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社会活动同社会的整体发展密切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企业承担起应负的生态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我国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探讨

摘 要:在阐述企业生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生态效益。提出了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强化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公布企业的环保信息;争取生态环境标志,发表生态宣言。

关键词: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文化建设

1 企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对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生态文化,就是企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态价值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对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 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 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 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2 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 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发布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 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3.5 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

3.6 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3]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4]李长松,刘经纬.浅论中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林业企业,2005,(2):27-29.

作者:刘 勇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2:

从生态文明看企业生态责任

摘 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社会活动同社会的整体发展密切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企业承担起应负的生态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生态责任是企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对市场的责任、对公众消费的责任。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强化企业的生态责任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生态责任;企业文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高度密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企业的要求逐渐多样化,进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也在相应地扩大。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生态责任业已凸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加强生态责任建设成为我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文明呼唤企业生态责任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类的文明形态正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它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丰富的内涵及其思想原则,早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作过论述。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是马克思分析了人、自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指出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哲学基础。[1]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角度理解自然的价值,实现“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有机统一。这实质上内蕴了人类发展的理想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和谐共进。而我国党和政府率先提出的生态文明,恰恰是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和谐关系为核心内涵的。这既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超越。中国生态文明战略构想的提出,必将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场绿色革命。

(二) 企业生态责任的严重缺失是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

所谓企业生态责任,也即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即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认真考虑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以负责任的态度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力所能及的水平,使企业真正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企业。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本质是资本全球化的危机,是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结果造成的,或者说,是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企业生态责任严重缺失成为生态危机全球化和严峻化的主要根源。正因为如此,西方社会才发起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引入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企业的生态行为。在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企业生态责任缺失尤为严重。概括地说,我国企业生态责任缺失的外在表现是多方面的:我国企业生态责任观念落后、意识淡薄。多数企业家和管理者缺乏企业生态责任意识,不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而是一味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地掠夺和榨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企业家把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再加上我们国家的企业一般是粗放型加工企业,掠夺自然资源的情况更加突出和严重。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履行生态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地方政府对企业守法行为和应承担的生态责任没有任何要求或者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唯GDP至上,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自己政绩的标准。与企业生态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家和管理者生态责任意识薄弱,而外在社会环境则缺乏强制的“他律”的法律法规手段对其加以制约。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顾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任意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我国总体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尽管原因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生态责任短缺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之间呈正相关性。企业生态责任的严重缺失,无疑是我国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 生态文明呼唤企业生态责任

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绿色主题。绿色文明形态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否实现,取决于每一个生态文明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其中企业作为法律公民,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加强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已成为生态文明的迫切呼唤。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最主要的经济主体,一方面具有为社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经济职能,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企业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会生产出一些我们社会不愿得到的副产品,如废气、废水、废渣等,从而带来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以及社会正常发展等不良后果。因而从历史的逻辑的角度看,企业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从现实看,工业文明时代企业片面强调追求经济效益的生态行为已经造成了当下严重的生态恶果。企业是生态和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和污染源。因此,企业生态责任意识的强弱和生态责任履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生态责

任的履行程度也就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实现程度。

二、生态文明时代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生态责任建设不能脱离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同样也不能离开企业本身的发展,以及企业主体的企业生态素质的锻造。总的来看,企业生态责任建设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一) 企业生态文明观的确立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首要前提。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企业奉行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理念,把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唯一责任。正是由于缺乏“生态文明理念”,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意污染和破坏生态,只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因此,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文明观,企业生态责任将缺乏生成基础。企业只有首先确立生态文明观,才能形成生态责任意识,也才能使企业自觉担当起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企业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

在康德看来,“责任奠基于行为者的自由意志的建设之上” [2] 。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同样应当把企业员工的自由意志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也就是说,企业应当把外在的环境法律强制的生态责任内化为企业的内在自觉。而这是需要以企业所有员工的生态道德素质为基础的。生态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行为。一般来说,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生态道德素质水平决定企业生态责任履行的程度。所以,如果没有生态道德素质的强力支撑,企业生态责任建设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全面提升企业的生态道德素质,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才能主动自觉地承担起其该负的生态责任。

