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全球两大纺织品生产国和贸易国,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一直备受世界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印两国的纺织品在全球及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及变动趋势。其次,对比分析了两国在棉花价格、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及汇率成本等方面的优劣势。最后,从产品差异化、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等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论文 篇1:

拨开最后迷雾 迎接公平竞争

2005年1月1日即将到来,全球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

10月4日,从WTO总部日内瓦传来一个令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很多WTO成员很踏实的消息:部分成员提出的延长纺织品配额的提议,未能在WTO获得多数成员的支持,因此,2005年1月1日取消纺织品及服装配额的最终期限将不会被修改。

这就意味着,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及服装贸易自由化将如期实现。长达数十年的配额体制在明年初完全废除将使全球纺织品贸易真正迎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机遇。

漫漫长路有曲有折

根据世贸《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简称“ATC”),全球纺织品贸易将于2005年1月1日实现一体化,现行纺织品被动配额将全部取消。然而纺织品一体化的进程并非一片坦途。

美欧等发达国家已采取种种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截止到目前,美国已依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对中国针织布等三种纺织品实施长达一年的特别限制措施,欧盟也已对中国化纤布展开反倾销调查。这也就是说,纺织品一体化尚未到来之际,中国纺织品出口就遭遇了“警告”。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以来,已有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这些国家包括美国、土耳其、墨西哥、意大利等,他们要求WTO将取消纺织品配额的日期延至2007年12月31日。

《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推迟取消配额的建议。尽管各方认为推迟取消建议难以实现,但是,有关人士认为,就算该项建议完全失败,对美国纺织业亦没有坏处,反而令其日后提出纺织业保护措施申诉的胜算更大。

日内瓦总部里的最后一搏

10月初,世贸组织举行会议就取消纺织品配额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会议最为人所关注的就是审议纺织品配额是否延期的问题。这次会议被视为配额推迟取消的最后一次机会,会前的迹象以及WTO规则的权威性表明,配额推迟取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会前,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就正式表明,将在明年1月1日取消所有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

会议上,利益各方纷纷表明自己的观点:代表美国和土耳其纺织公司的游说人士“预言”,明年1月份,中国和印度的产量及出口控制世界市场,导致全世界大约2700万工人失业。

毛里求斯代表说,非洲将是贸易体制转型期的最大输家,他们估计非洲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将下降70%。

会上,中国代表非常鲜明地提出:“为什么多边贸易制度要让时钟倒转,继续将纺织服装贸易置于WTO贸易一体化正常的贸易规则及原则之外?”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孙振宇强调,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等发达的纺织品进口方实行的进口配额体制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严重背离了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根本原则。随着配额限制的全部取消,游离于关贸总协定规则之外长达40多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将回归鼓励公平竞争的正常状态。这也将为当前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贸易自由化谈判发出积极信号。

此次会议的结果表明,由于延长纺织品配额的提议未能在WTO获得多数成员国的支持,因此,2005年1月1日取消纺织品及服装配额的最终期限将不会被修改。

中国:享受并维护贸易自由化成果

在WTO关于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会议之前,商务部外贸司的有关负责人就指出:全球纺织品在明年初如期一体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不容含糊,试图使纺织品贸易继续游离于自由贸易体制之外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不符合世贸组织基本原则。

该负责人称,试图使纺织品贸易继续游离于自由贸易体制之外的贸易保护举动,不符合世贸基本原则。如期实施一体化是世贸成员履行WTO义务的重要内容,不可有任何含糊。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国是在权利和义务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加入世贸组织的,目前也正在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包括降低进口关税、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等。纺织品一体化是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重要成果。作为世贸组织负责任的成员,中国不仅有权利享有、更有义务维护并执行该成果。

中国驻世贸大使孙振宇在日内瓦表示,部分发达成员所保留的纺织品进口配额经过10年过渡,将于2005年1月1日全部取消。这是国际贸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表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终于回归到鼓励公平竞争的正常状态。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多年奋斗的成果。

对于配额取消后的形势,孙振宇大使认为,如果我们应对得当,中国无疑将是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受益者之一。由于主要进口国长期以来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實施最严格的配额限制,严重影响了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一旦取消配额,中国纺织品出口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是预料之中的。但中国出口的增长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短缺,中国纺织品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以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等。

相关链接之一: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施加限制

美国纺织企业声称,将向政府提供证据,证明最近中国在一些服装领域的出口大量激增,同时,他们还会提交一些信息,表明中国纺织业产能迅速膨胀,并将针对中国的许多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提出指控。其目的在于对那些因中国产品进口激增而受到冲击的行业,可以要求对中国进口产品施加限制。美国纺织企业希望,通过施加单边配额来促使美中双方继续展开谈判。

