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创新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我国文艺理论研究近年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倘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越来越向生活和实际的方向靠拢,越来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威信与活力。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被冷漠、淡化、疏离或边缘化的时段。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扭转。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创新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创新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复归与实践创新

摘要: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审美艺术。它不仅引导和改造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而且注重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道德境界,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文艺学肩负着培养“全才”的重要使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共鸣,不仅引导我们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的理论优势和深刻内涵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升人格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它关注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与充实。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一种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其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异曲同工。这就启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反思和思考,对其中的真、善、美进行深入探究,提取合理养分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1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石: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是面向全人类社会实践的思想理论,概括人类精神实践的文艺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从唯物史观中的物质生产制约整个社会生活的这一基本立场出发,直接将艺术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態形式。因此“当马克思的目光开始触及文艺领域时,他将其置于这一巨大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并确定其地位,这一理论视角对于揭示艺术的思想本质、倡导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一定程度上将文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发挥至最大化。”

文艺思想理论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庞大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环节。马克思曾多次提及文艺这一重要概念,具体表现在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造性地阐释了意识形态,并将其作为“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代表了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体的物质利益。”文艺有其特殊性。作为人性最充分的体现,它一方面“可以满足个体情感的释放,使个体获得精神的解放,发挥真正的解放力量的作用。”正如亚里士多德曾说“文艺对情绪起净化作用,净化乃是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适度宣泄体内负面的激烈情绪继而恢复内心平静,保持身心健康,这种艺术对情绪的净化作用所产生的快感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它又能对人类及其行为方式进行超现实改造,使人的行为符合阶级意志,从而达到进一步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基于这一层面分析,文艺的功能、价值和意义,都离不开意识形态意义的构建且无一不呈现出意识形态的性质。

此外,文艺不仅是局限于认识角度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故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分析文艺创造活动时也从来都不单是从认识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从实践角度出发,而且分析认识也必然是要结合实践根源到实践结果。早在1845年,在《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马克思就一再强调实践之于人以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思维真理性的存在绝非单一理论问题,而是现实的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实践层面出发,将文艺创作划分一种主体是现实的人的一种生产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美的命题,这部著作里研究了各种感官和运动器官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研究了劳动与分工对人的影响,它证明了“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自然,用人类的烙印来标记自然,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刻地认识和改变自己。”与此同时,马克思还认为艺术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社会存在是由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的。而艺术则是由这种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精神产品,它反映了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我国的思想阵地面临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极其艰巨。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功能可以由文学艺术所承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艺教育固有的娱乐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文艺教育强大渗透作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文艺载体更加充分的渗透于文艺作品之中,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三是文艺受众可以根据需要,理性而非盲目地选择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文艺的重要作用,切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领域的重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复归:现实的人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践的落脚点和着眼点,将人的自然价值与属性同社会价值与属性相连接,强调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内在精神需求,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能够权衡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个体。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将文艺的美与求真、向善紧密结合,认为真善美是文艺创造的价值原则,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提到“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获得情感、知识与意志的和谐发展,使理性道德贯穿于人的感觉与情感中。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产生了理论共振。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在说服并且教育人,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好的体现其多样性、规律性和时代性。

“以人为本”的原则即教育者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以培养“全才”为立足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实现理论内化,通过内化作用自发地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努力,继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基本准则。“以人为本”意味着要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完整的人”。而文艺学在这一使命上发挥着重要优势。当代文化学者张荣桓曾对文艺进行过重新定义,他指出:“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铸就都离不开文艺这一重要载体,文艺是人的精神的养分。人类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文艺的不断继承和革新,从文艺中吸取人类社会进步的养分,不断实现文明的跨越。”由此可见,文学艺术是人类科学的社会表现,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学术界以文艺为切口,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进行艺术化重构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学的融合;充分挖掘且利用优秀文艺作品中的有效资源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利用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文艺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等,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美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艺术化的科学,同时具备两个重要属性,即科学性和艺术性。其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艺术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理论个性化和形式多样化的特征的环节无一不体现其艺术性。这些特征在外延上与藝术有诸多相似点,其本质也蕴含着相通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严谨的社会科学的同时也具有极强艺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情感性等具有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环节都在不断运用和创造艺术,其各环节都遵循美的基本规律、渗透着美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助艺术载体实现与文学艺术的互融,即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艺术形式,借助文艺载体实现与理性与感性的互融,从而实现双赢。即让渗透型的隐性教育逐步取代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借助艺术的愉悦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艺术的感染下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从而产生内化作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被动接受转变成自觉主动接受行为。苏联著名教育家、人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不仅用理性,而且用心去感知周围的世界。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情感色彩。”只有将有说服力的理性语言与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和吸收。只有通过生动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寻找美的要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化能在帮助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良好生态,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这个过程遵循美的标准,符合美的规律。总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必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融合,坚持创新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艺术要求逐步渗透、落实和应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化、教育的有效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张世英在《美与真善》中指出“美的法则阻止了以人的欲望为首的感性事物因缺乏理性尊严而变得至高无上,而遵循理性法则的义务也不会使人因缺乏感性欲望而感到被迫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活动,但由于缺乏艺术美的元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失去灵活性,成为一种压抑自我的感性活动,严重影响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增强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接受度和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美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价值共振为我们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过程,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优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性和艺术性,真正从传统的默默无闻中遮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在新认识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合理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新,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适应人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僵化的说教转变为愉快的生命活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03:116-128.