(三)企业生态责任体系的构建

企业生态责任体系是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生态责任观念走向现实、理论化为实践的重要指标体系。如果从内容看,企业生态责任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企业生产及其产品对生态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二是企业对自然的生态责任,即打破传统价值观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权利而没有重视对自然的义务的缺陷,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变向自然索取和掠夺为对自然的补偿和保护;三是企业对于市场的生态责任,即是指企业要以绿色市场为导向,生产绿色产品,严格遵守环保措施和制度,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健康产品,走高效能,低污染,低能耗的产品生产之路;四是对公众的生态责任,主要是指企业要注意生态资源的共享性、环境利益的均等性、生态后果的公担性。因此维护“代际公平”,不要以牺牲后代发展机会来满足我们当代人的利益。[3]如果从企业生态责任主体看,企业生态责任体系应当包括企业领导决策者的生态责任、管理者的生态责任、生产者的生态责任。只有生态责任体系明确和完善,企业生态责任建设才能全面有效。

(四) 企业生态责任的教育

生态文明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生态责任,使生态责任成为企业自己的经营的使命和指导思想,贯彻到企业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果企业员工对生态责任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就会缺乏建设动力。因此,生态责任教育必不可少。通过教育可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承担生态责任并非是一种负担,只要把握和利用好,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促使企业发展的机会。企业的发展有时候不一定在于技术革新、产品的创造、服务的增加,而在于具体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往往是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高效途径,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创造商业价值,还可以尽量避免有生态环境保护引起的贸易纠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效捷径。适应了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行为的变化,有利于企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一个好的企业形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绿色形象的树立,是企业无形的巨大财富,有利于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生态文明时代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主要路径

上述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内容规定了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任务。而企业要达到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态责任建设的目标任务,需要企业进行理性的路径选择。本文认为企业生态责任的建设路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企业生态责任文化路径、企业生态责任社会环境路径和企业生态责任流程再造路径等。企业生态责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企业生态责任为核心,建立生态价值观,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推进生态文明的关键。因此我国企业生态责任的治理与实现要围绕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大层次来解决:

(一)企业生态文化的营造

在企业观念文化层面上,企业文化是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它决定了员工的生态行为方式。因此,企业应当通过种种措施,努力培育出承担生态责任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态文化营造,就是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将生态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使命中去,同时围绕企业生态使命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把企业的生态责任感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制度文化层面上,为企业生态责任建立健全的企业承担生态责任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其实就是强化对失范的生态行为的奖惩机制。一方面只有强化生态行为失范的惩罚机制,加大对失范企业的惩罚力度,才能使企业更加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同时,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增加企业生态责任的奖励制度,对于认真履行生态责任的个人及团队给予表彰与激励,从而养成一个以讲生态责任为荣,违背生态责任为耻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此外, 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设置环保职位,例如:在企业的最高层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环保董事负责处理环境事务。[4]从而在组织制度上确保生态责任的有效管理。建立企业道德规则,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对非道德运作行为的控制;强化生态责任方面的教育,提升企业运作的道德素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调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符合生态责任的企业制度文化,有利于将企业在生态责任方面的立场传递给每一位员工,最终树立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意识;还应以各种鼓励性措施来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企业行为文化层面上,开展多样化的生态责任的强化活动。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生态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履行生态责任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的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可以经常开展相关的生态知识讲座,生态责任教育,生态知识的讨论或辩论会,生态知识有奖竞答或生态知识演讲,以此来宣传企业的生态责任理念或企业价值观念。同时,企业可以开设生态责任信息平台,吸引和鼓励员工为生态责任建言献策。定期组织员工积极参与植树等环保等绿色公益活动。

总之,文化是软实力,犹如无形之水,可以渗透一切。企业生态责任文化是灵魂,它将为每个员工履行生态责任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企业生态责任社会环境的优化

