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环境总体评价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生态环境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投资环境总体评价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投资环境总体评价论文 篇1: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总体发展定位及发展态势,初步提出择取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扎实、城市类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4个城市开展环境总规的一些想法。城市环境总规的开展,将对城市未来10-20年城市环境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维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提供科学依据,为全区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为全区环境保护管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城市;环境;总体规划

为深入推进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及时总结阶段成果、统一思想并部署下一步工作,2013年4月26日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在福州召开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座谈会。会议期间,周建副部长做了重要讲话,规划院吴舜泽副院长介绍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技术方法,鞍山市、伊春市、南京市、泰山市、嘉兴市、福州市、宜昌市、广州市、北海市、成都市、乌鲁木齐市12个先行开展环境总规工作的试点城市分管副市长介绍了本市环境总规编制进展情况,其他部分省市环保厅分管厅长及环保部各司负责人也进行了相关发言。通过本次会议的学习,深入体会到开展环境总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提出在我区开展城市环境总规试点工作的一些的想法和建议。

1开展城市环境总规的必要性

1.1开展的必要性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将我区的定位及《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GDP年均增长12%、城镇化率达60%,《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规划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原煤产能达到12亿吨、火电装机容量达到9600万千瓦左右、煤制油产能达到1000万吨、煤制烯烃300万吨、煤制天然气300亿立方米、煤制二甲醚500万吨、煤制乙二醇26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1.2亿吨等发展目标。依据我区的发展趋势,为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路径,把我区建设的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我区党委书记王君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扎实做好我区各项工作,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即“八个发展定位” 、“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对于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我区来说,将使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环保工作创造更好的机遇。但面临机遇的同时势必也会面临相应的挑战,城镇化发展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将会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新老问题愈加凸显。

1.2开展的重要性

开展城市环境总规将以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为基础,以保障辖区环境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为根本,通过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确保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中,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城镇化发展在空间布局、经济结构谋划等方面提供一个基础性依据;将明确城镇化、工业化历程中“生态红线”、“风险红线”、“资源底线”、“排放上限”、“质量基线”,并基于环境格局,调控城市建设长期性、根本性、布局性问题。对真正体现“时限长、范畴广、约束强、引导多”的总体性作用,真正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优化空间、优化发展等方面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开展城市环境总规试点的基础条件

参照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3年4月24日给12个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印发《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规程》的通知(环办函〔2013〕449号)要求,被推荐试点城市应具备城市人民政府自愿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扎实、城市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个条件。根据此条件要求,可择选推荐我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4个城市开展环境总规试点工作。各城市概况及环境保护基础条件具体如下:

2.1呼和浩特市

2.1.1城市概况及发展定位

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国家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476亿元占全区15988亿元的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453亿元占全区5508亿元的26.4%,工业增加值约600亿元占全区7967亿元的7.5%;常住人口294.88万人占全区2489.85万人的11.8%,其中城镇人口192.26万人,城镇化率65.2%超出全区57.7%的7.5%。乳制品147万吨占全区910万吨的16.2%,火电装机780万千瓦占全区5901万千瓦的13.2%。

根据自治区发展的定位,呼和浩特市要强化首府功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合理功能分区,改善环境,提升形象,建设区域性服务经济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和蒙元历史文化名城。突出首府经济特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做大做强以乳品为重点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1.2城市环境保护基础条件

2010年4月27日,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9年12月13日,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技术核查评估;2011年9月25日~27日,环保部对创模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提出整改意见;2011年11月2日~4日,环保部委托华北督查中心对整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督查,认为符合要求;2008年6月,获得“自治区级卫生城市”称号。

2.2鄂尔多斯市

2.2.1城市概况及发展定位

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3700亿元占全区23.1%,工业增加值1972亿元占全区24.8%;户籍人口152.08万人占全区6.1%,其中城镇人口109.50万人,城镇化率72.0%,超出全区14.3%。煤炭产量6.3亿吨占全区10.6亿吨的59.4%,火电装机1203万千瓦占全区的20.4%。

根据自治区发展的定位,鄂尔多斯市要统筹东胜区、康巴什新区和伊旗阿勒腾席热镇城镇建设,加强一市三区间的有机联系,集聚人气。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装备制造及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2.2.2环境保护基础条件

