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本科教学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美容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短期培训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階段,形成了目前以专科人才培养层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格局。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美容行业的迅猛发展,较低层次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为保障中医美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迫在眉睫。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医特色疗法本科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特色疗法本科教学论文 篇1:

加强中医特色疗法在本科教学实践的探索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医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在临床实习的本科生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抽取同期实习的本科生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跟随不同的带教老师进行实践技能学习,对照组按常规带教,不进行专门的临床技能培训。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书面理论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结果:观察组考试成绩,包括技能操作考试和综合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学生对中医特色教学方法的认知度、临床思维能力、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中医兴趣等4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将中医特色疗法引入本科教学,加强对本科生中医特色疗法的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中医学习兴趣和临床动手能力,从而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中医教学;中医特色疗法;本科生;临床实践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12.014

中医特色疗法是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为此,笔者将中医特色疗法引入本科临床实践教学中,旨在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中医兴趣,促进中医本科教学向临床技能的快速转化,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实习的本科生50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实习的50例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专业构成及出科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2.1 常用中医特色疗法筛选 将临床常用中医特色疗法根据治疗特点进行归类,并筛选出临床疗效确切、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10种,分别为针灸、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热敷、中药熏洗、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透入、中药足疗及中药熨烫,制订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临床适应症,并制订相应考核评价体系,对临床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培训。

2.2 分 组 将观察组50例学生随机分成10组,每组5例,分别跟随不同的带教老师进行实践技能学习,每月进行1次轮转。对照组50例学生按常规带教,不进行专门的临床技能培训。

2.3 培训方法 入科时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针灸、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热敷、中药熏洗、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透入、中药足疗及中药熨烫等10种方法培训,包括操作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出科时进行考核。

2.4 考核方法 ①出科考核,两组学生在实习期满后,进行统一出科考核,包括书面理论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②问卷调查:针对笔者针对两组学生设计了满意度问卷调查,包括中医特色疗法的认知度(你是否熟悉中医特色疗法?将中医特色疗法引入临床实践教学是否满意?你是否掌握了中医特色疗法中的相关知识?),临床思维能力(你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否提高?该教学模式能否提高你对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是否让你觉得有较大收获?)、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通过中医特色疗法的学习你的临床动手能力是否提高?中医特色疗法是否加强了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中医兴趣(你是否对中医知识印象更深刻?该教学模式是否值得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推广?)等4个方面10个问题。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方差齐时,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时,则采用Tamhance’s T2检

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见表2。

3.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 对100例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中医特色疗法的认知度、临床思维能力、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中医兴趣等

4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0.01)。

4 讨 论

中医临床教学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中医药院校主管部门乃至整个中医界的关注和重视。随着现代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并吸取西方高等教育的特长,我国的中医药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但是,由于受西医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医临床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重理论轻临床的教育模式,不能较好地突出中医药学术的特点[2]。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教学的质量,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中医临床教学模式是新世纪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传统高等中医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理论与临床实践脱离;教学方法落后,以注入式教学为主;以考核知识记忆力、认知能力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培养[3-4]。为适应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及加强中医院校本科教学的需要,应探索出新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竞争体制下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临床医师。中医临床技能尤其是传统中医特色疗法的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中医特色疗法的针对性培训,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中医特色疗法是体现中医特色的最基本方法;但目前各中医院校除针灸专业外,对中医特色疗法的培训明显不足。大多数本科实习生在临床实践期间按部就班,大多数时间花在书写病历上,对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够;教学医院也没有专门针对临床特色疗法进行培训,致使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差、中医临床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由于中医学是临床实践医学,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技能的系统培养和锻炼,才能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用。中医特色疗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通过学习掌握常用中医特色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对提高临床实践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临床价值。

5 参考文献

[1] 连树林.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4):363-364.

[2] 张丽君,李峰,戴良因,等.影响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因素[J].中医教育,2003,22(1):28-30.

[3] 童瑶.中医临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医教育[J].中医教育,2009,28(1):77-79.

