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德育教育方式分析,是小学信息技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为此,本文在阐述小学德育教育重要性之上,通过认知层面、教学方法等内容,讨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现状、问题以及优化策略,以达到明晰学科教育要点,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论文 篇1:

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探究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践行,小学教育工作的重心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工作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信息技术在小学校园的普及很好地解决了德育资源匮乏、德育渠道单一的问题,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助力。本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就小学德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德育  立德树人  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是非对错往往缺乏明确的认知,在这一时期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的落实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教师和家长对德育工作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刻,德育方式片面单一。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宣传困难、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为学生带来现代化的德育环境。

一、融入生活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在《小学德育纲要》中爱国教育被放在首要位置,强调了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爱国教育中要将“爱国”的内涵具体化,帮助学生能够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口号。举例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能够认识国旗、国徽、国家版图会唱国歌;能够知道自己家乡的特色,保持对家乡文化和土地的热爱;了解一些祖国基本的国情以及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逐渐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达成上述教育目的,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来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举例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时事利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抗疫英雄张定宇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直观的方式直接去感受人民英雄对祖国的付出,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热爱劳动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的形式做成对比图,将我国人民十年前的生活情况与现在的生活情况形成对比,一方面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美好生活都是由奋斗和劳动拼搏而來的。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小学德育课堂能够引入更多生活化教学资源,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

二、利用信息化渠道,做好德育宣传工作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做好德育宣传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全面成长。在传统德育宣传工作中,大多以口头宣传和条幅宣传为主,这种宣传方式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明显有着局限性,教师要利用好信息化渠道为德育宣传工作助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学校官方网站上搭建德育专栏,并定期更新内容。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外树立起德育教育的决心扩大影响力。教师要结合最新德育理论以及班级内部先进事迹,为网站专题页供稿,保证其活力。第二,搭建班级公众微信平台,落实德育宣传工作。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工具,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拥有了更多的功能和用户,教师可以搭建公众平台,要求学生和家长进行关注。德育宣传的内容一定要贴合实际,保证学生能够受到启发,例如教师可以在公众平台上更新“早到榜”,对每天前5名到教室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更多学生刻苦学习勤奋认真的态度。第三,搭建短视频宣传平台,以直观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分享社会中以及班级内部的优秀事迹和个人。

三、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普遍较长,父母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懂礼貌、守文明的家长往往也会要求自己的孩子遵纪守法勤奋上进;而一味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家长,往往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主动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首先,教师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搭建微信群并要求所有家长加入,定期分享一些正反面教材,让家长认识到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严重性,除此之外还可以传授家长一些德育方法。其次,邀请家长做好德育监督工作,以形成对校园教育的补充,家校共同帮助学生实现成长。最后,家校合作教育应该形成常态化。教师可以定期通过开直播的形式与家长互动,就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商量,制定教学策略。

四、小结

我国自古有云:不患无才而患无德。在普遍重视智力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也应该被重视起来,小学生是祖国最娇嫩的花朵,不仅要学好文化课知识,更要通过德育学习在心中种下爱国、善良、勤奋、正义的种子。为了保证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教师笔记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以更好的融入生活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助力德育宣传工作;可以搭建家校互动平台,促进德育合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宝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1):22.

[2]郭慧.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德育课堂大放光彩[J].学周刊,2018,(23):147-148.

倪海洪  曹红  重庆市渝北区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校

作者:倪海洪 曹红

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论文 篇2: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分析

摘要: 德育教育方式分析,是小学信息技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为此,本文在阐述小学德育教育重要性之上,通过认知层面、教学方法等内容,讨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现状、问题以及优化策略,以达到明晰学科教育要点,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元化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工作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将为阶段性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

一、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关联,彼此协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动力作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在遵循学生阶段发展特征之上,实行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诱导,以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成长方向。

从教育实践层面而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长期性思想引导过程,教师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征进行授课,一方面还需要从德育实践目标的层面加以定位,这样方可实现教育实践与学习主体之间相互协调的状态。而小学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是对这一宏观目标的具体化实施。

