,并且指出必要时审计机关可以向内部审计自律组织购买服务。但是,现阶段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制度还不够完善,审计协同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方式尚没有明确。《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加大审计资源统筹整合力度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规定》中进一步指出审计机关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然而,审计机关如何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目前没有详细的指导意见。2010年修订的《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力量的情形不太适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协调还是主要参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发布的《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此外,只有浙江省、安徽省等少数地方审计机关出台了审计协同机制建设指导意见。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五)协同过程

协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一背景下,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密切相关,但是审计侧重点不完全相同,由此造成了一直以来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泾渭分明的局面,导致在审计实践中存在执业边界不清晰和不必要重复审计的问题。2018年修订的《规定》赋予了内部审计对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进行审计的新职责,使得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更加相关,增大了二者协作的可能。但是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不同,一个立足于宏观层面,一个立足于单位内部,审计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在特定问题上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分歧,再加上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致使二者出现分隔化的局面。在审计项目计划阶段,国家审计不重视对内部审计备案资料的分析,不考虑内部审计机构的运行情况,从而造成审计机关孤军奋战的现象,不利于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国家审计没有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审计,不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现象使得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变得更加复杂。综上,当前二者没有做到有效衔接,不利于审计协同良性循环的形成。

三、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建议

(一)提高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动力

如前所述,内部审计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同动力不足。鉴于此,应当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前移审计监督关口,从“治已病”转向“防未病”,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完善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对属于国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是在本单位党委及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开展的,从而保障内部审计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应当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影响其独立性的工作,从而保障人员的独立性。国有企业应当加快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在提高内部审计地位和权威性的同时,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做好与国家审计的工作对接。另一方面,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对属于国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要做好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应当制定内部审计人员录用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选拔人才,从源头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应当开展继续教育并且定期考核学习成果,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上持续发展;可以考虑与内部审计协会、国家审计机关联合举办交流分享会,为内部审计人员之间、内部审计人员与国家审计人员之间提供实务经验交流的平台,同时增强他们协同的意识。

(二)增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如前所述,一些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不够重视。鉴于此,审计机关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对强化内部审计、整合优化审计资源、增强审计监督合力的重要性。一是建立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长效机制。国家审计应当明确负责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的部门、人员以及职责,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的制度及措施,将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由上级审计机关定期开展考核;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采取日常监督、结合审计项目监督、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审计机关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及时通报内部审计监督检查的结果,督促并回访后续整改情况;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实务交流平台和业务培训平台,采取业务培训、座谈研讨、以审代训和考核激励等方式,推广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引导内部审计人员提高政治站位,推动内部审计从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转型,由监督评价向服务建议转变。二是建立内部审计资料备案管理机制。对属于国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要定期将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工作总结、内部审计报告及审计整改情况等资料报送至同级审计机关进行备案管理。审计机关可以考虑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直接上传到内部审计资料备案库,以避免单位管理层干预的情况。审计机关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备案资料的研究,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展开深入分析,为制定国家审计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和各类督导清单,确定内部审计指导监督频次提供参考。三是建立内部审计清单督导机制。审计机关应当坚持分类分层指导原则,分行业分领域制订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和各类督导清单,可以通过梳理历年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来编制内部审计督导清单。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内部审计督导清单的内容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进行自我监督。四是在必要时,审计机关可以将内部审计指导监督的部分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给内部审计协会完成。例如,在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方面,审计机关可以将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和各类督导清单的编制工作、内部审计优秀成果的评选工作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委托给内部审计协会完成;在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方面,审计机关可以将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工作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工作委托给内部审计协会完成,从而缓解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完善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制度

如前所述,当前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制度正处于建立阶段,审计协同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方式尚没有明确。鉴于此,有必要完善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制度,确保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在协同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方面,应当积极制订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实施办法,使得指导监督工作更加常态化、规范化,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而推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例如,在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方面,可以分行业分领域制定内部审计业务年度指导意见及长期发展规划,并且出台对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指导的具体办法;在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方面,可以制订内部审计业务质量考核制度,并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制订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实施细则,对审计协同的适用范围、具体方式以及管理办法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内部审计机构清楚需要协调配合的范围及深入程度,如完善《办法》,使其适用于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力量的情况。此外,为确保审计协同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审计机关可以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对不配合国家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追究责任。

