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企业监管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科研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随着党和政府对农业科研的重视,各级财政对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农业科研的规模和强度空前提升,由此农业科研副产品的产出数量和种类也日益繁多,已经成为农业科技产出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项内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科研企业监管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科研企业监管论文 篇1:

农业科研资金利用的风险分配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以农业科研中PPP项目风险分配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农业科研项目风险分配问题进行回顾和特征分析,确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特征的农业科研PPP项目可能的风险集合进行农业研究,深入剖析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开展PPP项目可以使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当政府与合作企业从项目模式上寻求到公共利益点时,会提高农业科研的配置效率,也会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关键词:PPP项目;农业科研;风险分配机制;配置效率

1 问题的提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研创新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泉,那么,农业科研投资则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研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和生产力增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樊胜根,1997)。农业科研投资不仅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Alston等,2000),而且还有助于减少贫困(Kerr和Kolavalli,1999;Fan,Hazell 和Haque,2000;樊胜根等 2005)。然而长期以来,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投入规模小、效率低的重要制约。英美等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以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融资模式)进行农业研究,能够发挥公、私各自优势,克服彼此劣势,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成功吸引到更多国内外资本投入,提高其配置效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逐渐成为国际范式(Horton等,2009)。如何对农业科研风险进行管理,政府和市场孰轻孰重,就成为学术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农业科研投入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农业科技投入总论(黄季■、胡瑞法等,2000;胡瑞法,时宽玉等,2007;彭宇文,2010等)、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何利辉,经庭如,2003;马发展,2003;朱亮,2006等)、农业科技投资效益(赵芝俊,张社梅,2005等)、体制和机制(刘旭,王秀东等,2007)等方面进行研究。胡瑞法等(2006)、黄季琨等(2010)认为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政府的长期任务,竞争性项目过度影响农业科研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简而言之就是农业科研风险应该以政府承担为主。林毅夫(1993,1996)认为,即便是处于封闭计划经济中,科研活动仍受到市场强烈的诱导作用,言外之意是市场和企业部门可以承担农业科研风险。

目前,关于农业科研投入问题的大多数研究都变现为对现象的描述,从PPP模式的角度对农业科研项目风险分配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的较少。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科研项目风险分配问题进行回顾和特征分析,深入探讨PPP模式本身具有的优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影响,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我国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现状

2.1 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从1995年的41.2亿元到2012年增长到了286.5亿元(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2012),从整体上来讲,我国的科研投入呈上升趋势。然而,从农业研发强度(农业研发投资占农业GDP的比例)来看,近些年虽有较大幅度增长,到2012年,我国的科研投入强度只有0.55%,仍不足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农业研发强度适当标准(1%),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远不能满足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国际惯例来看,在农业科研投资构成中,发达国际政府投入比重大概在40%~50%,发展中国家则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财政投入中农业科研经费大部分用于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环节,基础研究经费短缺。与此同时,政府针对高校与研发机构的专项农业科研经费占比巨大,忽视了企业对农业科研的作用。

2.2 管理体制落后,农业科研资金运作效率较低

我国农业科研资金的低效使用。一是因为对政府行政部门的过分依赖,导致农业科研投入相关的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职能错位、交叉和分散情况,造成投入资金项目重复支持的现象屡屡发生。同时,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行为与市场调节之间也存在缺位、越位现象,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只有靠市场运作机制才能高效发挥的科技投入,却由于管理部门的过度介入而低效运作;二是一部分农业科研单位资金管理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再加上经费不足所造成的资金分散使用,必然导致科研资金低效使用,降低了我国科研的投入产出比。

2.3 农业科研投入滞后期过长

农业科研投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周宁、廖西元(2008)运用分布滞后模型,得出农业科研投入滞后时间平均为4.7年的结论。造成农业科研投入滞后,是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与建设不及时、科研与农业生产结合不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保障条件不足是造成推广不积极的重要因素。

