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档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从高校档案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分析高校档案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探讨目前高校在利用档案文化发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最终实现高校档案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的互动与融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篇1:

档案工作助力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略谈

摘 要:高校档案是高校建校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传承高校记忆的载体,是建设高校校史文化的宝贵资源。高校档案工作既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也是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性。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要通过提高高校档案工作意识、丰富档案馆藏资源、规范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提升校史馆展览效果、搭建多元宣传利用平台五个方面做好档案工作,助力高校校史文化建设。

关键词:档案工作;校园文化;作用;措施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加强校史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校校园思想政治建设,激发校园文化新活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接班人,是实现高校传承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途径载体。高校档案是高校建校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传承高校记忆的载体,是建设高校校史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建设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又彰显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史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包括高校档案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是高校一项基础性、服务型的工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既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也是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性。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决定了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的质量。因此,新时期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校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高校档案工作在校史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性

1.高校档案工作是校史文化留存的保障

首先,高校档案收集工作是高校校史文化留存的起点。校史文化是高校发展历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融合。档案是承载高校历史记忆的载体。高校档案作为学校发展历程的原始记录,内容涵盖了高校建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学生人事、财务基建、交流合作、校园文化等实践活动。在载体上包含了纸质、声像、实物等形式。高校档案作为高校校史文化的全景图,既记录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辉煌的瞬间,也积累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既记录了校园内的欢声笑语,也凝聚了高校师生在校学习工作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完善的档案能够为高校注入文化灵魂。高校档案资源是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的基础支撑,校史文化建设必须以丰富的校史文化资源为支撑。高校档案收集工作是高校档案部门对高校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进行征集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档案馆通过规范化的校内档案年度收集工作,做好每学年度学校行政、教学、科研、二级学院等部门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另一方面,高校还采用征集、购买、捐赠等方式向广大校友和社会收集对见证学校发展历史有纪念意义的档案材料。高校档案收集工作以校内收集为基础,校外征集为补充,不断丰富完善高校校史档案内容,为高校校史文化留存提供完整的档案材料支撑。

其次,高校档案保护工作确保高校校史文化载体不被消亡。为了实现高校校史文化的长远留存,做好高校档案实体安全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高校档案具有不同载体形式,每种载体形式的保管条件不一样。除了要做好库房防光、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霉、防盗、防高温等“九防”工作外,还要做好纸质档案材料防酸化、声像档案材料防消磁、实物档案材料防破损等档案实体安全保护工作。档案保护工作会对高校的历史档案资料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档案保管处于标准、科学的状态,高校中的文档资料也会得到良好的保存,为后续的校园文化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资料依据。因此,高校档案部门通过做好档案保护工作,确保档案实体安全,保障记录高校校史文化的载体不会消亡,高校校史文化能够得到永久的留存。

2.高校档案工作是校史文化传承的基石

校史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所学校中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校史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包含着大学精神和大学气质,是高校归属感与认同感产生的源泉。校史文化是对高校发展过程的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不断凝练、提升、沉积而塑造产生的,是高校的身份证和象征。例如,清华大学的校文化精神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校史文化精神是“爱国、进步、民族、科学”;中山大学校史文化精神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不同的校史文化精神,是不同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校园文化的烙印。高校档案是高校校史文化的载体,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哪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记录、学习传承下来,都原原本本的反映到高校形成的档案中。高校之中的档案资料,表面上来看其实只是一种记录过往事项的文字资料,其实从内涵上来讲,更像是一种历史文化提炼、沉淀的过程。在经历岁月变迁之后,高校在档案资料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校园文化,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将这些思想传递下去。高校档案部门在档案收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档案的整理和鉴定实现对高校校史文化内容和精髓的传承。通过档案整理工作能将收集上来的档案资料进行有序的整合,使他们保持有机的历史联系,保持校史文化内容和精髓的历史结构性。通过档案鉴定工作将档案按类别、价值和保存时限、开放范围进行分类、鉴定,决定哪些档案资料得以永久保存、哪些档案资料不应该被保存,哪些档案资料应被广为传播、哪些档案资料要保密。这一系列整理、鉴定的环节,实际上框定了校史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对校史文化的凝练、提升和培育。因此,高校档案整理和鉴定工作是校史文化积淀和传承的重要环节。

