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吕梁市人民医院儿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儿80例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儿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家属心理状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险防范式儿科护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防范式儿科护理论文 篇1:

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 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9月在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进行治疗护理的患儿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行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试验组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管理;门诊

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其质量与患者的安全密切相关,进行护理管理是医院减少医疗事故与法律纠纷的重要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患者安全目标》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患者的安全、护理不良事故的发生率、患者的安全措施成为研究热点内容[2]。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护理过程中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提前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从而使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得以有效减少或消除的过程,是减少或避免患者及医院因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的科学管理方法[3-4]。基于此,为保障患者安全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以期有效提高患者的安全目标,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整体就诊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9月在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进行治疗护理的患儿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行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对照组中,男患儿33例,女患儿27例;年龄7个月~8岁,平均年龄(4.41±1.05)岁;疾病类型包括:运动系统2例,神经系统5例,内分泌系统7例,循环系统8例,呼吸系统20例,消化系统9例,泌尿系统8例,生殖系统1例。试验组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28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年龄(4.16±1.25)岁;疾病类型包括:运动系统3例,神经系统6例,内分泌系统6例,循环系统7例,呼吸系统22例,消化系统10例,泌尿系统5例,生殖系统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济南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儿生命体征稳定;②患儿非紧急治疗疾病;③无严重的脏器损伤;④精神正常,意识清晰;⑤至少有一名家属陪同治疗。

排除标准:①患儿为急危重症,需立即送往急诊科进行抢救;②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内容包括:①对门诊环境进行整理,保持门诊就诊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消毒,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将门诊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定期对门诊进行空气培养。②门诊开诊前对每日使用的物品、仪器进行消毒、清点、检查。③对来就诊的患儿及家属进行热情的接待,为患者解答问题,告知其就诊流程,尽量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合理要求。④在就诊过程中做好患儿的预检分诊工作,维持排队、就诊秩序,保持安静、舒适的就诊环境,对有特殊情况需要优先就诊的患儿给予优先就诊。⑤对患儿突发紧急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必要时送往急诊进行救治。⑥按门诊规章制度每日进行急救物品清点,在急救物品使用后及时补充。

试验组行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内容包括:①建立监察体系。由护理部与各科室护士长共同建立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小组,由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小组定期对门诊护理风险进行排查,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在岗期间也要参与科室护理风险的排查工作,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管理。②风险识别。由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小组对本研究前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将儿科门诊常见不良事件进行汇总,患儿及家属本身风险点包括坠床、跌倒、误吸、烫伤、医嘱执行错误;护理人员风险点包括违反无菌原则、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未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导管脱落、交班问题、给药错误、药物剂量计算错误、抢救药物补充不及时和仪器物品丢失等。对整理汇总的常见不良事件进行归类并分析其原因,进行讨论、研究,制订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将其整理成册,在儿科门诊中及时进行实施。③系统培训。系统地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帮助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护理风险意识,并在培训中对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进行培训,使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做好自身职责方面对护理人员进行授课、教育,做好门诊护理风险的相关管理工作。由于新护士在专业技能和时间能力方面还较为薄弱,针对新护士可实行一带一教学,严格执行“三基”“三严”的培训,在带教过程中强化新护士风险意识[5]。④风险排查。当班护理人员对门诊进行排查,定时检查病房内各种标识、灯光照明、病房设施,检查病房危险物品,排除病房危险隐患。对门诊设施及时维修,如椅子、病床护栏、轮子及刹车等,做好门诊地面、走廊的卫生与防滑措施,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对有导管的患儿放置防导管脱落警示牌,对跌倒、坠床、误吸、烫伤等高危患儿进行警示标识,并对其家属进行宣教。⑤风险应对。完善有关于患儿安全目标工作落实的相关制度、流程和标准。对门诊设施及环境进行评估,对可能发生危险的设施环境进行警示标识,如防跌倒、小心台阶、防坠床、小心地滑、小心破路、防烫伤、防导管脱落、小心触电、高危药品、易混淆药品等安全管理标识,保障患儿安全。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情景模拟训练,模拟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护理人员对其应对,定期开展相關护理知识培训、案例分析等提高护理人员处理紧急事件、不良事件的能力。⑥监控评价。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小组对风险项目质量进行检查标准及评价指标的制定。对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全面检查并评价其效果。全面总结风险项目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包括儿科门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矛盾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质量情况、危险因素排除情况及护理人员危险因素意识、法律意识情况。对现存的问题要进行系统的讨论、整改和跟进,达到科学管理,提高护理专业能力、有效预防风险、减少或消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风险防范质量[6]: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三个方面对两组的风险防范质量进行评分。总分各100分,分数越高代表风险防范质量越好。

