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区城市设计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的兴趣旨在为全面复兴传统商业街区,对有重要历史特征和场所感的街区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通过理论总结与实例分析,本文提出了城市设计理论在传统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策略。【关键词】商业街区;保护;城市设计引言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街区城市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街区城市设计论文 篇1:

传统街区中的城市设计浅析

摘要:本文的兴趣旨在为全面复兴传统商业街区,对有重要历史特征和场所感的街区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通过理论总结与实例分析,本文提出了城市设计理论在传统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街区;保护;城市设计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

2、传统街区城市设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2.1 目标制定

目标乃指人类活动的动机和意志,也可指目的或对象。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计划和行动着的人们所争取的将来状况”。一般来说,分为理想目标和具体目标。

2.1.1 传统街区肌理的延续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有很多新的文化理念诞生,然而,传统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布局是蕴含了世代工匠和主人的心血,虽然外观已经衰败不堪,但是内在的精神依然常在,我们应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再思考在现代城市中如何将传统空间秩序延续。

2.1.2 传统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协调

很多古城花大笔的资金做旅游开发,实际是在造假古董,树伪文化。这不符合保护本身的内涵。风貌特征最直接地体现了传统街区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与传统建筑相连的建筑物,或新建、或改建,屋顶或墙面的粉刷补修,窗格及招牌的设计等,都相继应该遵守与传统风貌协调的模式。

在保护发展中,要避免大拆大建的消极开发模式,提倡小规模、循序渐进式的模式,从而避免历史文化信息在“破坏性”建设中被浪费。发展是消费,保护同样也是消费,是更高层次——精神的消费。因此,合理地保护能够有效地促进风貌区的未来发展。

城市设计的进行中无法避免的一个担忧就是,现在的技术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重新设计经由长久岁月形成的历史环境?这点令许多专家学者也感到十分不安。但是无论如何,设计水准是在逐步提高的过程,新的设计应该努力去挖掘历史环境中给我们的信息,这个责任重大。

2.1.3 街区公共生活与街区空间的结合

在老街区,并不是要花多少钱去建造各种设施、设备,而是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地使街区变得更美,即使在落魄的街区,百姓还是追求美的。从现状图片看,百姓会在公共空间放置花盘,墙体上也会蔓延各种植物,这些公共空间的营造反映的是对于美的追求和贫困的家境并无本质联系。百姓创造出来的真实而朴素的美,正是我们这个浮华的社会所欠缺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如何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如何参与邻里的公共生活。

2.1.4 传统文脉的传承

国内有很多优秀的案例,街区的改建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大多还处在谋求更好地保护措施阶段。每当改建之际,木造建筑物涂上灰泥,或改为钢筋混凝土,让人搞不懂是哪一国风格的建筑物便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制定非常有效的规章措施,整个地方秩序就会渐渐地被破坏,好像热气扩散一样,谈不上传统文脉的继承。因此,应该有相应的景观风貌导则来规定街区风貌的发展。

3、空间秩序设计

3.1 空间格局的完善

作为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应该深入调查现场,笔者在翻阅照片的时候,发现一些旧巷的照片经常遗漏,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尊重这个前提来做城市设计功能整合,画一个圈,不代表就定死了一个功能,而是有很多可能性。

比如南京翘步街的整治说明:打造一条休闲步行街,作为中山路与街区内部的一个场地过度,在翘步街头的节点要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此街巷至今发生着与布相关的故事,从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现这里的场所精神用于新的城市设计是设计的宗旨,因此,商店街的再生,可使住在此地的人们感受到充满人性的商业空间和历史文化,这种感动将会使人们愿意再度光临此地。至于要如何造成如此舒适和令人感动的街道,则是生在此时此地的我们共同的课题。

鼓励:传统手工艺作坊、艺术品制作、茶座等休闲配套服务:不鼓励:旅馆、酒吧。不允许:大尺度公共建筑或住宅。

①通过设置个性化的展示家具、色彩、灯光、材质等设计语汇建立与品牌形象和个性一致的概念店商品陈列方式,而在体验中心中,将概念店商品陈列方式与个性的新陈列方式并置、拼贴。

②在专卖店中设置大量多功能空间,既为各种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提供场所,实现专卖店建筑的广告功能,又为商品展示和消费者个体展示提供共同的舞台,不断沟通品牌的形象与消费者的个人形象。