[2]谢立敏,宗立华.以文艺视角浅析思想政治教育[J].活力,2016,1(1):29-30.

[3]刘艳丽.论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苏州大学,2014,02(10):104-107.

[4]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23.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6.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6.

[7]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87-188.

[8]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31.

[9]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83.

[10]张世英.美与真善[J].丹桔.学海,2000,(1):14.

作者简介:王娇林(1998-),女,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中南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王娇林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创新论文 篇2:

文艺理论研究的动力和灵魂

我国文艺理论研究近年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倘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越来越向生活和实际的方向靠拢,越来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威信与活力。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被冷漠、淡化、疏离或边缘化的时段。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扭转。党中央及时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使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重又回到了科学的轨道。这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主导地位,而且推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身的自觉追求。以对社会现实的见证与批判为核心的“新左翼精神”的复活[1],就是一个明证。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的主流发展,虽说吸收了中外诸多学说的营养,但总体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运动的。尽管这中间有曲折和反复,其主航道的印迹却十分清晰。这是时代与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着导引者和示范者的作用。

谁也无法否认,是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我国文艺学说地覆天翻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推动了我国文艺理论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依然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事业不竭的动力和内在的灵魂。

实践表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养是必备的素质。多年来文艺理论研究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引的道路,我们就能顺利前行;背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引的道路,我们就遭遇挫折和失误。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文艺理论振兴,实现我国文艺理论研究与进步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在九十年中领导文艺运动得出的一条基本的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和证人。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在讨论文艺问题时,毛泽东同志就明确地提出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的任务。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必须纠正缺少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现象。如他认为,说文艺的一切应该从“爱”出发,“追求什么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真理,抽象的人性”,就是受了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2]解放以后,毛泽东依然多次谈到这个问题,明确表示不赞成把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文艺创作之间看成是“背反”或“冲突”的关系。他讲:“听说有些文学家十分不喜欢马克思主义这个东西,说有了它,小说就不好写了。我看这也是‘条件反射’。什么东西都是旧的习惯了新的就钻不进去,因为旧的把新的压住了。说学了马克思主义,小说不好写,大概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跟他们的旧思想有抵触,所以写不出东西来。”[3]这些论述,从理论上预防了因创作方法的“多元”或“多样”而忽视作家自身树立先进世界观的偏见。这一思想原则,至今仍有现实的理论价值。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同样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视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4]的要求。在他看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针对有人产生“现在我们是在建设,最需要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疑问,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6]。毫无疑问,新时期我国文艺事业的飞跃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取得的。

1991年3月1日,在中南海举行的首都元宵节文艺座谈会上,江澤民同志说:“这次座谈会之前,我重温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文艺工作的论著,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陈云同志《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个倾向问题》,我都看了。有些部分,我还要秘书摘录下来,便于今后经常学习。”[7]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座谈会,亲耳听到这些亲切诚挚的声音。几年后,在中国文联第六次、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又说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和文艺繁荣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文艺界的同志们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艺论著,特别要认真地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8]这种谆谆告诫,体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文艺运动上的一贯思想。

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研读和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他郑重地指出:“脱离了人民,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经说过,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关注人民命运,赞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是我国进步文艺的优秀传统,必须始终坚持和大力发扬。”[9]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始终强调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近些年,我参加了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10]的编写,深深体会到,我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上是高度重视的;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揭示文艺本质,分析和考察文艺活动,阐明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才能切实回答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才能推动文艺学科的发展繁荣。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文艺实践的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指导我国文艺事业的一根红线。这种结合,集中蕴含和体现着党在文艺思想和理论建设上的根基与本源。

