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医院企业理念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企业声誉作为一种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无形资产,逐渐显现后发优势。对于企业而言,拥有良好的声誉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夺取战略性竞争优势的窾要和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市场医院企业理念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市场医院企业理念论文 篇1:

重估中国 本土市场

(记者 陈淑娟)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级”市场?中国企业是否已经为此做好准备?打造“世界级”企业,还需要做哪些修炼?

12月1日下午,2007年中国“IT两会”之中国IT财富(CEO)年会在万达索菲特大酒店成功举办。与以往CEO年会对话不同的是,今年的讨论首次引入了CIO这个群体,供应商与客户、供给方与需求方……不同的角色定位,让CEO与CIO的对话异常精彩。

海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高以成、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卢朝霞、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历军、中软国际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陈宇红共四位CEO,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技术执行官刘安林、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副总裁首席信息官朱战备一起,就“直面‘世界级’诱惑”这个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世界级”的市场出现了吗?

主持人: 各位嘉宾上台的时候都是神采奕奕的,那么即将开始交流的这一刻,你们最想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朱战备: 作为IT公司的伙伴,我们希望可以在中国市场提供给客户满意的产品,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高以成: 处在竞争的环境里,一个企业想超越别人很难。所以我们更希望从大家的对话中得到如何超越的启示。

卢朝霞: 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企业之间如何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刘安林: 其实CEO最想与CIO形成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为甲方的一部分,我们的业务可能就更顺利一些。

历军: 今天CEO大会的主题是“重估中国本土市场”,如果中国本土市场已经是国际化的充分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那么中国的企业如何走到国际市场上去?

主持人: 刚才几位都提到了“合作共赢”,其实“合作共赢”和国际化的进程是息息相关的。如今,我们听到了很多“深耕中国市场”的说法。那么,在座各位认为,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市场了?

高以成: 以前说“中国吃中国粮,美国吃美国粮”,现在世界是平的,如果中国的企业总把眼光聚焦在中国,中国就很难成为“世界级”的市场。海尔的战略就是,立足北京,放眼全球。

卢朝霞: 我赞同高总关于竞争的思路,但是我认为中国是一个“世界级”的市场。在东软从事的软件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世界级”的软件项目,像中国电力、中国保险等,这些“世界级”的客户成就了“世界级”的软件市场。在大力扩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东软也一直坚持快速整合中国市场,尤其是嵌入式软件的创新。

陈宇红: 中国绝对有成为“世界级”市场的潜力,而且这个潜力越来越清晰,但是至少还需要3年时间。现在我们前面还有日本,如果我们在亚洲都不能算第一的话,很难说我们是一个“世界级”的市场。

历军: 我有一点需要补充。到底什么叫做“世界级”的市场?我认为,一是市场的保有量,第二就是参与竞争的竞争者。从中国市场已有的规模、容量来看,中国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曙光所在的服务器市场,就是如此。

朱战备: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市场,这是跨国公司都可以看到的。今年是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一周年,一年来,中国业务持续稳定地发展,并成为全球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中国制造、研发、并销售到国外的产品,占了我们1/3以上的销售份额。

刘安林: 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上市的中国企业也很多,这为我们下一步走向国际、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做好了准备;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参与到中国市场的开发和经营中。我的结论是,国际市场正在本土化,本土市场也正在国际化。

你是否适应这个市场?

主持人: 各位对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级”市场的回答不一。但是,中国企业必须要为“世界级”市场做好准备。今天,先请两位CIO出一些题目考一下CEO。

朱战备: 一些企业介绍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时,对其好的一面说得很多,但对一些不利因素却说得不多,这导致我们在实际的IT建设中,对风险因素估计不足,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作为IT供应商,你们会把不好的一面坦诚地告诉客户吗?

陈宇红: 有一句俗语说,“推销时开着奔驰来,实施时开着夏利来”。而我们的做法是,“开着奔驰来,并且把奔驰给客户留下”。我们要成为客户组织的延伸,成为客户的一部分,做让客户最放心的企业。

历军: 卖西瓜的一定不会说西瓜不甜。但是,一个想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本土企业,必须具有诚信的文化,否则市场法则会把你淘汰出局。我们会告诉客户,我们的西瓜是黄颜色的,但是它的甜度与红色的一样。我们也会告诉客户一个方案的不足,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卢朝霞: 面对“世界级”的客户,我们要问,自己的企业能不能适应它们的需求?我们是否能提供一个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全面解决方案?我们是否考虑到系统维护的可持续发展性?我们是否有相应的技术架构、服务体系、人才投入?我们的优势、挑战、不足分别是什么?可以说,在中国做解决方案对这些非功能性的风险的控制是一个关键。

高以成: 好的公司是满足市场,伟大的公司是满足需求。如果只跟客户讲自己的产品怎么好,而不知道客户具体的需求的话,最终会吓跑客户。

刘安林: 中国人寿一直以“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标准,去寻找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但是,作为CIO,我发现要实现低成本、高价值很难。我们该如何寻找成本最低、最有价值、值得信赖的供应商?

