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022-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革新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习近平历史观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2020382)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长河的不断演变和传承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快速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向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迈进的征程中,中华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在现代社会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質和风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外来佛教文化等组成。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文明的特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融合统一后形成的文化总体,道德、思想、文字、语言、书法、武术、戏曲、节日、习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根植于我们血液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历史悠久,儒家文化起源于东周后期,道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末期,世代相传,具有持续性和传承性。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源于对儒家文化中“礼”的传承,在现代社会“礼”不仅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并且在国家的政治社交方向中我们也遵守着“礼”。传统道德,特别是传统美德中的爱国、民本、孝悌、和谐、大同、仁爱、诚信、公私、义利、知行合一等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凝结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革新性。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特性源于社会存在,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到现代社会的价值转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是在社会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而形成的。革新性一定角度上体现为一种变通性。比如道家的辩证思想,认为变化是世间万物的自然法则,宇宙是一个变化的大系统,变通也是处世的策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因循守旧必受其害,顺应时代潮流去改变与革新,才能获得出路。运用现代化方式革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在艺术领域,将东方水墨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舞台上美轮美奂的清明上河图舞蹈;运用西医技术对中药提取的方法改良中药等,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多元性与包容性是重要的因原。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集合,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保持各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使中华文化因为多元化而丰富,在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和而不同”,使中华文明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更加熠熠闪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基因密码,一个国家的强弱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上,文化是其精神支柱,是一切建设的基石。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它可以激发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人民的归属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核动力。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历史来源。

(一)国家层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中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礼仪之邦,在国家层面的对外交往中孕育出了这种“先伸出手”的态度。所谓“先伸出手”就是在对外关系中,中国始终高举互尊互信、互利共赢,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与他国交往前就表达出自己的友好态度,在与他国交往的过程中也率先表达自己友好的观点,中国已经不是闭关锁国的旧社会,我们深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对外来的文化我们不盲从,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正视历史不忘历史,不让历史的尘埃迷住双眼。“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公开宣示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代“中国态度”。

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也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接续和弘扬。中国作为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断层的古国,因为我们足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屈辱的近代史,是中华文明最无力的时期,在灾难面前,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强盛才是文明传承的保障,文明传承则为国家建设提供内核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持续腾飞的根本动力,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形象和民族尊严,更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的基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传统智慧为中华文化保持世界地位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它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文化让我们正视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交流更加紧密。在衣食住行、节日庆典、礼仪规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有利于保持我们文化的独特性。中华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塑造了中国特色精神和价值观,让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保持良好的开放和学习心态,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激发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社会层面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层面来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面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在社会系统应用的实践。在儒家文化中我们继承发展的不仅是“礼”,还有以民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教育为本的发展思想,举用贤才的人事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也对儒家文化的应用有了新的尝试实践,例如儒学和现代团队的管理应用等。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总结借鉴,对提高企业的生命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促进企业管理的进步。现在部分企业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服务理念。员工从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感觉有了努力方向,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变强制规范为自觉行动。总之,企业应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把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儒家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让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统文化中道家“无为”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在管理上,领导者不能统治过死,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领导者作为公司的舵手顺势而为。并且领导者应该要举用贤能大胆放权,同时领导者做到有功而不邀功,“ 弱者道之用” 这是提高人才培养率的基础。同时结合现代价值观做到“以人为本,无弃与人”对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各项管理活动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对一个企业而言 ,它的企业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道家文化创设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儒家文化可以成为推进企业进步的动力,使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实践中达到了变革和应用的目的。

(三)个人层面

之所以每个人的现代价值观都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性,传统文化贯穿于我们成长、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孝道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发展,不同于外国文化中的独立思想,中华文化中提倡百善孝为先,是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常怀感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卧冰求鲤等一个个流传的典故都体现了我们对于孝道文化的重视,孝道和谐了我们的家庭,凝聚了我们的社会,塑造了我们的文化。从家庭来说传统的孝道文化强调了长幼有序,尊老爱幼,规范了人伦的秩序性,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稳定则国家稳定,在新时代强调孩子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父母的赡养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孝道已经被写进了我们的法律,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三、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有效路径

(一)对内革新,在批判中继承发展

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于符合现代社会国情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继续保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不是将传统文化简单化地划分,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

同时正视中华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改变,提高传统文化的鉴赏和自省能力。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中华文化也是一样。中华民族由于经历了近2400年的封建社会,也存在漫长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弊端。例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裹脚、纳妾、女性不读书等一系列的行为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除了封建的陋习,采取计划生育等措施,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实施义务教育,提高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减少封建陋习对社会的影响,同时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的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它体现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保持文化自信能够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崇洋媚外、不迷茫。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体系的一系列冲击和融合中,确立正确的新时代价值观,坚决反对“全盘西化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思想意识。

(二)对外兼容并蓄,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例如“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都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勤劳勇敢等特质而塑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文化自信是我们的底气,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仅结合现代社会国情,还要以开放的眼光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决,不崇洋媚外的同时,尊重外来文化,用开放的心胸,客观平等的态度去和不同文化交流、融合,尊重文化差异。保持文化学习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是对外来文化的一味盲从。在当今世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文化无国界,各种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想要封闭自我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那么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其次要了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一旦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进行社会实践就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沙画艺术与中国水墨画的结合,通过外来的沙画学习推动了中国水墨画领域的发展,所以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具有必要性,同时能够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良。面对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核。

四、总结

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统一和演变,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且是一个随时代发展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博文.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演化历程[J].漢字文化,2021(02).

[2]赵国付,黄伟,陈国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意蕴[J].蚌埠学院学报,2020(06).

[3]余青峰.文化创新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杭州(周刊),2018(42).

[4]彭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考——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8(05).

作者简介:任姣丽(1986-),女,山西大宁,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任姣丽

第2篇: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摘要:任何法治的构建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本源的法律文化是构建现代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尊重中国传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的层面,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中找寻传统法律文化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内容。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治;现代价值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法治的进程中,为了实现建立现代法治国家的目标,存在着不同的构建模式,有主张“休克疗法”的,认为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先死亡后再生”,推翻传统的所有价值理念,在废墟上重新建立;有主张“本土资源”的,强调要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及传统的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然而,任何法治的构建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本源的法律文化是构建现代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尊重中国传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而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确实有不少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容的东西。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的层面,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中找寻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容,并就此谈一点看法。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多角透视

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的总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是指从上古起至清末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德主刑辅”的法律文化,“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学说占据了重要地位。“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法律思想是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和‘出礼人刑’等原则下实行儒法合流的。”法律思想推崇“仁政”,“礼”被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统治方法,主张“出礼人刑”,在“礼、法、德、刑”的关系上即是“德主刑辅”,强调道德教化为主,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

第二,无讼的价值观,节约成本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造就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追求秩序的和谐,而“讼”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讼才能和谐,所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素来是“无讼的价值观”,以诉讼为耻,“无讼为德”,无讼成为一种最佳的社会秩序状态,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必然使矛盾的调解止于内部或私了,这就大大节约了因形成诉讼而需支付的诉讼费、代理费、调查取证和差旅等开支,大大节约了社会成本。

