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郊野公园已逐渐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空间发展的重要主体。郊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但对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它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本文以为提升城市宜居性为目的进行探讨和阐述郊野公园在选址、规划、文脉保护等方面的设计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论文 篇1: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城市都喊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口号。合理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营建宜居城市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分析了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宜居城市园林规划开放空间绿地系统

1 引言

宜居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宜居城市的营建涵盖了包括城市规划、园林、建筑、环境艺术等多个专业领域,需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对于宜居城市而言,采用园林的处理手法是营建宜人城市环境的主要途径,绿色园林可协调城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并降低城市噪音,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应通过对城市内部及周边的空间环境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构建具有生态、美观、安全、经济等多重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

目前宜居城市的建设已经认识到了和结合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对如何结合,研究的还不够。二者的结合贯穿于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始末,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结合方式。总的来说,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到微观层面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来探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以便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制定规划设计方案。下面笔者简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 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方法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环境系统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其中,人工环境系统是指包括人类自己参与建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有意识的主动系统,可以在认识自然系统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计划、政策、方针等调节系统的状态。自然环境系统是指自然环境中山体、水体、大气等与动物、植物等生物之间的物质、能量转换所构成的有机系统,这是城市存在的基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的发展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所以宜居城市的营建不仅要关注城市内部环境,还须从区域范围入手,统筹规划区域整体发展。宜居城市园林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构建互相联系的区域绿地系统大框架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占地面积越来越大,这种扩张同时也在不断缩小相邻城市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便利。几个相邻的城市需要的不仅是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还应注重构建良好区域生态环境,共同合理利用城市之间的大面积绿地。这些绿地要经过合理的规划,保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首先,规划要尽量保护城郊的自然景观,尽可能地不要破坏原有的山水结构,还应处理好城市景观与临近郊区自然景观的衔接;其次,把市域范围内的风景林地、防护林带、山地丘陵、河流水域等视为城市绿地的延伸,最大程度地将大自然直接引入城市,与城市绿地较好地结合,实现城市内外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创造宜居城市提供足够的生态空间;最后,加强对城郊绿地等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建立水源保护区、自然风景区、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大型观赏性绿地,以发展城郊的旅游业来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2.2 加强城郊和城市内部绿地总体规划

营造宜居城市不可只靠城市内部的绿地,而应紧密抓好包括城市内部和城郊这整个市域范围内的所有绿地,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以便营造更好的城市整体环境。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不少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它们同样适用于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当,但还应考虑宜居城市的构成特点,在规划市域绿地系统时更加注意城市、城乡文化的传承,使用的便利,安全空间的营建等方面。

2.3 依托城市自然条件,构建城市绿色框架

应在城市自身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来营建宜居城市,通过合理的规划并结合不同的功能来统筹安排城市绿地分布。从城市自然环境出发,依托于城市的山地丘陵、河流湖泊等自然脉络,适当地保留或认为创造“绿色廊道”、“绿色斑块”。

3 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内容和方法分析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中观层面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各要素间的关系,探索城市物质实体在空间和平面上有效组织的方式,强调城市内部区域间环境设计的整体协调性以及各形式开放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

中观层面具有连接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作用。在此层面中应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性更加关注,研究开放空间的结构和具体深化的布局形态,因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塑造城市自然特征的主要来源,是城市系统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是承担多项城市功能的复杂机体,是城市各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载体,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

此外,还应加强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因为这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最大,分布面最广,它们决定了城市自然环境的形态,不仅要详细分析其功能和结构形式,对整个布局结构进行整体构思和安排,还应针对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方法。

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中观层面,应通过有效组织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取得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与城市大规模、高强度的建设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

4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方法分析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微观层面即包括地形塑造、植物配置、水系处理、小品设施等各种具体的园林形式的设计方法和理论,此层面应有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支持,还要做好具体环境和空间细节的研究。微观层面的城市开放空间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影响最大,因为它们与人的关系最直接,所以做好宜居城市园林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很重要。

宜居城市环境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要在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各细部的设计,尤其是在营建不同具体类型的城市空间时,要结合中观层面的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研究设计,采用某种设计手法使人工活动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尽可能地保护环境或者恢复环境,取得自然环境的最优化设计;此外,还应尽可能地对使用者达到最优化设计,创造出美观怡人、使用舒适、内涵丰富、文化浓郁、能够让人感觉愉快和安全的环境。

5 结语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同时展开,要注意它们在规划设计中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真正的成为“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陈静,尹卫红,等.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2).

