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以存、贷业务为主,信贷业务是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发展已成为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使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活动日趋多样化、普遍化,信贷风险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发展逐渐成为焦点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1:

浅谈防范与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在目前,信贷业务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获取盈利主要是通过经营信贷资产来实现的。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0 引言

由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对象的特殊性,贷款具有很大的风险,如何规避和合理的控制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着重思考的问题。

1 治理信用环境

从全社会角度而言,社会信用环境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利用素质教育、道德规范、舆论监督、社会倡导、行政管理、法律约束等各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

1.1 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金融部门应该积极运用与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共性,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和及时提供企业逃废债资料,争取地方政府、法院、公安和工商等有关部门的理解和配合,选择一批逃废银行债务的典型,采取公开曝光、联合制裁、依法起诉等措施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共同努力清收不良贷款的局面。

1.2 抓信用培育以营造良好信用环境要从正面入手抓信用培育,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首先要广泛开展金融政策法规和信用意识宣传,积极营造全民讲信用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加强对企业法人和财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增强信用意识。

1.3 抓同业沟通以共同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同业之间应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做到客户信用等级等资源共享,切实预防和减少不良客户利用银行同业间的激烈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现象的发生。

2 强化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发放每一笔贷款,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和规范授信业务程序,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2.1 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是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分析相结合等方式,按照客户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分析其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根据客户的行业、产品、销售环境,企业经营者经历、业绩、信誉、能力等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管理能力、信用状况,综合评定得出客户信用等级。通过信用等级评定把信贷风险防范的重点从事后监督转为事前防范,以风险分类的标准衡量潜在客户,优化客户选择,不断提高银行基本客户群的整体质量。

2.2 建立有效的审批流程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关键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针对目前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风险识别水平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控制信贷风险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审批流程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再由贷审会进行贷款风险决策,合理把握贷款投放,最大限度上防范风险贷款的产生。

2.3 强化贷后管理工作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就是对贷款的使用管理不严,笔者认为,一方面银行要监督借款人是否按贷款用途使用贷款;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密切关注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动态分析借款人的偿还能力,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从总体宏观角度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呈现不稳定的现象,一旦出现风险苗头,立即采取相应保全措施,确保银行资产安全。

2.4 完善信贷风险控制的激励机制商业银行要将贷款风险责任落实到人,就必须建立并完善信贷风险控制奖惩机制,按各级信贷管理人员所负责任大小进行奖罚,将信贷人员发放和收回贷款的责任与其工资福利等个人利益紧密联系,以此增加信贷人员的压力和动力,使之能够运用科学指标衡量发放贷款的风险性程度,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同时也解决了责任不落实,处理走过场的问题,真正做到责任明晰、奖罚分明。

2.5 健全信贷内控制度以防范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此外,商业银行与法院、工商、税务、经委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企业相关信息,对有效规避信贷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切实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当前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注重信贷人才的培养,要通过以老带新、师徒帮教培养信贷人员的识别、把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做好基础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

4 采取多种措施清收不良贷款

4.1 建立激励机制并实行招标清收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分类考核、任务化解、招标化解等多种方式减少不良贷款。在行内对盘活不良贷款、保全信贷资产的有关人员,根据贡献大小给予晋级、晋升工资、一次性奖励、授予荣誉称号等激励机制,以个人的创造性工作推动盘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行外引进社会经济活动中成功的招标方法,制定出科学招标标的,向社会各界公开招标,利用利益机制刺激社会各界参与清收,发动社会力量清收不良贷款。

4.2 实施制宜清收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领导,成立专业队伍,确定专人抓好清收工作,“因地、因企业制宜”、“一户一议、一户一策”对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清收盘活办法。

4.3 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债权对于那些故意拖欠的赖账户,盈利转亏或亏损加大的亏损户,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逃废户,建议商业银行行使以下权力维护债权、保全资产。

