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案例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于现代投资人而言,投资这一商业活动将直接影响企业财政状况和股东权益。因而,资产投资在金融行业是重要分析对象,通过建立金融模型,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金融分析法对投资项目进行估测与表现评价,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最优投资的目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投资案例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投资案例分析论文 篇1:

博弈组合决策的投资案例分析

项目介绍

2018年,通过合作单位推荐,投资方广州Y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被推荐投资标的项目公司东营市J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投资项目分析和实地调研。

标的项目公司是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现具备产能的产品有四个:邻氨基苯甲酸、二硫代二苯甲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硅烷偶联剂。这四个产品都是国家严控的精细化工产品,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签发的生产和经营特许许可证及相应配额才能生产和销售,所需证照在2018年3月已经办理完毕。目前这四个品种的产品产能和销量都在全国排在前三位,实现产值30900万元,税前利润5325万元。

投资方广州Y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实力雄厚的私营管理投资型多元化集团,拥有2家香港上市公司,和美国赛富基金有深度合作,有华南地区最大的投资担保集团银达集团,并具有网络金融公司牌照、保险经纪集团等,控制各类资产过千亿元。

标的项目方的需求

东营市J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从山东W化工有限公司剥离出干净的优良精细化工生产资产,包括土地、厂房、设备、生产技术人员、专业技术高管、专利等。标的项目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也是山东W化工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是技术型老板,整天痴迷于产品和设备改良,对管理及融资不甚了解,目前受困于扩大生产资金匮乏和缠身于官司中,所以任命其弟弟担任标的项目公司大股东兼董事长及法人代表。经投资项目分析及实地调研总结出标的项目公司的需求如下:

1.融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因为国家信贷政策和信贷环境的影响,标的项目公司已经不能通过传统渠道获得融资。

2.需要目的简单的财务投资者。有资金优势,不干扰生产经营。

3.只同意增资扩股20%。想保留创始者的绝对控股地位。

4.上市,使标的项目公司的品牌、资产和经营结果同时得到增值。

与此同时,标的项目公司通过居间方及网上公开资料得知投资方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者,有很好的香港上市资源,对其有投资兴趣并具备随时投资的能力。

投资方需求

投资方广州Y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私营投资管理型集团,主业是金融投资、房地产、酒店和实业。不熟悉化工产品的专业技术和相关市场,但是对短期内能快速保值增值项目感兴趣。其主要需求在于:

1.标的项目公司经包装辅导后可短期内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该公司是剥离优良资产成立的,无历史遗留问题,容易进行合规股改。

2.标的项目公司主业清晰,为细分行业龙头,且预计最近3年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5%。可替代产品稀少,有东营盐卤化工的原料优势,产品供不应求,毛利和纯利都很好,且先款后货。

3.标的项目公司位于的东营市河口化工园区为国家级化工园区,而且环保设备符合国家最新要求,中短期内不会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

4.投资回报:预计香港创业板3年内上市,目标市盈率20倍,投资回报率3-4倍,增资扩股20%可以接受。

同时,投资方通过居间方和公开资料得知标的项目公司急需融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其实际控制人和团队渴望上市融资但缺乏资源。

双方的博弈决策组合

对标的项目公司而言,由于其融资渠道的限制,如果投资方不投资的话,其并没有可选择的其他有意向投资者,而只能依靠每年约15%的税前利润率进行资本积累和等待完成积累后进行扩大再生产。目前预计年增长率约为15%,标的项目公司自营3年本利复合增长为:

(1+15%)3=1.52倍。

与投资方合作在香港3年上市可预期能取得20倍市盈率,即:

20×1.52×0.15=4.56倍。

即上市能使已投资产生4.56倍的增值。

对投资方而言,是资金持有方,可投资项目众多,与标的项目公司类似风险程度的可投资项目每年年化收益率约为30%,3年本利复合增长為:

(1+30%)3=2.20倍。

综上可得投资博弈组合如下:

选择最优策略

从图1博弈策略组合可知,对双方而言,所有策略都是优势策略,都可获得增长,但是只有一个最优选项,并且是共同最优选项,就是投资和接受投资,双方预期可得收益为3年4.56倍的已投资产增幅。

对标的项目公司而言,除非是和广州Y发展集团有一样的实力或者投资取向的财务投资者愿意超额增资扩股,否则,与投资方的合作能满足其所有需求。

对投资方而言,作为财务投资者增资扩股20%的情况下能把控标的投资公司的财务融资运作并可望取得3年4.56倍的增值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谈判的结果也和分析相同,双方都选择了最优选项,热情高涨地推进投融资步骤,同步进行尽职调查和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外部信息的有利变化对博弈决策的影响——势在必投项目

国家2018年6月10日在青岛召开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对化工等生产企业提前进行了停产整顿,并对华东和长江流域的化工企业进行了严审,不符合新要求的企业进行关停。大批化工企业被责令停业,标的项目公司也在停业审查名单上。和投资分析的结果相符,由于标的项目公司位于国家级化工园区,而且配备的环保设备都是参照最新的环保要求,结果顺利通过了审查。与此同时,没通过审查及不在国家级化工园区内的化工企业被大面积要求关闭。经评估,标的项目公司直接受益于竞争者的减少和产品提价,税前利润上升到了25%,年增长率上升至20%。其自营3年复合增长率为:

(1+20%)3=1.73倍。

标的项目公司此时提出了要求增加20%增资扩股溢价的要求,理由是标的项目公司估值的升值。

经测算,按25%的税前利润率增长3年后上市市盈率为20倍的话,资产增值为:

20×1.73×0.25=8.65倍。

投资方根据图2测算得知,如果标的项目公司按照新环境条件下的税前利润率及年复合增长率,按预期上市期望值20倍市盈率的话投资能增长8.65倍,是原期望值的190%。因此,标的项目公司提出的增加20%溢价的要求是微不足道的,投资方同意了该要求,并将该项目升级为必投项目。

博弈参与者自身的负面变化对博弈决策的影响——走为上,放弃

天有不测风云,在协商合同过程中,标的项目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了归还银行1500万元贷款,在没有咨询、知会投资方和居间方的情况下,向民间贷款公司借了一个月1500万元的过桥借款,月息1毛。结果银行收到过桥资金后以政策和种种理由拒绝续贷,而实际控制人因此还不上到期民间借贷被各种索债手段和套路续贷合同缠身,最后把其控制的标的投资公司的股份都质押给了民间借贷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投资方分析结果如下:

由于标的项目公司的股份质押给了民间借贷公司,借款利息明显超过国家规定的合法范围内,未能到期归还后还签了续贷合同并质押了标的项目公司的股份,可见其整个操作是不规范不合法的。不仅对预期的3年上市操作,乃至对标的项目公司的日常运作和股权归属都将造成重大影响。预期将是不确定的。

基于以上分析,从图3可见,对投资方而言,投资结果是不确定的甚至是纠纷不断脱身不得,所以选择走为上,不投资。

本文就广州Y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山东省东营市J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真实案例进行博弈决策过程分析,在非理想设定的市场条件下的真实市场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投融资双方按照符合自己需求和利益为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博弈策略,只有符合投融资双方利益并且接近其中一方最优策略,使双方得益的博弈策略才会被选择和执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双方自身情况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信息会极大地影响双方决策。在该真实案例的投资过程中,短短半年内,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动和标的项目公司实际控制人信贷出现的严重事宜,被投资的融资方标的项目公司经历从优秀意向投资标的到必投资项目到不确定风险到彻底放弃的过程。在投融资中如何把控好关键因素、收集好重要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和避险行为,成为投融资行为中值得投入全部注意力的重要问题。

作者:丘立

投资案例分析论文 篇2:

企业新增生产线投资案例分析

【摘要】 对于现代投资人而言,投资这一商业活动将直接影响企业财政状况和股东权益。因而,资产投资在金融行业是重要分析对象,通过建立金融模型,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金融分析法对投资项目进行估测与表现评价,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最优投资的目的。

