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

2023-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指出, “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 也必须要借助于现代传播的各种手段和技术条件进行传承。《百家讲坛》、《文化中国》等电视讲座, 《三国演义》、《赤壁》等影视作品, 《新三字经》、《商道红楼》等纸介书籍, 《霸王别姬》、《菊花台》等通俗歌曲……以传统文化大众化、古代典籍趣味化的路径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传统文化遭遇现代传播, 有肯定者, 亦有反对者。肯定者认为现代传播使传统文化得以普及, 反对者则认为现代媒体对传统文化的泛娱乐化传播, 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和破坏。肯定也好, 否定也罢, 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重新建构已经成为事实。如何让传统文化健康地现代转型, 如何达到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的互利共赢,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考虑的问题。故此, 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 无论是锈迹斑斑的远古青铜器、还是色彩鲜亮的彩陶青花, 无论是规模宏大的编钟、还是古朴拙黄的竹简, 无论是严肃深奥的易经、还是余香满口的诗词曲赋, 都在默默地陈述着以往的时代故事。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1. 对普通大众而言, 文言文本的解读很困难

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多层次。而文言典籍是记载涵容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目前, 中国人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薄弱。高教出版社出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用的教材, 有文言文与白话文两个版本, 而白话作品选在高校中的征订率非常高。文言文阅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 目前状况尚且如此, 普通大众的文言阅读能力可想而知。文言文的古奥难懂, 使得很多现代人望而生畏, 退避三舍, 这无疑影响到传统文化传承。

2. 西方文化的渗透, 冲击传统文化传承

上世纪初, 西方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个性觉醒, 最终革了封建主义的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西方科技产品的进入, 西方文化大受中国年轻人追捧, 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人产生着强烈的影响。英语作为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语言, 已成为中国人除普通话以外的普及语言。在中国高校里, 有着一些奇怪的现象, 如古典文学的赏析课上学生在进行英语四六级练习、汉语作文满篇都是英语习惯的倒装、汉字的错别字白字普遍。自己祖上传下来的不要了、外来的他人之物却炙手可热, 汉语的文化语境、英语却大行其道, 中国教育界、社会机构必须要审视反省, 我们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3. 经济社会的现代道德转型, 对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有所冲击

道德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有着重礼仪和重道德的优秀传统, 然而在经济社会唯己尚利重钱思想的影响下, 很多人的价值观被扭曲、优良的品德丧失。道德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 需要文化的涵育与滋养。“人之初, 性本善”, 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 然而在消费文化刺激下, 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呈现滑坡式微之势。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折射出中国现代人人心的冷漠。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战略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关键在于重建中华民族道德观。

二、现代传播是传统文化大众化普及的最好手段

文以化天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 可以引导现代道德的方向, 帮助我们构建现代的精神家园。文化影响力不但取决于其思想内容, 而且还与其传播能力密切相连。

1. 现代传播可以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 是指当下时空语境下的传播手段、媒介和方法等,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大板块。目前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新老媒体互相依托、互相补充, 已成为公共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与其他时期相比, 信息时代的公共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路径, 将传播者本位转变为接受者本位。传统文化的传播受众不是部分人, 而是全体中国人。刻板的、枯燥的文化说教丧失了市场, 以图像、声音、文字为手段的信息传播方式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势。抽象的学术知识形象生动了, 严肃的道德伦理信条活泼可感了, 古奥的理论生活化了, 精英的文化平民大众化了……现代传播受众广、传递快、信息量大、亲和力强的天性, 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2. 现代传播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现代媒体对传统文化集体记忆的激活作用非常大。比如影视版的《三国演义》 (新旧两个版本) 、《赤壁》 (上下) , 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成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扫盲, 《三国杀》、《三国无双》以网络游戏的娱乐形式激发起玩家的热情, 《白话三国》、《三国故事》以纸介文本形式展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现代媒体全面立体地展开了大众三国文化的围攻战, 使妇孺老幼“逃不掉跑不出”。各媒介对三国风云的解读不尽相同, 激发起受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三国演义》究竟写了什么、三国时期的历史又是如何。可见对现代传播中三国知识的判读, 受众已然进行了价值的转换, 由看热闹变为了求真知。无独有偶, 于丹的《论语》、《庄子》心得, 使中国出现了孔子热、老庄热, 刘心武的解红楼、新版《红楼梦》使中国出现了红楼热……凡此种种, 无不证明一个问题:现代传播是催化剂, 它促发了中国人对传统的追寻。于此为契机, 传统走出了神圣殿堂, 开始进驻寻常百姓的心中。

三、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建议

有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持反对态度, 认为那是一种文化的快餐消费, 是对传统的错读、误读, 是对大众的误导, 是文化的毒瘤。客观评价, 现代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效应, 应该这样理解:现代传播是传统文化宣传的双刃剑, 有正面效应, 又有负面影响。正面效应是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负面影响是有偏颇的嫌疑, 甚至有时宣传了不健康的内容。“诗无达诂”, 古人对原典的解读尚且各有千秋, 现代语境下传统的变通亦可理解。为扩大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响力,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现代媒体要自觉履行“把关人”角色, 尽量做到传统文化的绿色传播、科学传播

市场经济中的现代媒体, 在很大的层面上关注传播行为的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其社会效益。如果媒体变成了金钱的附庸品, 媒体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就会变得低俗。事实上, 现代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 对社会起着巨大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传统文化是现代传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各个媒体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采、编、用、存、播工作, 将健康的、有益的、精美的内容传递给大众。

2. 现代媒体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加强职业伦理道德的自律, 以正面的姿态为大众模范

强化职业道德伦理教育是提高现代传播效果的一种有效路径。现代媒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影响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文化“经世”“传道”理念对现代媒体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与伦理道德水准, 有鞭策和借鉴作用。各媒体要不断提高职业修养, 自觉维护传播行为的严肃性, 做好对大众的垂范和引导作用。

3.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进行制度化的规范, 引导现代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策略化传播

目前媒体正处于现代转型期, 其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现代传播的文化传播效用, 仅仅靠媒体的自律自觉显然不够,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通过教育和法律等手段, 制定具体的监管细则, 既要监督到媒体传播的商业行为, 更应重视传播过程中的公益行为, 让媒体担负起传播传统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责任。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目前其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现代传播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双刃剑, 既有正面效应, 又有负面效应。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 对其现代传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传播,困境,建议

上一篇:技工学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下一篇:信息技术在教学预习应用中的可行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