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写作审计报告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全面而系统的反映,起着链接沟通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社会公众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是审计成果的承接平台和重要转化载体。审计机关历来高度重视审计报告质量,不断探索发挥审计报告核心归纳总结作用的方法,促进审计报告适用性提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审计人员写作审计报告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审计人员写作审计报告论文 篇1:

审计报告写作方法初探

审计报告是指审计小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 就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向派出的审计机关提出的书面文书。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综合反映, 是审计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审计工作是否有效, 除了取决于在审计实施阶段是否查清了问题, 收集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外, 还取决于在审计终结阶段是否能将各种查明的问题及审计意见很好地整理、归纳、表达, 写出清晰、确切的审计报告。如果审计报告既不能说清查明的问题, 又不能将审计意见很好地表达出来, 那么审计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审计报告的编写反映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同时又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审计报告的编写作为一项严格而细致的工作, 其写作也并非一日之功, 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一篇好的审计报告往往是审计工作者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及较高的写作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 审计报告的写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编写审计报告的准备工作

审计报告的准备工作并不是在审工作结束后才开始的, 而应在审计工作一开始时就着手。如果是内部审计, 审计结束后通常要撰写详细审计报告, 报告的内容更丰富。在审计开始时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历史沿革、内部控制情况、业务范围、经营规模、财务核算体系、审计度的主要经济指标、与本次审计有关的重大事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影响等进行必要的调查, 掌握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做好编写审计报告的准备工作, 对审计报告的写作事先有一个框架, 对审计报告有一个较清晰的思路, 有助于在审计过程中获取关键的信息。

二、收集确凿充分的审计证据

审计报告向使用者传递信息, 为决策者提供其决策依据, 审计过程中要做好审计底稿记录, 注意收集充分有效的证据。审计证据按其形式不同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言辞证据、视听证据、鉴定和勘察证据、环境证据; 按其来源不同分为亲历证据、内部证据、外部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检查、监督盘点、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取得不同的审计证据。但收集审计证据要避免“滥取证”,避免收集与所要证明的审计事项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所谓“ 证据”, 从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审计档案, 浪费不必要的审计资源。在写审计报告时, 要凭事实说话, 不可虚构证据, 提供伪证。一方面, 审计报告所列事实必须确凿可靠, 引用资料必须经过复核;另一方面, 审计所列事实必须具有充分性, 应足以支持审计意见的形成, 决不能凭主观愿望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出审计意见。不能把没有事实根据的问题写进审计报告,也不能因为没有审查出问题, 认为审计工作没有什么成绩, 便把一些小事夸大, 或把一些未经核实的问题写入审计报告。任何公正的、恰当的审计意见都必须有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来支持,要做到所有的审计结论都经得起推敲与考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意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 审计结论才令人信服。

三、拟定总提纲和大小标题并撰写初稿

通过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成绩和问题已基本掌握。在此基础上, 可以拟定审计报告总提纲和大小标题, 然后, 用数据、证据对总提纲和大小标题进行充实, 用文字加以组织表述, 形成审计报告初稿, 这样写起审计报告就感觉轻松许多, 而且不容易遗漏要点。

标题的写作可以是叙述式的, 也可以是轻松或吸引人的写作风格, 尽量做到标题醒目、言简意赅。审计报告的总提纲规定了审计报告的内容框架, 对于保证审计报告的写作思路和内容的完整性十分重要。所以, 审计人员在拟定总提纲时要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要求, 不能够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和审计证据, 同时,审计人员拟定的总提纲应符合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规范。

四、灵活使用图表方式

书面报告主要由语句、数据和图表组成, 经常涉及到事项的说明、数字的比较、分析等, 在进行数字的比较、分析时, 如单纯用文字表达, 则显得比较繁杂, 如对各年度的收入、支出、预结算金额进行比较时, 一些很难用叙述方式表叙清楚的数字, 若如能适当运用表格进行比较, 则能简单、清晰、明了地看出这些数字的发展变化, 图表能增加灵活性和趣味性, 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 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图表一般应放在审计报告有关内容的同一页或其附近, 如果这些图表篇幅太长, 对阅读审计报告的其他部分造成障碍, 并可能破坏报告的整体结构, 则可以将其放在附录中,同时在正文的相关位置注明图表编号。