第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见利思义”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的“重义轻利”的主张一直对封建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与“利”发生矛盾之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落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商人阶层萎缩,“追利”的思想受到限制和打击,这种对“利”的态度和儒家的“德主刑辅”的思想相联就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第四,集体本位的责任意识,整体、系统的法律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尚书》中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的《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都强调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强调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意识。

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显著特征。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到汉武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的命题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的“万物一体”论的形成,整体观鲜明地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中国古代史以家庭和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和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个人是家族的缩影,国家是家族的放大。法律的功能首先在于确立和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在确认社会总体利益的前提下来规定个人的权利义务,传统法律文化具有鲜明的集体本位主义的特色,就连清末的变法图存,引进西方民主和宪政的过程中。都没有离开过集体本位,换句话说,清末变法图存,引进西方民主和宪政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繁荣,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权和自由,也正是在根本出发点上的差异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宪政和民主的误读。

当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还有其他特征,如工具主义的法律理念,“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等级思想等,因为它们更多的是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相冲突的一面,在此就不过多赘述。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治的相容性

法治即是法的统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指西方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系统的法治理论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理性、正义、权利,正是西方法治传统的精髓。现代法治理念的思想渊源,一般都追溯到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在西方,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法治已从思想家的思想转变为一种切实的国家形态,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法治理论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

现代法治主要体现为以下三项基本原则:法律至上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权与自由原则。

乍一看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似乎并不具有兼容的特性,甚至在某些价值取向和法律理念上是彼此迥异且水火不容的。然而,要想判断两事物的相容与否,并不是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我们讨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容性,是为了找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有用的法治资源,并不是从表面上找其相似性这么简单。事实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治的相容不仅是可能的,在构建现代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也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相容首先源于文化本身在历史进程中的贯通性和连续性。历史和传统是无法割裂的,传统注定要对现实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完全摆脱与过去传统的联系。法律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必然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承继性。中国法治建设若离开对传统法律文化价值的发掘与弘扬,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不能经打倒传统而获得,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由创造的转化而逐渐获得”。作为一个历史的连联过程,传统法律文化并未因其是历史的东西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以某种新的形式获得延续,进而在现代法治文化系统中发挥新的作用。

同时,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都面临着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现科学合理承接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法文化都深深地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都是在各自具体的民族环境和地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延续千百年的民族文化在法律这种文化现象上的反映和折射;而

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并经过长期发展就会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导或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那种主张推翻所有传统的法律文化,在废墟上建立现代法治的想法不仅是幼稚的,也是行不通的,传统法律文化必然要与所准备构建的现代中国法治具有相容性,否则,即是构建了现代法治也会遭到传统法律文化心理的排拒而无法实现,因此,现代法治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相容性的研究抑或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其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容的东西并加以改造,找出其现代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统法律文化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内容:

第一,“德主刑辅”,道德渗透于法律的现代借鉴价值

“德主刑辅”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的法律思想,固然,现代法治主张“法律至上”、“法不容情”,法律不能过多的包含道德因素,但是我们也必须牢记,法治是良法的统治,丧失道德性支持的法律绝对不是良法,离开了道德评判的法律即使实现了统治也不是法治。传统法律文化对礼法的道德评判的关注,对现代立法具有借鉴意义。任何法律的制定及其最终实施,都离不开社会环境中的道德观念,离不开民众的心理的认同。我们看到,当前有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由于充分考虑了民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实施时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推进法治的进程中,德礼入法的传统是值得借鉴的,法律应密切关注与各个历史时期相伴随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司法也应越来越多地体现人情与人性。一方面,立法者在创制法律的时候,必须以道德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为指导,充分考虑人们的道德观念,在一定条件下,立法者甚至可以把某些重要的道德规范纳入法律规范,使其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法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立法者应注意对已经制定的法律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和完善,以顺应道德发展的要求。

第二,“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的现代价值

“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将法律建立在民族的伦理道德之上,通过礼法互动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要实现我国建立现代法治国家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借鉴“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以礼行法,减少推行法的阻力,以礼明法,增强道德的约束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西方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紧张对立所造成的法律的僵化及普遍的道德冷漠。

第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在义利观方面,中国传统道德虽然主张“重义轻利”。但并没有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只不过在两者关系上偏重于义,即强调“见利思义”。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同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利有义”,“见利恩义”,这是包括市场经济在内的任何社会形态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诚信,是中国古代一向倡导的一个道德原则。“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孟子曰“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诚信既是为人之道,也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目前,我国“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帝王条款”的作用,与这种义利观也不谋而合了,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应大力倡扬“诚信”的道德精神以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得以健康发展。

第四,整体、系统的法律价值观的现代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素来都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蕴含其中的“以整体的观点发挥法在治国和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的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仍具有借鉴意义。其一,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法治原则、法治制度、法治组织、法治观念、法治过程共同构成的整体,是一个由合乎法治要求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共同构成的整体。只有单项发展,没有全面推进,是不能建成现代法治的。其二,在司法实践中,要全面、系统地实现法的多重功能,应注意防止单纯的惩罚主义,既重视依法审判,也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劝人悔过自新,导人向善,既要实现法的惩罚功能,又要实现法的教育、指引、预测以及评价功能。其三,就法治的驱动模式而言,中国法治化应当走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既需要国家和政府自觉地担负起正确引导法治方向的时代责任,也需要社会民众广泛参与,使依法治国拥有牢固的群众基础,进而保证法治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动力来源。

第五,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制定法与民间法并立的“混合模式”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法律渊源上来说,是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制定法与民间法并立的“混合模式”,尤其是清代成文法、判例法几乎是交互使用的,律和例甚至可以在一个案件中同时引用,“混合法”模式中的成文法、判例法共存集大陆法系成文法之严谨与英美法系判例法之灵活之长而避两者之短,而其中的制定法与民间法并列又可以弥补制定法之不足,在法律之外。通过其他社会规范来调节社会关系。“混合法”模式下的法律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弥补法律的漏洞,实现法律的妥当性价值,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确实有许多合理的因素与现代法治有不同程度的相容相通。这些因素都是我们进行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源。但是,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许多观念都具有两重性,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认真地甄别,去其封建性的糟粕,取其合理性的精华。更需指出的是,传统法律文化虽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因素,但它们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它们并不是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而是要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其新的内容,使之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从而更具生命力。

作者:张喻忻 崔兰琴

第3篇: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道德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传统道德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而使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就需要我们精心学习和培育传统道德,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相结合,注重个体道德修养。本文从传统道德思想的内容出发,通过发掘其现代价值,进而论述如何培育传统道德,保持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现代价值;批判继承

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阐释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中国传统道德是以中国儒教、道教、佛教为总和的伦理思想体系。而今总结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也有很多内容。

