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语言艺术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语言表述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由于音乐的特性,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音乐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象音乐美一样,字正腔圆、生动形象,音发于情,使学生在教师清晰、准确的讲授之中心灵得到美的陶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音乐教师语言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教师语言艺术论文 篇1:

对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的研究

中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有两项:一是培养和发展少年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的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教师要完成好这两项教学任务,上好音乐课,开展好音乐教学活动,就不能不把自身的音乐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并逐步提高掌握和运用水平。

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标准美

1.语音的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记夹带家乡方言,甚至通篇使用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注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甚至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教师才可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发声练习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烘托艺术的美,使学生受益终身。

2.语义的标准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自然离不开生活语言,但必须按照音乐的要求运用语言。在表述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时,所使用的后缀是不同的。生活中常用“快”“慢”来表示,而在音乐中严格地表达语义,则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快”与“慢”在音乐中表示速度,而节奏则是长短时值的组合。

教师语义表述的完整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关键词或一些限制条件不能忽视。如涉及休止符时,应表述为“休止”几拍而不是“唱”几拍。又如:音程的概念“两个音的距离叫做音程”,教师不能只强调音高上的距离,却忽视了“同度旋律音程”只有时间上的距离,而没有音高上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语义的准确和全面。

另外,在一些类似概念中,也存在混用或曲解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力求自己做到“咬文嚼字”,语义标准。比如在讲解力度概念时,对学生讲“力度”就是“强弱关系”的交替。其实,在音乐作品中,力度是作品进行中音量的变化,它可能在某一片断中需要弱唱或弱奏,或在某一片断中需要强唱或强奏。它是由作品内容的艺术表现来决定的;而“强弱关系的交替是节拍规律的体现”,两者内涵截然不同。又如关于拍号与拍子,拍子是拍号的上位概念,表示作品的强弱规律或强弱之间的关系,而拍号不过是拍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以几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每小节有几拍。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倶来的,更谈不上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作。音乐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标准的普通话,而且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有分寸,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增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乐中,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因此,课堂语言组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

音乐教师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朗诵艺术家,但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做到缓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韵律美

音乐的流动是富有韵律的。如何用语言为这韵律增光添彩,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对音乐作品的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对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用眷恋、古典、舒适并充满依恋之情的声音朗读李叔同的《送别》,用坚定、昂扬、自信的声音朗读光未然的《保卫黄河》,让学生理解“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深刻道理。

四、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更是如此。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像一只魔法师的妙手,可以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在唱歌教学时,有的学生情绪急躁,在自己不熟练的情况下,张口乱唱,破坏秩序,与其他同学的声音不同步、不和谐,出现“先现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粗暴制止,用希望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优美的来暗示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以褒代贬。

五、音乐教师课堂态势语语言的美

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是必不可少的。态势语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唱歌走调、分神等课堂不利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持教学过程的延续。

此外,在教唱某些民族歌曲时,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表情甚至是舞蹈动作,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当然,态势语的运用一定要恰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语言是人们按一定规则进行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规范、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听课状态。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本身具有的美外,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作者:于德阵

音乐教师语言艺术论文 篇2:

音乐教育中教师语言艺术

摘要: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语言表述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由于音乐的特性,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音乐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象音乐美一样,字正腔圆、生动形象,音发于情,使学生在教师清晰、准确的讲授之中心灵得到美的陶冶。

关键词:基本功;准确;精致;生动形象;音发于情;声动形态;和谐运用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手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个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语言,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语言表达在教学中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音乐作为听觉文化灿烂的方式,已经内化为一种内述性的艺术。它不假外求,而诉于人心,非语性导致内容抽象性,非对应性导致解释多义性。可以说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从理性上认识的。因此,音乐教学不同于其它语言文字课,对教师的语言表述就显得格外重要,语言表述艺述决定着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1.标准精练

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做到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有鲜明文字色彩,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能准确精致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让音乐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神奇瑰丽中,从面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2.形象生动

