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16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在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必须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要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分层次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篇1:

医院改革有多难——专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

只有在解决了“一院两制”、调整了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的比例、明晰不同类别医疗机构“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之后,十七大明确的医改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这四大原则方能落到实处

《财经》记者 杨中旭

“早在2000年,我们就明确了政府不办营利性医院的思路,希望新一轮的公立医院改革再进一步”。2月8日,国务院医改办原主任宋晓梧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

2月2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大幕开启。此前,具体负责起草工作的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告诉《财经》记者,公立医院改革错综复杂,不能以一个较短的时间段作为观察周期,“十年以后我们再看,应当会有一个好的局面。”

作为新医改的重中之重,公立医院改革被置于全民医保、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之后。与医保和药物制度业已明晰方向不同,公立医院改革一直在“试点”。

《财经》记者获得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报批稿)》(下称《报批稿》)显示,2011年将“总结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形成公立医院改革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在全国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医改方案出台十个月来,很多官员和学者主张由地方政府主导医改,而宋晓梧则认为,在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设计上,中央政府仍需痛下决心,先解决好公私比例问题。

宋晓梧已经转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内设有医改研究组,研究医改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刘国恩、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等都是医改研究组的兼职研究员。

大前提没有解决

2000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原国家计委(2003年后更名为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第一款就开宗明义: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而在第一条第三款中,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税收优惠、价格管制也作出了具体规定: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同级政府给予的财政补助,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财政补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国家办多少,由财力决定;民间办多少,由投资方自主决定。至于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政府应完全退出。”宋晓梧说。

在当时原国务院体改办牵头的医改内部讨论会上,考虑到我国医疗资源95%以上是国有,调整医疗资源的结构已是共识。宋晓梧回忆道,当时政策制定者的想法是,通过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有效引导医疗资源的调整,逐步减少公立医疗机构在整体医疗资源中的比重。

十余年来,宋晓梧看到的多份资料显示,公立医疗机构始终占据医疗服务市场的九成以上。“进展缓慢,公立医院的‘一院两制’(一手拿财政补贴,一手营利)依旧。”宋晓梧说。

一方面,民间投资进军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既有的计划经济惯性亦形成极大阻力。

在宋晓梧看来,只有解决“一院两制”、调整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的比例、明晰不同类别医疗机构“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十七大明确的医改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这四大原则方能落到实处。而业界博弈的焦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也才有操作的可能。

《报批稿》中,在“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之下,出现了“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院”的字眼,但却没有明晰转制的比例。

管办分离之难

“政事分开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与目前作为事业单位的医院之间要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再作医院的总院长;管办分开则涉及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宋晓梧说。

在《报批稿》中,出现了“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等字样。但这并未得到所有医院管理者的认同。顾昕就注意到,很多50岁以上的公立医院院长认为法人治理结构没用,而40岁出头的院长、副院长们则对这一模式持欢迎态度。

据《财经》记者了解,相对于政事分开的争议,管办分开的争论更为激烈,前者更多动的是院长的奶酪,后者则事关卫生行政部门最大的利益所在。

在2009年6月30日的一次研讨会上,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医改北大方案主要起草者李玲公开声称,最好的监管就是(政府)直接办医院。

“这等于说,公立的不要动;我不参与民办,但是我管。”顾昕分析说。

在宋晓梧看来,这一思路是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公立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自己办、自己管,非公立医院民办、卫生行政部门监管,按照这一思路前进,公立与民办医院的监管很难一碗水端平。”

《报批稿》对“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有如下表述: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卫生行政(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医药分开之痛

“更深一步是医药分开。”宋晓梧说。

这位国务院医改办原主任回忆,上一轮医改(1998年-2002年)关于医药分开已有很深入的讨论。“这个很明确,国家既然是办公立医疗机构,你就跳出从药品中拿收入的途径。于是,药品零差率等问题当时都有涉及。但财政部门说,你让我给补,补多少?”

