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学私学教育特色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宋代私学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规模和体制上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内部管理向纵深发展,在设置形式、招生、经费来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当时官学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国古代小学私学教育特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小学私学教育特色论文 篇1:

生态位视野下的城市小学特色化内涵研究

摘要:从生态位理论出发,个体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态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对个体发展和系统和谐有着深刻意义。生态位不仅存在于个体发展过程中,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只有在适合其生态位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发展空间,实现教育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真正落实“人人成才”的新型人才观。

关键词:生态位;个体差异性;特色化发展

作者简介:刘熠(1988-),女,浙江杭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俞盛(1988-),女,浙江宁波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R425012)的研究成果

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从实际出发,支持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改革。纵观当下小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学校从以往的重整体教学质量转向关注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些教育改革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都有积极意义。但这个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育理念的倡导和实施之间还存在差距;学校和学校之间教育理念的同化度高,没有明显的特色和差别;学校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孤立发展;学校所倡导的特色之处缺乏公认度和识别性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生态位及生态位理论是近年来为很多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相继衍生出了如受教育生态位、城市生态位等新生概念。作为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一个理论分支,生态位及其相关理论在研究讨论环境与个体、个体间竞争、个体特色化、系统多元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笔者尝试从生态位视野分析学校定位及特色化发展等问题来探寻学校特色化发展之路。

一、生态位及其理论研究现状

生态位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专有名词,自1910年Johuson首次使用“生态位”一词后,很多研究者对于生态位展开了广泛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推Grinnell、Elton和Hutchinson三人,他们的定义分别被称为“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最早给生态位下定义的是Grinnel(1917),他从生境的最小划分这一空间概念角度进行描述,把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后来,Elton(1927)从动物在生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关系的角度诠释了生态位,将其定位为“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是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同时提出“多维超体积模型”,为现代生态位理论奠定了基础。

生态位理论已经不仅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其在社会学方向也有着广泛的延伸,发展出教育生态位、经济生态位等不同的生态位应用。作为一个理论分析工具,生态位可以用来全面分析个体的发展基础,明确个体特色,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指导个体个性化发展,促进系统整体的稳定和谐发展,以形成系统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生态位视野下的学校特色化

1.个体差异性与学校特色化

从生态位角度来看,个体生态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就生物个体而言,生物自身的遗传条件和环境多样性决定了个体生态位的差异。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也存在自身的生态位,即学校在社会系统中表现出的特征。其次,个体生态位具有独特性,即生态位优势。个体生态位的独特性是个体或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元素。不同的学校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具有不同的生态位优势,体现了学校自身的特点,也是学校特色的原点。最后,个体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会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而改变,最终走上特色化的道路。学校应从生态位入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明确学校特色所在。

个体的生态位不是相互独立的,不同个体的生态位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影响着对方的生态位变化。生态位重叠指的是生物体之间的生态位因子因相似或完全相同而导致生存环境的重叠,从而引发对生存资源的竞争。适度的竞争可以促进物种本身的进化,优胜劣汰。但如果过度重叠,竞争激化,就会阻碍个体发展,影响系统稳定。在有限的资源中,若生态位刚好呈互补状态,环境中的资源得到了合理且充分的利用,就能实现双赢共生。因此,学校特色化发展,就是为了避免学校之间过度的生态位重叠,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发展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2.生态位视野下的学校发展是特色化发展

从生态位的角度来说,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不同的生物生态位差异化的结果。系统大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个体的发展进化也以适应自然为最终目的。和生物的进化一样,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质则是学校生态位的分化。如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官学发展出的私学、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学校和现代教育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学校,都顺应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同特色的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不同生态位优势的多元化人才。

在自然界,若生态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在自我调节范围内,则整个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生物之间仍保持着平稳和谐的关系。这种调节能力促进了整个系统的发展,形成自然选择,同时使进化的过程不间断地持续下去。在教育系统中,学校作为个体单位,若都朝着同一目标发展,必然导致系统发展不平衡。如目前作为众矢之的的“应试教育”,就是学校一味追求单一教育目标的产物,导致教育系统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因此,整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均衡、多样”发展的原则,在各方面都要有所发展,使系统中各方面的资源都能得到合理配置。