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爱国主义精神和整体主义思想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传统道德思想中的重中之重。爱国主义的态度囊括:忧国忧民、公众为国的胸怀、爱国爱民、以身许国的责任等。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困境中,在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中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儒家的“仁爱”思想主要蕴含三层含意:“亲亲”、“仁民”、“爱物”。“亲亲”以家庭体系为起点,是血缘关系的爱;“仁民”以社会系统中为连接点,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爱;“爱物”作为宇宙的终点,它的爱表现为调和自然与自我的关系。这种仁爱精神是符合人性发展的爱,是由个人至家庭、社会、国家、自然、宇宙的普遍之爱,有利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地。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仁爱思想和道德规范对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发挥巨大的作用。

以“五教”原则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在家庭人伦关系中,主张“孝慈”。家庭是社会和睦、国家安定的基础,维持家庭关系的和睦稳定,由小家至大家,一个家庭的和睦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关系中,主张“忠诚”、“信义”。“忠君”一直作为传统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公忠是传统伦理道德最重要的内容。儒家重视公忠,法家主张“无私”等等都体现了忠诚的重要性。诚信,是忠诚信义的概括,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特别重要。诚信与忠相通,与仁、义相联系。要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在社会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尤为重要。无论是在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忠中,还是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孝”,“忠”,“信”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优秀成果,凝结了历代伦理家的智慧结晶,而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计的价值,它有益于现代社会和谐、有益于现代道德的培育、有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和谐等等。

传统道德有益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我们应该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人自身的发展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只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有益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禁止生态破坏迫在眉睫;人与人的矛盾更为复杂,涉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在处理人与人的矛盾中,对国家我们应该培养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我们应该培养“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敬业廉洁的精神、诚信正义的道德感,对他人我们应该培养仁爱谦敬的礼节,对家庭我们应该重视孝慈友恭的家教等等。对于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地矛盾、人与人的矛盾,借以古代的智慧,用以解决现代的危机,促进国家富强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弘扬传统道德,有益于现代道德的培育。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儿不养母、过分溺爱、人情冷漠,诚信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对于这些现代道德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添加了时代化的东西,随之衍生出一些糟粕和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优秀的传统道德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弘扬敬老爱幼、孝慈友恭、尊师重道的传统,是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标章。培养忠恕守信、崇德重义的美德,使构建人与人之间诚信的桥梁和社会井然有序发展的风标。

三、如何培育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其精华部分,不可避免的是它也有糟粕的部分。因此,对于传统道德我们要批判的继承,与当代中国社会相结合,赋予时代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传统道德,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

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的继承,批判的继承与吸收,而不是把传统道德从内容道形式地照搬照抄,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原则,融入性原则,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去替代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糟粕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归纳起来便是吸收它的有利部分,祛除它的不利部分,以古为鉴,综合创新。传统伦理道德中也有其糟粕的部分,如封建社会提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宣扬愚孝;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也是有历史局限的,先秦儒家提倡的仁爱,是有贵贱等级差别的;在中和思想上,古代有些思想家一味的无原则地调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些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糟粕,应予以剔除和批判,传统道德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有益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

将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相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人们精神匮乏,存在知情分离、知行分离、行信分离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相结合。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培育传统道德。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培育“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孟子认为“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本性和宇宙普遍法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密切结合。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有机结合,源远流长,孔子“仁”的思想运用到政治当中发展为“仁政”思想,在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协调融洽发展中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培养仁爱道德。仁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它提倡人与人相爱。中国传统的仁爱精神,有利于家庭、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稳定、有序,对改善人的关系和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在家庭关系中培育孝道情感。在今天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睦相处的家庭,和谐的社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爱敬这些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应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品质。

四、结论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优秀精华是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智慧,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份沉甸甸的智慧果实,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一份荣耀,一份长在骨髓中的荣耀。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解决社会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以及人们自我修养的提高,传统道德都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应该做到的不只是发掘它的价值,更要做到的是培育和弘扬,赋予它经久不衰的时代内涵,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使其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 《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2] 吴伟平. 试论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M]. 基础教育研究专辑, 2004.

[3] 吴奕新.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 張岱年, 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5] 马永庆.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作者:宫承琳

第4篇: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的现代价值的思考综述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现代设计也不例外地要融入国际现代设计中。发达国家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那种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模仿、简单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性。我们应该意识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是当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现在时[1]。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他蕴含着合理的、可延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化发展有着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9]。在此,我将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城市环境设计、本土服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说明,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主题]

艺术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 文化内涵,因此,对现代设计的深层次内涵有了更多的要求。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具有传统特色的审美追求同现代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设计风格[2]。当今设计领域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要在“众多”中凸现“唯一”,在“雷同”中彰显“个性”,就要选择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血脉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更多的精神元素为己所用,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才可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化市场格局

[4]。

一、 传统文化在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

二位作者在《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一文中如此表达:“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 ‘恬静淡泊’的影响。对竹、梅、兰等的特殊喜爱,也是受到古代文人思想和作品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文化情结。”中国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设计有更多营养、选择、依托、发展取向。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可表现神秘的东方色彩,也可弘扬我国文化[3]。在《浅谈现代艺术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中,宋晓建议,对传统文化,要“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传统文化的精粹,以现代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艺术设计的主流[2]。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

二、 传统文化与现代标志设计

标志不仅是产品的识别符号,更是表达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载体。作为一个企业或团体最直观的视觉认知和识别符号,对企业形象的确立和传播有深远意义。作者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一文中用汉字、篆刻、纹样在标志中的应用表明,只有充分挖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才能设计出一流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和民族风格的现代标志,才可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化市场格局。此外还通过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阐明,要“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著拙”为中国的造型

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创造空间。现代标志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设计中将二者结合,设计出既具中国特色,同时又不失时代性的设计作品,赋予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才能让古老的艺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断的延续下去[5]。

三、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中国现代的城市建筑和城市发展一样迅速,但这种轰轰烈烈欣欣向荣的迅速发展带来——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与品格——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张春秘,洪京在文中列出了城市环境设计的矛盾:1.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矛盾:忽略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综合设计。2.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额矛盾:为体现“现代”精神,为了跟国际接轨,雇来的具有民族传统的建筑正在消失。而克隆千篇一律的建筑,盲目西化,缺少民族特色。他们提出建议:要根据各种因素定位城市文化,保护民族特色:建筑要考虑建筑文化与民族精神;审美与道德观念结合。

四、 传统文化与本土服装创新设计

作者指出,我国本土服装起步晚,不成熟不完善,一直处在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再现状态而没有突破创新的现状。提出服装设计师们要“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消化、吸收,将这种精神文化内涵化为一种自然的情感,巧妙的体现在现代设计中”。“在服装创新设计上体现出世界性、传统型和现代性的平衡与融合”[8]。

五、 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作者在文中指出,“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相融,孺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合理运用和借鉴传统空间分以获得独特的装饰效果,并使室内界面及组成室的家具、陈设 、灯具等要紊带有传统色彩或具有传统韵味;最后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摇要借鉴运用传统的象征的表现手法,创造具有深层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饰形式 ,最终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融”。并举出在空间的隔断、空间的装饰、中式家具陈设中融合传统的屏风、碧纱橱博古架、和带有寓意气节情操品行等的装饰。