[4] 唐华燕,苏晓,姚重华,等.案例教学结合问题引导在中医风湿病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9):78-80.

收稿日期:2014-09-07;修回日期:2014-11-17

作者:马武开等

中医特色疗法本科教学论文 篇2:

中医美容本科教育必要性探讨

中医美容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短期培训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階段,形成了目前以专科人才培养层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格局。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美容行业的迅猛发展,较低层次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为保障中医美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迫在眉睫。笔者以本文初步探讨开展中医美容专业本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求教于各方专家。

1 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是美容行业迅猛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崇尚自然、追求健与美的需求日益高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美容行业年产值已经超过三千亿元,从业人员超过一千三百万。由此可以看出该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对美容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1]。

我国美容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关键性转折: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普通美容转变为专业美容,从单纯的西医美容转变为中医美容为热潮的美容业,其中,中医美容现已从初级阶段转变为快速发展阶段,美容服务也从单纯的面部护理,发展到养生保健、美体塑身、健康长寿等多种新项目。这些转变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中医美容理论,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级美容人才,然而目前中医美容教育明显滞后,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2]。

据广西南宁市美容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容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一般民营机构中持有正规学历文凭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中以大、中专学历为主,专业背景以美容、推拿或护理为主。民营美容机构现正向品牌化、高品质服务经营迈进,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大[3]。中医美容以其天然、有效、安全等独特优势在美容行业中份额迅速攀升。为迎合人们对自然疗法的追求,社会上但凡美容机构大多挂上了中医的头衔,从业人员鱼目混杂,其中不乏未经系统学习过中医短期培训就上岗的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中医美容执业欠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行业发展。加速人才培养步伐,规范行业行为,刻不容缓。

此外,医疗机构对美容人才学历要求多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以上;美容企业对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用于培训人才,经常邀请中医师亲临指导咨询和诊治等,大量事实表明,高层次人才的短缺已束缚了行业发展,只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出大量业务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科研教学能力强的高学历美容人才,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行业更健康更快速地发展。

2 本科层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美容人才最高效的途径

中医美容,架构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上,与中医的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等紧密关联,相比西医美容和一般意义上的生活美容,其内容更丰富,架构更复杂。若无中医学高等教育基础知识的支撑,学员很难真正掌握中医美容的真谛,也无法适应现在中医美容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医美容教育必须向高等教育迈进[2]。

医疗美容所面对的损美性疾病常产生于皮肤科、妇科、内分泌代谢科等疾病基础之上,并且和心理因素、行为方式、生活起居等因素密切关联。大众对美容服务的要求也日益趋高,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美容医师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精准的专业技能操作、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中医美容医师还须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多种中医诊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上述知识结构的搭建、素质的培养仅靠短期培训、大中专层次的培养或工作中的学习进修是难以达到的,只有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尤其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为适应美容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就要培养兼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的中医美容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本科教育从源头上为行业发展提供最高效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开设中医美容专业本科教育,将为中医美容事业培养出行业中坚力量,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趋势。

3 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是提升招生质量和拓宽就业途径的重要保障

依照现行的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只能招收到生源水平较低的考生,开设本科教育能提高人才培养的准入条件,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加入到学习中医美容的行列中来,从而大幅度提高生源素质,从根本上保障美容人才质量。

据调查,美容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岗位以各类生活美容机构、化妆品企业为主,而非医院的美容科或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究其原因,首先是医院对学历的高要求使美容毕业生止步于医疗机构而涌进生活美容市场。目前把培养层次只限制在专科层次上,造成了学生进医院困难[4]。这样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从业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其次,现行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医疗美容实施主诊医师责任制,而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具有医师资格并经注册;②受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③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如整形、皮肤、中医等)的工作经历,按规定,要胜任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的工作必须接受中医美容本科专业教育,大专学历层次毕业生若想从事医疗美容,也只能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1]。近年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限制了美容专业毕业生报考,已严重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导致其纷纷改行,中医美容高级人才流失,加剧了人才匮乏。然而,随着美容学科的发展进步,美容行业规范的日益严格,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医疗美容专业毕业生报考的限制必将被打破。发展本科层次教育能大幅增加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夯实医学基础,推进美容专业日渐与医学专业接轨,争取早日合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从而摆脱学历偏低和执业医师资格等从业条件的桎梏,大大拓宽就业途径。