护理满意度:在患儿出院前向患儿陪护人发放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发放前向陪护人讲解填写注意事项,并当场填写、回收调查表。护理满意度问卷总分为100分,问卷分数>80分为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患儿在本研究期间发生坠床、跌倒、误吸、烫伤等不良事件例数。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风险防范质量比较

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试验组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可以反映医院综合水平的综合指标[7]。患者就医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患者就诊满意度是衡量医院质量的金标准[2]。儿科在医院所有科室中具有特殊性,儿科患者大多数为幼儿,具有年龄小、病情种类多、疾病发病急、疾病进展快的特点。同时,患儿由于语言沟通能力较弱,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表达,使儿科护理工作更为困难[8-9]。现在大部分家庭都为“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子女成为全家人的焦点,儿童家庭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过高,同时对疾病的恢复期待较高[10]。对此,如何完善医院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及风险管理的能力、加强对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重视。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通过对风险进行早期防范、应对等方面确定风险管理项目,建立一套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具有规范性和合理性的风险管理模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试验组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可全面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及能力,加强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这与宋晓燕[11]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宋晓燕在研究中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于儿科安全管理中,实施后的护理风险防范能力、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其原因可能是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整理汇总的常见不良事件和护士操作行为准则对护理人员工作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能够规范护理人员操作,保障护理措施的落实,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通过了解护理风险事件常见种类与分布特征,可对手术室整个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隐患予以规避和消除[12],并在排查过程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预见能力与护理风险分布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在儿科门诊应用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可降低儿科门诊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儿的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主要表现在患儿常见的跌倒、坠床、误吸、烫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投诉有效减少,这与苏碧齐等[13]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原因可能是与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识别、排查、应对、反思等多个方面科学干预有关。

综上所述,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标准化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而使患儿的安全得到保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玲,于海心,刘佳,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妇科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2):1909-1912.

[2]SANTOSA K B,KEANE A M,KELLER M,etal.Inpatient Versus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in pediatric patients[J].J Surg Res,2020,254:197-205.

[3]张振娟.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4):290-293.

[4]BERGOMI P,SCUDELLER L,PINTALDI S,etal.Efficacy of non-pharmacological methods of pain management in children undergoing venipuncture in a pediatric outpatient clinic: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udiovisual distraction and external cold and vibration[J].J Pediatr Nurs,2018,42:e66-e72.

[5]缪红,董承颜.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儿科门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3):612-614.

[6]徐建英,俞剛,诸纪华.儿科门诊输液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35(2):134-136.

[7]MICHALOPOULOU G, BRILLER S, KATZER K C, et al. Treatmentcollaboration when the stakes are high: ethnographically studying family-centered care in an outpatient pediatric specialty clinic[J].J Patient Exp,2018,5(2):72-82.

[8]柳娜,李彩霞,徐丽,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护理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4):510-512.

[9]王毅.以PDCA循环管理方式开展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儿科门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2):3757-3760.

[10]孙琳,侯亚环,王晋文.网格化管理联合流程优化在儿科门诊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7):2708-2710.

[11]宋晓燕.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2):194-196,202.

[12]庞小锋,许火连.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3):386-388.

[13]苏碧齐,成艳芙,吴振强.风险防范式护理在泌尿系统结石手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0):108-110.

作者:卢广斌

风险防范式儿科护理论文 篇2: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 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吕梁市人民医院儿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儿80例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儿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家属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属SAS评分(24.1±5.0)分低于对照组(52.6±5.8)分,观察组患儿家属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和家属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能明显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患儿治疗期间家属的焦虑抑郁症状。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风险防范式护理

医院中儿科收治的患者均是婴幼儿、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等阶段的小儿,主要涉及儿童的呼吸和消化、循环及免疫等疾病的防治,由于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高,体内各大脏器发育较为稚嫩,患病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概率较大,所以临床上对儿科的治护工作非常关注[1-2]。近年社会各界对儿科风险事件防范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因此提出更多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防范式护理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手段,多个研究指出该项护理模式能明显减少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并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管理的效果[3]。为了解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次将吕梁市人民医院用不同方法干预的80例儿科患儿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管理的作用与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吕梁市人民医院儿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患儿80例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儿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13岁,平均(5.7±0.3)岁;病程5d~2个月,平均(1.5±0.4)个月。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14岁,平均(5.6±0.5)岁;病程4d~2个月,平均(1.6±0.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住院治疗的儿科患者;②智力正常;③重大脏器无器质性损伤。

