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健身手段。田径课是大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体魄、促进身心健康法阵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篇1:

田径教学在大学体育课中被边缘化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田径课是大学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但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田径教学“边缘化”情况较为严重,表现为教学地位下降,课程不吸引人,学生选课率低,对田径运动有偏见等。通过运用调查法的方式,分析了大学体育课中田径运动的现状,阐述了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田径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田径教学;大学体育;边缘化;对策

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可见其具有很高的健身效果。但在对众多高校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高校对田径运动不够重视,一些高校甚至不开设田径运动项目,理由是田径运动项目选课学生人数过少,无法正常开班教学,这使田径运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田径教学严重边缘化的情况在我国高校中屡见不鲜。此种情况的出现,与学校的选课机制、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程度等息息相关。为提高大学田径运动的地位,加深教师和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程度,笔者对我国十多所高校进行了田径运动相关情况的调查问卷,以此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高校田径运动的生存状况和存在的众多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给高校提出了提高田径教学的相关建议,以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田径教学提供借鉴,以推动田径运动在高校的科学发展[1]。

一、大学体育课中田径运动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了解我国高校田径运动的生存状况,对吉林省十多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以及逻辑分析方法。调查分析过程:选取这些地区高校内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实际回收492份,其中有效问卷率为91.7%,即451份为有效问卷。然后采取电话、走访等形式对以上高校30名体育教师进行访问。将问卷调查以及访问情况进行归纳,并使用数据统计法进行统计,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

得出以下结果:(1)大学生对于田径运动课的态度:喜欢49人(10.9%),不喜欢381人(84.5%),喜欢田径运动但不喜欢田径课21人(4.6%)。(2)高校教师对田径教学的态度:认为其他运动项目可代替田径课的有5人(16.7%),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决定田径课开设情况的有25人(83.3%)。(3)大学生选择体育课动机: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的有168人(37.3%),根据体育项目的强度大小、考试通过难易程度的有158人(35%),根据个人特长选择的有56人(12.4%),根据项目的健身效果选择的有17人(3.8%),根据喜欢的教师进行选择的有12人(2.7%),其他原因有40人(8.8%)。

二、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不难分析出我国高校在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一)缺少对田径运动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决定田径课开设的占据96%,以此可以看出学校和体育教师对田径运动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厚,仅将田径运动当作一门课程,而没有看到田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体质、磨炼意志、培养团结精神等方面的功能[2]。另外,不喜欢田径运动的学生占据84.7%,并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对田径运动存在偏见,除了阐述是由于自身条件差,难以完成部分项目的技术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田径课程枯燥乏味,且运动量大,缺乏娱乐趣味性。究其原因,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学生都在意自身的形体美和外在美,在进行体育项目选择时喜欢跟风选择“时尚”、“流行”等娱乐性较大、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而对于“脏”、“累”、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的田径运动这种传统运动项目望而却步。由此看出,我国高校学生也对田径运动存在偏见,体育精神弱化等现象较为严重。

(二)学生运动能力退化

从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态度上,一方面说明高校田径教学枯燥单一,学生和教师缺乏对田径运动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高校学生的运动能力逐渐退化的趋势。田径运动可锻炼人的基础活动能力,如跑、跳、支撑、攀登、平衡等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人的耐力、柔韧性、速度等[3]。而要达到以上效果则需要经过长期坚持训练。但从本次研究中,学生绝大多数表示不喜欢田径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认为田径运动强度过大,自身难以胜任。由此看出我国青年一代的运动能力退化,这与高校根据项目选课情况开停课程和弱化田径运动、学生平时缺乏锻炼等有关。

(三)田径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不喜欢田径运动,对田径运动存在偏见,在选择体育项目时,根据对体育教师的喜好程度作为选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都提醒着体育教师应反思田径运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从某个角度上说,体育教师进行田径教学的形式方法,对学生喜好此项运动项目的程度有直接影响。但从此项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田径运动的选择有部分根据对教师的喜欢程度进行选择。分析原因,与教师在教学时形式老化、陈旧、单一、枯燥乏味等有关。

(四)过度关注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

高校根据学生的自选结果,决定是否开设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从某一角度来说,高校过度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的行为,表现了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的意识偏差。高校设置选课机制虽然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内容,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但也忽视了教材内容的实效性。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很多学生会选择网球、瑜伽、跆拳道、篮球等体育项目,主要原因是这些项目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而田径运动相对枯燥、乏味,让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从而成为冷门入选课程。但纵观田径运动的实效性,其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等的功效。而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其兴趣爱好设置课程教学,便助长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意识偏见。不开设相关的田径运动项目,弱化了国家的相关要求,更不利于大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田径教学的有效策略

综合以上存在的问题,除了学生自身需要加强对田径运动的思想意识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田径运动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选课机制,改善考评体系