就业追踪发现,美容专科毕业生学历危机感突显,深感学历偏低给工作和前途带来负面影响,提高学历层次愿望急切,很多学生毕业后就读了成教本科或考研。可见,开设中医美容本科教育,能激发学生安心致力于行业发展,为其就业和日后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4 本科教育是推进中医美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依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众多教育专家和美容行家一直致力于中医美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其焦点大多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本科教育将推动教育改革向前迈开重要的一步。

探索符合客观要求的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的培养模式已成业界共识,开展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还应熟练掌握高级美容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学美容,中、西医临床各科,美容心理学,还应增设化妆品学、美容化妆、美容护肤、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美容醫院经营管理等相关课程,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美容中医师和高级美容师双重技能的培养,才能造就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中医美容人才[5]。在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方面,中医美容教育应重视中医膳食、心理、养生、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美容方法的运用与创新。还需充分发掘祖国医学的精粹,研发出更多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产品和治疗方法。更应重视与现代医学、先进科技有机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材料、新经验来发展如生物工程技术、仿生技术、基因等。而单靠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和目前的科研现状是无法达到这些内容的。为加快中医美容学科专业发展步伐,必须配备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培养大量综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因此,吴志明等多位有识之士提出中医美容教育应设立本科层次教育,甚至发展成为高学历层次[4]。

5 既往中医美容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本科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2004年教育部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这是我国顺应美容医学临床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重大决策。虽然教育部一直未对中医美容本科层次教学有明确规定,但有些办学机构仍然坚持医学美容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并取得初步成就。例如200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开设了中医美容本科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自2003年起、广州中医药大学自2002年起招收中医美容方向硕士研究生且招生人数持续走高。截止2010年已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校招收中医美容方向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7所院校招收中医美容方向硕士研究生。显然,近二十年来,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尽管现有的中医美容本科人才培养均挂靠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等专业以美容方向招生,但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积累了相当的办学经验,多年的人才培养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水到渠成。

前景广阔的美容市场,逐步规范的行业管理,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急需大量由高素质医学美容专业人才组成的主导力量充实到行业中来,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和现代医学技术,又同时兼具良好美学修养的高素质中医美容高级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层次势在必行。纵观中医美容专业多年的办学历程,在中医药院校中广泛开展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时机已成熟,这必将为中医美容学事业科学健康快速地发展、持续发挥中医美容优势乃至走向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宜群. 中医美容人才需求及教育现状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86-88.

[2]冯居秦.精品战略推动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向品牌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0):17-19.

[3]甘宁峰.中医美容人才培养若干问题与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106-107.

[4]吴志明,吴燕,李丽琼,等. 从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中医美容的教育和人才培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2009:100-102.

[5]蒋文波,陈伟峰,赵娴.对高等中医美容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858-859.

[收稿日期]2012-11-10 [修回日期]2013-02-17

编辑/贺艳梅

作者:彭红华 龙春莉 丁昉 员小云 张晶晶

中医特色疗法本科教学论文 篇3:

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现

摘 要:随着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医学服务模式面临变革。中医药理论优势显现,世界需要中医药。世界中医药教育迅速发展,中医药教育发展处在关键时期。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化发展趋势明显。世界中医(针灸)医疗合法化不断推进,世界中医药教育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为了中医药本科教育的更好发展,有必要深入分析世界中医药本科教育现状。

关键词:中医学;本科教育;世界;规范发展

中医药发源于中国,正为世界人民享用。由于各國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各国中医药发展差异较大。为把握各国中医药发展情况,深入研究分析各国中医药本科教育现状,为世界中医药发展把脉提供支撑。