企业生态文化是企业生态责任建设赖以推进的内在环境。而政府的生态责任社会环境建设将是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为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生态责任,政府必须完善环境法律,营造公平的生态责任建设的法律环境;政府要进行必要的税制改革,为企业捐赠免税或纳税优惠实施法律保障,以鼓励企业多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设立政府“企业生态责任奖”,定期开展“优秀环保企业”评选活动,表彰模范履行生态责任的企业,,激励和引导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同时,对不履行生态责任的企业予以重罚,不仅在经济上给与惩罚,而且在法律和道德上加以制裁和谴责。总之,政府要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舆论等各方面,全方位地优化企业自觉履行生态责任的社会环境。

(三)企业生态责任流程再造

企业生态责任流程再造是生态责任建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而生态责任流程就是在企业产品产生的全过程中,要把生态责任意识渗透企业的各个流程中,它包括企业主动承担生态责任,自觉地采取绿色产品设计、制定绿色战略、开发绿色技术、推行绿色生产、实行绿色营销、进行绿色包装、建设绿色运输渠道、开展绿色促销活动、擅用绿色公关、提倡绿色消费、开设绿色服务、鼓励回收再利用全过程防污控制的绿色流程。最终使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树立生态责任观念,提高生态责任意识,建立企业生态责任行为规范体系,培育企业生态责任情感,养成主动承担生态责任的优良企业文化。通过再造企业生态责任流程,可以确保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使企业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企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企业。从右在社会上确立起负责任的绿色环保企业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许素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J].学校流,2008(6):5-9.

[2]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39-46.

[3]任运河.论企业的生态责任[J].山东经济,2004(3):30-31.

[4]徐杰.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4(9):41-43.

(责任编辑 朱凯)

Corporat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in Li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IAN Jingzhou

(Institute ofEduc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culture

作者:田景洲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3:

“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生态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需要生态文化建设的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积极行动,从生态意识、生态制度和生态行为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辽西北;生态文化;生态环境

一、 辽西北生态状况

辽西北地区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北为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本地区气候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日照长、积温高和降水少,导致风沙、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从自然生态方面上看,地理位置与气候状况是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原因。

(一)降水不足,风沙、干旱严重

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沙化严重,水资源不足。据统计,这一地区是全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全省倒数第一,阜新为481毫米,大水面蒸发量1 400—1 800毫米。朝阳市年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风力2—3级。铁岭市为460毫米。这一地区平均最大风速15米每秒,较强的风力、干旱的地表以及毗邻科尔沁沙地造成了这一地区风沙及水土流失严重。

(二)森林覆盖率低

这一地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地区之一,林业基础薄弱。1949年阜新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1%,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到2003年阜新市森林覆盖率已达233%。2006年铁岭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8%,2004年朝阳市森林覆盖率已达335%,连续6年获“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先进市”称号,在2003年辽宁省林业系统“1010工程”竞赛中获九个单项先进,名列全省第一。虽然经过努力,已有成效,但是对于如何建设生态防护林,如何与辽西北自然状况相联系,建立起适应这一地区环境特色的生态防护屏障,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状况

2006年阜新市自然保护区的覆盖率555%。朝阳市在2004年自然保护区已经达9处,保护面积2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1123%。2007年,铁岭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处,总面积145万公顷。

生态状况对经济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影响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作为辽宁省的西北屏障,如果这一地区的环境状况得不到改善,将直接影响辽宁省其他城市,包括沈阳等相邻较近城市的环境与发展。所以辽西北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辽宁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

二、辽西北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辽西北所面临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过去以GDP作为衡量指标的发展观以及“高增长高消耗”、“大开发大破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忽略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消费方式等种种人类活动,是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改善生态环境,必须改变与自然发展相悖的发展观、生态观、价值观和消费观等思想意识,这些都必须从文化建设入手。

(一)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

文化概念具有“文治”与“教化”之类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成为在思想、观念、言行和举止上合乎特定礼仪规范的人[1]。

生态文化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是指人们通过调整制度、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来适应自然规律,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态文化按照内涵划分