(四)建立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业务联动机制

如前所述,鉴于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分隔化的局面导致在审计实践中资源浪费和重复审计问题频发,可以建立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业务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审计工作计划统筹机制。审计工作计划的双向沟通能够解决重复审计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在完成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后,应当在指定期限内报送至同级审计机关进行备案管理,并接受审计机关的统筹指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进行优化与调整,以实现二者审计工作重点的统一。审计机关在深入研究内部审计备案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年度国家审计工作计划,并提前通知被纳入审计工作计划的被审计单位,明确内部审计机构需要配合的重点事项。二是建立审计资源整合机制。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缓解审计全面覆盖与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机关可以采用与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联合审计、让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模式,以社会契约的形式来整合内部审计力量。审计资源整合的具体方式主要取决于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风险的评估。在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模式中,审计机关既可以直接抽调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又可以从全国内部审计专家库中挑选具备相关经验的骨干。在整合审计资源的同时,起到以审代训的作用。此外,应当以考核激励的方式实现审计资源整合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例如,可以考虑将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作为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及内部审计人员年度考核的加分项。三是建立内部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机制。在审计项目计划阶段,审计机关可以将历年内部审计成果作为确定审计频次和审计重点的参考依据。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虽然内部审计机构更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但是其自身的独立性不高,审计机关是否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主要取决于对其可信度的评估,因此审计机关不能盲目利用。必要时,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内部审计成果开展延伸审计。在审计报告出具阶段,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已经发现并整改到位的问题不再进行反映。四是建立信息技术保障机制。审计机关需要充分应用“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审计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与内部审计机构的沟通和交流,统筹实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审计信息、人员、技术、经验等方面资源共享,推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优势互补,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审计机关可以考虑探索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以非现场审计方式为主,进一步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四、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风险与风险防范措施

(一)审计协同风险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拓宽审计监督覆盖范围,但同时需要关注审计协同过程中的特定风险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在信息资源、审计侧重点和制度规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导致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协同过程中产生诸多风险。具体来讲,审计协同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引发决策失误的风险。审计机关在考虑是否与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协同、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协同以及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协同时,需要充分且准确的信息来评估风险、支撑决策。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情况、内部审计项目开展情况以及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等,在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構之间呈现出不对称的特征。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审计机关决策不当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审计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审计协同决策阶段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协同实施阶段的风险主要是对审计独立性和专业能力的让步、对审计工作的误解和分歧。例如,审计机关直接抽调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项目,可以缓解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对审计独立性和专业能力的让步,可能会给审计质量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而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侧重点和制度规定上存在的差异,也会使二者在审计协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分歧,从而影响对审计工作成果的运用。

(二)风险防范措施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在审计协同决策阶段,审计机关需要搜集信息、评估风险并做出决策。信息采集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向审计机关报送的资料。二是审计机关通过现场调查取得的资料。审计机关首先需要判断从这两个渠道获取的信息是否可以相互印证,然后从内部审计独立性、专业能力和工作成果三个方面对审计协同风险做出评估。如果审计协同风险评估为低水平,审计机关就可以与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协同,选择与审计协同风险相匹配的审计协同方式,如直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根据内部审计成果开展延伸审计、直接抽调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从内部审计专家库挑选具备相关经验的骨干、与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联合审计等。通常来讲,对于一级单位,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的运用较少。在审计协同实施阶段,审计机关需要根据审计协同的具体方式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例如,在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情况下,审计机关需要执行必要的复核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以对内部审计结论是否恰当做出判断。如果存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现象,审计机关还需要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做出评估。在内部审计人员参审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社会契约的形式对参审范围和具体职责做出约定,对参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检查参审人员的工作成果,确保审计质量不受影响;还可以通过引导内部审计人员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审计整体观念来减少审计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误解和分歧。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710127,电子邮箱:k85651556@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均科.审计的异化与整合: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5-13

[2]高强.基于SFIC模型的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研究[J].财会月刊, 2019(3):125-133

[3]和秀星,潘虹,赵青.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利用和风险防范:基于国际视野的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5(5):24-31

[4]梁素萍.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演进与完善[J].会计之友, 2013(7):88-92

[5]孙文远,龙舒萍.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机制研究:基于PSR模型[J].财会通讯, 2021(15):112-116

作者:张心蕾 冯均科

审计风险防范研讨论文 篇2:

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风险防范策略

摘 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大都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的审计。审计机关加强对此类工程项目的审计,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质量,防止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等。因此审计部门要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审计力度,加强监督,做好审计风险防范,控制好投资行为,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 审计风险 防范

一、引言

由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涉及的国有财政资金拨款金额多等等特点。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并非易事。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选择的审计方法等都会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在审计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为某种因素而产生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必须要制定好风险防范策略。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简而言之,就是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审计,例如市政道路、政府机关大楼、市政绿化工程等等。其次,也包括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审计。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要求审计部门依据会计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的金额、数量进行审计,判断其是否真实、合理、合法,最终出具审计报告。

三、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广义风险和狭义风险。广义风险是指由于我国针对此类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引起的相关审计风险。狭义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本身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风险。例如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够,而导致无法合理进行审计,或者说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或者由于粗心忽略了某些关键点而导致错误判断最终形成的审计风险。广义风险主要归类于固有风险,而狭义风险主要是归类于控制风险,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风险,审计部门必须制定好风险防范策略,做好防范,降低风险。