一、亚洲中医药本科教育

中国:中国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体系,具备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开设本科中医学专业的院校有64所,开设针灸推拿学专业的院校有49所,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有44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52所,硕士授予权单位46个,博士授予权单位17个[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在校生数661510人,全国高等西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在校生数81480人,全国高等非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在校生数52711人。中国中医教育正探索更适于中医药发展的教育模式。

日本:15世纪日本“后世方派”形成,开始了中国医学日本化阶段。明治时代汉方医学被废止,昭和初年(1926年)日本兴起复古思想和国粹主义浪潮,各个汉方学术团体、汉方诊所以及著名的汉方医师兴办[4]。日本汉方医坚持专科学校教育为主,以师承及团体教育方式为辅的教育方式,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大阪大学、罔山大学、北里大学、北海道大学、鹿儿岛大学等开设汉方医学专业或课程,还有20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5-9]。此外,日本还建立了一所针灸大学,96所针灸学校、167所推拿按摩学校。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将汉方医学纳入了高等教育之列,已有80多个大学设立了汉方医学教育课程。但汉方医学在日本一直以来处于补充、替代医学的地位。

韩国:上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规定“东医”、“汉医”统一称为“韩医”。1951年韩国政府颁布了国民医药法令,规定韩医和西医的地位相同[10]。1948年东洋大学馆举办东医学教育,1966年东洋医科大学并入庆熙大学校的医科大学,成立汉医学研究生院,开设学士、硕士、博士教育。现经韩国教育部门注册的正规全日制韩医大学共12所。

马来西亚:1955年马来西亚中医学院成立,为马来西亚第一所中医药教育机构,同时马华医药学院、霹雳中医学院、槟城中医学院、柔佛中医学院、霹雳针灸学院、诗巫中医学院等先后创办。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中医学院先后与中国的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班[11-13]。2009年,政府准许筹办传统医药高等教育,并整合其中8家单位组成中医药大学。

新加坡:新加坡中医界于1946年成立中医师公会,1953年中医师公会成立中医专门学校,1976年更名为新加坡中医学院[14],随后又有10余所民办中医药院校成立。目前,新加坡中医药教育采用中国中医高等教育统编教材,与多所中国中医药院校联合办学,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博士)课程等[15]。2000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了《中医师法令》,确立了中医师的合法地位,随后卫生部又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确立中医师注册制度[16]。2001年新加坡正式开始实施针灸师注册,2002年开始中医师注册。

泰国,2000年7月1日,泰国的卫生部颁布了《中医合法化的执行条例》,中医在泰国合法化,中医药在泰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17]。2007年泰国高校的学历学位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截至2016年泰国已有华侨崇圣大学、兰实大学、国立庄甲盛叻察帕大学(与厦门大学)、皇太后大学(设孔子学院)、碧瑶大学、清莱学院、那空叻查是玛(呵叻)学院7所大学设立中医教育,均与中国大陆知名中医药院校联合办学,部分还设立硕士奖学金项目[18]。

1992年菲律宾成立了菲律宾中医师公会,1961年成立中国医药研究社, 2005年菲律宾东方大学首次开设了中医课程。印度尼西亚于1985年成立印尼中医协会,组建“中医考试遴选委员会”,每年组织中医(针灸)考试,通过考试者可在当地卫生部门注册后行医[19]。1983建立了唯一的一所中医学院,印尼一些大学也设立了针灸专科相关课程。

二、欧洲中医药本科教育

丹麦:1981年丹麦最高法院将针灸确定为一种外科手术,只有注册医生或助手在医生指导下才能进行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艾灸及电疗仪等。丹麦的针灸教育以民办为主,尚未进入正轨高等教育体系,最早的针灸学校成立于1983年,目前有8所针灸学校,均非全日制办学。比较著名的有北欧中国针灸学院、哥本哈根大学针灸学校等。