包括生态意识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行为文化。

生态意识文化是指在人类的活动中,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或文化观念。它是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行为文化之源,它包括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发展观、自然观和科技观等。辽西北在振兴经济过程中,反思以往的自然观与发展观,意义重大。而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人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或“天人合一境界”则为生态意识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生态制度文化是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与生态相关的各种制度建设,旨在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贯彻生态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包括立法机制、投资机制、监督机制、教育机制、激励机制和舆论宣传机制等。生态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度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因此,要提高生态文化的建设水平,离不开相关的制度建设。生态文化的制度建设也就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的生态化过程[2],完善的生态制度文化建设,是生态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行为文化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生态生产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等。例如在中国“天人合一”自然观指导下,简朴和谐的消费方式和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手段是生态行为文化的宝贵财富[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意识文化在整个生态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生态制度文化是生态意识文化的具体化,生态行为文化受生态制度文化的影响,同时反映着生态意识。虽然从事实上来看,三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但是从逻辑上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意识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行为文化。

2.生态文化按其主体划分

构成要素可分为三个方面:

政府的生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发展观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生态和谐,各级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划方面的所有活动成果的总和。政府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的生态文化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为了达到人与自热的和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企业所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和以此为指导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企业所具有的生态化的价值理念等。企业是生态文化建设重要力量,很多环境公害问题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绿色生产方式、循环经济的执行和减少三废的排放要依赖于企业的活动,企业是治理、预防环境问题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所有的活动都是企业生态意识的直接反应。

公民的生态文化是指以一定价值观念为指导,公民生产和消费活动成果的总和。公民是生态意识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公民整体生态意识的提高是生态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表现,公民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4]。

图1 按主体因素划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

(二)辽西北生态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

1政府生态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

(1)政府生态文化建设的成绩

首先,防风治沙和治理土壤沙漠化已有成效。

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各级政府针对辽西北生态环境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之一,辽西北大面积地扩大防护林。据统计,2005年,朝阳建造防护林面积居全省第一位,为全省防护林面积的26%,阜新、铁岭分别为17%、5%,辽西北三市建造的防护林面积为48%,接近全省面积的一半。

图2 2005年辽西北三市建造的防护林面积占比

数据来源:《2006年辽宁省统计年鉴》

同时,为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辽西北三市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其占地面积为全省的82%。其中,阜新占地面积是全省之首,为全省面积的71%,铁岭市居第二位,为8%。

图3 2005年辽西北三各市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占比

数据来源:《2006年辽宁省统计年鉴》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等方式治理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生产和生存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减缓了科尔沁沙地的风沙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侵袭。防风治沙和治理土壤沙漠化已有成效。

其次,政府关于提高生态意识的具体工作。

辽西北各市都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和具体指标,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制定了节能减排实施方案。通过工程治理、结构调整和监督管理等措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在提高公民生态意识问题上,辽西北三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加强环保执法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提高环保工作者的生态意识以及工作能力;通过世界环境日、“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主题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等等。

(2)政府生态文化建设的不足

2004—2007年4年间,三市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明显不足,就2007年来看,阜新、朝阳和铁岭三市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分别仅占辽宁省的138%、068%和352%,并且有的城市出现递减的趋势,例如朝阳(如表1所示)。

表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05—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4—2007年4年间,三个城市的绿地面积略有增加(如表2所示),但是无法与全省的增加速度相比,即使是在辽宁省增幅不是很明显的2006年,三市绿地面积占全省的比例不是很高,分别为阜新141%、朝阳149%、铁岭114%。对于风沙比较严重的地区,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所以应该适当地加大绿地面积。

表2 绿地面积单位:公顷

这些行为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等同起来。也就是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具体地表现在政府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上仍然以GDP为主要内容,缺乏生态环境指标。这种生态意识表现在体制上,就是缺乏完善、有力的生态保护机制,虽然有生态问题的制度,但不够完善,特别是有关公民生态意识提升的问题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另外,缺乏环境保护问题的监管力度。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