3.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内涵

从生态位角度来看,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立足于学校本身的生态位优势,结合整个区域系统环境,在众多同级学校之间寻找自身特色,以特色促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学校之间应避免生态位重叠,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压力,促进人才的多样化培养,促使整个教育系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独具一格,竞争优势明显。学校的特色必须是独特且有竞争优势的,从避免生态位重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发展学校特色。第二,立足长远,相对稳定。一个学校的生态位优势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用于指导今后发展的特色优势。学校特色必然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稳定性,避免被系统的自然选择所淘汰。第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学校特色必须和社会与个体所处的大环境系统相一致,符合发展规律,并且不断进步和完善。第四,具有社会公信力。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但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且要能经受社会的选择,只有那些被社会承认了的学校特色才能真正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

《新纲要》指出:“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合适的发展。”而“合适”的前提便是适合个体本身的生态位及生态位优势。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只有在适合其生态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同样,学生升学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态位差异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从而实现生源的合理分流。

4.用生态位分析法界定学校特色

(1)教育理念,特色之核心。理念之于学校,就像基因之于生物体,是个体个性化发展的核心。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是安排所有学校相关事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教育理念的提出应是贴合学校发展基础,符合学校发展实力,适合学校发展环境的。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理念才是实际的、可操作的、具有竞争潜力的。

(2)学校本位,特色之基础。学校的特色化离不开学校本身生态位所决定的发展“基态”。从内部看,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软件师资、实力水平、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都可以体现出其特色。从外部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个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学校发展的特色之一。

(3)团队凝聚,特色之保证。在校的学生以及老师等教职人员是学校生态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特色的界定应该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立足差异才能提出真正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目标,一个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团队集体是实现特色化发展的保证。因此,学校特色不仅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意愿,还应该把这一特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将来的人才聘用等各个方面,从人员内部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

(4)“USP定位”,特色之方向。“niche”在生物学中被译为“生态位”,但在营销学中指一种有利的市场位置,是针对企业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在广告营销中被引申为某一产品的卖点、获利点。USP是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strategy的缩写,即独特的销售主张,或称独特卖点,目的是在同类商品中找出商品独特的诉求点,更好地进行宣传。学校在特色办学中,同样需要一个明确的“独特主张”来指导教学和宣传学校特色,这个宣传不仅指学校对外的宣传,而且包括对内的宣传,有利于将学校的特色和精神传递到学生中去。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教育指导,应该能够起到“特色宣传”的作用,能在指导学校特色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而不应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5)课程风格,特色之表现。学校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一个直接展示窗口,从特色化的教育理念出发,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特色教学,从而将特色理念应用于实践。这里的特色教学是广义的特色,不仅指特色课程的设置、特色实践活动的设计、特色化的教学模式等等,而且所有能体现教学理念特色的办学方式都是值得提倡的,同时这也是办学创新和发展探索的必经之路。

三、学校特色的整合和集团化

学校生态位的差异性决定了学校个体在拥有生态位优势的同时必然存在劣势与不足,有些不足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整改实践得到改善,而有些则是难以改变的,就像生物体遗传基因对个体的影响一样。要使个体更好地发展,就应该重视学校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学校的孤立发展。因此,利用学校间特色的整合,丰富学校系统内部的办学资源,进一步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人才的多样化,保证整个教育系统,甚至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

自2004年以来,“教育集团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教育热点,而教育集团化的初衷之一就是“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生态位的角度来看,教育集团化是学校特色化整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多样性维持系统稳态的内在要求。新构建的集团整体拥有一个更全面、更多元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提升集团整体的竞争实力,更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单个学校特色化发展。

目前,以杭州市为例,现有的教育集团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先进带后进”型,以一个发展相对较好的学校为中心,集结个别发展较差的学校,共同发展;“区域内规划”型,以一个社区为单位或地域相邻的几所学校联合,协同发展;“特色做起点”型,以一个有特色的分化点为基础,在办学之初就走集团化道路,协调发展。前两个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发展的学校之间,而后者更适用于民办院校和有一定硬件实力的新兴学校。当然,学校集团化还有更多的发展模式有待开发,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春全.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3,(4):41-46.