挪威:20世纪70年代初,挪威针灸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国学习针灸,并和中国的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培训班,培养4年制针灸医生。20世纪90年代,挪威针灸学校经政府批准升格为挪威针灸学院,成为挪威中医教育的高等学府,政府批准可授予针灸本科学士学位。2008年7月挪威针灸学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签订协议,正式本科学位联合办学。

瑞典:1984年瑞典政府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等作为“补充替代医学”实施管理。瑞典中医学校有:针灸学校(斯德哥尔摩)、健使学校(哥德堡)、中医药南部学校、内经学校、瑞典传统中医药学院和五行学校,最著名的是针灸学校。

芬兰:1975年芬兰卫生部确认针疗作为内科治疗的一部分,限定内科与牙科医师有使用权,后來又扩大至兽医等专科。芬兰的5所医学院校中有3所将针灸纳入教学体系,开展了正规的针灸教育,芬兰的针灸师多为医学院毕业生。1979年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与管理针灸业,研究针疗纳入芬兰国家卫生保健体系的可行性与实施细则。

保加利亚:1990年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保加利亚卫生部商定在索菲亚建立“保中传统医药合作中心”,承认中国的中医师在保行医和使用中药治病的合法性,为欧洲第一个承认中医药合法地位的国家卫生主管部门。

意大利:意大利对针灸已普遍认可,意大利卫生部尚不承认中医。一些正规高等院校如罗马大学、米兰大学、伯利亚大学等都开设针灸课程。意大利法律规定运用针灸方法从事医疗活动的医生必须是意大利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外科医生,再经过学习,毕业考试合格后才具合法资格。意大利约有20家中医、针灸私立学校开展中医、针灸培训。2004年中意两国签署中医药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政府合作在意大利医学院校开设中医硕士学位课程。

西班牙: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格拉那达大学及马德里卡姆鲁滕斯大学最先开设学制为三年的针灸硕士课程。198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西班牙律师拉蒙合作在塔拉戈纳省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高等学校”,1990年云南中医学院与西班牙塔拉戈纳国家医师联合会合作在加泰罗尼亚开办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开设了针灸、推拿硕士课程和5年制本科课程教育。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黄帝针灸科学学会和西班牙黄帝针灸学院与中国中医药教育单位合作,在塞维亚市巴布罗·德奥拉维戴大学开设了3年制针灸硕士学位课程,学员是西班牙的在职医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

葡萄牙:2003年,葡国国会通过了针灸立法的草案,确定了针灸在葡国的合法地位。在葡萄牙影响比较大的中医药教育机构有3所:蔡宝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和葡萄牙里斯本高等中医学校。葡萄牙国立波尔图大学是葡萄牙第一所设置中医专业的公立高等院校。

英国:20世纪60年代Worsley针灸学院成立。1975年国际东方医学注册所(IROM)在英国国际东方学院获批成立,IROM成为全欧洲的中医学术交流基地。1993年欧洲第一所中医高等学府伦敦中医学院创办。1997年英国国立米杜萨斯大学开办了以中国中医药高校模式的全科中医课程,英国多家大学如林肯大学、东伦敦大学、西敏斯特大学和南岸大学相继也开办了中医针灸课程,米杜萨斯大学更是开办了中医硕士课程。英国大学入学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英国医学类大学共计11所开设了中医类的本科及硕士课程。

爱尔兰:2004年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爱尔兰卫生部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备忘录》,教育部门承认毕业生的学历,中医在当地行医可以获得医疗行政部门的审批,医疗行为将得到保障。2006年爱尔兰中医学院与广州中医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始在爱尔兰展开硕士学位课程教育。

法国:法国中医药教育都是非全日制教育。1990年起法国有七个医学院设立了大学校际针灸文凭,为法国医师公会认可。1997年,欧洲著名内分泌学专家阿达理、朱勉生教授和玛达合苏教授在达芬奇医学院共同创立授予西医博士的大学中医文凭,2013年该文凭转移到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属下彼基耶医院和巴黎第六大学居里医学院,实现了在主流医学领域中医教育同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法国私立中医学校至今有30多所规模不等的学校,办学比较正规的主要有:中医研究院、杵针中医学院、少阳学院和王氏黄家中医学院。

