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验实训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的简称。该课程内容繁杂、原理抽象,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论文 篇1:

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第一课

摘 要: 第一课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启蒙教学,是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上好第一课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和电力类及自动化类专业要求阐述了上好第一课的一些做法。对比传统的教学法,重视第一课并上好第一课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 第一课 教学手段 方法指导 学习习惯

电力电子技术是由电力学、电子学和控制理论三个学科交叉而成的新兴技术,是电力类及自动化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以往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学完之后记忆不深刻,不知有何用。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积极性已成为教学研究的紧迫任务,这与提高该课程及其后续课程如《调速系统的调试与检修》的教学质量也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万事开头难,所以上好电力电子技术第一课至关重要。

一、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讲解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以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怎样才算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呢?该语言是教师在充分挖掘、深刻理解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即所谓的“情动而辞发”。概括地说,就是教师讲课要“进入角色”,充满激情,随着讲授内容的变化,真诚而恰当地表达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喜忧适时,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对于心中充满好奇的学生,高职教师若精心组织语言,使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紧扣学生心弦的讲解,如为什么要学习电力电子技术(即电力电子技术是使用电力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无论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还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国民经济的各个工业部门。)则必然能达到以情动情、师生共鸣的最佳状态。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笔者事先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准备了课件、实验器材处理《绪论》内容,在课堂中又通过不同的手段吸引学生,因此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1.精彩的教师“演讲”与课堂互动

笔者一直认为在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时,教师的形象非常重要,将给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大方得体的衣着、亲切和善的微笑,亲和力十足。教师上课时的用心投入、充满激情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较强的震撼力。教师展示出的人格魅力和独特气质会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就真正变成了师生共同的课堂。比如笔者在讲到电力电子器件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电力电子器件用在电路中就像是一个开关,它导通时相当于开关闭合,它关断时相当于开关断开。”这样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就让学生记住了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的性能,以及与其他电子元器件的区别。笔者还让几位同学举例说明身边的电力电子设备及其作用,这样通过与学生互动,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生动的课件资料

在课件中笔者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有大小和形状各异的电力电子元器件,有铁轨上奔驰的列车,有远距离输电图,还有灯光闪烁的KTV包厢,有带刺眼火光的焊接现场,有银行里的ATM使用现场,还有家用的变频空调、冰箱、微波炉……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给学生带来了空前的视觉冲击。在探究到身边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时,笔者展示了在调研过程中拍摄的南通“汉能风电”等壮阔的图片。课件中不仅有图片资料,而且设置了很多问题供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的“眼、脑、口、耳”都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3.日常生活中适用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历来重视实验教学,明确了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笔者在第一堂课上就带上调光灯和电风扇各一台,开始给学生灌输实践重要性的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了怎样调光、怎样调风速,告诉他们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器虽然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其工作原理都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结果那堂课上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要求调试调光灯的亮度和电风扇的风速,并想拆开装置,对电路结构图看个究竟。这样让学生感受电力电子实验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并引导他们学会仔细观察,为后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兴趣高涨,课堂充满生机。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

学生刚接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虽有信心与兴趣,但还不知道如何学好它,正确的学习方法又是怎样的。因此笔者在第一课时就对“如何学好电力电子技术”进行了方法指导,先提出每个同学都要树立目标。接着对提高听课效率、怎样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笔记记录和课后巩固与拓展等方面作了方法指导。其次,在教学的第一步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以后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会安排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前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自主设计方案,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就典型方案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培养查阅资料、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在进行了方法指导后又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学好电力电子技术的要求,包括预习、听课、实验、参观企业、作业、复习、考试、反思与评价的要求,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电力电子技术学习是有具体要求的,不是很随意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地落实这些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好习惯。

