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探析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及特点

自2005年1月1日《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结束, 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体化的新时代, 世界各国的纺织品贸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更是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制造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美国和欧盟的制造商开始施压。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 削弱了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竞争力, 要求实施特别配额措施进行保护。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出现较大增幅同时, 中国政府考虑到世界纺织品贸易旧体系所受到的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脆弱的纺织行业出口竞争力和长期受配额保护的欧美纺织服装业的承受能力, 采取了一系列自我调控政策, 为新形势下打造世界纺织品贸易新格局和一体化做出了足够的努力, 甚至是做出了牺牲。

相比于前配额时期的纺织品贸易争端, 新时期的贸易摩擦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贸易摩擦的形式更为多样, 涉及产品更为广泛。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依旧盛行, 而启动简单、应用灵活的“特保条款”也日益频繁地运用在了对中纺织品的进口限制上。2007年3月, 欧盟酝酿对我国8类纺织品的反倾销调查;6月, 美国对我国聚酯短纤维启动涉案金额近亿美元的反倾销调查;7月, 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薄壁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等产品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并将复合编织袋归类为纺织品 (而按照海关分类它们并不属于纺织品) 。

(2) 贸易摩擦开始从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转化。从2003年开始, 美国就认为其对华1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直接导致了美国部分企业倒闭, 失业人口增加, 并以美中贸易平衡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 调整现有汇率制度。一些西方国家的部分媒体和政客以贸易摩擦为托辞, 牵扯到“非市场经济条款”和中国产品安全和汇率问题, 并散布“经济威胁论”, 企图向中国的对外关系注入不安因素。

(3) 贸易摩擦伴随着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 涉及利益体更为复杂。为了减弱配额取消后的压力, 欧盟等国进行了区域性的贸易安排, 通过歧视性关税和细化的“反倾销”政策削弱外部竞争。如此的区域化安排越来越被发达国家重视。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较发达国家在新的区域格局下, 重新布局纺织产业, 夺回市场。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劳动力成本极具成本优势, 已经吸收了大量中国转移出的欧美纺织品订单。我国纺织业的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2 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

中国纺织品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 既有中国外贸企业过去到现在一直偏重数量增长的经营因素。也有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市场竞争的经济因素, 还有欧美发达国家对本国纺织行业的特殊保护的国家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一样, 他们频繁的和我国纺织品贸易产生摩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 我国的纺织品制造企业一直以来单纯追求拓展市场分额, 过分注重数量增长.而使纺织品出口价格被压得过低。低价格的纺织品。大数量地出口到欧美市场, 给当地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当地高成本的纺织品制造业无法通过调整价格来抵挡来自中国的低价格争, 中间商选择利润空同大的中国制造。消费者选择廉价的中国制造。这样的冲击下, 以低价格作为优势的中围纺织品, 必然将被视有倾销嫌疑。

其次,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 对外贸易扣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近二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发展迅猛、顺差大。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出口的迅猛增长往往会导致贸易摩擦的大幅增加。这种状况在其他国家也曾出现过。由于我国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 让许多国家暗怀戒心。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 当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攻城掠地时, 必然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遭遇冲突。所谓“枪打出头鸟”。中国产品往往成为众矢之的。

第三, 在发达国家,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迁, 纺织品巴成夕阳产业失去了优势。它们本该更多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其国内纺织市场并在自己具有优势的高科技产品等其他领域获得补偿, 从而与发展中国家实现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但是, 发达国家却一味对其纺织业实旃过度护:先是阻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 使得关贸总协定各成员在纺织品问题上迟迟不能达成一致;及至世贸组织成立, 《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终于签订, 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定下了时间表。发达国家也没有利用10年的过渡期来调整其自身产业, 提升竞争力, 反而通过不合理安排对国内纺织业予以过度保护。例如把时间拖至2004年3月即配额放开的第三阶段末期仍保存了70%而且是市场最紧俏的类别。因此, 这种做法导致欧美国内相关产业在失去配额的羽翼庇护后。出现产品结构调整不利、产量下降幅度增大、产业持续减员等重重危机。加之把最紧俏、发展中国家最有竞争力的配额在最后一刻的突然放开, 直接导致了一季度对欧美部分纺织品市场的出口激增。因此, 一体化严重滞后。势必导致贸易摩擦, 欧美国家本身应负主要责任。