2013年5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2012年11月20日审议通过《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2011年12月20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1年 12月20日在全国卫生城市(区)进行表彰大会上,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专家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市发展规划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城市研究中心、商务时报社等联合主办的“辉煌60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战略发展高峰论坛暨形象调研发布”大型公益活动评选中被授予“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2.3包头市

2.3.1城市概况及发展定位

包头市是我区第一大城市、最大的工业城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稀土、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军工基地,国家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3410亿元占全区21.3%,工业增加值1692亿元占全区21.2%;常住人口273.20万人占全区11.0%,其中城镇人口222.3万人,城镇化率81.4%,超出全区23.7%。火电装机647万千瓦占全区11.0%,钢铁(粗钢、钢材)产量2710万吨占全区3396万吨的79.8%,铝产量116.9万吨占全区179.4万吨的65.2%。

根据自治区发展的定位,包头市中心城区要保持和发扬联合国宜居城市的美誉,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向南拓展城市空间,与达拉特旗实现跨河共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冶金化工延伸加工、模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2.3.2环境保护基础条件

2012年6月25日,召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场会;2011年12月20日,通过中央文明委的复查验收,三度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1年11月24日,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2007年5月9日,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6年,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评选为第三届“中华环境奖”;2005年、1999年、1994年,三次被国家授予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2.4呼伦贝尔市

2.4.1城市概况及发展定位

呼伦贝尔市是生态型城市,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1336亿元占全区8.4%,工业增加值546亿元占全区6.9%;常住人口253.47万人占全区10.2%,其中城镇人口174.82万人,城镇化率69.0%,超出全区11.3%。全市森林覆盖率51.4%以上,林草覆盖率高达83.5%;水资源总量为316.19亿立方米(地表水298.19、地下水18),占全区水资源量的56.4 %。煤炭产量0.93亿吨占全区8.8%,火电装机680万千瓦占全区11.5%。

根据自治区发展的定位,呼伦贝尔将打造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边疆民族和谐幸福家园,推进呼伦贝尔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努力建设幸福呼伦贝尔。

2.4.2环境保护基础条件

到2012年底,呼伦贝尔市是我区创建的唯一一个国家级生态市;有生态乡镇83个占全区109的76.1%,其中,国家级44个占全区65个的67.7%,自治区级39个占全区44个的88.6%; 2012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确认为“国家森林城市”;2010年12月底,在联合国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促进会、中国开发区发展促进会、中国品牌管理协会、中国旅游业联合会、商务时报社共同组织举办的“中国旅游品牌、投资环境、绿色生态、特色魅力城市及特色园区公益评选颁奖盛典”会上,荣获“中国优秀红色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民族文化旅游城市”等大奖。

3结语

总之,根据我区发展定位及经济发展态势,我区有必要择取某些城市开展环境总规。如城市环境总规由试点逐步拓展为全面开展,将对城市未来10-20年城市环境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维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提供科学依据,为全区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为全区环境保护管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2〕1088号.

[2]关于印发《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规程》的通知,环办函〔2013〕449号.

[3]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简介: 刘卫(1961-),男,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规划与评价工作.

作者:刘卫 李现华

投资环境总体评价论文 篇2:

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在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生态环境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40~3.68,平均值为3.55,随年份增长呈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等级为4级,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但存在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

关键词:生态环境;层次分析法;安全评价;退化;影响因素;对策;河北省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已提升到了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同等的高度[1]。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广义的生态环境安全是指人在生活、健康、基本权利、生活保障、资源保障、社会秩序及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等[2]。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不同于生态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评价。本研究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分析其生态环境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对促进河北省生态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1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是我国生态类型最齐全、生态环境问题最复杂的生态区之一[2],位于113°27′~119°50′ E、36°03′~42°40′ N之间,环抱北京、天津,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齊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分属于坝上高原生态区、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区[3]。坝上高原生态区属内蒙古南缘、河北省北部,包括张北县等4县,存在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山地生态区位于河北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包括承德县、崇礼县等36个县(区、市),存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平原生态区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地区,包括滦南县、定州市等96个县(区、市),存在干旱化、水资源紧缺、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

2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

2.1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一般遵循4项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评价指标反映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4-5];二是主导因素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起主导作用、最能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的指标[5];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定量化数据要易于获得和更新[5];四是简明性原则,指标选择有针对性,评价指标尽可能少,评价方法尽可能简单[4-5]。