3 PPP项目解决农业科研分配风险

3.1 强化政府主导,构建多元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农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对社会经济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政府作为农业科研投入的最主要来源,理所应当是农业创造的社会效益的受益者,那么也应该明确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从而承担投资主体的义务。融资只是PPP模式的目的之一,而PPP项目运用于农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即是具有准公益性,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这点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出发点不谋而合。在保证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PPP项目的开展开拓了社会投入的渠道,进而形成社会投入体系。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进行全程合作,一方面减少了政府财政的投入,减轻政府在農业科研经费支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农业项目往往有稳定持续的收入,随着项目的完成,农业科研经费还可以进行二次投入。

3.2 政府建立管理问责权,强化企业农业科研资金运作

政府监管农业PPP项目的计划制定、招商引资以及项目开展过程中监督,由项目负责的企业独立承担PPP项目的设计、建设、营运和维护的大部分工作。在PPP项目投入农业科研资金的时候,就与政府签订问责合同,由政府监督企业负责农业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再只依靠政府部门的层层管制。一是PPP项目的承办企业相对于政府,更加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从而能够选择更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科研方向;二是企业PPP项目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会更注重农业的基础理论方面,这样一来,就会在我国农业科研薄弱环节投入更多的经费进行研究;三是企业对市场运作机制更为了解,不再需要管理部门的过度介入,只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条例,监管企业在农业科研经费运作上的管理。与此同时,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联手,一方面高校根据企业获得的市场需求来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企业从高校获得前沿技术自己开展农业科研。

3.3 PPP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缓解农业科研投入的滞后

农业投资只有在基础设施配套的前提下才能够规避农业项目可能会承担的风险。2015年出台的42号文件《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作出了重要部署。PPP项目在农业方面的实施恰好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一大难题。另外,通过PPP项目中的有效资源对当前的农业推广体系进行变革,在PPP项目实施中设立一个部门,针对当地的农民,配合正在实施的PPP项目,派遣一批懂得符合这两点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推广,解决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滞后导致科研与应用脱节的问题。

4 PPP项目在农业科研投入分配上可能带来的风险

4.1 PPP项目体制的不健全会增加其投入成本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PPP项目就开始发展,然而由于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没有稳定的合作机制,缺乏可持续性。PPP项目的开展状况良好与否与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环环相扣,如果PPP项目中出现问题难以进行,政府在帮扶过程中就会不断加大投入,长此以往,PPP项目的投入成本就会远大于预期,就会导致整个农业科研投入被迫中断,无法继续。

4.2 项目识别困难,政府负责管制还要承担风险

财政部76号文件明确“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项目,具有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等特点。优先选择收费定价机制透明、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财政部描述适合PPP项目的特点,反映了PPP项目的一些重要特征但非全部,更偏重财政部本身有化解地方债务、防范财政风险的偏重考量,所以优先选择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这其中存在的客观矛盾就是,私人投资者期望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而政府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政府与社会资本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各尽其责、利益共享就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5 提出的政策建议

5.1 政府出台规范的法律政策和制度

PPP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业科研分配风险,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投入成本过高、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风险,其中部分原因来源于法律制度不规范。政府应出台规范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提高扶贫PPP项目管理的法制化水平,用法制化来保证各方的收益风险。为此,一是将保障PPP项目正常实施以及制约PPP项目不规范行为的内容增加到《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和《湖北省老区建设条例》等条例中;二是留足预算,确定地方政府是否具备履行PPP项目合约的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三是法规和法制要跟上,对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在项目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进行明确界定,保护双方利益。在项目运行中的权责利调整过程中,一旦出现目标企业面临倒闭等情况,要有适当的法律法规作参考,尽可能让利益双方都放心。

5.2 建立筛选平台

确保PPP项目实现其预期成果,关键是选择出正确的目标企业,因此要建立筛选平台选择目标企业。一是筛选具有一定的市场活力,市场竞争能力较强;二是公司治理;三是公司战略明确;四是合同管理和执行能力强;五是至少具有一次与政府合作的经历;六是具有稳定的高层管理团队;七是具有与第三版市场和科技市场沟通的经历和能力,从而在PPP模式实施过程中解决农业科研投入分配风险。

参考文献

[1]樊胜根.科研投资、投入质量和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的经济报酬[J].中国农村经济,1997(02):11-17.

