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本质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它是一种文化的交融。现代文学的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1:

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我国文学发展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中华民族特性,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诠释我国民族语言、民族思想及民族品格,给中华儿女提供了诸多思想财富和精神给养。而就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来看,都能找寻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后的现代文学,其发展也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为此,本文就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学有所助益。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影响深远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现代文学虽然提倡白话文,但它作为新文化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发展基础,受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所汇集成的、能够反映本民族性格和风貌的文化,亦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特别是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以其独特的特性推动着民族的进步,蕴含丰富的智慧结晶和思想成果,至今仍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儒家文化,它于其他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架构了我国的文化体系,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发展情况。

(二)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的文学,此时,正处于中国社会历史变化的特殊时期,它发端于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型文学形式,它广泛地接受和借鉴了外国文学的表达形式,而且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与思想内涵上也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与创造,使文学体裁呈现出现代化特点,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我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文学社会主义化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学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去除旧观念、旧传统、旧制度,利用现代化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内心情感,而不是利用以往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极大地开阔了文学视野思维,提高了文学受众程度,促进我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能从更多的角度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与情感精神。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不仅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思想成果,更是每个中华儿女需要继承与发展的优秀文化和精神。为了深刻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本文对传统文化的子系文化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以儒家思想、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为例展开探讨。

(一)儒家思想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特色社会,每个时期的社会发展都会孕育出诸多思想体系,这些思想的总和共同构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以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为主,在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该思想内容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现代文学作者创作作品起到了指导作用。此外,儒家文化思想反映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蕴含丰富的为人处世之道,其精华部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准,早已刻进中华民族的骨子和血液里,所以它必然会深刻影响现代文学创作,为我国文学创作提供思想源泉。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儒家文化的先进性和价值性日益展现,对海外文化造成极大影响。儒家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之间沟通的桥梁,对我国文学发展发挥巨大助力作用。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各民族发展之初,受不同环境和思想的影响,继而形成不同的民族特色。也正是这些民族特色共同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很多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会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旨在从中汲取知识和经验,为创作增添色彩。由此可见,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助力,只有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才能促进现代文学的长远发展。当前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依然是以汉族文化为中心发展的,只要深入分析其中内容,便能挖掘出大量的现代文学因素,为创作提供更加理想的素材,从而创作出更具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作品。

(三)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也较为直观。由于民间文化在形成时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内容大多描述的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人民对现实社会的抨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这种现实性赋予民间文化生命力,使其得以流传至今,深受人民的认可与喜爱。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故乡》,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眷恋之情。再如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作品中也有大量民间文化的呈现,这无疑说明现代文学作家对民间文化的认可。正是因为民间文化具有亲民性,才使現代文学作家从中汲取方法和素材创新文学体裁,从而创造出有血、有肉的现代文学作品,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学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余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中华儿女提供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撑。历史车轮不停向前滚动,不能与世界潮流相一致,必然会展现出一定的落后性。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的成立,我国走过一百余年的屈辱、血泪、反抗的历史时期,形成诸多特色思想和文化。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通过从语言表达形式和手法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建立一系列的新诗、散文、现代小说等体裁,使文学呈现出多元性,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渠道,展现出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此外,学界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对叙事、描写与情感表达方法进行新一轮的改造,逐步使我国文学步入世界文学发展轨道,进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在此过程中,现代文学发展积极吸收国外文化的营养成分,并打击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为文学社会主义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该作品借由受迫害的“狂人”,揭露了封建礼教下的“吃人”现象,深切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的反抗,以及对革命民主主义的深度思考。但从作品内涵上来看,这一作品中虽然吸收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但没有过多汲取外国文化精神,依然保留了较多的中华民族特性,反映出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品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之“根本”,虽然有精华、有糟粕,但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然能为现代文学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源泉动力。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渗透价值观

在1917年至1949年间,中国处于黑暗的30余年,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生存。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运动的大爆发,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价值观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而言,其形成与发展顺应时代趋势,虽然加强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改进,但却依然传承优质的核心思想内容。特别是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君报国等思想早已刻印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能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例如,屈原的《离骚》、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病起书怀》等作品,都蕴含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思想情怀,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每个时代人民都不可缺少的精神给养。即便是在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今天,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依然能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当今社会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紧密相连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文学思想

和价值取向。

(三)传统文化影响现代文学的创作观念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其中的精髓之处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对于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较为直观,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现代文学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心理结构都会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现代文学作者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传扬真、善、美。例如,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大淖记事》,因故事立意新奇、内容曲折、写法新颖,使这一作品名噪一时,好评如潮。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叫巧云的姑娘与一个叫十一子的小锡匠的爱情,从故事中的不同场景、曲折多变的情节、散淡的语言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性的伟大,深入体会世界的真、善、美。此作品不仅融入了作者的艺术精华,更加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由此可见,传统文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在自觉之间正能量的传播源泉,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容小觑。