4.3.1 行使不安抗辩权。银行在履行分期贷款期间内,如果风险预警系统发现借款人确实已经丧失或者可能丧失还本付息能力,银行就应该依法行使不安抗辩权,终止发放下笔贷款,要求企业在合理期限内提供适当担保或恢复履行能力,否则银行可以通知企业解除合同,并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及利息。

4.3.2 行使代位权。有些借款企业本身拥有债权,但由于收回债权的难度较大,花费人力物力较多,债权收回后却要还给银行,对企业没有什么好处,因此对向其债务人主张债权没有积极性,即怠于行使其债权,从而影响到银行贷款的正常回收直至贷款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督促借款企业回收债权的同时,向法院申请以银行名义代位行使该债权,划扣、冻结借款企业债务人的银行账户,强制执行借款企业债务人的产品或其他财产。

4.3.3 行使撤销权。企业在改制中惯用悬空银行债权的一种方法就是“金蝉脱壳”,各行在贷款跟踪调查过程中应该密切注意企业资产产权、应收账款和长期投资变动情况,一旦发现借款企业对其财产和债权的处分悬空了银行债权,就应该及时请求法院撤销,以保全自己的债权。

4.3.4 请求债务人破产。对于没有重组和改制价值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拖延,只能使信贷资产质量更加恶化,银行必须根据《破产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以债权人的身份申请企业破产,以减少信贷资产损失。

5 利用政策做好核实工作

对倒闭多年且难以找到责任人的企业的呆账贷款、死亡绝户的个人呆账贷款,商业银行应在详细了解和重点核实当前企业及贷款状况的基础上,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予以核销,使相应的不良贷款在内部消化。

作者:董 焱

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以存、贷业务为主,信贷业务是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发展已成为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使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活动日趋多样化、普遍化,信贷风险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发展逐渐成为焦点问题。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层出不穷。在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商业银行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现状

据统计,2010年年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保持“双降”,由上一年年末的4973.3亿元降至4293亿元,不良贷款率由上一年年末的1.58%降至1.14%,到2013年12月末,商業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巨额不良贷款不仅使信贷资金循环严重受阻,而且成为我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一个障碍,这种状况不仅威胁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及信贷业务的稳定运行产生了巨大威胁,且银行业务的高负债经营,也存在着加大风险和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可能性。

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着手,提出了防范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所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几乎是与信贷业务相生相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

2.1.1 银行员工素质风险。银行信贷人员因个人原因导致的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方面存在信贷人员包袱过重,常常为了完成贷款任务,对一笔贷款大多只是审查企业的合格性、合法性,并不对其贷款信用做科学的评价和预判,从而造成不良放贷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次,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审查、办理、放贷过程中难免存在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造成银行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且银行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为了一时的私利,如:拿回扣等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造成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1.2 银行管理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起步晚,信贷风险操作程序、管理方法和信用评价机制都不够成熟和规范,尤其是银行在贷款管理业务技能与方法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风险管理和贷后风险处理方面较为薄弱。如:信贷授信评价体制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都容易给不良借款人钻了空子,造成银行遭受损失;其次,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缺少监督部门,信贷权力集中,对一些高风险、低信用的“关系户”来说贷款程序的权威性难以坚持,造成银行受损的可能性;第三,银行向借款人放贷后期管理大多走过程、流于形式,对放出去的贷款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对已经存在风险的借款人和款项没有应急预案和措施,甚至包庇、隐瞒,处理不良贷款不及时给贷款的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2 商业银行外部风险

2.2.1 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和经济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指借款人因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灾害等导致经营失败、自然人受害无力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政策性风险是指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以相应的信贷政策作为前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贷业务有时很难与信贷政策的变化相适应,一些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存在信贷风险的可能性;经济市场风险是指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因经济市场体制变化造成生产经营亏损、被市场淘汰等造成无力偿还贷款给银行受损的可能性。

2.2.2 借款人风险。借款人作为银行贷款的主体,由于自身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借款人从银行放贷开始就对贷款不考虑偿还或逾期偿还;另一方面,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管理、决策因素以及员工个人业务素质等方面造成企业生产亏损或是国家限令停产、关闭和撤并以及生产经营给他人造成损失而承担了经济赔偿等原因使借款人受到经济损失而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给银行使银行受损的可能性。

