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依据审计标准分析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能够促进审计工作的合理、有序、高效开展。为了充分发挥跟踪审计标准的功能,就必须把握审计标准的内涵与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相关的审计标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依据审计标准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审计依据审计标准分析论文 篇1: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对策

【摘 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国家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利的数据依据,本文主要对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所应该采取的对策和建议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管理;对策

一、加强基层监测站的建设能力

1.提高环保资金的投入

最近十年,国民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也加大了很多,特别是最近几年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建设的投入,通过配备相应的设备仪器,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大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使得环境监测站的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基层环境监测站的条件还是较为艰苦,个别的地方难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精准度,这就需要地方和中央不断的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基层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达标,确保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

2.加大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基层环境监测站因为环境艰苦,一些高技术的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和相关部分,设置比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吸引高技术人才的进入,解决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培训内部员工,提升内部员工的专业技能,促进队伍的健康发展。

3.增大审计监督力度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建设的资金投入,但是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给社会创造的效益,需要审计监督部门去把关,才能确保每一笔资金能落实到实处,比如在基层监测站的建设中,购置了多少台设备,这些设备是如何使用的,是否购置后长期闲置,资金是否被挪作它用,都需要审计机关来监督。

二、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只有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环境监测的对象较多,数据较复杂,特别是一些外野数据的收集,条件艰苦,难免会出现一些数据难以利用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环保部门能建立起统一的数据监测程序,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①强化质量意识。只有提高所有员工对质量管理的意识,才能引起所有人员的重视,这就需要定期的开展质量保证方面的教育工作。②完善质量管理。不断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使得制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完善质量管理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方法,才能利于质量的管理。③加强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重视现场数据的收集,遵照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去分析数据。④健全质量管理保障措施。做好实验样品的质量控制,太高仪器设备的准入门槛,减小原有仪器质量的差异而引起的误差。

三、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对策

只有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仪器不被闲置,减小误差,发挥其自身功能。①完善管理制度。做好购置环节关,避免造成闲置资源的浪费。对大型的设备或者技术性较高的设备,应建立专人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仪器设备应该定期的进行检查,形成日常管理制度。最后要做好仪器设备的建档管理与使用效益评估,以便管理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②建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大型仪器因为购置的成本较大,对操作人员的技術要求也较高,开放大型设备的共享,能有效的节约资源,同时提高了下级监测站的技术水平。③加强仪器使用人员的培训。估计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去参加几种会议,通过交流,提高仪器的使用水平。

四、加强数据管理的建议

加强监测数据的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提高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监测数据是通过分析样品的得到的(少数项目是在现场监测点位直接观测的,如水体透明度、空气的能见度等)。尽管对样品分析测试准确,不具代表性的数据也毫无意义。因此,数据的代表性取决于采集到的样品具有代表性。样品代表性由采样频次、采样方法、现场质保决定的。②加强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取决于实验室分析测试工作,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包括样准确的国标分析方法,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分析人员技术水平和实行科学的质量保证程度及技术方法等。硬件部分主要为经过检的仪器、有效的试剂、合格的蒸馏水及实验室环境等。③加强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完整性取决于采集样品的完整性。只有对所有采样点位采集到的圈套样品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才是完整的。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统计,才能对整个环境质量作出全面的正确评价。④加强数据的可比性。监测结果的可比性,是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的综合体现。要使数据具有可比性,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以标准样品为基准,与标准样品比对。

五、提高分析方法的建议

提高数据的分析方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组织好标准分析方法的制定、修订工作。针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标准、生物标准、饮用水、固体废物标准、噪声标准等中各因素,配套制定相应的分析方法,确保这些标准具有可行性。同时,减少采样、保存等工作程序,还可与国外的分析方法迸行比对。②开发研究一些新兴行业产生特征因子的分析方法,以及新的监测手段的方法验证。③选用经过统一验证的监测分析方法,由于工作需要监测一些特殊样品或加测样品存在特殊干扰,在国标方法无法解决时,可采用经过一定程序证明准确可靠并经过专家认可的新方法。④加强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以增强数据准确性可靠性。⑤加强监督,保证标准分析方法的实施。对标准分析方法实施进行监督,是环境监测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监督内容有很多,比如在方法指定的过程中,其制定机构是否为超出其权限范围,制定程序是否标准,制定依据是否充分,方法中千扰是否排除等等;在方法使用过程中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方法的要求,仪器的精度是否满足方法的要求等等。⑥加强方法的日常管理。各个部门要重视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自己的监督职责,对应数据的整理要及时,不能拖拖拉拉,一直往后拖。⑦积极引起新的设备和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和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积极引进新的设备和仪器,而且引进新的技术方法,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例如GIS等。