教师用生动形象描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欣裳音乐。人类语言由语义结合构成词汇——事物符合号,而由词汇和语法逻辑构成一种符号系统,以此来传递思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并通过语言的表达把音乐知识技巧传授给学生。因此,音乐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要采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句式千差万别。从教育功能上看,音乐教学有引发思维、拓尽思路,启迪智力的作用。高明的教师并不是把结论“灌”给学生,而是用诱导性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的萌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准确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对课堂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中有很多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果教师局限音乐而音乐讲课,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力求做到化繁琐为简约,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要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如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教学中常爱形象比喻。在要求学生声音唱得连贯时,首先是气息的连贯,每一个字母应该象珍珠,把珍珠穿成一串的条线。这一比喻形象生动,使抽象的感受变得具体。学生在这样形象生动启发中,就会很容易地获得正确的感觉。尽管音乐有不可指性的特征,学生领悟也各有不同,教师用自己富有热情的教学态度,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教师的情绪的感染下,自然地进入音乐的情境中。

3.韵律优美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产生的内心感受。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情感。而情感虽然属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但这种心理活动需要借助他人的参照才能得以充分表现。因而,情感具有参照性,他人的情感表现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信息源。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是伴随教师的语言表达的情感而表达出来的,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语言体验情感。音乐教师的语言是调动学生情感,培养情感的方式。情感在音乐教育中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课堂语言的情感化,但课堂语言和音语言是不一样的概念。音乐语言表现在旋律的序进,调式的构成,节奏节拍的特点,风格韵味等方面。而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应该是音发于情,意融于情、理富于情;以语激情,以情激思,以情促学。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是因为有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完美结合,才富有迷人的魅力。教师的语言也是如此,美好的音乐课堂教学语言,可以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音乐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应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述能力,口齒伶俐,语言标准,情感丰富,神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可以象美妙的音乐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可以使音乐课堂充满情感,学生也可以在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统一中获得情感体验。

在音乐教育过程,教师要在课前作好精心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时,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把备课中对教材的感受通过语言表述出来时,首先要感染自己,然后才能感染学生。教师要注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好最好的表达方式,精心安排好自己的语境,把握好自己的语感,课堂语言应该随教学内容的需要做相应的强弱变化,恰到好处地表达教学意图,如过渡性的语言,可以采用适中的语言,自如的语气,平稳的声调,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应放慢节奏,做到语气抑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富有感染力,简洁并有启发性。这样学生会在教师清晰、准确的讲授中,心灵会得到美的陶冶。教师的语言韵律优美,富有感染力,能把学生带到音乐情景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呜,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言形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音乐自身就是美的化身,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教师美的教学仪态和气质,尤其是教师声动形态准确到位,富有激情的教学用语,对课堂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对其它学科而言,音乐其内容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形象生动,逻辑性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情和美有一种不解之缘,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教师的神态•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当教师走下讲台穿行于学生之间,并随着歌曲的情感的表达,辅之以得体的动作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教师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对不同的欣赏内容,学

生动作缺乏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形象的动作示范,指导学生正确地演唱和演奏。教师要有模仿学生原始错误的能力。通过示范,使学生了解错在哪里,怎么纠正。教师在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演唱、演奏的感受体验、经验和方法时,要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形象的示范传授给学生,然后经过学生积极的思维、体验转化为自身的演唱,演奏能力,从而找到他们自己的正确方法。

音乐教学语言包括内容很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特别强调提问的意义,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强化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积极思考。教师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要先易后难,语言要有感染力。提问也是一门艺术,质量高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课堂语言有其特殊性,有很多内容很不具体,有些感觉从客观规律上根本无法理解。由于人与人之间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方式提问,同时观察每个学生反馈和在声乐艺术上的内潜力,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再去解决矛盾,摒弃错误要领和声音,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磨练,不断地将学生的特点,个性挖掘出来。

教学语言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在课堂上教师语言除了有激情的声音外,还应有之配合的形体语言。教师的动作、表情、手势也是在教学中表情达意、铨释知识的语言。如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教师面部的表情,手势都能提示学生把握歌曲的速度、情绪,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教师的形体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和谐运用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是教师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