2.2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生态模型法、特尔斐法、景观生态学法等[6-7],其中层次分析法是运用较多的一种定量方式分析定性问题、以目标决策为最终目的的评价方法[8]。本研究依据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及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在突出不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反映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探索构建出一个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4](表1)。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为目标层,包括坝上高原生态区、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区3个生态区;系统层包含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食物、基因、社会生态系统等6个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9];指标层由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因子组成。参考相关文献,对系统层、指标层的各指标进行合理性权重分配。

2.3数据来源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数据来自于2005—2014年《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经济年鉴》《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河北省环境公报》《河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0-14]等,部分数据来自于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科研成果等,缺失数据采用省域值或根据已有数据估算得出(表2)。

2.4安全指数的确定

2.4.1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安全指数的确定针对有分级标准的指标和有基准值的趋向性指标,采用不同方式确定安全指数,分级标准和评价基准值来源于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全国平均值及国际公认值等[3-4]。有分级标准的指标: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分级标准逐个对比,确定评价指标的安全等级,安全等级分为5级,由安全到极不安全,安全指数分别为5、4、3、2、1;有基准值的趋向性指标:通过偏离基准值程度,确定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安全指数取值范围为100%~0%,对应的安全等级值分别为5、4、3、2、1。正安全趋向性指标:当Xi≥Yi,则RFi=100%,当XiYi,则RFi=Yi/Xi×100%。式中,Xi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Yi为评价指标的基准值;RFi为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15]。

2.4.2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安全指数确定根据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其评价模型为:

式中:RSi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安全指数;RFi为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层指标安全指数;RWi为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层指标权重;i为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层项数。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安全指数在5~0之间,对应的安全等级值为5、4、3、2、1(表2)。

2.4.3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确定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表3)确定的评价模型为:

式中:RrSi为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RFri为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安全等级;RWri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权重;i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项数。

2.4.4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确定利用2012年河北省国土面积、人口数量、GDP统计数据分配不同生态区权重,计算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表3),其评价模型为:

式中:HRrSi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RrSi为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HRWri为不同生态区权重;i为生态区项数。

3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1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结果

由图1可见,坝上高原生态区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87~3.31,平均值为3.59,安全指数整体呈正弦波动,其中2010—2012年波动幅度较大,安全指数最高值为2011年,安全指数3.87,最低值为2012年,安全指数3.31,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山地生态区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4.05~3.70之间,平均值为3.87,安全指数总体变化较小,呈正弦波动,安全指数最高值为2008、2010年,安全指数均为4.05,最低值为2012、2014年,安全指数均为3.70,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平原生态区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35~3.20,平均值为3.29,安全指数总体变化不大,呈小幅下降趋势,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 3.68~3.40,平均值为3.55,安全指数呈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安全指数最高值为2010年,安全指数3.68,最低值为2012年,安全指数为3.40,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但存在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不同生态区相比,山地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相对最高,坝上高原生态区次之,平原生态区相对最低。

3.2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表3可见,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受许多因素影响,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3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短缺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沙尘暴、滑坡、泥石流、旱涝等,灾害多发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三是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为因素主要有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各种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资源匮竭制约了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危害着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3.3可持续发展对策

3.3.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密度增加,人均耕地减少,耕地压力指数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压力。因此,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高人地协调度,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2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型经济发展方式轉变,保证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高效利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出现;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性,切实做到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全面利用。

3.3.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环境、优化生态、节能减排等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观念,引导和谐的消费模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通过采用科学配方、确定肥料与农药种类、选择施肥与喷药最佳期等手段,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降低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防治土地荒漠化,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废物、废气排放,防治生态灾害,保护土地生态安全,实现“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目标。

3.3.4加强政府职能,创建综合治理与监管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职能,完善“规范-检查-整治-监管-执行”的整体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机构部门,做到各部门间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监督和管理;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各级政府应重视生态型经济发展方向的投资,改善生态环境应从实际要求出发,调整生产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适当向生态经济型发展领域倾斜。

4结论与讨论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很少涉及到复杂生态区。本研究以河北省这一复杂生态区为对象,将广义的生态环境安全概念应用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突出不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食物、基因、社会生态系统等6个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在探索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68~3.40,平均值为3.55,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但存在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不同生态区中,山地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相对最高,坝上高原生态区次之,平原生态区相对最低;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2005—2008年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与赵元杰等评价结果[3-4]较为一致;2009—2014年尚未有前人评价,本研究评价符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较好地反映了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现状,时效性强,可为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

须指出的是,研究数据并非全为实测数据,部分缺失数据采用了省域值或估算值,影响数据的精准性,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权重确定均以参考文献为基础,并结合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特点而确定,指标选择、权重确定有待进一步筛选优化,以更加符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曹磊. 河北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中国环保产业,2013(12):61-66.