③在专卖店中应用科技系统,不仅实现建筑的多媒体化,增加传播途径,也为消费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各种感官刺激与体验,此外,建筑中的科技含量也是象征尖端、品质、强大实力的符号。

3.2 步行交通组织

连成网络的步行系统在街区内部体现了传统特色格局,穿越休闲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的街巷,如果现有的尺度是可以通车的,可以允许特殊情况下进入车辆,平时都以步行为主。这些街巷应以组织主要的商业活动为主线,适宜布置安静氛围的功能。

入口广场可临时停放一些车辆,大部分车辆停于地下空间。

3.3 空间肌理的延续

3.3.1 重要历史地块和周边再利用地块

保护及整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使之成为集中反映民俗民风的区域,成为观赏、旅游、休憩的地域空间。

保护传统民居街区,以传统的居住形态为范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些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改造内部结构,恢复“下店上宅”、“前店后宅”、“深宅大院”、“寻常人家”的传统居住空间格局,成为真实留存传统居住空间的传统居住地域。

恢复部分历史元素,重建部分传统商号。塑造街区与外部环境的空间分界点。完善入口序列,力求形成老街区的精神氛围。

对拆除建筑的地块进行重新建设,规划对地下空间进行利用。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有两种使用功能,地下一层规划商业用途,地下二层规划为停车场车库和仓储空间。地下商业设施可有地下通道进行连接。

在设想将来老建筑该如何使用的问题时,可以尝试将外围的仓库改为餐馆,以便保存活用,或是为了确保停车空间而兴建的围墙改为传统的样式等,从而摸索寻找出一个可以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建筑再利用方法。

3.3.2 再开发地块

如何将每个人所想的整合到一起,是最重要的,再开发的力度和模式应该妥善地控制,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建筑风貌,挖掘场所精神,建造最适宜这个空间的建筑,才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①保护更新应处理好传统商业街的静态交

通和动态交通问题。鼓励使用自行车、电瓶车等环保型交通工具,禁止大货车及大型客运车辆进入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为方便居民出行,“建设控制地带”局部街道可以考虑少量私家车进入,但应严格限制,“环境协调区”应安排好居民的私家车使用需要,组织好进出路线并安排停车场地。

②为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建议从区域上考虑整个传统商业街的交通出行,如保护区外围交通节点的公交驳接、静态停车场的合理分布,在保护好古街街巷肌理的同时,从区域上解决保护区内交通出行问题。

4、街巷空间

对于一个城市的街道来说,两边的建筑和公共空间构成了其独特的空间特征,随着建筑的老化,任何年代久远的东西,任何衰老的东西看上去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然而,老街的空间品质一点也不会随着建筑的老化而改变,反而是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自身的调节和发展,一直将文脉延续了下来。空间在这里具有了相对的永恒性。场所精神的挖掘对于老街区的城市更新设计尤为重要。

4.1 街巷空间设计示意(图1-2)

4.2 街道边缘空间设计

空间的存在离不开环境。街巷的边缘空间就是由街巷两边的建筑、构件以及材质围合成的一个外部空间,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与过渡性,不同类型的边缘空间担负着不同的空间媒介作用和非常强的融合邻里空间关系的作用。

4.2.1 “屋顶”设计

街巷边界空间常见形式有提供给人们活动场所的廊架、骑楼等。当然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时,要确保屋顶的形态连续完整,富有韵律感,并且屋顶应该尽可能保持当地的特色风貌。

4.2.2 街巷边界的阴角与阳角处理

在庐原义信的《外部空间》一书中,专门介绍了关于街道的阴角与阳角的特征,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不同营造手法,通过积极的阴角空间设计,可以营造出具有良好围台感的私密性或半私密性空间,

4.2.3 街巷地面的处理

现状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莱建筑的住户反映,当年该巷宅前是有室内外高差的。一楼由商业变成了家居室之后,住户在一楼居住已久,但是,为扩宽街道通行宽度,这一简单粗犷的改造手法,不只是带来了混杂的交通关系,还本质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他们无奈地因为不能忍受一层的潮湿搬到了破败不堪的二楼居住。