四、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应用前景,培养电力电子学习兴趣。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是高效节能、节约原材料的高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笔者给学生阐述了两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1.一般工业。工业中大量应用各种交直流电机,其中为直流电动机供电的可控整流电源或直流斩波电源都是电力电子装置;而用于交流变频调速的变频器更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不仅如此,电化学工业中大量使用的直流电源、冶金工业中的高频感应加热电源、淬火电源及直流电弧炉电源等也都要用电力电子技术。

2.电力系统。电力系统中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各个环节都要用到电力电子技术。

(1)发电环节。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绿色能源科技,包含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并网,以及电网和电气装备的环保和节能研究等都要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反过来绿色能源科技又推动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如高压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大容量高效率并网变流器系统等。

(2)输电环节。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在远距离输电时优越性很多。而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结合的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ACTS)已在美国、日本、瑞典、巴西等国获得实际应用,国内也有深入研究和发展。

(3)配电及用电环节。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在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增强供电可靠性和提高供电质量。典型的产品有动态电压恢复器(DVR)、固态断路器(SSCB)、故障电流限制器(FCL)、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UPQC)等。

当前,电力电子技术已进入高频化、标准模块化、集成化和智能时代。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化是其创新的主导方向,硬件结构的标准模块是器件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2l世纪电力研究的前沿,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融合会使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应用性能更加完善可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其实课程的第一课,对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要,第一课是教师对学生的启蒙课,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后阶段的教学成效和质量,而学生在第一课中收获到的无论是知识上还是心理上的,都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汤永福,贺之渊.2008年国际大电网会议系列报道一高压直流输电和电力电子技术最新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22):1-5.

[3]吴郁.2008年IEEE功率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国际会议评述[J].电力电子,2009(2):6-16.

作者:章丽红

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本文对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 实验实训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的简称。该课程内容繁杂、原理抽象,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目前,随着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课时数不断减少,但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训等进行全面的合理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我们高职院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1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法问题

我院目前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深入理解。

1.2 学时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由于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一定要加大学生顶岗实习的力度,因此本课程的课时数在逐渐压缩,由原来的96学时压缩至现在的64学时。

1.3 实验实训问题

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学院还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来满足学生对实训课的需求,导致许多新知识无法通过实验验证,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掌握。

1.4 考核方式问题

本课程依旧采用期末考试+实训成绩的传统方式,致使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不太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内容

2.1 立足专业,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整个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能否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是所开设课程的纲领文件,授课教师必须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必须体现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的理念。以前各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大纲对各专业都是统一模式,概况了电力电子技术各方面内容和最新发展成果,有很好的通用性,但是缺少针对性。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不同专业的需要,必须制定出具有针对性,能和本专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有针对性的电力电子技术课。我院的电力机车专业及高速动车组驾驶与检修专业的专业目标是借助于自动控制理论及现代器件设计高性能、可靠性高的自动控制系统,达到弱电控制强电的目的,应把整流电路、直流斩波电路、变频电路及各种逆变电路作为重点。这样可以为两个专业的专业课做好准备,能全面完整地掌握当前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新发展。

2.2 精选教学内容

近几年来,全控型器件(GTO、GTR、IGBT、MOSFET)的快速发展,几乎完全取代了晶闸管,全控型器件组成的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变频电路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应当是当前授课的重点。应适当缩减以晶闸管为代表的半控型器件及由其组成的控制电路和控制装置的教学,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影响教学效果。当前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各学科互相渗透,“电力电子技术”已广泛应用铁路新技术中,为此也应当把脉宽调制(PWM)技术、软开关技术、组合变流技术、功率集成电路(PIC)技术和集成功率模块(IPM)技术讲深讲透。

2.3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直以来,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逐章逐节地讲解,力求当堂弄懂,争取课上解决所有问题,讲得过多过细。这样上课只是传授,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改变现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讲解、难点反复讲解,为了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精选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自学,写自学心得,然后开展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新知识依靠老师的依赖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任课教师需精心设计每一讲课程,考虑讲授内容,以什么为起点讲,怎么讲,讲授深度以及向哪个切入点引导等问题,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2.4 加强实验实训环节

