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象策划管理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CI是企业形象策划的工具,是传达企业文化的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成员共同享有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CI是为了识别,企业文化是为了化人;CI是为了形象,企业文化是为了人心;CI是可以一次性完成的项目,而企业文化却是企业永无终日的永恒工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形象策划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形象策划管理论文 篇1:

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形象策划

【摘 要】目前,关于企业形象策划、标杆管理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尚未有学者把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详细地对企业形象的标杆管理进行探讨,阐述了企业形象标杆管理的意义及局限性,创造性的提出企业形象测评体系,并提出切实的实施流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形象;标杆管理;测评体系;实施流程

一、引言

标杆管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源于美、日等国的新型管理理念,它是以选定的企业作为本企业的标杆(基准),把自身需要变革的地方与标杆对比,进行差距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实行跟踪调查,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标杆管理包括内部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操作性标杆管理、战略性标杆管理等五种类型。企业形象(CI)是社会公众(包括顾客、供应商、分销商、投资者、政府、内部员工等)对企业整体感知和评价,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社会活动中给公众留下的实态印象。企业形象策划(CI策划)是根据企业内部状况和外部的竞争环境、行业特点等,确立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并对企业的组织体系、行为规范、品牌策略、公共关系、广告营销,乃至员工素质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测定与管理,运用整体信息沟通系统,传达给企业内外部的关系者。不同的学者对CI策划的内容概括不一样,大致包括理念识别(MI)、战略识别(SI)、品牌识别(T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有的学者还对各个要素进行了细分。一般而言,我们将CI系统分为MI、BI、VI三个部分。企业形象是否有必要进行标杆管理?应如何实施标杆管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下将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企业形象标杆管理的意义及局限

企业形象策划的标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首先,企业形象策划标杆管理可以寻找企业在CI方面与其他企业(尤其是本行业一流企业)的差距,使企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劣势,使股东、管理层乃至基层员工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推动企业变革和创新。其次,企业形象标杆管理可以统一企业的理念、文化、行为、管理方式等,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企业形象标杆管理有利于增强关联企业的向心力,增强金融机构、股东的好感与信心,改善企业与政府、社区、大众传媒的关系,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最重要的是,企业形象标杆管理有利于企业吸引顾客、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销售和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由70年代的质量竞争、80年代的营销竞争,转变为企业形象竞争,实施CI标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措施。但不可否认,企业形象标杆管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企业形象是企业的“软实力”,指标不好确定、不易测评,差距难以衡量。其次,过分依赖于企业形象标杆管理会使企业战略趋同,尤其是企业陷入模仿、复制的泥潭,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并且,企业形象标杆管理可能使企业陷入“标杆管理陷阱”,即“落后—标杆管理—又落后—又标杆管理”。

三、企业形象标杆管理的实施流程

企业形象标杆管理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分步骤实施。

步骤一:根据企业发展现状,确定标杆内容。将企业形象主要划分为三部分:MI、BI、VI,各部分由若干要素构成,理念识别(MI)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经营理念、价值观等;行为识别(BI)包括企业整体行为、组织行为、员工行为识别等;视觉识别(VI)包括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要素。

步骤二:成立企业形象标杆管理委员会。企业管理者、决策者应当了解和支持企业形象标杆管理,由于标杆管理涉及企业变革,会对企业经营决策、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形成较大影响,高层管理者(如董事长、CEO)的参与可以减少变革的阻碍,应当担当CI标杆管理委员会的第一负责人。同时,各业务单元、行政部门、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参与标杆管理活动,承担协调各部门冲突的角色,向上传达本部门的意见、向下传达标杆管理的实施流程等。此外,企业管理办公室、宣传、公关、市场、广告等部门对CI了解比较深入,应当作为CI标杆管理小组的主要策划人。

步骤三:确定标杆对象。在确定标杆对象时,既可以选择内部基准,也可以选择外部基准。大型的集团公司,如果内部分公司或子公司企业形象比较优秀,如具有良好的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视觉形象突出,可以选择该子(分)公司作为基准,推而广之使整个集团公司学习设计企业形象。企业也可以选择本行业优秀企业、本企业供应链上CI较好的企业作为基准,学习、掌握其企业理念、员工行为规范、视觉设计等。

步骤四:收集标杆伙伴CI设计的数据。确定标杆伙伴之后,调查其在企业形象方面的竞争优势,如公众认知度、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利益相关者对待其CI的态度等。通过各种途径(最可取的办法是与标杆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其允许和支持)获取该企业在企业形象设计方面的技巧、方法等信息。