[2]Julian M. Alston,Michele C. Marra,Philip G. Pardey,T. J. Wyatt. Research returns redux: a meta analysis of the returns to agricultural R&;D[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0,44(2).

[3]Kerr J M, Kolavalli S L. conceptual framework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J]. 1999.

[4]Hazell, Peter & Fan, Shenggen, 2003. “Agricultural growth, poverty reduction and agro-ecological zones in India: an ecological fallacy?,”Food Policy, Elsevier, vol. 28(5-6), pages 433-436.

[5]黄季■,胡瑞法.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J].管理世界,2000(03):170-179.

[6]胡瑞法,时宽玉,崔永伟,黄季■.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变化及其与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7(02):53-58+65.

[7]彭宇文.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农业科技投资问题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01):190-193.

[8]何利辉,经庭如.农业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对策(下)[J].世界农业,2003(02):10-11.

[9]马发展.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3(06):44-49+80.

[10]朱亮.农业科研优化配置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D].南京农业大学,2006.

[11]赵芝俊,张社梅.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06):43-49.

[12]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 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03):24-30+111.

[13]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石尚柏.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50-56+80.

[14]黄季■,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全国百村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报,2010,7(11):1725-1729.

[15]林毅夫,蔡■,李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J].经济研究,1993(09):3-11.

[16]周宁,廖西元.基于经济增長的农业科研机构投资时滞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8(04):157-163.

作者简介:杨萌萌,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杨萌萌

农业科研企业监管论文 篇2:

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农业科研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随着党和政府对农业科研的重视,各级财政对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农业科研的规模和强度空前提升,由此农业科研副产品的产出数量和种类也日益繁多,已经成为农业科技产出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项内容。在分析农业科研副产品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审计实践和科研副产品的特点,对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进一步提出加强科研副产品管理的对策,为促进农业科研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科研副产品;管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2.0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By products

ZHANG Jun fang,SHEN Guo hui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ghai 201403)

Key words By produ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Management problem;Countermeasure

農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保证。农业科研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系列重大农业科研成果研究与应用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同时农业科研因其行业特殊性,农业科研副产品作为农业科研的附带产出品,历史上由于其品类复杂、数量不确定性和多数存在时效性(易腐易烂等)等原因,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农业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示范和推广规模的增加,科研副产品产出越来越多,其管理和处置已经成为科研管理不能忽视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减少科研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杜绝农业科研领域腐败的重要环节,为此开展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更好指导农业科研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保护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科研副产品的概念及特点

农业科研副产品是农业科研的派生或辅助产出,系指农业科研或推广机构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在从事农业科学基础应用研究、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业种质资源创新、优质栽培技术、保鲜加工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信息工程等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除科研成果之外附带产出的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形产品。目前,农业科研单位主要科研副产品品类繁多,主要包括种子、种苗、花卉、林木、果蔬、粮油、畜禽(如猪、牛、羊等)、食用菌及加工品、农药、肥料、饲料等。另外农业科研副产品属特殊的科研副产品,具有产品种类复杂、数量不确定性强和拥有鲜活的生命等特征[1]。

2 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副产品处置不规范

农业科研副产品不像工业产品一样具有规模化、标准化,其具有季节性和时段性特点,产出数量不确定,标准不统一。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对科研副产品的处置主要有出售、成果展示、科普宣传、作为职工福利发放及随机处理等方式,处置主体一般在项目研究的课题组,在处置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存在制度无约束、流程不规范、台账登记不清、无领用登记、无发放清单、无领用人签字,处置过程不透明等不规范行为,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甚至为设立“小金库、账外账”提供潜在便利条件,会隐藏廉政风险。另外,当科研副产品产出数量规模过大具有一定的收益时,因利益驱使不仅容易导致科研人员在生产和处置上分散更多的精力,还将使科研人员在科技应用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重心偏离,动摇科研工作在科研单位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在利益面前容易诱发科研人员心态失衡,在单位和职工间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缺乏相应资质,存在违规经营风险

