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几年,民族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对其横向内容、纵向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以透视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反思。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到目前为止,已收集到民族教育研究方面的著作(含教材)近424部,学术论文5630多篇次,其中只有近45部(篇)论著(文)探讨民族教育研究方法问题。以下摘其有代表性的论著进行综述。

【关键词】民族教育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首先从著作或教材来看,我国大多数著作或教材都是对民族教育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列举和简要介绍,如王鉴在《民族教育学》认为民族教育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领域,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可以从相邻的教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中灵活借鉴其研究方法。哈经雄,滕星在《民族教育通论》中阐述研究民族教育是常用实地调查法,包括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物文献收集法;历史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民族教育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苏德主编的《民族教育质性研究方法:理论、策略与实例》的第二部分讨论了民族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的策略选择及其应用,包括民族志研究、个案研究、比较个案研究、生活史研究、现象学和扎根理论,且认为田野调查是大部分质性研究者们收集资料的基本方式。 其次,从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方面来看,重点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5篇。刘子云在《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三重境遇》一文中指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兼顾了民族学或者文化人類学与教育学各自实用的研究方法。前者主要包括:(1)实地调查法,具体包括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或集体访谈、调查法、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2)跨文化比较研究法;(3)历史文献研究法等。后者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辅助性的方法与技术包括系统分析法、制表法、抽样法、测量法、统计法、图示法等。其中,田野调查方法作为民族学的重要法宝,已经广泛应用于民族教育学和教育人类学。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的广泛使用,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独立及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础。[1]张诗亚在《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类学视角》中指出:“民族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要发展则须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有所突破,尤其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与关键。所以,人类学的实地考察和跨文化比较方法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2]向瑞,周莹洁在《民族教育研究的纵深化: 向历史学借鉴》中提到:“作为一门起步较晚、不尽成熟的交叉学科,民族教育学极其需要汲取其他学科的精华和营养。历史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民族教育的研究提供借鉴。”吴洪亮在《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民族教育田野研究——基于教育研究方法论层面的思考》”中一文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多学科”研究仍是以“学科方法”为中心。并且“跨学科”研究以问题统御学科方法而形成的方法体系,是有机整合后适合问题解决的“新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不同于任何其他研究方式或方法。沈沫,陈立鹏在《民族教育科研的思考与建议》中认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民族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例很小。定性研究主要是针对个别地区、民族或学段的描述研究,其概括性、抽象性均较差。定量研究又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加上少数案例分析,没有深入解决所研究的问题。随着民族教育研究开始广泛吸收和采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民族教育本身的规范程度逐渐提高,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

从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著作或教材中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提到比较多的是调查研究法,包括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历史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民族教育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法、人种实验研究法学研究方法;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中的历史研究法;口述研究法、田野工作法、类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区域研究法等;次之的是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统计研究法,以及表格图示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法等。而专门的学术论文又大多比较宏观或抽象,要么探讨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问题,要么指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则创新讲了民族教育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有些从方法论原则上探讨民族教育研究问题。当然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进行民族教育文献的定量分析无疑有着参考作用,尤其对我们全面掌握民族教育研究现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子云.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三重境遇[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1).

[2]张诗亚.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类学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3).

作者:熊敏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论文 篇2: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摘要】近几年,民族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对其横向内容、纵向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以透视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反思。

【关键词】民族教育研究 ;现状 ;反思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研究发展现状如何,研究水平怎样以及以后该如何发展还需要我们进行整理,以便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指引方向。中央民族大学的彭亚华老师已对1995-2003年《民族教育研究》做了统计分析,距今已有十几年。笔者在此基础上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统计分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从知网中选取近两年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176篇,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符合条件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研究民族进行了类目的划分并进行了统计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从横向来看,研究领域发展不均衡。

图1显示,在民族教育研究文章的横向分类中,《民族教育研究》刊载论文涉及研究内容排名前三位的是民族教育课程与学科建设、总论和民族教育管理,占总量的60%,由此可见,这三大主题是研究者高度重视的学科领域,也是民族教育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地方。这类文章主要集中在教学教法、双语教育、课程这三个方面。其中双语教学作为民族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关注度一直都比较高。由于文章的作者群多来自高校,在高校中设有与课程以及教学教法有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选择与自己相关的选题,这可能是课程以及教学教法类文章比例比较大的原因。

(二)从纵向看,偏重于民族基础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

民族教育的纵向分类研究可以反映民族教育研究者对各类教育进行研究的状况,即是否符合民族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各级教育结构的一致性问题。

表1显示,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基础教育是研究者较为重视的研究领域,而民族学前教育、民族职业教育以及民族成人教育的关注力度则是比较薄弱的。这一结论和之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所以说明民族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薄弱现状未得到改善。

(三)从研究方法来看,以思辨研究方法为主,实证性研究多为现状描述,可操作性、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不多。

调查发现,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方法逐渐趋向科学化和多元化,但是还是主要采用的是经验、定性的方法,定量、实验的方法比较少。而且经验、定性的方法中采用最多的是理性思辨法,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理论思辨研究方法的文章的比例是最高的,占论文总数的63%。尽管理论思辨类的文章数量比较多,但缺乏理论基础、缺乏理论深度,没有充分发挥理论分析的优越性。表2显示,采用综合研究方法的文章也是比较多的,比如采用问卷方法的时候辅助访谈,采用定量方法的时候采用思辨。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还停留在对民族现象做表面的描述的水平,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不能很好的结合。我们知道,过分倚重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学科发展肯定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民族教育学这种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才是推动学科繁荣与发展所必须的。