五、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编写审计报告必须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保持不偏不倚的独立态度, 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性。独立、客观、公正立场的衡量标准是实事求是。独立是指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审计机构行使独立的经济监督和鉴证权, 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必须保持实质上的独立, 双方毫无利害关系。客观是指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判断和处理问题时,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实事求是, 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 不为委托单位或第三者的意见所左右, 做到表述的意见有依有据。公正是指公平正直, 不偏不倚,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不能片面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是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作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三项原则综合、全面地反映在审计报告中。若审计人员严格遵循这三项原则, 其编写的审计报告就会有说服力, 就能够被被审计单位接受, 否则, 审计报告就不具有说服力, 就不能够被被审计单位接受。因此,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确保审计报告可信性的基本前提。

六、用语确切, 措辞适当

审计报告表达的审计结论, 既关系到被审计单位的利益, 又关系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还关系到审计单位及审计工作者的声誉。因此, 审计报告的行文和用语应规范化, 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措辞进行推敲, 以求确切、适当。对一些尚未核实的问题, 不能用“可能”、“也许”、“大概”等模棱两可、难以明确责任的词语; 对一些已查实的问题应用肯定的语气, 以示负责。审计报告中引证资料来源时, 一般不能使用“据报告”、“据说”等词语, 而应具体指明对象。对应当肯定或否定的问题, 决不可用模棱两可、含有歧义的词语来表达, 审计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措辞进行推敲, 以求确切、适当。

七、审计建议要切实可行

审计工作结束后, 审计人员要针对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审计建议, 审计建议应尽量具体、周全, 要有针对性, 使被审计单位能具体采用。提出审计建议时语气也要恰当, 一般不要使用“要”、“应”、“须”等命令式的词句, 而应用“建议”、“宜是”等委婉的词语, 这样才会使被审计单位容易接受。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要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和管理要求, 提出问题要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不要泛泛而谈; 提出建议要中肯, 要具有可操作性, 不要提出大而空的建议。审计建议是审计报告的重要内容, 也是反映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重要方面, 审计建议提得好, 对被审计单位有帮助, 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报告的程度就高, 审计报告的价值就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 否则, 审计报告就不容易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重视, 审计报告的价值也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八、观点明确、重点突出

审计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 审计报告不要事无巨细, 面面俱到, 对大小事情全面详细叙述, 而应观点明确, 重点突出, 把主要问题说清楚, 次要问题简明扼要, 甚至略而不谈, 这样写出的审计报告才会中心明确, 主次分明。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是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载体。在编写审计报告时, 认真做到以上几点, 同时在审计工作中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就能不断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写出高水平的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1] 李敏:《现代审计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 李海波:《新编审计学》,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年版。

[3] 中国内部审计论坛: http://www.ciia.com.cn/cgi- bin/leoboard.cgi.

(编辑代娟)

作者:庞小莉

审计人员写作审计报告论文 篇2: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适用性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全面而系统的反映,起着链接沟通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社会公众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是审计成果的承接平台和重要转化载体。审计机关历来高度重视审计报告质量,不断探索发挥审计报告核心归纳总结作用的方法,促进审计报告适用性提升。

一、影响审计报告适用性的问题及原因

1.影响审计报告适用性的问题

一是审计报告格式规范过于简单,缺乏指导性。目前,审计报告基本上是简单照搬照套《审计准则》规定格式,文字过于简单,一般包括前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与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建议等。这些结构性要素是审计报告的必要内容,但是对这些要素写什么、反映到什么程度、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现行指导规定未予以说明。

二是审计报告规范用语不提炼转化,影响了审计成果运用。目前,审计报告专业术语太多,未做必要的转换,致使审计报告反映情况不直观,审计报告只有撰写者自己看得懂,有关领导、阅读者、使用者看不懂。 具体表现在,部分审计报告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大都是通过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进行反映,以试图说明事实真相,缺乏自身的职业总结、归纳与推导;阐述问题具有片面性,缺乏从整体层面进行考虑和与具体实践结合的说明。突出表现在综合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对审计中发现的焦点、难点、倾向性问题综合分析、汇总、提炼不足,提出完善体制机制的意见不够,审计效果大大折扣。