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的形式

1.审计的方式存在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分析性复核法和审计抽样法。分析性复核法又分为简易比较法和比率分析法,审计人员在采用分析性复核法时,通常需要收集政府以前有关投资建设项目的资料,包括建设合同,工程计划书等,再对比本年度的政府相关投资建设项目的资料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发现异常的变动以及不合理的趋势和比率,最终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工作质量。采用分析性复核法要求审计人员收集以前年度的财务信息再结合本年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这无疑增加了审计内容以及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过程更复杂。审计抽样法主要是指审计人员从整体中抽取几个样本进行审计,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与概率性,得出的审计结果并不能代表整体真实情况。

2.固定资产投资本身引发风险。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具有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参建方多等特点。因此其本身就容易引发相关审计风险,由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对经济、技术、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过程中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该建设项目的建成也会比较困难。因此其自身存在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会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容易出现错误,引发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一个复杂且困难的过程,因此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必须达到专业水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审计经验。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那么针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审计人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也不能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很容易造成较大的审计风险。

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審计风险意识淡薄。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淡薄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涉及的会计科目较多,金额数量也比较大,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那么稍有不留意就会造成错误。例如审计人员在现场取证时,如果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对投资项目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的数量以及价格进行核定,则会导致审计结果缺乏依据而不具有代表性。

2.审计内容不全面。目前,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容主要还是趋向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否合理、合法、真实。审计人员并没有依据现有的经济环境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以及投资效益进行审计,审计内容不全面。而且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还是停留在表面,审计人员只是对投资情况是否合法做出一个判断,并没有进行深度分析,进而提出建设性建议。

3.参建方责任机制不健全。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涉及到很多责任方,主要包括政府财政部门、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政府财政部门主要进行项目投资,建设单位负责对项目全过程管理、决策、监督;施工单位负责按照方案及图纸建设施工;勘察设计单位负责项目设计,保证在建工程的可实施性与安全性。监理单位主要责任是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安全进行控制和监督管理,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参建方责任机制不健全,混淆责任,不能合理分工,则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增加,审计过程困难。

六、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风险防范策略

1.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要想有效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要仔细浏览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从而对其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要明确自己的审计任务以及审计责任,端正审计态度,认真进行审计。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对可能造成审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将审计风险扼杀于摇篮之中。如果审计人员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那么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够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2.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审计风险防范,必须得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国家以及审计机关应加大对审计人员的重视度,多为审计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培训内容需要涉及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流程、投资审计的流程、使用的审计方法、可能涉及的审计风险等等。督促审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相关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3.完善审计方法,规范审计流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审计要求,因此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完善审计方法。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是在现有审计方法基础上不断进步完善而衍生的一种新型审计方法。它符合社会经济水平的要求,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国家要不断完善关于固定资产审计方面的法律制度,审计机关在进行相关审计时,要严格遵循法律要求,规范审计流程,严格按照流程一步一步进行审计,不能存有漏洞。

4.健全参建方责任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需要各个参建方明确自身责任。政府不能进行过多政治干预,要实行廉政建设,不能贪污建设项目财政拨款。施工企业要及时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从而形成理论依据,帮助做好审计工作,审计机关要明确自身审计责任,树立审计意识,不能被利益所迷惑,为了自身利益而放松审计力度。如果参建方责任机制不健全,则会导致各个责任方相互推卸责任,不能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影响审计结果。因此要做好风险防范,必须要健全参建方责任机制,划分好各责任方的主要责任,提出责任要求,严格要求各责任方履行好自身责任。

七、结语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加强审计风险防范,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减少豆腐渣工程,促进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要提高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范策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孙瑞平: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风险防范策略[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04-06.

[2]金建,王浩桢.从理念到实践:“互联网+审计”的考量与应用——以天津市联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为例[J].天津经济,2016-06-20.

[3]孙兰克,刘志强.风险导向审计在军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的应用[C].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2011-02-20.