[总结]

设计大师们若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挖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韵致,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即共同的民族心理认知。“传统文化是共同语言,是让设计与人走到一起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向前发展的语言。[6]”所以我们应该去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扬长避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古老的艺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断的延续下去[5]。”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艺术设计的主流[4]。”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元素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艺术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4]。” 参考文献

【1】 肖慧芬。当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现在时[A]。Writer Magazin(作家杂

志)2009 08期227-228

【2】 宋晓。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Arts Circle 2009

01期

【3】 岳伟 夏祺。浅谈现代艺术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成功(教育)2009

03期 262

【4】 张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艺术设计[A]。WriterMagazine 2009 08

期 217-218

【5】 刘斯。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New West(新西部) 2009 02

期 140-142

【6】 陈超。从传统文化的继承看现代设计与人的关系[A]。科教文汇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2009 01期 263

【7】张春秘 洪京。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2010 02期 163

【8】 李晓鲁 张媛媛。论本土服装创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Art and

Design(艺术与设计)2010 02期224-225

【9】 李振化 齐霞。浅议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美的契合。文教资料 2009 02

期 71-72

【10】姚彬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A]。Charming China(魅力

中国) 2009 01 058

第5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辉煌业绩 现代价值

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情。所谓传统,指的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传统具有历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一个民族要有传统。传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质。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综毁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所以,不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总能及时的吸收时代精神的要义,不断地实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近代,传统文化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惰性,对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五四”前期,一大批一流的中国知识分子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探索中华民族的新出炉,下起了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了具有确切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它的最初,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作的“旧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激励民族奋进的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他的结构体系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方向,这种动力和方向,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地奋进和追求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共同利益,既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又是爱国主义的动力。在当今的历史天剑侠,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这种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地作用,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增强民族短接,依然具有深远的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1.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祖先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明成就的汇聚和升华,所及范围至为宽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凡举思想、学术、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等,无不尽在其中。

2.源远流长、相继不绝

在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没有被消灭,也没有被同化,并且一直以雄厚的气势、宽阔的胸怀不断地发展壮大和推陈出新,始终保持自己自己的基本品格,真可谓源正流畅,延绵不绝。

3.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持续发展的文化。传统,数千年来,尽管国祚频移、危机迭现,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却一脉承袭,而且代有高峰。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世界人文历史上的奇观

4.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恢宏博大的汉唐文化,包容中西,流被四泽,任何外来文化,只要已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文化场,理科就会失去抵抗能力而被消化吸收;中国文化的神奇伟力和高度自信,在汉唐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协调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这种思想为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量开发和无情掠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对现代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及生态危机等社会病而言是一剂有效的良药,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中庸和谐”思想在处理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上发挥现实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谐,尚中道,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中庸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与平衡,化解人间的冲突与紧张,缓和人际关系。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构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作为这一思想的延续,我们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三)“刚柔相济”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推动作用

“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还在传统文化应时而变、不断革故鼎新的精神。

(四)“人文伦理”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现代转化

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型文化,其传统思想中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念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农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与西方现代文化相比,固然有其落后的一面。但是,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些是可以进行转化的,如果我们将这些传统思想赋予现代内涵,仍然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思想精髓或者核心价值。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理想和标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人格完善”的人文精神素质,强调“和合中庸”的和谐社会关系,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在当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还有,《孙子兵法》等典籍中体现的中国兵家辩证法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孙子兵法》被国外许多大学作为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有效的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来说明传统文化对现代有价值,而没有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价值体现,。另外,现有的研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有利条件,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改进和完善什么,如何改进和完善等问题的探讨还相当的片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尤其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方面的研究还缺乏深入的讨论。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应侧重于现代应用,使之更好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西安出版社 2010

第6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族自觉正在日益高涨,本土化的要求愈益强烈,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将变得越来越相异相生,丰富多彩。因此,我们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吸收当今世界先进文化,更应该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以构建并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源泉,也是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的根基和精神动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深厚民族特点的独自体系,蕴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凝聚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内在根源,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1]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可以形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品质,这是我们赖

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当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发展之时,对于这个近代以来曾遭受了沉重屈辱和曲折的民族而言,大力弘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着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意味着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极富包容会通、与时俱进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环境,它能够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能够增强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能够用会通精神吸纳其他外来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升华自己,不仅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宋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而且还出现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合了中国革命的需要。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方工业文化的产物,要在中国生根开花,面临着中国化、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要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今后依然无法绕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要继续加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程度,使之更广泛地体现出鲜明的大众化特色,就只能从中国传统和现实出发,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中国传统文化要彻底完成现代转型,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对其优秀成分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才能重新焕发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光辉,实现其现代价值。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改造,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找到最终出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能够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能够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之成为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的崭新文化。总之,用中国文化来阐释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气韵,不仅对我们具有亲切感和认知度,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

第三,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价值连城的物质财富,那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遗产堪称无价之宝,具有广泛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遗产因其不同属性而呈现出历史、艺术、科学等不同的价值,由此衍生的经济价值也为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持久动力。

中国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文明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遗留下的痕迹,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着各历史阶段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记录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文化意识、生活习俗等不同时代的状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

补史的宝贵作用和研究价值。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科技信息,反映着其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程度、科技水平以及人类创造能力,对诸多领域提供着启发和借鉴,具有极为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部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等,以及音乐、舞蹈、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美学内容都有着独树一帜的传统艺术价值,它并不会伴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艺术之美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传统文化遗产由此还衍生了自身非同一般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可以看作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外化。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一样,“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已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已经构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系统,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更加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传统文化的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一旦形成文化产业化规模,就可以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一些传统文化遗址或遗存得到开发后,已经成为我国文化消费的核心资源和重要的旅游经济资源,这对于带动的相关服务业以及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传统文化遗产有形的经济价值外,它还有着无限广阔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取之不竭的宝藏。

各种失衡、危机、矛盾、冲突等世界性难题的思想宝库,是慰藉人类心灵和提升人文精神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面临的国际社会、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精神道德、价值信念等各式各样的现代危机层出不穷。全球变暖、酸雨频仍、淡水危机、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垃圾成灾、碳排放增加、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五花八门的世界性难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在各种各样的困扰面前感到内心迷茫,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感到无所适从。如何从这些矛盾冲突、困境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恰恰对此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启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魅力来自于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追求,其中有许多饱含普世性的思想内容,譬如,重视“道法自然”,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理念。这些宝贵的思想理念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学,皆有助于建构新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注重和强调家庭和社会的伦理纲常,对于处理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及遵守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

全人类共同信奉的普遍价值。中国传统精神文化高度重视人类内心修养,十分强调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识,对于救治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确定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建构现代的全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人与人之新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它对于缓解人类种族或文化差异之间的争斗,追求全人类的和睦相处,实现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完成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设想,都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所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全世界的精神文化财富。