虽然美国纺织厂商能否如愿获得新的贸易保护尚不确定,但仅仅是实施一系列新配额的可能性,足以让全球纺织业格局和未来前景增添变数。美国贸易官员拒绝就政府研究此事的可能性发表评论,但据估计,如果美国纺织厂商获得成功,那么明年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数量增幅将不得超过7.5%。

欧盟:“特保”将随时启动

欧盟尽管重申从2005年1月1日起,取消全部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配额限制。但欧盟同时宣布,如果配额结束之后中国的进口产品破坏了欧盟的纺织服装业,欧盟将采取类似“特保”的措施保护自己。欧盟和中国已决定就避免使用“特保”进行谈判。欧盟还要求中国确保其产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印度:欲与中国抗衡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纺织品大国,纺织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出口额占全球纺织贸易的4%。执行了数十年的纺织品和成衣配额制度将于今年底取消,对于饱受配额之苦的印度纺织业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印度政府和行业协会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纺织行业整合力度,提高纺织行业的技术含量,并寻求和海外企业的合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期在全球纺织品市场与中国抗衡。

印度的纺织专家认为,配额取消后,竞争会更激烈。印度政府正在促进特种或者高科技纺织品的生产,这些产品前景看好,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为此,印度设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研究如何促进特种或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专家委员会正在确定哪些技术型纺织品在印度有很大市场潜力,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工程中哪些产品会有市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对特种纺织品的需求很大。为了提高技术型纺织品的质量,印度打算设立专门的检测和鉴定机构。此外,印度政府正在考虑用财政政策刺激在特种纺织技术领域的投资。

为应对非配额壁垒,印度正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成行业联合,这样可以增加讨价还价的力量。二是考虑到配额取消后美国将会对印度等纺织品大国扩大出口的行为施加政治压力,印度将以提高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作交换。三是提高产品的价值,大力推销自己的品牌,争取更多的出口份额。

相关链接之二:WTO报告:中国威胁论不成立

今年年底即将取消的全球纺织品配额让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担心今后世界纺织品市场会被中国产品所垄断。这一说法已被世贸组织否定。WTO经济研究部日前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后中国和印度两大纺织服装强国占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份额,并不像有些人评论的那样危言耸听。

世贸组织强调,中印两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占领将受到三个重要的自然因素制约:首先是纺织服装行业的特殊性。该行业制成品的原料部分,如纱线、面料和必需用品,需要多次进出海关,因此纺织服装贸易对海关关税的高低非常敏感。从2005年起,虽然因为纺配的取消使得供货商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消失了,但是各国之间不同的海关关税以及不同的优惠政策仍然继续存在。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交货速度。由于这个原因,位于主要市场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东欧、北非、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国家,就有可能继续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上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第三个因素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在单位劳动成本方面可与中国媲美。另外,在服装行业,中国的服装设计和服装款式仍处于落后水平。

该报告同时也承认,中国和印度将在配额制度取消后获益最多。根据世贸组织预测,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占据美国纺织品市场份额将从11%提升到18%,占据欧盟纺织品市场的份额将从10%提升到12%。

作者:周 萌

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论文 篇2:

基于价格视角的中印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摘要:作为全球两大纺织品生产国和贸易国,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一直备受世界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印两国的纺织品在全球及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及变动趋势。其次,对比分析了两国在棉花价格、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及汇率成本等方面的优劣势。最后,从产品差异化、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等 3 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印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价格;成本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made and Indian-made Text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ice

Key words: Chinese-made and Indian-made textil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ice; cost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配额制度取消以后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指出,印度是唯一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成衣方面进行竞争的国家。这些国际评论足以表明我国与印度在纺织产业方面的竞争有多么激烈。中印两国的纺织品竞争之所以备受关注,不只是因为成本方面的日趋相近,而且还表现在两国的出口产品存在着部分重叠,即两国都以出口大宗纺织品为主,出口目标市场也非常相似,主要都集中在欧美市场。此外,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主要调查对象,而印度则是国际上贸易保护手段运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自2008年开始,印度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对华发起贸易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生产的纺织品就是其主要调查对象之一。因此,分析我国与印度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印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对比

从纺织品出口规模来看,中国依然位居第一,印度第三,且中国在全球纺织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仍在上升,由2010年30.7%升至2011年的32.2%(表 1)。从出口增速来看,2011年中国纺织品出口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比增长22.7%,增速位居世界第一,同期印度的出口增长16.7%,居世界第二。因此,短期内中国纺织品在出口规模上仍将稳居世界首位。