第四, 外贸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 使我国在贸易摩擦中授人以柄, 处于被动地位。从外贸经营主体来看, 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坚力量, 但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滞后, 在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很低。企业的国家所有制同是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没有直接的关联, 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往往给贸易伙伴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受政府资助较多的错误印象。从我国已有的反倾销案例来看, 国有企业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个案审理中, 成功的机率远远低于非国有企业。从外贸的增长方式来看, 低价竞销、重复建设、无序增长、求得外贸数量扩张的现象仍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外贸领域。价格因素和在某一时期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是贸易摩擦中的两个非常敏感的因素而我国的出口企业对特定市场大多缺乏长远打算, 一发现新的市场。就会蜂拥而入, 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最终结果往往是将出口商品价格杀到无利可图。这种低价出口和出口的无序增长, 不仅使我国丧失了正常应得利润、自降了出口商品的档次, 更加大了我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的机率。

3 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市场结构, 调整国际化战略

企业要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在巩固原有优势市场的同时又要积极开拓和发展新的贸易伙伴, 从而打破企业对个别市场的依赖, 以免贸易环境的突变导致整个业务陷入困境。要特别重视对拉美、中东等市场的开发, 这些国际管理技术水平有限,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壁垒的可能性很低。此外, 有条件的纺织企业可以进行收购等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避开贸易壁垒, 减少东道国政府的抵制。企业若能很好地利用当地区位优势进行大规模生产, 其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外, 还能实现对第三国的出口, 不受这些国家对华纺织品配额的限制。

3.2 提高产品附加值, 改善质量管理水平

我国纺织企业要注重加强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 优化产品出口结构,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政府相关部门或纺织行业协会应尽快建立健全国际化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 并积极与各国政府签订互认协议, 方便出口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效的技术认证, 增强产品与企业信誉。此外, 相关部门还要将法规标准落到实处, 认真审核纺织业经营出口贸易的必要条件, 严格把关, 多方监督, 提高纺织业的整体素质和经营水平, 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

3.3 建立争端解决机制, 加强行业内部协调

我国应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纺织品贸易摩擦预警和解决机制。将海关统计资料、驻外经贸机构及业界协会的分析汇总数据, 特别是企业在市场运作中搜集到的情报等进行分析整合, 建立系统动态的信息库, 及时传递给行业协会和企业, 指导其协调生产和市场, 加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鼓励企业在科研、生产和营销等方面进行互补与合作, 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出口混乱和价格过低。对于在贸易摩擦中积极应诉的企业, 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和财政援助, 行业协会也应在应诉过程中寻求企业的团结合作、证据共享, 一致对外。

3.4 合理应用国际法规,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在解决贸易摩擦时, 我们要注重国际经贸规则的研究, 废除一些不合理的法规条文, 督促其它成员国履行义务, 坚决维护国家和企业合法权益。一方面, 中国作为WTO的成员, 应积极加入国际质量监测和认证体系, 参与有关国际公约、协议的制定和修改, 就成员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不公正待遇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另一方面, 在单边的国际交往中, 不仅要与美国、欧盟等贸易摩擦国增加沟通与对话, 建立制度化的磋商机制, 又要积极与其它立场相同或相似的国家加强交流合作, 建立起互信友好的国际贸易关系。

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的贸易摩擦也是频频发生, 中固的纺织品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困难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弄清产生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 然后实行一系列相应的对蓑, 是有可能避免或者解决纺织品贸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 从而促使我国纺织业继续持续发展。

关键词:贸易摩擦,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江山.我国出口贸易摩擦原因及应时措施[J].商业现代化, 2009, 1.

[2] 武长海.2005-2006贸易摩擦的回顾与展望[J].公司法务专刊, 2006, 1.

[3] 孙际文.2007年纺织品贸易环境国际新特点及外贸政策新变化[J].纺织导报, 2008 (3) .

[4] 李小红, 史小芳.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4) .

上一篇:水利工程管理中造价控制管理思路探讨下一篇:工艺美术鉴赏方式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