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农业科研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立足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大职能,为江苏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目前全院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约3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161人,博士523人,拥有省级以上人才荣誉称号511人。

第一篇:农业科研论文

促进科研档案利用 助力农业科研服务民生

摘要:本文以农业科研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概述了农业科研档案的利用、利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农业科研档案利用工作的总结与拓展新思路。通过对农业科研档案利用的研究,发挥科研档案的作用,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科技档案;农业;利用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农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16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陆昊省长在“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中提到“我省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粮食总产达到1369.58亿斤。连续五年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全国第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黑龙江省的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中,科技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在科研生产活动中整理、保存下来大量的科技档案,农业科研档案是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数据,是科研活动的重要轨迹,也是借鉴、参考的重要依据。其是农业科研机构各个发展阶段科研工作的真实记录,内容包含科研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报奖以及推广应用阶段的文件材料和原始数据[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文件沿纵向运动进入非现行时期而成为非现行文件后,能够呈现出科学的历史研究价值。从满足民众知情权和信息权的视角,此时的文件应向广大民众开放[2]。《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30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30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1档案利用与利用研究现状

1.1档案利用现状

档案利用工作是指档案馆(室)根据所藏档案信息为社会各项事业及民众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提供利用的工作。档案利用工作在档案工作具有突出的地位,是档案工作的中心任务,直接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按照档案信息加工程度的不同,档案利用分为一次档案文献服务、二次档案文献服务、三次档案文献服务。一次档案文献服务是指,未经加工的档案原件及复印件的提供利用。如档案馆的阅览服务,提供原件、复印件的出借服务等;二次档案文献服务是指原始档案材料经过加工整理后的二次档案文献。如索引、目录等;三次档案文献是指根据一定的主题,选用特定的体裁对档案内容经过研究与综合加工编写而成的作品。如参考资料、百科全书等[3]。

档案提供利用的服务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阅览服务,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本,提供档案证明,档案咨询。包括指导性咨询,主要指档案利用者在查找档案时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检索性咨询是指按查找人需要提供检索信息或帮助;事实性咨询,向利用者提供特定事实或数据服务;科技咨询,协同技术部门进行技术转让或技术开发,解答用户技术需求[4],档案宣传展览以及提供档案目录利用等利用方式。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档案利用服务的方式也有了新变化。

1.2档案利用的研究现状

我国档案开放利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开放历史档案的政策,利于民众和社会各界使用。档案利用这一课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利用政策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有谭培发表的《档案信息研究》,任丽娟的《法制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李阳新的《我国利用档案收费政策研究》等研究成果。自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档案立法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张林华论著《档案开放利用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思考》,崔世华、孙少平、刘军等的研究《档案开放利用中的法律问题》等[5]。

2 科研档案利用与保密

在科研档案管理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根据《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可确定为保密文件。在农业科研当中除以上提到的保密文件,某些前沿或仍有后续研究价值的科研项目文件档案材料虽不具有保密性,但在行业中仍然具有先进性与创新性。如何协调好科研档案提供利用与保密范围的关系是保证档案工作运行良好的关键。在维护好科研档案所具有的先进性、创新性的同时,使科研档案最大限度的服务本机关、民众需求与社会主义事业是科研档案利用服务的工作目的。保存档案重点在于利用,长期锁箱封存就失去了科研档案保存的意义。科研档案的利用与保密,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保密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科研档案更好的利用,科研档案的保密工作主要是限定档案利用的范围。科研档案的保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随着时间、形势发展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档案管理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档案提供利用与保密的关系中提到,凡是有利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应积极大胆的提供利用。在具体情况的处理中,应深入考察档案信息内容,根据时间的变迁,地点与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档案的密级,逐步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减少冗杂的审批手续,极大限度为利用提供便利[4]。

3 科技档案利用实践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如何做到即维护科技档案的保密性,又使科技档案的利用具有时效性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1发布档案信息,服务科技咨询

草业研究所编研、整合人事档案信息在草业所网站上发布了专家姓名、研究方向、职称以及咨询电话等信息;通过各业务科室提供的科研档案材料将育成品种推介到网站上。有需求的民众通过网络与通讯设备,足不出户便可以随时咨询与掌握品种信息。做到将专家带在身边,让专家成为农民科学种养的领路人,切实服务“三农”。