为什么我们党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放在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活动优先的位置呢?我赞同这样的理解,那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1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包括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内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著作,离不开学习毛泽东文艺论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邓小平同志曾告诫说:“过去引导我们胜利的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集体的创造,但毛主席是主体;将来毛泽东思想还是引导我们胜利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毛泽东思想。”[12]这句话,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论著,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创造性地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文艺领域面临的具体问题,我们才能不断地把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向前进。记得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说过这样的话:谁要是慢慢地、彻底地读一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定会发现以前所不知道的、但希望知道的许多问题。谁要是把它读上两三遍,就会得到所有问题的正确的解答。”[13]这个外国作家的感受,不能不对我们有所启发。

毋庸讳言,学界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怎样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与文艺理论建设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文论研究和文艺创作的关系,已成为理论界冲突和碰撞的一个焦点和漩涡。

譬如,有论者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作是“不讲审美”、“只讲文艺外部规律”的学说;有论者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描绘成只适用于“革命”和“战争”年代的产物。最近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到了列宁阶段就成了“政党政治文艺学”,到了毛泽东那里,更成了“‘权力政治’文艺思想”[14]。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只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中国政治文化化的特殊形态”[15]。如此一来,列宁文艺思想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美学意义就从整体上被抹杀了。

有论者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本身也确存在不科学而又有简单化的成分。比如文学性,特别在阶级矛盾突出的时候更是如此。30年代关于这一问题的论争各执一词,《讲话》支持了后者,否定了文学也表现人性的一面。作为理论观点,在当时一定形势下作阶级论的表述,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在学理上讲,这是典型的庸俗社会学,该及时进行修正;长期不作修正,自以为这是绝对马克思主义,就会在学理上形成谬误,在实践中发生极端恶劣的作用”[16]。这种意见,其实质是用一些所谓的“普世价值”来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科学性。

学界近年来就反本质主义、“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等领域展开讨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文艺的本质及其价值与功能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一方面在不断地进展,一方面又在被不断地曲解和误读,这种现象的发生,固然原因很多,但有一条不能不指出,那就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西马化”倾向。“审美至上化”、“意识形态泛化”、“生存本体论化”等等,就是这种倾向的突出反映。

例如,单纯以“文化哲学”为基础,将文艺本性看成是“意识形态”,这就产生了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实践弊端。以“审美意识形态”来界定文艺本性,要么承认意识形态性同阶级意识及政治倾向相关联,说文艺是意识形态就等于要求文艺作品都具有阶级意识和政治倾向性,不适当地把阶级意识和政治倾向性强加到所有的文艺作品上去;要么把不具有阶级意识和政治倾向性的作品也都看成是具有意识形态本性的。在这种情形下,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也就变成了不是指文艺内容所具有的特定社会属性,而是指文艺的种类性质了。这样的所谓“意识形态性”,再经过“去政治化”处理,势必造成“泛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使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理论失去合法的位置。

研究文艺理论,不能在学习与借鉴的名义下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文论研究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这种“尊重”和“包容”是为了博采众长,发扬民主,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替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其他别的学说。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能在文艺领域占据时代的高峰,就在于它是科学,是符合艺术规律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出现的各种偏误,严格说来多是因为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文艺实践很好结合起来的结果。在相当一部分人那里,似乎还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底讲了哪些道理。他们听到曲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声音,心里没底,只能听之任之或随声附和;当别人说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过时”的时候,自己也搞不懂它是否真的已经“过时”;當有人搬用西方某些“后现代”观点,说是“创新”、“丰富”或“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时候,也分不清楚它究竟是在曲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还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表明,用一些附加的、时髦的、主观性的语言给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注入“添加剂”,随意“化合”,装潢“门面”,这种脱离实事求是学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7]

注 释:

[1]何言宏:《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左翼精神”》,《东岳论丛》2011年第4期,第5页。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2页。

[3]毛泽东:《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4]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2版,第211页。

[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6]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7页。

[7]江泽民:《团结奋斗,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在首都元宵节文艺界座谈会上的讲话》,1991年3月1日。

[8]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12月16日。

[9]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56-757页。

[10]本书编写组:《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1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1年5月13日),《人民日报》2011年 5月14日第1版。

[12]邓小平《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坚持毛泽东思想》(一九八○年九月十四日),《党的文献》2011年第3期,第6页。

[13]涂武生等主编:《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当代》,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14]杜书瀛:《列宁美学与毛泽东美学的“血亲”关系》,《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第77页。

[15]杜书瀛:《百年扫描——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回顾》,童庆炳等主编:《新中国文学理论50年》,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16]钱中文:《曲折与巨变——百年文学理论回顾》,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一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1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专题文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董学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李雷