步骤五:制定并执行CI标杆策划。可以聘请外部专业CI公司或智囊人员参与制定CI标杆策划,立足本公司经营状况、行业特征,改进企业理念、发展战略、品牌战略。根据MI、SI、TI检讨企业内部结构,改组或调整企业结构,提升企业素质。进行BI、VI设计,开发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要素,确定品牌标志、商标及产品包装系列;同时根据企业理念,针对具体岗位制定员工个体行为规范;并且从整体上对员工的日常活动如仪容仪表、个人卫生、言行举止、礼貌用语、人际交往、听课到会、就餐等做出具体规定。

步骤六:长期监督,持续改进。CI标杆管理不是速成的,它贯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是长期监督执行、反馈、调整、完善的过程。企业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际市场、国家政策法律、经济环境、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不断改进的;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不断变革、创新。此外,CI标杆伙伴的经营状况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持续跟踪、调查标杆伙伴,并适时调整、更换标杆伙伴。

四、企业形象标杆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准确把握企业形象标杆管理的时机。当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成立新公司或进行企业重组,进军国际市场,新一代产品上市等,比较适宜CI标杆管理。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进行标杆管理,会导致企业从高层到基层一致的抵制和反对,操作不当还会毁损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2)领导层要高度重视CI标杆管理。CI策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领导者、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比如MI、SI这些关乎企业长远性、战略性的决策,没有高层领导者(一把手)的认可和支持,将不会顺利进行下去。(3)CI标杆管理是一项全面、系统、标准化的工作。CI将MI、SI、TI、BI、BI统一起来,使企业内外、上下实现统一化,忽视整体性、系统性的CI标杆管理,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形象,还可能起到副作用。(4)进行企业形象标杆管理时,不能忽视企业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标杆管理不是盲目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在学习、掌握、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凸显自身特点。CI标杆管理是长期性的管理活动,需要长期持续监督、改进,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张成考,高爱华.21世纪企业管理的新方略——标杆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2(5)

[2]熊爱华.搭成功企业的便车——追求卓越绩效的标杆管理[J].山东经济.2005,3(2)

[3]张茂林,王奕俊.企业形象策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李怀斌,李响.企业形象策划(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

[5]冯曌.标杆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6)

[6]李松庆.标杆的局限与超越[J].企业管理.2005(2)

[7]康莉君.论知识管理与现代管理者[J].商业研究.2003,8(268)

作者:陈良升

企业形象策划管理论文 篇2:

CI不等于企业文化

摘 要:CI是企业形象策划的工具,是传达企业文化的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成员共同享有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CI是为了识别,企业文化是为了化人;CI是为了形象,企业文化是为了人心;CI是可以一次性完成的项目,而企业文化却是企业永无终日的永恒工程。CI有传达企业文化之用,但不是企业文化之体;是企业文化之流,而不是企业文化之源;是企业文化之枝,而不是企业文化之干。

关键词:CI设计;企业文化;主和枝;体和用;源和流

在什么是企业文化的问题上,有一个“CI论”,CI论是说企业文化就是CI,CI就是企业文化,这种认识、理论和实践给中国企业文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它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上形式主义和两张皮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源之一。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也曾指出过CI不是企业文化,但我们终没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其进行彻底批判和清算,它的遗风和错误的影响仍在。

CI是什么?它的全称是CIS,就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包括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和理念识别(MI),企业形象识别或企业形象策划是指为了达到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之目的,对企业总体形象战略和具体塑造企业形象的活动进行谋划、计划和设计的运作。而企业文化则是由传统文化、时代意识和管理经验融合而成,为特定企业全体成员所共享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自觉遵从的做人做事的信条、原则、理念、方式、传统与习惯,包括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述的心理默契、心理认可、心理共鸣、管理技巧、风气与氛围等。它们在概念与范畴、内涵与外延、内容的广与狭、层次的深与浅等等方面,皆有着巨大差别。

CI设计和企业文化都是运用文化手段经营管理企业的一种方法,但CI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重在内在的精神塑造,是企业管理的贯穿线,CI则重在外部的形象识别,仅仅是企业形象策划的一种技术方法,就两者的内涵来说,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企业文化有塑造企业形象的职责和功能,有时会借用CI来传达自己的理念和文化精神,而CI又有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的技术方法,所以两者在这些方面有交叉。于是,一些对企业文化没有深入理解的人就认为CI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CI,许多策划公司出于种种原因,也直接以CI设计代替企业文化,这些都加剧了人们对企业文化狭隘的、错误的理解,加剧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两张皮和相脱离。