3.2制作培训资料

为了加快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黑龙江省农科院对全省经济十弱县进行科技帮扶,建立院县共建模式,该模式被农业部作为农技推广十大新模式之一并推向全国。作为院县共建工作组成部分之一,黑龙江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根据科研档案材料,编研制作培训资料发放到帮扶对象手中。建成专家大院,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的同时,将科技知识落实纸上、留在手中,服务民生。

3.3档案证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在科研生产中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可以清晰的记录基地制种、加工贮藏、经营等环节的科研生产轨迹。有利于各环节出现问题时,溯源查找问题发生原因,保证生产加工者、经营者及购种者各方的利益。

3.4农业工作中拓展利用新思路

农业科技档案如何拓展思路更好的服务科研与民生,还需谨慎试行,多方考证。

3.4.1成果转化 服务科研应是农业科研档案利用的最终方向。科研档案作为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的载体已经进入科技市场,技术转让和技术交流,一般就是通过科研档案(复制件或编研成果)实现的[6]。例如,根据草业研究所玉米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材料,建立玉米生产档案。根据档案的立卷规律和玉米生产实际,可按照品种进行立卷。玉米生产工作,由基地玉米制种和收获调入后种子加工工作组成。随着玉米品种的基地制种、加工环节结束,收集基地制种、加工记录的材料即可生成一个玉米品种的生产档案。该项生产技术,可与育成品种一同配套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3.4.2展览宣传 草业研究所为了普及植物基因资源知识,依托黑龙江寒带植物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建立了科普展览馆。从植物起源、自然进化、人工选择、生物多样性、科学造福人类、人与自然、资源争夺、知识产权保护等八个方面阐释了保护植物基因资源的重要性。馆中陈列由草业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据档案材料和相关资料制作完成的展板与部分珍贵的实体档案组成。档案馆的开放与展示将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有利于提高人们了解各国间资源争夺紧迫性的认识。

4结语

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部分。科技改变生活,民众是科研工作的最终服务对象。科研档案经过整理利用,以新形式适时服务科研、服务人民生活,是科研档案辅助成果转化,也是作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有利措施。科技档案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EB/OL].国档发〔1987〕6号.(1987-3-20).

[2] 吴品才.论科技档案开放利用的特殊性[J]档案学通讯,2014(1):65-68.

[3] 陈智为,邓绍兴,刘越男等.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2-383.

[4] 刘伟.科技档案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9.

[5] 姜涵.中美档案开放利用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 王传宇,张斌.科技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2.

作者简介:杜优颖,硕士,黑龙江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中级馆员,研究方向:档案学与农学。

作者:杜优颖

第二篇:农业科研信息化及其对农业科研模式的影响

摘要: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农业科研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引擎,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科研手段、方法、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在对科研信息化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对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描述了信息化支撑下的5种农业科研创新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业科研信息化;农业科研模式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Model

Guo Leifeng1, Wang Wensheng1, Liu Shihong1, Guo Man2

(1.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Agricultural

Early-Warning Technology, Beijing 10081,China;2.Torch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Bejing 100081,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al research;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formatization; Agricultural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问题空前复杂化,科学研究对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系统,大规模、跨学科、协同式、交互性的科研需求不断增强。农业科学研究已由过去的简单对象向复杂问题转变,由单一科研手段向多样化综合手段转变,由小范围封闭式的科学研究方式向跨领域大团队协同方式转变[1]。农业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系统化。

与此同时,高速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更为泛在、便捷、普惠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带动我国工业、社会、科技信息化等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科研方法、理念和模式,适应现代农业科研需求,推动农业科研持续创新,越来越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内涵、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以及信息化支撑下农业科研模式进行论述,以期对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帮助。

1科研信息化

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行为模式创新,如社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医疗信息化、军事信息化等,具体到科研领域,就是科研信息化。科研信息化是科学研究在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模式,它对当代科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当代科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早在2000年,英国国家研究总局主任约翰·泰勒(John Taylor)在全球首次正式提出e-Science计划。e-Science项目一经提出便受到各国学术界的广泛推崇,以至于e-Science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科学研究信息化的代名词。

E-Science主要强调全球范围内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大规模合作研究,以及能够支持这种合作研究的下一代基础体系架构,依托此基础设施构建适合科学研究的应用平台。基于网格技术的科研环境建设是e-Science发展的主要模式[2]。网格技术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计算、存储、通信、软件、信息等多个资源进行全面连通和统一分配、管理及协调。如美国NSF投巨资建设了Tera Grid环境,以40 G bps的带宽连接了美国圣地亚哥超级计算中心(SDSC)、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和阿贡实验室(ANL)这4个拥有大量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的节点。欧盟系统,由欧洲核子中心CERN牵头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网格系统EGEE(The Enabling Grids for E-science),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牵头建设一个分布式的万亿次规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DEISA(Distributed European Infrastructure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等等。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至今已整合了全国十三个省市、二十所重要高校的大量网格资源,聚合计算能力超过每秒16万亿次,存储容量超过170 TB,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网格之一。