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重大脏器疾病者;②具有血液疾病者;③患儿及(或)家属依从性欠佳者。

1.3 方法

对照组依规定行常规护理,给患儿提供基础护理,遵医嘱给患儿正确用药,为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常规的疾病和健康知识宣教,指导家属正确的照顾患儿,对患儿的日常饮食和生活进行合理的指导。

观察组风险防范式护理:①风险防范式护理小组成立。以儿科为单位组建风险防范式护理小组,小组内包括护理部的主任和护士长与一线护理人员,注意一线护理人员要符合≥8年的年资,并具备专业的证书和岗位职业证书等。②儿科护理风险评估。将循证医学理论作为儿科护理风险评估指导,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次分析得出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护理及时性、记录内容准确性和护理安全性等,常见的风险包括家属对治护内容不了解、磕碰等,用药和输液亦容易出现护理差错或技术问题,根据获得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护理。③风险防范护理。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和家属的具体情况,根据患儿的病情和机体状况为其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将制定的护理方案打印成流程表,分发给患儿的家属,给患儿的护理工作均按照护理流程表展开,在护理的过程中及时给患儿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内容的针对性和个体化,发现异常问题时即刻告诉医生,保证患儿能第一时间得到正确处理;遵医嘱给患儿按时按量的用药,如果患儿出现异常问题,则即刻与医生沟通,协助医生给患儿做对症处理,避免患儿的异常情况持续加重。④家属疾病与健康知识教育。与患儿的家属积极交流,使家属进一步了解患儿的病情,知晓各项临床治疗和护理操作的重要性。嘱咐家属各方面注意事项,提高家属的警惕性,发现异常时即刻告诉医务人员,保证患儿得到第一时间的处理。将医院自制的小儿常见疾病防护小册子分发给家属,指导家属认真阅读,懂得如何配合医务人员,保证患儿的病情持续稳定的恢复。告诉家属注意日常饮食,保证患儿的身体状况能得到有效恢复,每天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加强患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保证患儿的病情持续恢复。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在护理中发生的风险事件,包括记录差错和操作误差、投诉事件以及医患纠纷与住院时间,调查家属在患儿围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SAS评分以50分为界限,得分高说明焦虑症状严重,SDS评分以53分为界限,得分高说明抑郁症状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围治疗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家属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科中的大多数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与护理时不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故而临床工作中极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宁晓红[5]指出儿科病房中因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较低和操作水平欠佳造成的风险事件非常关键,这也是儿科护理与治疗效果降低的一方面原因。

刘芳芳[6]指出风险防范式管理对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的效果提高作用明显,医患纠纷发生率为1.72%,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3.79%,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本次施行的风险防范式护理明显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仅1例(2.5%)出现记录差错,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5.0%,同时在患儿治疗期间家属的心理状态稳定,未出现过度焦虑或抑郁的问题,大约(7.5±0.2)d时间患儿病情恢复并出院,与上述研究结果差异不大。

笔者认为本次施行的风险防范式护理强调医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加强,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亦强调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依据循证医学分析和总结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风险等,再以获得的结果为指导为患儿制定适宜的护理服务,注重每项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及个体化,强调为每位患儿提供更为细致和精细化的护理,从各个方面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患儿的病情尽早恢复。

参考文献

[1]俞玲亚.儿科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措施与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0):130-131.

[2]马贺贺,赵月梅.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2):121-122.

[3]李艳.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7):60-61.

[4]黄利群,姚绍玲,袁美美,等.预见式风险管控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61):202-204.

[5]宁晓红.浅析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3):29-30+33.

[6]刘芳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对儿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7):147-148.