农业科研单位一般属于国家开办的公益型应用研究类事业单位,其功能定位是围绕政府目标提供公益性的农业科研成果、承担非营利性农业基础研究和开展区域特色农业技术研究[2]。业务范围没有涉及与科研副产品经营销售相关的内容,取得与经营销售所需的合法资质十分困难,一旦农业科研单位成为销售主体,便会出现无证违规经营的困境,甚至会出现违纪违法的严重后果。此外,科研副产品多是农业科研单位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缺少种子类的经营许可证、食品类卫生许可证、产品类质量合格证、农药类含量等相关产品的检测资质[3]。如果农业科研单位向市场销售种子、食品及農药等科研副产品,这些未经检验的产品不仅在质量安全上缺少把关,而且销售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令农业科研单位名誉受到极大的损失。

2.3 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直以来,国家各部委以及地方各委办局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各自管理范围内的科研经费都有完备和配套的管理办法和细则,确保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经费的规范使用。相对于管理规范的科研经费,国家对科研副产品的管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专门的管理规定出台。加上农业科研副产品存在诸如耐储性差、保鲜时间短、经济价值低、监管成本高等特点,多数农业科研单位重视程度不高,也很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科研副产品的管理和处置中往往存在无章可循、随意性比较大等问题[4]。即使有少数农业科研单位制定了《科研副产品的管理办法》,但由于标的物宽泛,内容相对简单,在实践过程中,可执行力和操作性较差。没有台账记录,没有完善的出入库登记手续,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相关科研副产品的处置流程不系统、单据缺失、处置记录不全面,保管出入库交接随意性强等问题,无法形成实时监管与后续追查的标准体系,总之,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副产品管理方面的精细化水平总体不高[5]。

2.4 对科研副产品监管不到位 当前,为了提高科研成果显示度,将科研副产品用于市民开放日的科普宣传和品鉴活动,能够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能及时地从市民口中获得反馈消息,可以检验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效以矫正研究目标;将科研副产品用于赠送外单位来访人员及学术交流,有助于宣传科研成果,扩大对外影响力等,诸如上面的种种做法对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形象和产品的知名度无疑是好的,但农业科研单位对用于科普宣传和赠送活动的标准没有严格的界定,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监管,常以各自的利益关系来决定赠送的对象和数量,而且赠送或领用的相关手续不健全,容易导致科研人员假借活动赠送的名义侵占科研副产品,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一个容易忽视的原因在于农业科研副产品一般受季节影响大、保质期短、不易保存、价值较低等特点,科研单位常常不会为处置科研副产品专门设置一个监督人员岗位,为监督死角和盲区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3 加强农科研副产品管理的对策

3.1 制定科研副产品处置管理制度

如何规范管理和有效规避处置过程中的风险一直是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副产品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结合国家政策和单位实际,从制度上加强顶层设计,在风险防控、规范操作方面应充分调研,制定出一套既能适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又能够有效规避科研副产品处置风险的的指导意见。首先应加强台账登记管理,把科研副产品全部在台账中做好登记;其次,应加强领用登记和出入库管理登记;最后,应加强分类管理,按照科研副产品的几种处置方式分别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对出售的科研副产品,要参照同期的市场价格,合理定价,并经所(中心)、站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后进行出售,出售收入进财务的专用账户;用于科普或成果宣传的要及时做好记录,有经办人办理领用登记手续,让现场市民在领用清单上签字;对破坏性试验销毁处理的需拍照留存做好备查记录。此外,单位应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加强对科研副产品的监督和审查,并适时开展不定期抽查,强化问责机制,及时发现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制度的不足与缺陷,并按实际情况及时修订、补充、完善相关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2 建立科研副产品集中销售平台