作者:董学文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创新论文 篇3:

毛泽东文艺思想人民性的当代发展与启示

摘 要: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产生于战争时期,发展于建设时期,创新于改革时期。这一思想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坚持从人民生活实践中寻找创作灵感与素材。习近平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更深层次的关系,提出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与人民建立血肉联系。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有利于推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有助于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给文艺界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继续引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文艺“人民性”;为工农兵服务;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形势下文艺发展道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当前,文艺创作存在低趣媚俗、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问题,文艺工作呈现偏离正轨的趋向。审视文艺工作的一个基准点,就是文艺工作的“人民性”导向。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务必科学把握新时代文艺工作“人民性”导向。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对开展新时期的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和革命文艺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科学阐述了文艺为什么人和文艺应当如何为其服务的重要问题,体现人民性的特点。

(一)文艺为人民服务

文艺是为何人服务的?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大多数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和文艺家表示文艺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一些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的文艺作家则鼓吹“非功利”“纯艺术”,实际上还是主张文艺为资产阶级服务。[1]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傾向的思想家在不同程度上表达过文艺应当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主张和见解都带有空想主义色彩。因此,解决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任务就到了共产党的手里。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创作的文艺作品是给谁看的?这也就表明文艺是为什么人服务是一个根本问题。毛泽东认为,文艺是“三不为”,即文艺不是为地主阶级的,不是为资产阶级的,不是为帝国主义的,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2]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2]文艺为大多数人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文艺的总方针和总目的这一说法,在人类文艺思想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二)文艺工作者同工农兵相结合

回答了文艺是为了什么人的问题,紧接着是文艺应当如何为其服务这一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少文艺工作者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他们不从马列主义的立场进行思考,所创作的作品与人民的生活关联不大,这反映了文艺工作者还未做好思想准备,他们对人民群众没有足够的了解,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联系不密切。[3]为此,实现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目的,首要的是文艺工作者要与工农兵相结合。文艺工作者需立足于人民角度,以人民所熟悉的工作方式走进群众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融入人民生活,感悟人民的思想情感,才能创作出人民认同和接受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将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运用到行动上,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把自身的行动力量与人民的思想力量融合在一起。[4]

(三)做好普及与提高工作

抗战时期,文艺领域就文艺工作是努力于普及还是努力于提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民众剧团认为普及为主,艺术剧团则认为提高为主。针对两方的争论,毛泽东说,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也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较为细致,也难于生产,并且往往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5]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那么文艺首先自然是向工农兵普及,也是从工农兵开始提高。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部分人是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向他们宣传高级的作品是不太可能的。毛泽东认为此时的任务应该是向人民普及基本的知识,即提供他们需要的和容易接受的简单直白的文化知识和大众类作品,以此来提高群众的抗敌热情和信心。[6]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提高工作,提高工作需要在普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给普及以指导。两者的关系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7]因此,应充分发挥民众剧团和艺术学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做好普及和提高工作。

(四)以人民生活为文艺创作的源泉

革命的文艺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映射在革命作家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的,而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8]大多数文艺工作者成长于环境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可能对农民的生活情况不太了解。他们在创作关于农民的作品之前,首先应对农民生活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而要获得这方面的素材,文艺工作者们就必须亲自到农村去考察,与农民实地交流,深切体验人民生活,获得文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创作出真实的、接地气的作品。如果文艺工作者不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生活,没有深厚的生活经验基础,就无法进行创作。即使创作完成,作品的内容也可能是空洞的,与人民现实生活没有太多关联。

此外,文艺工作者也要适当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进一步丰富创作素材,提升作品的质量。文艺作品源于人民生活,但又要高于现实生活。文艺创作者要依据现实生活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让人民群众从作品中看故事,悟人生,以达到唤醒群众的目的,激发他们的热情,团结起来,共同斗争,推动历史的前进。

(五)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

《讲话》中提到,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是政治标准,二是艺术标准。按照第一个标准来看,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是否正确,主要是看作品在大众中产生的效果。[9]按照第二个标准来看,如果作品没有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没有被人民认可或接受,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那么文艺工作者及其作品需要接受批评。[10]毛泽东认为,文艺批评要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其次才是艺术标准。在当时的条件下,文艺是中国人民在抗战斗争中的一条战线。文艺是协助完成其他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有利于帮助完成打倒敌人,实现民族解放的愿望。可以说,文艺是服务于政治的。不过,文艺作品最终不仅要体现革命内容的政治性,还要体现形式的艺术性。因为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无论政治上怎么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11]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的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基础,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实践发展要求,提出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丰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