E-Science重点关注大型仪器设备、高性能计算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代表了科研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科研协同、科研过程信息支持等也是科研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e-Research侧重于信息技术对研究过程与研究活动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为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及方法,是对e-Science的重要补充。

可以将科研信息化概况为e-Science + e-Research,指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建立的新一代的电子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信息化的科学研究环境,扩展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及应用等。其主要包括3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跨地区的科研人员能够通过宽带网络共享研究仪器和工具,共享高性能计算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协同利用;二是研究人员借助信息化科研软件和基础设施服务,建立起相互依赖和互信的协同研究关系,进而协同开展数据挖掘、模拟、分析与整合;三是利用领域特定的研究工具,如可视化工具、仿真软件和交互工具等,研究人员能够开展更具建设性的研究实践活动[3]。

2农业科研信息化

科研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存在方式及发展必然,是信息化在科研领域的抽象表述。经过多年发展,科研信息化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和拓展,推广应用到农业科研领域,即形成了农业科研信息化。

2.1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科研信息化是实例化的科研信息化,是科研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农业科研本身来讲,农业科研信息化不是取代传统的农业科研方法,而是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技术、平台和服务来促进和改善科研环境和过程,创新农业科研的思路和模式。孟宪学认为,农业科研信息化是在农业科学研究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科学研究环境和科学研究活动的高度信息化,农业科学研究的领域与方法得到促进、支持、扩展和延伸,大幅度提高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促进农业各学科建设和发展,加快出成果、出人才和成果转化的速度,最终全面提高农业科研的水平和效率的整个过程[4]。

根据农业科研涉及的内容,可以将农业科研信息化分为三个方面,即农业科研活动信息化、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和农业科研服务信息化。

2.1.1农业科研活动信息化农业科研活动是指农业科研人员针对农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现状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过程。农业科研活动信息化主要是指信息化的工具、应用、系统等在农业科研过程中不断使用、渗透的过程,使得农业科研方法、模式等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科研效率大幅度提高。比如:采用高性能的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农业科研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水平;利用遥感以及传感器技术,实现农业研究对象数据的动态、实时采集;构建虚拟科研协作平台,实现远程、异地的农业科研协作等。

2.1.2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开展农业科学研究需要人员、经费、项目、仪器设备等资源要素支持。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日益复杂,围绕农业科研的项目申报、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占据了科研人员大量的宝贵时间,亟需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研资源管理效率。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旨在综合运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业科研相关的人力、资金、项目、成果、科研基础条件等资源及管理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构建有效的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优化农业科研资源配置,实现决策依据科学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协同化、工作流程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提高农业科研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从而为整个农业研究系统提供高效的支撑。

2.1.3农业科研服务信息化农业科研服务是指面向农业科研活动而提供的一系列情报服务、资源服务、咨询服务、知识服务等的统称。农业科研服务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在农业科研服务中具体应用,包括建立集数据处理、成果汇交共享于一体的农业科研情报分析平台,有效支撑农业科研的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宏观决策、规划与管理;建立数字化的农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与保障平台,满足农业科研人员不断增长的科技文献服务需求;建设开放的、多层级的综合农业科研创新知识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科研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

2.2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信息化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 L Nolan) 在深入研究信息化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诺兰模型,即对于一个行业或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信息化大体要经历起步、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六个发展阶段,各阶段互有联系不能跳跃。中国农业科研信息化经历了起步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目前正处于从控制阶段向集成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

2.2.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我国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初始阶段。198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引进了FELIXC-512系统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和统计分析,计算机在中国农业科研领域首次投入应用。之后,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科技文献保障、数据库资源建设等不断出现,如80年代建成的饲料营养数据库,90年代建成的种质资源数据库,90年代研发的小麦、玉米专家系统等。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农业科研信息化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科研人员已经逐渐认识到计算机给农业科研带来的种种改变,经历了相对较长时间的摸索,尝试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问题。