六、加强应急监测对策

在一些事故出现的时候,比如说各种自然灾害的出现,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监测数据的准确,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具体的措施如下:①强化应急监测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加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②做好应急准备。做好事故应急准备工作,是处理应急事故的重要措施,在遇到事故的时候,要做好设备仪器的转移,做好重要数据的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数据结果,有利于救灾方案的实施,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应急能力。

七、总结

只有不断的探索环境监测发展的新模式,开拓环境监测新思路,立足我国发展现状,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大量培养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环境监测站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的监管,合理的使用政府拨下的资金,积极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红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03)

[2]李国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因素探析[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02)

[3]王全梅.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07)

作者:董伟玲

审计依据审计标准分析论文 篇2: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的运用探讨

[摘 要]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能够促进审计工作的合理、有序、高效开展。为了充分发挥跟踪审计标准的功能,就必须把握审计标准的内涵与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相关的审计标准。

[关键词]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运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2. 018

0 引 言

工程项目涉及诸多领域,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也较为复杂。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不但要审计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还要审计投资安排是否符合相关产业政策;不但要审计工程项目的合理性,还要审计工程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财经法纪情况以及财务收支情况等。所以,工程项目审计人员需要在掌握财务、审计、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工程管理、预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跟踪审计标准,以提高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水平。

1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分析

1.1 跟踪审计标准的内涵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指的是对工程审计客体,如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在从事工程相关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规范。跟踪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对工程审计客体行为进行评价的基准。通常而言,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工程审计人员的检查与评价。为了确保审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工程审计人员在评价工程审计客体行为时,需要参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工程审计客体的具体行为和审计标准之间的差别,合理评价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如果没有跟踪审计标准,就难以确保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需要审计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招标投标、概预算、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财务、工程竣工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招标投标、概预算、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财务、工程竣工等方面的有关规定规范,共同构成了跟踪审计标准。

1.2 跟踪审计标准的功能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功能。①为规范审计客体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规范审计主体行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确立了一套科学的审计行为模式,对审计主体行为进行合理指导,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公正性。②充当工程项目审计控制的手段。工程项目审计标准反映了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与期望,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行为的直接依据。对被审计单位而言,跟踪审计标准是一种监督力量,督促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标准不断地调整自身行为,以符合工程项目审计的既定标准,通过相关审查。③降低工程项目审计成本。跟踪审计标准不但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指导依据,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效,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了规范化的操作要求,促使被审计单位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从而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

1.3 跟踪审计标准的特点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约束性、明晰性以及可靠性等特点。可操作性是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能够用于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审计标准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工程审计跟踪标准在客观上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约束了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等的行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易于理解,没有歧义,在审计工作中能够被准确地运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是审计法律法规的客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不因人为因素而改变。

2 跟踪审计标准的具体运用

2.1 内部控制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内部控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审计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在跟踪审计中,根据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规定,审阅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全部制度文件,评估其是否存在重大漏洞,是否存在需要建立却未建立的控制制度,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完备、严密、健全。其次,在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了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反既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

2.2 概预算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工程项目概预算,是根据相关图纸、设备规格表、各种收费标准、概预算指标以及说明书等资料测算出的工程项目投资额。概预算是确定与控制项目投资、衡量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考核工程建设成本、编制投资计划、签订施工合同以及控制施工图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需要审查概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应当根据概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概算定额、概算指标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在对概算的构成是否合法、正确进行审查时,应当根据概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工程量是否按照既定的概算指标与概算定额进行计算,分析工具、材料、设备等的购置费估价是否准确,分析运杂费等费用的计算是否合理。在审查工程费时,应当根据预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预算单价套用定额与工程量计算是否合理;在审查工程间接费时,应当根据预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间接费的费用率和计算基础的确定是否合理。

2.3 会计准则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需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标准,即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使不同单位的财务资料具有了可比性的基础。在审计工程项目成本与收入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费用、工程成本、工程收入等的确认是否合理合法。在审计资产交付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试运转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的处理是否合理。与此同时,还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项目的账务处理是否准确。