面对科研副产品的产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农业科研单位应尽快院层面建立集中管理的统一销售平台,科研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也应设专户进行管理,并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集中核算[6]。具体操作可以委托院属有销售资质的集团或下属企业集中管理和销售科研副产品,各研究所(中心)、站和课题组不得私自处置和销售。此外,各课题组应当将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科研副产品及时、详细地进行序时登记加强管理,内容应当包括生产日期、规格、品种、数量等基本信息[4]。科研人员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处置科研副产品,都需要填报科研副产品处置申请表,由经办、复核2人或2人以上经手,经课题组负责人同意,交分管财务负责人审核,最后由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处置必须遵循“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经审批的科研副产品处置申请表及填制完善的出库单需交平台经办人员核对数量是否准确,核对一致后由平台填写科研副产品收据,一联由申请单位取回备查,平台按合同或协议价格收到货款后无论金额大小直接打入科研副产品专用账户,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课题组自行处置形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切断可能产生腐败的根源。

3.3 完善科研副产品内控管理体系

农业科研单位应加强调研,深入了解各基层研究所(中心)、站近几年科研副产品的类别、性质、产出数量、处置方式等,查找潜在的风险点,梳理控制流程,防止科研副产品收益体外循环[7]。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如建立科研副产品出入库登记制度、科研副产品处置管理制度、科研副产品监督管理制度、科研副产品审计审查制度等,用制度加强科研副产品各环节的管控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8]。二是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掌握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规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是覆盖所有参与经济业务活动的单位和部门,做到“全员参与、全员控制、共同配合”,要让大家充分知晓内部控制是单位全方位统筹实施的,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控制。只有引导大家把每个环节和风险点把控好,才能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达到有效预防和化解科研副产品处置风险的目的。三要善于利用技防手段对科研副产品处置过程中物资流、资金流

和信息流的多重管控,发挥信息化技术在科研副产品内部控制管理中的辅助作用。

3.4 加强监督、强化问责 最后,农业科研单位需坚持教育优先,把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教育作为防范科研副产品处置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主动预防,从源头上遏制违规和腐败行为的发生[9]。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用违规处置科研副产品的典型案例为教材,教育引导每一位科研人员在潜心做科研的同时,也要树立风险意识,减少工作失误,做到让涉及科研副产品的科研人员都能知法守法。此外,还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科研副产品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10],根据农业科研单位农产品季节性、周期性、受自然影响大等特点,做好科研副产品管理风险的督查工作。其中需着重关注包括制度是否执行到位、程序是否规范、处置收入入账是否及时等常规问题,推动规章制度落实到位,遏制违规违纪案件发生的苗头,从而确保全程监督无遗漏和盲区,确保科研副产品管理工作合规有序进行。最后,需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副产品处置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院下属研究所(中心)、站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主体,对于侵占国有资产的责任人严格依法追究责任;单位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加强对科研副产品的监督和审查,不定期进行抽查和专项检查,形成长效追责机制,自觉抵制损公肥私的不正之风,对随意处置、违规处置副产品的科研人员追究其相应责任,使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副产品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参考文献

[1]

许真知.浅谈农业科研副產品的处置与监管[J].农业与技术,2016,36(23):162-164.

[2] 赵竹明.科研单位科研副产品处置中存在的漏洞与弥补之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7(12):76-78.

[3] 刘宇婷.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存在的问题[J].中国农业会计,2018(8):48-51.

[4] 段骅,兰璞,王春敏.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2):50-53.

[5] 朱震霄.浅析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风险及控制措施建设[J].中国农业会计,2020(7):15-17.

[6] 孙聪.浅议审计视角下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副产品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21(3):12-13.

[7] 田俊平,杨轶龙.浅谈科研单位科研副产品销售收入的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9(8):65-67.

[8] 朱琳.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1):13-15,38.

[9] 阮倩倩,沙建国,吉晓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副产品管理廉政风险及防控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9):289-290.

[10] 吴长付,付广青,还红华,等.农业科研副产品规范管理探索: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6):290-294.

