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化学实验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不约而同地迎来60周年校庆时,人们关注的眼光也从当下回溯到60年前——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高校变革成为如今各大高校60周年校庆扎堆而至的缘起。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面调整,中国开始了模仿苏式教育体系的改革之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农林院化学实验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农林院化学实验论文 篇1:

农林院校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介绍了江西农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建立起多学科,多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全方位为农林院校实验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农林院校 管理模式 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我校由过去的以农林为主要学科的单科性院校向以农林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综合性院校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显著提高。为了适应学校教学的发展,满足多科性学科的要求,我校对基础化学实验中心进行了调整与改造。 我校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前身是基础部化学实验室,并隶属于化学系。2000年通过江西省教育委员会评估为江西高校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2002年,由于新增应用化学专业的招生,基础部更名为理学院,化学实验室更名为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并实行学院与中心的二级管理模式,直接隶属于理学院.。为了提高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出要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2005年我校基础化学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也是我校最早获批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历程

实验中心建设和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1999年以前(大学扩招前)为第一段:基础部化学实验室,主要承担与农、林专业有关的基础化学实验课,这一阶段化学实验室条件相对薄弱,实验设备比较简陋;2000年—2003年为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室的扩建,学校先后投入了约700多万元用于改造扩建实验室及添置实验设备;2003—2005年为第三阶段: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中心管理机制的磨合期,在这一阶段,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中心从事毕业设计,原有的完全教学型实验室已经不适应教学的发展,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急需与现代实验教学改革相适应;2005年—现在为第四阶段:2005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间再一次投入100多万元做好仪器设备“填平补齐”和实验室局部环境的改善。这一阶段,为了适应全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实验中心加大了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并采取了相关措施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共享。

3 合理配置教学型实验室与研究型实验室

高校的实验室一般承担着三大任务:基础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对外服务。自2002年以来,随着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生物化学硕士点的招生,原有的实验室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管理实验室,充分挖掘实验室现有的资源,我们将现有的实验室按功能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学型实验室;另一类是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主要承担全校本、专科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任务,按专业划分为以下实验室:定量分析实验室;普通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等九大类,它们主要负责承担全校9个院(系)24个本科专业19门实验课的实验教学任务。而研究型实验室,一方面承担着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和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研究人员多,大型精密仪器多,各种实验器材更是复杂。如何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规范实验现场,使其更有效地在科研及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它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进展及学生的培养质量。中心本着“教学优先,科研并进”的原则,紧紧围绕实验教学改革来规划实验室,围绕人才培养来管理实验室,强调实验室建设的效益,努力按功能划分实验室。实验中心在保证全校公共基础实验课顺利开设的基础上,对相关相近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实现场地人员等资源共享,在原有九大类实验室基础上,建立了以下综合性研究型实验室:有机合成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分析检测实验室及应用化学研究所,并将以上实验室对全院化学系师生进行开放,为本院师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以保证我院的本科生,硕士生的毕业设计及各项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

4 科学管理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近几年来,实验中心实验实面积增至3060平米,仪器设备从528件增加到886件,价值为近800万元,但实验技术人员却没有增加。在这种形势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尤其重要。过去,仪器设备都是实验中心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施行“单人包机”管理,但长期如此,可能出现仪器被个人垄断现象,不利于仪器的开放使用。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及缓解实验人员紧缺的问题,我们采取教师与实验技术员共同管理制度:对于全校基础教学的大型仪器,以实验技术员为主管,并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及建立台帐档案,另一教师协助管理;而对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则由教師负责主管,实验技术人员协助管理。为了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我们制定了仪器的借用管理制度,对于一些教学使用频率不高但科研又急需的仪器,在教学以外的时间里可以按《实验室仪器设备借用管理制度》进行借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这样,既保证了本科生公共教学实验课的正常开设,又为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从事科研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同时也为学院降低了办学成本,仪器的使用率也得到了提高,以真正达到资源共享。

5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室的软件管理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是实验中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校化学实验中心承担的实验教学学科多,专业多,班级多,再加上随着中心贵重精密仪器的增加,必须要有一批实验室管理与辅助实验教学的通才,负责本学科多门实验课程的辅助工作,这就要求实验室人员要有一定的学历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自中心成立以来,我们采取了各种渠道改变实验人员的专业结构:首先,根据专业需求,中心从相关科研机构,及社会企业公开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实验室队伍中来;其次,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大型仪器,我中心曾多次派人出去培训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最后,为了更好地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充分挖掘现有的人才潜力,学院安排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验教学,尤其是主管大型仪器的实验技术人员,对其仪器比较熟悉和了解,有利于指导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掌握。