“后来说零差率目前达不到,就说要切断药品收入和医生收入的直接联系,搞了收支两条线。结果卫生局怎么收就怎么返,公立医院又是卫生局的亲儿子,实际上收得多还返回得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公立医院的比重过高,即使按照“合法药品加成”的15%补偿,也有600亿元,财政负担过重,“绕了一圈儿,又绕回到公私比例的调整上了来。”宋晓梧说。

这让宋晓梧认识到,如果医院不具备改革的内在动力,总是行政部门在补偿机制、价格管制上不断调整,终究难以治本。

上一轮医改过程中有著名的“两江试点”(九江和镇江),其中江西省九江市已进行了医保支付机制的改革——变项目收费为总额预付。

这类似美国那种有管理的医疗保险模式。宋晓梧去美国访问时,美方介绍:“如果按人头预付一个总额给医院,医院把这些人的看病费用控制住了,结余的钱越多,医院收入就越多。比如这些人一年的工伤治完了、保险结过了,结余20万,这就是医院的增收。于是医生拿着小锤子到工地上搞预防,看到木板上有钉子头,赶紧把钉子头打掉,天天跟人家宣传怎么少出工伤事故,预防为主。医院自己想办法节省药费。如果按项目收费,得病得越多,医院卖药越多,医院收入就越高。”宋说,“当然,这也是我听到的例子。总体上美国的医药费还是很高的。”

“实际上,这不仅仅对公立医院适用,对民营医院同样适用。”宋晓梧说。

《报批稿》中,在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费用支付方式,积极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浮出水面。只是,十年已经过去,从源头上累积动力的九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仍应者寥寥。

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告诉《财经》记者,新一轮医改中,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北京市十家医院展开了总额预付制和按病种付费试点。

多点执业之困

上一轮医改进行时,宋晓梧前往加拿大一家刚刚关闭的医院调研。“作为中国人,听到关闭医院,最关心的当然是医生等人员怎么安置。”

当地的卫生官员在诧异之后回答道:医护人员与医院都是契约关系,其中很多人与不止一家医疗机构签约。医院关闭,只是解除一份契约。惟有三五名卫生部门派出的管理者,回到公务员岗位就是了。

随着调研的深入,宋晓梧认识到,医生与律师相仿,实际上是自由职业者,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渗透,中国医师的“地下”多点执业早已是事实。

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等人士向《财经》记者证实,目前的名医,几乎没有谁的收入只局限于他所供职的医院。

“即使成立一个医师工会、协会,真正转向德国模式,而不是一个政府包办的模式。我倾向这种模式。”宋晓梧说。

宋表示,如果医护人员不能成为自由职业者,都是按准公务员管理,医疗资源的结构调整将十分艰难。“医疗资源结构调整必然涉及人员的调整,人不能动,资源调得动吗?”“这方面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借鉴意义,当然正如我一再强调过的,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改革的方向不是推向市场,但引入竞争机制是必要的,搞活人事管理很重要。”

在《报批稿》中,在“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下,“探索实行并规范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方式,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被写进意见。

但在公立医院和卫生行政系统却开始出现另一种声音,认为应当探索建立“国家医生”制度,即国家理应对公立医院的医生“全包”,以推进医药分开。

类似“国家医生”与“多点执业”这样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考虑到公立医院改革所牵涉到的利益集团之多,“真正的挑战可能才拉开序幕。”宋晓梧说。■

作者:杨中旭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篇2: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摘 要:2016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在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必须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要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分层次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型升级;供给侧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态势、走势和趋势,以改革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加重视以体制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引领经济迈上新台阶。

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第一,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大力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例如,电力改革已经有了九号文件,整个改革的部署都已相继展开,相关的文件已经出台,一些试点都在推动。现在的目标就是坚持推下去,按照市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目标,真正地还电力以商品的属性。特别是在电力改革中打破垄断,防止电网企业对整个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方面产生一堵墙,要把这堵墙拆掉。