以调整实验实训内容主,保证每次实验实训的代表性和方向性。实验实训内容首先要考虑理论教学的知识难点和重点,以利于学生对课上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其次要对原有的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筛选,尽可能减少验证性实验,从易到难分层次设置实验,多开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建议保留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一个初步认识。器件研究上,应以全控器件(IGBT)研究为主,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内容,应开设设计型实验。

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提出实验要求和目的,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选择器件及其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或开发一个实用电路模型,对电路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实验。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验实训项目选择面较窄,由于实验设备无法动态显示电路波形,加上电力电子器件容易损坏,造成试验成本较高。因此,教师应该采用虚实结合的试验实训方式,即部分实验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实现,也可以锻炼学生设计和手动调试能力。

2.5 课程考试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自学、创新和动手能力,应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做到注重平时、注重实验实训、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考核成绩的构成如下:期末考试占40%,实验实训考试占30%(每人一组),平时实验占20%,平时作业占10%(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

2.6 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从求知意识、创新意识、育人意识三方面去加强。

教师要重视新知识的更新,深化专业知识,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的知识结构。这不仅使学生获取专业的知识,还可使学生获取社会、自然方面的规律性的知识。

教师要创造创新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

教師必须坚持言教与身教结合。作为教师必须表里如一,言传身教。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提高整体教育的效果。

3 结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全面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性和学术性强,要做好这项改革工作,既需要学校的投入,也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的新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周渊深,宋永英,等.电力电子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卢大民

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论文 篇3:

民办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思路的探索

[摘 要] 主要分析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与学的现状,重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源动力”与教师的“核心驱动力”两大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旨在探索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思路,为制定符合本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方案提供依据,争取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起到领航作用。

[关 键 词]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近年来,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以发展新能源汽車产业作为促进低碳环保、构建绿色中国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已基本形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飞速发展的行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检测岗位虚席以待,新能源汽车市场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培养新型汽车技术人才。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横跨传统汽车、电子、电力和控制四个领域的新兴学科,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较强的综合性,是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的根本理论支撑,对培养符合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本课程现有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相应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分析当前我院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培养现状,以下几点问题较为突出。此外,笔者还将结合相关文献,运用行动研究法,试图提出改善问题的措施。

一、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人才需求供需状态失衡

(一)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维修人才数量较少

面向全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现有的传统内燃机维修技术人才也正处于研究学习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尚没有完全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毕业生进入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这样一来,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稀缺导致目前各车企的4S店大都无法独立进行新能源汽车故障的诊断和维护,新能源汽车的总体维护效率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能力综合性强,维修人才能力欠佳

目前,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维修专员主要是由传统汽车维修工、机电工转型而来,尽管这类人才熟悉传统内燃机维修技术,但对新能源汽车独有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以及电池和电机的控制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在检修结构更复杂、电气化程度更高的新能源汽车时,常常束手无策。

因此,当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维修岗位要求维修人员在具备传统内燃机维修技术的基础上,掌握更为丰富的电工、电子、电力、控制等领域内的技能,同时要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具备较强的电路分析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而培养这些关键能力所必备的知识与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一对应且密切联系的。

二、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定位要准确

该课程是本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通常开设于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第一学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四大变流技术(整流、逆变、斩波、调压)及在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中(主要是电池管理和电机驱动两方面)的应用。

本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动力电池管理与维护、驱动电机维修与检测、新能源汽车整车排故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因此,唯有夯牢根基,学好本课程,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大显身手。

三、“两大内因”对本课程建设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通过访谈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师生,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学习感受,进一步探讨该课程的学习现状及教学质量低的成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内在源动力”以及教师的“核心驱动力”。

(一)学生的“内在源动力”及其影响

1.学生对人生规划不敏感,导致专业学习方向不明确

学生过分依赖父母,部分父母凡事包办的习惯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怯于规划人生,对为何要上大学、为何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缺乏理性认识。学生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人生方向,在专业学习的初心上就出现了偏差。而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较高,抽象性较强,学生若没有坚定的学习信心,则很难真正建立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加难以应用汽车电力电子技术知识解决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难题。