2.2.2蔓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了一系列“金字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建设开始。1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接入Internet,中国农业科学院院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等一系列重要农业科研网站开通。21世纪初期,e-Science概念提出并逐渐扩散到农业科研领域,学者对我国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和省级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讨[4~8]。这一阶段,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并获得了广大农业科研人员认可,各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渐增多,邮件、资源服务、数据库建设等农业科研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2.3控制阶段经历了蔓延阶段,农业科研中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启动了一系列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但由于缺乏全局的考虑,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投入,数据冗余、难以共享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着手统一信息化建设。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2010年院所信息化建设项目启动,旨在加强农业科技电子政务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跨部门农业科研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012年成立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旨在处理好项目之间的关系,加强项目之间的衔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14年院网络升级项目启动。面向全国农业科研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也逐渐被人提及。

2.3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思考

2.3.1建立国家农业科研虚拟协同平台传统的小范围、封闭式的科学研究活动造成信息不能快速流动和充分共享,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现象严重。农业科研活动分布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相对于其他领域更为困难。信息网络环境下,建立国家农业科研虚拟协同环境,实现远距离、大范围、跨区域的信息传输和交流,使不同机构、不同实验、不同研究小组的科研人员能够对特定的问题或研究领域进行广泛的交流,向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个人信息管理、虚拟组织管理、协同工作管理、视频语音交流系统、主题资源共享和科研数据共享、学科化信息服务和用户需求互动服务等功能[9]。加强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中央科研机构与地方科研机构间的纵向联系,中央、地方各科研机构间及科研人员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同研究领域农业科研人员之间的交叉联系,促进跨学科、大规模的科研合作,实现突破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作,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重要保障[10]。

2.3.2建设国家农业科研大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使得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在农业科研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农业科学研究数据量巨大,以蛋白模拟参数计算为例,一周数据量约10 G,缺少有效的数据处理平台,很难取得重大农业科学问题的突破;另一方面,国家级的农业科研大数据处理中心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大量原始农业科研数据外流,第三方的数据处理机构承担了农业科研数据处理的任务,数据安全难以保证,农业科研难以自主。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机会,建设国家农业科研大数据处理中心,创新农业科研方式,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面向生物信息学的基因计算、基因测序、生物模拟等高性能计算服务;二是面向农业遥感数据、农业传感数据、农业市场数据等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服务。

2.3.3推动农业科技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科技文献资源为农业科研提供了重要知识保障,然而,由于现有的科研信息化技术、内容、系统等资源很大一部分是由国外创建、控制和掌握,比如大部分学术数据库都控制在西方公司和机构手里,为此每年我们要交纳数额巨大的使用费[11]。一方面,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很多科研实力较差的单位无法承担高昂的文献资源服务费用;另一方面,文献资源服务的覆盖范围难以保证,面向农业工程类、农业信息类、农业机械类等小学科的文献资源服务缺失。

推动农业科技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订阅式、互动式的在线文献资源服务模式,减少科研人员在文献资源查找方面的时间投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效率。重点关注以下两点:一是推动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的机构知识库系统建设,实现知识资产的长期保存与共享,突破国外企业的文献资源垄断,用资源交换模式替代资源购买模式;二是建立国家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联合众多的农业类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扩大农业科技文献资源覆盖面,提供面向农业工程、农业信息、农业机械等交叉性、综合性、跨学科、小学科的农业文献资源服务。

3农业科研模式创新

科研模式是在一定的科研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比较稳定的科研理念、科研结构、科研方法和科研程序。信息化推动下,农业科研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资源高度共享、远程虚拟协同、知识服务、数据驱动等特点。

3.1资源共享的农业科研

资源是农业科研活动的基础保障条件之一,不掌握数据资源和专用仪器设备,就不能从事基本的科学研究。然而由于经费投入等原因,农业科研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资源充足,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的资源相对薄弱;发达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资源充足,偏远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资源相对贫乏。

信息化支撑下的农业科研活动,资源远程共享、协同共享、交换共享、异地共享逐渐取代资源独占,成为农业科研的重要模式。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复杂、系统庞大、购置成本高、精密程度高,由专业管理团队维护,供农业科研人员使用,如高性能计算设备、卫星遥感设备等。就目前来讲,科研资源的异地、远程共享,实现了科研保障条件的均等化,满足了科研基础薄弱地区的农业科研需求,长远来看,科研资源共享可以大大提高其利用率。