我们来看看CI和企业文化各自的历史,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这两者的区别。

CI(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管理策略,它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文化,通过整体传达系统(VI、BI、MI,特别是VI), 传给企业内部和社会大众,而达成促销目的的形象设计系统。它以刻划企业个性,突出企业形象为主要诉求,是研究塑造企业形象的具体方法。

企业形象策划最早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AEG电器公司,其系列性的电器产品首先采用彼德•贝汉斯所设计的商标,成为统一视觉形象的企业形象策划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开始复苏,工商企业蓬勃发展,企业经营者深感建立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以塑造独特的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性。自1950年起,欧美各大企业纷纷加入企业形象策划的行列。

企业形象策划正式发轫,当属1956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进行企业形象策划之时。当时IBM总裁小汤姆斯•华生认为,IBM有必要在世界电子计算机行业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且这一形象要蕴含公司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有利于市场竞争以跻身于世界性大企业之列。他于是求教于建筑师兼工业设计权威的艾略特•诺伊斯。诺伊斯经过仔细考虑,认为IBM公司应该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有意识地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标记,这一标记要能体现公司的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和独特个性的公司文化。于是,他把长达29个字母的公司全称简缩为“IBM”,并设计出富有美感的造型(八线条纹构成IBM标准字),同时选用蓝色为公司的标准色,以此象征高科技的精密和实力。IBM通过这一形象策划和设计,成为美国公众乃至世界公众信任的“蓝巨人”,并在美国计算机行业占据首屈一指的霸主地位。随着IBM公司形象策划的成功,美国的许多公司纷纷效仿,企业形象策划的热潮在美国勃然兴起,继而推及全球。

企业文化的起源,应该很早,因为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成立而生成的,有企业才有企业文化。然而企业文化的提出却较晚,一说,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爱略特•雅克(Elloit Jaques)在1915年首次将组织文化定义为:“被全体成员不同程度认同的、习掼性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追求卓越》的作者则提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塞尔兹尼克和巴纳德就谈到创造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也有一些作者撰写了一些相关文章,但这一切终于都没有形成主流学说,对企业管理没能产生影响。

企业文化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日本,并在美国人深入、系统的挖掘、总结、阐释和推广之下,风摩全球。提出这一理论的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因素上升,人在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上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跨国并购的产生,文化冲突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人们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在这个国际背景下,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研究热潮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

日本在二战后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战败国一举发展成为居世界第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直逼美国的“巨无霸”地位,而二战后一直居于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美国则停滞不前,经济衰退,失业加剧。残酷的现实迫使美国开始反思,在对美日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之后,他们发现美国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硬性管理因素,如战略、技术、结构、制度、规章、财务分析等;而在日本的企业管理中,诸如企业目标、价值观念、作风、宗旨、信念、劳资关系、人员的亲密性、暗示和含糊等这些以人为本的软性因素更为突出,而这些因素正是美国企业缺少的。通过对比使他们认识到,真正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不是日本企业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机器设施等物质因素,而是由它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融合而成的日本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文化维系企业,员工便会忠诚,默契也就增加,企业竞争力自然会提升,于是造就了人们“企业文化”的管理思维。它有效解决了管理领域一直存在的“理性”与“人性”的矛盾,解决了西方企业一直在探求的如何团结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问题。这是对西方一直以来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管理准则的挑战,给正在致力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以探求人们变幻莫测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追求的西方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以莫大的启示。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助推了美国强化和巩固了经济强国的霸主地位,于是,企业文化风靡全球。

有教授说,日本的企业文化学习发展了CI。对于日本企业文化与CI的关系,我没有作过研究考证,我相信,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善于模仿和汲取他人优点的民族来说,学习并发展了CI是可能的,但我同时坚信,即使如此,对于日本的企业文化来说,那只能是“流”,而不是“源”,只能是“用”,而不是“体”。日本学习发展了CI,不等于日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从CI来的,作为企业文化理论形成标志的“四重奏”,有哪一本提到过CI?有哪一本说日本的企业文化来自CI?有哪一本说企业文化就是CI?