三是报告中查出的问题不分重点,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是对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然而部分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方面主次颠倒、重点不明显。具体表现在:逐条列出所有问题,对于部分数字较小、性质轻微的问题,面面俱到也记入报告,缺乏专业性总结、归纳与提炼;数字占了大篇幅空间,满篇报告皆是问题,但却了解不到实质性所在,使审计报告缺少灵魂,杂乱无章,不能形成有机整体;使经济决策者忽视了重要而可靠的信息来源,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四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降低了审计威信。一些审计建议带有强烈的原则性、笼统性色彩,导致被审计单位不能进行具体的实际整改操作。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建议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等,都属此类。这样的建议既没有特定的对象,也没有明确的做法,一般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而迫于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整改情况考核,审计组还需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致使审计整改措施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导致审计威信下降。

五是审计评价不够规范,加大了审计报告风险。主要表现在,评价范围延伸到审计范围之外,评价的一些事项在内容上与审计事项无一丝关联;或者随意评价一些在审计中未深入涉及的问题;审计评价用词不严谨、不恰当。例如,直接引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未经核实的、缺少证明性资料的情况报告等等。

六是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联动机制欠缺,弱化了基层审计报告影响力。近年来,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日益加强,上下联动审计逐渐常态化。审计中,上级审计机关往往转发各级主管审计机关工作方案,做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性资料,各县市参照自行编写审计实施方案。由于下级审计机关按规定一般需提前完成审计项目,便于上级审计机关汇总审核,这种形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弊端。如由于审计实施方案内容不统一,县市审计机关完成审计项目上报后,可能存在审计事项缺少或多余的现象,也可能存在重点审计事项确认不准、延伸调查不到位导致政策落实分析视角错位的现象,既影响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又弱化了基层审计报告影响力。

2.影响审计报告适用性的原因分析

一是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审计作为一门高度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审计人员的质量风险意识有助于促进自身职责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职业操守。实践中,部分审计人员常常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未能意识到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职责和自身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审计报告质量。

二是审计复核在实际执行中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现行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详细规定了审计组、相关部门、法制机构的三级复核流程步骤,然而,部分审计复核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切实得到执行。表现为,一二级复核效率低,特别是相关部门复核程序,大多未严格履行,应付了事,毫无价值;部分审计机关未将责任追究制度付诸实施,审计报告中出现的差错行为,很难精确定位到审计责任的具体环节,导致无法追究具体的个人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机制不成熟。

三是提升审计结果利用的外部保障机制欠缺。目前,审计机关在审计问责事由和力度方面还存在问题,对于无作为、慢作为、不经济、无效率、决策失误等由于量化定性难而难以问责。

二、提升审计报告适用性的建议

一是加强审计报告规范建设。在《审计法》的指导下,制定审计报告编写指南,对审计报告的写作要求、注意事项等加以明确,为审计报告编写提供规范指导;灵活掌握审计事项反映程度,精简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等内容,使揭露和反映问题的审计职责更加突出,提升审计报告份量;上级审计机关应结合不同时期经济工作重点,及时对审计报告模板进行完善修改,下发优秀审计报告范例,为下级审计机关提供参考和统一指导。

二是提升审计报告易读性。审计报告易读有助于降低报告使用者对报告的理解偏差,进一步促进审计机关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随着审计结果公告社会化的发展,审计报告使用主体随之改变并越发丰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越显重要。实践中,要求审计人员既具精湛的专业水平,又具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化繁为简,通俗易懂;要达到简明、清晰,逻辑思维紧密地反映审计结果,使非专业人员也能明白审计内容的目的。必要时可增加报告附注,对专业术语和关键内容具体解释,提升使用者对审计报告内容把握的准确度。

三是问题表述要主次分明。在恰当分类的前提下,审计报告中所列问题,应当是主次分明、排列有序。要做到重要问题、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必查问题、有规定的问题;次要问题、一般问题、随机问题、个性问题、未作规定的问题。这样,后续的复核、审核以及审定者、阅读使用者,能够突出重点、掌握共性,更利于阅读理解和结果使用,也为审计结果统计、汇总等工作提供便利。