[2] 李丽萍.宜居城市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李晖,李志英.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作者:韩洁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论文 篇2: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摘 要:近年来郊野公园已逐渐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空间发展的重要主体。郊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但对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它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本文以为提升城市宜居性为目的进行探讨和阐述郊野公园在选址、规划、文脉保护等方面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宜居城市;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设计策略

1 宜居城市

1.1 城市的宜居性理论

“宜居城市”这一概念,是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发展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下,经过长达百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在中西方文化可以共同认知的“人类聚居学”和“人居环境科学”。[1]

早在二战开始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如何既可以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又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时期,在城市重建过程中,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美国是较早提出宜居概念,并进行宜居城市评定的国家。美国学者P.Evans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适宜居住,其二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还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可以享有健康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交通可达性,拥有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城市。[1]

在国内的宜居城市理论研究上,吴良铺院士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和理论,之后在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学者提出了“宜居”这个概念。张文忠研究员认为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建设目标。而学者李鸿辉则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生活”这一角度出发阐述城市宜居性,他认为宜居城市体现了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二是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通过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以及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宜居城市的概念主要是其广义上的理解,即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和谐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比较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游玩、居住的城市。

1.2 城市宜居性的评价体系

国内外现有的国家各部门发布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和学者们提出的评价体系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指标最高,在各评价体系中的出现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2]由此充分说明生态环境对于宜居城市的重要性。而在城市的生态体系中,城市郊野公园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对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将城市边缘的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山林、农田以及传承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村落保留下来。山林和农田通过郊野公园的设立得以留存,预防城市的蔓延,并将这些绿色和自然的元素渗透到城区,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形联系和呼应,通过构成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3]因此,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2 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

2.1 郊野公园的概念

郊野公园在我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属于“其他绿地”,其内容为:“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4]内地郊野公园的设计模式师于香港。而香港的郊野公园规划理念受英国郊野公园的影响较大,但也有到美国的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蕴含其中。虽然至今对“郊野公园”这个概念政府和相关机构尚未明确定义,但从学者们对郊野公园的分析和阐述中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从广义上的概念:郊野公园是地处于城市外沿边缘地带的绿化圈、农田、森林、湿地、水域、绿带等。其二是从狭义上来讲,郊野公园是指地处于城市的边缘,具有山好、水清、林美的优美的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并且保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环境体系,经过规划和设计,可以为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娱乐、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同时,它也是考量一座城市宜居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系数。

2.2 郊野公园的实践

郊野公园早期的雏形源于英国乡野的乡村公园。1968年,《英国乡村法》最早提出郊野公园是指“位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从1968年到2000年的几十年间,英国的郊野公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停滞阶段和复兴阶段。

1971年,香港政府制定了郊野公园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76年,香港的《郊野公园条例》颁布,其中指出“开辟公园的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自然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目前,香港已经拥有23个郊野公园和17个特别保护区,香港的40%的土地基本上被郊野公园覆盖。

内地城市建设的第一批郊野公园也是受香港郊野公园的影响,以“城市发展”为出发点,以保护生态环境系统为目的,在城市外沿规划和建设郊野公园。深圳凭借着临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在2003年颁布了《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条例,启动了21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计划。北京也在2004 ~ 2020年的城市绿地结构规划中,提出建立四个郊野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的方案。[5]上海也于2012年开始了郊野公园的选址工作,在上海的郊区初步选定了21个地块建设郊野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的廊下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青溪郊野公园即将对市民开放。

3 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

3.1 选址策略

郊野公园的选址是建设的第一步,十分中重要,郊野公园的功能和综合效应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起到提升城市宜居性的目的,关键因素在于选址。因此,要从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交通可达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首先,要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其中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山林和水景;其次,所选区域位置具有比较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及建筑特色,可以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规划;再次,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或可以创造多种交通工具的可达性。[5]