经过努力,实验中心目前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实验教学技术水平的实验队伍,同时这支队伍有一定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研究能力,这其中既有硕士生导师,也有本科生指导老师,有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也有省级教学研究课题,还有多项校级科研课题,有的作为主力参与了国家基金课题的研究。目前,实验中心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0人,(其中1人为退休反聘人员)学历结构为:1人硕士毕业,2人攻读硕士学位, 4人大学本科毕业;2人大专毕业。其职称结构为:5名高级实验师,2名高级工程师,1名实验师,1名为初级职称。这些人员在实施创新实验教学及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6 实验中心存在的不足

(1)全校开放难以落实到位。由于中心成立时间短,资金少底子薄,有些硬件设施没有及时到位。因此,实验中心对外开放的范围还仅仅限于理学院的化学系师生,不能对全校进行开放,况且学校也没有配套的开放基金用于支助实验中心,全校开放制度难以实施。

(2)没有人才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各高校都强调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验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人员在晋职、进修等各项待遇中不能与教师同等对待,高学历的人不愿进入实验室,即使进来后也不安心。实验队伍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难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7 实验中心今后发展思路

首先,努力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公选实验课,使其与开放实验室相结合。除了对本院,本专业学生开放外,加大对兄弟院系进行开放。加强对学生科研训练的指导及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其次,进一步加强实验中心实验队伍建设。按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要求,制定实验人员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定编,定岗。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设备工程师充实实验队伍,以缓解实验室设备维修费少,设备维修难的矛盾。最后,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完善实验教学信息采集工作,建立教学资源与大型设备资源高度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

8 结语

几年来,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我校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示范中心的优势,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完善实验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符合农、林院校办学特色的实验中心管理模式,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教学科研平台,为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尹福军,李树安,葛洪玉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特色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80-82.

[2] 聂秋华.加强实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3.

[3] 黄雪梅,程玉瑾,李军等.学院级实验中心管理规范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247-250.

[4] 仇润鹤,方建安,唐明浩等.建立综合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41-144.

[5] 胡章芳.对专业实验中心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111-114.

作者:余丽萍 肖 伟 廖小宁 胡春燕 熊友发

高等农林院化学实验论文 篇2:

1952:中国高校之变

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不约而同地迎来60周年校庆时,人们关注的眼光也从当下回溯到60年前——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高校变革成为如今各大高校60周年校庆扎堆而至的缘起。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面调整,中国开始了模仿苏式教育体系的改革之路。

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并最终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且一直影响至今。

院系调整

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基本沿袭旧制,只有院系并无专业。且表现为重文轻工,多数高等院校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在1950年6月8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来自苏联的专家阿尔辛杰夫大力倡导“苏联模式”。在他看来,中国以前的大学体现的是半殖民地的依赖性,把知识分子的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一般的自然、历史、文学以及所谓的社会学。他认为新中国的高校教育目标不再是培养大而无当的博学通才,而是培养具体的专门人才:工程师、医师、教师、经济学家、农业专家、统计专家、采矿专家等,使大学成为教育工人、农民和劳动者的地方。

这一倡议确定了高校改革的基调。自1951年开始,鉴于当时高等学校“不能够适应苏联援助的工程项目对专门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决定按照前苏联的大学体制,对原有高等学校的设置、系科和布局等方面进行了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自1952年开始,到1953年基本结束。

1952年秋,教育部按照前苏联模式制订了进行院系调整的原则与计划,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从北京、天津开始,陆续在华北、东北、华东、西南等大行政区展开了全国高等院校院系的调整。

这次院系调整的原则主要是整顿和加强专门学院,建立由单科院校与文理科综合大学构成,且以单科院校为主的大学体制。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成为此次调整的重点。

通过模仿苏联高等教育思想,一整套新的高等教育学术体制建立了。从1952年到1953年,我国综合性大学减少了41所,师范院校增加了11所。

这次调整新设了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12个工业专门学院。一些著名的工业大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等都始建于1952年。

至1953年底,全国高等学校共有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8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财经院校6所,政法院校4所,语文院校8所,艺术院校15所,体育院校4所,少数民族院校3所,其他1所。

专业设置

与院系调整同时进行的是专业设置的改革。民国时代,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是通才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通才大于专才,大学应承担培养通才的任务,而培养专才的任务应由大学中的研究院、各级高中级专门学校以及社会事业本身来承担。