卢朝霞: 实际上刘总所提的,也是我们广大客户心里想的。客户需要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长期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要用整体的IT回报来衡量投入成本,我们也希望和中国人寿这样的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你们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

陈宇红: 中国的公司往往是医生很强,医院平平,属于“小医院大医生”。但是国外恰恰相反,有时候花很多钱,请来了外国顾问,虽然他们有标准、品牌、方法论,却总是把不准脉。那么,是选择“小医院大医生”,还是选择“大医院小医生”,这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历军: 听到中国人寿选择合作伙伴的四个原则,尤其是国际化的原则,我想曙光作为一家彻底的中国本土企业,已经被排除在外了。但是,中国的企业总有一天会走出去的,我希望国内的CIO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给中国企业一些机会,因为一剂药是不是治病,只有吃过了才知道。

刘安林: 非常感谢历总的坦诚。中国人寿也是一家民族保险企业,在支持民族产业发展上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从明年开始,中国人寿将为国内企业、没有合作过的国际企业提供开放实验室,有兴趣与中国人寿合作的企业可以带上技术、人才到我们的实验室来。

主持人: 下面请CEO提问题给CIO,大家互相交流。

卢朝霞: 中国人寿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采取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中国人寿是否考虑过在企业中实施开发外包或服务外包?

刘安林: 我们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如果要做核心业务系统,我一定要找曾经有过这样工作经验的企业至于其它类型的软件,就不一定了。在外包方面,我们现阶段的实施中已经有部分业务实施了类似于外包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合作开发”。

成为“世界级”

企业靠什么?

主持人: 很多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需求,但是打造一个“世界级”企业的要素却并不完全一样。那么,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你们的企业还需要做哪些修炼?

高以成: 成为“世界级”企业,单靠模仿是不行的,必须要重视创新。有形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无形的创新包括信念和理念的创新。企业必须要有敢于挑战的信念,如果连想都不敢想,就什么也做不了。

卢朝霞: 除了高总说的创新外,我觉得企业内部一定要追求卓越的管理,进行内部修炼。软件就是制造,只有按时交付、形成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按时交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开放式的业务创新,以及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

刘安林: 我的回答是,创建IT卓越能力,打造企业核心优势。中国人寿提出了打造国际一流寿险公司的业务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创建这样一种能力。我们一直认为,信息化在企业中发挥着辅助、支撑和引擎的作用。中国人寿从理念、战略、价值链和行动等四方面实现了IT的融合,以便为把中国人寿打造成国际顶级保险公司服务。

历军: 我觉得企业自身的定位非常重要。“世界级”企业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像GE那样,在几乎所有市场参与竞争的完全多元化的企业,另一种是在狭窄的领域里做到全球老大的企业。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集中公司所有的资源,做到全球最大,这可能是我们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捷径。

朱战备: 从IT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市场变化特别快,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系统能够高效、快速地响应。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例,从计划、采购、制造到物流,我们要相信,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肯定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高效运行的信息系统,是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支撑。

陈宇红: 我认为,做“世界级”的企业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战略定位,当单靠我们一个企业,达不到“世界级”企业目标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与客户共同融合的平台; 第二是人才,我们强调“最后一公里”的实训; 第三,就是国际、国内市场的互动。

主持人: 创新、卓越的管理、融合、高效的信息系统、中西的交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打造“世界级”企业的必备要素。 我们也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企业出现在中国!

作者:陈淑娟

市场医院企业理念论文 篇2:

企业声誉的概念认知与多维评价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企业声誉作为一种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无形资产,逐渐显现后发优势。对于企业而言,拥有良好的声誉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夺取战略性竞争优势的窾要和关键。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声誉”的概念梳理和辨析,同时结合国内外声誉理论,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提出影响企业声誉建设的关联要素及评价指标,以期为相关研究的铺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声誉;声誉理论;评价指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海外,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是硬实力,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是软实力,它们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尤其是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企业声誉的建构,直接关系到企业之于国际市场的地位及影响。不胜枚举的案例表明,没有明效大验的措施,企业难以树立良好的形象,没有良好的形象,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声誉,没有良好的声誉,企业难以赢得发展与壮大的空间,因此,只有树立积极正面的海外形象,构建良好的国际声誉,企业才能获得国外政府及民众的支持和认可,也才能在当前“大减速的时代”脱颖而出。