3.2虚拟协同的农业科研

科研协同是农业科研的基本模式。当前,农业科学研究正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上发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大大超越了简单的孤立系统,面向大范围、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科学研究的学科形态、组织结构、科研数据的网络协同化需求异常强烈。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科研协同成为主要形式。借助于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传感网,服务于农业科研的高性能计算资源、海量科学数据库、科学数字图书馆、野外观测台站、大型科学装置、计算模拟的软件工具等,形成了支撑农业科研人员大范围交流协作的协同工作环境,跨学科、跨组织、跨地域的虚拟研究团队或者组织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远程实验观测、计算模拟、协同工作等新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形式。

3.3知识服务的农业科研

科学研究是知识积累、知识汇聚、知识创新的过程。科研成果的多少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传统的农业科研主要依赖于图书馆提供资料检索、查询等服务,满足科研活动对知识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研创新需要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任何一项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融合,以知识服务为基础的科研活动成为一种趋势。

信息化时代,集成、高效和个性化知识服务平台,越来越成为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1],基于网络环境的、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提供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服务,充分利用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等信息技术,使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逐渐走向高端,不仅提供原始的数据、信息服务,更提供数据分析、信息统计、知识挖掘等深层次、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

3.4数据驱动的农业科研

科学研究的三大基本方法是理论、实验与计算。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微软高级工程师Jim Gary 提出了“科学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它的核心是以数据为中心,通过数据采集传输、数据保存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展示等三个基本活动流程实现数据密集型的科学发现[12]。

现代农业科研是数据驱动的科研,实验数据获取、存储、处理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形态,仿真和大规模的计算成为科学研究过程中分析、发现和预测的主要手段,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新兴学科,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该领域科研水平的高低,农业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数据驱动的时代。

3.5科技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研

农业科学研究是为农业生产探索科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和提供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推广则是将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技人员和农民,应用于生产。由于我国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之间缺乏有效信息互通,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机制、传播渠道存在着的“两层皮”问题亟待解决。

信息化时代,利用物联网、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科研与推广一体化的信心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科研管理、资源整合和科技协作的信息化,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有机衔接的“上下游”系统,有效解决农业科研单纯面向研究、脱离推广应用实际需求,为“专家+技术员+农民”的新型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提供信息支撑。

4总结

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应高度重视和发挥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功能与作用,加大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许世卫.加速科研信息化提升科研创新能力[EB/OL]. http://www.caas.net.cn,2012-09-05.

[2]宋琳琳.E-Science发展情况简介[J].图书馆学研究,2005(7):21-23.

[3]顾小清,李雪.信息化科学研究及其教育应用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4):15-21.

[4]孟宪学.关于我国农业科研信息化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2):1-4,24.

[5]许世卫.构建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2):5-10.

[6]李秀峰.我国农业科研信息化工程总体设想[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32-36.

[7]苏小波,张巴克,丁建,等.江西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建设构想[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16-118.

[8]卫建强.关于构建山西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4):10-13.

[9]李娜.科研协同信息平台服务内容分析与服务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11,29(9):1370-1373.

[10]王文生.“中央1号文件”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研读[J].中国农村科技,2012(7):22-26.

[11]谢阳斌.高等教育科研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5):5-9.

[12]阎保平,孙九林.数据密集时代的科研信息化[N].中国科学报,2014-3-10.

[13]秦长江.E-Science(科研信息化)对现代科学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143-145.

[14]刘世洪.对中国农科院科研信息化的一点思考[EB/OL]. http://www.caas.net.cn,2014-01-29.

作者:郭雷风

第三篇:分类评价解放农业科研人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立足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大职能,为江苏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目前全院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约3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161人,博士523人,拥有省级以上人才荣誉称号511人。但现行的职称评价导向过于单一化和一刀切,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较为突出,不能很好反映人才真实能力和业绩,对鼓励创新创造和服务农业产业的导向作用不强。为激发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创新活力,更好地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根据中央和省有关人才分类评价的精神,结合农业科学研究人才岗位实际,从职称评审角度破题,在农业科研人才的分类评价方面进行了探索。

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对人才的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建立品德评价的正向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实行学术造假和职业道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如建立品德评价的正向激励机制,对获得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可以优先晋升,甚至可以视同满足申报高一级资格破格条件或直接认定条件;而对学术造假或职业道德失范者则实行“一票否决”,并按规定延迟申报年限或撤销取得资格,让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行为无所遁形,让坚守职业道德、脚踏实地的人才得到鼓励、获得认可。