作者:张文妍

风险防范式儿科护理论文 篇3:

浅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摘 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于我院收治的儿科患儿中选取 54例作为调查主体,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常规组)跟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护理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依从治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有效率。结果:护理组( 100.0%)依从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68.00%),对比差异明显, P<0.05。护理之后两组患儿的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明显, P<0.05。结论:在儿科患儿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可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在掌握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实施原则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最大程度的提升儿科患儿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 ;儿科护理 ;管理意义 ;应用意义

护理过程中 ,因为存在部分不确定因素或者是存在一些间接因素,这部分因素的存在会造成患儿疗效受到影响,并且还会影响到死亡发生 ,这就是护理风险。所以,护理风险存在明显的复杂性以及专业水平非常的高,所以,会导致患儿的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不确定风险的存在,会在后期治疗的过程中呈现在各个环节的独有特征[1]。对于我院临床儿科护理管理措施来说,儿科护理具有非常高的风险性,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因为儿科患儿年龄都非常的小,会降低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措施的依从性,并且,儿科患儿病情非常的复杂,并且存在较差的预后效果。但是现阶段医疗水平存在明显的条件限制,造成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非常高的风险,在出现风险事件的过程中,会导致患儿的安全受到直接的影响,甚至在后期出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医患纠纷 [2]。所以,想要实现临床儿科护理水平的有效提高,实现患儿预后效果得到有效的保障,已经发展成为现阶段临床医学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所以,本次研究选择患儿的基础上,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详细如下。

1 基础资料及方法

1.1基础资料

随机抽取儿科患儿 54例作为调查对象,时间段为 2016年 12月至 2017年 12 月,男性患儿有 25例,女性患儿有 29例。统计患儿的年龄大小为 2岁到 7岁,统计得到其平均年龄大小为( 4.22±0.23)岁,最短的病程为 1个月,最长为 6个月,所以平均的病程大小为( 3.72±0.43)年。将患儿分为常规组( 25例)、护理组( 29例),常规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大小为( 4.42±0.22)岁,均的病程大小为( 4.66±0.45)年;护理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大小为( 4.01±11.02)岁,平均的病程大小为(4.52±0.22)年。

2护理措施

2.1常规组

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进行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向儿科患儿进行健康方式指导,告知患儿家属儿科患儿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患儿进行全面护理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健康行为、生理、社会、心理与环境,并且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3]。

1.2.2护理组

首先,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的、有效的住院环境,并且还应该从根本上结合患儿的实际年龄特征,按照儿童的实际心理来针对住院环境进行布置,这样一来,在这个不熟悉住院环境中,最大程度的降低患儿的紧张心理,还可以促使患儿临床治疗依从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其次,按照需要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分析临床中风险事件危险因素的出现,之后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根本上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训练工作,最后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风险意识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小组人员,还需要实现相关法律知识的强化,从根本上改善专业水平,强化法律意识。

最后,在开展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从根本上重视以及关注自身的語言神态,在分析患儿实际年龄跟实际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跟患儿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沟通,展示人文关怀。

1.3评价指标

首先分析患儿的用药治疗依从性:对患儿家属针对患儿的医疗行为进行询问和观察,并且完善医嘱或者是健康指导建议,分析其符合程度,完成患儿治疗依从性的评价。

其次是分析儿科患儿得生活质量问卷综合评分:生活质量问卷存在非常高的可信度、有效度,详细包括以下5个维度内容:( 1)活动受限,( 2)症状,( 3)心理状况,( 4)刺激原反应,( 5)家属关心。对患儿生活质量综合评分进行针对的计算,且设置为7分制评分法,得到的综合评分低,那么就表示患儿生活质量受影响程度越大。其中,7分最好,1分最差 [4]。

1.4统计学意义

在 SPSS 19.0软件包中纳入数据,差异分别用 t或者卡方来检验,若 P< 0.05,则代表差异明显。

2.1依从治疗有效率

在完成护理干预之后。护理组( 100.0%)依从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68.00%),对比差异明显,P<0.05。

2.2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活质量问卷综合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之后两组患儿的日间症状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问卷综合评分比较,护理之前两组患儿的生评分、夜间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儿科患儿是护理服务的主要对象,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可以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基础原则,并且将在儿科护理中体现更大的人文关怀性质,所以需从根本上基于实际情况,完善患儿临床护理工作,重视预防风险因素的发生。

综上所述,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可以促使儿科患儿家属提升疾病防治知识认识水平,并且还可以提升儿科患儿治疗方法依从性,并且可以促使家属实现治疗技术的有效掌握。辅助治疗,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儿科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清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4(09):185-186.

[2]刘妙盛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23(08):104-106.

[3]吴孝萍 .精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38):241+244.

[4]任志萍 ,李兰凤 ,张瑜联 ,张会芬 ,张娜 .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J].河北医药 ,2013,35(15):2387-2388.

作者:赵芳婷

上一篇: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要点集合3篇下一篇:公共卫生工作意见集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