【关键词】 金融模型 投资回收期 净现值 敏感性分析

一、引言

根据麦肯尼理论,对于各层次的商业管理阶层来讲,投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决策中的任意一点错误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一击。实践经验证明,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反映和揭示了选择与规避投资的重要性,一方面,一个独立的项目通常情况下影响着企业相对较大的财政支出,且就企业财政而言,个体投资项目有着不可撤销的担保与承诺;另一方面,就投资收益的时间考虑,一个商业项目会相对长期地参与企业财务,并对其担保,担保期将是整个项目的运营期;从股东的角度来讲,投资决策也是至关重要并且意义重大,错误的投资决策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财政损失。为了让股东攫取最大利益,投资经理需要对商界的资本市场各组成因素要有敏锐的触觉,例如新项目厂址、机器、车间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等。

资本投资是一种以现在的投资支出来换取未来利润的投资决定。现实意义上,投资评估技术是商业中非常重要的并且值得分析的一个领域,因为投资决策是一个阶段性的商业活动,而在这一商业活动期间,产生的成本利息是企业项目分析的重点。面对众多商业项目,投资评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公司选择最优项目。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如何做出一个明智的商业投资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一家医疗设备供应商的商业投资项目为例,运用EXCEL来建立商业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首先,运用金融投资资产评估法分析这个投资项目并且观测公司的表现,其中包括会计收益率(ARP:Accounting rate of return)、投资回收期(PP:Payback period)和净现值(NPV:Net present value)。其次,采用金融敏感性分析法,使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模型动态的表现,进而直观地评估此模型的优势和劣势;对决策者来说,在众多具有竞争的投资项目中,挑选出最适合企业投资项目的关键因素,其前提就是要了解这个项目是长期性还是短期性的,并且要平衡成本利益的得失。与此同时,资本、现金流、利润和时间等因素都需要被列入考虑范围之内。最后,针对企业资产投资的相关问题,运用金融模型分析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二、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

1、背景

Turner Ltd是一家医药公司。目前,这家公司最近正在考虑购买一些新的医疗设备来节省当前药品生产线上的人工费用。以下是市场上两种机器的评估数据。

2、解决方案

研究者在EXCEL中建立模型来分析数据并帮助选择投资方案。首先是将数据输入在EXCEL中,整合数据后将计算现金流。在Excel中,运用“∑”来计算求和,算得机器A的现金流是18万英镑,机器B的现金流是22万英镑。具体分析和计算如下所示。

(1)投资回报期(PP)

投资回报期法,言外之意就是指初现金流之外投资多久才能有回报。该分析法的第一个步奏是计算累计现金流。本文中所有的计算均通过Excel进行,机器A和B的累计现金流如下。

机器A 机器B

Year1=40 Year1=20

Year2=40+40=80 Year2=20+30=50

Year3=40+40+40=120 Year3=20+30+50=100

Year4=40+40+40+20=140 Year4=20+30+50+70=170

Year5=40+40+40+20+40=180 Year5=20+30+50+70+50=220

因为两个机器的初始资本是120,我们不难发现机器A的投资回报期是3年;而机器B的是投资回报期=3年+(120-100)/70*12=3年零3个月。根据投资回报期方法,显而易见该企业应该选择机器A为生产线,因为A能在更短期间内得到回报。虽然投资回报期方法简单易懂,并且容易计算,但它忽略了金融获利的状况。在这个部分中,作者采用会计收益率方法来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根据定义,会计收益率是平均利润除以平均投资,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1:平均收益AP=资产增益/资产年限

机器A的平均收益=(A的总现金流-支出)/资产年限=(180-120)/5=12

机器B的平均收益=(B的总现金流-支出)/资产年限=(220-120)/5=20

步骤2:会计收益率ARR=平均收益AP/平均投资额AI

机器A的会计收益率ARR=机器A的平均收益AP/AI=12/120=0.1

机器B的会计收益率ARR=机器B的平均收益AP/AI=20/120=0.17

从计算中可以总结出,机器B的会计回报率(17%)高于A(10%),所以应该选B。

(2)净现值(NPV)