坚持分层分类。把握人才职业特点,按照工作属性和岗位要求进行科学分类,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突出四类人员自身特点,建立分类科学、层次鲜明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打通各类人才职业发展晋升通道。按照全院各类人才工作属性和岗位职责,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科技创新类、科技服务类、科技管理类和科技支撑类四类。对科技创新类人才,重点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与关键技术创新集成能力、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等,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对科技服务类人才,强调立足农业生产和实践,不再将论文、承担课题作为评价指标,将其对新技术推广示范、新品种成果转化及经济效益、挽回经济损失、科学普及、推广转化奖项及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等作为评价指标;对科技管理和科技支撑人才,重点评价其在科技管理理论、实务层面的创新举措,将能体现系统性、先进性的调研报告或工作方案以及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突出四类人员职称评审条件的差异性和内在关联,注重每一类别之间指标的递进关系,按照从直接认定、破格、正常晋升递减难度设计指标,以名次、等级、数量三个变量调整不同具体指标的难度系数。区分晋升年限,坚持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为主体,适当延长科技管理和科技支撑的职称申报时间。

坚持以用为本。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人才特点,坚持以用为本,实施合理化的岗位配置和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强化对业绩成果的要求,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对取得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的各类人才,不设条条框框,给予直接认定高级职称资格,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人才瞄准大成果、大贡献潜心钻研。突出能力业绩,注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效能,设计与岗位紧密结合的评价指标,提出论文可替代方案,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如科技服务类人才,强化其对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和农民增产增收的贡献,不再将论文作为其晋升职称的评价指标;对科技管理类人才,淡化论文要求,以调研报告、工作总结、制度文件等代替论文;突出第三方评价结果应用,将科技创新(服务、管理)类人才出具的业绩认可证明或评价报告作为科技支撑类人才申报职称的重要条件。

坚持预期引导。落实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注重人才发展潜力,制定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发展预期的评价指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评价制度环境。转变评价方式,逐步由原来封闭单一的同行评价,向专家、用户和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开放评价转变。如对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引入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作为主要依據;对主要从事服务岗的人才,应由服务对象评价,如专业技术人才业绩成果中的认可证明或评价报告,市(厅)级以上部门、企业、服务对象等认可的技术报告、设计文件、可行性方案、技术规程、操作管理办法等均可作为评价依据。注重职称评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摒弃短时间、小圈子、数论文的评价方式,建立长时间、大范围、高质量的评价方式。如对从事科技创新人员,其代表性成果可由国内外同行专家评判其学术水平和成果质量,避免“同行评议”被异化为熟人评议、就近评议、小圈子评议;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其业绩贡献可由企业、生产经营主体、第三方评价机构等进行评价,避免以往简单的以看专家数量、金额的方式,强化业绩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孙洪武

第四篇: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市农业科研推广工作

摘要:从本市新农村建设角度出发,阐明了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详细论述了市委市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原因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途径。

关键词:农业;信息;促进;科研推广

酒泉市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农业是本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现农村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切需要农业和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者及时、准确掌握农业信息,高效、快速进行信息的传递,当好农民朋友需求科技信息的向导,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实现农民与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亲密接触,全面实现“科技兴农”的战略目标。

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对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总的讲,凡是传播农业管理、科研、教学、推广以及产、供、销等活动,与农民之间发生联系的信息交流,统属农业信息的范围。从农村信息需求的内容分析,总体分为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种苗信息、植保信息、农资信息、气象信息、劳务信息和法律法规的信息等。

2农业科研推广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作用

2.1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农业的信息化从农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农业信息化,能够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

2.2信息的引导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是农村中的主体,与农民进行信息交流是农业推广的基础和手段,也是农业推广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在广大的农村,农民迫切需要信息和科技的引导,以指导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2.3与农民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使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尽快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技术要新,效益要好,关键是要让农民乐意接受,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需要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农民心理。但是,我市农民受环境因素的制约,知识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科技致富信息,致使他们成为“聋子的耳朵”,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生事物慢,一些成熟宜于推广的新成果新技术不能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市委市政府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渠道。

3农业科研推广的信息化实现途径

3.1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吸纳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农业院校参与建设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大的系统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创造多元投入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农业院校和社会团体投资农业信息化领域,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

3.1.1通过多种形式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3.1.2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搭建信息平台。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让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农业院校和有关社会团体在农技推广的实践中有位有为,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推广合力,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市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农业院校,建议以文件的形式赋予其一定的推广职能,拨给适量的推广经费。同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让他们参与重大推广项目的竞争,促进推广效率的提高,给农技推广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对于社会团体,要加强沟通,给予指导,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3.2建立健全乡、镇、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创建乡、镇、村信息服务站,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主渠道作用