第7篇:探析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现代价值

摘要:一百年来,传统司法制度几乎被视为落后和守旧的代名词而被束之高阁,移植西方法律以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成为法学界的主流思想。反思历史,正视现实,我们会蓦然发现传统司法制度依然具有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可忽视的价值,即文化认同、补充国家制定法与司法改革的借鉴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肇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起点,一百年来,我们沉迷于法律移植的喜悦之中,认为移植西方法就可以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本土资源”学者大声疾呼之后,学仁开始反思我们移植的西方法律是否契合于中国本土文化?是否会产生水土不服问题?为此中国的传统司法制度对建设法治国家而进行的司法改革到底有无价值?若有,又有哪些价值?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不无裨益。时下存在一种悖论,即过度强调现存司法制度各种问题形成的历史成因,忽视了现实中各种外在社会制度和观念对司法制度的消极影响,从而把现实中的一切司法问题推卸于古人,而忽略对现有制度和观念的批判和改造;二元对立的理解东西方司法制度和法律文明,凡是西方的司法制度就是先进的、文明的、合理的,只要是传统的司法制度就必然是落后的、黑暗的、不合理的,从而在实践上盲目移植西方司法制度,否定传统司法制度,忽视对传统司法资源的创造性改造和对移植过来的司法制度的本土转化。基于此,探讨传统司法制度对当代司法改革的价值就有其必要性。

二、当代司法改革需要反思传统司法制度

法律就其功能而言是用来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和调节各种社会矛盾的,但其自身的变革却往往更依赖于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的培育和改造。这一点对于后发国家的法律现代化而言尤为重要。清末修律、国民政府的法律改革之所以最终失败或流于形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法律改革者们往往倾向于关注法律自身的变革,而忽视了与之相配套的外在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培育。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律变革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成功地处理好了这一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思历史,联系现实。窃以为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应该从司法制度自身的变革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培育和改造两个方面着手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

任何司法制度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当中,而是与其外部社会环境处于经常的互动之中。司法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它对司法变革的推动往往比学理上的争论和道理上的说教来得更为根本、持久与现实。因此基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要彻底实现司法改革,必须重视与之相匹配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培育。具体而言应该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方面,继续深入健全和发展自由平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发达的、自治的“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能真正表达并切实维护不同阶层利益的群众自治团体和社团组织;政治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中国的宪政进程,从体制上解决行政权、党委及其他拥有权力的集团和个人对具体司法审判直接或间接的干预,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和依法审判;思想文化方面,大力培育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和法治观念。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司法变革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综合性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仅仅抓住某一方面的变革而毕其功于一役。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司法制度本身的变革,使之符合并更好的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众所周知,西方现代司法制度已经运行了数百年并在逐步演进中日臻成熟,与世界发展的一般趋势相吻合。而中国属于后发型国家,对于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我们当然可以有鉴别的拿来为我所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可以完全忽视自己民族的传统司法制度呢?答案是否定的。从法律移植和法律融合的角度讲,吸收西方先进司法制度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孟德斯鸠说过:“为某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的人民的;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 。威

尔逊也曾说过:“凡法律非能通万国而使同一,各国皆有其固有法律,与其国民的性质同时发达,而反映国民的生存状态于其中„„” 这倒不是要否认法律移植的可行性,而是说如果想使法律移植尽可能的达到预期效果,移植时必须考虑移体和受体之间的相似性。如果移体和受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社会环境方面越相似;两者之间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越相似,功能越互补,法律移植的成效就越明显。另一方面,法律移植的关键在于本土化(即法律融合)。移植过来的法律制度必须融入受体的法律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功效。史记中有一段记载恰好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三、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现代价值

从中国传统司法制度自身而言,在当今社会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些学者认为传统司法制度的很多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截然相反,即便有一些表面上看似合理的规定,但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却并不执行。有学者曾说:“有规则是一回事,怎么实行又是另一回事”,这样的论断很有代表性。当然这些学者得出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传统司法本身的制度规定与其实际运作不是同一概念。传统司法制度为什么在实行过程中变成“另一回事”,除了司法制度本身的缺陷和漏洞之外,恐怕更应该批判阻碍甚至扭曲制度发挥作用的一些法外因素,诸如社会政治体制、传统社会文化,以及一些学者所讲的“社会潜规则”。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在今天的司法改革过程中传统司法制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司法制度容易得到人民大众的普遍心理认同。毋庸质疑,我国司法变革的一个重要资源是西方运作成熟的先进的司法制度,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移植是不可避免的必然途径,但移植过来的司法制度能否成活,能否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效,关键在于移植过来的司法制度能否实现本土转化,能否将其

融入中国社会的制度和文化之中,为人民大众所认同并自觉遵守。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司法制度恰恰可以提供一些有益功用和价值。

首先,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存在于自己所熟悉的传统和习俗之中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的。传统和习俗不是保守的代名词,它向人们提供了某种身份与认同,提供了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对传统和习俗的认同和依赖远远超过新生事物,并且他们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传统和习俗的角度和立场上的。其次,中西方司法制度虽然风格迥异,但它们最初是对不同社会所面临的相同问题所做出的解决方式,因此它们存在许多暗合与相似之处。诸如死刑复核制度、告诉制度、自首制度、军民分诉制度、诉讼时效制度、证据制度、回避制度、鞫谳分司制度、翻异别推制度、录囚复察制度、诉讼代理制度和诉讼强制措施等等。这些制度在当代有没有借鉴价值另当别论。至少通过研究、分析这些制度上的暗合与相似之处,通过立足于我们传统的法律文化和司法制度来学习和理解西方的司法制度;运用西方先进的司法制度,结合本国实际,重新阐释和改造我们传统的司法制度。这样可以使我们对移植过来的陌生的西方司法制度有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使移植过来的司法制度能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效。

第二,传统司法制度与移植的西方法可以起到互相补充作用。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法律资源优势,西方司法制度也并非就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实际上基于天人相分、个人本位、权利至上等观念建立起来的西方对抗式司法正面临着“诉讼爆炸”的窘境,同时中西方司法实践证明诉讼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争议,有些案件用审判方式解决也不一定最好。而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经验”的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中的调解和调停制度,一方面既照顾到当事人要求明辨是非的心态,同时又一定程度上避免当事人之间撇开面子,甚至反目成仇的现象发生。这对西方司法制度恰好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此外,传统司法审判中国家制定法与成例、断例(典型司法案件汇编)相结合;官方成文法和民间习惯相结合的“混合法”模式 也为世人所称道。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社会生活中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人们的行为也是多层次的,因此想要制订一部囊括调处某种社会关系所有社会行

为的法典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传统司法的“混合法”模式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模式强调在司法过程中法律有明文规定的,依法判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法官可比照适用类似的成例、断例;在民间风俗和习惯不违背国家制定法的前提下承认其相对的法律效力。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以例补律”,使现有法律体系尽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成文法与民间习惯相结合,既维护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又使当事人真心接受判决,易于执行,可以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司法过程中把民间习惯、成例、国家制定法有机联系起来,既有利于补法之不足,又为新的法典编纂和法令制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西方司法实践来看,很多民商事案件的审理,也都承认习惯的相对效力;大陆法系吸收判例法的经验,英美法系借鉴成文法的立法模式,两大法系在法律渊源上日渐趋同,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中“混合法”模式的合理性。

