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作者简介:黄冬琴(1982-),女,江西南城人,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摘要】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研究,提出了武术发展的对策,丰富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促进了中华武术与世界体育的融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 篇1:

峨眉武术的文化诠释

摘 要:关于峨眉武术的界定,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峨眉武术是一种地域传统武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是中国优秀武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阐述峨眉武术的技击特点,深度剖析峨眉武术的文化影响因素,并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提供思路,以发展弘扬峨眉武术。

关键词:峨眉;武术;文化

一、峨眉武术的内涵

关于峨眉武术的界定,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官方以1985年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武术史》及1989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武术大全》为代表,认可流传甚广的“五花八叶”之说:“五花”解释为峨眉武术流传的五个区域:黄林、点易、铁佛、青城、青牛;“八叶”是指四川武术的八个代表门派“僧、岳、赵、杜、洪、化、字、会”。而民间尤其是四川省武术馆馆长刘泰福及黄林派第38代传人傅尚勋等认为,真正的峨眉武术应该是那些产在四川、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武术。如四川武术界公认的黄林派、盘破门等土著[1]。

武术流派的形成有三种形式,“一是类同合流,壮大拳派;二是繁衍支系,发展拳派;三是融合诸家,创立新派”[2]。峨眉武术的发展形成属于第一种,即类同合流,壮大拳派。原因如下:首先,峨眉武术是一种地域武术,因名山而起,为天下所知。峨眉山是世界名山,依托名山,峨眉武术可以迅速树立起自身形象,成为该地区武术的标志性符号。其二,四川境内练武者众多。四川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练武者比比皆是,所谓“五花八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尽管也有可能有外来武术,但经过川人的炼化,也会融入到四川武术中并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今天的“五花八叶”。其三,技击特点相似。四川地区多山,地貌类似,自然环境的类同对技击技术的形成有着类似的影响,所以四川各地武术的技法特点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四川境内,众多的武术派系,依附峨眉名山,类同合流,最终形成了峨眉派武术。

二、峨眉武术的技击特点

(一)手法较多,内容丰富

峨眉山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我国南部,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山林拔地而起,层峦叠嶂。高插如云。正是在此处诞生了峨眉武术。鉴于其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人的生存本能使然。这里产生的武术具有南拳武术的特色,强调手法为主,步法较少,步身灵活,动作凶狠。如“白眉拳”,它是峨眉拳的代表拳种之一, 它的特点是:“ 刚强凶猛,连贯性强, 活动范围大。其拳法有冲拳、鞭拳、双撞拳、千字箭拳等。桥法有碎桥、钻桥、刹桥、封桥等。腿法有月影倒踢( 撑鸡脚) 、蹬脚等”[2]。拳法技术较多的运用与地理环境不无关系。峨眉山山高林密,开阔旷野较少,因而搏斗中施展手法相对容易;故而峨眉武术手法较多,而腿法较少。

(二)攻守进退,身活步灵

在峨眉武术动作中,虽然以手法的攻防技术为主,但对身步要求同样重要。“峨眉拳系的主要步型有虚步、错步,步法有跳换步、之字步、两并步和兔子步等,这些步型和步法有利于提高身体移动的速度。另外,在身法上要求波浪似蛇, 用吞、吐、浮、沉、腾、闪、钻等来表现‘蛇拳练柔’的特点, 发劲时以身带臂”[3]。身法之活,步法之灵,展现峨眉武术的身法巧妙之特点。峨眉武术代表拳术“火龙拳”技术特点表现为:多拳少腿,走定相配,拳指结合,柔化脆快,快打巧制。运动中讲究脚似形腰柔软,快速活变步为先,提箭盘破随机用,柔脆快巧狠当先。从中可见峨眉武术身法之巧,步法之灵。