3.2 路径规划策略

路径伴随体验整个园区,对于一个郊野公园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十分关键的评价对象。美国郊野公园的步行路径设计对国内郊野公园有着借鉴意义。美国格林斯博罗的郊野公园(Greensboro Country Park)设置了一条8km长的穿梭在山林中曲折蜿蜒的徒步及越野自行车路径。并且为游客们提供了垂钓、骑马、攀岩等活动。[6]游憩路径最能体现一座郊野公园的特色。国内的郊野公园步行路径的设计上过于人工化,大多选用硬质材料,影响了自然之美。在路径的功能上主要进行车行路、游玩路径和小径的划分,并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设计。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路径的密度要根据自然景观的承受力来进行设计。

3.3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游人游憩需求的主要方式,因此其设计主要体现人性化、功能化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求。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更注重人性化的考量,其设计要体现对残障人士的关心、对远足爱好者的照顾、突发情况的应急设施和安全系统等方面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也要与路径的设计一样,对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不造成影响和破坏。美国的郊野公园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十分注重游客的游憩活动,如丛林野战、攀岩、垂钓等游憩活动,使游客与自然最大可能的产生互动。

3.4 公共艺术策略

艺术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对自然界最纯粹的表露与提炼。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活中现代(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走近自然的最好途径,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及野生动植物,也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回归自然,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艺术是在自然物质基础上的自然流露,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能够提升郊野公园自身的内涵与艺术气质,更加能够激发出现代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可以邀请各领域的艺术家进驻到郊野公园,进行短期采风或游走,进行艺术创作。可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数码艺术、地景艺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见解。使游客们不仅感受到自然气息、人文气息,更能感受到由城市渗透到自然中的艺术魅力。

4 结语

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是切实推进城乡发展战略转变,实现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重要途径。郊野公园在聚焦都市游憩,以人为本的塑造特色郊野活动空间。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的需求,避免或减轻长假人流大规模外涌出游的现状,缓和城市问题。通过对郊野公园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优化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增长边界。

参考文献:

[1] 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 赵世强,刘辰星.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J].价值工程,2016,35(21).

[3] 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2003,19(3):83-8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DB/OL].中国农业规划网.

[6] 徐唏,刘滨谊.美国郊野公园的游憩活动策划及基础服务设施设计[J].中国园林,2009,25(6):6-9.

作者简介:田婷仪(1990—),女,辽宁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作者:田婷仪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论文 篇3:

现代城市公园分类研究

摘    要:现代城市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明确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与功能定位是推动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优化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本研究选择天津市作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国家成功的城市公园分类体系的分析与借鉴,以及中国现行城市公园分类标准的回顾与探讨,针对天津市城市公园分级分类管理现状的不足,提出天津市城市公园分类方法,将城市公园划分为5种类型: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历史名园、主题公园、生态公园。

关键词:城市公园;类型划分;天津市

Key words:  urban park;classification ;Tianjin

現代城市公园是供城市居民开展休憩娱乐、游览观光、教育科普、户外运动等活动兼有防灾减灾、生态调节功能,向全社会开放,拥有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及优质生态景观的城市绿地[1]。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规划项目,也是城市生态景观的主要构成形态[2]。其数量、规模、空间分布等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休闲活动的进行。