四是注意审计建议的准确和可操作性。审计建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问题分析透了,解决的办法就有了,审计建议自然也就提出来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可从法规、政策、深化改革的角度去考虑,去寻找改进工作的路径,去探求解决深层次、复杂问题的有效办法。审计建议要注意准确可行才能提,做到不求数量,保证质量,宁缺勿滥。同时,应该把审计建议放在与审计处理处罚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重视,才能使得审计建议真正成为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载体。

五是审计评价力求规范。审计评价要围绕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做到力求规范、恰到好处。我们接触的被审计单位有些规模很大,通过几个人,两三个月的审计,不可能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完整情况,因此,必须注意不能超范围评价,更不能超越审计专业技能去评价;评价时要留有余地,尽量不使用如非常或不可能等绝对的表达方式,可用“……基于上述发现,我们认为该部门在……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它有利于……”等表述形式,合理反映其取得的成绩和管理中存在的亮点。

六是创新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方法。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提升政策跟踪审计报告质量,关键要强化上级审计机关的动态跟踪指导,细化政策跟踪审计实施方案,规范审计报告模板,保证审计重点把握准确、审计方法扎实有效、审计操作规范统一,促进上下联动审计效能提升。

七是进一步扩大审计报告的运用领域。审计报告不仅要体现国家财政预算收支使用情况、重大工程项目运行效率与效果以及事关民生的各项事项,还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重要重大问题,同时还应注重作为一个评估标准加以运用。比如:结合资金、资源监管使用情况,将审计结果纳入政府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促进政府官员依法履行自身职责,调动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业绩好、预算确实按照预定效果进行执行的单位或项目可以保证其预算需要;而对于业绩较差,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单位或项目,甚至产生舞弊等各种重要重大问题的,可以核减或从严控制其预算,以促进审计结果的合理运用。

审计报告的高效适用,归根结底依赖于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立足本质,创新工作才是关键。

作者简介:闫昭,女,汉,大学本科,山东省荣成市审计局,审计师、经济师

作者:闫昭

审计人员写作审计报告论文 篇3:

如何做好主审

【摘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个阶段谈了如何做好主审。

【关键词】主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主审既是实施审计项目的组织者,也是具体实施审计的当事人,对审计全过程的具体环节和操作细节都较为了解。他既组织现场审计实施、审定工作底稿,还参与起草审计报告,同时又承接审计组长与审计成员、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联系;他不仅要具体办理审前准备与审后处理各项事宜,而且要把握每一个审计人员所审计的内容与结果。因此,主审的政治、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审计项目的质量。笔者就如何做好主审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审计工作总体来说可以分成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这三个阶段纵向贯穿了审计的全过程,横向涵盖了审计的各环节。要做合格的主审,必须从内部审计的各个阶段、环节入手,全过程地进行把握、协调、监督、检查。

一、从审计准备阶段入手,为实施审计程序打好基础

在审计准备阶段,作为主审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组织审计人员

合理的人员结构及数量,能够保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任务并节约审计成本。目前,内部审计任务重、人员少是普遍现象。因此,作为主审在组织审计成员时,就应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特点、结合审计目的,合理组织审计小组,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特点及所承担的审计分工。根据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审计经验、受教育程度、协调沟通能力等进行权衡,使其组合能够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遇有特殊业务要求,可聘请相关业务部室及社会中介机构人员,从而确保审计项目的效率和效果,为审计项目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认真进行审前调查

只有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才能保证以后阶段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主审在开展审计项目时,要做好审前调查,并详细填写调查记录。审计前调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在编制审计方案前,作为主审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座谈,现场观察,索取会计报表、电子数据等),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组织结构、业务范围、人员状况、内部控制体系等进行初步了解。二是查阅以往的内部审计工作档案和外部审计结果。借阅该单位前期的内部审计工作档案,充分做到审计信息的再利用;搜集该单位前期的外部审计结果,做到审计资源的共享。同时,将前期发现的问题作为本次审计的关注点,可以很好地避免审计风险。三是搜集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行业资料,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内部考核等资料,并对前期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变化和变动,分析重要问题和线索,初步确立审计的重点、难点,为制订审计方案打好基础。

