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培养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实际授课中,高中历史教师要逐渐通过课本知识的巩固和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教育而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实现后续人文素养与个人能力的提升,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中历史教学培养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论文 篇1: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素质发展的路径探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提出一定的而挑战,要求历史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还要传授其一定的历史技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历史课堂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战场。人文性作为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而人文精神培养也是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历史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规划,不可让学生仅仅只是对历史知识和事件发展规律进行了解,而应当加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与素质教育融合发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素质教育与历史教学的协同育人建设。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创新

引言: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当前各大学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德”也作为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也代表着现代学校应当将德育工作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时期,但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学校虽然加强了对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视,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但实际上德育工作却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离,甚至还会使得学生对此产生厌烦情緒。针对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一定的德育元素,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还注重自身的行为发展,贯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一、设置问题导向,调动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将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应当科学设计历史问题,确保学生可以在历史学习期间具备一定的思维灵敏性以及发散性思维。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程学习中,采用史料论证的方法,抑或问题解答等相关方式来深入发觉历史课程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在创设历史问题时,教师必须要以历史课程为基础,围绕着学生真正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提升其道德修养。而在设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由远及近的教学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科学规划。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其的引导教育,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解答来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并加强对这一观念的认知,通过课程学习来加强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通过此观念来有效解决历史课程中的知识问题。比如,在开展改革开放这一阶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思考问题,进而起到巩固学生历史学习的作用。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当时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随后向学生提问,这一改革决策对于当前的我们有什么时代意义。通过此方式实现历史知识的有效巩固,不仅使得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还从其中汲取一定的知识养分,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其拓展性思维,促使学生对了解到历史课程中蕴含人文价值,有助于学生日后的行为发展。

二、加强思想引导,推动学生积极发展

为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学习效率,历史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一同探索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探索出历史知识中的内在蕴含。学生也可通过独立思考来了解到历史课程中的逻辑和魅力,进一步感受到历史人文,提升自身的民族精神。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这也与现代素质教育的初衷高度一致。例如:在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最终结论。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此阶段的历史知识,让你想到了我国那些具有时代价值的传统观念?学生则会进行自己思考,有效巩固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当学生给出相应的答案后,教师需对其进行整合研究,将传统知识与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事业,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精神和民族情怀,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历史课堂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需要了解到德育工作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的,需要各科教师以实际的教学规律为基础,引进优秀的教学理念,由浅及深的推进。将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进行融合建设,教师应当人文性的角度来开展历史教学,对历史知识进行合理设计,推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也为学生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了有利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小强. 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6):232-233.

[2]李丽华.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1):2.

作者:鲍坚勇 颜天楚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论文 篇2:

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实际授课中,高中历史教师要逐渐通过课本知识的巩固和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教育而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实现后续人文素养与个人能力的提升,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教学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精神内涵,这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从当前高中阶段历史的教育教学来看,学生对于庞大的知识内容和复杂的知识网络并没有整体性的认知,实际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且当前历史课本教材的知识跨度较大,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为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切实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并建立自身更加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当前高中阶段,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习能力,对于自身与未来的发展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都已成型。在这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路径获取学习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在尊重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化史实内容的探究,从而能够推动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深化人文素养。但是从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知识点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只能硬性的接受历史知识,而不能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课本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这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不利。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授课中明确教育内容,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式,让高中生結合课本知识对当前的世界有更加明确的认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授课质量

在开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时,历史教师要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中历史知识内容跨度较大,整体内容较为丰富,积极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而只借助于黑板以及多媒体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将人文精神的培养看作是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的必然要求。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史实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或是展示历史图片,从而拉近学生与史实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历史学科教学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创新性。通过历史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课堂表现会更加积极和自觉,能够结合自己不懂的内容开展主动的沟通与交流,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并掌握历史知识。针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内容,学生要积极通过网络或是书本的方式进行查询,并在收集资料后将所收集到的内容与小组同伴一起分析探讨。通过小组分工,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 的学习目标。在课下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让 学生来模仿历史故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故事人物当时 的感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更加地了解。