“公园”这一词汇最早于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出现。当时部分皇室贵族将私属宫苑、花园向公众开放,开始有了“公园”(Park)这个称谓。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政府运用税收建造了伯肯海德公园并向利物浦市居民与游客免费开放,标志着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3]。1858年在设计师A.J.Downing和F.L.Olmsted(奥姆斯特德—美国园林之父)的规划引导下,美国建成了北美第一个城市公园,即纽约中央公园,引领了城市绿地设计规划的思潮[4]。受其影响,美国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建设浪潮-公园运动(Metropolitan Movement)。19世纪中叶,欧洲、美国和日本相继出现了经过科学规划设计、专供城市居民游憩的公园绿地。城市公园日渐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中国城市公园的整体发展状况与城市化进程基本相符。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影响下,清朝末年的中国出现了具有民主性质的“公园”[5]。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入高峰期,城市公园建设如火如荼。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城市也陆续将“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201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中国城市公园事业协调、持续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加快各城市各类型公园绿地规制建设,保持城市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的不断提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对中国未来的绿色发展前景勾勒出清晰蓝图,城市公园建设作为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设生态文明与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日益受到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城市公园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回顾近年来关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文献,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城市公园的相关研究多基于城市生态学、地理学、行为学(可达性研究)、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使用者需求(POE)等视角,而对城市公园的分类研究和类型定位关注较少[5]。国内有关城市公园分类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城市的生态保护区域。例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或是针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提出分级分类建议。辛动军等[6]通过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实证研究,依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出了一种基于FDCT与ELM的城市湿地公园的类别划分方法。冯书成等[7]对国家森林公园的类型划分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入探究。戴宏等[8]从二维空间识别视角出发,对我国地质公园类型进行了相关探讨,给出了分类意见。陈冬平等[9]年基于体育地理学视角,针对我国体育公园,提出了分类和发展的思路。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中国城市公园的整体分类作出研究,但数量较少。李永雄等[10]主要参考日本公园的分类系统,设想了中国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但由于年代久远,当今中国城市发展与公园绿地建设情况变化较大,其分类设想与现状相差甚远,参考价值有限。陶晓丽等[11]基于GIS技术,以北京市为例,在对城市公园类型进行重新界定的同时,探讨了类型与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王兴梅等[12]利用ArcGIS技术的配准和数字化功能,将济南城区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公园类型复合后提出分类意见,实现济南城市公园的合理配置。

目前,学界对中国整体城市公园类型划分的研究较少,针对各主要城市展开城市公园分类实证研究并提出类型划分系统的文献数量更少。尽管中国城市公园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规划、设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与欧洲国家、美国以及日本相比,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城市公园系统与完备的绿地规划管理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对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以及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城市管理者对辖区内公园绿地定位不清,功能不明,导致城市公园整体的规划设计紊乱与空间布局失调,阻碍了中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生态景观系统的优化设计。

2017年黨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城市公园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大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需要针对公园绿地,提升供给水平,优化结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公园自身的主导功能,区分不同城市公园服务范畴,丰富城市公园理论,进而精细化、差异化划分城市公园类型。在重新认识城市公园类型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公园的设计布局,推动城市公园绿地与其他各类建设用地的协调规划,最终促进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13]。

1 现代城市公园的分类方法研究

1.1 各国城市公园类型划分体系

建立健全中国现代城市公园分类体系,并且针对各主要城市提出分类分级建议,不仅需要明确中国目前城市公园的类型以及类型划分的实际情况,同时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国现行的城市公园绿地分类标准与体系和中国城市建设现状。在对中国现有城市公园类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参考世界范围内各国成熟的公园分类系统,结合中国目前城市居民的需要,调整、补充完善中国公园绿地的分类系统,从而建立健全一个与中国近期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园分类体系。

世界范围内典型的城市公园划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表1)。

各国尚未形成系统的城市公园分类指导思想,许多国家依据本国国情确定了自己的分类系统。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公园分类体系是指主要参照美国国家游憩和公园协会制定的公园、游憩、城市公共空间和绿道指南而制定美国公园分类标准(NRPA标准),以此为基础进行美国公园的类型划分[14]。但在各城市或地区的实际规划过程中会以NRPA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各自的城市公园分类标准。而笔者在梳理现代城市公园类型划分的相关文献过程中,发现部分学者在以美国城市公园分类体系为典型案例时,选择了“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为参考样本,该部分论述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1.2 中国现有的城市公园分类方法

1.2.1 中国城市公园分类的国家规制 目前,中国城市公园的分类标准与方法尚未以政策法律的方式加以确认。虽然2016年8月26日颁布的《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3中,对公园的类型、设置内容和规模作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综合计划财务司于2001年12月印发的《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建综[2001]255号),也对公园的类型作了解释,但两者针对公园类型划分方面都很不完善,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出发的角度不同。《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公园设计规范》分别是基于设计(工学)和统计(数理学)的角度出发来对具有明显公共属性的城市公园的类型进行划分,局限性较大,实际参考价值有限[15]。