3 结 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审计标准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其具有可操作性、约束性、明晰性等特点,能够为规范审计客体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规范审计主体行为。审计主体在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时,应当灵活运用内部控制、概预算以及会计准则等审计标准。

作者:吕刚

审计依据审计标准分析论文 篇3:

自创商誉确认的观点分析

摘要:在商誉会计问题中,争论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的是自创商誉应否确认的问题,这也是财务会计的难题。本文论述了自创商誉的本质、定义,对自创商誉应否确认进行了比较探讨,并对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以供判断和参考。

关键词:自创商誉 公允价值 确认

一、商誉的性质探讨

关于商誉概念出现时间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邓小洋(2001)据美国在线辞典(M-W onlineDictionary)记载,商誉(Goodwill)产生于12世纪。主要表示一般意义上的善意感觉与愉悦的满意感,以及商业意义上的超额收益。阎红玉(1999)的研究结论指出,商誉(Goodwill)最早记录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其依据是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 will:It’s Nature and How to Value It”中指出,1571年,在英国人的遗嘱中曾记载有这样的法律用语: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至今对商誉的性质有很多不同的认识。

(一)法学的商誉概念1859年,英国法官卡多佐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指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阎红玉,1999)。据记载,此概念曾在英国法庭上一直沿用至20世纪。西蒙认为卡多佐拓展了商誉概念,涵盖顾客出于喜欢某一商品品牌或除了地理位置以外的其他原因而回到同一购货地点或公司的倾向。这一拓展后的商誉概念也同样支持商誉是一项个别未记录的资产的观点。

(二)经济学的商誉概念由于单项资产不是被独立使用的,而是作为各种不同资产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实体的一部分被使用,因此,当不能将组织的未来收入归因于某一特定资产时,就引入了经济学里的商誉概念。Edey指出商誉的经济学含义是组织的代名词。他将商誉视作未记录的资产,指出商誉的价值是指一个持续经营的主体与一个新建立的主体相比较由于在所有市场已建立的关系:同政府部门和其他非商业组织已建立的关系,私人关系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这些要素不能脱离经济实体而存在,因而不能像厂房和设备那样单独出售。因而,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源就是实物资源。如著名经济学家费雪(I.Fisher)认为,经济资源必须是物体,无形资产则不属于经济资源,因为其价值来源于垄断权力。钱伯斯(R·L·Chambers)指出商誉不能够像其他资产那样,独立地依据市场价格估价,所以不应列为资产。

(三)会计学的商誉概念相对于其他学科,会计学更侧重于从计量的角度来看待商誉。目前商誉还没有一个准确公认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好感价值观(FavorableAttitudesConcept)。该观点认为商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好感价值观列举了企业商誉形成的一些原因,有其积极的方面。但好感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好感”无法用货币衡量,这对于会计确认和计量是关键问题;其次,即使该观点列举了商誉的形成因素,但却不可能列举出所有的具体形成因素;再次,促使商誉产生的上述大多数企业特征包括了其他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如品牌、土地使用权等,因而混淆了商誉与其他无形资产的界限。二是超额收益观(ExcessEarningsConcept)。超额收益观认为,商誉是预期未来利益超过不包括商誉在内的总投资正常报酬的贴现值,这一理论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商誉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表现。超额收益观虽然涵盖了商誉作为企业资产的基本条件——经济资源、获利能力、货币计量三要素,既包含了商誉的定性观,又包含了商誉的计量观。但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超额收益的存在只能是短期的、暂时的,而商誉的存在却是长期的。三是总计价账户观(MasterValuationAccountCon-cept)。总计价账户观认为,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单项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之间的差额。该观点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商誉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其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坎宁(j·B·Canning)认为,可以对任何企业商誉的基本组成部分进行推究,但只有商誉的总额才能在统计上加以概括。总计价账户观的缺陷在于:首先,总计价账户观只包括了商誉的计量观,而没有包括商誉的定性观;其次,有学者甚至认为总计价账户观所包含的计量观也是错误的,理由是随着无形资产评估技术的日益完善,各项可辨认无形资产均将会被确认入账,几乎不存在未入账的可辨认资产,即使存在也应计入“其他资产”等账户。此时用“商誉”账户计量未入账资产,只是表面的联系而不是本质的联系(贝裕文等,2002)。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可以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是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的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组织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未来超额收益所形成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按照这一定义,自创商誉是企业各构成要素在现有组合方式下的协同效应产生的价值;外购商誉是购并双方企业各构成要素在预期的组合方式下期望的协同效应产生的价值。企业并购行为完成后,双方企业的各构成要素可能因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协同效应价值,使并购后的新企业形成新的自创商誉。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的转化形式。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这在于外购商誉是经过明确具体的“交易”的结果,而且有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易价格,是经过“并购市场”一定程度的竞争而达成的,而自创商誉是单边的确认和计量。然而,自创商誉应否确认问题正是财务会计的重要难题,本文就对自创商誉在财务会计上应否予以确认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和研究。