从全球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来看,2011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纺织品进口规模与2010年相比均有所增长,三大市场的累计进口额占全球的71.9%,相比2010年74.3%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最主要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纺织品市场。2012年中国纺织品在全球主要市场的份额延续了2011年的下滑态势,特别是在欧盟和日本市场的份额进一步下降,2012年中国纺织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为40.3%,同比下降2%;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为73.2%,同比下降2.7%;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为39.2%,同比上升仅为0.2%。同期,印度纺织品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不变。综合以上分析,中国纺织品在三大市场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部分市场份额正在被印度等国家抢占。

二、中印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对比

从我国大宗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和价格来看(图 1),2012年我国主要的纺织出口产品如纱线、面料、针织服装和机织服装等均呈量跌价涨态势,这虽然与我国纺织品出口附加值的提升有关,但在纺织品整体尚未摆脱“廉价货”的背景下,价格上涨也反映出我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消退。这一点也可以从美国商务部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统计数据得到验证,该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数量下降了2.5%,为252亿m2,金额却上升了6.2%,达406亿美元,平均价格为1.61美元/m2。与此同时,美国从印度进口的纺织品金额增长了6%,达60亿美元,出口数量增长2%,至33亿m2,平均价格为1.82美元/m2。此外,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其输美纺织品的平均价格都低于美国进口纺织品的平均价格1.89美元/m2。此外,在2012年,中国输欧的纺织品和服装平均价格也明显上升,从10.81美元/kg提高到12.39美元/ kg,涨幅14.6%。从以上价格对比来看,中印两国都主要出口中低档纺织品,且短期内中国纺织品较印度略具价格优势,但其上涨比印度更快,因此,未来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将与印度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

为了深入揭示中印纺织品价格竞争的变化态势,本文将从原材料价格、劳动生产率水平、生产成本和汇率成本等方面详细对比中印纺织品的价格优劣势。

(1)棉花价格对比

近几年,受国际经济低迷以及国内需求疲软的影响,我国棉花价格跌宕起伏,导致国内主要产棉区的种棉面积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为了保证棉农利益,近几年国家一直实行与收购价格挂钩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结果使得国内棉花价格意外高涨。2013年9月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成交的棉花期货价格约18 400元/t,而同期美国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棉花价格仅为11 400元/t,内外价差高达每吨7 000元(表2)。目前,国内棉花的现货价格一般在1.9万 ~ 2 万元/t。尽管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补贴,但棉价巨额的剪刀差使得国内棉纺企业纷纷选择进口棉,但国内棉花实行配额管理,结果棉花配额被一炒再炒,即使配额限制每吨已高达4 000多元也是一票难求。国内棉价高涨和恶性竞争的配额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棉纺业的成本压力。

从印度2013年9月棉厂的提货价格来看,棉花价格大约在41 500卢比/包(每包约170 kg),约折88.7美分/磅,比我国棉花价格低52% ~ 60%。由此来看,我国棉纺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大大高于印度。

(2)劳动生产率对比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2006年中国工业劳动力每人年均创造财富12 642美元,而同期拉美和中东分别为18 908美元和21 910美元。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日益推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快速提升,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数据,以1990年的购买力水平测算,我国2011年的劳动生产率是1980年的 8 倍。但从全球来看,仍大大低于欧盟等发达地区的水平,约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也低于印度。结合这几年国内劳动力工资的持续上涨,分析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印度缺乏竞争优势。

(3)生产成本对比

从全球纺纱成本来看,中国的纺纱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仅低于意大利、美国、越南,却高于巴西、韩国和印度,尤其是印度,其纺纱成本是世界最低的国家,比我国低11%。从结构上看,我国纺纱成本高在原材料成本和水费上,尤其是原材料成本高出印度34.4%,比平均水平也高出21%,这是我国纺纱成本居高不下最重要的原因。

表 3 对比了中印两国在纱线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由此可见,我国在动力费、资本、制造成本等方面较印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印度在损耗费和原材料费用方面明显比我国具有竞争优势,两国在辅助原材料和劳动力费用方面的竞争力水平基本相当。将各生产环节的费用与所占比例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印度在环锭纱和自由端纱的生产制造方面较我国具有价格优势,而我国在生产结构纱方面具有价格优势。随着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攀升,我国纺织产业的总成本竞争优势正面临着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威胁,我国纺织产业的价格优势正在被削弱。

