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院农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神农之学源自神农,专事树艺百谷,为先秦农业技术流派之正宗,后来所谓农学家多奉神农为始祖,也出现了托神农之名的农学著作。另有许行一家,从其自耕而食的行为看与神农学派有一定技术关系,但许行农家更专注于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村社会生活,倡行自食其力,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所萌生的五口之家小农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学院农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工学院农学论文 篇1:

沈阳工学院农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讨

摘要以沈阳工学院为例,根据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定位和就业岗位群,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并调整课程设置,进而提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要想解决好“三农”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全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地不断提高。培养熟练掌握并应用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农学专业肩负的历史重任。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对高等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沈阳工学院于2013年9月由民办三本院校转设成为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专业定位和就业岗位群

对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图1),农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4个就业方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其他方向和考取研究生。其中,2006年之前的毕业生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例较大,近几年有减少的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长;近3年来选择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确定农学专业定位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作物栽培方向;二是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作物栽培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一是与农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岗位;二是作为推广员到农村给农民进行科技推广;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四是从事农业成果转化工作。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到农业院所或公司进行种子选育;二是从事种子生产、加工与贮藏方面的工作;三是从事种子检验方面的工作;四是从事种子经营与管理工作[2]。

2课程设置调整

沈阳工学院秉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是以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不是单纯的技能型,也不是单纯的创新型,而是一个复合体。因此,在具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上,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理论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都有相应的措施,并且密切协调。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构成,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立足学院实际,对原有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一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例如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由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增加了某些课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在保证原有理论课学时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课学时。增加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相关网络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同时,鉴于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删除了园艺学概论、园林概论等几门与农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

3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大多要到基层工作的需要,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本校教师,还可聘请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和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进行教学。教学讲授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多联系生产实践,多讲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业技术;教学场所也不应只局限于教室,应多到实践基地、大棚中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采取讲授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指导自学等多种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3.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通过实验课教学、专业实践与实习、生产劳动、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地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过硬,就业后能够较快融入到工作岗位[3]。

3.3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成立督导组,坚持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都进行开学前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及不定期检查,教师每学期都要听课并详细填写听课记录。督导组及时对教学情况给予反馈意见,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改进学生的听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晶,宁海龙,王敬国,等.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7-18.

[2] 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27-28.

[3] 官春云.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7):19-24.

作者:孙璐 高西宁 黄元财

工学院农学论文 篇2:

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研究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在制度结构上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文选取在这两次调整合并中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为个案,通过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叙述了50年代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两所学校各自的调整过程,以及调整对两所大学的影响并揭示了院系调整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考察两次高校改革,对于我们制定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 20世纪50年代 院系调整

一、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概况

浙江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1901年易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以后名称多次变动。1928年4月1日,根据新制定的“大学组织条例”的规定,校名正式定为“浙江大学”。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全校共有3个学院16个系。

复旦大学初名复旦公学,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公立的高等学堂,1917年改为私立复旦大学。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有5个学院、19个系。

二、两所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情况的对比

(一)两所学校吸收其他院校相关系科的对比

1949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军管会报经上级批准,决定停办设在金华市的国立英士大学(简称英大)。征得杭州市军管会同意,英大工学院、农学院及文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学系、中国文学系等院系的学生转学至浙江大学;法学院及文理学院的史地学系学生则由院校发给证明自行转学;英大的大部分图书、仪器移交给浙大,并有教员10人、职员10人到浙大工作。8月,浙大农学院增设畜牧兽医学系。9月,南通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学生并入浙大。1950年1月,暨南大学人类学系并入浙大。1952年2月,设在杭州的之江大学停办,该校工学院的土木系、机械系并入浙大,有7位教授和6位副教授、18位讲师助教、2位职员到浙大工作。[1]上述即为院系调整过程中浙大所合并的院系。可以说,在院系调整中浙大只是合并了一小部分其他院系。

从1952年8月至9月底,复旦大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合并了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校的众多系科,具体情况如下。

1.中国语文系: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及上海学院4校的中国语文系合并组成。

2.外国语文系设俄文、英文两组:俄文组即原复旦俄文组;英文组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4校合并组成。

3.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和沪江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的历史系合并组成。