(1)辽西北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成绩

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在我国,有80%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在于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4年9月1日,阜新市通过了《阜新市循环经济规划》,表明了为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应选择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铁岭市制定了《铁岭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4年起陆续有单位制定40条以上的清洁生产无/低费方案和34条中/高费方案并已开始实施。2004年,朝阳市建设“四位一体”北方农村生态模式完成6 000户。

在辽西北三个城市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2004—2007年4年间均呈递增趋势(如表3所示),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除了阜新呈递增外,均略有递减的趋势。

表3辽西北工业三废利用情况

图1辽西北污染治理投资

在尽量减少污染的同时,对所造成的污染给予及时治理。据数据统计,在2005年,辽西北三个城市的污染项目当年投资来源总额中,企业自筹占大部分,阜新为83%,朝阳为73%,铁岭为96%。这说明在辽西北,企业的污染治理投资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2)辽西北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不足

在辽西北企业中,三废排放得到了治理与控制。但是,在对工业三废治理中,除了工业烟尘排放治理与工业烟尘排放的差额为正外,在其他两项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差额为负,二氧化硫去除量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差额也为负(如表4所示)。

企业的三废排放是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2007年在辽西北三个城市中,除了阜新市的工业三废排放量为最低外,其他两个城市并非最低点,并且在2004—2007年4年间,既有递减也有递增,说明三废的处理仍然有许多的工作要做,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工业污染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出现的不足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关于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包括生态文化建设长远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企业正确处理三废问题、生态产业建立以及循环经济模式确立的根源。所以企业生态意识的建设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决策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直的公民道德意识。

3公民生态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

(1)公民生态文化建设的成绩

对公民生态意识的培养,与政府的政策措施有关,所以可以以此检验政府工作的成绩。政府的生态主题宣传活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活动也都是指向公民生态意识提高问题的,让公民以主人的姿态关心环境,关心环保。

2004年铁岭市6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银州区新华园社区和调兵山电厂社区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同时,政府的环保信访制度为公民意识的提高提供平台。

阜新市国土资源局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003年全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5件次,其中群众来访13件,来访171人次。

2004年朝阳市开展“绿叶杯”竞赛、爱国卫生清洁月、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月及城市环境整治等活动,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改观城市形象。

(2)公民生态文化建设的不足

在辽西北生态文化建设中,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改变反映生态意识的消费行为仍有很大的余地。首先,缺乏责任意识、缺乏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做起的环保生活观。其次,缺乏绿色消费方式意识,绿色购买意识不强,缺乏抵制破坏环保产品的自觉性。例如,2004年阜新市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中,查处非法猎捕40多人次,放飞野生鸟类400多只,清理整顿市场11处。究其根源不外乎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也是GDP发展观在公民消费理念、消费趋向上的体现。另外,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经济不发达、人口素质低和生产粗放是环境污染和生态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辽西北三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增长率较高。据2007年数据显示,辽西北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辽宁省最低的三个城市,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却较高,其中,朝阳为最高。经济不发达地区容易形成贫困→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从一定意义上说,贫困也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不利的生态环境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与贫困往往同时发生。

另外,公民的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公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公民,教育水平高的公民在对生态意识的理解、认识和接受能力上略微强些,所以公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应该予以考虑的因素。辽西北三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人数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基本持平,但是高等学校阶段存在明显的劣势。

由上可见,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必须提高公民的素质,公民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教育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辽西北生态文化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采用2003—2007年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数据,对辽西北三市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根据调研所取得的相关数据,合成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分析2003—2007年辽西北三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辽西北生态文化建设的构想。

(一) 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涉及的指标是一个庞大的指标体系,而且问题的宽泛性和复杂性,遵循不同的指标选取原则,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的指标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统计的角度看,指标的选取必须维度有代表性,数值易于获得。遵循这一原则,选取指标如表5所示。

表5 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5]

(二) 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的合成与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2004—2007年4年间,阜新、朝阳、铁岭以及辽西北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阜新、铁岭上升幅度较大。从计算中我们可以知道,辽西北的生态文化建设尽管存在着不足,但总体上来说,成绩也是显著的。