与投资回报期和会计收益率相比,净现值是投资决定中最好的方法。净现值包含了资本投资决定中的所有成本利益。在这个案例分析中贴现率为10%,所以我们可以算出贴现因子如下。

Year 1 DF =1/(1+10%) ^ 1 =0.909

Year 2 DF =1/(1+10%) ^ 2 =0.826

Year 3 DF =1/(1+10%) ^ 3 =0.751

Year 4 DF =1/(1+10%) ^ 4 =0.683

Year 5 DF =1/(1+10%) ^ 5 =0.620

根据贴现因子和现金流,我们可以算出折现值(折现因子*现金流)。然后再把所有不同年份的折现值相加。净现值的定义是所有折现值的总和减去初始成本。从Excel中计算得出机器A的净现值为17.97;机器B的净现值为39.40,显然机器B的净现值高很多,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机器B为投资对象开展生产线。

3、总结

在此案例分析中,我们使用了投资回报期,会计收益率和净现值三种方法。在投资回报期方法中,我们应该选择机器A;在其他两种方法中,我们选择机器B。考虑到实际的运用上,研究者选择机器B为最佳的方案。

三、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测试是用来测试变量变化带来的影响的。在此案例中,根据不同金融方法的分析,机器B被选择为投资对象,之后,作者再次在模型中将对数据进行变动,从而观察数据的改变是否对我们的投资选择产生影响。对于机器B的生产线,第四年预计现金流从7万英镑缩小一半到了3万5英镑,通过原始Excel和变动后的Excel的比较,可知,虽然机器B的投资回报期从3年零3月增加到了3年零7个月,会计收益率从17%减少到了11%,但相比较机器A,机器B仍然可以做为最优方案。然而在净现值方法中,机器B的净现值从39.4减少到15.49,小于机器A的净现值(17.97)。因为随着第四年的现金流的改变,我们的投资决定将从B变成A。显然净现值方法更为敏感。在现实中,当净现值等于0或者大于0的时候,我们认为该这个项目可以接受。所以对已决策者而言,知道净现值在什么时候小于等于0以及如何达到是至关重要的。该案例中,作者运用EXCEL中“目标寻找”键功能中去检验能够对净现产生直接正影响或会让它等于0的值,机器B的初始成本是15万9千英镑,净现值为0。在Excel中运用净现值方法时,用目标查询功能去分析模型数据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经研究发现,这个功能还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每次只能找出一个能影响目标值的数据,但是实际上净现值可以被多个因子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在这个案例分析中,作者运用了投资回报期,会计收益率和净现值方法来分析选择机器A和B为生产线的投资方案;不同的资本投资方法在文中被一一分析并且都进行了比较。当决定投资方案时,净现值法可以作为最佳测量方式。然而,一个公司还应该考虑到项目长短以及相关因素等条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进行项目分析,切勿照本宣科。

【参考文献】

[1] Atrill P and Mclanney E:管理会计与决策(第六版)[M].英格兰:皮尔森教育出版社,2009.

[2] Drury:管理与成本会计(第五版)[M].伦敦:商业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柯秋萍)

作者:马璐

投资案例分析论文 篇3:

一个不成功的海外投资案例分析

欧洲当地时间3月7日,比利时政府和富通集团就富通股权出售与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 SA)达成新协议。该协议规定,法国巴黎银行将购买富通银行75%的股份;同时,富通银行将在法国巴黎银行的融资担保下,从富通集团手中购买富通比利时保险公司25%的股份。作为富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有4.99%股份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却开始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本文从富通集团股权重组的背景和动因出发,分析平安保险集团海外投资的失败与教训,并且以当前金融危机为前提探讨当前我国金融企业进军海外必须注意的各项问题。