比利时: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利时第一所中医院校-精明中医学院成立,精明中医学院、比利时中医学院与设于布鲁塞尔医生针灸学院形成三足鼎立局面[20]。比利时还有欧洲中医药大学,麒麟中医学院等。21世纪初中医正式得到了比利时教育部的认可。2003年精明中医学院合并至鲁瑟拉勒高等学院(归属鲁汶大学),标志着中医针灸进入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2010年鲁瑟拉勒高等学院的针灸课程被并入布鲁日高等学院(也归属鲁汶大学),所颁发的文凭被比利时教育部认可,相当于硕士学历。

荷兰:荷兰有7所针灸学校,欧洲中医大学佼佼者。荷兰尚没有能提供针灸研究生课程的学校,没有正规公立的针灸教育机构。私立的针灸学校较正规的有:青白中医药学院、神州中医大学及荷兰中医学院。

匈牙利:2003年匈牙利正式立法许可中国医生在匈牙利合法行医。2004年根据中匈两国教育部1999年签署的互相承认学位证书和学历的协议。2009年匈牙利教育部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匈牙利分校正式纳入匈牙利塞梅尔维斯大学,成为匈牙利第一所具有正式文凭的中医教育院校,设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5年匈牙利中医法案正式生效,承认中国高等中医院校学历。

德国:20世纪80年代后德国不少医科大学开设针灸课程,允许在患者身上使用针灸。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包括慕尼黑大学在内的38个院校开设了针灸课,成立针灸研究所。慕尼黑科技大学开设了中医研究生课程。德国比较大的中医医疗机构有魁茨汀中医医院、欧洲中医康复中心和欧洲针灸中心等。在德国要接受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针灸文凭教育,学生必须具有现代医学基础。

奥地利:2003年维也纳李时珍私人中医大学成立,是欧洲第一所由政府管理机构批准注册的中医大学,下设维也纳、慕尼黑和柏林3所中医学院,学习期满后将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

瑞士:瑞士波恩大学和苏黎世科技大学开设中医、针灸选修课。瑞士中医医师联合会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中医硕士课程进修班,为在职医师提供进修机会,颁发硕士课程结业证书。

俄罗斯:针灸在俄罗斯被称为“反射疗法”。1999年针灸被正式列入了俄联邦医学专业目录[21]。2005年初以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营养医学院、俄罗斯传统医学院等为首的多个医学科研、教学单位共同组建了“俄罗斯东方医学研究院”,并在莫斯科、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建立了中医门诊部作为试点基地。

白俄罗:白俄罗斯共和国是与中国签署政府间中医药合作协议的国家之一。中医针灸推拿在白俄罗斯属于辅助疗法。2018年由白俄罗斯明斯克州医院投资建设,中国中山医院专家参与诊疗、带教的白俄罗斯明斯克州中医中心正式运营。

三、美洲中医药本科教育

加拿大:加拿大对中医针灸立法规管的有4个省,魁北克省和亚伯特省对针灸立法,卑诗省和安大略省对中医立法[22]。加拿大中医医疗没有因为立法而获得与其他医疗专业同等的权益。加拿大尚无全国统一的中医教育政策,加拿大承认海外的正规中医教育学历。中草药在加拿大没有取得合法药品地位[23]。目前加拿大正对中药进行立法规管过程中。

美国: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后,美国掀起了“中国热”、“针灸热”[24-26]。1973年美国内华达州承认针灸合法[27]。2011年全美51个州和特区中,有44个州和1个特区承认中医针灸合法。美国现有80余所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有61所获得了认证。中医教育开始走入著名医学院课堂,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医学院均开设有中医相关课程。1996年始NIH在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设立中医博士后项目,鼓励美国医生进行替代医学研究[28]。美国中医教育主要有中医院校教育、医学院内的中医教育、西医师中医继续教育课程,NIH中医博士后教育及师带徒教育等。针灸或中医药学硕士教育为美国中医教育的主流。