1938年,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也提出:“先注意于广博基础的培养,文理法各科的基本科目,定为共同必修,然后专精一科,以求合于由博反约之道,使学生不因专门研究而有偏固之弊。”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苏联专家的介入,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大学理念开始指导我国高校的发展。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调整计划》(草案)中将“大学行政组织取消院一级,以系为教学行政单位”作为院系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则。按照这一基本原则,我国高等学校参照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建立了以专业为中心、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将过去的“通才教育”改为“专才教育”,专业设置上则偏重工科。

从此时起,我国的高校招生由按系招生改为按专业招生。至1953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共设置215种专业。其中,社会科学专业有50种,内含文科类(含外语)23种,艺术类11种,财经类13种,政法类3种;理科专业一般由各校自行设置,当时设有理科的综合大学共13所,设置的理科专业共18种,即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气象学、气候学、物理海洋学;工科设有地质、矿业、动力、冶金、机械、电机和电器仪器、无线电技术、化工、粮食食品、轻工、测绘水文、土木建筑工程、运输、通讯、军工15个专业类别。

到1957年,全国高等学校工科学生数由 1947 年的 17.8%上升到3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比例急剧下降,1947 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中的47.6%,1952 年则降到22.5%,1957 年又降为9.6%。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综合性大学和文科在校学生教育比例最低的国家。

课程改革

解放前,我国高校的各门课程没有统编教材,在课程设置好大体范围之后,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术专长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因人而异。

据史学家李埏回忆,当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便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建国后,教育部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回收了学院一级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权力,统一使用从苏联翻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各门课程都制订了教学大纲并规定基本教学内容,全部课程设置分为四种类型:公共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同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确定了讲课、辅导 (习题课)、实验、考试考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增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

1952年,高教部统一组织全国高校教材的编译工作。以清华大学为例,据1954年统计,按五年制教学计划,清华应开课388门,使用中译本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155种,俄文版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162种,其中只有一门课采用的是自编教材。对于没有教科书和参考书的课程,学校组织编写讲义。

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苏联著名教育家伊·安·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成为教育理论最热门的书籍之一。当时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院校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逐章逐节地进行学习。国家还确定俄文为“第一外语”,清华大学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在学制上,从1952年开始,本科修业时间延长为4—5年,同时取消学分制,实行学年制。学生在修业期间必须按照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每学年所规定的学习课程和教学环节,不能自由选课,一般也不能转系或转专业。

此外,作为学习苏联先进教学经验的措施之一,各大高校从1951年开始设立教研组,并多次召开教学研究会,讨论教研组建设和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如清华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后,全校共设立38个教研组。随着学校发展,教研组数量逐渐增加,1954年全校教研组有46个,1955年达到48个,1956年增至65个。从此,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学校、系和教研组的三级管理体制。

作者:邓凌原

高等农林院化学实验论文 篇3: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快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摘 要 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从实验教学中心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初步勾勒出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科学管理体系。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实验教学中心 示范中心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HUANG Tiran[1][2], MA Lanqing[1], HUA Jing[1], WANG Wenping[1]

([1]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2] Key Laboratory of North China Urban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0 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状态长期得不到根本改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直接表现为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結果就导致了以验证理论正确性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模式长期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给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一些高校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仍任重而道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作为一所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北京农学院定位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近年来,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不断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从本上改变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确保了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走上协调发展之路。

1 实验教学中心的领导体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院率先将附属于教研室的实验室进行了统筹规划,组建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具体表现为将原隶属于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教研室的实验室统一归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结束过去教研室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重新进行教学资源配置与调整,组建了具有旨在为学校生命科学类专业基础课服务的开放型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主任负责的实体化运行机制。

中心主任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岗位,由主管教学院长担任,主要负责落实实验教学中心事务会委员会的决策,以切实加强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室的统一管理。设立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具体落实中心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如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试剂使用制度的制定,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安排与调配等。

2 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

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管理体制的创新。为更好地优化整合各种优质实验教学资源,需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而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改革原有不利于发挥实验教学中心作用的管理体制。

2.1 成立实验教学中心事务委员会

实验教学中心事务委员会主任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主任由主管教学院长兼任,常务副主任由中心主任兼任。委员会全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聘任和考核、经费使用计划和审批工作,负责对实验中心主任、副主任工作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实验教学过程,督促实验教学计划的执行与落实,评估实验教学质量,并组织对学院教改项目的评审与考核。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中心各项事务,不仅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有效防止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而且为实验教学制度化管理、教学经费的有效使用、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2 严格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

根据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高质量运行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心从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化学药品管理、有毒有害废弃物管理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体系。