[2]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物学杂志,1997,16(6):46-51.

[3]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3):283-287.

[4]张录强.生态位理论及其综合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5,21(7):2-4.

[5]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26-29.

[6]张华.“特色教育”本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3):16-18.

[7]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导刊,1995,(1):21-24.

[8]梅丽珍,付来瑞,张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发展定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98-100.

[9]李松林.学校特色营建实践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37-39.

(责任编辑:沈清)

作者:刘熠 俞盛 史久天 冯琴 金碧波

中国古代小学私学教育特色论文 篇2:

宋代私学设置形式及经费来源之考证

摘要:宋代私学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规模和体制上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内部管理向纵深发展,在设置形式、招生、经费来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当时官学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關 键 词:宋代 私学 设置形式经费来源

我国私学源远流长,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受挫于秦朝,复兴于汉代,勃兴于魏晋南北朝,平淡于唐朝,繁荣于宋代,受抑制于明清。延至宋代,在其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的影响下,私学得以蓬勃发展,堪称是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宋代私学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规模和体制上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内部管理向纵深发展,在设置形式、招生、经费来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当时官学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一、私学门类分呈,设置形式多样。

(一)按照学习阶段可划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

1.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私学的名称诸如小学、乡校、冬学、蒙馆、家塾、私塾等,初级阶段又称蒙学阶段,是教授识字和基本知识的阶段。大约是从七八岁开始的,苏东坡曾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1] 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2] 启蒙的内容,结合识文认字,多层次、多侧面地向儿童传授社会文化知识,包括礼仪典章、道德规范、民俗风情、历史、沿革、人物故事、生活常识等各个方面。

2.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即专经研习的经馆、精舍、书馆等。专经研习阶段是私学教育的高级阶段,是程度较高的学生从事学问或学习科举文字之所,学校教育的内容,皆以经学为主体,士人的利禄仕进,皆由此途,传经大师纷纷建“精舍”以教授弟子。“精舍”又称“精庐”,从事私人讲学的大师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大学者,特别是一些名儒大师,他们以自己的学术专长教授弟子,吸收了大批生徒于门下。太学博士胡安国就曾自设精舍,教授生徒。《宋元学案》记载了胡安国的学生谭知礼、杨训拜师学习的情况:“谭知礼,字子立,长沙人。胡文定公至衡山,先生往从之,居其精舍之旁,尽扫前日气习,抱《春秋》研其旨,余力治《资治通鑑》。”[3](第1189页) 经师边讲学,边与生徒讨论,同时又进行著述,宋代许多名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二)按照办学形式可划分为家传和师承私学

1.家传私学

家传私学即家学,既有一般家庭的父母和亲属长辈给子弟发蒙,进而传授道德经史的,也有学术世传的家庭将所擅之业传于子弟的类型。后一种家学文化层次高、学术性强,发挥着传播和繁荣学术,培养学术人才的职能。[4] 父母及长辈教授子女,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私学类型。宋朝继承这一传统,接受家学教育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六七岁开始的,由父母或长兄担当此重任,这便是古代所说的蒙养时期,也就是现在的小学阶段。宋代家学之多,不胜枚举,如鄞江家学:“王说,字應求,鄞县人。鄞江先生之从子也。受学鄞江,与弟该皆著名,教授乡里三十余年……无田以食,无麻桑以衣,怡然自得。子孙世其学。”?3?(第264页)又如:“刘芮,字子驹,东平人也,忠肃公挚之曾孙,学易先生跋之孙,南渡后居湘中。刘氏自学易以来,三世守其家学,不求闻达。”?3?(第839页)

2.师承私学

师承私学是古代私学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以经馆、精舍最为有名,其形式是饱学的鸿师硕儒居于某地讲学,四方的书生处士慕名而来,就学于门下。这些以讲学为业的学者都是专攻某一经或某几经,到其门下就教的学生为研习这些经学而来,学成后即离开。私学大师种放与邵雍颇有渊源,《先天卦图》由陈搏传授给种放,种放三传而授于邵雍:“周、程、张,邵五子并时而生,又皆知交相好,聚奎之占,可谓奇验。而康节独以《图》《书》象数之学顯。攷其初,《先天卦图》传自陈搏,搏以授种放,放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以授先生。顾先生之教虽受于之才,其学实本于自得。始学于百源,坚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者凡数年。大名王豫尝于雪中深夜访之,犹见其任俨然危坐。”?3?(第367页)