5、景观风貌控制

5.1 建筑外貌的控制

含有重要历史建筑的地块应严格参照传统外观形式,建筑平而空间布局采用当地传统院落方式,门窗墙体、尾顶等立面特征应呼应整个保护区的风貌特色,从材料到构造均采用当地做法。创造出美好而古朴的生活环境,重要地块周边和再开发地块允许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鼓励建筑师探讨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契合点,使得新老建筑共生存,共发展,求同存异,现代建筑中有传统建筑的内涵,传统建筑中具有现代建筑的精神。

街道的公共界面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从现状调查部分可知,应适当拆除连续的传统立面中突兀地矗立着一个很不和谐的现代盒子式住宅建筑。

5.2 街巷空间感示意以及建筑高度控制

为保护传统街区的街巷空间感的舒适度和完整度,有必要对街巷两旁的建筑高度进行梳理。

建筑高度应控制在三层以下,10m以内,建筑风貌保持相对完整。适当可以缩小街道宽度,增加一个室内外高差。使得街巷空间层次更为丰富。沿街建筑也更实用。

5.3 建筑材料与色彩控制

根据不同地块的规划性质,以及各个地块不同的保护要求,控制好建筑的底层、中间层和屋顶的材质与色彩,也按不同功能要求控制其材质和色彩倾向的自由度。

对于重要保护地块:保护地块多含有重要历史建筑或是历史遗迹,此类地块应严格控制建筑的材质与色彩特征,按照传统建筑的特征进行修缮,尽可能地保护传统街区的独有风貌。

对于重要地块周边的地块,按照其风貌确定是否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其建筑色彩与材质应充分考虑尊重保护地块内的重要历史建筑,与之协调统一,以砖木结构为主,延续传统灰色瓦片屋顶的形式。

对于再开发地块,首先尊重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根据用地性质确定功能和风貌,此类地块虽无重要历史价值,但为了街区整体风貌的协调,影响力也比较大,应该遵循与保护地块和再利用地块“交相呼应,和谐共存”的原则,挖掘当地建筑形式特色,以青砖,红砖和木材处理亲人尺度的一层、二层立面。还可以适当使用当地独特的木板排列风格,形成个性立面。

6、结束语

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容量控制、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出台具体的保护管理细则。以具体指导、规范传统商业街的保护工作。保护级别较高的传统商业街可由省级部门制订颁布保护条例,提高保护更新的权威性。这些管理细则和保护条例可与设计导则配套使用,形成有层次、完整的法规管理体系。最终能让身为商业中心圈的这些老街区地段焕发出新的活力,既能满足百姓,又能让政府收益,甚至提供很多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69.

[2]王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杨龙,论重建南昌万寿宫决策的价值定位[J],江西社会科学,2007,(D2):103-106.

[4]李焰,胡文丽,从江右商帮的衰退-看南昌万寿宫街区的历史变迁[J],华中建筑,2009(10):141—142.

作者:赵锋

传统街区城市设计论文 篇2:

生态城市设计在我国传统街区应用分析

【摘 要】本文的兴趣旨在为全面复兴传统商业街区,对有重要历史特征和场所感的街区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通过理论总结与实例分析,本文提出了城市设计理论在传统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街区;保护;城市设计

引言

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

1、生态城市设计内涵和发展

1.1生态城市设计的内涵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设计重点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生态经济学观点看,生态城市注重利用绿色能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从生态社会学观点看,生态城市注重提高人们生态意识促使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从城市生态学观点看,生态城市使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城市的持续稳定;从城市规划学观点看,生态城市使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完全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因此,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为价值取向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2生态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

我国的生态城市设计起步较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停滞不前之后,20世纪80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起初的生态建设主要从绿地和改善和控制环境污染出发,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上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某些要求,但按照城市生态系统的要求还相差甚远,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者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城市设计学术会议,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开展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生态城市设计的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以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方法体系。1988年生态城市领域著名专家王如松教授出版了《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对生态城市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96年王如松、欧阳志云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为我国生态城市设计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之后,我国陆续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从此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2、空间秩序设计