作者:张俊芳 沈国辉

农业科研企业监管论文 篇3: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国家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投入逐年增加,为了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会计基础工作;问题;对策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三农”资金的支持投入力度,农业科研院所经费增长较快,如何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促进农业科研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是每个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有待加强

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往往注重的是科研,不重视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工作。在会计机构配备方面,需要配备会计机构的没有配置,既使配备了相应的会计机构,没有赋予相应的权利,会计机构发挥不了应有的管理监督职能。在会计人员配备方面,没有从质量和数量方面重视会计人员的配备工作。质量方面:会计人员属于管理人员,往往认为做不了科研的人员就来做管理。没有从专业角度,业务角度,重视会计人员的配备工作。数量方面:配备的会计人员,远远达不到开展会计业务活动所需的会计人员的数量。由于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大,会计人员只能加班加点工作;在会计核算上,只能集中在对日常交易的处理的控制,更多地是关注财务管理操作的基本层面。财务管理能力没法提升,财务管理效果得不到体现。

2.会计核算流于层面,真实性存在质疑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百分之九十以上属于科研项目经费,科研项目经费中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实验材料。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验材料,长期以来都是以购代支,以支代耗的形式存在,没有建立农业科研实验材料的申请、购买、验收、入库、出库的一整套程序,科研实验材料购买的真实性存在质疑。

财务部门未能全程介入重大基建、修缮购置项目的实施过程,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国家对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基建项目和修缮购置项目经费年年都在递增,财务部门未能参与项目前期论证,未能参与中期的监管,也未能参与项目的后期验收,仅是担任一般付款方的角色,未能对重大基建、修缮购置项目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一般都会有实验基地,实验基地承担着科研实验、成果展示及项目实施的功能,但实验基地都较为偏僻,实验基地物资的管理、资产的管理都游离于财务管理的监控之下,容易发生国有资产的流失。

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没法真实反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整体实力,不具有通用性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中有些规定不符合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真实定义,没法整体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整体实力。根据会计准则,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业务。确认条件:①与该业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有可能流出企业;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承担国家或其他地方科研课题经费,累计没有完成的收入结余数放在“预收账款”中,作为负债的一个因素,与负债的真实定义相违背。根据会计准则,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决算表”中,承担国家或其他地方科研课题经费的支出数,结转作为收入,分别放在收入、同时也在支出中反映,这些规定,都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是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的主要信息来源。但由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上述的一些特殊规定,致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具有通用性。除了国家有关部门、行政部门在了解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能读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外,其他机构没法了解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真正含义。

二、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重视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工作

新时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逐步向市场化迈进,财务管理不只是局限于传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收、付业务,财务管理更要注重于价值创造。财务部门要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战略角度出发,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市场化提出合理的价值最大化建议,帮助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作出正确决策。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提高经费支出效率、改善管理效果乃至长远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正是由于财务管理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重视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工作,同时赋与财务部门相应的责、权、利,使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相结合。只有合理配备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财务部门才能通过与其他职能管理和业务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战略和业务发展的角度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及时、全面、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建议,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价值创造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2.加强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的监管,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真实可靠,有理有据

(1)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办理会计相关业务

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办理会计相关业务,是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核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范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来执行,增加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制度化的保障,防止出现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会计报表报送格式不统一的风险。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提供制度保障。除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制度外,要制定本单位配套的相关制度,要制定单位领导、科研和财务部门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等方面的审核、签批流程;库存材料申请、采购、验收、入库、出库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合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为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保驾护航。只有会计核算资料真实了,填制的会计凭证、登记的会计账簿、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也才是真实的。

3.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国有资产是国家的财产,同时也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科研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应高度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国有资产领用制度;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报废制度等;其次要派专人管理、定期清理,保证国有资产账、卡、物保持一致;最后,要加强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挖掘国有资产的潜力,提供国有资产的共享,发挥国有资产最大效果。

4.改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事项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认真梳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的定义和相关要求;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从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不管是收入、支出、结转或结余单独反映,不作为资产负债表的填报内容。真实反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切实表达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

作者:汪国芳

上一篇:合资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企业营销环境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