2.2.1 人员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人员职责”、 “学生实验室守则”等,以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为时间节点,明晰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以保障实验教学中心各项工作的有章可循。采取实验室使用登记制度,进实验室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都要按照规定填写实验室工作日志,确保实验室使用有据可查。学生进入实验室,任课教师会进行分组,并安排他们就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位置固定后,每个学生便有了属于自己仪器设备,一旦发现设备损坏,可迅速定位到人。同时设有出入实验室签到表和值日生完成情况登记表,让每个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树立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2.2.2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实验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所属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调度、使用等工作。中心的每台仪器设备都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中心的每位实验技术人员都需要到主任那里认领自己所负责管理维护的仪器设备,并为每台仪器设备配备操作规程,方便师生使用。教师、学生使用实验教学中心的仪器设备必须到实验技术人员处登记方可领用。仪器设备故障,实验技术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检查维护,排除故障。无法排除的故障,实验技术人员应及时联系厂家进行维修,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仪器设备的借用,需在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借用登记本上登记。通过这些措施,实验教学中心的仪器使用率和完好率逐年提升。

2.2.3 化学药品管理制度

按照集中管理,分散保管的原则,制定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药品领取使用暂行规定、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药品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实验技术人员、教师、学生的责任,规范化学药品管理。组织开展实验室常见易燃易爆等危险药品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进而将隐患消除在萌芽中,确保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

2.2.4 有毒有害废弃物管理制度

制定实验室废液、废渣处理办法,在实验室设有废弃物回收容器,并进行明显标识,确保有毒有害废弃物按类别回收,并集中将废弃物送至科技产业集团集中处理。制定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实验室有毒有害废弃物的产生,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每个试剂柜都配有通风橱,以便定期进行排气和换气,消除爆炸或燃烧隐患。

3 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机制

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有助于附属于理论升华和提高的实验课,而且还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鼓励并引导他们进行大胆实践和探索。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实验室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环境、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3.1 实验教学环境开放

根据学院各二级学科方向的规划和发展方向,依据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其对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要求,将原有的遗传学、植(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实验室加以整合,成立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打破了原教研室的界限,建立了共用、共享、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人、财、物的合理优化与配置。

3.2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开放

实验教学绝不能是某种实验现象或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或演示,而是要旨在通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开放实验内容体系的组织和实施,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心为学生开放的内容主要有:实验室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本科生趣味小课题,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北京农学院科技文化节,“农林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

3.3 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保障措施

实验室的开放运行需要有师资、经费、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师资保障方面,由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实验内容,在尊重教师意愿的基础上,选调学科背景、科研方向与之最为接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实验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指导。经费保障方面,主要依靠校团委、学生处下拨的用于学生科创的经费,同时,每年从学院教学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学生创新性实验。管理保障方面,建立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开放实验室的使用必须由使用人填写实验室使用申请表,同时签订实验室安全卫生责任书,经中心同意后方可使用。

3.4 实验教学中心的物联网建设

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型实验设备管理、智能型实验室环境监控、智能型资产监管等。可见,物联网可以实现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对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智能控制和管理。而且RFID技术成本较低,且技术成熟,其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实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水平。特别是实验室开放运行后,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下一步应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物联网建设。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具有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實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建设内容和评价标(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准的与时俱进,如现行数字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正方兴未艾,正是代表了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可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起点,没有终点,建设过程出现的新问题、新领域仍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仅仅从管理上介绍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希望能对其他院校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实验技术体系研发基金项目和北京农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姿炎,范立南.地方高校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23-125.

[2] 韦化,秦钢年,黄大明.地方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67-70.

[3] 吴福根,于兆勤,徐小明等.创新管理模式 加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09-110,117.

[4] 余厚全,周永乾,吳凌云,等.地方高校申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12-114.

[5] 杨爱珍,王文平,刘玉芬.高等院校教学实验中心管理的探讨[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10:553-556.

[6] 陈志慧.高等农业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5018,5020.

[7] 初汉芳,李锋.高等农业院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13(6):139-141.

[8] 李红阳,王立峰,高永丰等.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11-114.

[9] 滕利荣,孟庆繁等.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56-57.

[10] 徐勇,邢邦圣,王长全.机械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S1:202-204,214.

[11] 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20.

[12] 代慧卿.教育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研究[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15(2):79-80.

[13] 邵晓强,吴军强.基于物联网RFID技术的智能型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693-706.

[14] 徐雅斌,王国亮.基于RFID 技术的实验室资产监管系统设计[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2012.27(6):46-49.

[15] 田景熙.物联网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24-236.

作者:黄体冉 马兰青 滑静 王文平

上一篇:小学个人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司法局工作计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