2.1空间格局的完善

作为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应该深入调查现场,笔者在翻阅照片的时候,发现一些旧巷的照片经常遗漏,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尊重这个前提来做城市设计功能整合,画一个圈,不代表就定死了一个功能,而是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南京翘步街的整治说明:打造一条休闲步行街,作为中山路与街区内部的一个场地过度,在翘步街头的节点要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此街巷至今发生着与布相关的故事,从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现这里的场所精神用于新的城市设计是设计的宗旨,因此,商店街的再生,可使住在此地的人们感受到充满人性的商业空间和历史文化,这种感动将会使人们愿意再度光临此地。至于要如何造成如此舒适和令人感动的街道,则是生在此时此地的我们共同的课题。

鼓励:传统手工艺作坊、艺术品制作、茶座等休闲配套服务,打造重要的景观节点;不鼓励:旅馆、酒吧。不允许:大尺度公共建筑或住宅。

①通过设置个性化的展示家具、色彩、灯光、材质等设计语汇建立与品牌形象和个性一致的概念店商品陈列方式,而在体验中心中,将概念店商品陈列方式与个性的新陈列方式并置、拼贴。

②在专卖店中设置大量多功能空间,既为各种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提供场所,实现专卖店建筑的广告功能,又为商品展示和消费者个体展示提供共同的舞台,不断沟通品牌的形象与消费者的个人形象。

③在专卖店中应用科技系统,不仅实现建筑的多媒体化,增加传播途径,也为消费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各种感官刺激与体验,此外,建筑中的科技含量也是象征尖端、品质、强大实力的符号。

2.2步行交通组织

连成网络的步行系统在街区内部体现了传统特色格局,穿越休闲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的街巷,如果现有的尺度是可以通车的,可以允许特殊情況下进入车辆,平时都以步行为主。这些街巷应以组织主要的商业活动为主线,构建主要的景观廊道,适宜布置安静氛围的功能。

2.3空间肌理的延续

2.3.1重要历史地块和周边再利用地块

保护及整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使之成为集中反映民俗民风的区域,成为观赏、旅游、休憩的地域空间。

保护传统民居街区,以传统的居住形态为范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些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改造内部结构,恢复“下店上宅”、“前店后宅”、“深宅大院”、“寻常人家”的传统居住空间格局,成为真实留存传统居住空间的传统居住地域。恢复部分历史元素,重建部分传统商号。塑造街区与外部环境的空间分界点。完善入口序列,力求形成老街区的精神氛围。对拆除建筑的地块进行重新建设,规划对地下空间进行利用。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有两种使用功能,地下一层规划商业用途,地下二层规划为停车场车库和仓储空间。地下商业设施可有地下通道进行连接。

在设想将来老建筑该如何使用的问题时,可以尝试将外围的仓库改为餐馆,以便保存活用,或是为了确保停车空间而兴建的围墙改为传统的样式等,从而摸索寻找出一个可以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建筑再利用方法。

2.3.2再开发地块

如何将每个人所想的整合到一起,是最重要的,再开发的力度和模式应该妥善地控制,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建筑风貌,挖掘场所精神,建造最适宜这个空间的建筑,才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①保护更新应处理好传统商业街的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问题。鼓励使用自行车、电瓶车等环保型交通工具,禁止大货车及大型客运车辆进入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为方便居民出行,“建设控制地带”局部街道可以考虑少量私家车进入,但应严格限制,“环境协调区”应安排好居民的私家车使用需要,组织好进出路线并安排停车场地。

②为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建议从区域上考虑整个传统商业街的交通出行,如保护区外围交通节点的公交驳接、静态停车场的合理分布,在保护好古街街巷肌理的同时,从区域上解决保护区内交通出行问题。

3、街巷空间

对于一个城市的街道来说,两边的建筑和公共空间构成了其独特的空间特征,随着建筑的老化,任何年代久远的东西,任何衰老的东西看上去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然而,老街的空间品质一点也不会随着建筑的老化而改变,反而是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自身的调节和发展,一直将文脉延续了下来。空间在这里具有了相对的永恒性。场所精神的挖掘对于老街区的城市更新设计尤为重要。

3.1街道边缘空间设计

空间的存在离不开环境。街巷的边缘空间就是由街巷两边的建筑、构件以及材质围合成的一个外部空间,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与过渡性,不同类型的边缘空间担负着不同的空间媒介作用和非常强的融合邻里空间关系的作用。

3.1.1“屋顶”设计

街巷边界空间常见形式有提供给人们活动场所的廊架、骑楼等。当然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时,要确保屋顶的形态连续完整,富有韵律感,并且屋顶应该尽可能保持当地的特色风貌。