4.新闻系: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合并组成。

5.数学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及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4校的数学系合并组成。

6.物理系:由复旦大学物理系物理组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除电讯组)、大同大学5校的物理系合并组成。

7.化学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7校的化学系合并组成。

8.生物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3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学的人类学系合并组成。

9.经济系: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学院以及前已并入的大夏大学、英士大学等9校的经济系合并组成。

10.经济研究所:原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11.工农速成中学:原华东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于12月并入复旦,1955年校址由苏州迁到上海。[2]

浙江大学与复旦大学在合并其他学校过程中,由于各自先前的历史与自身规模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也各有所侧重。相比浙江大学合并程度较轻、合并与分离并重并且偏重工科发展的特点,复旦大学合并其他学校的幅度明显要大很多。进一步分析复旦大学吸收幅度如此之大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复旦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规模与学科明显小于浙江大学,所以新中国政府根据自己对于上海这一重要城市的定位,以及自身的教育发展需要,依据军管与行政双管齐下的方式,在侧重发展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与理学科的政策指导下,对复旦大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此后,偏重思想与理论的文学与理学,在复旦大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直至今日。

(二)两所学校调出院系的对比

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浙江大学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华东区调整委员会公布的关于浙江大学的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1.调整后各类系科的设置。

电机类:原浙江大学电机系及电机科。

机械类:由浙江大学、前之江大学2校的机械系及浙江大学机械科合组而成。

化工类:原浙江大学化工系及化工科。

土木类:由浙江大学、前之江大学2校的土木系及浙江大学土木科合组而成。

2.调整系科。

原浙江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5系(理科各系留工学院所需师资外)调整至复旦大学。

原浙江大学地理系调整至华东师范大学。

原浙江大学药学系调整至上海第一医学院。

原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

原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调整至华东水利学院。

原浙江大学航空系调整至华东航空学院。

3.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

1952年2月,浙江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与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院址在原之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8月,浙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系调整至复旦大学;地理学系调至华东师范大学;理学院的药学系并入上海医学院;农学院单独成立浙江农学院,其中畜牧兽医学系调入南京农学院,森林学系调至哈尔滨的东北林学院;工学院的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利组调至在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航空工程学系调至南京航空学院。此外,浙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系的少数教师调到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4]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有的系科也从复旦调出与其他院校合并或独立建立新的学校,具体如下。

1.复旦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合作6个系及统计、贸易、银行3个专修科调出,组成上海财经学院。

2.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3系调至东北沈阳,新建沈阳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

3.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调出,与圣约翰等九所高校的法律、政治等系合并组成华东政法学院,校址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撤销。

4.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调出,并入南京大学。[5]

在调整中,浙江大学所调出的院系要明显多于复旦大学。建国初年高校建设要走专业化路线这一原则,使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院校必然受到更多的损失。浙江大学所调出的,以及所独立成校的院系,以文科、理科与农医类为主,从而直接使今天的浙江大学依旧以工科最为著名。必须承认,这样的调整对于当时建国初年的国情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对于具有优良的人文传统与综合规模的“国立浙江大学”而言,不啻为一次重大的冲击。

总之,无论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专才教育”院系缩减,还是复旦大学注重文理基础学科的规模扩充,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都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一刀切”式的全盘模仿,虽然配合了国家建设计划尤其是经济建设计划的需要,并且将与原有社会性质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改造成了与新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但它与大学应有的“通识教育”要求,以及理想主义色彩,相距越来越远。这些负面的效应,到几十年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才表现出来,并且其影响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编.浙江大学简史(第二卷·1949.5-1966.5)[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322-323.

[2]复旦大学校志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二卷·1949-1988)[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4.

[3]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教育部档案(长期卷·卷十四),1952.

[4]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编.浙江大学简史(第二卷·1949.5-1966.5)[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323.

[5]复旦大学校志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二卷·1949-1988)[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4-15.