二、招生不受限制、经费来源不一

1.私学招生平民化趋向更加突出

与前代相比,宋代教育的平民化趋向更加突出,集中体现于私学。从总体上说,宋代私学招生没有身份等级的限制。不讲门第、出身,只要愿意学,均可成为某一级或某一类私学的学生,广大下层士人、城市平民和乡村农民得以获取教育机会。如被程颐称为“高第”的学生张思叔原来是一家酒馆店员,喜爱读书,但他自己认为地位卑微,不敢拜师学艺,后偶遇二程的学生谢顯道,谢顯道劝他拜二程为师。当时二程已名显一时,张思叔对谢顯道说“某何等人,敢造程先生门!”顯道曰:“第往!先生之门,无贵贱高下,但有志于学者,即授之耳。”?3?(第1071页)思叔遂往见伊川,顯道亦为先为伊川言之,伊川遂留门下。张思叔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私学经费因创办人不同而有所区别

宋代私学的经费根据创办人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聘请教师教学,付给教师经费;二是学者自开学馆,自任教师,收取学费。

(1)聘请教师教学

这种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设在官宦富有人家中,他们提供经费,聘请教师,招收本家子弟就读,也有招收邻家子弟伴读的。如:“赵清献未第时,乡有陈氏延之教子,其母岁与新履。”[1](第416页)二是有些私塾建在乡村,一般称为村校或冬学。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乡民多有学习文化的要求,因此村校办得相当普遍。它们由族人或邻人几家筹集经费,延师聘教。如马廷鸞:“甘贫力学,既冠,里人聘为童子师。”[5](第12436页)这种情况蒙养阶段的教学教多,如小学、乡校、冬学、家塾、蒙馆等,家塾、蒙馆等。

(2)学者自开学馆,自任教师,收取学费

这种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学者自开学馆,专以讲学为任。这种情况既有有蒙学,也有在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问的经馆、精舍或精庐。它们或建在大师的家乡,或选择山水名胜之地,或带有避世隐居的性质。许多著名私学家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如宋初洛阳隐士种放,隐居终南山“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修以养母”。 [5](第12630页)也有一些落魄学子为谋生之计,招收生徒,养家糊口的。如:“徐範字彝父,福州候官人。少孤,刻苦授徒以养母。”[5](第12627页)宋代私学不仅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就学的场所,同时也为一些科举不第、仕途不利或不愿入仕的学者提供了生活的出路。如:“李觏 ,字泰伯,南城人,学者称为盱江先生。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亲老,以教授自资,学者常数十百人。”[3](第155页)二是有些学者边作官边讲学。宋朝官员聚徒讲学,有的也是收取一定学费的。四先生之一的陈襄,在河阳县作官时,闲暇之余聚徒讲学,有人诽谤说是想赚学生的学费,陈襄不一为然,继续讲学:“知河阳县,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仙居。或谤之富公曰:‘是赚子弟辈束脩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缩,何嫌人言!’或劝先生罢讲,答曰:‘以讒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恥之。’讲益力。”[3](第226页)

私学作为对学童进行启蒙教育和经学大师宣传其学术观点的基本形式,作为官学的重要补充,在宋代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蒙学教育,以其设备简单,收费低廉,学制灵活,适应性强等优长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深入到官学的触角触摸不到的街巷里弄、穷乡僻壤,向他们及其子弟进行读、写、算等基本文化知识的培养和训练,做着扫盲和普及教育的工作。

总之,私塾在传播大众文化,栽培人才幼苗,启发民众智慧等方面功勋卓著。但在民风渐开、文风四起的宋代社会中,私学始终没有正式纳入官方管理范围。经费的缺乏导致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没有统一的学制标准,没有固定的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师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背诵不重理解等弊端,所以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差也就在所难免。私塾的彻底改造,普及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全面改善。

基金项目:

此文章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课题编号:2008-JKGHAGH-410

参考文献:

[1] 丁傅靖辑:《宋人轶事汇彙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2]《中国古代蒙书精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页。

[3] 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50页。

[5]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作者:

刘增丽黄淮学院

作者:刘增丽

中国古代小学私学教育特色论文 篇3:

新六艺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一、课题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一)孔子“六艺”教育思想的内涵

“六艺”教育思想产生于西周,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创办私学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六艺”教育作为西周教育的特征与标志,内容包括多方面因素: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文武兼备和诸育兼备的统一,蕴含着分科教学和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

(二)“新六艺”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新诠释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六艺”教育思想的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近年来,“新六艺”的教育理念被不少教育专家和学者屡屡提及,何为“新六艺”?简而言之,新六艺教育理念就是从孔子的六艺之说中汲取其分科教学和均衡发展的教育原则,遵循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赋予古老的“六艺”之说以新的课程内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六艺”即新礼艺、新乐艺、新射艺、新御艺、新书艺、新数艺,“新六艺”教育理念提出的目的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既利用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帮助青少年具备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新一代国人综合素养的要求。

(三)本专题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新六艺”教育理念产生的历史逻辑,我们可以看出“新六艺”教育理念既吸收了古典文化中礼化育人的教育思想,同时也能够帮助教育者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通过分科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近年来“新六艺”教育理念有不少学者和教育專家屡屡提及,但是就“新六艺”教育理念在实现和谐发展育人目标中的路径构建这一块研究中还有很大的空白,这就为本专题的研究提供了余地和新的价值。这也是本课题选题之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西周“六艺”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通过设置分科教学的课程促进受教育者均衡全面发展,“六艺”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归根结底,西周“六艺”教育思想是服务于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教育目的,既为当时的贵族阶层培养文武兼备的权力继承者,这种教育思想的提出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和谐发展和分科教学的教育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其提出的“六艺”课程更是为后人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自中国西周“六艺”教育思想的提出为先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在批判继承“六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需求,分别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学说。比较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七艺”教育学说。七艺是西方对古典自由学科的概述,由三艺(文法、修辞、辩证学)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组成。七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六艺与七艺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为手段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内容上不同,服务的目的也不相同,发展的历史也不尽相同,七艺经过了“三艺”和“四艺”两个阶段,而六艺教育是在先民的经验总结中归纳出来的二,者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除此之外,中国北宋的“苏湖教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而且开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极大。“苏湖教法”是北宋胡瑗在苏州和湖州任教时所创的教学方法。胡瑗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转而重经义以及时务,在学校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胡瑗在苏湖教学达20多年。胡瑗这种“明体达用”的教育主张,受到范仲淹的赞赏,遂在庆历兴学期间,诏请“下湖学取胡瑗之法以为太学法”。后来历代儒家对“苏湖教法”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新六艺”教育的实践路径,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体系的建构,它不仅需要内涵的维度解读,更需要完整的实践路径来系统推进。我们学校分别从校园文化、特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确定了“新六艺”的实践载体,一是“新六艺校园文化”,二是“新六艺”特色课程,三是“新六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2、探索“新六艺”特色精品课程的内容,就是从传统文化中“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说中寻找对现代学校教育仍然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元素,将之提炼并科学地理念化、系统化、现代化、可操作化。具体包括“新礼艺、新乐艺、新射艺、新御艺、新书艺、新数艺”六大领域。

四、课题研究目标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而我们提出“新六艺”的教育理念就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培养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必须为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提供各种幸福元素。受教育者具备扎实宽厚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教育成为师生共同享受幸福的过程。这是理想教育的底色,也才是我们“新六艺”的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

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我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探索“新六艺”教育的实践路径是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新六艺”教育理念的提出至今有不少时日,但是怎样把“新六艺”的元素自然的融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育人环节当中去,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学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和难点。元光小学除了在创设“新六艺”特色校本课程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以外还用心营造了“新六艺”校园文化,坚持把环境育人落到实处,从学校的宣传栏、橱窗展示、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入手让环境开口说话,真正做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然,除了环境育人和课程培养,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文武兼备的技能和品格还有很多别的路径可以开辟,这有待于我们在将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探索。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1、开展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六艺”特色课程的学习现状,认识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低下的原因,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提供依据。

