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自从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来,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动画作为小孩子最感兴趣的多媒体影像,已经被应用到农村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篇1:

实践语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直观的形象、浓烈的情绪氛围,细心点拨,巧妙移情,使他们在愉悦、悲壮、惊叹的积极情感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为必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导,激情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疲倦。这充分说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趣味性导语是学习的催化剂。一名语文教师,能否运用最佳方式导入课文,也是能否上好每一堂阅读课的基础。因为巧妙的导语犹如说书的开讲,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并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

二、设疑启智,巧引学生思维之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便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探索兴趣,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方面是种巨大的力量。适时的课堂提问是语文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疑,引导学生思的主要方法,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新的兴奋点吸引学生。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最后说“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我抛出问题:你认为孔乙己死了,还是没死?请用文中的情节推测说明。学生在底下认真阅读,不时地圈点勾画,最后分成正方反方两个组,用自己在文中找到的证据,各自为自己对孔乙己的命运的推测找支持,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小说细节吸引,同时进一步思考了小说的主题。

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到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适时的设问,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创见,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引导,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情境,开发学生的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批判力、创造力。

三、随机诱导,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像永远比知识重要。”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念,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想像的自由。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作者对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情思、理趣的寄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味这些作品的真谛,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趣。

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后面闰土的惊人变化,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又怎么不“苦”成木偶人呢?这样“意”与“境”和谐融洽的阅读,能使学生达到领悟的目的。试想,教学《小石潭记》,如果只用课件展现一书生坐在潭边,周围竹林环抱的画面,而没有让学生依凭幽寂的竹林、悦耳的水声、自由空灵的鱼儿、凄神寒骨的幽邃,通过学生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去体味此时此刻作者心中的千般凄苦、万般愤懑……那么本来学生可以读出一千个小石潭和柳宗元,而一幅画面却让学生记住了一个小石潭和柳宗元,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随机诱导学生,放飞他们的心灵,给他们想像的空间。学生想象的双翅一旦展开,就能在作品展示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就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思维纵横驰骋,并与自身的旧知、经验融为一体,联成一片,产生“思接千里”“视通万里”的感觉。

四、营造氛围,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我们语文教师要用激越的情感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学生引进作品所创设的优美的情景中,叩动他们的心扉,使其动情,进而迸发出更高涨的求知欲望。如《背影》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子之情,对于今天浸泡在爱的海洋里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很难领悟的。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使“我”一次又一次潸然泪下,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父亲爬月台买橘子那一段。通过阅读,当“我”看到刚刚经历失业、丧母痛苦的父亲,身体笨拙,步履“蹒跚”,穿着厚重的棉衣,抱着几个橘子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情景,怎么会不一次一次偷偷“试”去眼泪?在反复阅读中,我请一个阅读水平较好的女生阅读,当他读到“我的泪又来了”这一句时,她阅读的声音哽咽了,师生同时被她那声情并茂的阅读所感染,被这父爱子,子怜父的真情所打动。所以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作品同悲同喜,那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通过感悟拨动学生心弦,陶冶美好的情操。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描述,启发学生体验这样的情境:太阳将要落山了,一位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道旁是缠满枯藤的老树,还有将要归巢的乌鸦。一座小桥下溪水流淌,溪边人家炊烟袅袅,而游子却身处天涯。想到凄凉的秋夜又将只身一人,只觉肝肠寸断,禁不住潸然泪下 ……通过深情的语言,轻轻地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并且产生真切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教学效果。

语文情境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与思考,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宣泄,这恰恰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并且学生通过这种沟通能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有助于释放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整个语文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学生打开一扇热爱语文的智慧之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4]白居易.《与元九书》

作者:黄美菊

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篇2:

农村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动画情境应用探析

【摘要】自从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来,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动画作为小孩子最感兴趣的多媒体影像,已经被应用到农村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动画情境作为一种新的情境教学模式,利用它那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图文、声像情境,给在农村的孩子带去了不一样的缤纷色彩,成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动画情境;情境教学;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投入,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现在的农村学校也用上了多媒体。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创作中只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方法,对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于课堂教学还缺泛有效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利用静态的图片展示来进行教学,课堂兴趣情境只能靠老师的说教来达到,虽然有些教师说教能力和引导学生的能力很强,但课堂情境过于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兴趣。为了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通过学习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结合课文应用了图文、声频、视频、动画等情境教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给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下面我就动画情境在农村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优化课堂情境

创设课堂兴趣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创设课堂兴趣情境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创设,而小学生天性贪玩,爱看动画片,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PPT创设动画情境,可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猴子种树》一课中,在乌鸦、麻雀、杜鹃和猴子的对话内容学习上,平常我们制作的课件用于教学时是以插图和对话框的形式一版一版展出,再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来达到让学生认知的目的。这样在制作课件上简单容易,但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没多大作用。而应用动画技术来制作同样内容的课件,虽然制作难度大,但可以利用PPT来创设动画情境,使教学内容“动”起来,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猴子种树》一课的教学中,动画展示:正当小梨树快成活时,一只乌鸦“飞过来”落在树梢上(动态),哇哇地对猴子说:(语音和对话框展示)“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说‘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动画语音和对话框展示)猴子挠头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拔掉梨树,改种杏树……把课文中的乌鸦、麻雀、杜鹃和猴子的对话采用动画和语音及对话框的形式展出,多媒体动画和语音对话及对话框展示形象生动的情境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动画展示和对话内容中来,学习时学生就像看动画片和听故事一样,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及时切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猴子听了乌鸦话后的想法和做法表现了它的什么心态?”“……最后,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什么?”学生兴趣正浓,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纷纷抢着回答,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通过对刚才对话内容的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一事无成的道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应用动画来创设动画情境,使原有只创设问题情境的课堂情境教学得到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活化学习内容

