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视节目内容的日益丰富,专业频道的细分和增多,以及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及城市正在进行的移动数字电视,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飞速发展。本文要介绍的是边远山村“村村通”覆盖的广电新发展。“村村通”工程经历了最早的卫星落地小前端时代,及光缆全面铺开的光缆通村时代,可以说这两种方式在当时是起到非常好的“村村通”实效的。今天来看,小前端和光缆通村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篇1:

山区农民文化消费的现状、走向及其政策建议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山区农民文化消费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传递农村文化的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健康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农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仍然偏低,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山区农民;文化消费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为了摸清农村文化(特别是山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创建与农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制定繁荣农民文化生活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组织人员先后深入到罗田县、英山县的部分乡镇,侧重对山区农村农民文化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山区农民文化消费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传递农村文化的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健康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农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仍然偏低,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农民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势头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农民文化消费逐年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文化消费的内涵由“单一”到“多样”。调查中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消费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比如电影电视节目、戏曲表演、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的消费,也包括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购置的各种物质消费品,如收音机、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手机、电脑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公益性、经营性的文化设施,如乡镇电影院、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录像室、棋牌室、网吧等。调查显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文教娱乐等文化消费比重还会一路上扬,农民文化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文化消费的支出从“吝啬”到“舍得”。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称“城里人有的,我也有了,城里人消费的,我也消费得起。”调查发现,一些富裕农户已经拥有冰箱、空调、彩电等家电,有DVD、MP3、数码相机、电脑等新潮科技产品,少数农户的书架上还有摆放齐整的书籍和报刊。麻城市宋埠镇李胜村李家国说,以前赚钱为吃穿,孩子多买一本写字本都觉得有点乱花钱。“现在吃穿不落后城里人了,希望文化也能尽快跟上”,为此他花4000元买了一台电脑。部分农户遇到结婚、做屋、祝寿等喜事时,还专门请专业或业余剧团的演员到家门口演出。这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舍得花钱看“戏”了。

3.文化消费的动力从“被动”到“主动”。马克思说过,一个穷人手里只有一个铜板,他是买一块面包满足营养的需要,还是买一本《圣经》满足教化的需要呢?他肯定是买面包。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文化消费的兴起和扩大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文化用品大量进入农家,农民从“吝啬”到“舍得”的变化,既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有关,也得益于与日俱增的基层文化设施及政府对基层文化消费的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如黄冈各地出现的农民画、农民书法、农民摄影、农民剪纸、农民剧团等,是我市近几年培育特色文化、营造农村文化氛围的必然结果。据黄冈市群艺馆统计,黄冈市农村民间业余剧团目前已有63个,2005年总收入已达到350多万元。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是当地靓丽的景观,更是群众享受文化的舞台。罗田县胜利镇陈家山村陈云清说,过去农民的文化活动很少,即使有,农民也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现在不同了,他们根据自己需求组织或加入各种文化活动。陈云清所言,道出了农民的文化消费逐步从受体到主体转变的事实。近年来,我市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把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据市文化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有农村乡镇文化站123个,其中只有28个文化站无馆舍。未来两到三年内,全市有馆无舍的图书馆、文化馆问题将得到根本性转变。

4.文化消费的品位从“粗俗”到“高雅”。文化设施的逐步完善,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极大激发了农民体验文化、消费文化的兴趣,也日渐提升了农民的文化品位——他们不仅需要如秧歌、腰鼓等文化“风味小吃”,也开始品尝如戏剧、科教影视剧等“文化大餐”。“不要总是认为我们农民是粗人。”这是一位有过切肤之痛的罗田农民的心声。调查发现,罗田县境内流传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繁多,除楚剧、汉剧、采茶戏(黄梅戏)、被窝戏、花鼓戏外,东腔、皮影戏独具罗田特色。特别是东腔,俗称“哦嗬腔”、又名“东路花鼓”,其声腔高亢,只用人声接音和锣鼓伴奏,台上唱台下和,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调查组在罗田县胜利镇陈家山村调查发现,东腔戏在该村已流传九代人,全村有两套戏班子,除在自村演出外,在方圆两省五县每年演出70余场。1985年出版的《湖北省志<文艺志>资料选辑(六)》有一篇文章《流传不息,自唱自娱——访一个祖传七代的东腔业余剧团》介绍了东腔戏在陈家山村“三里五台”的盛况。除东腔戏外,陈家山“鼓乐舞狮队”至今也祖传五代了。调查结果还显示,86%的农民选择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是“农业科技文化”,77%的农民表示喜欢看“科技影视与光碟”,71%的农民愿意在科技致富书刊等文化消费品上投资。事实显示,享受型与发展型的现代消费方式正在农村悄然兴起,许多农民开始主动向知识性、娱乐性、思想性靠拢,主动追求科教、文娱、健身、卫生为一体的多样的文化生活。