墨西哥:墨西哥的顺势疗法(墨医)与中医有类似的地方。2002年中医针灸治疗在墨西哥获得合法的地位。墨西哥卫生部原则上对进口中草药没有限制。墨西哥中医针灸教育还没有纳入正规的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一些私立针灸学校招收在职医生来培养针灸医生。2004年墨西哥卫生部、教育部及墨西哥医师针灸师联合会共同推动墨西哥中医药学院在墨西哥城奠基,为拉美地区第一家专门培养中医针灸人才的高等學府。

巴西:1996年巴西联邦医学委员会承认针灸的合法性。目前,巴西有6所医科大学设置了针灸课程,如圣保罗医科大学为可培养博士后的高等院校,巴西利亚大学在其医学院开设针灸培训班,里约州联邦大学医院、圣卡塔里那州联邦大学也在1997年开设了针灸课程等。毕业生要参加针灸专科医生资格考试获得执照,巴西每年都举办针灸医生专科考试。

阿根廷:1989年阿根廷中医公会经阿根廷司法教育部核准成立,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针灸联合大会上被接纳为会员。阿根廷政府不承认外来医生的医师资格。在阿根廷执业的针灸师大多为阿根廷医学院校毕业生行医后接受过短期针灸培训者。

四、大洋洲中医药本科教育

澳大利亚: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所针灸学院在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创立,1972年维多利亚省(首府墨尔本)科技大学开设针灸课。1973年著名的悉尼科技大学(UTS)特设针灸学院,成为澳洲第二家针灸学院[29]。20世纪80年代,一些大学如维多利亚大学、皇家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设立了针灸和中草药的大学课程,甚至针灸的研究生课程。1998年维多利亚州宣布在澳大利亚率先立法管理中医,维多利亚州中医注册法成为世界中医史上第一部中医法[30]。2012年澳大利亚卫生执业者管理局宣布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西方国家第一次对中医药行业全国性的立法管理[31]。澳大利亚中医教育已形成体系。2001年澳大利亚发布了《澳大利亚传统中医教育准则》。澳大利亚现有15所较大的学校提供中医、针灸学历教育,其中5所为公立学校,10所为私立学校,除3所外,国家均承认其学历。5所公立大学分别是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RMIT)、维多利亚科技大学(VUT)、悉尼科技大学(UTS)和悉尼大学和西悉尼大学。10所私立学院可提供中医药教育,其中7所学院的课程被州立教育权力机构所认可,澳大利亚是中医教育最成功的西方国家之一。

新西兰:针灸治疗已为新西兰政府所接受,但还未进入当地医疗体系。新西兰的8所国立大学并未开设中医药针灸课程。目前新西兰有2所较大的中医药针灸私立学校,新西兰中医针灸学校和新西兰中医学院。

五、非洲中医药本科教育

埃及:中医针灸在埃及传播应用已有30多年历史。中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与埃及政府相关部门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具备了在埃及获得合法地位的前提条件。1975年埃及政府以文件形式对中医针灸的应用予以肯定。埃及目前尚未建立正规针灸教育体系[32]。

突尼斯:1991年中国政府在突尼斯首都援建一所针灸中心,开展临床与教学工作,这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大陆的第一个针灸中心。1994年突尼斯卫生部决定在突尼斯医学院开设针灸学习班。突尼斯是将针灸作为西医的一个科存在,纳入医疗保险的国家。突尼斯政府不承认中国的中医学历,允许西医医生学习针灸后进行针灸临床活动。不允许中药在突尼斯销售。

阿尔及利亚:上世纪90年代阿尔及利亚卫生部正式批准针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在阿尔及利亚医院门诊使用,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治疗技术,针灸疗法已经被阿尔及利亚医生和患者接受,尚未纳入阿尔及利亚主流医学之内。阿尔及利亚正规医科大学和医学培训机构中均未开设中医针灸课程。