二、自创商誉应予确认的观点分析

长期以来,会计学界仅确认外购商誉,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但在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主张自创商誉在财务会计上应予以确认的呼声越来越高。如美国会计学会在1989年~1990年关于会计和审计计量委员会的长篇报告中曾指出:只包括外购商誉而不包括自创商誉是会计中最不正常的现象之一。本文作者之一柯东昌认为自创商誉应予以确认。

(一)基于财务会计目标美国FASB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地确定为以下方面:提供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进行合理的投资、信贷及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企业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能力的信息等。该报告突出强调了现金流量信息在财务会计目标中的核心地位。自创商誉是企业未来超额盈利的重要体现,对于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自创商誉的信息,有助于其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和有助于提供利益相关者作出合理决策,显然这也是财务会计目标所涵盖的内容。即财务会计目标要求确认自创商誉。

(二)基于财务会计确认标准按照美国FASB确认标准,确认一个项目及有关的信息,应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符合定义,即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一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资产、负债或权益变动必须具有相关的计量属性,可以充分可靠的用货币单位予以计量;相关性,有关某一项目的信息,必须具有影响投资者、信贷者,或其他用户作出决策的力量或力度;可靠性,有关某一项目的信息,必须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因此要从四个确认标准逐一分析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

(1)可定义性标准分析。美国FASB在1985年的SFAC NO.6中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的或可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包括了资产最基本、最重要的三个特征: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本质;资产必须为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资产是由于特定主体的过去交易或事项而发生。按照这上述特征来分析:首先,自创商誉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而且是超额经济利益);其次,这种未来的经济利益能为企业所拥有;最后,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其形成是企业过去若干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因此,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

(2)可计量性标准分析。从企业资产的动态联系其时态看,计量属性的组合有:原始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可以概括为成本和价值两个方面。就成本属性而言,自创商誉的形成成本是难以可靠地计量的,成本属性对自创商誉的计量难以适合;从价值属性来看,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商誉价值的计量属性较为适合。但在运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需要对正常利润率、超额利润水平、贴现率和贴现期等因素进行估计,因此,自创商誉也是难以准确地计量的。然而面对复杂的和高度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会计计量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美国会计学家威廉·佩顿指出,即使是会计中的实际成本,也仅是一个不确定的数据,会计面临的主要是判断和估计,而不是肯定,价值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了推测和不稳定因素。由于自创商誉的存在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利润,而且这种超额利润是可以计量的,因而可以按其产出价值来计量自创商誉。虽然这种计量的结果可能不及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那样准确,但笔者认为,只要计量的对象是真实存在、计量的假设是合乎情理的、计量的过程是可以验证的,其计量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

(3)相关性标准分析。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产以有形的实物资产为主,无形资产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传统会计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这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影响不大。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无形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主体,无形资产中的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1988年美国菲利浦摩利斯公司(PhilipsMois)付给克拉夫特公司(KraftInc)收购价12.9亿美元,其中90%是商誉;1989年在泰姆(TimeVamer)合并中的14亿美元里有80%是商誉。在知识经济时代,自创商誉已经直接影响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关注自创商誉的存在及其变化情况。因此,如果财务会计不确认自创商誉,既难以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正确决策的需要。