二、山区农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扩大,我国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但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尚不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尚不成规模、产品缺乏创新性,农民文化消费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文化消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人们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对各种商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力的大小。而人们的需求又是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从需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人们的需

求首先是表现为对满足生存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在满足了生存需要的基础上,然后逐层递进,形成对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商品的需求。这种需求发展的层次性要受到收入水平的约束。在人们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除了满足生存需要以外,就难以形成对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大量需求。一些山区农村的农民还没有实现温饱或刚刚实现温饱,又谈何文化消费。虽然近年来山区农民文化消费额度有所增加,但在农民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山区农民的消费主要是满足生存的需要,他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据调查,2005年我市山区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含教育支出)不到100元。所以说,在现阶段山区农民收入比较低的条件下,他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冲动并不强烈。

2.文化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从调查情况看,城镇居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为17%左右,文娱消费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62%左右,而山区农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20%,其余的都用来消费耐用机电消费品,城镇文化消费的内容比农村丰富。农村除少量消费书报杂志,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电视,听收音机,文化生活极其单调。这次调查发现,山区农村文化消费中,看电视、打麻将、打纸牌,是闲暇时间最多的娱乐活动,占据调查数据的前三位。

3.文化消费的发展不平衡。随着山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山区农民文化消费在生活总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贫困山区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与城镇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中部分农民反映,当前农民文化生活不如从前了。在20世纪60年代,群众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可谓空前繁荣。劳动之余一曲民歌、一段快板,就可以鼓动人心;一首诗、一篇小说,就可以让人津津有味;一部小戏、一个小品,就可以演遍城乡角角落落。每到大型工程上马,大型活动开展,更是少不了这支业余文艺队伍。这种寓教于乐的文艺表演形式,受到了基层老百姓的普遍欢迎。调查中,英山县金铺镇龙潭河村一位老农说道:我们小的时候,农村比较贫困,但精神生活可不贫困。每到春节,大队就要组织文艺活动,舞龙灯、划龙船、唱大戏、扭秧歌,让大家正月里乐翻了天。有时候还要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而现在村里的日子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倍,但一年四季不组织一次文体活动。“电视哄眼球,酒桌挨床头”。现在喝酒、打牌、看电视已成为山区农民劳作之余主要的娱乐内容。调查的6个村,群众普遍反映农民最缺的是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少乡镇文化站停摆,农村村级文化阵地几乎是空白,由于农村不具备售票放影和演出的条件只能执行包场放映和演出,农村演映市场随之出现了“求者渴求”、“供者渴供”的两难局面。我们调查的6个村都没有文化中心户、文化(图书)室和篮球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农民仍然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视事业有很大的发展,但宋埠镇34个行政村,只有15个村通了有线电视;龟山乡52个村,只有16个村通了光纤网、有4个村建设了小片网,通村数不到总数的2/5,而已通村入户率只有40%。由于收视费(麻城物价部门明文规定,有线电视初装费为260元/户,收视费14元/月)和自然条件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看电视难,结婚的电视机只是个摆设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虽然近几年农村在各种传媒性的电器拥有量上明显增长,如电视、影碟机、电脑的拥有量上出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与城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从调查情况看,罗田县靠近县城的农民全村集体图书数量大约是山区农村的3倍,靠近县城和乡镇拥有电视机数量大约为山区的2倍,从高中以上文化人数上看,近郊也多于远郊,近郊书报杂志、电视的消费水平高于远郊,劳动力素质也高于远郊。因此,农村文化受城镇文化影响严重,越靠近城镇文化消费水平越高,离城镇越远,文化消费水平越低,农村文化呈圈层分布。

4.文化消费的主体缺失。农村文化消费内容广泛,包括读书、看报、上网、旅游、唱歌、看戏、看电影、看电视、用手机发短信等其他娱乐项目。除了戏曲和电视的消费主体是中老年人外,其他的消费主体应该是青年。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经商去了,致使农村文化消费的主体缺失。据调查,罗田县有近10万人外出打工,他们中有不少是文艺骨干份子,留在农村的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挑不起文体活动的大梁。以前集体组织文化活动村里给工分,机关、企业给补助,校园给节目,可乡镇合并和税费改革后,由于集体经济困难,村组、机关、企业早已无心于此,学校连音乐、美术、体育老师都没有,致使基层文艺人才彻底断层。据胜利镇文化站干部反映:全镇在外打工和经商者中有许多是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他们当中有舞台表演能力者126人,有业余文艺创作者82人,有吹拉弹唱者67人,还有书、画爱好者若干。农村缺少有文化的青年,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缺失,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据英山县文化局反映:英山县外出打工人员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全县外出打工人员中,17-25岁的人数占外出打工总人数的71%;25-30岁的人数占14%;30岁以上的人数占15%。现在好多学校刚毕业的男女青年不愿呆在家,愿意外出打工,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的农村大量人口阖家外出务工,农村成为空壳,农村文化活动不仅缺失主体,甚至连受众也没有。