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80%的国民选择传统医学作为其保健手段。1942年埃塞俄比亚政府正式承认传统医学的地位,1979年传统医学协调办公室成立。埃塞俄比亚政府全力支持传统医学成为本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一员。

南非:2000年12月1日,南非总统穆贝基签署了有关传统自然疗法法案,中医在南非合法化,中医师可以在南非申请领取执照合法行医[33]。2002年南非政府要求所有中草药在进入南非市场前必须依法申报登记。2014年全国具有注册中医师资格者有178位,40%为华人。南非缺乏中医教育体系,至2014年仅有1所高校西开普省大学医学院(UWC)设立了中医及针灸系。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我国中医教育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11):89-90.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曹丽娟.1990年以来中医师承教育恢复概况[N].中国中医药报.

[3]曹丽娟.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J].亚太传统医药,2008,4(2):89-91.

[4]刘薇,武锋,马骥,等.日本汉方教育现状及对中国中医教育的启示[J].环球中医药,2016,9(12):1534-1537.

[5]岩崎学,傅延龄.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指导模式的变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医研究,2011,24(05):8-11.

[6]鈴木守.医学教育コアoカリキュラムへの漢方医学の導入[J].漢方と最新治療,2002,11:213-216.

[7]梁伟雄.从汉方医学在日本的现状看21世纪中医中药的前景

[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01):6-7.

[8]张杰,田琨.浅谈日本高校汉方医学教育现状[J].甘肃中医,2009,22(11):56.

[9]李丹溪,田丁,孟昊,等.关于日本医学院校现代汉方医学教育的调查[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06):2307-2328.

[10]袁卫玲,孟静岩,李正泰,等.韩国大田大学韩医教育之现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08):719-721.

[11]杨早.马来西亚本土文化与中医高等教育[A].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论文集[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13:3.

[12]鲍燕,胡彩萍.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2):1082-1083.

[13]黄文杰,文娟,陈婧怡,等.马来西亚中医学高等教育对我校国际教育的启示[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02):129-130.

[14]苏成吉.新加坡中医药发展概况[J].天津中医药,2011,28(1): 80-81.

[15]陈岩,邹建华.中医药在新加坡的发展现状[J].世界中医药,2013,8(05):575-578.

[16]方盛泉.新加坡中医药发展及现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04):8-10.

[17]王孝蓉.中医药及泰国传统医药在泰国的发展概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10):48-50.

[18]谢强明,徐一兰,李明月,等.泰国中医教育发展概况[J].天津中医药,2015,32(07):442-444.

[19]许永璋.中医中药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6(1):92-98

[20]孙培林.比利时中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二)[J].中医药导报,2016,22(7)6-10.

[21]胡丽玲.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医药与俄罗斯[J].西伯利亚研究,2011,38(3):27-29.

[22]李永州.加拿大中医药及针灸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新中医,2009,41(11):127-128.

[23]华强.中医中药在加拿大开始合法化[J].中国中医药信息,

2000,7(10):81

[24]高瑪莉.美国中医药和中医教育的发展[J].八桂侨刊,2000(3)59-61.

[25]冯诗婉.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

[26]黄羡明.针灸医术向美国传播的回忆——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35周年[J].上海针灸杂志,2006(5):47-48.

[27]莫静义.美国的中医中药及其它[J].中成药研究,1987(1):43-44.

[28]田力欣,王超,王卫,等.欧美中医教育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1-4.

[29]任谢元.华侨华人与澳大利亚中医药事业的发展[J].八桂侨刊,2006,3(1):65-67.

[30]潘兴芳,郭义,王卫,等.澳大利亚与中国针灸教育的比较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4):242-243.

[31]鲍燕,李绍林,郭文芳.澳大利亚中医药立法的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8):720.

[32]刘海舟.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6(04):146-162.

[33]张艳娜.中国与非洲传统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60-161.

作者:状江丰 李玲玲 张炳立

上一篇:社会团体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林业科学发展建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