一、 “企业声誉”概念认知及理论阐释

“企业声誉”作为学术概念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美国学者Theodore Levit在《工業购买行为:传播效果研究》中给企业声誉下了一个定义:“消费者对企业知名度、好或坏、可信度、可靠性、美誉度和信任度等的感知”。此后,“企业声誉”一词层出叠见,据笔者目力所及,迄今国内外学者为“企业声誉”所下的定义多达40余种,而且不同的学科对其含义的阐释也不尽相同。1998年Fombrun与Van Riel从不同学科出发对企业声誉进行了系统归纳:从经济学视角将企业声誉看作是一种属性或信号,从战略视角将企业声誉看作一种资产或进入壁垒,从社会学视角认为企业声誉代表了有关评价对象声望的综合评价,描绘出评价对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系统的层次,同时声誉还是反映组织合法性的指标,从营销学视角强调企业声誉是外部主体对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或信息加工过程,从组织学视角将企业声誉根植于企业文化和身份之中,从会计学视角更多地将企业声誉看作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等等。目前,国际认可度较高的是Fombrun、Manfred Schwaiger两位学者提出的阐释,Fombrun认为企业声誉是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较而言,基于对企业过去的行为以及未来的前景的感知度而产生的对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Manfred Schwaiger则认为,企业声誉是利益相关者的一种态度结构,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因子,以及经营状况、质量、责任和吸引力四个方面。

在国内,最早对企业声誉做出概念性解释的是白永秀与徐鸿,他们认为企业声誉是“在公众的头脑中留下的一个总体印象”。同年,干勤也为企业声誉下了定义,即“一个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在其后出现的相关定义中,笔者认为郑文哲与王水嫩给出的定义最为科学,他们提出企业声誉是“公众对企业的各种因素认知基础上所得出的一种综合评价”。尽管国内学界涉及企业声誉定义的论述俯拾皆是,但都有完善和修正的空间。笔者认为,关于企业声誉的定义应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来认知。从狭义上讲,企业声誉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铢积锱累的声望和名誉;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公众在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与战略传播等因素认知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一种综合评价。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拥有良好的企业声誉不仅有利于招揽优秀的人才,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赖,而且容易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在企业管理分野中,Kreps是第一位提出企业声誉理论的研究者,他把企业作为一个声誉的载体,并借助重复博弈论中的思想阐释了企业声誉的建构。Kreps认为“权威”源于企业声誉,他指出任何经济活动都可能面临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一家企业如何应对危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缺乏建构或维持声誉的能力,企业就很难东山再起。声誉的高低是随着它被使用的次数而叠加的,既不易建构亦不易消匿,所以一家企业的早期历史可能在该企业声誉的形成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同年,Holmstrom提出了关于声誉激励的若干问题,他总结并提炼的代理人市场模型是对Fama思想的模型化表述,用以说明市场上的声誉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Berger认为声誉是消费者网络口头交流的结果。Cole和Kehoe提出声誉网络的溢出效应,即声誉的效果往往会超越交易范围而对范围之外的个体产生影响。Shenkar和Yuchtmann-Yaar提出,声誉是社会机制的运作结果,在这种社会机制中各利益群体可以看成是网络中的成员,他们之间以不同的社会距离相互联系。Wilhelm研究了团队设置中的声誉性,探讨了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团队中的激励相容问题。Tadelis用一个包含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声誉市场对企业经营者努力的生命周期激励的影响,认为在声誉市场上,激励与年龄无关,并且在均衡中更有能力的代理人不能比相对无能的代理人的要价更高。

二、 企业声誉的关联要素

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企业在全球享有的美誉度与其贡献度存在明显的不匹配。从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来看,中国国有企业表现强势,尤其是国家电网、中石化和中石油三家企业成功跻身四强,但是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另一份榜单“2017年全球最受赞誉企业排行榜”中,中国企业的表现则相形失色,无一上榜。通过上述两份榜单的对照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国企业声誉的海外建设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就相互影响和作用而言,与企业声誉建构关系最密切的两个要素分别是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从三者之间的关联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把企业形象视为外在美或者现象美,把企业信誉视为内在美或者本质美,然后把企业声誉视为基于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建构起来的综合美或者整体美。要而言之,企业声誉建设既离不开修炼内在美的企业信誉,亦离不开塑造外在美的企业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信誉与企业形象的构建主体只是企业本身,而企业声誉的构建主体则是企业与公众,即企业负责生产,公众负责传播,二者只有共同参与,协同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声誉的终极建构。具体而言,只是急功近利地追求外部形象的企业,往往会因缺乏需要长期考验才能积攒起来的信誉而难以获得良好的声誉,而一味故步自封地坚守内部信誉的企业,也常会因忽视需要对外宣传才能树立起来的形象而难以获得理想的声誉。企业信誉是企业行为能力的一种表现,是企业能否履行其对社会、对市场、对客户的承诺的一种标识度,也是建设企业声誉、打造企业形象的核心要素,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企业信誉将会促使企业拥有更多的商业优势,例如可以增强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信心、建立更高的客户忠诚度、促使企业保持长期的超额利润等。一言蔽之,惟有长期不懈地狠抓信誉管理,企业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和声誉,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 企业声誉的评价指标