现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课件展现教学内容和相关问题,并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认文识字、读写字词,以及读课文或短文、句子,并在电子白板上展出课文中的几个画线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后老师归纳总结等,这样的一节课,基本上算是达到了教学的要求,但教学中只有少数的几个问题情境,这样的课堂过于乏味,教学内容的创设不够丰富,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提高。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通过动画技术与课文内容整合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如应用动画图片制作法和图文声紧密结合法,使静态的图片内容变成动态的图片内容,使学习的内容动起来,让课文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内容形象化、拟人化,使得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例如在《燕子妈妈笑了》一文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和声像技术。展示图片: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动画展示燕子形象化、拟人化的对话及飞翔动作(动画、语音及对话框展现):屋檐下,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你能不能飞到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飞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这样用动画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展现出来,使学习的内容具有生命力,把学習的内容演变成一种课堂兴趣情境,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更有感染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使课堂练习游戏化

现在的家庭大多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在家时更是机不离手,针对学生这种习惯性的爱好,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用动画手段创设游戏化的学习内容和练习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一些课堂练习,用游戏的形式展现,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应用动画制作辅助教学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应用动画图片制作法制课件,使课堂练习游戏化,可以把课堂练习题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做游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做练习的兴趣,还能增加学生课堂的练习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学生需要读写的生字词或填空题设计成摘苹果等游戏形式,看谁摘得多。比如在学完《猴子种树》课后总结时,动画展现长着苹果的苹果树,苹果上有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等字样,在苹果树下方展出以下问题:“猴子种果树,先是种了__,后来等不及,改种__树,又等不及,便改种__树、__树,结果__也没种成。”通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填空,读对的苹果落下,也可以设计成学生上台用点笔点苹果的形式进行。像这种游戏式的课堂练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能使学生在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应用动画技术制作课件创设动画情境,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用动画制作课件不但能够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能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充分发挥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余胜泉.信息技术改进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

[3]张际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作者:梁宝萍

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及情境创设应把握的原则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和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的方法特别是情境教学受到了教学者和研究者的青睐。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和情境创设应把握的原则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教学情境的内涵

情境其实就是境地、情景,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情境是教学的核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情境就是指从事语文活动的环境,产生语文行为的条件,是一种优化了的学科教学环境。它以情感调节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包含有相關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方法,同时也是语文知识产生的背景。总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情境应该包括“情”与“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就是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课堂中的各种教学积极因素,高效地、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情境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依据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特情为基准,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谐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2.灵活开放性的特点。语文课上,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围绕课本的机械性学习,为调节气氛,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了激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手腕,对学生进行“即时教学”;鼓励并帮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动机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实践性的特点。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资讯传播迅速。文盲类的劳动者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而且要能说会记、搞公关、做宣传。而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来获得。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提供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明确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实际,用语文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三、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应把握的原则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情境的创设,只为追求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本人认为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应把握以下原则:

1.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语文,就是教育的内容。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陌生时,教师就应把学生身边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教学《生物入侵者》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说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入侵现象。有的学生马上说出了,黄顶菊本是美洲的生物,现在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田间地头,它生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很快,有它生长的地方,其他植物就不能生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应紧扣文本的原则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课文,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凸显文本教学的特点。语文又是文化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与文本交流,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比如《背影》一文中,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是课文中最动情、最感人的一幕。其中“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句刻画出了父亲的行动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和含义,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一个学生上台表演父亲走路时的“蹒跚”,以讲台和黑板为道具,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动作。此情境让学生明白:语言是传情的,本段对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表达了浓浓的父爱。

3.创设教学情境应注重学生参与的原则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考虑学生参与的方式和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学习《三峡》一课时,学生因为生活地域距三峡较远,对三峡的认识只是感性的。为了更直观的了解三峡,我依据课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看着那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飞悬的瀑布,使学生仿佛亲临三峡胜地。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峡的了解,我让学生做导游,按照画面,结合课本的内容,为同桌介绍美丽的三峡。然后我让一个学生做导游,为全班的同学介绍美丽的三峡。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气氛活跃,收效很好。

4.创设教学情境应具有探究性的原则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设的情境应内含问题,充满探究性。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想说、敢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比如教《五柳先生传》一课时,借助问题创设探究情境:讨论“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时,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一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不喜欢五柳先生,因为他是个酒鬼——“性嗜酒”;他太懒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没责任感——隐居是消极逃避等。这样的理解也许与诗人的原意不同,但这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得出的结论,就应加以鼓励。再问:“如果你是五柳先生,你会像五柳先生一样‘晏如也’吗?”学生说不会。“那五柳先生为什么会呢?”引导学生明白:“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他不慕名利,对丑恶现象有清醒的认识;“性嗜酒”是为了使他获得解脱;写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求官得禄。他守志安贫,不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正是他的可贵之处。通过探讨,使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一背景下的五柳先生。

作者:李文平

上一篇:廉政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团委书记述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