从阶段教育发展层面而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探索,是教师教育战略实施中问题优化的主导形式。其一,教育工作中的德育实践,需要结合学科课程的基本状况,科学进行教学战略的把握;其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安排上,应该是协调化、多维化的教学方式,而德育教育要经过“不适-不协调-协调”的过程,为此,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安排时,自然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内部调整,这一点也体现了教育方式把握的价值。

二、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现状

小学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新课标改革实践落实的具体形式,它更真切地展示了德育教育的价值。从相关研究资料可知:截至2019年底,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中德育融合比达到了80 % ~85 % ,在学科知识点教学中融合占到了30 % ~35 % ,以课堂学科素养实践的占到了40 % ~50 % 。这部分数据充分证明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实践效果。

受到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德育融合探索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将问题点进行归纳。

(一)教育战略方法单一

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形式单一,会对实践教学实践效果产生干扰。一方面,部分教师直接按照某一种德育授课方式,长期套用在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依旧按照原有的课程教学方式,生硬地将德育教育融合其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德育能力提升效果较低。

(二)教育结构目标模糊

教学结构目标模糊,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授课中,德育教育融合效果不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中,缺少明确的德育教学思路,教师的德育实践引导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学生无法学习到系统的德育认知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德育引导中学生能力提升度的把握度不精准,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加以分析,忽视了学生成长中的差异性。

(三)教育者能力有限

教育者实践能力有限,也是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授课中的问题所在,一部分新教师仅有实践探索的理论指导,但却缺少教育探索能力;一部分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对于教育专业理论的把握不够全面,这样的教育实践探索方式,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长效性推进造成了阶段性干扰。

(四)教育评价反馈不及时

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教学情况的反馈情况,也会对教育评价的状态造成影响。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情况分析时,往往忽视德育教育状态的阶段性总结,直接以总体教学结果加以概括。这种德育评价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其差异性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实行的教學后评价中,忽视了德育教育主体的参与与反思,导致课后评价时,学生不会自主进行反思,过于依赖性学科的德育渗透方式,在学生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较低,学生成长中德育认知提升局限性较大。

三、 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方式

(一)教育战略方式多维化变化

德育教育在小学信息计算机课程中融合时,教师从多个角度上寻求授课方式,是确保德育教育与学科之间高效率融合的主导条件。即,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授课中进行教育方式变换;同时,德育教育结构探索期间,应尽量避免“全盘否认”的实践方式,也要避免“全盘肯定”的教学策略。

某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时,就主要从教学方式变化层面进行探索,本次工作探索要点可归纳为:(1)教师结合计算机课程内容,进行信息技术互动学习、小组竞争等课堂交流环节,强化德育教育与课程知识体系之间的结合,增加课堂中德育教育的灵活性;(2)教育战略方式的探索分析中,教师保留了传统教育方式中德育教育明确的实践趋向,但在教育方式整合探索中,依旧坚持着教育结构与德育实践方式灵活转变的具体策略。(3)为规避教育实践思路偏失问题,教师也在实践探究期间,实行了德育教学与章节目标结合法,确保实践授课思路清晰、明了。

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科学进行德育教育的灵活融合,不仅仅是德育理念知识的传播,还体现为在学生自主探究、信息知识点整合等方面的价值。

(二)明了教育结构目标体系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课堂授课期间进行德育融合,应从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层面开始分析。即,教师必须清楚是以怎样的标准进行德育内容的融合,而不是毫无规律的德育实践。

某小学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进行德育融合时,就主要是从教育结构目标层面进行探索:(1)学科知识授课前,教师先依据实际情况,明晰课程中德育授课要点,并确定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哪一种方式;(2)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践时,教师分别从理论知识学习、动手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德育教育内容的引导趋向安排,因材施教。

从计算机课程教学课堂安排上入手,实行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因素的协调统筹规划,不仅解决了计算机课程中德育融合思路模糊,实践教学方式与学生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把握了学科教学中德育实践结构,课堂教学目标得到了保障。