作者:杨文博

工学院农学论文 篇3:

中国人民大学从这里走来

1948年春,中共中央东渡黄河,来到晋察冀边区城南庄。5月9日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建立高等学府——华北大学,并提出由华北局领导。华北大学的任务是为解放全中国培养干部。建国后,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

笔者通过走访近百位原华北大学师生,以及对有关历史文献的搜集研究,提出华北大学的四大历史性地位和贡献。虽然华北大学在正定办学仅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它在人民大学校史以及中国教育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解放区的最高学府

如今,在正定256医院,还完好地保存着当年华北大学旧址,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当年刘少奇同志曾在这里讲过课,校长吴玉章的70寿辰也在此举办。教堂的东北角有一座古式的二层小楼名叫栖贤楼,许多著名人士都曾在此居住,丁玲的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在这里最后修改完成的。

华北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8月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1939年7月陕公和鲁艺等院校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晋察冀边区。1948年8月24日,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建于1858年的天主教堂,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教务长。从主要领导配备上看,华北大学在当时全国解放区学校中无疑是最高规格的。

据笔者收藏的1948年《华北大学成立典礼特刊》记载,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学院性质,办短期政治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性质,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有国文、史地、教育、社会科学、外语及数理化六个系;三部为文艺学院性质,培养文艺干部,下设工学团、文工团、美术工厂及乐器工厂;四部为研究部,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可见,华北大学在院系设置上更是相当完备,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解放区最高学府,也标志着我党领导的大学教育从此开始走向正规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中心

华北大学不仅是一所高等学府,还是当时新民主义文化的中心。大批文化思想界的著名学者教授艾思奇、何干之、李何林、尹达、陈唯实、丁易、何思敬、张如心、胡华、刘大年、赵俪生等云集华大,为一时之鼎盛。

吴玉章校长是一位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革命元老、教育家。笔者珍藏吴老当年的油印讲义《中国近五十年来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史》《中国历史教程绪论》,至今已是弥足珍贵的红色文献。

副校长范文澜、成仿吾和教务长钱俊瑞都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经常对学生进行谆谆教诲,他们的话使当时的青年人如沐春风。

华北大学的研究部汇集了雄厚的学术力量,共分为八个专门研究室:中国历史研究室、哲学研究室、中国语文研究室、国际法研究室、外语研究室、政治研究室、教育研究室、文艺研究室。那时的华北大学可谓是名家聚集、大师荟萃的学术殿堂。

华北大学在文学艺术的创作演出方面更是群星璀璨,成就卓著。沙可夫、艾青、光未然担任文艺学院领导。丁玲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一部为新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性声誉的里程碑式作品在华大校园诞生。

华北大学文工团创作演出了大型话剧《红旗歌》《生死仇》《民主青年进行曲》,歌唱演员王昆、郭兰英等之后都成为著名艺术家。由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工团集体创作演出的话剧《红旗歌》是第一部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它以石家庄大兴纱厂为创作基地,以纱厂女工为原型,塑造了新中国文艺舞台上最初的一批工人、干部形象,为今后创作城市工厂题材作品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华大的三个文工团建国后分别组建成立了中央歌剧舞剧院、北京人艺、青年艺术剧院等全国性的文艺团体。

华北大学不仅有文工团,还有当时解放区最高水平的专业京剧团——“华北平剧院”,拥有著名编导阿甲、主演李和曾等名角,阵容十分强大。他们除演出《三打祝家庄》等剧外,还根据革命形势创作了现代戏《四劝》等。《四劝》彻底抛弃了旧戏舞台上蟒袍玉带那一套封建传统的东西,代替以解放了的农民的朴素形象。因为它有新的政治思想,所以产生了很强的教育意义,是平剧改革的一个新的尝试。华北大学的平剧院建国后组建成立了中国京剧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

以华大师生为主力创作的革命新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创举。江丰、彦涵、罗工柳、王式廓、冯真等一大批艺术家,深入火热的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传世名作。

华北大学还经常邀请各界知名人士如吴晗、胡乔木、田汉、周扬等作报告,为这一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心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培育建国英才的摇篮