四、研究反思和展望

1.加强薄弱部分的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领域不断得到完善,但还应不断加强薄弱部分的研究。以上分析可知,《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文章涉及到了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说明我国民族教育在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这些文章涉及到的领域是不均衡的。民族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史和宗教教育以及外国民族教育方面的文章比例比较小,关于教材和学科建设的文章却是凤毛麟角。分析发现民族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数量和之前比有所增加,但是文章的理论建构深度不够,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有突破性和有建树性的文章不多。不少研究引用普通教育的研究模式,缺乏自己獨特和新颖的视角。这说明我国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的描述阶段。原因有几个:一是民族教育研究本身比较年轻,深刻的理论研究还需要一定过程,二是长时间里,民族教育研究的作者多是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的实际工作者,要他们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是不现实的。三是与其他教育领域相比,民族教育研究由于其显著的跨文化性、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困难,要迅速产生相当深度的研究成果,的确不容易。尽管有种种困难,但仍需要研究者加强薄弱领域的研究,比如说那些研究多但是深度不够的领域,比如说那些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等等。

2.加强思辨文章的深度,确立实践性研究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研究方法不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思辨性文章过多,应加强思辨文章的深度,确立实践性研究价值取向。从以上的分析发现,理论思辨的方法是研究者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思辨的方法有它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如果过分的重视依赖于思辨的方法对于民族教育研究必定是没前途的,因为它不能很好的结合实践也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必定与实践是脱节的。民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有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研究者应该深入民族地区的社区、村落、学校、课堂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关注民族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达成对特定民族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何使我们对“他者”的研究立足于“客观的事实”,超越个人的“偏见”,使研究结果具有“公正性”,是研究者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而实践性研究方法刚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3.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加强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中理论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思辨研究的文章占多数,说明民族教育在理论研究上在不断增强,但是理论研究文章能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还有待考证。在对文章分析中发现,还有大量的研究都是针对民族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如民族地区学生低学业成就的问题、女童辍学问题、内高办师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者有了普遍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都是对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且都是依据过去现在的经验与既有的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它要求民族教育研究者相应的理论自觉,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寻找理论上的突破、创新或新的解释。但现实的境况却是研究者往往由于自身的理论能力、视域局限、学科壁垒等一些原因,始终难以超越问题而达成理论的自觉。因此,在当前的民族教育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不断高涨的问题意识,或者说只是空喊问题的口号,原来的问题现在依旧是问题。

4.加强民族地区研究者的培养,充实研究队伍。

民族地区研究者的培养,主要应该针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生。少数民族研究生在民族地区的研究中,应该是以后研究工作的新鲜血液和主要的力量。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优势,在实地调研中可以更好的做到主客位的转换,从而对研究的结论有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张涛.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基于2000年以来《民族教育研究》刊发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中国民族教育的回顾与前瞻[D].中央民族大学,2004

作者:田菲菲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论文 篇3:

我国传统性少数民族体育的教育研究

摘 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经历长期漫长的发展具有传统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统性带有少数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对于我们传统性少数民族体育教育的研究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自己的文化交流,也能更好的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教育

一、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简述及关系

(一)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

民间体育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没有经过高度的组织,也没有严格地制度规范。如果按照民间体育是否具有传统性的特点将其进行划分,可以将民间体育划分为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两个类别。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已有的和将要创造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能够经受历史的长期发展,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一种体育文化的传承。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民族体育是指民族的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承载着民族的特色和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为民族所用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带有一种特殊的民族符号。

(二)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系分析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看似是四种不同的个体,但其实四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民间体育按照是否具有传统性的特征可以分为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两种。而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都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而且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关系也有所交叉,但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民俗体育不能等同于民族体育,因为民俗体育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带有民俗习惯的体育活动,例如节日和礼仪等等。不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所以称之为民俗体育。而民族体育也不尽是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带有民族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共同心理素质,所以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虽然有所交叉,但却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

二、我国传统性少数民族体育教育

(一)传统性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传统性,顾名思义就是指除我国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所进行的传统体育。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不仅发展时间长,而且具有活动形式多样和活动内容丰富的特点。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到居住环境、自然条件和生活状况的因素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但这种体育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融合了多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传统性是由各个少数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形态。

(二)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性教育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也逐渐流失,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各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得以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所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性体育教育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一方面,我国自然条件和活动地域的限制,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多以娱乐性为主,缺少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其次,少数民族体育带有民间性的特征。由于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少数民族之间对于体育活动的传播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和亲身授教的方式,而且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大都来自于劳作之中,人们对于体育活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仿性,所以带有民间性的特征。最后,少数民族体育具有同族性的特征。少数民族体育在各个民族之间存在共同的民族性和认同感,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的体育文化得到交流和融合,体现出一种同族性的特征。

(三)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性体育教育的因素

第一,少数民族传统性体育教育受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免不了需要物质方面和经济上的支持,少数民族体育教育开展需要器材、服装和设备上的支持,由于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少数民族传统性体育教育受到影响。第二,传统性少数民族体育教育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大部分的体育活动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所以劳动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少数民族传统性体育教育产生影响。第三,少数民族的民俗习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性体育教育。第四,少数民族的人民对于少数民族体育不同的认同感,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性体育教育。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出一种民族特有的精神方面和文化特征。体育孕育于文明,也促进着文明的进步,而竞赛则是检验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客观方式之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除汉族外生活着各具特色的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科学,思想等诸多方面相互交流,影响,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结晶和多彩篇章。各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不同地域,形成了与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意识息息相关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河谷平原的农耕生活为主体,其边缘部分形成了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等为点缀,补充的多种形式。

广阔无垠而又差别各异的辽阔疆域和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北人善射,南人善,渡”等风格各异的生活方式和体育活动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而正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又为民运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忠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3).

[2]陈云群.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贵阳医学院,2012,(2).

[3]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作者:张韡

上一篇:城市污水管道工程论文下一篇:建筑学实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