(4)可靠性标准分析。虽然有助于商誉形成的各单项因素不能可靠地逐一确认与计量,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创商誉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因为各单项因素对商誉的作用最终都反映在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之上,随着预测科学的发展与计量技术的进步,企业未来的超额盈利是能够可靠地加以估计的,因而自创商誉的价值将能够可靠地计量。关于这一点,有学者指出:迄今为止,人们对商誉的认识与实践已经历了近百年,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计量也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随心所欲或主观臆断,计量技术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三)基于财务会计其他原则从权责发生制来分析。财务会计上目前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实质上是遵循了收付实现制,而违背了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要求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以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成果,在企业被收购、改组或合并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在被收购、改组或合并时才实现而已。对于这样的一项资产,在平时完全不予确认和披露,而只是在实现之时才予以确认,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从可比性原则来分析。现行会计实务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的方法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对于具有同样经营业绩的A企业和B企业来讲,如果A企业有并购行为发生,那么A企业就能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外购商誉的价值,而B企业由于没有发生产权交易行为,就无法在会计报表上反映其自创商誉的信息。这样,从财务报表上反映出A企业比B企业经营状况要好,因为A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有商誉资产的存在而B企业却没有。其实,A、B企业的会计信息并不具有太多的可比性。

三、自创商誉不应予以确认的观点分析

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主张自创商誉应予确认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目前各国的会计准则中并未要求确认自创商誉。本文作者裘宗舜认为,自创商誉不应予以确认,并从以下方面对不应确认自创商誉进行探讨。

(一)自创商誉不符合资产定义首先,自创商誉不符合作为会计要素的资产的定义:自创商誉它虽然可理解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其没有可以辨认的体现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由于自创商誉与特定主体是密切不可分离的,因而可以解释为,为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但这一特定主体对其不能用来作为抵押或出售处置,没有在市场上的交换能力,因此不能认为受其控制;自创商誉是由于过去的具体哪笔交易或事项的发生而获得,也是无从辨认的。再者,如果说自创商誉是某种未来经济利益,此项经济利益应该不是抽象的,应有其载体。所以有笔者认为,FASB于1985年发布的概念框架NO.6的会计要素中资产的定义是比较抽象的。与FASB不同,IASC的1989年的概念框架中关于资产的定义为可预期向企业流人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就明确地指明了未来经济利益的载体是资源。资源可以是实物,如存货、厂房、机器设备;也可以是在法律上确认的权利,如应收账款的现金收取权、技术的专利权、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等。自创商誉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只能是抽象地想象,既无实物,也没有法律上的权利,也没有与任何对象签订的合同权利。并且,自创商誉不同于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是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虽然有价证券本身没有价值,可是其代表获得收入的权利,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间接地反映了现实资本的运动。虚拟资本虽然不是现实的社会财富,但其具有促进社会财富集中的功能,有证券市场可供交易双方进行买卖。据此,可以判断自创商誉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二)自创商誉没有达到确认标准自创商誉不满足确认标准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已如前述;另一方面自创商誉的价值和成本难以计量,即不能做到可靠计量。企业并购的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或称为溢价)之所以初始确认为商誉,在于其合并时支付了收购价款,商誉的购入成本是合并成本的组成部分。然而,自创商誉是不存在可辨认的成本的。至于自创商誉的价值,也是难以可靠地计量的。首先,如何确定计算企业超额收益的参照点或参照系统。未来的超额收益取决于未来的经济环境,包括国内及国际的经济环境;求取这些未来现金的折现值还涉及市场利率的变化,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按照可能的不同情况,预估一组经济变量,又如何判断何者的概率能达到0.5以上。即使不计成本地搜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运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求得的这个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也仍然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美国FASB于2000年2月11日发布的“概念框架(CF)”NO.7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在自愿的各方进行的现行交易(CurrentTransaction)中,也即在非强制性或清算性出售交易中,买卖一项资产(承担或结算一项负债)所采用的金额。上述估算的自创商誉的折现值,不是在现行交易(CurrentTransaction)或公平交易(Arm’slengthTransaction)中双方买卖采用的金额,而是仅有一方(估算方)单方面的金额。这种作法正是利特尔顿所提到的“会计的逻辑将丧失贻尽,会计很可能变成人们各取所需的工具以用来支持人们任何观点”。

综上所述,本文的作者之一裘宗舜认为自创商誉不应该确认入账并列示在财务报表之内。财务报表不是广告,不应夸张、捕风捉影。截止今日,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会计会计准则公开同意将自创商誉确认入账并列示在财务报表的。因而,自创商誉的确认不存在“大势所趋”的趋势。

(编辑 刘 姗)

作者:裘宗舜 柯东昌

上一篇:我国城市公共汽车交通论文下一篇: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