(三)技击之道,险巧凶狠

峨眉武术的技击之道,以险巧凶狠著称。由于四川地处中国西南片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过去,人们生活条件更为艰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说明了四川人们生活状况之艰难,故而川人的身材也会相对矮小。由于川人相对矮小,与人兽相斗如出手不狠,自身会处于不利的地位,故出手招招要害,是川人武术的特点。如峨眉玉女拳的标志动作杏花出墙的前手插眼动作。峨眉武术的打法多一招致命,其狠招如点穴、封喉、打裆、戳眼等。峨眉武术除了凶狠之外,还体现在攻防的巧险上。如在武术器械的使用上也别具特色,常以暗器和短小犀利的兵器为主, 如峨眉刺的使用。

尽管峨眉武术形成了以险巧凶狠著称的拳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形成及熏陶,武术也向着养生、健身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如峨眉临济养生功的形成等。

三、峨眉武术的文化解析

(一)峨眉武术是文化的历史传承

峨眉武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著名学者张岱年认为,“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每一代人都会在继承前人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这是文化的积累性,同时,文化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发展变化和更新,这是它的变革性。当我们考虑历史上文化的积累和变革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相对稳定、长期延续的内在因素,它们在文化的积累中一再被肯定,在文化变革中也仍有保留,我们把这样的东西称为‘传统’”[4]。峨眉武术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创世之初,源起于人与兽斗,人与人斗。但随着的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搏击之术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中不断扬弃与发展。

(二)文化的熏陶铸成峨眉武术

1.生存之道,取法自然,形成武技

峨眉武术初创时期,同其他种类的武术一样是图生存。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斗、与猛兽斗,同时更要与人相斗。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简单,提高自身的搏击能力成了该地区人们的生存之道。于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与人兽相斗的过程中,在不断总结经验,尤其是在与人斗的过程中,更促进武术技术的发展。除了与人的斗争对武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外,人们也向其他的物种汲取搏击技术。如各种象形拳如螳螂拳、猴拳、通背拳等拳术的出现。峨眉武术的缘起相关理论学说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乐山志》卷五十三.《人物志》记载:战国时、有白衣三者,号动灵,亦名司徒玄空,仿山猴动作创编“峨眉通臂”,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今流传于成都、重庆、攀枝花等地。后人称他为“白猿祖师”。这可以说是峨眉武术的起源。由此可知,峨眉武术的最初形成,源于人类的生存本能,源于向自然界的学习等,而促成了峨眉山地域的武术形成。

2.儒道释家,思想交错,影响武技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之术,然而在中国武术却向着养生、健身、表演、娱乐和竞技方向发展。这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分不开,更与我国的文化内涵分不开。武术在源起之初,是以生存为己任,体现了强烈的技击性和实用性。中国儒家的出现,对我国的武术也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而且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展而发生变化。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君子道者三”,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惧”,这对武术追求自强、外向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中国社会时有兴衰,儒家思想也随之变化。宋明时期的理学家,由于社会的衰退,其儒家的消极思想也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武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另外,道家的无为思想,禅宗的“无心”也从另外的方面对武术产生了影响。峨眉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武术由争胜向无争方向发展。加之,峨眉山地域又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它们的思想也会对峨眉武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使武术向着养生、健身的方向发展。道家思想注重养生,峨眉山区形成了峨眉养生功,对养生健身有着积极作用。

3.现代竞技、教育思想引领武术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竞技体育的思潮席卷华夏大地。传统武术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竞技武术开始出现。一种是以官方主导的竞技武术,如长拳、太极拳和南拳,另一种则是民间主导的传统武术比赛如武当、少林、峨眉武术的比赛。社会的发展也给青年一代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素,如青少年好逸恶劳的思想出现,拜金主义的泛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了教育好下一代,武术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通过学练武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武术进入竞技,可以推动武术技术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武术进入教育领域,则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有助于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因此,现代竞技理念、教育思想引领武术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引领着武术不断前进。

四、峨眉武术的发展

(一)挖掘传统,提炼精华,弘扬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经过历代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少林、武当齐名的地域武术。为了保存和发扬传统武术,峨眉武术成功进行了武术申遗工作。这仅仅是个开始,武术的申遗工作并不能解决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峨眉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也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发展和弘扬武术首先要继承峨眉武术。这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在挖掘峨眉武术的同时,要注意整理峨眉武术,进行分类规划,提炼峨眉武技的精华。武术技术在反映武术的技能本身特点之外,还要凸显出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文化特色。让人们真正认识什么是峨眉武术?哪些是峨眉武术?从而更好地弘扬峨眉武术。