(三)提升教育者能力

突破当前信息技术学科与德育教育融合中的问题,需要从教育者的能力层面加以探究。为此,合理进行教学实践战略探究时,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者的能力,创建一支能力与专业能力都“过硬”的实践队伍。其一,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期间,要学会借助德育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德育修养,将德育教育转换为实践榜样;其二,通过专业的教育实践方式学习、德育教育理论学习等层策略,弥补个人认识层面的缺失。

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德育教育融合时,教师就主要从提升自身能力层面进行探索。其一,新教师要在上岗前,通过微课教学等方式,对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之间的融合方式进行探索,逐步将德育理论转变为自身的品质和学科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二,老教师也应随时结合“新课标目标”“教育专业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探讨,逐步弥补自身实践中的不足。

从教师的实践能力视角上,进行信息技术学科中德育教育融合方式的探索,也是解决当前教学战略定位中不可忽视的方式。

(四)及时进行德育评价反馈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实践探索方式,教师应结合实际探索情况,有序做好学科教学中评价反馈归纳,进而创建科学有序的教育评价调控方式,打造与社会相互吻合的资源统筹安排思路,为此,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分析,应从及时进行教育评价反馈开始。其一,教育工作安排上,采取阶段反馈法,进行教育工作的协调安排与科学式安排。其二,在工作中组织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将德育转换为自主提升的形态。

某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探索时,就着重从课程教学后反馈的环节上,对教育工作中德育实践效果进行了探讨。本次工作实践要点可归纳为:(1)教师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知识点授课部分的德育融合情况进行反思。一方面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一方面是从学生技术使用中的趋向和技术分析品质等内容进行探索;(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时,教师也着重进行学科素养传授层面的德育实践情况的总结。其中教学结构探索中,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对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加以探讨;(3)教师以PPT制作为课题,组织学生在课后动手互动中,进一步从审美、德育思路层面进行知识学习环节中的思路引导,教師则通过课业评价进行了自我反思归纳总结。

结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有序进行教学思路的安排与探讨,一方面是从学生的自主认知和德育思路探索视角上进行教育认知层面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也善于在自身德育传播的实践效果上进行教学思路的安排探索,这是教育工作得以有序性安排与协调性探索的主导方式,它实现了小学信息技术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安排与协调性定位,它是一种长效性教学解析形态。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分析,是教育结构优化探索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教育战略方式多维化变化、明了教育结构目标体系、提升教育者能力、及时进行德育评价反馈,把握德育教育的融合方案。因此,文章研究结果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超.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创设与实践研究[J].才智,2019(23):58.

[2]黄伟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创设与实践研究[A].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

[3]简惠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6):37-39.

作者:周伟宾

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论文 篇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个学段和学科的教学也逐渐呈现出效果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课程教学不再以专业知识的讲解为唯一目的,同时加入了对学生多种素养——尤其是道德素养的追求。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颇具科技成分和应用价值的课程,对学生科技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又是一门对小学生而言有着较强吸引力和精神作用性的课程,自然对课程德育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认识,文章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一题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有机融合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和认知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外界事物普遍存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尝试欲,价值观念、是非体系和行为逻辑链条尚未真正成型,处于需要得到教师在思想道德层面正确引导和有效约束的关键阶段。具体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这一门课程所针对的是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资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带领学生接触到多样的网络信息和文化,这就需要小学生具备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观。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将教学资源过多地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讲解中,忽视了对学生课程德育工作的开展。这不但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进一步成长,同时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由此可见,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务必要重视起课程思政方面的工作,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德育环节。

一、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性原则

针对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工作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在采取相应策略进行具体教学之前必须要秉持一定的原则开展,以期整体工作的进行能够更具策略性和效果性。虽然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情,但总体而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应该以下列原则作为总体策略指导。

(一)迎合学生主观趣味的原则

在传统模式下,“德育”给小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比较负面的:枯燥、乏味、照本宣科……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到底是很多教师对德育本身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从本质上来讲,德育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当前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环境形成正确是非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过程,只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被大胆采用。

本着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课程德育时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普遍主观趣味进行充分了解与准确把握,搞清楚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以及喜欢或习惯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资讯。在完成这一步后,教师以上述工作成果为基础,为课程德育工作的开展设计具体的方向、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同时能够感受到充分的乐趣,让德育课程表现出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在良性体验的加持下更容易理解、认同德育内容,从而最终达成“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目标。