据当年的华大师生回忆:“当时学习是很紧张的,条件也很艰苦,他们用的笔记本都是自制的黄色粗纸,学校有个土工厂,钢笔水都是煮槐树豆做的,记笔记,坐着小马扎,每天早上起来扭秧歌,这是华北大学的传统节目。学校的一切都自制,包括宿舍里的灯和灯草,墙上挖个洞,放个碗儿,里面有点儿油,插上灯草,这就是比较好的照明灯具了。白天上课,晚上整理笔记,笔记本都是自己拿线缝,确实接受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北平解放后,许多平津大城市的青年学生,都毅然报考了华北大学,因为这是一所在整个华北解放区乃至全中国最大的革命学校,德高望重的吴玉章老前辈任校长。虽然北京有不少名牌大学,但是当时大家都认为只有在华北大学才能学到最正宗的马列主义和革命道理,可见当年正定华大已成为广大进步青年向往接受革命洗礼的红色圣地。

在成立不过一年多的时间里,华北大学为解放战争培养了近两万名干部。新中国诞生前,就已有14000人毕业,奋战在全国各地。这些毕业生以革命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安危和得失,不顾艰险,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去。有二千余人参加了解放平津战役,不仅在华北、内蒙古的新解放区和东北有大批华大学生,而且有4000余人南下到湖南、江西,参加了解放广西战役,又向广州进军。还有1000多华大学生到达西北,为解放甘肃、青海等省前进。

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华北大学派出500名大会纠察队,华大又是唯一全部人员通过金水桥的队伍。10月2日晚,为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华北大学三部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了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以石家庄战鼓开场,浓烈的民族特色,充分显示了欢庆开国的盛大气势。开国大典之后,又有6000名毕业生被分配到新中国的各条建设战线。

更有不少学生成为社会栋梁,军政界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就有几百人之多,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林准,外交部副部长齐怀远,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杨桓中将,陕西省省委书记张勃兴,中国银行总行副行长凌志,河北省纪委书记白石等等。文教界的华大人才最集中,高校正副校长有几十人,教授有几百人。文艺界名人如著名演员朱旭、蓝天野等,作家徐光耀、李燕杰等,此外名记者、名画家、名编导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辰。

新中国高等教育之母

1949年3月,按照中央的指示,华北大学由正定迁往北平办学。刘少奇建议华北大学年初毕业的学员都应分配到各种学校及训练班中去,担负教育工作,并主张南京等大城市组织华大式的学校,照华大一样加以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华北大学一些下属院系陆续脱离大学独立办学,或和别的单位合并组建成新的院校,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华大工学院发展为北京理工大学。1948年9月,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与著名的中法大学合并,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华大农学院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大学。1949年9月,华北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华大二部外语系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1948年8月,华大的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合并为华大二部外语系。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华北大学二部于2月进城。6月,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与外事学校合并,学校改名为外国语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华大三部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革命文艺家,是新中国艺术教育的大本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加速培养各艺术领域人才的需要,三部的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陆续脱离华大,分别筹建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等。

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在全国创办更多“华大式”学校的要求,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学和南方大学。1949年8月,毛泽东指示叶剑英,华南解放后,要在南方办好一个大学,并亲笔题写了“南方大学”四个字。叶剑英立即从华北大学抽调了时任第一部副主任的著名哲学家陈唯实以及在华大从事教学工作的十几名干部和教师,随军南下创办南方大学,叶帅任校长,陈唯实任第一副校长。来自华北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们为祖国南疆的革命教育事业继续作出自己的历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具有马列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建设人才,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同志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自己担负的历史性任务。

在中国人民大学76年的历史发展中,正定华北大学时期是贡献最大、名人最多、成果最集中、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鼎盛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从这里走来”——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亲笔为正定华北大学所写的题词。如今,当我们来到当年的华大校园,遥想新中国诞生前夜在这座革命熔炉里曾走出那么多开国名师、建国栋梁,我们不能不为之自豪。

但令人遗憾的是,正定华北大学旧址多年来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始终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不为外界所知。而且对华北大学及其旧址的研究挖掘和资料整理工作也十分薄弱,亟待加强。

今年是华北大学建校76周年,希望广大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行动起来,齐襄盛举,将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华北大学在正定的历史功勋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又一个河北的红色文化品牌。

编辑/苗卫钟 刘 雅

(本文作者王律: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研究员、石家庄市第八届优秀青年社科专家)

上一篇:古文论研究论文下一篇:国际化刑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