第三,传统司法制度可以为当代司法改革提供借鉴。中国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法律文明史,曾经创造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虽然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它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其中也不乏糟粕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司法制度就一无是处,应该全盘否定,相反其中有许多我们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譬如,古代法官责任制度、调解制度和法官审判可以参照成例、断例等制度在当代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简易灵活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对今天的司法实践,尤其是在法治各项配套机构和制度严重滞后和不健全的广大老少边穷地区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更多的传统司法制度的当代借鉴价值还需要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进一步发掘。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毋庸置疑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传统司法制度中能借鉴的东西远无法与西方司法制度相比,但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一竿子打死。这是因为任何的制度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有其产生的历史依据,我国现有的司法制度存在的很多问题,与传统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不能说不无关系。因此通过对传统司法制度的产生、发展、运行及其背后的各种制度和文化因素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反思,这样我们就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现有司法制度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的缺陷,明确司法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从而有选择的向西方学习,而不是盲目照搬,使移植过来的司法制度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更好地发挥出它的社会功效。这一点对我国的司法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继承与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对待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如此,对待今天的司法改革依然如此!我们今天进行的司法改革和法律变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社会工程。正如一位美国学者在回顾西方数千年法律历史时所做出的评述:“(法律的)演变和改革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保留几百年前的某些标准,遵循祖先的某些习俗和传统,是理智的,也是必须的。” 面对这一宏大的社会工程及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错综盘结的复杂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应对,方能逐步推进中国法制的现代化的进程。

第8篇: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美学价值研究

摘 要:艺术家学习民间美术与工艺的任务,不是延续巧手农妇的艺术生命,或者再现一个辉煌的传统民间文化,而是重建属于我们时代高层次文明的新文化,去汲取一种艺术本源中的活力,把它贯注到新的创造中去,同时找到一种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语言方式。民间美术与工艺的现代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造型语言、实用的造物技艺、典型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关键词:民间美术与工艺;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46-02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永恒话题。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侧目,“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①,并且中国正面临着“一种不可逆转的转变,即从劳务与产品的输出国家,向大规模消费高端产品的国家的过渡”②。在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十字路口,我们首先要做好为民族崛起而重建崭新的、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民族文化形象的准备。

民间美术与工艺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与历史文脉,它作为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资源宝库,是增强中国设计国际话语权的力量之源。然而在中国美术史上,民间美术与工艺一直以来是没有受到正视的。封建贵族和文人士大夫曾经假借工匠之手,让他们为之制作各种工艺品,但是工匠们自己所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农民的艺术,在他们看来便更为粗俗不堪、难登大雅之堂。虽然儒家思想是一个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的学派,但不乏有些观点具有消极思想。譬如“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原本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但由此便肯定了“君子不器”,“坐而论道”,既轻视了民间美术与实用工艺,也同时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中国美术体系在长时间的西化过程中,审美法则与审美价值判断的西方权威意识深重,中国民间美术与工艺的话语权不仅要破除西方美学的世界性神话,更要重建民族美术与工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随着中国传统美术的复苏,虽然关于提升中国传统美术国际话语地位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是距离中国美术引导世界新基准还有很远距离,美术与工艺话语背后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仍需要完善,缺乏在中国自身文化和经济根基支撑下的强势话语与西方抗衡,中国美术与工艺要掌握世界话语权还需在关注全球潮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影响力。

中国民间美术与所工艺达到的高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和精神的文化一度是世界设计的领先者和创造者。“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陶瓷、青铜器、纺织服饰、家具,甚至是车、船、舟桥、建筑,中国古代的工匠艺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设计的智慧物化在一件件器物和用具上,不仅惠及历代中国人,而且惠及世界各国人民。”③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民间美术与工艺思想一直是中国造物的基本纲领,体现和传达着宽容、仁爱和灵动的中国精神,而且至今仍在不断延续、拓展与充实;中国民间美术与工艺风格样式更是远播海外,西方各国当年的“中国风”余温尚存。然而全球文化共享背景下,囫囵吞枣和拿来主义式的处理都难以获得深远的影响力,他国优势的创意开发常常使得我们在相关美术与工艺话语问题上遭遇窘境。如美国以我国“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卡通动画创意制作成动画片“花木兰”,在投放世界市场后美国的创意设计得到认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世界各国对“花木兰”文化归属的模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更是遣散和溶解了现代美术与工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文化面临着融合趋同、丧失身份独立性的巨大危机。跨国公司通过产品中价值观念创造和输出,将所谓的时尚潮流席卷扩张到世界各地,使得欧美文化逐渐上升为世界主流文化。

因而,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创意时代即将到来,传统美学正被极力追捧的中国,返回民间美术与工艺的原点中来以充分自省的方式来反思和深化我们的美术工艺意识,从而发掘民间美术与工艺的形式语言和精神语言彰显文化影响力,应是更为清醒和明智。

由于中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农村日益城镇化,使民间美术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畸形生存,有些品种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而消亡。民间美术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间美术作品被商品化和批量复制成了城市人们的欣赏品。另一种情况是民间美术直接提取了民间艺术中可供欣赏的一部分,以欣赏的眼光把玩它。这两种情况无疑都把民间美术的创造环境和创造者抛在了一边,使脱离了民间的“民间艺人”进行的批量制作的作品失去了活力、吸引力。

艺术家学习民间美术与工艺的任务,不是延续巧手农妇的艺术生命,或者再现一个辉煌的传统民间文化,而是重建属于我们时代高层次文明的新文化,去汲取一种艺术本源中的活力,把它贯注到新的创造中去,同时找到一种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语言方式。民间美术与工艺的现代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造型语言

1、高度概括的标志性。民间美术的特性包括造型和色彩等视觉显性要素。在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和集体意识的规范下,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通用造型语汇,这些语汇具有高度程式化、集体趋同性、承传稳定性的民间美术独特的视觉语言,成为具有象征含义的观念性造型符号。民间美术接受了这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便促使其生成了多种特色直观视觉语言文化,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民间美术把自然界中的形象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与提炼,形成了标志性的特征,如龙、凤、鱼、植物等都被进行了符号化的处理,形成纯真、质朴、简约的符号化的视觉语汇,而标志性正符合现代设计的创作语素。比如民间“中国结”的造型带有极强的标志性,它象征吉祥如意,代表团结和睦。