[2]张振锋. 复杂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 保定:河北工业大学,2011:21.

[3]赵元杰,张振锋. 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9):104-108.

[4]张振锋,汪骏鸿,赵元杰. 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测度与评价方法探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5):70-74.

[5]王清. 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5:50-51.

[6]李茜.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生态重建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7]李志祥,田明中,武法东,等. 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评价[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91-93.

[8]高辰晶.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3-4.

[9]王立国. 生态环境安全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10-12.

[10]河北省統计局. 河北省统计年鉴(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1]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经济年鉴(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2]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3]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河北省环境公报(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4]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5]李玉平,蔡运龙.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784-789.

作者:车高红 刘辉 赵元杰

投资环境总体评价论文 篇3:

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

摘 要:牧民定居是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必然要求。笔者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情况的调查,运用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居牧民现有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结论表明牧民对现有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偏低,定居点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定居点整体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Herdsmen Settlement Habitat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in Northwestern Area

LI Xiao-ping, LIU Guo-yong

(Xinjiang Agr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Key words:herdsmen settlement;living environment;degree of satisfaction;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严寒地区,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局面,成为游牧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特征。长期的游牧生产方式,导致草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草地退化严重,草畜矛盾日益加剧。为了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草地压力,让牧民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新疆于20世纪 80 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截止到2012年底全疆78%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有效防治草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牧民定居水平整体不高,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有房无地、有地无水、棚圈简易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牧区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牧民增收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于牧民定居意愿和人居环境满意度等问题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高永久等(2007)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牧户集中居住的意愿、预期收益以及集中居住的障碍,建议牧民定居点应依托县城或中心城镇进行集中布局、重点建设。史红杰等(2008)认为农民对于村容整洁的满意度很低,农村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民的生活乃至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侯晓琳(2012)通过调查发现,牧民的定居意愿不是很强烈,其中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家庭年收入、语言的传承这些方面与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对牧民定居意愿的选择有较大影响。武晓静等(2013)借鉴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发现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不高,不同发展状况的村庄满意程度不同。上述研究成果对本文具有启发意义,但对于新疆牧民定居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较少,且定性多于定量研究。笔者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定居牧民居住状况以及居住环境满意度的调查,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现阶段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找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而提出改进措施及配套的政策建议,以提高新疆牧民定居的整体水平。

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分析

1.1 数据来源

为了考察新疆严寒地区牧民对定居环境的满意度,2014年2月至7月期间课题组在北疆地区选择了昌吉州昌吉市榆树沟镇的牧业村、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镇的萨尔布拉克村、阿克喀什村、西根村、蒙齐克村、克孜勒萨依村、伊希根村,查干郭勒乡的萨尔布拉克村、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的阿克布勒根村、草原队和合孜勒哈巴河村作为典型调查点,牧民选择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91份,有效调查问卷187份,有效率97.91%。

1.2 被调查牧民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187户牧民均为哈萨克族,其中,男性占69.5%,女性占30.5%,年龄在30~50岁的占63.1%,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9%。从被调查牧民家庭居住情况来看,家庭平均宅基地面积为1 590 m2,平均住房面积为116 m2,平均棚圈面积为122 m2,平均储藏室面积为30 m2。被调查牧民有58.3%的住房是砖混结构,其余为土木结构,有48.1%的牧民家庭牲畜棚圈是土木结构的暖圈。从牧民定居点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调查的各个牧民定居点已经形成规模,道路、电力、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村委会、文化活动站、治安管理点、医疗站、宗教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但是,牧民定居点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建设标准相对较低,与之配套的各项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牧民对定居点建设的整体情况评价不高,有59%的牧民认为定居点人居环境总体上不满意,有18%的牧民认为一般,有23%的牧民认为满意。