中国企业文化的CI论,是由两个错误的理论宣传和一种错误的运作方式造成的。一个错误宣传是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理念,第二个错误宣传是“四层次”说,其中有关于行为文化的划分。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理念的错误宣传和认知,使人们把CI的理念识别与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等同起来,行为文化的划分又使人们把行为识别与行为文化混为一谈,而绝大多数咨询机构“起飞落地”式的运作方式又直接把CI当作企业文化搬到企业,于是造成CI就是企业文化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灾难,它造成了人们对于企业文化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形象化、项目工程化的错误认知,把人们引向一个形式主义的、一次性项目式和两张皮式的运作方向,这是中国企业文化进程中不应有的一个弯路。

我们说企业文化需要CI,但CI不等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比CI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的,CI有理念、行为识别,企业文化也有理念,而且理念要化为行为,这是它们重合的地方,但重合不是等于,即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都要研究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一样,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政治学或经济学或社会学等于文化学,又如,众所周知,企业管理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管理需要企业文化,但我们终不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就是企业文化,对不?;同理,我们也不能因为CI含有企业文化的理念和行为文化一说,就认为CI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式,CI则是这种意识形式中的一种实用技术,犹如文学创作中所使用的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创作手法一样。说CI就是企业文化,就把我们的目光限定在VI、MI、BI这三个方面,其实,文化哪里仅是区区的三个I所能涵盖的啊!说CI就是企业文化,就会把企业文化当作一次性可以完成的作品,就以为可以凑几个人躲在屋子里创作出一个文化来。CI只给人以文化的表象甚至假象,而真正的文化却是深入人心的意识形式(包括思维方式在内企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企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和生活方式。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CI是企业形象策划的工具,是传达企业文化的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成员共同享有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它们的区别是:CI是为了识别,企业文化是为了化人;CI是为了形象,企业文化是为了人心;CI是可以一次性完成的项目,而企业文化却是企业永无终日的永恒工程。CI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流和源的关系,是末和本的关系,是枝和干的关系,是用和体的关系。CI有传达企业文化之用,但不是企业文化之体;是企业文化之流,而不是企业文化之源;是企业文化之枝,而不是企业文化之干。说CI就是企业文化,或以CI代替企业文化,都是把表象当作本质,把手段当作目的,本末倒置、以用乱体,结果谬种流传,遗害无穷。

作者简介:肖坦(1951-),男,大专学历企业管理专业,曾任国有企业厂长兼书记18年,我国第一批高级企业文化师,高级政工师,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圣道企业文化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著有《活力之源》一书,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论文30多篇,许多文章被收进《中国企业文化年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文化成果大典》、《中国当代管理思想宝库》等标志性出版物。他的企业文化“核心概念说”、“双式论”、“三化一统”、“‘四层次’论驳”、“无声一体化”以及“复杂的自主人假设”、“基本论——基础管理是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资源整合”等理论观点,受到业界关注。

作者:肖坦

企业形象策划管理论文 篇3:

吉林省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战略思考

摘要:根据企业形象策划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作者提出了挖掘吉林省几个产业中的资源优势,以企业形象策划为突破口,走名牌战略,带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思想。强调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企业形象策划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品牌形象建设;战略;企业形象策划;资源

一、品牌形象建设战略的内涵

企业实施品牌形象建设战略即名牌战略,就是要把企业形象策划、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名牌产品放到关系企业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把这一认识落实到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形象策划并进行经营的实际行动中去。其中对企业进行企业形象策划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建立完善的企业形象公众视觉识别系统,创造具有内涵价值的名牌产品,做明星企业,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品牌建设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营销等各个环节,是产品性能、质量、效用、文化、服务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研、生产、流通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要充分依靠各部门已有的工作基础,既要有分工,又要有配合,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推动。对于一个省或一个企业来说,实施名牌战略,推动企业整体升位,不仅仅要在新产品的研发、产品质量、企业的团结协作上下工夫,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对企业进行形象策划与塑造,树立良好的视觉公众形象,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形象策划,就是通过企业的整体规划,以一套强有力的识别系统,突出企业竞争优势,以形象力区别同类而引起公众尤其是目标对象共鸣与回馈,这是形象力设计的最高境界,建立自己的企业形象系统,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CIS系统。CIS可以解释为:

Corporate Image/Identity System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City Image/ Identity System(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China Image/ Identity System(中国形象/识别系统);

Country Image/ Identity System(国家形象/识别系统)。

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城市、国家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企业的产品在外地销售,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企业所在的城市或地区的形象,如在国际市场销售就代表着所在区域及国家的形象。由此我们可以说CIS是“由思想理念所反映的个性意识,融于个性的视觉设计,通过行为准则的管理,经由媒介的迅速传达,完成产品—商品—用品的转化过程,使公众乐于认同,产生良性循环。CIS在经济上和企业上的设计也超出了造型本身的意义,是企业、城市以及国家的整体设计。