作者:李建岭

审计风险防范研讨论文 篇3:

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行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教育管理链中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在教育内部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决定了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促进教育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定位。本文基于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架构研究,着重就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如何达到协同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一、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内涵

区域教育内部审计是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内部审计的组合。本文研究的教育内部审计区域是指设区市范围内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内部审计。所谓协同发展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教育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制度、体制和道德规范等多种内容的公平竞争,相互促进,转型创新,达到教育审计多样性全面的协同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架构

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设计思想与理念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二是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中的相关内容;三是本地多年的教育内部审计实践经验。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由项目评价指标、要素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指标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计算。

(一)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素指标的设计

本评价体系项目指标由环境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理论建设、质量建设和审计创新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在各项目指标框架内根据评价要求再进行细化,形成23个要素评价指标。如下表:

(二)评价要点指标的设计

本评价体系在23项要素指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衍生设计了47个评价要点,并对各要点的评价要求进行了描述,具体如下:

1.审计管理体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4个评价要点:是否按规定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单位是否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之中进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参加单位重大经济决策活动。

2.审计领导体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否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否做到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审计工作,听取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汇报等事项。

3.审计保障机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5个评价要点:审计工作所需的办公条件及设备保障是否符合现代审计管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及审计人员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环境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存在干扰审计行为的因素;单位是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表彰奖励制度;单位是否在审计人员的待遇、职务评聘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

4.审计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根据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制定了本系统本单位内部审计准则或章程;单位是否建立审计人员学习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

5.审计操作制度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内审机构是否制订质量控制制度、操作规范及实施细则;是否制订内部审计督导制度。

6.审计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制定本系统本部门中长期审计发展规划;内审机构是否制定本系统本部门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7.审计人员配备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是否建立兼职审计制度,并按不低于地区教职工人数的1%配备兼职审计人员。

8.审计人员素养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专职审计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财务审计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及占比情况;内审机构是否定期开展审计人员廉洁教育活動,审计人员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勤政廉政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保持诚信正直,遵循保密、客观性原则。

9.审计人员培训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教育内审机构是否定期开展培训;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且每年不少于48学时情况;单位是否有计划地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审计等专业技能职称考试且取得显著成效。

10.审计信息化组织架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内部是否建立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系统内部是否能正常开展审计信息化研究和推进工作。

11.审计信息化实施情况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评价审计人员中能使用计算机作辅助工具开展审计情况;系统内部是否宣传本地区本系统内部审计工作。

12.审计理论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内审机构是否设立内部审计课题组并定期开展审计课题研究工作;内审机构是否开展实用性审计理论研究。

13.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在公开或内部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或被上级部门采用。

1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定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坚持任中与离任相结合。

15.审计调查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能按要求开展重要事项的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报告被本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采用。

16.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业务规范进行审计,审计工作质量较高。

17.审计整改事项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制定后续审计及审计整改制度并严格执行;单位是否强化审计整改工作,全面落实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建议。

18.审计成果利用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审计结果是否列入党组(党委)议题;审计结果是否作为述职述廉、考核、奖惩、提拔、评选评优的内容和依据。

19.审计档案管理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审计档案建立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完整,装订是否整齐。

20.审计创新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能创新开展绩效审计项目或内部控制审计等项目。

21.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是否建立内部审计质量内部评估制度;是否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工作;是否科学规范运用审计质量评估报告。

22.审计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结合本行业本部门实际提炼内部审计精神,开展内部审计精神讨论活动。

23.审计宣传与对外交流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积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单位是否及时报送审计信息,有效提升系统单位形象。

三、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策略

加大内部审计创新力度,加快内部审计转型发展,推行“市县联动、区域推动、协同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内部审计更上新台阶,实现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新的跨越。

(一)以科学理念为统领,完善教育审计协调发展机制。笔者认为,“区域教育审计协同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内审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为区域教育审计开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我们可根据这一理念,要求各地创新发展理念,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环境建设等方面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

(二)以审计活动为载体,提高区域教育审计工作质量。开展区域内审计理论“集中研討”活动,开展审计理论成果“集中观摩”活动,在系统内创设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开展区域内审计项目“集中评比”活动,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评析,逐步完善以审计复核为基础、以质量检查为手段、以优秀项目评选为抓手的审计质量提升工作机制,从而确保了审计项目的高效优质;开展区域内审计项目“集中实施”活动,通过“以审代培”等多种方式,提高系统内审计骨干的业务能力。

(三)以业绩考核为抓手,促进区域教育审计均衡发展。以教育内部审计评价指标的架构为载体,建立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履行审计职责情况定期考核的工作机制,实现工作重心由关注“点”到推动“面”上的整体发展的转变。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评价考核结果,促进县级教育审计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队伍建设、审计培训等内部审计环境方面的建设,推动教育审计整体发展。

(四)以人才养成为目标,提升区域教育审计队伍素质。以素养提升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针对教育内部审计队伍基础薄弱、结构不优、县(市、区)教育内审机构开展自主培训难度较大等特点,邀请地方高校专家、审计系统行家、教育行业能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培训”,建立完善满足审计人才成长需求的立体化培训体系。以人才建设为推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设立“教育内部审计人才库”, 打造教育审计“人才高地”。

四、结语

本文以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理论为引导,以某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发展情况为研究模型,提出了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所述的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受研究资料和条件的限制,会影响到相关内容的判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施永娟

上一篇:税务稽查调研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早餐配送投资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