5.文化消费的质量不高。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文化生活的质量并没有相应提高。现在“搓麻风”、“迷信风”遍布农村各个角落。调查发现,有为数不少的村里最好的建筑当数寺庙,农村出现的“五多”现象值得忧虑。一是赌博的人增多;二是搞封建迷信的人增多;三是信仰宗教的增多;四是寻衅闹事,扰乱治安的人增多;五是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辍学的多。上述现象如不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制止和引导,必将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同时对农村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也相当不利。

三、山区农民文化消费的走向分析

1.中低端消费需求占主导地位。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需求水平。调查显示,农民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6000元一12000元这一区间(此次调查的家庭平均人口数为4.55),合计占调查农民总户数的72.6%。其中,家庭年收入在6000元-8000元的户数最多,占28%,而家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和12000元以上的所占比例仅为11.8%和15.6%。可见,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10000元以上的收入区间上,选择来源于

非农收入的户数远远超过了选择农业收入的户数,且收入水平越高两者的差距越大。从中不难看出,现阶段农民收入的来源,尤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还是更多地来自于非农产业收入。

在低水平收入的刚性约束下,农民的消费需求必然会呈现出以中低端需求为主的特征。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结论,无论是在吃、穿方面,还是在烟、酒以及文化消费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农户都选择了最低等级的消费需求。对于吃、穿、烟、酒、买报、买票看电影这五个项目,在四至五个不同等级的备选项中,农民选择最低端等级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4.3%、72%、84.6%、90.7%、62.3%122及83.4%。89%左右的农户对烟和酒的需求价位分别仅每包为5元以下和每瓶10元左右,超过60%的农户没有买过报纸,而83%的农户没有自己买票看过电影。很明显,目前农民的消费需求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并未解决,未来需求潜力巨大。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还没有真正解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山区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山区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广泛开展了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每次下乡都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特别是在农村的露天演出,上千人观看已不罕见,足见农民对文化之渴望、文化下乡之及时。然而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不够的。因为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农民们迫切希望,文化下乡能够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据调查,山区农民普遍对去年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反映强烈。农民认为,《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全面部署,这个《意见》出台得非常及时,充分显示出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以“四难”为代表的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未来需求潜力巨大。

3.以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消费将成为时尚。据调查,彩电、冰箱、洗衣机,昔日的“三大件”在农村富裕地区已基本普及,消费已不再是热点,而家庭电话、手机、电脑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和高科技产品作为今日“三大件”,开始走进富裕农家并受到青睐。由于农村打工青年在城市感受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带来的便捷,随着他们陆续返乡创业,必然会把城市的现代文化消费引入农村。英山县杨柳湾镇一位回乡创业的打工青年说,城里人过春节已从当年走家串户、登门拜年,到信件、贺卡拜年,再到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络视频这些层出不穷的拜年新方式,让我们看到科技不仅提高了城里人的生活质量,还改变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这些现代文化气息会很快传递到我们山区农村。调查中发现,随着电信“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电话、手机在山区农村拥有率已达到10%左右,电脑也开始进入山区农家了。他们通过电话上网,已经能够在电脑上看新闻,查看党和政府的有关涉农政策、农用物资价格、棉花生产走势等等。部分山区农民反映,为及时通过互联网掌握最新的农业信息和市场行情,希望政府早点把宽带网牵到山区农村。电脑必将成为一部分具有开放思维和超前意识的山区农民的新宠。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年代。虽然家庭电话、手机、电脑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和高科技产品在山区农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但必将成为山区农民文化消费的新时尚。