3.高校档案工作是校史文化弘扬的路径

高校档案工作不仅对高校校史文化留存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弘扬高校校史文化的有效路径。高校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高校弘扬校史文化的有效路径,是提升校园历史文化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档案开发利用的常见方式有档案借阅、档案开放、档案公布、档案展览、档案编研,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对高校校史文化的宣传和展示,是对高校优秀校史文化的弘扬。高校档案是高校校史文化培育的土壤,广大师生通过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例如,高校档案部门通过举办专门的主题档案展览,向廣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宣传学校建校发展过程中培养的各类优秀人才在校期间的各种事迹。广大师生通过参观档案展览,了解校园前辈在校园中攻坚克难、探索科学高峰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其对学校、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感受学校优秀人才爱校、爱国的高尚情操,增进学生对学校和国家的感情,提升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以校为荣。最后,这份情感将化身为广大师生以先进为榜样,不断学习进取的动力,实现校史文化精髓的传承。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也是档案工作弘扬校史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前期收集鉴定的基础上,高校档案部门通过档案编研工作对校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师德典范进行充分挖掘,并通过一定的主题对高校档案进行整理、加工,再以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发布,使高校校史文化得到有效宣传,提高校史文化的教育效果。

二、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助力校史文化建设的措施

如上所述,高校档案工作对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或缺性。一直以来,高校档案部门努力发挥自身价值,积极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服务,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機遇和挑战,也为档案工作助力校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部门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助力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提高档案意识,加大资金投入

数字时代背景下,融媒体将成为校史文化建设重要阵地。数字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新难题。数字时代背景下,提高校园档案意识是做好高校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档案部门要以新《档案法》实施为契机,通过积极宣传新《档案法》和高校档案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认真贯彻新《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落实高校档案管理校长负责制,成立高校档案馆,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形成校园自上而下重视档案工作的氛围,为新时代高校档案工作助力校史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和人力上的保障。此外,为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新要求,配备相应的设备成为档案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都以建设数字档案馆为契机,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为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配备专业的高清扫描仪、翻拍机,购买相关档案软件。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档案工作常规经费和特殊专项资金,为做好高校档案工作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2.建章立制,规范数字化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会对高校的历史档案资料产生直接的影响。档案管理处于标准、科学的状态,高校之中的文档资料也会得到良好的保存,为后续的校园文化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资料依据;高校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高校档案也会出现空白与缺失,不利于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档案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其助力校史文化建设的效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高校档案工作的方式发生了改变,高校档案工作对象也日新月异。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借助数字手段,实现高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面对数字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档案部门要通过建章立制,不断规范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例如,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延长档案寿命;通过数字档案管理软件,提高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标准化水平;通过智能库房建设,提高档案实体保管的安全防护条件;利用档案开发利用数字化,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此外,要建章立制,实现电子文件、数码相片等数字载体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护、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规范化的同时,确保电子文件、数码相片等数字载体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校史文化资源体系,为数字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历史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征集工作,丰富馆藏资源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校史文件建设的基本保障。重视档案征集工作仍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档案工作服务校史文化建设的重心。就档案征集内容而言,除了通过建章立制,继续做好校内档案的征集外,还要加大校外档案征集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校友档案的征集。校友档案也是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校友在校学习生活的档案记录外,校友毕业后,在各自行业和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也可以成为校友档案的有益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分档案是校友继承和弘扬校史文化精神的体现,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就档案征集的载体形式而言,高校档案部门除在新载体档案征集上进行创新实践摸索外,还要继续做好传统载体形式档案的征集,特别是加强彰显校史文化精髓的实物档案的征集工作,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实物载体。

4.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展览效果

校史馆是对与高校校史相关的档案资料进行展览的专用场馆。校史馆档案展览的形式决定了校史文化展览的效果。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史馆在策展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声像、VR技术、校史互动小游戏等先进的展示技术,通过浸入式的场景还原,重现学校发展历程的重要时刻,凸显校史中的先进事迹的感染力,营造出更加显著的展示效果,加深广大参展师生的体验感,提升校史馆展览效果。比如,高校建设的照片,曾经记录下的一些历史性的视频,或者是过去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学生等留下的珍贵手稿等,将这些资料或者进行复印,或者以原版的形式陈列在校史馆中,或者通过声音技术,让参展师生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校友或先进教师展开对话,让学生在与校园优秀前辈的对话中感悟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曾经艰苦又光荣的岁月,让广大参展师生从其中感受到的校史文化深厚的底蕴。