(二)精选武术,服务教育,增强学生素质

中华武术的本质和原意是技击,同时也具有健身的功效,这是武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峨眉武术同样也具有健身、强身的特点,为了发扬峨眉武术,突出峨眉武术的特色及其作用。建议峨眉武术通过服务教育,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来,通过峨眉武术在教育界的传习,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为教育事业和社会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来,武术的发展会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同,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三)武艺竞技,武术交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峨眉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地域武术,可以通过竞技交流,吸引社会的关注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武艺竞技,一方面可以展现峨眉武术技艺的风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们了解峨眉武术,喜爱峨眉武术,进而学习峨眉武术;另一方面,社会各地人群对峨眉武术的关注,会吸引很多人到峨眉地区学练武术,这不仅会促进武术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同时也会带动峨眉地区的武术旅游业发展,从而促进峨眉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峨眉武术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峨眉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银行,李成银.峨眉武术的特点及发展前景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3).

[2]http://www.baike.com/wiki/%E7%99%BD%E7%9C%89%E6%8B%B3[EB/OL].

[3]卢青.峨眉武术特点及发展研究[J]. 搏击·武術科学,2007,(9).

[4]张继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朱霖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 篇2:

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辨析

第一作者简介:黄冬琴(1982-),女,江西南城人,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摘要】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研究,提出了武术发展的对策,丰富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促进了中华武术与世界体育的融合。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武术;国际化

The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ce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discrimination

Huang Dongqin Cheng Qilian Zhou Bingbing

【Key words】China and the West sports culture; Differenc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

1 前言

武术这一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化的体育运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武术界,乃至体育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是评价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已初见端倪。但针对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多元一体化的世界语境却在悄然兴起,反对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呼声越来越高,且涉及文化领域的范畴越来越广泛。这一点也深刻地影响着体育文化领域,并引起世界体育领域的重视。武术作为具有深厚中华民族显著文化印记的体育文化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势必受到文化全球化、文化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在其走向国际化和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面临一种国际化实现中的选择。因此,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推进武术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使其尽快成为奥运中的一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从历史而论,任何一种文化在演进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地理环境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舞台。而各民族面临不同地理环境的生存挑战,正是民族文化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列宁指出:“地理的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着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长期演变,在世界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体育文化,一种是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印度体育文化、日本体育文化和伊斯兰体育文化等圈内的东方体育文化,另外一种就是古希腊、罗马体育文化为代表的欧美的西方体育文化。

2.1 东方体育文化的特征: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东边靠近大海,西北是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连绵不断的山脉,因而形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内部构成完整体系的地理单元。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发展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个性。

中國传统文化的氛围,养育了中国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卫生保健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东方民族世代生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像中国的生活方式一样,他们要求的是一种和谐。同时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中,没有成熟的比赛体育规则,就如中国数千年的生活中都缺乏法制一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还是可以正常的延续下去,同样比赛也可以在自成一体的公平规则下,继续的进行下去。同时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中国人喜欢谦恭,在我国的体育比赛中往往会有这样一句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导致人们的竞争意识淡化。

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以缓慢的运动形式为主,练习的运动强度较低,肌肉的活动幅度较小,它是身心的一种修养,是一种内聚的活动,它是以消耗为主的身体运动。就是这种东方的修养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即一种清静、淡欲、与世无争的近乎于宗教思想的人生观。在中国传统体育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传统中医学基础上,并受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强烈影响而逐步定型的包括吐纳、引导、打坐等气功和以健身强体为主要目的太极拳等武术为代表的东方养生文化。这种与西方体育有着明显的差异的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给世界体育文化注入了清晰的空气,会使世人对健身方式的选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