4.教育支出异军突起,结构升级初露端倪。虽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初级水平,但从这次调查中,我们还是欣喜地发现,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趋势已经有所显现。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一举超过建房、娶亲和医疗这三大传统支出项目而列首位。在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127户农民中,当被问及“2005年花钱最多的项目”时,有65户,也就是一半的农户表示,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花费最多,这远远超过了盖房、娶亲、看病、请客送礼等传统的农民消费支出大项。选择子女教育方面花费最多的农户数分别为上述四项所选人数的2.7倍、5.6倍、4.3倍和6倍。从原来只针对眼前的简单劳动力资本的投入(如吃、穿等),到现在越来越重视对未来的知识资本的投入(比如子女教育),我国农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升级趋势已经显现出来。在总共调查的160位村民中,仅有2%的村民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而高达50%的村民只具有中学文化程度(还有11.2%的村民不识字),这两个差距悬殊的比例之间的巨大势能,或许为农民“不惜血本”地投入子女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动能。此外,在被问及“购买家电的首选标准”这一问题时,61.7%的农户将首选标准定位为质量,远远将首选价格29.6%的比例甩在身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民在消费观念方面巨大的进步。

四、促进山区农民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

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众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活跃山区农民文化消费培养消费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是新文化。建设新文化,在于培育新农民。进入21世纪,山区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更大一些。“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据调查,6个村的主要劳动力(18—55岁),文盲半文盲占21%,小学文化占33.5%,初中文化占34%,高中文化只占11.5%。这说明山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是很低的,必然影响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人力资本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也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为扩大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培养符合要求的消费主体。一是要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增加农民的知识储备。建国以后,我国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文化素质也得到较大的幅度提高,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相比,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人口总量过大、素质偏低的状况仍需从根本上解决。为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政府必须担负起教育投资的主要职责。二

是应提高农民对各层次文化消费产品的鉴赏水平。要实现农村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鉴赏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除了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教育之外,政府还应积极普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艺术修养及鉴赏水平。三是应提高农民分辨文化产品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由于我国农村的文化消费刚刚起步,文化市场发展尚不健全,在目前的农村文化市场中不乏鱼目混珠的低格调、损害农民身心健康的产品。如果消费者不具备一定的分辨和鉴别能力,就容易受低格调、庸俗的文化产品的影响,反而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农民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杜绝低级庸俗、不健康的伪劣文化商品。四是还要大力培养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农村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据调查,罗田县乡镇文化站共有文化干部共有31名,从年龄结构看,90%都是50岁左右临近退休之人,一旦退下来,基层文化事业直接面临后继无人的断档局面,因为过低的经济待遇无法吸引专业艺术人才。如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是发展农村文化迫在眉睫的话题。我们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文明家庭户。

2.延伸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条,为活跃山区农民文化消费提供产业支撑。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产业在众多产业中后来居上,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被人们成为“朝阳产业”。但从目前现实状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阻碍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如何完善农村文化产业政策,在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健全的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延伸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条,让城市文化产业向农村延伸。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反对地方保护和垄断,加快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抓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试点,把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国有文化单位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经营机制转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狠抓城乡互动联动。实践证明,适应农村市场、适合农民口味的各种“文化下乡”活动,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各级文化部门要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农民和农村文化建设办好事、办实事,共同促进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3.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为活跃山区农民文化消费培育良好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光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既要把搞了多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搞得更好,形成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更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的制度,规范农村文化消费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在推进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改变农村基层文化长期落后的面貌,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体制改革。从调查中得知,乡镇一级文化站实行“三转三保留”有利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三转”,即转变体制、转变机制和转变身份;“三保留”,即保留职能,保留阵地,保留经费。综合配套改革以后,应该重视发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文化站的原有职能除行政管理职能由社会事务办公室承担、文化执法职能上交县一级外,其余职能可以继续委托给文化服务中心,并给以必要的行政许可、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实行分类管理与指导。现有的乡镇文化站站舍属公共文化设施,可以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办法,授权文化服务中心经营,盘活资产,发挥作用,但是不能因转制而改变其性质和用途。乡镇一级政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修缮和完善现有文化设施。乡镇原有的文化经费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完全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

4.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活跃山区农民文化消费创造物质基础。农民文化产品的消费也需要依托于文化消费基础设施来实现,如文化站、图书室、体育活动场等。调查组在麻城调查发现,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没有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没有一个农村广播站,没有一个标准体育场地设施(龟山乡5个村只是村办小学有一个简易土质篮球场),没有一个戏剧院或影院,没有一座图书馆、纪念馆。更为严重的是,乡镇文化站改制后,少数乡镇违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拍卖和挤占乡镇文化站。一些乡镇的文化人说,改革后农村基层文化站基本上是“名存实亡”,成为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即使保留下来的文化站通常也是“一人一房一桌一床”,处境艰辛。因此,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资,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吸引外资参与文化产品经营及文化场所的建设和经营。农村无论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还处在一个十分弱小的地位。因此,在改革中,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采取必要的过渡扶持措施,不宜简单从事,一撤了之。要采取公开招聘、竞聘等形式,切实选配好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进一步明确县市一级文化局对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业务授权委托和管理指导的职能,充分发挥县一级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的作用。为实现转制后的平稳过渡,搞好与现行国家有关法规的衔接,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我们建议在三到五年内,保留乡镇文化站的牌子。比照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发展的办法,在转移支付中明确列支文化专项经费,确保必要的文化经费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应该逐步提高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转移支付的水平,合理解决投入不足与需求迫切的矛盾。为减轻县乡财政压力,建议今后每年按每个乡镇平均3-5万元的标准从转移支付中列支,用于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以后有条件时逐年增加。