5.搭建多元平台,拓宽宣传范围

数字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在校史文化建设中,高校档案部门要与时俱进,搭建多元平台,拓宽校史档案宣传范围。首先,继续发挥高校档案网站在高校档案宣传中的主阵地作用。做好档案网站中的校史档案信息及时更新,实现校史文化主题展览、校史档案编研成果线上线下同步推出,提供档案借阅利用网络窗口。其次,以数字校园为依托,与网络中心、学生处、宣传部等部门合作,在校园云内实现档案网站与易班、学校融媒体平台的资源共享,紧跟时代步伐,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校内校史档案宣传。最后,注册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账号,通过制作校史档案主题的小视频、推文,甚至可以采用直播的形式向社会宣传学校校史文化。通过档案网站、校园融媒体平台、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元校史档案宣传平台的搭建,拓宽校史文化宣传范围,让优秀的校园文化在更广的氛围得到传播。

三、结束语

校史文化建设能推进校园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激发校园文化新活力,是高校培养国家德才兼备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大学精神传承、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途径载体。高校档案工作在校史文化留存、传承和弘扬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时代背景下,要高度重视高校档案工作在校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大高校档案工作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以科学规范的制度为依托,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档案工作内涵,提升高校档案工作服务校史文化建设的能力,助力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张 晨,柯 莹.新媒体时代下校史文化传播研究[J].城建档案,2020

[2]徐拥军.档案记忆理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孟 旸.档案管理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9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作者:傅少玲

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篇2:

浅析高校档案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作用

摘 要:高校档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从高校档案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分析高校档案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探讨目前高校在利用档案文化发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最终实现高校档案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的互动与融合。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文化;思政教育;高校文化

高校档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原始记录,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高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新时期以来,高校档案部门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地将档案文化传播给师生,无疑在高校档案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搭建起稳固的桥梁,高校档案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

一、高校档案文化与发展思政教育的关系

1.参与思政教育是发展高校档案文化的内在需要

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高校自建校以来建设与发展的过程,记录了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知识信息,记录了优秀学子在校期间以及毕业走向社会所获得的优异成绩,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使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1]。从另一个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也成为促进高校文化发展的动力,高校先进文化进一步创新的基石,因此,实现高校文化的创新也需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效途径。因此,无论是高校档案文化还是高校文化自身,它们的建立和创新都必须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2.高校档案文化是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武器

理论意义上看,不同的高校在治校育人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方针和目标,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延伸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高校档案文化换一种说法,即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史,为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从实践意义上看,高校档案部门通过提供档案信息查询、开设档案展室、举办档案展览等方式,以极富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档案记录或实物对在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在校师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与价值取向,从而很大程度上实现高校档案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

二、我国高校利用档案文化发展思政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传播档案文化的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高校不断挖掘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名人事迹,以档案为素材,举办展览、开办讲座、编纂书籍、修建校史馆等,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爱校荣校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深入挖掘校内普通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感人事迹,对师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拉近思政教育与师生的距离,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

尽管高校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校档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部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还有待提高,高校档案文化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利用高校档案文化发展思政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由于目前高校档案收集手段的有限性和档案收集标准的片面性,导致了高校档案不仅形式不够生动,档案内容所涵盖的范围也存在漏洞,这对利用高校档案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定的限制。第一,高校档案在内容的宽度和广度上都有欠缺,特别是一些历史不够悠久的高校,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档案内容更不丰富;第二,尽管部分高校已认识到档案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但总的来说,利用高校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还很简单。据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主要是陈列校史馆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部分学校甚至没有校史馆。这些现实情况,导致了学生和教师在查阅档案时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应信息,对参加以档案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热情不足等问题,从根本上说,都对有效地利用档案对师生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2.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冲突”[3]

高校档案工作者不仅承担了对外提供服务的任务,同时也充当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方面,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档案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档案工作者认为档案馆(室)主要是保管档案的场所,主要为学校相关工作需要提供服务,自身并不需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未完全认识到高校档案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对高校档案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主观认识,不能主动利用高校档案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生动、寓教于乐的特点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充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高校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构成上比较局限,自身工作又主要限于高校档案的日常管理,思维视野相对窄一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不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限制也导致了他们在使用档案专业知识进行思政教育活动时存在很大的障碍,也影响了高校档案文化和思政教育活动的有效联系。