(二)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融合的原则

其实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不难发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成分并非什么“创新之举”,很多任课教师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采取了具有此类性质的行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是以一种比较孤立的眼光来看待课程德育工作的——即没有将德育内容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结合起来,而是比较生硬地在专业知识讲解当中“挤”进了德育环节。这不但让德育环节的存在显得非常突兀,也几乎无法发挥出课程德育工作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教师应当明确树立起课程德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相融合的原则理念,首先对本课的专业知识内容做深入的剖析与研究,并挖掘、把握其中蕴含德育成分和功能的资源;而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讲解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做到对德育元素的关联性渗透,使两部分知识内容做到有机结合、自然过渡、互促存在,避免缺乏铺垫和牵引的生搬硬套。除此之外,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在完成德育环节之后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专业学习当中,并结合之前的教学成果帮助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技能理解维度的有效升级,以此来作为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德育的有效方略。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感知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学习相比,他们显然更喜欢通过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正如前文当中所提到的,一些教师在进行课程德育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依靠理论宣讲的方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欠缺必要的吸引力,更会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小学生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乃至逆反心理,反而让课程德育的成果大打折扣。

结合对这一事实的尊重和认识,教师在进行课程德育的过程中应当秉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感知相结合的策略原则,既要保证做好传统的课程德育知识讲解工作,同时又要结合小学生普遍的认知趣味、思维习惯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来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课程知识、技能应用性的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更加自然的方式认识、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引入一定的竞赛机制,利用小学生较强的表现欲和好胜心来提升实践德育活动的教学成果。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机融入德育内容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讲解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核心组成模块,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信息技术本身及目前主要的理论成果和科技产品均诞生于西方国家,这就很容易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错误认识:信息技术是西方国家独有的技术,也是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拥有“恒久优势”的证明。为了改变小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同时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结合课程知识内容为学生详细介绍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理论与技术成果开发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时将这些成就的取得速度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以便带领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事业建设的可观成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保证課堂教学与学生应用体验的前提下,多鼓励学生使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信息技术应用软件,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而具体地感受到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以及因其而带来的便利条件。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是小编辑——认识“WPS文字”》这一课时,教师可重点对WPS这一国产文字编辑软件的研发过程做详细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这款软件的诞生背后我国信息技术科研工作者所付出的汗水与牺牲;同时凭借对WPS与WORD这两款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对比,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WPS在汉字处理模式、图片编辑速度以及艺术字设计模块等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从而让学生对我国的信息技术建设成果产生由衷的自豪感,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为我国信息技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的热情与理想。

(二)通过展示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可以说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早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属工具,小学生也逐渐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小学生都有着比较丰富的网络使用经验。尤其值得教师关注的是,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缺乏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相对欠缺,很多小学生的网络使用观念并不完善,经常会出现诸如沉迷网络游戏、不遵守网络公约乃至变相进行网络违法活动的问题,这不但不利于小学生良好道德的塑造,更对小学生个人的人身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当在带领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结合本课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因小学生群体网络使用不当而发生的真实案例,以这些案例为具体实例警醒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自己便利的同时也要恪守网络道德公约和国家法律,严格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开展这一项工作时应当注意对案例材料的具体选择:首先案例应主要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并且以有关的新闻报道或法制节目为先,既可突出案例的真实性,又能给小学生带来足够的视觉效果;其次要尽可能规避掉一些血腥、敏感的镜头,以免对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不良影响,以防教学反作用的出现。

例如在讲解《快乐可回放——音频和视频的插入》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期以“文明使用信息技术”的主题的电子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以下视频资料作为备选插入内容:2019年7月,安徽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姜某某在家中制作了一部动画短片并上传至网络当中,其中包含有大量对自己班主任的人身攻击和诽谤内容,在得到举报后,公安机关迅速锁定了姜某某并依法对其本人和监护人做出了相应的惩罚,而姜某某本人也因这一次违法行为而被迫选择转学;2020年5月,湖北某小学五年级学生苏某某在本班学生微信群中故意捏造关于“新冠疫情起源”的不实消息并散播至其他多个微信群,公安机关迅速摸清谣言来源并依法对苏某某及其监护人做出了行政处罚,苏某某的父母为此承担了超过万元的罚款;等等。