第二,油气改革内外部条件成熟。国际油价下行,给油气改革提供了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都逐渐趋向成熟。内部条件就是:现在三大公司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改革就无法生存。比如,中石油一百五六十万人,跟它一样生产规模的国际企业只有十几万人,所以它现在经营负担比较重。但员工怎么安排,没有更多的资金进入,它是不可能解决好这些问题的。

第三,盐业面临混合所有制改革新难题。在盐业方面,国家发改委3月底曾透露:2016年将出台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过去带有垄断性的特征,下一步盐业行业的改革牵扯的面比较大。一方面,要保证国家咸盐市场价格的稳定;另外一方面,盐场普遍机制不活、效益不好,怎样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个新的课题。

第四,输配电价改革将扩大范围。输配电、医疗服务和铁路客运。其中,输配电价改革的目的是打破电网在“买电”和“卖电”两头的“双重垄断”。首批输配电改革试点已经在五省区落地,而今年的任务是扩大改革试点范围。输电价格、配电价格这是两个环节,原来都在电网公司的“盘子”里搅和,没有办法搞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整个价格透明化,到底是哪个环节?在哪儿生产、什么样的价格以及合理不合理?

第五,医疗服务价格强化与多项政策衔接联动。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要点是:“强化价格与医药、医保、医疗政策衔接联动。”药品价格或医疗服务的价格最终都必须要和医疗保险部门来协调支付手段。我们现在的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的价格低,因为长期的行政干预,造成价格扭曲的程度比较大,医疗服务的价格不是行政部门可以定得出来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之后,谁来埋单?医疗保险机构、医疗保险的有关部门来支付医疗服务的价格,所以我们谈药品价格或医疗服务的价格,最终都必须要和医疗保险部门来协调支付手段。

第六,铁路客运不可能乱涨价。在铁路客运方面,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通知,从今年1月1日起,高铁动车票价,由铁路运输企业依据价格法律法规自主制定。因此,铁路客运提价的预期变得非常强烈。说下放定价权,其实还是下放不了的。乱涨价是不允许的,因为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性。比较可能的是,调整货运中间的快递运输费用,稍微涨一点。

第七,投融资将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大幅放宽重点领域市场准入,形成多元化、市场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机制、运营机制。”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当中,大概68%的份额都是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国家投资只占到1/3左右。以企业投资为主,经营效益、生产过程等会有更好的业绩体现。

第八,制定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落户方案。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落地,制定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给范围。”早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三个“一亿”,难度最大的一个“一亿”就是:一亿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让农民工在已经解决住房和就业的城市实现城镇化,这里面涉及到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土地制度等多项改革。

第九,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建成用好“2张清单4个平台”,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工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三年滚动计划,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研究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遵循以下原则: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重视资金等要素供给的作用,更要注重制度供给的作用;既要重视一般性政策的运用,更要注重运用市场化的办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将可以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要一手抓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新举措出台,一手抓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着力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大力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强化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家精神,通过改革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稳增长、调结构带来源头活水。

二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聚焦束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投资经营和便民服务的突出问题,把“放、管、服”改革引向深入,建成用好“2张清单4个平台”,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工作,加快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

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最大限度地缩减政府审批范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改进政府投资管理,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幅放宽重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更大范围能以更大规模推广,充分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市场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机制、运营机制。

四是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加快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抓住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有利时机,推进输配电、医疗服务、铁路客运三大重点价格改革,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强化价格与医药、医保、医疗政策衔接联动,完善电力、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五是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落地,制定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给范围,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六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三年滚动计划,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推进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模式,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七是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系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挥“双创”“互联网+”的乘数效应,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

八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探索推进各类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制度,研究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深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试点。

同时,要持续深化财税、金融、民生保障、公务用车等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强对专项改革试点的规范和引导,切实发挥好试点对面上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