2.2.3 金融监管和银行间联动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力度和法制都不健全,人民信用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且银行与银行间、银行各部门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各银行、各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信贷业务,对一些不良借款人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互通,借款人存在多家银行投贷或透支加大银行风险的可能。

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信贷风险防范是信贷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做好信贷风险防范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

3.1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管理机制

3.1.1 加强信贷人员业务培训和岗位稽查制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存在业务素质和道德风险,应采取对信贷人员,特别是岗位、部门负责人实行定期业务技能培训和岗位评定,并将贷款的每一环节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严格划分各级信贷人员的工作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原则,各级行长负责人应对本级银行的贷款和收回负全部责任。各级行长贷款资产经营质量的好坏,应作为判断其绩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业务技能不熟练,评定不合格的信贷人员、负责人、行长应及时调岗,对于调离信贷岗位的人员必须进行离任稽查,堵住浑水摸鱼、捞一把走人的可能。

3.1.2 实行信贷人员岗位轮换制

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信贷人员岗位要定期轮换,因银行贷款任务重,潜在道德风险大,为防止一手遮天,长期隐瞒、掩盖问题,甚至贷款经营自己“自留地”、以权谋私的情况出现,应采取岗位轮换制,对岗位轮换的人员同时进行上述所说的离岗稽查,对稽查出有信贷风险的款项及时进行处理和追回。岗位轮换制能有效杜绝信贷人员、负责人或是行长在信贷过程中牟取私利的风险。

3.1.3 建立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权力集中,存在着大量信息干扰和“关系户”风险存在。因此,商业银行应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和分级审批制度。银行应将信用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根据贷款业务量的大小、贷款风险度状况确定所属分行、支行的贷款审批、发放权限。对超过授信额或限额的贷款要求支行、分行必须上报上级银行进行审批,或对大額、疑难贷款成立专门的信贷委员会,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使贷款决策更加科学化。这种制度的建立会促进银行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

3.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机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信用评价机制,放贷前根据借款人以往的经营、贷款、还贷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不同的贷款方式规避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可对不同的借款人采取不同的授贷方式。如:对资信可靠,偿还能力强,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充足的可考虑以信用贷款方式放贷;对资信和偿债能力一般,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一般的要考虑以担保、抵押贷款的形式放贷;对资信和偿债能力差,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不充足的则要慎重考虑是否放贷,可采取风险性定价,即向借款人收取的贷款价格中加入风险损失补偿因素,适当提高贷款价格,用收取的风险价格来抵补发生风险的损失,或者果断拒绝贷款来规避银行风险。

3.3 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出台的《担保法》,进一步完善信贷的担保制度,将信贷业务与担保结合起来。如:对一定额度以上、授信度低的贷款采取强制抵押、担保方式进行放贷,借款人所提供的抵押品合法且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对于一些长期、大额贷款可由信用度高的政府或政府组建的担保公司出面担保,这样能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银行受损可能。

3.4 实行贷款和保险相结合的贷款方式

在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可采取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的贷款方式。可以将大额、长期的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某些险种、产品结合起来运作,或根据特定的大额、长期的贷款或授信度低的借款人制定专门的保险产品,要求借款人购买这种特定的保险产品后方可向银行申请贷款。实行这种贷款方式,有效规避了借款人发生意外、经营失败或连带责任等原因遭受损失造成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保险公司可对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赔偿金,而这笔保险赔偿金又能足以偿还银行贷款的本息。

参考文献:

[1]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01.

[2]孙艳蕊.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2011.02.

[3]李青.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2012.05.

[4]王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2011.02.