3.高校档案部门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缺少对外宣传和制度支持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内的很多高校档案部门在对外宣传和引导上还存在不足,大部分高校师生员工还未培养起较高的档案意识。由于高校档案部门对外宣传做得还不够到位,直接导致在校师生员工对校内的档案馆或档案室不了解,档案意识相对薄弱,因此,更加无法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的利用效率。

此外,高校档案部门参与思政教育的有关制度不健全,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无论是国家和地方层面,还是高等院校内部,都没有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对高校档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做出明确的界定。即使是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也没有对利用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明确规定,这就使得高校档案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不能及时实现有效对接。

三、进一步发挥高校档案文化在发展思政教育上的作用

针对我国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在发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方式,使高校档案文化能充分发挥积极效应,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充分挖掘高校档案文化内涵,拓宽参与思政教育的渠道

首先,高校档案部门不仅要提高档案收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实物档案、专业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的收集力度,而且要密切研究师生对档案的不同需求,深入挖掘档案内容,从馆藏的各类档案中筛选和整理出能够令师生认同和受到启迪的教育素材,全面推进档案教育功能的实现。其次,高校档案部门要在坚持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举办校史展览、编辑出版教育资料、创作影像作品、建立档案教育基地等,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真正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最后,高校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强档案馆网站建设,不同高校之间也可以开展电子档案的交流和联动[4],让高校师生更全面快捷地了解到所在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增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2.优化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服务理念和构成方式

第一,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作为高校档案工作者,除了在工作中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为师生员工提供档案服务外,更要深入挖掘高校档案的历史文化内涵,尽可能延伸服务领域,深化高校档案工作。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强化档案意识,深入研究、挖掘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把它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真实有效性。第二,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服务意识,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同时,在选任工作人员时,必须秉持着不同知识结构互补的原则,既要关注到专业和学历,也要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参与到高校档案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去[5]。第三,高校档案工作者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利用两者的优势加以更好地发挥,使得高校档案工作和思政教育的互动更为频繁和便捷。

3.加强高校档案文化的宣传力度,完善高校档案部门的制度建设

一方面,高校档案部门要多形式、多载体、多渠道地积极宣传高校档案。充分利用学校报刊、电视台和网站等媒体手段,介绍高校档案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深入挖掘、报道宣传档案中的各类名人事迹,教育激励师生员工,以此进一步传播高校档案文化,弘扬高校的学术文化,提升高校的社会知名度。

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研究出台有关制度,使利用高校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既要修订完善高校档案收集制度和利用制度等有关的档案工作制度,擴大档案收集范围和种类,将档案文化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档案利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也要修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制度,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基地和教育对象等内容和高校档案工作相结合,从而真正使高校档案参与思政教育的工作走上轨道。

四、结语

作为高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高校档案文化也日益成为社会价值的引领者。高校档案文化既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对良好社会价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也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力。高校档案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和作用上的统一性,需要引起各方关注,并真正实现利用高校档案文化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成昕.档案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02(4):21.

[2]王小丽.论高校档案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学理论,2009(7):140-141.

[3]鲁颖.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核心的高校档案文化应用探索[J].黑龙江档案,2013(10):26.

[4]尹合娣.高校档案文化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档案管理,2010(5):78-79.

[5]张静.高校档案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14-21.

作者:陶莉

高校档案服务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学籍档案服务于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

[摘 要]学籍档案是高校在招生录取、教学活动、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学生毕业就业等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学校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像、声像等原始记录,全面记载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就业等活动。在整理所在学校学籍档案基础上,基于潜在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对学籍档案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探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提出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背景下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同时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实现学籍档案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籍档案;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使在校生数量剧增。主动、自由、独立和灵活的学习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和自我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也挑战着高校管理与服务水平。高校档案馆应适应新形势,研究学籍档案,分析学生困惑所在,适时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建言献策,预防和減少学生因能力不足与要求较高的矛盾导致的困难和危机。

一、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议题之首。全新质量观要求高校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凸显人才培养作为大学中心职能的地位,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1]。深入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经历,强调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促进学生成长,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高校应尽的责任。