2、寓意浓厚的象征性。民间美术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民间婚俗剪纸刺绣中的“鱼戏莲”“狮子滚绣球”“蝶扑瓜”“扣碗”等传统吉祥图案,并不是表现实际生活中的情趣和其自然属性,它们都是用来隐喻阴阳(男女)嬉戏交合,化生万物的。民间反复、大量地在婚俗艺术中使用鱼的形象,正是因为鱼象征和隐喻多子、生殖茂盛的含义。“绵绵瓜瓞”正是子孙繁衍的象征。黄河流域的剪纸民谣点明了其生殖崇拜的隐喻、象征含义,“蝴蝶闹瓜瓜,五谷满家家”,“瓶里插牡丹,儿女一铺摊”,“碗扣金蛤蟆,生个胖娃娃”,“石榴坐莲盆,金童玉女进家门”,这些以动植物或器物组成的纹样,都是从阴阳观念出发象征和隐喻婚姻生殖兴旺美满的。

3、视觉强烈的冲击性。民间美术的创作构思新奇、造型夸张、形象概括、色彩强烈,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冲击力、感染力。这正同时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所倡导的设计理念共通。创新是现代设计的主旨,设计构思要出人意表,不落俗套。民间美术由于它的自发性,经常会闪现出许多灵感,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与现代艺术设计不谋而合。如陕北剪纸“虎、猫、鼠”设计成虎腹中有猫,猫腹中有鼠,构思巧妙而风趣。现代设计的作品特别注意给观者的第一眼印象,常采取夸张的手法,而民间美术也经常采用夸张的造型,有许多杰出的范例,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民间年画画诀中“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也反映出强烈补色、高纯度色相对比的色彩造型倾向。以纯色、补色、对比色运用为主的方法,形成了民间美术质朴夸张、厚重艳丽、装饰感强的色彩特点。而这正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诱目性”,即醒目、个性、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

二、实用的造物技艺

民间美术与工艺是生产和生存的艺术,实用是其创作的原动机,而造物技艺则是实用舒适度的保障,在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中,民间美术的工艺技巧代代相传、日益精进,并且逐渐由初级进入高级技术阶段,不同层级的技术也带来不同层级的美感体验。实用的造物技艺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工艺美的“悦感、悦心、悦神”之效上。

1、工“娴”之美。这是“悦感”的工艺之美。“娴”是娴熟之意,是指造物者技艺的纯熟,能够熟练的造物,使其满足实用需求,同时也注重一定的形式美,但形式美显然只是功能的附加,离开这种形式美功能不受任何影响,功能审美占主要地位,形式美处于从属地位。造物的工“娴”之美表现在所造之物章法得体、把持有度,是一种清新、淡雅、简约、质朴的美感。如原始陶器,这种对于容器形制的掌握,虽无过多的表达,但显然已具备完整朴实的美感,追求简洁的形式,但造物手段却是相当成熟,显示着娴熟的工艺美感。

2、工“精”之美。在工“娴”的基础上,造物者的主观思想得到进一步表达,他们在造物活动中积极的施展技艺,使器物臻于“精美”。工“精”之美是造物者技艺在物上的充分表现,所造之物往往细致缜密,手法高超。显示出一种华丽、精致,或气势磅礴、超然出群的美。他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造物艺术的形式美上,审美活动中,这种精致的美很容易被察觉,常能使人为其工艺精深所震撼,产生“悦心”的审美效果。例如我国古代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均是精工之作,其细腻的美感令人心悦诚服。

3、工“巧”之美。工巧是指造物者在造物时的巧妙构思以及特殊安排,将实用和审美综合考虑,控制造物的要点,使功能美和形式美相辅相成,统一于器物中。这种匠心独运能使器物增添一些奇特、灵动的审美效果,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富有一定的内涵,能够广泛的引起人们的兴趣,引发联想,或者产生“意境”,带来神奇、巧妙、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让人“悦神”。较好的例子有二,一是汉代长信宫灯,灯身造型为一手持灯具的宫女,内为空心,灯内可装水,灯烟可顺宫女袖管融入水中,如小型的环保装置。一是唐代的一件工艺品银熏炉,炉体呈圆球形,遍体镂空花纹,内置焚香杯,利用重力原理,使焚香杯可以随圆球的转动而转动,无论圆球怎样放置,焚香杯永不翻到。

三、典型的文化内涵

学者张紫晨先生在《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中说:“在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充分重视到它的美学内涵,它所蕴含着的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它所反映的民间的质朴审美观念,作为民间淳风之美的艺术结晶,它不仅以情真淳美见长,而且与民间广大群众保持深厚的联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历程和面貌。”

民间美术在功能上同构于原始美术,但它更是劳动群众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民间美术的存在,劳动群众的现实生活将会是苍白的、淡然无味的,喜庆活动也将是缺少色彩和活力的。

民间美术仿佛是广大劳动群众的精神家园,在各种形式的民间美术中寄托着民众的情感,聚合着民众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各异的乡土气息和经济文化特征。富庶的江南加上吴侬软语,对应着纤细精致的苏州刺绣,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则显示出雄强大气、不拘泥于细节的特点,用整块花岗岩稍加雕刻,突出对象的气势和主要结构特征,体现了北方艺术粗犷、豪放的风格。

民间美术的创作除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制约外,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材料一定是根据各地的物产而决定,它必须廉价,而且取用方便。既受到区域内原产地物产的制约,同时也由此形成了其地域性的特征。苏州地区养蚕业发达,造就了其“终端产品”——民间刺绣艺术;无锡惠山泥质地细腻,粘性好,干后不裂,遂有了著名的“惠山泥人”;皮影的材料为羊皮,陕西多养羊,成为中国皮影的发祥地,南方盛产竹,因而竹编的主产地均在南方各省。因此,品类繁盛的民间美术品总是显现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工具的匮乏,人类抵御外界自然力的能力有限。因此,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表现为显著的集体性特征。如人们在狩猎活动中,面对狮、虎之类的猛兽,靠单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取胜的,而必须依赖于人们集体的力量。所以,在原始人的观念中,无论是生产、生活、娱乐等等,集体性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的关系表现为直接的气脉相接,原始艺术是集体表象的外化形式,其内化则体现在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概念。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遨游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来去自由,不受束缚。民间美术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形式由于集体的、长期的、自然形成的时空意义上的聚合和积累,从而形成了群体性的集体表象和传统程式,即集体性特征。

第9篇:瑜伽的现代健身价值探讨

摘要

本文介绍了瑜伽的内涵意义和起源发展过程,从国内外的实验理论研究的结论出发,介绍了目前已经被证实的瑜伽锻炼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本文还立足于现代都市社会现状,阐述了现代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所产生的一些被广泛关注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介绍了目前瑜伽运动的推广状况。表述了推广瑜伽运动对于现代人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和进行瑜伽锻炼对人们的学习工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瑜伽 健身 瑜伽健身价值

1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1.1瑜伽的涵义

瑜伽起源于印度。最早的“瑜伽”(yoga)一词出自原始瑜伽时期的印度古代典籍《梨俱吠陀》,是印度古典梵文yoga的音译,词根为yuj,最初之意是“给牛马上轭、套轭,相连、相应”,中文旧译为“相应、道、禅”等。后来转义为“控制感官”。