目前的选课机制从某一角度来说,对高校开展田径运动有一定影响,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体育项目。而田径运动项目往往是学生避开的选项,在一些高校还会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决定是否开展该项教学课程[4]。因此,田径运动项目尤其是有较高体力要求的项目,往往由于选课人数过少而取消课程。究其原因,虽然并非选课机制本身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现行的选课机制不利于田径运动的教学开展。

(二)调整田径课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

首先,对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理论知识教导,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再者,合理安排田径教材内容,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并优化,做到合理搭配,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如可以用游戏娱乐练习的方式增强田径项目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踊跃参与。最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如根据学生体能差异,选择不同重量的器械进行练习,结合学生身体承受能力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训练强度、练习频次等,以避免运动时发生安全事故。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在田径教学中理论教学不能忽视,同时也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建议教师在实践前除了讲解项目运动的技术技巧之外,还应详细讲解运动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以免在实践过程出现安全问题。然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实践,实践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可先分组进行训练(分组可自由组合也可在教师安排下分组),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可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检测训练成果,对于在训练和竞赛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达到提高实践有效性的目的。

(四)适度调整项目,优化教学资源

适度调整项目,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1)挖掘田径运动的文化底蕴,凸显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潜在功效和作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田径运动,唤起对田径运动的兴趣。(2)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行“主副”项搭配的方法,即体育教师在进行其他体育项目教学时,可以借助田径运动相关项目辅助教学。(3)增加田径课教学的学时,帮助学生在意识上扭转对田径运动的轻视现象。同时,对田径运动中技能项目与体能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如在进行投掷铅球的教学中,掌握投掷铅球的技能和技巧非常重要。投掷铅球可锻炼人的力量素质以及身体协调性,除此之外,对手臂的力量有一定要求,从这一角度来看,投掷铅球运动也具有体能项目的特质。因此,在进行铅球投掷技能分解的同时,还应加强手臂的体能训练[5]。

(五)改革考评体系,突出激励功能

以往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具有公平、公正、易操作等优点,很多学校将其作为体育考核评优的最高标准,但学生往往存在个体差异性,这种考评体系无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淡化一些田径项目的评优功能,转变田径课程的评价方法,而更多地重视这些田径项目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如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达到考核标准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帮助其努力超越自我,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即使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或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可给予其较高的评价,并奖励高分。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调动其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其在该项目中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对我国大学田径课教学出现边缘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提高高校广大体育教师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并对现有的田径教学形式进行反思,对提高高校田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振.加强高校田径教学新方法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0).

[2]韩巍.高校体育教学中生生互动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

[3]林涛.浅析高职院校田径教学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策略[J].神州,2011,(17).

[4]邹旋东.高校田径教学的现实作用和意义[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

[5]王大可.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27).

收稿日期:2013-11-06

作者简介:周学华(1962—),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作者:周学华

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篇2:

大学体育课中田径教学被边缘化的应对分析

摘 要: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健身手段。田径课是大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体魄、促进身心健康法阵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重要。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对田径教学不够重视,教学工作流于表面,一些高校甚至不开设田径运动项目,田径教学被“边缘化”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从大学体育教学当中田径运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田径教学被边缘化的原因,并针对该现象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为高校更好地开展田径教学提供借鉴和宝贵的经验,推动田径运动在高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田径运动;边缘化;应对策略

现今的大学体育教育,学生大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体育科目,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少有学生选择田径这个项目,大学的体育教学课程也无法正常开展。在以前,田径课是大学体育课中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而现状的教学状况对比以前简直就是背道而驰,大学田径教学被无情边缘化的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挥田径课程的价值,高校在田径教学的制度和教学模式上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来改进教学,真正让大学体育中的田径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必修课程。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田径运动的认知

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滑,田径运动本身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较高,高强度的训练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生理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对田径运动存在排斥和恐惧心理,因此学生在选课时会尽量避免选择田径运动。

(二)田径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目前大学的田径教学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但是对应的运动量却很大,这种巨大的反差导致了田径课程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田径课程。

(三)教师业务水平低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大学田径教师自身对于田径没有深刻的理解认识,不能给学生做好很好的带头作用,导致学生根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关系也并不融洽。

(四)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是用传统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来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仅仅从成绩、达标率还有及格率等数据信息来断定学生的水平,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教师不能够客观的掌握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而学生也缺乏学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被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田径运动的认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的学生从小没吃过苦,缺乏吃苦耐劳的品德和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勇气,同时由于各种娱乐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更多的关注点是“时尚”、“流行”、“娱乐”,对于脏、累且运动强度较大的田径项目望而却步,最终导致田径教学被无情的边缘化。

(二)大学生运动能力退化,整体身体状况较差

田径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基础活动能力,如跑、跳、支撑、攀登、平衡等,从而有效提高人的耐力、柔韧性、速度,而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出现下滑的趋势,日常生活中不爱运动,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肥胖率逐年增加,对于运动强度较大的田径运动会产生恐惧和回避心理。