背景介绍

中国平安高调入主富通集团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 Group)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这一收购名噪一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运用的经典创新。

平安保险参股时的富通集团业务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个部分,与平安的保险、资产管理和银行三大业务支柱架构相吻合,便于平安借鉴富通综合金融平台的经验。此外,富通集团拥有323亿欧元的市值(截至2008年2月29日),是欧洲前15大金融机构之一,在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列位第14,在商业及储蓄银行类别中更高居全球第二位。

平安保险集团在参股富通集团后表现非常活跃,2008年4月平安保险集团与富通集团签署协议,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资产管理公司。但最终由于市场环境及其他状况影响,这桩交易胎死腹中。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平安持有富通股份总额为1.21亿股,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

然而好景不长,金融危机下平安保险集团所加盟的富通集团成为受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中国平安自从2007年斥资18.1亿欧元收购了富通集团4.99%的股权以来,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表出现净亏损人民币78.1亿元,而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6.2亿元。导致平安集团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针对富通集团的投资计入人民币157亿元(合22.7亿美元)的减值准备。这一笔让中国平安当初为之兴奋的海外投资,目前已经宣告彻底失败。

富通集团股权重组一波三折

作为金融危机首轮波及的金融企业,富通集团的股权出售方案一波三折。2008年9月29日,富通集团宣布,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政府为挽救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以增强富通集团的资本实力,三国政府同时为富通集团内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2008年10月份比利时政府控制了富通集团,以避免其陷入破产。同时在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牵线下决定将富通在荷兰的分支机构出售给荷兰政府,将比利时部分资产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作价200亿欧元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根据协议还将创建一个控股公司吸收富通的问题资产。

这一做法产生的后果是根据交易协议,富通估价仅为每股1欧元(1.29美元),远远低于2007年同期14欧元的股价。交易后的富通将给股东们留下一个穷困潦倒的控股公司,持有小规模的国际保险业务、现金和不良资产。因此这一决议遭到了股东们的激烈反对。2008年12月,比利时法院裁定富通的交易重组必须进行特别股东表决。而且比利时调查法官怀疑时任比利时首相的莱特姆涉嫌秘密向法官施加影响,在公众压力下,莱特姆首相被迫于2008年12月辞职。2009年1月,比利时政府就交易重新进行谈判,允许富通保留在比利时银行和保险业务的股份。

2009年2月11日,富通集团股东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这次股东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对比利时政府处理富通股权的议案进行表决。最后富通集团的股东们以微弱的优势否决了比利时政府作价200亿欧元将富通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的交易,迫使比利时政府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这才有了3月7日比利时政府和富通集团就分割富通资产与法国巴黎银行达成的新协议。

中国平安海外战略遭到重创

富通集团股权重组中各个股东之间的较量实质上是比利时政府和其他股东之间的博弈,其中也包括富通集团的大股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自2008年9月以来,富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比利时政府主导的。其实,摆在比利时政府面前只有三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让富通自生自灭;第二个选择是注入更多现金将其收归国有;而第三个选择便是与法国巴黎银行重新商谈交易,给富通股东更好的收购条件。由于富通背负了太多债务,如果任由其自生自灭,富通破产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富通股份为比利时普通投资者所广泛持有,出于稳定民心的考虑比利时政府不可能采纳第一种选择。而第二种选择将富通收归国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较冒险,而且在市场自由化的经济大潮下大有违反经济规律之嫌,因此比利时政府最愿意看到的境况就是第三种选择,即推动富通集团与巴黎银行的联姻。

从比利时政府与法国巴黎银行几次达成的协议看,比利时政府的意图在于将富通集团下属的富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转让给法国巴黎银行,同时以捆绑的形式再将富通剩下的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尽可能多地抛售出去,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自己在金融危机下的脱身。最有可能帮助比利时政府实现这一意图的便是法国巴黎银行,因为通过收购富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便获得了富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法国巴黎银行可以将吸储业务扩展到比利时和卢森堡,从而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银行。而且对于比利时政府捆绑出售富通集团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的交换,比利时政府势必还将对法国巴黎银行控股下的富通银行提供担保(例如目前协议中对持结构性产品的最终损失提供最高达15亿欧元的担保)或者其他方面的便利(比如目前所承诺的允许富通银行在未来3年内发行由比利时政府承销的高达20亿欧元的股票)。