三、创设良好的人文课堂氛围

塑造良好的人文课堂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教师在每一个主题的授课过程中都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通过知识内容的填压与灌输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不要以硬性思维框架对学生进行约束,而是要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进而能够在历史课堂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更加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工业革命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布置作业,并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学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巨大转变,并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思考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此时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讨论,第一次的工业革命既然已经取得了成功,那么后续为何还要开展第二次的工业革命。这样主动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从社会发展、国家利益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深刻认识到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国家发展的硬道理。在这样相互探讨的学习环境中,有效将学生潜 在的人文意识激发。并且,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增强团结协作的良好 品德,创造出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课堂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能是短时间内就能达成的任务,需要各位高中历史教师的不断努力,积极强化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高中历史教师都能依据于改革精神,结合新课程的相关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但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熊三倩. 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9):2.

[2] 陈婕. 如何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 新课程(中), 2015, 000(005):8-8.

[3] 杨勇. 如何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 新课程, 2016.

作者简介:姓名:王娜,出生年月:1981年12月,性别:女,籍贯:宁夏,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邮编:753208

作者:王娜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高效策略

【摘要】历史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并且受到时空要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紧紧围绕时空观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更好地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地图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基于当前高中历史教材安排、历史教师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形成强烈的时空观念。下文笔者就谈谈高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

一、聚焦时空观念,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行为的重要导向。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中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因此,为了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读,精准把握历史时空观念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为例,为了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就据此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对1840年到1900年之间的西方列强侵华战争进行梳理,将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主要内容罗列。通过对这些历史史实的综合对比,将列强侵华的危害概括出来;②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借助绘制时间轴的方式,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绘制出来;同时,将这一阶段的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背景中,结合图文史料,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列强入侵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进行分析;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民族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等。如此一来,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紧紧围绕时空观念这一目标组织和优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时空观念。

二、整合教学资源,強化时空观念培养

历史资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强化学生时空素养的过程中,必须要着眼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对教材中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因为历史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样,针对学生来说,历史教材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基于现行教材的特点,教师在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结合教材中的征文、插图、资料卡片、知识链接、材料阅读等,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时空观念。例如,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中,教师就对教材中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时间轴这一工具,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线索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更加明确这一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还应全面加强课外史料的融合。基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史料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时空观念的时候,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搜集并融入与其相关的史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课外史料的补充下,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灵活运用历史地图,强化时空观念

从历史变化、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内。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必须要灵活运用历史地图,促使学生的历史地图分析和辨析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时空观念。对此,在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初步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借助历史地图这一载体。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必须要灵活运用历史地图,引领学生在历史地图的帮助下,通过具体的感知,在时空轴中逐渐构建起强烈的时空观念。同时,通过历史地图的帮助,还能逐渐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例如,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就借助了历史地图这一途径,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引领学生对《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甲午战争形势图》三张历史地图展开对比分析,明确三次列强入侵的线路区别,并对三次侵略后的通商口岸、增开口岸等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形象的感知下,逐渐形成强烈的时空观念。

四、利用时空轴,强化时空观念

历史事件基本上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发展的。时间、空间是影响历史的两大重要因素,也是引领学生开展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强化学生时空观念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灵活运用时空轴这一途径,将历史事件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在时空轴的帮助下,还能帮助学生在某一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时空观念。例如,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学中,教师在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就利用了时空坐标轴的方式,对这一阶段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如此一来,学生在时空轴的帮助下,明确了本章节的两条线索,并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时空观念。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

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基于历史学科知识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逻辑性。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可以看到文化的沉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生活的差异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历史课时有限、教材中多种因素的限制,给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强化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可灵活引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视频、图像、音频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时空观念。例如,在《抗日战争》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就借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补充了相关的史料,促使学生在史料分析中,站在世界史的角度上,对其展开了全面地认识。如此一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时空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时空观念的内容,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历史地图、时空轴和信息技术等,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参考文献:

[1]钟键.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20(35):25-26.

[2]陈新红.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34):76-77.

作者:冉凤

上一篇: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优选3篇下一篇:整改方案(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