作者:周春光

音乐教师语言艺术论文 篇3:

高中音乐情境教学创设方法及其误区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因此,创设情境,营造一种直观的、感性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布朗等人在《情境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情境认知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才是有效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传递较知识学习更具有情境性。只有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情感,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情感诉求,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音乐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直观表演法

音乐教育具有审美性的特征,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活动应以“美”为准则。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饱满的情绪、准确优美的歌唱示范、大方得体的教学行为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直观感受,更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的内涵。在教学中每个人既是审美的客体,同时也是审美的主体,以具体的、鲜明的形象给人以愉悦的美感,使师生间、生生间出现一种和谐状态,在美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同时也给观赏者以美的感染,使其得到艺术般的享受。

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延续的时期要比别的学科更长,这不仅与音乐的记谱法等客观因素有关,还因为音乐教学是情感的艺术,很多音乐的因素理解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的直接表演以及课堂设置与内容相关的客观情境能给学生理解音乐教学内容提供很好的条件。

(二)媒体再现法

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只有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融入到音乐情境之中,从而接受音乐的熏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使得音乐情境的创设如鱼得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与音乐的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相对应的教学情境,选取恰当的音乐背景、合适的图片、动画、照片与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系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还原、再现作品情境,体现出音乐的形象性。如在教学歌曲《蒙古人》时,笔者首先制作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奔驰的马群、洁白的羊群,愉快劳作的人们;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同时响起了蒙古马头琴悠扬的琴声……在这种极具蒙古特色的旋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感受音乐的兴趣,更会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与情感,打心底里喜欢这首乐曲。

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和兴趣,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创设法

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也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而情感体验通常是要借助于活动来培养获取的。也就是说,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集学习者、表演者、鉴赏者于一体,在音乐活动中集审美的主、客体为一身。随着各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角色转换,进行着不同情感体验的转换,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意识,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核心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活动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中学生具有爱玩、好动,注意力稳定性差,而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等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音乐剧表演、歌唱比赛、社区音乐调查、音乐游戏活动等等,在愉快的“活动”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真实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情感。

(四)语言推动法

教师是课堂氛围、情境的创设者,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推动教学的必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描述、亲切简洁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风趣的笑话、抑扬顿挫的朗读、饱含激情的感情抒发等话语创设语言情境,用教师的语言带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调动课堂气氛,实现以境带情的教育效果,使师生感情与音乐情感达到共鸣。在运用语言描绘的同时,要注意表情的把握,因为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掌握分寸,控制表情,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情感,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语言情境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在欣赏教学中,要更注重学生的听,不能有过多的语言情境引导,过多的语言情境引导将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多元化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也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也就产生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从而形成一个“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通过教师语言推动、产生教学情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可称之为“问题创设法”。

二、音乐情境教学的误区

在音乐情境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着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缺乏”:

(一)缺乏操作性

情境的创设要讲究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学生的音乐感知规律,易于激发其情感的共鸣,又要考虑情境创设过程中的软硬件要求。尽可能用较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化的效益。没有可操作性的所谓情境创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有些老师在谈音乐情境教学时往往容易有意或无意地偏离“操作性”这一基本要求。

(二)缺乏开放性

情境的创设应有适度的开放性,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技能,又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理解音乐。没有开放性的情境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三)缺乏服务性

教学中常见一些创设的教学情境没有为教学服务,似乎是为创设而创设,片面追求形式的所谓创新,而忽视了为教学服务的根本要义。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不能只把各种情境素材进行简单堆砌,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性。手段的先进性和多样性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要充分地体现和挖掘情境素材中所内含的潜在音乐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进行音乐学习,为音乐教学服务。

(四)缺乏情感体验性

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可以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搭建对话的桥梁,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落实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没有认识到教学情境时创设的这一内在价值要求——情感体验性。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和富有情感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教学情境形成正确的认识,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要素之一、赋予音乐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在情境中学习音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杨雪梨

上一篇:课件制作与解剖学论文下一篇:绿色建筑生态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