做好下一步改革工作,一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背景。对宏观经济形势高度关注、透彻了解,全面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做到改革为发展服务。二要抓住两大重点深化改革。一方面,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能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有没有使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的标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方案。三要通过改革营造良好的预期。保护好产权,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广大干部、企业家、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既当促进派又当实干家,持续抓好改革任务落实。抓主体责任抓督办协调,抓督查落实,抓完善机制,抓改革成效,抓成果巩固,强化进度意识、责任意识和督察意识,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五要强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上下联动,注重部门协同,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齐心协力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完成好、落实好。

作者:杨甜娜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篇3: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摘要: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和苏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本国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本文从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内容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得出经验教训以及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一、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比较

(一)国际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代科技革命的出现,一方面它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需要抓住机遇,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抓住历史机遇,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的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中国全面改革的序幕;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以往改革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场新的改革,企图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但最终也没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失败而告终。

(二)国内原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于文革十年内乱时期。文革十年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主法治遭到了严重践踏,文化事业同样也遭到了破坏,使得全国上下的社会秩序处于混乱中,导致人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同年12月邓小平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促进苏联经济发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发展的后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显露出来,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经济发展。苏联领导人把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军工领域,而没有投入到民生领域,造成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苏联内部矛盾加剧,不得不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戈尔巴乔夫顺应历史发展,开启了苏联的又一次改革浪潮。

二、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比较

(一)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比较。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全新的改革,是以前没有过的改革,因此没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必须在改革中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必须慎重的走好每一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首先是要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要调整经济结构,破除经济体制发展的障碍机制,逐步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提高。

苏联的改革自1957年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的改革开始,中间经历了几次改革,最后是戈尔巴乔夫的全面社会改革。可以说,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一开始就有经验可以借鉴,在改革中,苏联就在城市中进行了有步骤的企业改革并且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种两权分离的做法由于在之前有过经验教训,所以在改革开始后就提出了使之相分离的做法。其它的改革都围绕企业改革进行,改革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比较研究

1、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它体制改革的关系比较。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其重点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而后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它方面的改革中,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情况所决定的。首先,文革刚刚结束,文革所造成的国内经济混乱,民主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同样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环境下,国家要发展,要进步,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再者;中国长期处于封闭落后、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人们思想僵化,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开放水平,发展商品经济,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苏联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改革同步进行,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并未真正做到。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时,提出加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把改革的重心放在重工业上,结果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改变策略,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能否迅速展开,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民主化的社会主义,即在一定程度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优先于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民主化发展了,人们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机制。苏联的这种改革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所以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三)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比较。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在两个层面上的比较,分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方针策略、指导思想方法上的比较。

1、中苏经济体制改革在方针策略上的比较。邓小平说我们的改革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步的总结经验,不对头的赶快改,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及我们的政策是要坚定不移地一直走下去。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所采取的方针策略是逐步推进的,不是一蹴而就。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刚开始是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后来改革中遇到了阻力就改变了以前的方针策略,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方式。1980年苏共二十七大上,认识到必须对现行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建立起“完整的、有效的、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在1987年一月召开的苏共三中全会上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试图通过政治领域的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开辟道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2、中苏经济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的比较。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而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来改造苏联旧有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接受政治多元化,采取多党制,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这使得苏联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缺乏一贯的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最终导致了苏联改革失去了理论指导和方向。

三、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对当今社会改革的启示

(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正确的改革方向。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有步骤,有计划的实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实践。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必然会遇到很多阻力,我们要制定相对成熟的改革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需要。

(二)要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的关系。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能够胜利,而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却失败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苏联没有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尤其是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而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的改革开放浪潮,正确处理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体制改革的关系,使得改革得以取得初步成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与其它改革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北京:新华出版社,[M]1987

[2]李延阳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

作者:辛远

上一篇:校园文明演讲稿3篇下一篇:党员民主评议自我评价(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