(三)通过布置合作任务培养并强化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如前文所言,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知识技能是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很好应用的。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转变,现在很多小学生都在家中扮演着“独生子女”的角色,享受着父母给予的万般宠爱,难免在性格上会表现出自私、任性、缺乏合作精神的问题,这无论是对于他们的学习还是日后的成长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给学生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完成,使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团队合作所能迸发出的灵感与能量,并帮助小学生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定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比如对于《足迹遍校园——幻灯片的制作与超链接的使用》这一课,教师可以布置给大家一个共同的任务,如根据由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制作一部展示本班师生风采的幻灯片。任务布置完毕后,教师可根据“强弱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各组成员可根据任务主题和手头资料而自由讨论、设计幻灯片的内容、篇幅和表现形式。任务结束后,教师要将各组作品统一集中起来并作出相应的总结性点评,选择出3到4个优秀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提出表扬、予以奖励。

(四)通过介绍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杰出人物树立学生的创新、好学精神

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由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和才智共同作用而结出的硕果,信息技术自然也不例外。很多小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认识并感受到了这一门科技的神奇,但却对这些技术成果的取得过程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会在看待这些技术的发明历程时怀有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认知。为扭转学生的这一错误思想,教师应当在进行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之余,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加入一些对在信息技术发展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先进人物的介绍,并带领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在科技研究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信息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原因,另一方面也能利用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乐于思考、敢于创新、勤于学习的宝贵精神。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作品齐分享——QQ软件的使用》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串讲之后,对有着“QQ之父”之称的QQ社交软件发明者、腾讯集团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进行深入介绍,并就马化腾在22歲从深圳大学毕业后带领“12友”借鉴国外社交软件技术经验并发明“讯号即时交互法”这一QQ专利技术的过程和故事做一番讲述,引导学生了解马化腾在这其中所经历的种种困苦、挫折乃至失败,以及QQ研发团队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的态度,同时还可将这些与马化腾今日的成就相联系,让学生懂得“成就源于汗水”和“学习是成功的不二法门”等道理。

(五)通过组织信息技术应用主题活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情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果取得除了要依靠教师高质量的知识与技能讲解外,更需要学生多多参加一些具有学习成果应用效力的主题训练活动,而这也能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在进行课堂训练或考核时,可以结合近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组织一些主题应用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具有正确价值情怀塑造作用的主题,以便学生能够在锻炼自身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受到更为良好的道德引导和情怀塑造。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教师应当重视对主题的选择,首先要保证主题在具备健康思想内涵之余还要迎合学生的主观趣味,让学生更有参与的兴趣;其次则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当前所处的特定时间节点,方便学生获取更多参与活动、应用知识和技能的灵感与素材;最后还要考虑到前文所提到的对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模式的引入,让实践活动的德育功效实现多角度的体现。

比如对于《素材大搜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一部分的实操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一组学生制定一项制作不同题材的电子资料汇编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网络信息搜集和整理技术来完成。这些主题应具备一定的正向情怀引导作用,如:以“这盛世,如您所愿”为主题,鼓励学生搜集多位革命先烈的遗照和革命事迹,培养学生的革命主义情怀;以“所有生命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引导学生查找反映自然之美和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资料,塑造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劳动最光荣”为题,带领学生选择一些体现平凡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突出业绩的资讯,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的美好品格;等等。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家校合作的利用,建议家长结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陪孩子一起完成一些简易的信息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家庭温情。

三、结语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的进行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教授,更离不开对道德素质和精神修养的培育。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外,更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机会形成、强化正确的价值体系和道德理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和操守,进而实现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也为小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占岭.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路径[J].中国当代教育,2016.

[2]李雪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有效渗透[J].知识窗,2019.

作者简介:沈志锋(1978~),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市白云区新楼小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

作者:沈志锋

上一篇: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3篇)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三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