如果该协议得以实现,那么富通集团业务将由原来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个部分缩小成为仅剩下保险业务。平安保险集团先前计划的通过购买富通股权实现与富通集团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实现互补的算盘彻底落空。而且,即便重组后的富通集团仅剩下保险业务,这一业务也面临着仅剩杯羹的危险。因为富通比利时保险公司计划与法国巴黎银行控股下的富通银行签署有效期到2020年的分销合作协议,这使法国巴黎银行和富通集团在汽车和住房保险领域的合作可能性增加,富通的保险业务未必能做到独挡一面。

反思与选择: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企业海外拓展策略

毫无疑问,平安保险集团投资富通集团已经为一个失误的投资决策。鉴于平安在富通的投资大部分已被冲销,该公司在这桩投资上已没有多少可再失去的了。要想在同比利时政府的博弈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平安必须认真地分析比利时政府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据此找出切入点以提高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筹码。其实,除了在重组计划中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平安也可以适当地寻求比利时政府的经济补偿。此外中国平安要从富通投资案中摆脱出来的急迫心情令人理解,但是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展现出自己的冷静和耐性,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

平安集团在2009年2月份的富通集团股东大会上已经通过投否决票反对比利时政府处理富通的协议,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强调公司治理的欧盟国家,许多制度都强调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加重了股东、董事和管理层等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公司董事、审计师和法律顾问等在公司的监督管理、制约管理层方面发挥更大、更直接、更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平安集团必须重视利用各项法律或者公司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通过运用股东诉讼制度中股东直接诉讼(股东直接诉讼是指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基于股份所有人地位向其他侵犯自己利益的人提起的诉讼。此处侵犯自己利益的人包括股东所在的公司及董事或其他股东)和股东代表诉讼(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怠于通过诉讼手段追究有关侵权人员的民事责任及实现其它权利时,具有法定资格的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依据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的诉讼)等等工具为自己维权。

透过平安集团投资失误的案例,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金融企业的海外拓展策略。金融公司海外投资的类型包括海外实物资产投资和海外金融资产投资。海外实物资产投资是指金融企业通过购买海外的土地、房产,设立或者购买企业等实物资产的方式进行投资,通过开发或经营获取投资收益。海外金融资产投资是指金融企业通过投资海外的传统金融工具(外国政府国债、公司债券、与国外保险同行进行资金拆借、股票等等)和衍生金融工具(远期合约、期货期权合约、资产支持衍生债券等等)获取投资收益。由于每一种投资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金融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应当认真论证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收益性、多样性和流动性。简单地说,参与海外投资的时候对金融企业而言安全性是出发点,流动性(投资项目的变现能力)是基础,多样性是手段,通过保持金融企业资金投向的分散性和资金运用的多样性来降低海外投资的整体风险。在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多样性以后,金融企业再去考虑收益性,做到先求资金保值,再求资金增值。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企业的海外投资还应该特别重视谨慎性和长期性。国外许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面临着各种困难,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海外公司并购的契机。而且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资产、人力等相关价格普遍下降,这也可以为中国企业实施海外扩张战略节省不少成本。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许多中国企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这一现实。由于大部分中国企业只有二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短的发展历史,与海外许多百年老店相比,中国金融企业不仅在自身产品、产业层面等方面还不具备世界范围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管理经验、流程、资本、人才、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更多层面上,更不具备海外扩张的综合本领。冒然地进行海外并购,只会使企业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金融企业,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另一方面则要量力而行,客观实际地制定海外扩张战略,积极稳妥地实现海外扩张。

(作者单位: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保险研究所)

作者:许 闲

上一篇:自查评估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个人贷款调查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