(三)过度关注学生对其他项目的兴趣,缺乏对田径运动的引导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对于娱乐性、趣味性较高的跆拳道、瑜伽、篮球等体育项目更加的关注,报名选择的人也居多,而很少有人选择缺乏趣味性、娱乐性、运动强度高的田径项目,而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对其他项目的热情和兴趣,并增加课程安排也助长了学生排斥田径运动的心理。

三、大学体育课中田径教学被边缘化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选课机制,改善考评体系

目前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多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这种选课机制本身就对田径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往往都是避开运动强度高的田径课程。学校应该不断改善选课机制,培养学生的田径运动意识,让更多的人选择田径课程。

(二)调整田径课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

田径运动本身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较高,同时也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学模式单一,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喜好。学校应该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并优并合理搭配,用于创新,提高田径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游戏娱乐等方式增强田径项目的趣味性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适度调整项目,优化教学资源

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从田径运动的文化底蕴出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田径运动,了解田径运动对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对田径运动的相关科目进行课程调整,针对每个项目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把多个田径项目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提升学生对单个田径项目的兴趣,从而整体上带动田径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改革考评体系,突出激励功能

田径教学要摒弃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每个学生的自身状况出发,为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田径项目,并给予学生一定奖励例如增加学分等,对学生田径课程的学习成果不仅仅是从数据出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状况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田径运动的魅力和对自身体质提升的重要性。

田径课程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个人品德、体育精神的重要的必修课程,尤其是在当今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滑的趋势下,田径运动的地位和重要性显得更加的重要。但是要彻底解决大学体育课中田径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从自身出发,增强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改变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保证田径运动真正成为大学体育课中的一个重要的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亚辉.田径教学在大学体育课中被边缘化的问题及反思[J].运动精品,2021,40(01):5+7.

[2]董峰,高朝阳.浅谈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边缘化原因及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3):111-112.

[3]刘城宇.“少儿趣味田径”在高校公体田径教学边缘化下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200.

作者:高杰

高校田径运动科学发展论文 篇3:

新教学理念下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田径作为传统项目之一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改革期。本文将阐述高校田徑教学改革中应当遵循的新教学理念,深入分析目前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新教学理念下高校田径教学的改革策略,为高校田径教育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新教学理念;田径;问题;教学改革

一、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中的新教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教学,做到以人为本。新教学理念提倡田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转让课堂主动权等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田径课程的学习中。

(二)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的理念要求高校和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利用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课堂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能动的参与中体会田径的快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育的魅力,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二、目前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指导思想存在误区

过去高校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误区,即过度重视田径技术训练,忽略了学生锻炼习惯、综合素质对田径教学效果的影响。竞技田径并不能代表田径运动的全部,高校教学指导思想应该向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这一方向来转变。

(二)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田径教学还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即按照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这一模式来进行,这种程序化的训练使田径课程显得无聊,失去了吸引力,严重影响了田径教学的课堂效果。

(三)田径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目前,田径教学的内容还是以田径技术指导为主,忽略了田径理论的普及,影响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一方面对田径运动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会让学生很难意识到田径运动给他们带来的锻炼价值,也就很难对田径运产生兴趣;另一方面理论课的缺失也让学生忽略了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难以理解田径运动之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就受到了影响。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虽然近十几年来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田径教学评价方面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关注学生的田径技术和体能素质,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体验,很难培养出真正热爱田径事业的优秀学生。

三、新教学理念下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改革教学理念,编著合适教材

传统的田径教材往往以技术性的田径知识、体能训练知识、运动损伤处理和田径竞赛规则介绍为主,只能够达到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的目的,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田径教材应该囊括田径游戏、优秀赛事欣赏等更有吸引力的内容,让学生积极融入到田径学习中。

(二)改革教学思路,提升学习兴趣

在新教学理念下,高校田径教学思路应该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入、主动训练,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田径课程。“引导”这一思路要求教师做到适度干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认识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田径教学方法应该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采取启发式、合作式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在合作式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在积极参与中增强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加深对田径的兴趣。

(四)改革师资队伍,优化教师水平

师资队伍是田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也是田径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新教学理念下的田径教师应该拥有科学的职业观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田径学习之中。

四、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田径教学也迎来了改革转型期,高校田径教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快乐体育的新教学理念,做到科学发展。目前,高校田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指导思想存在误区、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田径教学内容不够合理、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田径教学应该积极采取改革策略,改革教学理念,编著合适教材;改革教学思路,提升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认识;改革师资队伍,优化教师水平,着力改变现状,做好全方位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OL].体育科技,2017,(01):135-137.

[2]贾佳.新教学理念下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08):130-133.

[3]金丽.浅析游戏教学法在高校田径教学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2):112-113.

[4]乌卫星.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S1):158-159.

[5]杨杨,刘佳.新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107-108.

[6]袁红文.网络教学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硅谷,2008,(01):71-73.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作者:卓霖

上一篇:大学生两学一做演讲稿下一篇:毕业演讲稿作文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