2 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

由于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满意度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该方法数学模型简单,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较好,是别的数学分支和模型难以代替的方法。

其公式为:

B=A×R;E=B×C;

CSI =×100

其中,B为各个指标的满意度均值,A为权重集,R为评判矩阵,C为相对于各等级规定的参数列向量,E为总体满意度均值,CSI为总体满意度指数。

2.2 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实证分析

2.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按照新农村建设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强化功能、完善配套、提高水平为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分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一级指标,再按照人居环境改善需求,选择了21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2 建立评价集和测量刻度 为了科学合理地测量牧民对每个指标的满意程度,将每个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即评价集V = ( V1,V2,V3,V4,V5) = (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极不满意)。测量标度向量H = (5,4,3,2,1) ,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4分表示“比较满意”,3分表示“一般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1分表示“极不满意”。

2.2.3 评价指标权重集及评价结果 各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请有关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素重要性进行打分最终确定的。一级指标中,公共基础设施的权重系数为0.55,公共服务设施的权重系数为0.45,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根据牧民问卷调查数据和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出评价结果。

2.2.4 结果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牧民对定居点人居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2.47,满意度指数为36.8,说明牧民对定居点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不高,定居点整体人居环境较差。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房屋新旧不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不健全服务水平低等原因造成。

从牧民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情况来看,其整体满意度均值仅为2.17,满意度指数为29.3。其中,牧民对集中供水、供电和村庄绿化的满意度较高,均值分别为3.46,3.18和3.08,说明在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牧民基本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牧民对村庄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污水排放处理、采暖等方面的满意度一般,其满意度均值在2.0~2.6 之间,说明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道路没有硬化,通讯信号不好,污水没有集中处理排放,没有集中供暖等;牧民对停车设施、村庄照明、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的满意度均值在2.0以下,说明牧民对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太满意,主要是因为牧民定居点还缺乏相应的设施建设,村庄内没有停车场和照明路灯,垃圾随处乱扔,人畜不分离影响环境卫生。

从牧民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评价情况来看,其整体满意度均值为2.49,满意度指数为37.3。其中,牧民对医疗站、文化站、商店及餐饮、村委会、治安管理点和宗教活动场所等的满意度一般,其满意度均值在2.5~3.0之间,说明这些服务设施的建设相对完善,但服务水平不高;而对于学校、幼儿园和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满意度较低,其满意度均值在2.5以下,主要是因为调查的牧民定居点规模较小,学生和婴幼儿的数量少,没有学校、幼儿园和农贸市场等设施,牧民子女要到乡镇或其他村的集中教学点上学。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评价,认为目前牧民对定居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村庄照明、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亟需改善;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幼儿园的建设欠缺,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的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科学合理地做好牧民定居点的规划设计工作。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强化功能、完善配套、提高标准、整齐划一为目标,将现代规划设计技术和规划理念融入到牧民定居点的规划设计中,对定居点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对于已有老的牧民定居点,要在原有定居点各项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规划,完善各项功能,突出对环境的整治,提高建设标准。(2)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国家专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牧民定居住房和牲畜暖圈建设;整合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牧区建设的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牧民定居住房与配套能力建设并举,提高牧民定居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牧民在住房、棚圈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牧民自我筹措资金的积极性,引导牧民加大投入。(3)加强牧民定居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力度。重点围绕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牲畜粪便等“脏、乱、差”突出问题,投资建设相应的集中处理设施和设备,同时,加强街道亮化、环境绿化和墙体美化等配套工作,以改善牧民定居点的整体环境面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2007(5):28-37.

[2] 史红杰,吕宇栋,彭大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材容整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6):72-73.

[3] 侯晓琳.牧民定居意愿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2.

[4] 武晓静,韦素琼,刘静. 模糊综合评价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满意度研究——溪县为例[J]. 台湾农业探索,2013(5):64-69.

[5] 张玉洁,柴军,王芳,等.新疆村民对村委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2010(3):5-7.

[6] 赵霞,朱巧楠.农户对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080个农户调研数据的计量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11(1):32-37.

[7] 王红美,冯淑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都市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2010(3):275-280.

作者:李晓萍 刘国勇

上一篇:营销理论战略思考论文下一篇: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