西方文化在整体上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有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西方人以航海、征服和商业作为其发展基础,以科学精神为其主导文化,始终把“利”与“力”看作其健康的价值取向。西方的竞争意识已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竞争机制引入体育领域后,已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西方传统文化、民族心态、社会运行方式所孕育的西方体育,虽然内容也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主要特色依然如西方社会一样,是在一定规则制约之下的竞争。我们习惯把这种体育称为“竞技体育”。在这种竞技体育中,“竞争”是其灵魂。这种竞争是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专门的运动技术及心理因素在极度发挥状态下的激烈对抗与冲突,参与者都是竭尽全力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其体育精神被视为是对怯弱和自卑的挑战,任何退让与妥协都被视为是对体育道德的亵渎。只要符合公平竞争的规则,竞争对抗就越激烈,生命潜能发挥越大,人的精神追求也就越能得以满足。这种体育并不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作为最后的落脚点和最终的追求目标,而是对自身的机能、体力、意志品质、荣誉感、勇气、斗志的一种挑战,并为能充分展现自身的人格精神为目的。西方这种充满好斗心理的本质,在学习中国武术时是要受到传统文化的约束,但对于体育项目来说,西方体育的文化特征,对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还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东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就像它们之间存在一堵无法越过的墙一样,但是这两者现在似乎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例如武术的攻防和技击的内涵和现代竞技体育的精神并不相悖。武术要想国际化就必须使本身的文化同西方文化恰当的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中国体育文化固有的文化内涵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文化冲突转变成文化融合,把差异变成一个结合点。在保留自我的同时去接近西方文化,这不仅是武术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武术的发展方向。

3 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思路对策

3.1 正确处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

“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发展的基础。”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精髓,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哲学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形态,是民族特征的典型代表,传统武术的主要功能是技击,但同时它又集健身、修身、养生、娱乐、观赏、趣味于一体,是中华民族个性的绽放。但是传统体育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还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都与西方体育有着质的差异,因此,传统武术被其他国家的人们认识、理解和接受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的产物,是改革、进化的产物,相对具有简单化、易接受,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且与西方体育的共性成分比传统武术更多一些。毋庸置疑,竞技武术的发展有点急功近利,“削足适履”现象较为明显,与民族传统的衔接存在许多令人遗憾之处,但竞技武术毕竟还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选择。竞技武术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它也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一窗口,人们可以逐渐深入探视武术更深厚的民族内涵——传统武术。因此,武术只能先以竞技武术与国际接轨。

3.2 加速培养武术的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

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武术运动的发展。运动员水平越高,比赛也就越激烈,场面也就越精彩,观众的参与意识也就越强,武术运动的发展也会加快。教练员的知识和才能,对于运动训练的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教练员要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国际武联或受国际武联之托由中国武协举办各级各类的教练员培训班,二是要立足于各个国家的自身培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武术裁判员是武术比赛的组织者,是武术比赛的法官,裁判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战术的发挥和比赛的效果,因此,要经常性的对武术裁判员进行培训,同时要培养更多的国际武术比赛裁判员。

除了裁判员本身的问题,管理层面上也应担当起责任来,要履行好培养职责,要依据裁判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评定其裁判等级,采用升降级制,实行动态管理,待时机成熟时,也可培养部分职业裁判。除了加强本国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外,还须对外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进行培养,使武术运动以高水平的姿态遍布世界的各个交流角落。

3.3 建立国内国外武术推广网络:

武术界应团结联合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树立武术的老幼咸宜、各阶层皆宜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吸引力的获得,主要还应得力于中国武术内部成功的有创意的改革。比如我们可能通过组织中国武术巡回表演团,在世界各洲、国家及地区建立中国武术推广发展基地,定期向这些基地派遣援外教练,有重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将中国武术推广出去。有研究表明,国外人士习练中国武术的动机排序中,较重要的一项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在武术的对外推广过程中,其文化属性功能不能丢,可以通过巡回表演的时机,办一些有关武术文化的讲演,通过讲演及表演,世界各地的人民既接触了武术,又了解了中国文化,相信其影响及效果一定不错。

3.4 加强武术翻译的规范:

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工作应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推广技术只是一个方面,要全面地考虑问题。国际推广中的重要方面是语言与文字,目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就是武术的翻译工作以及武术专业术语翻译的统一和规范问题。目前主要问题是武术翻译成外文时所包含的内容,武术是指竞技武术呢,还是传统武术呢,还是泛指所有的呢,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名(概念)与实(认识实践)不符。而非汉语系语言又把“martial arts”叫“武术(如:柔道、空手道)”,空手道雖然是“手足并用战胜对方的格斗技术”,柔道是“两人徒手较量的竞技运动”。但空手道竞技击打规定不接触身体,柔道又没有“打”的特征。这怎么与中国武术完全类同?而国内有人又把具有格斗本质特征的散手译为“free-hand”。总之,由于汉语武术概念本身的疏漏、不严谨,译成英语的标准又不统一。因此,才会出现国际奥委会主席说“不知道武术是什么玩艺儿。”的荒唐玩笑。

参考文献

[1] 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1

[2] 姜义华、朱子彦.中华文化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刘树军、张胜利.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 邱宾、徐勇.中国武术的历史和国际化趋势[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学科),2004,8

[5] 孟庆波、赵峰.从跆拳道的发展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

[6] 王岗、邱丕相.武术国际化的方略:维系传统与超越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5.4

[7] 季建成.武术走向世界不同模式的研究[J].武术研究

[8] 白永正、高晓明.从当代西方体育的困惑看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J].武术学科,2004,1

[9] 宗血飞.中国武术近代史与国际化发展趋势[J].武术科学,2005,2

作者:黄冬琴 程其练 周冰冰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 篇3:

体育旅游业发展历程回顾及趋势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回顾了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对体育旅游业种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体育旅游业发展趋势,认为体育旅游中的自然休闲元素日益凸显;国际体育精品旅游品牌势在必行;度假体育引领未来体育旅游发展。

【关键词】体育 旅游 趋势

一、前言

体育与旅游,自古就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最早文献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当代,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则更为紧密,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截止到2013年4月,我国共有155家5A级景区,1651家4A级景区,可以说我国有游不尽的湖光山色、看不完的秀美风光。

二、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历程

体育旅游是以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为物质基础的,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赛事让人们参与其中的,体验休闲趣味的一种生活方式。 2001年,我国申请奥运会举办之际,国家旅游局将该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康游”,并推出了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2008年,北京在奥运会举办之际,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位“中国奥运旅游年”。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了《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倡议书》,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促进体育旅游的大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在《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要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新业态的发展。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区,鼓励各地建设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12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宣传主题是“中国欢乐健康游”,倡导了康体益智的旅游。

三、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趋势

(一)体育旅游中的自然休闲元素日益凸显

1.海洋休闲元素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使得体育与海洋唇齿相依。海洋体育更是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是人们走向海洋、回归自然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酷暑的盛夏,绵长的海岸线、金黄的沙滩自然成了游客休闲避暑的最佳选择。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有“中国最漂亮的浪漫之都”大连、“中国最佳休闲城市”青岛、“黄金海岸 , 人间仙境”烟台、“水上运动之都”日照、“东方夏威夷”三亚等。我国海滨城市开展的海洋体育旅游运动项目大致有:沙滩上的“海洋沙滩体育”,如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手球、沙滩拔河、沙滩摔跤等;空中的“海洋空中体育”,如海上跳伞、冲浪风筝、热气球、滑翔翼等;海里的“海洋水上体育”,比如帆船、游泳、冲浪、快艇、海上单车等[1]。海洋体育旅游已备受游客青睐,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2.冰雪休闲元素

冰雪旅游被称为“白金产业”,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目前,景区内开发的冰雪运动项目主要包括“冰上体育运动”,如雪橇运动、冰壶、滑冰、冰球等。“雪上体育运动”,如越野滑雪、单板滑雪、雪橇滑雪、跳台滑雪等。其他,如冬泳、冰钓、雪地自行车、雪地足球等。

3.草原休闲元素

我国幅员辽阔,有得天独厚的草原旅游资源。我国大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比较出名的草原景区有: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四川的“川西高寒草原”、新疆的“伊犁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许多草原景区都以“骑马”、“射箭”、“摔跤表演”为契机,开创了草原体育旅游。如今的草原体育旅游的内容已经开展的相当丰富,如叼羊、赛骆驼、草原越野车、草原滑草、草原滑翔、热气球观光、草原自行车等。