关于企业声誉的评价指标,目前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财富》杂志举办的“美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活动。从评选标准来看,该活动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创新能力、长期投资的价值回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吸引优秀员工的能力、社会责任及环境责任、企业资产使用的合理性、全球经营能力等九个指标进行判定,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主流经济媒体对企业声誉评价指标的设定与其相差无几。从上榜企业的排名来看,这些发达国家对于声誉的评价重心普遍倾向于财务方面的表现,质言之,财务表现越好,企业排名越高。毋庸赘述,这种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大问题,最严重的是没能对声誉本身与影响声誉的因素加以区分。鉴于此,笔者从经营业绩、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与战略传播四个维度重新提炼出十五个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

1. 经营业绩是直观反映由企业经营活动而带来的整体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它既是传统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稳定的基础要素,也是现代企业声誉评价体系中最核心的检验指标。除财务表现外,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人才吸引力等指标都直接关系着企业声誉的内部塑造和外部评价。

(1)产品质量(Product Quality)是指產品满足规定需要和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对于产品质量而言,不论是简单产品还是复杂产品,都应当用产品质量特性或特征去描述。产品质量特性依产品的特点而异,表现的参数和指标也多种多样,反映用户使用需要的质量特性归纳起来一般有六个方面,即性能、耐用性、可靠性与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

(2)服务质量(Service Quality)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也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它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

(3)财务表现(Financial Situation)是指企业在某一时刻经营资金的来源和分布状况,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在资金方面的反映,按照各项目间存在着的相互对应关系,将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之间的各个对应项目加以分析对比,观察资金占用及其来源是否合理。

(4)管理水平(Management Level)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达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效率。

(5)人才吸引力(Talent Attractiveness)是指企业对员工和社会人才的吸引力,包括能否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能否将现有的人才留在企业,对内吸引力越大,员工的积极性就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对外吸引力越大,越容易招揽优秀人才,也越容易赢得市场竞争。

2. 创新能力是指在外部环境动态变革产生的机会或内部能力模块间发展不均衡产生的价值潜力驱动下的一种系统性应变或求变获利、最终获得竞争优势的系列组织活动。因此,创新能力是企业知觉变异、解读变异、创新决策与有效实施的组织活动。在企业声誉评价体系中,创新能力体现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个方面。

(1)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是指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创新或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前者如创造一种新的激光技术,后者如以现有的激光技术为基础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服务,常合二为一,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是指以创造全新或改进产品为目的的创新。全新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用途及其原理有显著的变化,改进产品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所作的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3)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是改变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以提升顾客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活动。既可能包括多个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变化,也可能包括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的变化。

3.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商业运作中对利害关系者应付的责任。就企业自身而言,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要为自己介入或影响人们、社会以及环境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是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企业应该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对环境的相关责任,在企业声誉评价体系中可将其提炼为合规经营、环境保护、社区融入与社会效益四个指标。

(1)合规经营(Compliance Management)就是企业依法规范经营行为,坚持正确经营方向,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经营原则。

(2)环境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是指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3)社区融入(Community Integration)是指企业与所在地区的行政机关、工厂、学校、商店、旅馆、医院、公益事业单位及居民的相互关系,这些社会单位和公众群体虽然不一定与企业发生直接的经济、业务关系,却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是企业外部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公益(Public Interest)又称“社会公共利益”“社会福祉”,在企业声誉评价指标中是指社会公众都享有的非独占的、为一个社会生存所必须的利益。在企业声誉评价指标中,是指企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贡献度,它能够帮助企业赢得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增强员工和消费者信心,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 对于企业而言,战略传播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动自身资源,协调其内部各部门的努力,使关键受众理解并参与企业行为,从而为企业赢得内部团结并提升外部形象,构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运营环境。在企业声誉评价体系中,品牌传播、形象公关与危机管理既是企业战略传播的三条主线,也是影响其传播效果的三大要素。