二、品牌形象建设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就富有预见性地提出要创中国自己的名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自主名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但置身国际竞争当中,目前我国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实施名牌战略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实施名牌战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实施名牌战略是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同时,名牌战略的内涵,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创新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势在必行。吉林省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有所建树,就必须走企业名牌发展战略的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挖掘省内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企业品牌。

三、吉林省品牌建设的资源优势

(1)农业资源优势:吉林省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省,粮食产品每年大量流出省外,商品率在65%左右,但农产品在经济上形成的优势并不明显,突出的表现是农产品生产的成本较高,竞争能力较弱。目前我省玉米出口主要靠出口补贴,一旦取消对玉米的出口补贴,将使我省玉米出口陷入困境。从国内看,我省在产量上具有较强的优势,玉米平均亩产比全国平均高30%左右,但从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从表面上看这是困境,但是如果我们实施企业名牌战略,培育自己的名牌企业,加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品牌意识,这就会变成资源优势,就会形成以名牌企业拉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

(2)工业资源优势:历史形成的我省重化工业结构,粗放经营的产业发展方式带有较强的刚性,产业链条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步发展到买方市场,竞争也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我省规模扩张的产业发展方式明显滞后于市场变化。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结构调整的任务重,难度大,并且在政策、地理位置、资金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较多,使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进程较缓慢,突出表现是相对原材料工业基础较强而言,加工工业特别是高加工度产业发展滞后。高加工度产品仅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体,可见,近年我省工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是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工业)发展所拉动的,汽车工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14%左右,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多数仅占1%~2%,有些仅仅占百分之零点几。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水平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明显。以长春、吉林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围绕汽车、医药化工、生物制品和光电子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2006年全年出口额分别为3.94亿美元和1.61亿美元,在全国排在第18位和第22位,多足鼎立的群体优势尚未形成。实际上我省有着良好的工业资源,一汽、吉化等老牌龙头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多年积淀的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我们要利用其过去的品牌效应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

(3)中药产业资源优势: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吉林省有137种,占37.7%;蕴藏量占全国50%以上的药材品种40余个,占全国常用药材品种的1/5。吉林省发展中药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原材料产地。吉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由2000年的30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55万亩;上市的中药材有60%的品种、40%的产量来自野生。吉林省应该把资源优势变成企业优势和品牌优势。中药企业应该继续推进医药产业资产兼并、重组。目前吉林省有药品生产企业340多家,还有许多医药企业没有通过GMP认证。这就是说,没有通过的企业仍然有潜力可挖掘,国家也鼓励把这种资源重新整合起来,形成新的中药企业联合体。培育自己的名牌企业,走名牌战略的发展之 路。

四、以品牌形象建设战略推动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

(1)整合资源优势,立足本土,建立吉林省特色经济发展的CIS评估系统,提高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2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评审、确认和扶持地方名牌的工作,以名牌为龙头,形成名牌企业群体。从长远看,吉林省应当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建立有吉林特色的CIS评估系统,定位名牌产业,强化资源优势,走以绿色资源加工转换为主的产业升级之路,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强省。

要始终把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提升放在首位,不断壮大和培育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强化其在吉林省企业的领军作用,以优势产业带动其他弱势产业的开发与提升,形成良好的经济结构,发展资本市场,采取合资、参股、控股等形式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降低生产、销售和服务成本,打造自己更多的名牌企业。

化学工业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注重开发化工下游产品,提高精细化工产品的比重。要采取措施加强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抓住时机,同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摆脱目前的平势滞延困境;要利用吉化公司的品牌资源,形成名牌效应。

医药工业也是我省较优势的产业,但目前在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及产品还不多且规模小、技术层次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并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现代化水平。

要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力争率先把食品工业培育成支柱产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地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优先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基因工程和光电子等产业,在发展中不断推出自己的名牌企业以带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2)实施名牌战略,对吉林省的整体形象进行定位,促进企业大力开拓市场。要注重培育我省的名牌产品,强化品牌意识。近期要突出抓好对我省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品创名牌工作,积极引导企业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形成名牌效应,增加市场份额。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名牌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保持和提高竞争力。要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促进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育和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物流统一配送等现代化营销观念和形式,逐步扩大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3)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好而快地发展,不仅要有内在的发展能力,而且要有环境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这些优势的体现靠的是企业的品牌意识、企业形象的建设;靠的是集中这些优势的区域经济大品牌意识、大品牌形象建设;靠的是企业及政府部门合力协作,企业的创业,政府的支持。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的作用。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赵琛.经营·文化·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132-135.

作者:孙晓峰

上一篇:公共工程审计效益性特征论文下一篇:曲山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