表6 辽西北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

辽西北指数(包括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政府、企业和公民生态文化建设指数)是对阜新、朝阳和铁岭三个城市的指数平均加权所得。

在政府生态文化评价指数中,除了朝阳市在2007年略有上升外,其他城市以及辽西北的总指数、和朝阳市其他年份均呈下降趋势,尽管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从计算结果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的生态文化建设从总体上需要有所提高(如表7所示)。

表7辽西北政府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

在企业生态文化评价指数中,阜新、朝阳、铁岭均呈上升趋势。除了2006—2007年,铁岭略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辽西北生态文化指数提升过程中,企业的力量不容忽视,今后的工作应该是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如表8所示)。

表8 辽西北企业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

在公民生态文化评价指数中,全部呈上升趋势。说明实现公民生态意识提升的目标有外在条件,具体的制度、约束和监管机制,则是需要政府细致完善的工作(如表9所示)。

表9 辽西北公民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

四、 辽西北生态文化建设的构想

(一)政府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1生态意识的提高

进行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意识文化是核心。生态文化建设关键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与个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有正确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与个人,政府首先要转变以往的发展观,必须把生态文化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然后完善相应的制度去监督教育企业与公民。

2制定环保绩效指标

可以考虑把环保效率作为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在这三个城市中,有这方面的考虑,但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具体的指标与规定,缺乏实际的行动和行之有效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3加大投资力度和对投资的监管力度

辽西北三市的政府生态环境投资占辽宁省投资比重较小,作为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城市,更应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在荒漠化的治理过程中,由于成本大,产出小,所以更需要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另外,公共绿地建设和防护林建设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资。为了提高投资效率,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对企业的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数目过少。当政府把环保资金给企业的时候,每个企业只是分得很少部分,而且很多企业并不是把资金应用到环保问题的解决上,这就引出了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监管力度,特别是监管力度方面,政府不能很好地监督企业对于环保资金的使用,不能监督企业环保项目的实施。

4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

如对投资环境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免去税收或一定时期减征税收;对从事环境保护的科研单位和个人,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对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奖励。

(二)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企业生态意识建设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种认识是企业正确处理三废问题、生态产业建立以及循环经济模式确立的根源。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直的公民道德意识。

2加强工业污染的治理和监管

辽西北三市三废治理存在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刚刚提到的企业生态意识观念淡薄之外,资金不到位,行政监督及执法力度不强是重要原因。国有特大型企业和国土资源局下属企业情况要好些,能够认真对待,其他企业对于环保检查、环保行为都处于人浮于事的状态,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工业污染的社会危害性和生存危害性。另外,政府在监督管理方面也有疏漏,虽有制度,但未能真正实施,虽有法制,但执法不严。这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些也是关系到整体生态文化建设成绩的重要内容。

3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要改变传统的高物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可持续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途径为:产品设计和原材料选择上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改革工艺设备,减少物耗、减少污染;废物循环利用;发展环保技术,实行必要的末端处理;开发风能、太阳能、氢能和生物潜能。

(三)公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

公民绿色购买、绿色消费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生态文化建设。这些需要政府的舆论宣传工作和具体措施。首先,政府应对某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或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颁发证书,或者在产品上做出明显的标志,让消费者购买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其次,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绿色购买环境,即商场内外符合环保要求。

2提高公民的自身素质

公民生态意识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应该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的素质。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以下问题的出现:首先,公民对自身所受到的环境危害比较迟钝。其次,公民对环保知识和政策不是很了解。最后,公民希望别人多承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 杨立新,王丽,李国花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文化发展问题[J]环渤海经济暸望,2008,(2)

[3] 郭少棠,张慕津,王宪明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6-11

[4] 张再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J]南方人口,2001,(2):48-50

[5] 朱成全,李立男大连市新人类发展指数的选取、测量与提升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9-26

[6] 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5

[7] 冯琦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R]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204

(责任编辑:刘 艳)

作者:朱成全 李立男

上一篇:医疗支援工作总结下一篇:上学期辅导员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