2.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导致专业学习态度不端正

民办院校的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待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在学习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屡见不鲜。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层次比较鲜明,需要积累的知识比较多,若知识结构出现断层,常常会使新知识的学习举步维艰。

3.学生的学习缺少成就感,导致专业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学习全新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学习这类理论性偏强、学科融合度较高的课程时,因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良莠不齐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深浅不一,在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瓶颈和挑战时,常有挫败感,进而影响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减退,甚至自我否定,陷入知识链断续的“恶性循环”。

以上分析是从学生的角度探索影响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在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学培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常规而言,需要从教学设计和学习风气两方面着手改善,这就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因材施教。

(二)教师的“核心驱动力”及其影响

1.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影响教学风气

部分教师对待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耐心和认可,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可能会出现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讲授不细致、实验演示不严谨、教学方法不妥当等现象。若将心浮气躁的情绪带入教学课堂,学生的学习风气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教师不仅是课堂中的知识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要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初心。唯有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方能“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讲授法、单调的演示法,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加重了听觉负担和视觉疲劳,更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空白,这样的方式已不能完全支撑新能源汽车的专业课程教学,常常出现“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疲憊,教学效果未能事半功倍”的现象,尤其是在理论性较强的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更为突出。对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每次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下功夫,比如:以讲授法为主、验证归纳法为辅,同时充分结合分析讨论法,让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对教学难度较高的章节进行内容分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及时体会到学习的“甜头”,保证每节课有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的教学资源不够与时俱进,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是掌握新能源汽车维修技能的重要支撑,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四大变流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速度。此外,教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关注不及时,对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的掌握不深入,导致不能适时、合理地调整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SCR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或在新能源汽车上没有足够的用武之地,学生对此积累的知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就业岗位,便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相关改善措施

综合以上两大方面的影响,这里尝试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有以下几点。

1.成立“专业成长联合指导小组”,让教与学形成闭环控制

该小组主要由任课教师、多名学生代表组成。其中,学生代表应选举几位各具代表性的同学,能分别从不同角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方面)反馈本课程的学习现状与困惑。这些学生代表是该指导小组的核心成员,他们既是该课程的一线学习者,也是该课程的反馈检测者,他们的学习体会和反思往往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同时,以此为契机,建立学生在专业学习成长中的主人翁意识,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打造专业学习的“正反馈系统”。

任课教师扮演“专业导师”的角色,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指导意见,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新能源汽车专业学习的领域。定期组织召开小组会议,搜集各类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重点针对反馈出来的问题和现象,制定解决方案,完善教学设计,对各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主要的指导方式除了日常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外,可以联合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体验式教学,或可联合思政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好专业学习的“第一粒扣子”。

2.成立“多学科联合教研室”,让各领域的技术集成起来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以其独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如何将教学设计最优化地呈现出来,是每个从事本课程教学的老师孜孜以求的。为此,可邀请企业一线新能源汽车技术维修人员、电气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传统汽车维修专业教师成立联合教研室,从优化教学大纲、整合专业教材与讲义、优化考评方案几方面入手,定期研讨交流,结合各学科的专业性,从实际的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对教学大纲做项目式设计,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补和删减,保证教材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此外,突破原有的考评方案,可优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并加入学生互评的部分,从而进一步贴合个人发展需要与职业岗位需求。

四、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思路探索的意义

综上,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探路者,探讨当前民办院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如:学生的学习感受不佳、教风学风有待优化、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听不懂、学不会及不愿学”的现状,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提高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培养符合新能源汽车后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李淼林.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3):71-72.

[3]张燕.基于区域特色的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2):83-85.

◎编辑 冯永霞

作者:申丽华

上一篇:学生思想道德工作报告下一篇:县团委团代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