1.2瑜伽的起源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后来古印度瑜伽修行者们通过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动物的姿势,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瑜伽的体位法。这些姿势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渐渐形成了瑜伽体系,让许许多多的人从中获益,得到了全球各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喜爱。

1.3瑜伽的发展

瑜伽的发展历史主要被划分为四个时期:前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后古典时期现代瑜伽。

前古典时期是瑜伽从一种哲学思想发展为修行的法门的过程,其中心是静坐、冥想和苦行。

古典时期是指有文字记述的时期,这个阶段瑜伽与哲学的结合愈加紧密,宗教的推行使瑜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瑜伽被正式订为为八大主要体系。

后古典瑜伽时期(公元200 年-1900年),瑜伽逐渐向异域传播。近、现代瑜伽时期(1900年至今),它从神话和巫术中完全脱离出来,由一种秘而不宣的修行方式演变成备受人们推崇的大众健身方式,真正在东、西方国家广为流传、风靡世界,成为时尚与健身的代名词。在我国,瑜伽于西汉时期首先以佛教的形式在我国流传,当时有关瑜伽的论述在佛教的一些典藏例如唐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里面就有所收录。20世纪80年代,瑜伽以气功的形式在我国传播,当时有人把瑜伽称为印度气功。进入21世纪,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瑜伽进一步以健身的形式流行于我国,世界上大多数瑜伽流派相继在国内出现,瑜伽健身场所遍布各大城市,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增设瑜伽课程,一些体育院校开始培养专业瑜伽教练,瑜伽热持续升温。

2.瑜伽练习对人体的影响

自1893年,印度的辨喜在第一届国际宗教会议上把瑜伽推荐介绍给西方国家、让西方人第一次认识了瑜伽之后,现代西方学者对瑜伽展开了许许多多的观察和实验研究。随着瑜伽在世界各地的流行,越来越多组织机构和研究学者对瑜伽进行研究探索,并对瑜伽练习带给人们身体上的影响进行探讨,使瑜伽逐步应用于促进人体健康的实践。

2.1瑜伽具有医疗辅助治疗作用

熊炎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持续18 周不同类型瑜伽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减肥,促进其身体形态发育,改善心血管功能[1]。

印度学者Nagarathna R和Nagendra HR的研究发现瑜伽练习能引起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孕妇等)的情绪状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如血脂谱、皮质醇、免疫指标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病人的生活质量。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瑜伽对疾病患者因化疗引起呕吐现象的缓解作用、对功能性失调、关节炎、膝关节疼痛医疗康复和辅助治疗管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2]。

以加拿大学者Carlson L E和Speca M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正念减压,瑜伽对癌症患者身心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研究认为,正念减压可以提高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能力,生活质量,缓解精神压力,并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发生变化。

美国瑜伽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哈他瑜伽和艾扬格瑜伽两种瑜伽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有缓解作用,对促进女性(特别是经期和绝经后处于更年期的妇女)的情绪管理、缓解不宁腿综合症有积极作用,对代谢综合症调节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护理学院的Chen Kuei-min研究发现热身、哈他瑜伽体位练习、放松和蓝图冥想等4个内容有益于老年人健身。瑜伽干预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和健康状况[3]。

2.2瑜伽具有改善睡眠的功效

美国学者Cohen L用瑜伽对淋巴瘤和乳腺癌放疗期间患者进行干预,结果表明,瑜伽可以明显改善睡眠。

美国学者Inners K E指出,女性在更年期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增加和动脉粥样硬化,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上升,瑜伽练习可以起到改善情绪和睡眠,增加幸福感的作用[4]。

2.3瑜伽能够帮助调节情绪

瑜伽练习可以降低焦虑感。印度的Shirley Telles瑜伽研究团队研究发现瑜伽实践练习和理论练习均可降低焦虑状态,其中实践练习降低焦虑的效果非常明显[5]。

美国通过互联网对瑜伽在美国的普及状况、练习者的特征及练习模式进行了全民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结构显示瑜伽练习可以减少音乐学校学生的焦虑和郁闷情绪。

另外还有许多实验表明瑜伽练习可以缓解抑郁症,能够让人产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效果,瑜伽具有稳定自主神经, 减小压力与消除精神紧张, 达到心理安定、情绪增进的效果,进行瑜伽活动可使个体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 有助于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瑜伽对改善和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心理机能具有积极的功效,正确的瑜伽练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和人们的身体素质,提升人们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能使人们保持愉悦的心情,能延缓衰老。正如刘爱梅所指出的,经常锻炼能有效保护和增强心肺功能,特别是瑜伽有意识的呼吸练习能降低血压、减缓心率, 对于控制高血压、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良好效果,瑜伽练习对一个人的肌肉系统、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都非常有益, 是一种非常适合现代健身观念的练习手段。

[6]3.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身心健康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和电脑被迅速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然而电子产品的使用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许多办公人员由于上班时长期保持一个姿势面对电脑,对肩膀、脊椎、腰椎等部位造成了极大伤害,许多人都有肩颈痛的症状。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高压下感到焦躁不安,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产生失眠、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

此外,由于学习、工作等的压力普遍大,许多人忙碌的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且因为房地产行业当前的紧张局势,许多人并不具备很好的体育锻炼条件。人们不能达到足够的运动量,导致国民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推广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体育锻炼方法成为这种现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4.瑜伽练习在现代的健身价值

受人们健康意识的改善及信息传递的日益便捷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健身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健身活动多从身体素质出发,已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近年来,全民健身活动沿着健身、调心、益群等多种维度展开,并与其他文化形式结合,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呈现出拳、操、舞、趣味项目等各种类别争奇斗艳的复杂局面。大众对于健身运动的需求不仅要科学、健康,还要时尚。瑜伽正是迎合了大众健身日趋多元化的需求。

许许多多的文献研究表明瑜伽具有很好的锻炼身体、调节情绪、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并且由于瑜伽锻炼的特殊形式,动作简单易记,练习方式多种多样,并且广泛的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由于瑜伽练习的这些特点,推广瑜伽练习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2、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3、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国内外也有将瑜伽引入运动训练和竞赛,把其作为体能训练、运动后疲劳消除和赛前运动员心理调节方法手段等的趋势,证明了瑜伽练习在现代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熊炎.不同类型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8):30-8. [2]刘兰娟,司虎克,刘 成. 国际瑜伽研究演进脉络与前沿动态的体育竞争情报分析.2015:51-2 [3] CHEN K M, TSENG W S, TING, L,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yoga exercise program for older adults[J].J Adv Nurs, 2007,57(4):432-441. [4]INNERS K E, SELFE T K,TAYLOR A G, et al. Menopause,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mind-body therapies[J].Menopause-J North Am Menopause Soc, 2008,15(5):1005-1013. [5] TELLES S, GAUR V,BALKRISHNA A, et al. Effect of a yoga practice session and a yoga theory session on state anxiety [J].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2009, 109(3):924-930. [6] 刘爱梅.浅谈瑜伽锻炼对人体机能的影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12.

上一篇:学校常规检查评分细则下一篇:洗车场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