2、关注社会生活,收集研究素材。关注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和各种新闻报道,积累创设生活情境的基本素材,通过素材的不断更新接近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参与校外六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创设生活情境,实施“新六艺”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在导入、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小结等环节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生活情境,将传统的文化精髓向学生解读。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进展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从学校领导班子入手,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和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各位教师认真研习“六艺”教育理念产生的历史逻辑和“新六艺”教育理念的具体内容,目的是使本校老师对践行“新六艺”教育理念的目的有所了解。任何一种教学原则,我们只有在读懂它的初衷和践行意图的时候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标。在全体教师在对“新六艺”教育理念的践行初衷充分领会的基础之上,课题组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把“新六艺”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育人环节的各个阶段中去:

(一)通过营造“新六艺”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礼化教育

传承“新六艺”,创新校园主导文化,全力打造学校特色名片是我们学校环境育人的目标。作为一名从教几十年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校长正因为深谙校园文化在育人环节中的巨大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所以从建校伊始便有意识地把“新六艺”的教育理念和国学元素融入到学校的物化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去,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均散发出着浓郁的国学气息和厚重的人文底蕴。踏进元光的校园,感受到的是校园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校园的每个角落、每面墙壁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發挥着宣传、教育的作用。学校演播厅外墙安装有六艺浮雕;元光楼门厅左手边是一幅砂岩的浮雕壁画,浮雕主体画面是一尊孔子画像,下方人物群雕是古代先哲、文人们谈经论道的场景;门厅天花板上的六艺灯箱以浩瀚星空为背景,给人无限遐想。学校将教学楼道精心打造成为各班学生展示风采的平台,彰显育人特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徜徉在国学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之中,其心灵和品格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得以净化和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诵读经典的兴趣。

(二)实施“新六艺”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个人才艺进行发掘拓展

在课题组老师对“新六艺”教育理念的实施路径和目标要求有了深刻认识的基础下,我们学校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中坚力量合作研发了元光小学的“新六艺”特色校本课程,以“践行新‘六艺’,共修君子风”为育人理念,开设新礼艺、新乐艺、新射艺、新御艺、新书艺、新数艺六大系列课程。“新六艺”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目的在于提升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使他们具备扎实宽厚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坚持开展“新六艺”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把在“新六艺”课堂中接受的美德和才艺学以致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帮助自己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养

通过“新六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们的假期生活、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学习本领,“践行新六艺,共修君子风”的活动目标得到了实现。“新六艺”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他们知书达礼、自理自立的君子品性,也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修身养性。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研究从立项以来,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以开展“新六艺”课堂和“新六艺”假期综合实践活动两种方式为载体对学生施加全方位的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让每个学生的个人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全方位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生方面:

1、“新六艺”课堂的推行让每位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提升了,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外,个性爱好和才能都得到施展,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获得了终身生存所必备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2、在德育方面:通过“新六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小学生深入生活,在社区和集体活动中身体力行、磨练意志,学生待人接物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都会增强,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目的得到了实现,这才是本专题研究的最大收获。

在教师方面:

教师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和教改意识都得到了提升,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加速了个人成长。

1、通过开设“新六艺”课堂,以研促教,教师的个人才艺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2、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得到了更新,真正实现了与时俱进。

九、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和后继努力方向

虽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设计为课题服务的问卷,尤其是研究过程中的问卷,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2、小学各门学科教师如何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新六艺”教育理念的操作规则有待于细化,与此同时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找到“新六艺”教育理念的切入点是新的研究方向。

3、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课案例剖析深度不够,课题研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课题活动中注意邀请课题“外援”,让专家学者,学科外的老师,甚至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我以为这种做法定有裨益。

总之,我们对于“新六艺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中运用的研究”这一课题实验的研究,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要通过研究,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教育模式,既能培养小学生的美德和才艺,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使每名学生都具备扎实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是一项“永不结题”的课题。在今后的育人环节中,我们一定要把课题研究中总结出的教育模式和工作经验细化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并且根据新的形势发展,不断完善和创新学校育人模式。

作者:王传霞

上一篇:机关单位五一活动方案下一篇:淘宝双十二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