(1)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是指品牌所有者通过广告、公关、人际传播等手段和印刷、电子、网络等媒介持续地与目标受众交流,最优化地增加品牌资产的过程。

(2)形象公关(Image Construction)是指为提高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整体印象,企业采取一系列公关策略树立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

(3)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指企业为针对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的问题即危机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避免危机的发生、為危机管理做准备、识别危机、遏制危机、解决危机、从危机中受益等六个步骤。

从我国企业声誉的建设过程来看,学术研究走在企业建设之前,但目前存在着研究偏向西方化、指导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国内学界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应该结合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不断摸索和总结完善适用于我国企业声誉建设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声誉的提升和维护,要将声誉建设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中,使之成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隐形力量。

参考文献:

[1] 白永秀,徐鸿.论市场秩序和企业声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71-74.

[2] 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 潘月杰,耿冬梅.企业声誉危机预警与管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4] 王文元,夏伯忠.新编会计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5] 汪帅东.套路与颠覆:论日本企业声誉的哲学建构[J].日本研究,2017,(4):49-55.

[6] 汪帅东.企业形象建设的理论认知与趋向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8,(8):94-96.

[7] 汪帅东.提升中国企业品牌海外信任度的路径探索[J].企业管理,2018,(8):104-107.

[8] 叶文琴,王玉学.现代企业与公关[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9] 余明阳,朱纪达、肖俊菘.品牌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0] 姚立根,王学文.工程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1] 张军,许庆瑞.知识积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86-95.

基金项目: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国企形象建设与声誉传播”(项目号:20172000471)。

作者简介:汪帅东(1983-),男,汉族,辽宁省辽阳市人,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日本企业文化。

收稿日期:2018-09-14。

作者:汪帅东

市场医院企业理念论文 篇3:

成本控制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势头与竞争优势就需要在自身内部管理控制中加大力度。其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控制。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需求。现文章主要针对成本控制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成本控制;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目标、股东效益、经营状况等方面都会直接受到成本控制的影响。因此,企业想要获得健康的发展态势和长远的经济效益就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控制企业成本,强化成本控制意识,从本上来来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与详细的了解,其中成本控制就是其中十分关键的内容之一。成本控制,即为企业根据相应时期内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在成本控制主体的职权范围内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技术来对成本进行控制,优化资源配置,力求使用最小成本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在某段时间内所想要实现的预期目标。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其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一下几个:1)利润最大化。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利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2)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各种财务政策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3)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把财务目标制定在企业股东身上,利用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来给企业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

二、成本控制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作用

(一)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进行投资活动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活动而形成发展的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与管理科学。其中管理科学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要选择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强化企业成本工作控制与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持续提升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力求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而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成本控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开源节流”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其中“开源”就是企业所进行的投资活动,而“节流”就是企业所进行的成本控制活动。企业在强化成本控制方面有很多。例如,选择使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产品生产资源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作用。而企业在“开源”中不单单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来支持,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强化成本控制则不单单可以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因此,可以看出“节流”成本控制对企业“开源”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会影响到企业投资活动的进行,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作用[2]。

(二)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

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成本控制的地位十分关键,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不言而喻。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需要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与计划来规划出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然后根据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来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通过这种形式就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成本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3]。因此可以看出,成本控制工作需要立足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从而实现实际成本差异最大化。同时,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还需要切实体现在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金不足、资金短缺成为了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情况下,企业的投资者、管理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都会十分关注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目前企业所面对的环境,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分析,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资金价值利用最大化,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

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能够有力的提升企业的盈利状况。所以,想要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就需要最大程度的控制成本,使得成本减少[4]。企业在保证不变的收入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能够实现快速提供利润。如果企业的收入降低,则可以通过成本控制来抑制利润持续下降的情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成本控制不单单能够推动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获得极具优势的价格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在降低售价的情况下来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范围。同时,在企业创办过程中企业股东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企业受益,实现财富最大化。而股票的价格对股东的财富有着直接对于影响,通常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观察能够对企业估价的高低进行估算[5]。如果企业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则能够推动企业股价与经营效益获得明显提升,进而最终实达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意义的,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企业都要正确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严格根据相关制度开展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最终达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洁.浅析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04):125-126.

[2] 孟庆华.论成本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6, (02):38-41.

[3] 周雅.医院成本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及效果[J].时代金融, 2011, (02):62-63.

[4] 赵文林.浅谈成本控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作用[J].财会研究, 2012, (13):48-50.

[5] 徐志惠.成本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中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24):156-157.

作者:巴锐

上一篇:康复科护士实结下一篇:农村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