3.2.1从事乡镇农技科研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传递农民新品种、新信息、新技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较为艰苦,与其他行业相比,待遇相对较低,一些乡镇农技服务部门“脱钩”、“断奶”,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拍卖或撤消,造成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离岗和下海,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因此,好多乡镇农业推广人员都不愿涉足于此。要创建乡镇信息服务站,就必须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合法保护与支持农技推广。同时,乡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要丢掉“等、靠、要”的幻想,在自身建设和推广服务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走农技推广市场化的道路,在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实践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才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根本出路。

3.2.2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对于农村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其实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不断探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信息化道路。农业信息网络向农村网络教育信息化延伸,最终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使广大农户直接获取充分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按照“一套设备、一条电话线、1~2名专兼职人员、一个组织网络,一套管理服务制度”的标准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站,村队一级按照“金塔模式”创建信息平台。

3.3加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平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我市应当借鉴外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结合我市农村的实际,创办农村图书馆,以此为依托,建立“三农”信息网站和网络,构建农业信息资源平台,从而改善提供信息、传播信息、引导信息的条件和实力,及时、准确的把最新技术和信息资料传递给农户。

3.4借助龙头企业的信息集中优势,为农业科技推广带来活力和生机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各农业部门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大胆创新,利用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将农业信息知识、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推向农户,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给千家万户,使农业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取得很好的推广成效。同时,农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学农的毕业生造就了饭碗,找到新的用武之地,壮大农业科研推广队伍,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3.5以“农民为本”,满足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

3.5.1充分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尊重农民的意愿。多年来,我国所形成的农技推广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是单向的,农民缺少参与的机会。因此,在“以农民为本”的时代,要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农民参与和选择的推广模式。在制定农技推广计划、评价推广效果时,要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让农民广泛参与,这样可以使农民与农技推广员的关系得到强化,见识得到分享,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3.5.2掌握市场信息,选准好的推广项目,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要。农业科研推广要处处以农民为本,时时为农民着想,好的、能够给农民带来好的效益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总是受农民欢迎且乐于接受。因此,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具备收集、处理、分析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快速、远程和便捷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贴心顾问。要密切关注农情信息,把那些成熟、效果好的科研成果、实用技术带给农民,为农民带来显著的效益。

3.5.3通过宣传、引导和培训,增强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应用水平,实现信息化的农业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职能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技术与销售服务,其实质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效益则是更多地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合理决策来实现的。但是,我市的农技推广工作有些仍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的阶段,导致农民“耳聋”,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借助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市场信息的扩散,让农民生产有目标、种养有技术、销售有出路。

总之,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不仅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个信息化宽敞之路的建成,我市农业信息化必将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本栏目由甘肃省农牧厅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领导小组协办

作者:柴 政 孟选宁 钱宝玲

第五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探讨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研人员在各种农业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字材料、影像、电子文档等的总称,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执行、总结、结题以及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农业科研档案是重要的农业科研、农业生产的数据资源,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数量多,每年产生许多重大农业科研成果,不少科研成果属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分散于全国各地,隶属于不同层面的科研机构,无法发挥集成效应,给资源带来浪费。如何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是当今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农业科研档案的特征

农业科研档案具有信息量大、时间跨度长、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等特点。

1.信息量大

农业科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宽,农、林、牧、副、渔,涉及的环节多,生产、加工、销售、病虫害防控等等,农业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科研档案信息量大的特征。

2.时间跨度长

农业科学研究,从科研项目的申报到成果的鉴定,时间跨度非常长,在热带农业科学研究上表现更加特别,例如一个品种的选育,时间上有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等等,因此农业科研档案所记录的信息时间跨度长。

3.专业性强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记录的是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其反映的主要是农业科学研究过程中、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发现的相关信息,所采集到的相关数据等等,这些信息或数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4.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农业科研档案所记载的信息反映了农业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可以为相关类型的科研项目申报、成果鉴定、成果转移等提供参考,特别是在策划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重大科研成果时,需要参考大量的科研档案,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重要的资料来源。

二、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

农业科研档案来源于科研,记录着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是支撑科技成果的主要依据,也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