(4)汇率成本对比

人民币加速升值成为纺织外贸企业的“死穴”。自从2005年7月21日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兑美元便开始了升值之路,截至2013年7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由汇改前的8.275 6升值为6.175 1,8 年间累计升值34%。人民币升值使得在中国制造、以人民币进行成本核算的纺织品出口受到了较大冲击。

与人民币升值恰恰相反,受印度经常性项目赤字、央行降息和经济增长缓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印度卢比汇率屡创新低,2013年前 8 个月,累计降幅超过15%。截至2013年8月19日,印度卢比兑美元更是跌至62.725,刷新历史最低记录。印度国内业内人士预测,卢比贬值可使印度纺织品出口在2013财年增长5% ~ 10%。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纵观中印两国纺织品在全球以及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的表现,近期内印度纺织品的总体竞争力尚难与中国相抗衡,中国仍将稳居世界头号纺织品出口大国。但结合出口增速与在三大市场的占有率来看,虽然目前中国在美欧市场的份额仍位居第一,但已呈现出市场占有率下滑态势,其中印度是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部分市场份额正面临被印度抢占之势。

根据中印纺织品的价格分析,中印纺织品都不及美欧市场的平均价格,同属中低档产品,因此,未来中印之间的纺织品竞争将更加激烈。此外,我国在棉花价格、主要生产成本和汇率成本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且劳动生产率水平也不及印度。由此可见,我国虽然仍是世界纺织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且我国纺织产业长期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并面临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首先,在企业层面,要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中低档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必将随着发展中国家纺织产业的兴起而更加激烈,一味地依靠成本优势走低价竞争策略不仅不会带来更多的企业利润,反而还会使企业陷入恶性降价漩涡,同时,也容易引发国际社会的反倾销制裁。实施差异化战略既能很好地规避同质产品间的激烈竞争,还可以合理地绕过贸易壁垒的栅栏。因此,无论是从国内外竞争形势还是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我国纺织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行业层面,要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积极引导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在资金、技术、研发等方面走联合路线,合作创新,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改变集群整体规模较大、单体规模偏小的劣势,使产业优势得到最佳聚集。地方政府应建设与培育各类中介组织等集群发展的配套服务系统,如设计中心、检测中心等,并使之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通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最后,在国家层面,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实现纺织产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大力推广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高新技术。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关纺织行业清洁生产的技术、质量、环境、污染、安全等一系列产业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应的审核、监督管理办法,并逐渐提高清洁生产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亚静,陈富桥,祁春节.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4):87-91.

[2]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姜辉,査伟华. 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的比较探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0(12):32-34.

作者:李创

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论文 篇3:

中印纺织服装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就中印两国在02年至11年期间的贸易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印两国的传统行业,也是出口额比重较高的支柱产业。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既存在竞争的关系也有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中印两个在纺织业上的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 G-L指数 Bruelhart指数 Thom&MeDowell指数

一、引言

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11就已经达到了3.64万亿美元。到2012年底,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8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1%,位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和我国的国情很相似,贸易发展的潜力非常大。目前,中国和印度的国际贸易现状等已经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根据统计,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份额从 2000年的0.63%上升到2012年的3.66%,2002~2011年期间,两国的贸易额从49亿美元增加到了739亿美元。现在中印是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我国与印度等新兴市场的贸易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中印两国的传统行业,同时也是出口额比重较高的支柱产业。中印都有着充足的纺织原材料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和资金的实力,在纺织工艺和先进技术的运用上,中印两国也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大国,到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了2065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2.7%,到201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经达到了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36%,在2012年的11月份之前,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了2308亿美元。印度作为第二大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国家,2009~2011年期间,印度的纺织工业由500亿美元增长到了890亿美元,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大概为4.5%。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既竞争也互补,竞争性表现为两国的出口市场上有很大部分都相同,同样是以美国、欧盟等国家作为主要的出口市场;互补性表现为印度的纺织厂多样化比中国更加丰富,但中国在规模化和劳动力的成本运作上比印度更为有效,这对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行业上的贸易总额有着重要的影响[1]。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以部门和部门间贸易为特征的产业间贸易开始向以部门内贸易为特征的产业内贸易转变,并由此形成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的两大贸易格局。目前并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份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产业内贸易也叫部门内的贸易,是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又进口同一产业或同一部门制成品的贸易行为。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贸易理论对贸易的解释,以产业内贸易形式的贸易现象广泛受到关注。最早发现产业内贸易现象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是沃顿其在考察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经济联盟内的贸易现象时,第一次注意到了产业内贸易的存在。巴拉萨通过对欧共体的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共同体内部大多数的贸易都发生在同一部门内部,而不是在部门间,这样的贸易现象很难用大卫李嘉图,俄林-赫克歇尔等理论解释。为更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斯蒂格利茨,迪克西特,克鲁格曼,张伯伦等众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对产业内贸易的见解。