5.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活跃山区农民文化消费提供有效载体。目前,山区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还不够旺盛,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培育,予以引导,特别是要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文化消费载体,让农民积极地参与到文化消费市场中来。各级政府和文化单位都要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为目的,以自强不息、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结合各地实际,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消费市场。首先要抓好节庆活动。组织群众迫切需要,积极性高,参与面大,影响面广,效果显著的节庆活动,但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要以文化站、农民文化中心户为基地,不断巩固、充实、提高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积极开展季节性和阶段性的文艺活动,以普遍性、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促成节庆活动的更大规模与更高档次。其次要抓好特色文化活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全方位展示民间文化的迷人风采,象民间戏剧、民歌、民谣、民乐、民舞、民风、民俗、民间曲艺、民间工艺、民间故事等,根植于人民群众之间,流行在山间地头,传承与农夫村妇,生生不息,代代承继。可以观,可以舞,可以兴,可以群,为群众喜闻乐见,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我们要加强引导,搜集整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民间文化活动的质量,强化地方特色,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在提高农民文化消费中的特殊效应。再次要贴近农民群众。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服务对象是农民,主体也是农民,只有做到贴近农民,准确把握农民的文化需求特点,文化消费习惯,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受到农民的欢迎。为什么非法宗教、封建迷信在农村有市场,就是因为它们穿上了“贴近农民”的外衣。我们要研究农民,要研究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一定要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在文化参与中享受快乐,在文化消费中得到满

责任编辑 刘凤刚

作者:胡秋春 饶水林 申菊生 王保国 周杏坤

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篇2:

MUDS“村村通”无线数字电视的实践

电视节目内容的日益丰富,专业频道的细分和增多,以及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及城市正在进行的移动数字电视,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飞速发展。本文要介绍的是边远山村“村村通”覆盖的广电新发展。“村村通”工程经历了最早的卫星落地小前端时代,及光缆全面铺开的光缆通村时代,可以说这两种方式在当时是起到非常好的“村村通”实效的。今天来看,小前端和光缆通村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从维护管理和多快好省方式来看最好的方案为MUDS无线数字电视的“村村通”方案。MUDS跟移动数字电视等技术相比,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但作为目前“村村通”却是最合适的技术。它投资省、见效快,而且今后可以像有线电视一样进行收费管理,实现以网养网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广播电视的目的。

MUDS村村通的总体方案

龙岩市广播电视模拟微波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网络以我台的三个高山机房为中心,连接着新罗、漳平、永定、上杭、武平、连城、长汀6个县、市、区地多个站点。设备采用8GHz/10GHz的模拟传输设备,且设备老化、站距长、传输中继多,在传输过程中传输质量和可靠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更不能满足MUDS无线数字电视传输和播出的要求。因此模拟微波的数字化改造可以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满足广播电视的优质传输和覆盖。

1、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的特点

(1)频道利用率高。

数字压缩技术就是将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变成数字信号,再经过取样压缩编码去除冗余度,以一定的压缩比将信号频带压窄,将其调制到载波上,这样就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数字化改造后可以成倍至十倍的增加微波通道的利用率。

(2)接受门限电平低,传输距离远。

在我市所用的模拟调频微波传输链路中,C/N≥31dB。同样的链路,如果采用数字压缩编码方式,中频调制器采用QPSK相移键控调制,则只需要C/N≥16dB就够了。相比门限下降了一半,在同样的发射有效功率、同样的天馈、同样路由的前提下,改造后,微波传输距离可以增加1倍以上。

(3)图象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

由于采用了数字滤波、数字存储及再生中继技术,排除了噪声和失真积累的影响,改善了图象的信噪比,彻底消除了亮度干扰。经多级中继转发也不会降低图象质量。因此数字电视传输的图象质量远远高于模拟电视传输的图象质量。

2、MUDS系统的特点

MUDS全称是无线多路分米波分配系统,数字MUDS采用分米波470-800MHz传输,电视机高频头接收的最高频率为850MHz,这样在用户端接收就不需要下变频设备,可以直接接收此频率。