3.1.2街巷边界的阴角与阳角处理

在庐原义信的《外部空间》一书中,专门介绍了关于街道的阴角与阳角的特征,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不同营造手法,通过积极的阴角空间设计,可以营造出具有良好围台感的私密性或半私密性空间,

3.2街巷地面的处理

现状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建筑的住户反映,当年该巷宅前是有室内外高差的。一楼由商业变成了家居室之后,住户在一楼居住已久,但是,为扩宽街道通行宽度,这一简单粗犷的改造手法,不只是带来了混杂的交通关系,还本质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他们无奈地因为不能忍受一层的潮湿搬到了破败不堪的二楼居住。

4、结束语

对于传统街区的改造,应合理的运用城市设计和生态城市设计理论,构建低碳、宜居、延续历史文脉的场所精神,以达到传统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容量控制、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应出台具体的保护管理细则。以具体指导、规范传统商业街的保护工作。保护级别较高的传统商业街可由省级部门制订颁布保护条例,提高保护更新的权威性。这些管理细则和保护条例可与设计导则配套使用,形成有层次、完整的法规管理体系。最终能让身为商业中心圈的这些老街区地段焕发出新的活力,既能满足百姓,又能让政府收益,甚至提供很多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宋晔晧.鲍罗索勒里的城市建筑生态学[J].世界建筑,1999(2)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7-20

[3]梅林.泛生态观与生态城市规划整合策略[D].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2007(1)

[4]刘佳燕.社会关怀的回归:关于城市规划本质的反思[J].研究-社会和规划2008

[5]刘宛.城市设计理论思潮初探[J].国外城市规划2004(4)

作者:王梓懿

传统街区城市设计论文 篇3:

传统街区的重生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然后以重庆市渝中区十八梯城市设计为 例,在对基地全面的现状分析之后,试图用“嵌入”的理论方法解决十八梯城市文化遗产 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十八梯 传统街区 遗产保护 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传统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空间形态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同时作为城市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街区具有其独特的活力要素,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街区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自身活力严重丧失等问题,并导致了大片的传统街区因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面临被成片拆除的厄运。这是传统街区的一种无奈,也是城市发展的无奈。在城市文脉保留与城市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处理传统街区的更新问题,就更得尤为迫切。

1 “嵌入”概念解析

嵌入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设计策略,由澳大利亚学者乔恩·郎(2005)提出。西方大量的城市设计复兴计划都可以简要的概括为这样一种。该理论概念几乎不受地理因素的约束,在具体实践上也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它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实践方式。

第一种实践方式是“被动插件”,通常被用在较大规模 的城市更新改造设计。既在计划复兴的地段有预见性的建设——具有“经济触媒”作用的基础设施来带动周边地区其他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空间形态上可以抽象的理解为这些项目是以“插件”的方式“被动”的依附于该“触媒”,随着建设“项目—插件”的增多,各种开发项目逐渐联合在一起,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地区的更新改造乃至复兴。通常来讲,这种“经濟触媒”也有三种空间

a、“线式”触媒,通常是指公共交通系统,例如地铁、 LRT、快速公交BRT等,也可以是人工建设的生态体系,比如滨江游憩带、绿色 廊道、景观通道等;b、“环式”触媒,通常是指人工建设的连续环状的步行开敞空间系统,例如城市中心区空中或地下连续的步行系统等; c、“点式”触媒,特指一些重要的区域性文化、经济、政治设施,比如大学城、体育公园、购物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政府办公楼等。

第二种实践方式是“主动插件”,通常被用在局部区段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既指“经济触媒”本身就是“插件”,通过精心的城市设计, 主动的嵌入已有的城市肌理。在实践中,它又通常可分为两类:一是对现有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进行改造,在保持表面肌理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结构以及功能,从而形成以“老瓶装新酒”为风格的“触媒”,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环境更新,以及新的项目进驻;二是较为普通的城市历史地段,选择建成环境较差且相对位置处于地段几何中心的构筑物进行彻底的拆除,对空间进行整合,再发展全新的项目,以形成在视觉和功能上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标志物,为周围的环境带来活力。在欧洲城市街区复兴中,两种“主动式插件”被大量使用,作为一种意在产生持续影响力的触媒效应,很好的体现了“渐进式更新”的理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欧洲“拼贴城市”的城市设计传统。