除上述的2份文件之外,为各城市更好的将公园绿地纳入市政城市规划中来,住建部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游憩需要,在对国内大部分城市绿地结构类型的分析与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城市较完备的绿地分类体系,于2002年颁布实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该标准于2014年启动修编,历经3年多的时间,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 自2018年6月1日起实施。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 是中国现行城市公园类型划分的唯一国家标准。该标准对城市公园的定位是公园绿地,分类采取了两级分类法,城市公园的分类细化程度高但实际效用依然不强。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公园采取了两级分类。第一层次,将公园绿地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游园(G14)。第二层次,共计9种小类,专类公园划分为动物园(G131)、植物园(G132)、历史名园(G133)、遗址公园(G134)、游乐公园(G135)、其他专类公园(G139);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没有下级分类。

1.2.2 中国主要城市公园分类方法 国家主管部门-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针对中国城市公园建设发展现状,多次建议国内各主要城市对当地公园绿地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但是相关工作进行缓慢。目前全国范围内当中只有北京市和上海市出台了系统完备的城市公园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与考评标准(表2),并在辖区内推行。

通过研究分析北京、上海的城市公园分类方法不难发现,中国主要城市的公园分级分类最主要的依据和基础就是《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当地城市公园建设实际,提出相应分类方法与标准。相较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而言北京、上海的分类管理办法更为贴近实际情况,简洁明了,便于实施。目前,中国也有其他城市尝试推广实行本地的城市公园分类管理办法。西安、成都、广州、重庆等城市相继出台的城市公园管理条例当中都重点提出了需要对本市公园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但并未对此作出详细说明和明确规定。目前对当地城市公园分类管理形成完整体系并且正式颁布施行的仅有北京、上海2个城市。这2个城市的公园分类方法与标准,在制订实施过程中的原则和理念,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和参考。

2 构建天津市城市公园分类体系

2.1 天津市概览

天津,简称津,别名津门、津沽等,中央直辖市,中国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天津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地位重要,被国家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改革开放先行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难得机遇,更为天津发展打造了独有优势。

2017年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也勾画了未来五年天津发展的美好前景,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开展“绿色天津”战略,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的奋斗目标[16]。基于天津市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设计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园体系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中之重。

2.2 天津市城市公园

2011年1月6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天津市公园条例》。这是第一部针对天津市城市公园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为配合《天津市公园条例》的颁布实施,2011年4月4日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首次面向全社会发布了《天津市公园名录》,截至2010年底,天津共有注册园区148个(不包括小型游览园)。

2011—2018年间,天津城市绿地建设高速发展,新增(改造)公园较多,城市公园数目、规模、类型变化较大。文章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在依据天津市公园名录的同时,结合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出版的最新版天津市交通旅游图和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官网公示的注册公园信息,在天津市公园名录收录公园的基础上,新增城市公园49个(表4中加粗部分)。经过分区汇总后,共计城市公园197个,绘制成2018年天津市城市公园名单(表3)。

2.3 天津城市公园分类研究

2.3.1 天津城市公园分类的法律依据   住建部多次提出各城市需要对属地公园进行分类分级管理。2013年5月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建城 [2013] 73号),《意见》指出各城市应当积极探讨当地城市公园分级分类的标准与方法,依据城市公园等级和种类不同实行差异化、专业化管理。2015年9月15日颁布的《城市公园条例(草案)》第1章第5条(分类分级管理)规定:城市公园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城市公园类别和等级的确定与调整由城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拟定。系列规定也为构建天津城市公园分类体系与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持。

2.3.2 天津城市公园分类的实践意义 天津位于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拥有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是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成为我国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17]。当前,中央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同时天津作为宜居城市,对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天津市尚未出台本地区公园分类分级管理方法与标准。笔者选择天津市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兼具案例典型性与实际应用性,适和成为中国各城市公园分类的参考案例,供其他城市公园分类的管理实践以作借鉴。

2.3.3 天津城市公园分类的基本原则 参考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发展完备的城市公园分类体系与划分标准(表1),结合北京、上海现行城市公园分级分类管理实践(表2)。总结天津城市公园分类基本指导原则如下。

(1)遵循现行法规原则。城市公园分类需要遵循国家主管部门、天津市现行的政策与法规。例如:《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天津市公园条例》和《天津市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指导意见》等相关条例与规范。天津市城市公园具体分类方法与分类标准内容必须按条例和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