(1)随着DVB-C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数字MUDS不同于一般的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它不是单一模拟电视频道的数字化,而是在多个分米波相邻频道的数字化,完全可以达到同有线数字电视一样的多路覆盖效果。

(2)数字MUDS发射机不同于现在的模拟发射机,它不需要很大的功率,属小功率发射机。覆盖半径10-15公里,平均功率只要5-8W就可直接传输到用户接收端。

(3)发射机功率较小,不会像模拟电视那样引起严重的多径干扰。

(4)数字MUDS发射所占用的带宽仅是模拟电视的1/8,传输节目的数量可增加5-8倍。

3、无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

MUDS系统由市无线数字电视前端、数字微波中继站、数字MUDS发射基站、数字MUDS直放和变频中继站、用户接收系统等五大部分组成,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MUDS的实施

1、广播电视模拟调频微波数字化改造

(1)先对一个模拟微波信道进行改造试验。原来传输1路电视信号和两路伴音信号,扩容到12路电视信号和4路调频广播信号。

(2)信号源前端采用压缩编码设备,按MPEG-2标准对PAL-D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压缩编码,压缩的比特率为2Mbit/s。

(3)在信道传输上采用数字化传输,为了保证无线数字前端信号经微波多站中继传输后无噪声积累,中频采用QPSK调制方式。

(4)由于无线数字前端位于我台的红尖山机房,目前只传输16路电视和广播信号。改造方案可以使扩容升级很方便,可以随压缩编解码码率的改变而扩大节目传输容量。

改造前后信号传输方框图。如图2、3所示:

2、MUDS无线数字电视前端

MUDS无线数字电视前端由数字信号源系统、数字复用系统、信号传输系统构成。如图4所示:

(1)数字信号源系统

主要包含以下的设备:

卫星接收机:通过卫星接收机接收卫星和微波传输的数字电视节目。

MPEG-2编码:将卫星接收机所接收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根据MPEG-2标准进行压缩编码形成节目的TS流,通过编码器的ASI口输出到复用器。

(2)数字复用系统

复用器是信道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进行节目的选取、组合以及各种统筹分配工作,相当于基于PID技术的交换机。首先将需要在同一频点输出的节目信号(SPTS或MPTS)输入到复用器中,然后再从复用器中选取相应的节目,并且按照网络规划将节目的PSI/SI信息进行重整,最终复用器将所有节目进行复用,产生适合传送的TS流信号,通过ASI输出供调制设备使用。

(3)信号传输系统

信号传输系统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64QAM调制器将数字TS信号通过变换后,在原有线电视网络的空余频道并符合发射要求的频点通过MUDS发射机将信号发射出去。另一是通过QPSK调制器,将无线数字信号通过数字化改造后的微波信道传输到我台和各县的微波中继站点保证各站点的MUDS发射机的信号源。

3、直放站

农村山区地形复杂,覆盖盲区多,小功率直放站发射覆盖是一种主要方式。小直放站安装:首先要选择有无线数字电视信号源、合适覆盖的地点和供电方便的地方,在山上找适当的位置竖立一根水泥杆(或在屋顶竖铁杆),直放发射机和发射天线都固定在杆上,天线馈线尽量短,避雷设施按常规设置。由于直放发射存在正反馈问题,若收发天线安装不当,产生了收发反馈就无法正常使用。因此,收、发天线最好能互不见面,可以利用地形地物,试加大收、发天线之间的高度距离,或改变天线极化(让收、发天线极化不同),也可用抛物面天线作为接收天线相互隔离等措施,使发射机能正常稳定工作。

4、用户端

用户接收天线用多单元振子天线。数字机顶盒使用符合DVB-C标准,其解调方式为QAM,一般设置为8进制64QAM的数字机顶盒。其解调方式、下行频率、本振频率和符号率要与系统的一一对应。虽然目前电视节目是免费受众的,但系统未来的发展有些节目需要配置有条件接收,条件接收设备包括智能卡和固化在解码器中的有条件接收程序。为未来相应的C A系统作准备,也为未来系统运行、维护和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

运行和维护

MUDS系统运行了将近一年时间,整个系统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段时间来对系统的运行进行了观察和维护,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1、在工作环境方面

由于MUDS系统是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因此,周围的环境影响着系统能否稳定的运行。MUDS前端放在微波机房,旁边的微波设备较多,排列紧凑发热量也较大。同时MUDS前端的各设备之间间隔空间较小,本身也会产生大的发热量。因此在系统运行的初期,卫星接收机和QPSK调制器的信号多次出现异常情况,原因就是微波机房在增加MUDS前端各设备后,发热量增加,散热方面跟不上,机房环境温度过高,造成设备工作温度过高,信号才会出现异常。经过对机房以及MUDS前端散热方面的整改,使系统运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个就是粉尘影响,虽然机房处于边远高山,粉尘影响较小,但是由于这几年机房附近的环境变化,粉尘影响也在逐年增加。设备长期在粉尘影响下,稳定性、可靠性也会受影响。因此经常对设备进行维护,清除设备表面的粉尘,系统才能稳定、可靠地工作 。