2 十八梯现状解读

2.1 区位分析

“十八梯”位于重庆渝中半岛, 是老重庆联系上、下半城的一条有名的老街, 北临解放碑城市中心区, 与较场口商圈仅一街之隔。

2.2 城市的记忆

十八梯历史街区浓缩着原生态的老重庆的生活图景,迄今仍居住着大量的市井居民,大量传统的服务业与娱乐业存在于此,修脚的、掏耳朵的、打麻将的、看录像的,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山城棒棒军,令人恍如隔世,成为当今高度城市化、步入全球化行列的重庆的一本珍贵的值得怀念的古老相册。

3 传统街区的尴尬处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街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段。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地段因其区位优势和机会优势,地价节节攀升,原有街区中的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被依次向城市边缘排斥,这就直接引起了城市各功能用地的空间重组。位于城市中心的旧街区由于地价的飙升而被卷入这场来势凶猛的空间重组中。而同时,城市历史街区不同于文物保护建筑,传统街区需要在经济上找到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理由与方式,对低容积率的城市传统街区的投资需要带来相应的巨大回报,这样的矛盾使得传统街区在大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难以生存。

4 十八梯城市设计中的嵌入式织补策略

4.1 历史文脉嵌入式织补

方案中规划两条线性经济触媒,用于展示重庆的城市历史发展,沿线各节点以被动式功能插件形式嵌入其中,从而延续城市文脉、激活地区发展。横向文化通廊以重庆古城门之一的东水门为起点,经过展示开埠文化的白象街、药材公社,穿过场地中的法国领事馆、蒋介石行宫,最后抵达代表健康重庆特色的山城步道。纵向通廊从朝天门广场开始,途径罗汉寺、城市商业中心解放碑、日月光中心,到达较场口城市阳台,穿过场地中的城市绿色文化通廊,最终到达滨江公园。横向线路以文化展示为主,纵向通廊则以休闲购物娱乐为主。两条通廊在城市设计范围内的节点在进一步以主动式插件的方式将站点周边地段复兴。

4.2 功能嵌入式织补

在当下中国,城市改造更新通常通过对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占用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公众利益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最小化。本设计中,通过对城市文化及传统街区的系统性开发来大幅提升本区域乃至整个重庆市的象征价值,因而使得开发商等摆 脱了单纯依靠空间交易量来获利的方式;作为其结果,原本将被高强度开发的区域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用于工业遗产和公共空间产品的开发,同时反过来刺激象征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十八梯片区紧邻城市中心区,原多为低层住宅和传统商业。方案中将传统街区的重要地段肌理保留,延续原有的街巷、院落空间,以及小型商业的生产生活模式。在场地东侧,设置紧凑式住宅满足场地原有居民及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置换出的空间 分为两部分利用:一部分作为商务及精品社区,一部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公园绿地等。

4.3 肌理嵌入式织补

城市设计中将开放空间整理成系统,并设计一条完善的立体步行空间体系(即地下+地面+地上二层),形成一条步行回游路线,从而使得不同区段的特色风貌与生活体验能够嵌入其中,形成分散、有机、连续的绿色步行开敞空间。

地下步行体系:以较场口的地下人防设施为中心,连接地铁站点、商业地下层,将周边多样性的日常活动串联起来。地面步行体系:大型开敞空间包括文化广场、休闲公园、商业广场。线型开敞空间包括特色购物街、小吃街等。 地上二层步行空间体系:架设空中步行平台连接文化区、商务区及休闲公园,创造完全步行区,也实现人行的连续通畅。

5 结语

以十八梯为代表的重庆传统街区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支撑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是形成城市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源泉。城市传统街区的重生应建立在城市发展与有机更新的层面上,延续城市传统文化的载体空间,顺应现代城市机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现代规划建筑理念和科学技术来恢复城市历史街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魏富政.巴蜀城镇与居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第2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贾志强.葛剑强.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J].山西筑,2008,34(27).

[4] 张杰.刘岩.霍晓卫.“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城市规 划,2009(1):52-53.

作者:刘运娜

上一篇:英语词块词汇教学论文下一篇:开学典礼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