近年来,各高校相应制订出符合学校实情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导师制、督导制、学业预警等,但往往执行效果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部门局限于对学习成绩的整体把握,无法对导致学生困惑的内在因素深入分析,更无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质量的相关信息深入挖掘。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是支撑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档案管理的理念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由传统的保管利用向多元化开发利用发展。学校档案馆依托历年来档案数据和学校多学科人才优势,多渠道开发档案资源,建立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时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提供给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促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档案查阅及统计

1.学籍档案查阅

对2010年至2015年合肥工业大学档案馆存档的本科学生学籍档案进行查阅和筛选,共有596位学生因各种原因产生学籍异动情况。档案直观地呈现了当事人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反省和剖析,从中不难发现困扰学生学习的一些具体原因。相关典型实例如下:

“对专业缺乏兴趣,专业思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甚至对学习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愿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逐渐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无故不参加各科考试,出现习惯性旷考” [2]。“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学校规章制度不够了解,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后果预测不够”[3]。“大三学年的任务过重,自己来自于偏远山区,基础不是很好,没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4]。“对学习大意轻心,学习态度不甚端正,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导致一、二年级多门基础性学科没有过关,进入三年级学习时,由于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正常学习” [5]。“相对宽松的学习模式,对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善于处理时间,没有生活规划,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差,养成自闭习惯,学习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学习越来越差,自信心也越来越不足” [6]。“入学以来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过来,学习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多门课程没有通过” [7]。“过分迷恋游戏,没有认真学习,短缺学分过多,编入下一年级”[8]。

2.成绩统计

对其中234份因成绩退学的档案进行统计,学生短缺学分中基础课程比例占75%以上,大学英语和数学类课程不及格现象较为普遍。234名退学学生进校时的大学英语分级考试中,196名学生成绩为一级(最低级),占83.76%,高于学校73.42%的平均值。一、二年级阶段有141名学生出现英语课程不及格,占60.26%;157名学生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占67.09%。这表明高考数学成绩、高考英语成绩显著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高考英语对公共基础课的影响最大。

3.地域统计

退学学生中有51名集中于11个西部省、区、市及经济欠发达省份,占招生数的0.92%,远高于其他省份平均值0.53%。

三、问卷调查及原因分析

基于档案反映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学习状态,探讨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问卷采用非结构型问题(主观题)的问卷形式,从自我认知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设计问题,保证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以记名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19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未答问卷10份。

有效问卷的学生为在校大学二年级至五年级(五年制专业)短缺学分达到退学警告及编入下一年级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5%、35%、14%、6%。问卷调查典型问题统计为:

1.对学校教学管理方面(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有何意见或建议?

学生回答:无意见(59人,54.1%)。在提出建议的50名学生中,分别指出课程设置不合理,多而不精(20人,40.0%),增加公选课(7人,14.0%),课程较为宽松,老师对课堂和作业不够重视(6人,12.0%),PPT教学效果不太理想(6人,12.0%),大班教学效果差(8人,16.0%),加强实践教学(3人,6.0%)。

2.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态度不端正(64人,58.7%),自控力差,玩游戏,看视频(17人,15.6%),缺乏学习计划(8人,7.3%),基础不好(7人,6.4%),不适应大学学习(6人,5.5%),缺乏兴趣(3人,2.8%),其他(4人,3.7%)。

3.最困扰学习的课程是什么?

学生回答:选择专业课51人(46.8%),选择基础课58人(53.2%)。

学生回答:在基础课部分,选择高等数学(36人,39.5%),大学英语(15人,16.5%),大学物理(11人,12.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11人,12.1%),线性代数(7人,7.7%),工程图学(7人,7.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人,3.3%),电工技术(1人,1.1%)。

4.是否经常自习?如果不自习一般会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自习(32人,29.4%),不自习(77人,70.6%)。

不自习时业余时间活动内容:上网看电影、打游戏(51人,66.2%),打球(9人,11.7%),外出游玩(7人,9.1%),兼职(7人,9.1%),体育专业训练(3人,3.9%)。

5.是否旷课?如果有,旷课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旷课(92人,84.4%),不旷课(17人,15.6%)。

曠课原因:懒散、毅力不足(41人,44.5%),对上课无兴趣,沉迷游戏(32人,34.8%),听不懂讲授(9人,9.8%),重修冲突(5人,5.4%),兼职(2人,2.2%),其他(3人,3.3%)。