2、供电系统和雷雨季节的影响

每年的春夏是雷雨季节,而我台的两个高山机房都处在雷区的边缘。上世纪90年代,雷雨给我台的高山机房造成极大损失,多次出现了直接雷击设备,造成设备长时间停播的事故。本世纪初,经过努力,两个高山机房都建立了完善的避雷网,而MUDS系统也在第一时间接入了避雷网,保证了在雷雨季节也能不间断播出。MUDS系统前端所在机房的供电系统是经过农网改造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保证。但是在几次供电部门的例行检修停电切换到自备柴油机供电时,前端也出现了几次状况,出现了多次复用器和QAM调制器以及接收机死机不能恢复,因此在供电系统切换过程当中,应先将前端各设备的开关单独断开,切换后在恢复。而不是将总开关断开后在恢复即可。

3、天馈线方面的维护

去年冬天,机房值班期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前一天数字机顶盒信号输出电平还挺正常的,第二天早上观察机顶盒输出电平就下降了十几dB,偶尔还会出现马赛克现象。检查前端和发射机工作都正常,快到中午的时候播出信号电平恢复正常。过两天的早上现象再次出现。怀疑故障位置在发射天线,跑到天馈线处观察,发现发射天线表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将冰块清除后信号电平恢复正常。经过分析,由于这几天机房天气情况较恶劣,白天阴天有小雨且气温10度左右,到了晚上特别是下半夜温度降到0度以下,形成雨松,在发射天线的表面结成一层冰,影响了播出和接收效果,到了快中午温度升高时才融化,融化后信号就恢复正常。经过这次故障,发现平时天馈线维护也很重要,特别在出现雾松和雨松的天气,应当及时清除天线表面的冰块,才能保证播出正常。

无线数字电视(MUDS)的传输和覆盖是先进的DVB、MPEG-2信号源编码、信道编码QAM和QPSK调制等技术的综合应用。龙岩市与全国一样自启动“村村通”工程以来,到2005年5月份连续十余年的辛勤耕耘完成了全市134个乡镇全部通光缆,1925个行政村中有近一半通光缆的“村村通”广播电视,行政村通村率不到50%。2005年8月,作为龙岩“村村通”工程的重要任务,我市又全面启动无线数字电视(MUDS)的传输和覆盖工作。在市广电的直属站点和其它县的各个站点以及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都设立了MUDS基站和直放站,广播电视的通村率一下子提升到了70%,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一百分比将近一步提升。今明两年,我们将对另外两个微波通道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前端中加入多套本地节目及CA系统。增加传输和播出节目的套数,并提供免费接收和条件接收两类节目,为无线数字电视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为山区农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提供更丰富、更精彩的节目。经过实践MUDS无线数字电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它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广播电视包括边远山区的优质覆盖问题,使边远山区农村真正向“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广播电视这一目标迈进。

作者:邓晓东 段曙光

农村山区有线电视论文 篇3: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发展分析

摘 要: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然而随着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也有了更高、更精、更深层次的要求。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发展

有线电视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主要是一种采用铜轴电缆、光缆等进行微波传输,然后在用户中分配声音、图像、数据及其他信号,为用户提供多套电视节目乃至个种信息服务的电视网络技术。我国的有线电视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数字、光缆传输、网络技术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改变。随着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现代有线电视网络也在响应时代号召,逐步朝着具有综合信息传输交换能力、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宽带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方向发展。下面文章将从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发展历程、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现状以及未来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入手对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具体分析。

1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最初的有线电视技术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在宾西法尼亚州的一个山区小城,由于电视信号很差,人们难以收看,一个叫约翰·华生的人在得到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在山上架设了电视信号接收天线,通过同轴电缆将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传至各个用户,这便是最早的公共天线系统。后来这种收视技术逐步运用到城镇,与此同时,共用天线系统开始增加自办节目频道,还扩大了信号覆盖范围。70年代开始,随着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电视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信息化节奏明显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新时期。

2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现状

以1974年北京饭店的第一个共用天线系统为起点,八十年代城市网开始发展,90年代以后,我国有线电视迅速发展,每年都保持以千万户的级别进行增长。目前,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已经覆盖了包括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在内的所有省、市、自治区。