(三)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主审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切忌过于简单笼统、内容不详细、分工不合理,这会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性,导致审计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因此,应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本着重要性、谨慎性的原则,围绕审计目的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制订详细、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审计工作方案。方案的内容应分工明确、合理,确保每位审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结果要求,保证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是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的前提。

二、强化审计实施阶段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

审计项目的现场实施阶段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合格的主审应做到,在审计组成员取证中给予指导,在汇总所有审计证据后进一步分析、复核,并对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加以复核、使用、管理,以保证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到位。

(一)汇总复核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用来证实审计事项、得出审计结论的凭证。只有依据充分的证据作出的审计报告和处理意见,才有充分的说法力,才能被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所接受。因此,在审计组成员按照审计方案分工,将搜集的审计证据提交给主审后,作为主审,应首先鉴定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应以能说明问题为限。主审应对每份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加以鉴定。检查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足以证明审计事项并形成审计结论;检查证据是否相关,证据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的,则予以保留,证据与被审计事项没有内在联系的应果断剔除;检查证据是否可靠,即证据是不是客观存在,有无歪曲事实的现象,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其次,分析、复核审计证据。对经过鉴定的证据还必须加以分析、判断,主审必须对相关证据从总体上加以归纳、分析、整理,使其条理化、综合化。通过综合,选出最适宜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过程,能使审计事项从个别上升到全面、从表面跨越到本质,为建设性审计意见、建议的提出打好基础。

(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是形成审计报告的依据。主审应对底稿的完整性、合规性、正确性负责。主审在审计现场实施后,应及时对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复核。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审计底稿与所附的审计证据的内容、金额是否相符。二是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做到审计发现的问题定性准确、依据充分,审计工作底稿内容是否全面、规范。

三、规范审计报告阶段是促进目标实现的关键

审计现场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应在归类、整理、核对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汇总形成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中,主审应特别关注以下四点。

(一)审计报告的原则

1.客观。主审的写作态度应实事求是,不带丝毫个人偏见;事实是审计人员亲自证实的,并非来源于道听途说。所揭示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并有审计证据作支持的。

2.清晰。要求审计报告具有良好的组织安排,内容容易理解。一份表达清楚的审计报告应该使使用者准确地抓住报告的中心主题,理解报告的内容,明确报告所要表达的思想。这要求主审必须用词准确,文章逻辑性强,前后一致且突出重点。

3.及时。审计报告能否达到审计目的,发挥其监督服务作用,取决于报告的及时性。因此,主审应该在审计实施现场工作完成之后,及时进行编写并呈送给有关人员。审计报告修改定稿后及时上报或下达执行,提高审计报告的时效性,是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关键一步。

(二)审计建议要可行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发现问题、批评过去,而在于解决问题、指导未来。审计报告要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建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领导对问题的解决速度与决策。事实上,当公司领导接受了所反映的事实和问题时,他们会很自然地问审计人员“既然这样不行,那你们说该怎么办或我们究竟该怎样改进”。审计建议最常见的毛病就是针对性不强,分析问题部分与建议之间缺乏相关性,造成建议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论,没有明确的方案与做法,没有操作性,更谈不上效果了。

(三)做好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作为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

1.评价的原则。(1)合法性。即审计评价的内容及依据必须合法。评价的依据必须是适用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2)客观性。即审计评价应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计查明的审计问题情况如何,审计评价就应据实加以评价,做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2.评价对象。审计评价必须是对审计范围内的事项所作的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信息不应作为审计评价的范围。

3.评价的资料来源。评价必须依靠审计直接审查过的并已经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未经审计人员审核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能作为审计评价的来源和基础。

(四)用词恰当

审计报告用词应得体。主审撰写报告时,应避免对审计问题发表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批评别人、指责别人的行为。日常审计工作中,审计报告的用词往往是决定能否取得被审计单位合作的关键。偏激或夸大的词语都将影响双方协调合作关系的建立,这就要求主审具有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和踏实朴素的语言功底。

只要有审计的存在,如何做好主审就是审计人员研究的课题,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作者:李月仙

上一篇:度福利院职工工作总结下一篇:科研的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