根据学籍档案以及调查问卷典型问题回答显示,学生学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问题,外部因素主要是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压力和困难、教师辅导缺乏等。此外,网络疑惑和高校相对于中学而言的粗放管理造成督促不到位,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及教育不发达地区学生产生学习压力、心理负担也是影响学习的因素。

四、改进措施及成效

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原则下,基于学籍档案研究与调查分析基础上,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出“把好关口、提高热情、加强帮扶、注重过程”的管理思路,并最终通过各项具体措施予以实现,最大化地解决学生在学业过程中遇到的各项负面因素,具体做法如下:

1.强调基础课程不仅是后期专业学习的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新修订的学籍管理办法将之前一、二年级学生只要分别获得25学分和65学分及以上的学分就可以进入高年级学习的学分标准分别提高至35学分和70学分,低于此要求的学生必须通过课程重修打好基础方可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对一年级获得学分少于25学分的学生,采取劝退的制度,提高学生进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毕业前一年进行学分清理,提前把住毕业关,欠缺学分的学生由学院督促选修相应课程。对超出学习年限滞留学校的学生学籍要及时清理,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2.实现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常态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扩大按照学生成绩转专业人数比例,从第一学年学生成绩排名前5%调整到前30%。除根据学生成绩转专业之外,对于一些学有特长的学生(如在全国或国际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可视具体情况转入相关专业;对于一些在本专业学习的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规定一定的专业范围允许学生转专业;对于部分群体组合,互相之间自愿调整专业的,本着“以人为本、培养为先”原则,实现一对一之间或多人之间一对一互相交换循环转专业。

3.鉴于学校多校区办学,任课教师无法充分辅导答疑的实际困难,实施基础课程研究生助教制度,并将助教纳入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要求博士研究生助教累计学时不少于96学时,硕士研究生助教累计学时不少于48学时,且至少助完一门完整课程,随班听课课时数不低于所助课程总学时数的30%。研究生助教主要承担相关课程的辅导答疑、作业批改、教学实践辅导以及随班听课等工作,配合任课教师现场开展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辅导答疑,实现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帮扶。

4.以教学过程为抓手,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9]。每门课程各教学环节对应具体的目标、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各环节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实行课堂测试、讲演、报告等多种方式考核,规定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比不超过50%,促使学生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在平时教学各环节,避免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程结束一考定成绩的做法,督促学生对课程保持持续性的关注与投入,提升了学习效果,并相应减少了作弊等风险行为。

学业过程管理做到对边远地区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及外语或数学困难学生的重点帮扶。档案馆以学生高考成绩与选课数量的关联,生源地域、应届与往届、农村与城镇、个人能力等因素对学习的困扰,调剂录取与专业思想等为重点整理历年录取、学籍、成绩、毕业去向等档案,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平台辅助教学管理。

五、总结

档案中一些反映行政和业务管理的原始记录,如果及时加以整理研究,可以从中总结出不少经验教训,作为现实工作的借鉴。而等到几十年后再去研究它,档案的资治作用已基本消失,剩下的主要是史料作用了[10]。挖掘档案背后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开放,满足使用者信息需求,是档案利用的最终目的。

高校档案馆掌握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籍档案,掌握了个人详细信息的个人档案,掌握了整个教学过程从专业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安排到教学效果评价的教学档案,也掌握了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促进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公文档案。上述基于学籍档案的整理、统计、分析和配套开展的问卷调查,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学管理改进措施,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是高校档案服务于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案例。开发利用各类档案,围绕核心能力,动态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标的综合监控与评价,达到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动态跟踪,最终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目的,促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琳,王文,李一飞,纪洪超,史静寰.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35-44.

[2] [3] [4] [5] [6] [7] [8] 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档案馆档案,档号分别为:HFUT-2013-Y-JX-3286、HFUT01-2011-Y-JX-3934、HFUT01-2015-Y-JX-9358、HFUT01-2013-Y-JX-3277、HFUT01-2012-Y-JX-3152、HFUT01-2013-Y-JX-3288、HFUT01-2015-Y-JX-9356.

[9] 教育部.合肥工业大学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EB/OL].[2017-05-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90/201510/t20151014_213216.html

[10]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1-62.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李晓艳 汪莉 蒋其祥

上一篇:居间租赁合同下一篇:店铺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