(2)公共服务原则。城市公园是天津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开放式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居民游憩、休闲、观赏活动开展的重要区域,所以公园绿地的类型划分必须围绕为天津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充分尊重居民、游客的使用习惯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别化、精细化管理的规章与制度[18]。

(3)统筹兼顾原则。天津城市公园类型划分方法的制定需要借鉴国内外城市公园分类的成功经验,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在考虑到与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标准相适应的同时,还要考虑天津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和现实的发展需求、建设目标以及天津市园林专业管理和行业指导的需要。

2.3.4 天津城市公园分类的建议方法 本研究以《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为基础,结合天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际,借鉴美国与日本的城市公园分类系统,参考北京、上海现行城市公园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尝试构建天津城市公园类型划分体系。进而推进天津公园生态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传承城市绿色文化,探索园林行业管理新模式,推动城市公园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完成天津建设宜居城市的共同愿景[19]。

从现行中国公园分类标准来看,城市绿地标准是从绿地视角展开,编制标准基于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而非定位区分,导致分类标准忽略了城市公园的功能区分与效用差异[20];同时该标准下第一层次四大类型的划分有待商榷,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是主要参照公园等级与辐射范围进行区分,专类公园则将功能定位各不相同的公园纳入其中,包罗万象。考虑到目前中国城市公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中国国情也导致各城市公园发展差异化较大,专类公园囫囵吞枣式的归类容易导致部分城市公园分级分类混乱难言。而游园直接包含了城市公园绿地体系中规模较小、形式多样、设施简单的独立公园绿地,概念边界模糊,类型划分低效。

构建天津城市公园分类体系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取消原有的两级分类方法,城市公园二次分类导致公园功能与定位重叠,将其合并为一个等级分类,如需划分等级可以再提出分级办法以作划分;其次,针对专类公园进行调整,将项目繁复的的专类公园加以细化归源,将天津市重要的公园类型单列而出与综合公园同列。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中国城市公园的起源地之一,数量颇多,价值极高的历史遗址公园完全可以单独划归成历史名园和综合公园并列[21];再次,由于天津本地并没有大量建設专属于特定群体(如儿童、学生等)游乐的游乐公园,以天津方特欢乐世界和天津欢乐谷为代表的娱乐功能为导向的大型公园数量较少,同时当前天津市辖区范围内仅有个别的动物园、植物园、海洋公园等专类公园,故将其均合并为主题公园;最后,近年来在天津市环城各区乃至远郊有着数量可观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开放式的生态保护区,将其合并为并为生态公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住建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为指导,遵循《天津市公园条例》等本市公园管理的规章制度,结合天津公园实际特点、园区发展需求和天津城市发展定位与需求,将天津城市公园划分为综合公园、主题公园、生态公园、历史名园和社区公园五类(表4)。

(1) 综合公园。内容丰富、设施齐全,适宜于城市居民开展类型多样的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的绿地。综合公园的内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乐场所和游憩休闲区域,可为大多数入园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包括市级综合公园和区级综合公园[22]。

(2)社区公园。主要面向一定住宅用地范围内的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具有一定的活动内容、空间与配套设施的集中绿地[23]。

(3)历史名园。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天津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有深远影响,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在本地区甚至全国范围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园林绿地[24]。

(4)主题公园。以指具有特定内容、形式和主题,集专项娱乐活动场所与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城市绿地,包括植物园、动物园、儿童游乐园和海洋公园等[25]。

(5)生态公园。拥有原生态或低人为干扰的自然景观,专注于满足公众走近自然的需求,兼具生态科普功能的公园绿地。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26]。

3 结 语

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是构建和谐宜居城市的首要内容,更是打造良好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面向公众呈现出的形态多样,适宜于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活,承载多元化的城市功能,凸现出开放性、先导性的发展特征。现代城市公园如今逐渐成为了公众了解身处的这个家园、感知城市绿色文化空间的主要领域,成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的城市生态甚至文化景观载体,对于现代城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7]。