(一)“人民”的新内涵

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包括工农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的集合性概念,指的是群体和特定的阶级。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是为当时的革命政治服务的,在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2]“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2]“人民”不仅是一个集合性概念,还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此外,文艺“人民性”也開始提升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维度,人民成为文艺创作的轴心。文艺的服务对象也转移至人民,使命由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变为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是文艺“人民性”到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二)文艺创作的新要求

首先,文艺创作的源泉由原来的“人民生活”扩展为“人民”。这意味着创作素材来源更广,但创作源泉始终围绕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的母亲,文艺的成长和发展始终都不能人民的滋养。因为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2]此外,文艺创作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人民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经济效益上的读者群体,也是社会效益上的服务群体。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而创作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天然使命。文艺创作要紧紧贴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始终将人民作为文艺的服务对象和力量之源,坚持将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

其次,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习近平强调,在新时期,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一项新任务,他们要始终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本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12]文艺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要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生活中积累素材,准确把握人民的精神需求,深入到人民的思想情感,创作出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表达人民的愿望的优秀作品,以更高的水准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再次,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始终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作为人民精神文化的供给者,文艺工作者要时刻使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职业要求,也要时刻谨记在追求德艺双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因为“德”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艺”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本,坚持以德为先,德艺双修,始终把崇德尚艺作为自己一生的必修课。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已;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已。此外,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坚持职业操守,提高思想境界,不受市场利益的诱惑,将社会效益置于第一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

最后,文艺创作也要不断追求创新。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是看文艺作品,而创新可谓是文艺的生命。如果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没有融入高质量的创新要求,那就意味着没有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文艺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气,若没有创作出体现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这必然不利于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创新,注意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将其与当代价值追求紧密结合,创作出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文艺创作不仅要吸收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华成分,还要有海乃百川的胸怀,即有意识地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艺成果。只有在继承中创造,在创新中提高,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以人民为文艺评判的新标准

文艺批评起着引导创作和引导风尚的重要作用。文艺批评的标准由原来的“以政治标准为主”的双重标准转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层标准。人民是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基本价值追寻,文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是否满足人民的需要为评判准绳。[13]人民是文艺作品的真正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一部好的作品,应该经得起人民的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2]文艺作品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才可能成为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和建议,并将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12]习近平告诫文艺工作者,文艺批评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以社会效益为首,好的文艺作品不仅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还能带来经济效益。[12]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12]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是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当代社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仍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有助于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界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继续引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

(一)推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中国革命文艺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重要觀点,如“文艺为群众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文艺如何去服务群众”、文艺的源泉、文艺评判的标准等等。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根本属性,也是其灵魂所在。马列经典作家没有明确提出文艺“人民性”的概念,毛泽东则开辟了文艺“人民性”的历史称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人民性”的特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界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外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涌入中国,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领域泛滥成灾,对我国文艺界的影响持续不断,各种不当言论,如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人民民主专政等严重影响着我国文艺界的生态环境。鼓吹自由化的人认为,我党提出的文艺“二为”方针是将文艺当作工具,这一思想是对纯洁的文艺的亵渎,他们也企图割裂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过,这些妄想破灭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立场,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表明了我国文艺界反对自由化的态度。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也将继续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坚持党在文艺领域的领导工作,坚守社会主义文艺阵地,秉持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真理,这一系列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文艺界的错误言论,给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沉重一击。

(三)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方向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融为一体的,也是与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文艺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要。[12]高扬文艺人民性是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的核心点,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的最高原则,将人民视为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表现主体、评判主体以及服务主体,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为当今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对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理论和文艺运动的发展路径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与文艺的融合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艺创作要有传统文化的血脉。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回顾历史,中国文艺素材大多选自民间文艺资源,文艺工作者根据时代条件将民间传统素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宝库。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内容通过发挥文艺的作用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激发人民的热情。现今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通过文艺精品引导人民寻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真善美的思想理念。因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文艺创作素材,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能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传承与弘扬了本民族优秀传统的文艺,才能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人民奋进的号角。

参考文献:

[1]李准,丁振诲同著.毛泽东文艺思想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18.

[2]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3]欧阳雪梅.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提出、演变及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09):64-69+93.

[4]江泽民著.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7.

[5]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

[6]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2.

[7]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9.

[8]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9]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8.

[10]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9.

[11]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13]万建中.“人民性”:民间文艺的核心所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理解[J].民族文学研究,2018,36(06):5-9.

作者:杨桂芳

上一篇:团委工作计划优选3篇下一篇:个人师德个人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