(四)现代文学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形式

钱穆先生曾说:“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充分说明了文学与传统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能传承至今,得益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成长力。在发展现代文学时,人们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新文学理论,积极吸收时代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才能使现代文学得到健康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应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批判中汲取营养,在创新中实现转化。树立良好的审美理想,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使更多的人理解与接受。此外,人们应深刻认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现代文学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形式。将现代文学與传统文化融合,使其在共融发展的过程中助力文化和文学创新,不断满足大众日益变化及增长的需求,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文化力量的壮大与发展,提高我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从而为我国文学的发展乃至主流文化走向作出贡献,使我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发散文化魅力。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思想成果,它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完美诠释。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发端于新文化运动,虽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之处进行了批判和去除,但其优秀的思想精神及内涵依然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相信在今后的文学发展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将会进一步融合,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现代文学的发展。

(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学院)

基金项目:西安外事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课程“中国文化概论”(KCSZ202028)。

作者:薛瑛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本质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它是一种文化的交融。现代文学的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 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受到世界各国文人学者的追捧,它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如今的现代文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以取其精华为主要特征,摒弃了旧文化、旧思想和传统的封建主义。在表达上、架构上、体裁上都展现出了新时代的特色,与传统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现代文学也始终遵循着本源,即使与传统文学风格迥异,但仍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根基。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就是以现代历史为背景,根据我国社会内部历史发生的改变而衍生出的新的文学方式。它接收了世界文学的精髓,受到了外国文学极大的影响。现代文学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革新,它产生了许多新型的文体艺术形式,比如杂文、散文、小说、话剧等等。在辛亥革命以后,大量的文学家以及文学作品涌入了国内,人们开始了全新的文学浪潮,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鲁迅。他创作了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文学史的新端。一些思想先进的文人认识到,封建传统的思想会阻碍文学的发展,阻碍民族思想的觉醒。在当时,西方文学思想涌入国内,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国内的很多文学家秉持了科学的观点,在原有的根基之上,才会对外来文化接纳、吸收,这才创造了我国一批伟大的文豪。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独特的魅力,任何外来文化都不能取而代之。只有保留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可以让现代文学发扬光大。

二、文学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就形式而言,我们的确可以从现代文学上看到许多西方文学的影子。但这并不能代表现代文学可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而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更不能说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水火不容,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传统文化依托于现代文学之上发展,现代文学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进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对民族、对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文化固然有它不足之处,但我们应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外来文化的精髓,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一)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注入文学之中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的儿女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无论哪朝哪代,英雄豪杰辈出,无论男女,国家有难必然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情怀,也让现代的文人墨客赋予了作品一样的思想表达。

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大量的爱国诗人,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的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诗篇。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杜甫悲愤和无奈之情,表达了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当中,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国家,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家忧国,拥有满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的决心。再比如现代诗人艾青创作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艾青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颠覆了传统的诗集表达形式,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的进步和改革。但同时,本诗是在1938年抗战爆发后所创作的,它表达了艾青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的一种特殊情怀。在国土沦丧、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艾青献上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以笔代枪,将内心对于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遭受磨难的不忍抒发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代代相传,无论在那一代诗人笔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结合与发展。

(二)汉语言文化在文学中的传承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汉语言文化的演变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灿烂的星光。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汉语言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民俗、文化。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记录生活和传达意思而发明了甲骨文。后来,人们对文字进一步研究,逐渐出现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正是用他们时代所专属的文字谱写了一篇篇诗歌、史记,为现代人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古代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材料。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注重于形象和意思的传达,同时汉字方方正正的样子也代表了中国人刚正不阿的形象。在古代,诗人用汉字写诗抒发情感,不同的用词、不同的排序、不同的长短就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感情。直到现代,许多人都在用文字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一首诗中感受出诗人的悲欢离合,可以从一篇散文中感受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汉语言文字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我们身临于作者所为我们创造的世界当中。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如今已经非常简化,但仍然保留了最开始的象形体。同时,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也日渐丰富,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言文和古文,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融合了日常用语、艺术语言、方言和许多的新词、热词。此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小说、故事,这些书籍都是用日常的文字语言撰写的,更加通俗易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做的就是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何为创新,就是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文化的优点,产出独特的中华文化。现如今,有很多作者都会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这也正是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所在。很多作者可能同属于一个流派,但是每个人的风格又各不相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丰富的载体、显著的阶段性、独特的文学流派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灿烂星光,更是为后人研究文学做出了贡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不应固执己见,故步自封。文化是一个共通体,文化没有国界,既然我们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它。西方的文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忘本,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继承下来,融合进现代文学当中,发展拥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

参考文献:

[1]龙吟娇.“九十年代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田华.南社的文学转型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7.

[3]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4]刘绍峰.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刘渠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作者简介:成卓华,男,硕士研究生,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成卓华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3:

个体与社会理想形态的现代化想象

摘要:在外来文化压力与传统文化引力所构成的张力场中,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在进行着关于个体理想形态和社会理想形态的想象。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在这两种构想的更替、排拒和纠缠中,中国文学显示了自己走向现代化的轨迹。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个体理想形态;社会理想形态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杨 鼎

上一篇:卫生工作要点范文下一篇:推销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