虽然我国现代城市公园建设正在不断取得成就,但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使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能够与未来城市的发展与市民需要、城市生活需要更好地结合的系列问题。科学有效的城市公园分类系统,对于指导和规范国内城市、乡镇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园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意义[28]。笔者尝试对天津市城市公园提出分类建议,将天津市城市公园划分为综合公园、主题公园、生态公园、历史名园和社区公园五类,以期为今后天津城市公园进一步开发建设,规划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明确天津各类城市公园的主导功能和服务内容,厘清天津城市公园的管理要求和目标,实施分类管理与指导,从而促进城市公园个性发展,凸显自然人文特色。更重要的是重新确认并完善天津市各类园区的自身定位和服务与各类公园的养护标准和要求,促进生态园林的建设、维护与发展。

天津市城市公园种类繁多,规模各异。天津市城市公园的分类方法建议适宜作为中国城市公园分类的样本,供其他省市公园绿地分类作为参考,科学指导当地城市公园建设,实现城市公园的合理配置。进而能够差别化解决公园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让各类城市公园更好地发挥自身生态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社会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文体、游憩、娱乐需求。

参考文献:

[1]OZGNER 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s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J]. Landscape research, 2011, 36(5): 599-620.

[2]JOASSART P, WOLCH J, SALIM Z. Building the healthy city: the role of nonprofits in creating active urban parks[J]. Urban geography, 2011, 32(5): 682-711.

[3]朱钧珍.中国近代园林史(上)[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2.

[4]丁继军.由纽约中央公园谈城市公园与公共空间[J].山西建筑, 2009(34):348-350.

[5]皮雨鑫,杨滨章.我国城市公园发展新特征探析[J].山西建筑,2013,39(6):198-200.

[6]辛动军,袁梦,陈建安,等.基于FDCT与ELM的遥感影像湿地类型分类——以黄家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38(6):30-35.

[7]冯书成,冯新兴,武永照.我国森林公园分类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 1999, (3),39-41.

[8]戴宏,杜双,杨露,等.基于区域空间判别视角国家地质公园二维分类方案研究——以陕西翠华山等地质公园为例[J].西北地质,2018,51(3):259-264.

[9]陈冬平,张军.体育公园的分類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58-60.

[10]李永雄,陈明仪,陈俊.试论中国公园的分类与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 1996, 12(3): 30-32.

[11]陶晓丽,陈明星,张文忠,等.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3(10):1964-1976.

[12]王兴梅,侯学英.基于GIS 下的济南城区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功能分析[J].商业经济,2017(1):1009-6043.

[13]李陈.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14]张梦佳. 中美两国城市公园分类标准解析及典型案例剖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5]整理天津大學法学院陈学敏博士.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N]. 天津日报,2018-11-07(012).

[16] 作者不详.美丽天津: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2):3.

[17]崔凤琪,唐海萍,张钦.京津冀地区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0—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666-673.

[18]TAPAN KUMAR N,SHAWN SIM ZHEHAN,ALEXANDER MARK LECHNER. Urban green space and well-being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8:36.

[19]周宝宏. 关于天津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A].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挥社会科学作用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6.

[20]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1]张天洁,张晶晶,夏成艳.近代公园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探析——以天津中心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10):101-109.

[22]徐欢,朴永吉,付晖.关于城市综合性公园地域特色塑造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1):162-165.

[23]董贺轩,刘小萌,潘欢欢.基于SEM分析的社区公园空间要素对老龄交往行为影响及设计调整——以吉林市江北公园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4):18-26.

[24]袁满. 城市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登录评价标准研究——以上海历史名园为例[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5.

[25]VEASNA S,WU W Y,HUANG C H.The impact of destin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on destination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destination attachment and destination image[J].Tourism managementm,2013,36(3):511-526.

[26]EDMUND G, BRENT R, JIE W. Non-compliance in national parks: An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odel with pro-envi-ronmental valu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59(4): 123-127.

[27]PETERSETERS K,  ELANDS B,  BUIJS A. Social interactions in urban parks: Stimulating social cohesion[J]. Urban for urban gree, 2010, 9(2): 93-100.

[28]REYES M, PAEZ A, MORENCY C. Accessibility to urban parks in montre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92nd annual meeting,2013.

作者:周一

上一篇:领导六一儿童节发言稿下一篇:开学学生会招新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