3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有线电视网络将会是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它将把现有的电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融合到一起,发展成为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对数据、话音、图像、传真以及其他各种服务在内的综合性承载的多媒体综合业务,同时还将与其他各种业务实现智能化的无缝连接。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无疑是未来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它能够将网络的传输带宽扩展到750MHZ以上,在远距离的双向传输方面运用先进的ATM技术以及IP数字传输技术,更高程度上保证了信号的质量,增强了网络运行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网络传输容量也大大提高。

3.1 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实现从光纤到终端放大器的无中继信号传输,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光节点,使得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技术指标更加可靠;通过对同轴电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提升了网络的带宽,促使网络交互功能的实现,最终实现网络双向传输。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在满足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还能传送以数据信号为主的交互式视频点播业务、网络通信以及其他一些增值业务,极大的满足了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事业的发展。

3.1.1 实现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需要解决的回传噪声和干扰问题

网络回传噪声主要起源于用户终端,因此要采用匹配性能好、隔离度高的网络终端。除光纤外,所有网络均要采用屏蔽系数比较高的铝管电缆或者多层屏蔽电缆。电缆的接头适合选用驻波较好的多节式接头,而且网络中的光工作站、宽频带放大器等有源器件必须配备有符合国家规定的频率分割滤波器以及相应的网管系统。

3.1.2 交互式有线电视的网络管理

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运行的是双向传输设备,因此,需要对业务用户进行网络管理。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的四个层次:一是管理和用户相关的商务运营系统的业务;二是网络管理,核心是集成网络管理系统;三是单元管理,即管理各个单元层;四是网络单元层,即对各个不同的网络设备进行系统管理。四个层次通过标准接口以及通信协议规程有机协调运作构成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的管理系统。当然,网络管理层的构成也要根据网络器材、发展以及业务等各种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这样才能够使网络传输的效率处于最佳状态。

3.2 未来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发展的四大特点

3.2.1 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已经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因此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也将朝这一方向发展。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进行量化,并且重新编码转换为二进制数代表的数字信号,然后再对新的数字信号进行相应处理、传输、存储和记录。在未来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中运用数字化技术既能够保证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式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还能够让电视设备获得更多模拟技术时代所不具有的新功能,由于数字化电视能够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数字化传送,这就使得有线电视将提供更大的屏幕,更清晰的画面以及更加优质的立体音响效果,这些无疑将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电视网络生活的需要。未来,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还将与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更好发展。

3.2.2 技术趋于智能化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数字化上,还将体现在网络化与综合化当中。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将带动数字化发展的进程,最终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全数字化,这将是一种凭借IP+DWDM的信号传送模式,它能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各种多媒体信息服务,带人民大众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3.2.3 技术网络化发展

目前,通过通信卫星,我们已经能够把一个个孤立的有线电视系统连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效率相对也比较高的电视广播覆盖系统。为了适应未来有线电视更高的技术要求,需要对有线电视系统进行双向改造,通过宽带传送网络的建立使得孤立的双向有线电视系统很好的联系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线电视网络信号传输体系。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与其他网络的连接就是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走向网络化的重要标志。有线电视技术的网络化进程是以HFC结构为基础,同时还将融入宽带网络技术和现代光纤通信技术,这样能够保证有线电视网络拥有更加强大的综合信息传输以及处理能力。

3.2.4 综合化发展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给大众生活提供各种综合信息服务,它必须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即需要建立一个集数据、语音、视频图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综合业务平台,这样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未来,借助数字有线电视多媒体平台和CMTS+Cable Modem组合来实现综合业务无疑是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旋律。未来有线电视网络还将开展多种辅助性的业务服务,比如:①电子政府(为政府部门提供上网服务);②电子商务(为国内外企业、银行对顾客提供商务服务;③电子社区(为建立智能化信息社区服务)等。

4 总结

电视是当今人民大众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广大的农村人们来说,电视是他们获取新闻、时事政治等消息的重要途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为确保未来有线电视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生活更高的需求,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总之,未来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秀跃,骆振江.关于有线电视传输工程常用技术的思考[J].民营科技,2009年07期.

[2]赵问道,黄如星.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树形同轴电缆网络双向通信控制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年4月.

[3]陈贵康.对有线电视系统组成及传输技术的简要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月.

[4]张力.噪声干扰下NGB接入网上行信道性能与智能诊断研究[J].天津大学,2012年5月.

[5]张挺科.基于EPON+EoC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接入网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11月.

[6]秦元强.关于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年12月.

[7]于明远,于海涛,解贵星,王海涛.农村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网络双向化宜采用低频段[J].中国有线电视,2011年2月.

[8]邹洪波.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5月.

作者:刘旭芳 田昕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师德自查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