作者:郭亚东 沈世强 杨康贤

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3:

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积累了较大的风险,金融危机的冲击将会引起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力度,将自身价值的所有来源包含在管理范围内,提前防范对银行体系内信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严格控制贷款者的信用级别,增强银行自身的流动性,加强金融创新监管,以全面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的安全性并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 世界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爆发原因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经济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1]其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信用评级机构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监管者的角度,放松监管、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2]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信贷危机

1.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个人信息与银行掌握的个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3]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个人信用风险主要有:第一,贷款者收入证明的水分较大,贷款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购买的住房在单位开出相应的证明。第二,由于银行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有些贷款者的收入证明存在一式多份,在不同的银行贷款,多处购房。第三,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中长期贷款,还款期较长,在此期间,由于个人因素,可能会引起还款能力下降等不确定的情况发生。这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大。第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实行浮动利率制度,贷款者承担了大部分利率风险,贷款者在利率上升周期中可能出现违约现象。

2.商业银行过度放贷风险的放大

[4]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为刺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提高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同时,从房地产市场来看,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大量具有住房需求的个人涌入到房地产市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住房开发成本低,市场大量需求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业务重点。[5]在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提供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商业银行,而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其不断降低办理条件,进而对贷款审查流于形式。许多银行还通过推出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在我国房贷大部分为浮动利率贷款的情况下,利率的提高有可能导致借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下降,商业银行房贷积累的风险不断加大,而且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尚未证券化,信贷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内部,缺乏风险市场共担机制,一旦房价出现大幅度反转,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也许会发生信贷危机。

3.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房地产业促使风险加大

[6]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和投入,而房地产业存在着资金需求量大和自我积累有限的局限性,给金融投资带来巨大风险。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尚未证券化,不良贷款的风险全部聚集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利于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推出的一系列产品,使得借款人买越多的房产就可以获得越多的信贷额度,受到了“炒房者”的追捧。此外,一些前期还款压力小,后期按揭成本上升的创新产品的出现,也大大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的风险。可见,在银行内部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而外部又缺乏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有效监管情况下,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反而成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不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当面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对于已经办理完按揭房贷的借款人,要逐个重新检查其相关贷款材料。此外,只对银行认定的优质楼盘发放按揭贷款,拒绝与完全靠回笼资金维持生存的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从源头上杜绝可能的虚假按揭。此外,全国应集中统一建立个人信用库。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目的是全面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在人员跨地区流动情况下,只有把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信息整合在一个数据库中,个人信用状况的记录才可能全面。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各地,可以支持任何一个机构从任何一个省、市、县的接入。同时,也囊括了全国各个地区的个人的信用数据。但到目前为止,该数据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信用报告的简单查询上。[7]如何利用好这个数据库,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征信产品,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信贷业务经营水平,扩大信贷市场规模,已成为征信和信贷市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8]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以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一家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筹资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银行的流动性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经济过热发展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近些年,国内经济出现投资需求旺盛的迹象,房地产、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均出现过度投资,这些行业绝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将蕴藏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银行的不良贷款必然大幅度增加,银行的信贷资产遭受严重损失,进而导致资产的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加大。在经济过热时期,央行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下降,银行筹资成本上升,从而使负债的流动性下降,也将产生流动性风险。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9]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此次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创新必须适度,必须与市场的接受程度、管理层的监管能力相适应。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处理。创新与监管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其二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金融监管在促进创新、引导创新、规范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带来的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往往会改变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在总体上增大金融体系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叠与缺位,从而增加监管的难度。因此,监管机构在建立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积极推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创新的同时,亦应加强创新过程的监管。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因此监管自身也应不断丰富与创新,监管机构在监管手段、监管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以适应金融业创新对监管提出的更高要求。 (责任编辑:晓辉)

参考文献:

[1] 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 (11).

[2] 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5).

[3] 范红雷.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个人住房信贷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8,(04).

[4] 本书编委会:现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导手册[M].金融出版社,2010.

[5] 黄青、彭家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6,(11).

[6] 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

[7] 徐保林.从商业银行战略视角看次贷危机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2008,(04).

[8] 周纪恩.从次贷危机根源和实质看宏观金融风险监管[J].新金融,2008,(06).

[9] 曾诗鸿.金融脆弱性理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05).

作者:周 游

上一篇:企业安全问题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镇人社所年度工作总结