1.农业科研档案来源于科研生产一线

农业科研档案记录着农业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农业科研人员领域广、研究对象多,导致农业科研档案种类多、数量大。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档案记载就涵盖了热带粮食作物、热带经济作物、热带畜牧、南繁种业、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冬季瓜菜等领域,每一领域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就很多,且同一种研究对象的科研档案除记录该品种的选育过程、栽培管理措施、大田表现、病虫害防控手段外,还会包含有基因编辑、基因型数据等分子生物学的内容,甚至还会把生产成本效益、储存加工手段等都记录在农业科技档案中,农业科研档案来源于田间地头、实验室,涵盖了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

2.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核心

农业科研档案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再现农业科学研究过程,支撑整个农业科学研究过程, 每一个实验数据、每一个生产环节的信息,都是科研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努力,科研档案的管理就是将农业科研活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原封不动、不做任何加工的保存下来。同时农业科研档案也是农业科研工作时间跨度长、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有力证明。

3.农业科研档案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

农业科学研究过程中很容易有人“搭便车”,非常容易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而一旦发生侵权行为,相关的调查、取证、辨别工作、维权工作等都非常困难,鉴定起来过程复杂且时间长。农业科研档案作为农业科学研究全过程相关信息、数据的真实记录,将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

三、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边缘化

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边缘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没有专门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所学专业多是与农业不相关、与档案学不相关的专业;二是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档案管理是一种纯公益的业务,在经费投入上,一般的科研院所都不注重这块;三是缺乏专门的办公场所,条件相对好的科研院所有1-2间办公室,而有些科研院所档案管理与办公室等部门混合在一起。

2.档案收录不完整

农业科研单位考核都是重成果,轻过程,导致农业科研人员在实施科研项目时往往忽视了科研过程中原始数据、材料的记录与移交,并且项目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或者参与人员有变化等,极易造成科研档案移交不充分、不全面的现象,不利于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3.档案保护不到位

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很多农业科研院所对档案的储存、保管、借阅未形成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有些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管理暂未起步,同时对于档案保存的载体,也未开展专业性的防护,严重影响了档案的保存年限。

4.档案利用效率低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重收集、轻应用”是普遍现象,档案管理人员只是注重将相关的科研档案通过一定的手段收集起来,但是档案馆中有什么档案,科研人员一般不知道,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不能有效地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科研档案查询服务,同时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手段落后、信息检索条件差,很多科研档案收集起来后都是束之高阁,未能有效地支撑科研延续服务,导致很多科研工作在重复做,也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

四、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1.提升科研院所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顺利开展,领导重视是关键。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開展,首先要让领导重视起来,重视档案管理人才的配备、重视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重视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的制定等,也只有这样,农业科研档案才会真正管理好。

2.提升科研院所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顺利开展,标准规范是基础。其次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收集整理制度、查阅制度和移交制度等。收集整理制度主要包括:收集的内容、收集的标准、整理的原则、保存的方法和保存的期限等方面;查阅制度应包括:查阅档案的许可条件、查阅档案的名称、查阅人的姓名与职称、查阅的目的、查阅的时间、归还日期、领导批示等;移交制度应包括:档案的数量成分、交接的时间地点、见证人等。

3.提升科研院所对农业科研档案的保护水平

一是农业科研院所应该建立独立的档案馆,配备必要的控温、控湿、防虫、防霉、防尘等基础设施;二是尽量选取先进与科学的复印、扫描方式,对农业科研档案进行复制、拷贝等,减少对纸质材料的损伤;三是提倡专人负责,非专业人士不得进入档案馆,不得翻阅或复制相关档案。

4.提升科研院所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农业科研院所档案学专业的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应该结合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其档案管理工作的技能,强化其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方便快捷、高效地提供查阅服务。

5.提升科研院所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升农业科研档案服务水平,信息化管理是保障。农业科研档案数量多,信息量大,传统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努力提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科研院所农业科研档案保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传统纸质保存和数字化保存并举。搭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农业科研档案目录数字化、全文数字化,带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手段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杜优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刍议[J].吉林农业,2011,05:14

[2]王丽娟,谭丽明.如何有效提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水平[J].城建档案,2018,01:75-76

[3]罗志花.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措施研究[J].兰台内外,2019,17:3-4

[4]马鑫.农业科研档案规范管理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9,04:76-77

[5]王灿.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2019,14:176-177

[6]孙敏杰,李瑞春,王超.对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以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为例[J].园艺与种苗,2019,4:92-94

[7]林秀霞.农业科研档案管理面临的难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9,4:124+149

基金项目:热带作物科学数据分中心數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作者:周海慧

上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绿色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