纵观国内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学者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上的创新成果非常有限。国内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探索解释中国在双边或多边贸易中存在的产业内贸易现象[2]。

三、中印纺织服装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现有研究,本文利用Grubel&Lloyd(1795),Bruelhart(1994)等学者提出的3个产业内贸易指数,在纺织品服装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上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综合分析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特征。

1.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该指数由Grubel和Lloyd于1975年提出,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度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标准的Grubel&Lloyd计算公式为:

2.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利用Grubel-Lloyd指数测度产业内贸易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Grubel-Lloyd指数是测度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静态指标,因此只适合于某个单一时期。其次,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Rajan在区分产业内贸易程度和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基础上指出,标准的Grubel-Lloyd指数在存在贸易不平衡时难以正确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即会出现“高Grubel-Lloyd指数但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Bruelhart等学者提出了动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并给出了不同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用以测量一定时间跨度的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3.Thom&MeDowell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结构,产业内贸易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Thom&MeDowell认为,Bruelhart指数是一个测度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合适方法,但由于没有区分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Bruelhart指数可能会低估总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此基础上,Thom&MeDowell给出了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为:

(二)计算结果分析

2001到2005年中印纺织服装产品格鲁贝尔罗伊德指数呈下降趋势,由入世之初的0.8下降到了0.38,这表明两国在此期间纺织服装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逐年减少,而纺织服间的产业间贸易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到了2006年贸易局势得到快速反转,中印两国间的紡织服装产品格鲁贝尔罗伊德指数达到了0.8,这表明两国纺织服装产品间的贸易额有百分子八十是以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形式进行的。其后年份中印纺织服装产品格鲁贝尔罗伊德指数仍然保持着较高水平,表明着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形式在两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在2001到2012年期间中印纺织服装产品格鲁贝尔罗伊德指数都保持较高位水平,这表明中印两国纺织服装产品间的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国产业内的贸易的增长,两国纺织服装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3]。

比较中印纺织服装格鲁贝尔罗伊德指数和中印纺织服装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分析结果相互矛盾。即按中印纺织服装格鲁贝尔罗伊德指数的分析结果可知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按照中印纺织服装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中印纺织服装贸易仍然主要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中印纺织服装格鲁贝尔罗伊德指数的分析结果和中印纺织服装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结果完全具有相反的结论。

纺织服装细分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纵观其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印两国纺织贸易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是维持较低的位置,两国纺织品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贸易形式主要产业间的贸易为主。对于中印两国的服装贸易而言,虽然在2010~2011年中印服装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了0.72,但除此之外,其余年份的边际贸易指数几乎都较小。这反映了中印服装贸易主要以传统的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特征[4]。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在纺织服装行业内中国与印度的贸易状况表现为视角,根据出口的相似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进行实证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上去研究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行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实际上,中国与印度都有着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与印度相比,中国在纺织服装成品的贸易依赖程度要高,印度在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就比中国弱一些;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上的出口相似性指数都比较高,两国的产品也高度相似,所以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行业内贸易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根据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中印两国在纺织品方面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服装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方面,中国一直处于顺差的地位,但中国的出口量波动要比印度的出口量波动大,这是由于中国的出口量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而印度的纺织服装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来说较高。

(二)建议

针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内的贸易而言,通过以下几点建议可以使纺织服装贸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是扩大市场的规模,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二是走高端自主品牌路线。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建设自己的品牌,在国外建立营销的渠道和研发中心,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优化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结构。三是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让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上得到全面的认可,加强贸易发生摩擦的防范以及应对的能力。四是减少贸易顺差,缩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不平衡。五是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推进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六是帮助纺织企业创新,增强纺织产业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出口市场格局[5]。

参考文献

[1]孙崇健,中国与印度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26:79-85.

[2]傅斐彦,胡丹婷.对手强劲中国如何应战?—中印纺织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J].中国纺织,2011,5:44-47.

[3]储玲.中印纺织品贸易合作潜力分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9-52.

[4]苏珍珍.迷雾下的中印纺织贸易[J].中国纺织,2010.3:58-59.

[5]姜輝,查伟华.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的比较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12:30-32.

作者简介:张星(1988-),男,苗族,湖南人,毕业于中南大学(现在读研),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作者:张星

上一篇:商会成立大会策划方案下一篇:乡镇安全生产月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