4.山地休闲元素

我国有很多名山大川,风光秀美,景色迷人。有远近闻名的四大佛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也有驰名中外的“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贵州、浙江、四川三省凭借多山的地形成为山地户外运动的主要集聚区。主要开展的户外体育旅游有登山、露营、攀岩、探洞、漂流、野外拓展、山地汽车、山地自行车等。山地休闲旅游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激发人正能量的过程,不仅能使人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而且可以启迪心智,折射出深奥精湛的人生哲理,使得世人从中受益。

5.森林休闲元素

欧美国家特别注重通过公园以及森林为公民提供诸如骑马、狩猎、垂钓、定向越野等各类休闲活动。我国台湾较早与国际接轨,比较注重发挥森林公园休闲娱乐的作用与功能,其森林公园都命名为“国家”森林游乐区,香港、澳门由于地少人稠,其森林公园规模较小,所以被命名为郊野公园。目前我国大陆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2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85处,开发出了野营、垂钓、登山、定向越野、骑马、漂流等户外旅游项目[2]。

(二)国际体育精品旅游品牌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体育正处在从大国向强国的过渡时期,旅游业正处于由观光型向闲型的过渡期,因此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必须着力于打造精品体育旅游旅游品牌,为我国精品体育旅游贴签、标码。

1.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品牌游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是海内外家喻户晓的国际旅游品牌。少林寺坐落于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属于我国5A级景区,是世界著名佛教和武学的发源地。30年前的一部《少林寺》让河南登封少林寺名扬天下,成为了天下武学爱好者的旅游胜地。少林武学精神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少林体育旅游品牌的塑造,而且还影响到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2.冰雪休闲圣地——东北品牌游

我国最具冰雪休闲特色的旅游圣地是东北地区,东三省代表了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一线品牌。沈阳的“国际冰雪节”、哈尔滨的“国际滑雪节”,长春的“净月潭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等品牌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3.民族风情——云南品牌游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密集的省份。云南富有曼妙诗意,逗人遐思无边。它坐拥神秘西双版纳、魅力香格里拉、风花雪月大理、艳遇之都丽江、四季如春昆明。

云南神秘的原始感及多样的民族风情,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为民族体育品牌游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憧憬。云南著名景区“云南民族村”可以说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集结了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将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集于一体,让景区内天天可以欣赏到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表演,让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沉浸在每一位游客的心中。

4.自驾游的天堂——青海湖品牌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旖旎的风光被誉为“地球上的最后的净土”。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自行车赛,它始于2002年,定于每年7至8月份举行,被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为2.HC级赛事,在同级赛事中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3]。所以,青海湖在打造环湖自驾游的品牌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度假体育引领未来体育旅游发展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莫力托提出:“人类社会将于2015年步入休闲时代”[4]。时下,我国正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十字路口,此时的社会更加关注民众,此时的民众更加关注“双康”(“小康”+“健康”),从而使得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与日倍增,度假体育将成为休闲时代趋之若鹜的新宠。1871年,英国推出的“海滨休假日”制度,拉开了人类社会休闲度假的序幕。2006年,杭州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休闲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休闲元年。魏小安在《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与趋势(一)》中提出:“闲有三类。第一类叫做大闲,时间比较长一些,其概念是落实之后的带薪休假制度。第二类叫中闲,基本上是目前黄金周的概念。第三中是小闲,指大周末”。

自我国1994年实行带薪休假制度,1995年落实“双休日”制度以及1999年实施“五一”、“十一”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民众自身可支配的休余时间也随之增多,他们更多的将这些国家给予的自由运用到了休闲、娱乐、旅游,使得休闲度假“变身”为一种时尚,跃然闯入民众的视野,时代的洪流势必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到了度假休闲旅游之中。时至今日,度假体育已经成为了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好坏的晴雨表,引领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凌平.对我国海洋体育发展战略的思考[N].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

[2]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3]朱兴丰.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的经济效益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3).

[4]谢松林.论休闲时代——兼论休闲体育[N].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4) .

作者:齐星 孟凡花

上一篇:村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营业员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